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汇总
文徵明的“别号图”题材绘画研究

文徵明的“别号图”题材绘画研究作者:杨少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2期摘 ; 要:“别号图”作为明代吴门地区一个独特的山水画题材,已在学界得到共识。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徵明“别号图”题材绘画研究成果的梳理,提出新的见解和认识。
关键词:文徵明;别号图中图分类号:J20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42-02山水画是体现明代吴门得去绘画典型风貌和杰出成就的主要画科,“别号图”作为明代吴门地区一个独特的山水画题材,已在学界得到共识。
早在明朝末年著名书画收藏家、藏书家、文学家张丑在其《清河书画舫·戌集》中曾指出:“古今画题,递相创始,至我明而大备,两汉不可见矣。
晋尚故实,如顾恺之《清夜游西园》故实之类。
唐饰新题,如李思训《仙山楼阁》之类。
宋图经籍,如李公麟《九歌》,马和之《毛诗》之类。
元写轩亭,如赵孟頫《鸥波亭》、王蒙《琴鹤轩》之类。
明则别号,如唐寅《守耕图》,文壁《菊圃》、《瓶山》,仇英《东林》、《玉峰》之类。
”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和代表人物,其一生也创作了不少“别号图”,但对其“别号图”题材绘画的研究多年来仅限于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九庵和现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潘文协的两篇论文。
一、刘九庵的研究成果1990年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为配合建院65周年暨紫禁城落成570周年的双庆活动,特举办“明代吴门绘画国际学术讨论会”。
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刘九庵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该文成为迄今为止在“别号图”研究领域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
在《吴门画家之别号图及鉴别举例》一文中,刘九庵将一些以他人别号为题材而创作的作品,归纳为“别号图”;提出这类作品基本上与吴门绘画的兴起、发展、衰落共始终;总结其兴起的原因,是因为这类画能集中体现苏州文人身居闹市、心慕山林的矛盾心理状态;归纳出“别号图”的艺术特色:一是“扣题”,即巧妙表现别号之义,二是“切己”,即亦是画家本人的写照;最后总结出了利用旧有的记、跋补配伪图,在原作上加添名画家款印,拆配伪图,以真图配以临摹的伪书四种“别号图”中的伪作鉴别方法。
明末清初的江南书画鉴藏家群体

诗 卷 》 赵 孟 烦 的 《 神 赋 》 、 混 的 《 牛 藏 过 。 、 洛 卷 韩 五 5 安 岐 , 人 原 为 朝 鲜人 , 、 此 后加 入 旗 籍 ,
但 藏 之风 炽 盛 , 家 络绎 , 藏 比如嘉 靖 时 的严嵩 和 图》 马麟 的《 、 层叠 冰绡 图 》倪 瓒 的《 纸》 、 家 居 天 津 , 他 本 人却 久 居 扬 州 从 事 盐 务 。 、 竹 卷 严 世藩 父 子 、 夏 、 华 文徵 明家族 、 元汴 家 族 、 王 蒙 的《 稚川 移 居 图》 , 不是 赫 赫 巨迹 , 他 学 问渊博 , 于 鉴赏 , 藏 丰赡 , 项 葛 等 无 精 收 甲于海 内 , 王 世贞 和 王世懋 兄 弟 、 韩世 能 和韩 逢禧 父 子 、 这些 藏 品大多 藏 于今 天 的北京 故宫 博物 院 。 乾 隆 八 年 (73 成 书 的 《 14 ) 墨缘 汇 观 》 即 为他 , 董其昌、 黄琳 、 张孝 思 、 钱能 、 衢 阶 、 日华 、 郭 李 2宋 荦 的 书 画藏 品 , 上 大 多钤 有 如 许 所 费几 十年 心血 所 求购 的藏 品著 录。从 书 中 、 其 张丑、 朱之 赤 、 曹溶 、 是龙 、 继儒 、 子 大 、 印 玺 : 臣荦 ” “ 牧 仲 ” “ 荦 私 印 ” “ 莫 陈 刘 “ 、字 、宋 、 牧 内容 来 看 , 其藏 品上 至 三 国魏晋 , 到 明末清 下 时间 之 长 , 品之 多 , 可 雄踞 清 初 之 书 精 足 嵇 文 甫 、 逢 庆 、 景风 等 。究 其 原 因 , 外 仲 ” “ 荦 审定 ” “ 陂 ” “ 揖古 人 ” “ ” 初 , 郁 詹 无 、宋 、西 、长 、荦 乎 如下 几点 : 是 江浙地 区经济 发 达 ; 是 地 圆 形 印 章 、 漫 堂 珍 藏 ” “ 陂 诗 老 书 画 府 画 藏界 。他 的主 要 鉴藏 印玺 有 :仪 周鉴 赏 ” 一 二 “ 、西 “ 、 理条 件优 越 ; 是交 通极 为 便利 ; 三 四是 时人 重 印 ” “ 氏 牧 仲 ” “ 丘宋 氏收 藏 图 书 ” “ 、宋 、商 、纬 “ 村 ” “ 氏仪 周 图 书之 章 ” “ 岐之 印” 麓 、安 、安 、 视文 化 与科举 。收藏 在 当 时是 一个 数代 相 聚 绣草 堂 画记 ” “ 、商丘 宋荦 审定 真 迹 ” 。如 唐 “ 仪 周 家 珍 藏 ” “ 鲜 安 岐珍 藏 ” “ 鲜 等 安 、朝 、朝 相 传 的世 家 习 尚 , 一 现 象在 当时 的苏 州 表 人杜 牧 的《 这 张好好 诗 卷》 唐 人佚 名 的《 巨川 人 ”“ 墨林 ” “ 恙” “ 赏 ”“ 香书 屋” 、 朱 、翰 、无 、心 、古 、 现得 尤 为突 出 。如 当时 的收 藏世 家 尚有 吴 县 告 身 》宋 人 徐铉 的《 思原 堂 ” “ 、御题 图 书府 ” 。其 藏品 有 : 等 王羲 、 私诚 贴 》北 宋蔡 襄 的《 、 虚 “ 叶氏、 昆山 叶氏 、 苏州 许 氏 、 州 东 山席 氏 、 苏 苏 堂诗 贴 》 北 宋 沈辽 的《 大道 贴 》现 藏 上海 博物 馆 )《 ( 、临钟 繇千 、 秋杪 贴 》 北 宋 苏轼 的 之 的《 、 州潘 氏 ( 湖 帆外 氏 )苏 州铁 瓶巷 顾 氏 、 吴 、 苏州 《 治平 贴 》北 宋李 之 仪 的《 堤贴 》北 宋 黄庭 字 文卷 》 远 宦贴 》 现藏 北京 故 宫博 物 院 ) 、 卞 、 和《 ( 、 木读 璜川 吴 氏等 。收 藏世 家 的 出现 有利 于 文 坚 的 《 山子 庞 居 士 诗 》 北 宋 米 芾 的 《 徒 王 殉 的 《 远 帖 》 现 藏北 京 故 宫博 物 院 )王 寒 、 蒸 伯 ( 、 化 的传 承 、 播 , 传 对于文 化 的建设 功不 可没 。 贴 》 北 宋 邓 椿 的《 熟来 禽 图》 南 宋 马麟 的 献 之 的《 山贴 册 》谢 安 的《 、 果 、 东 、 中郎贴 》 顾恺 之 、 南 方虽 也 曾历 历遭 遇 过 “ 扬州 十 H” “ 、嘉 《 叠 冰绡 图 》佚 名 的《 荷 鹃镐 图》 元人 张 的《 神赋 图》 褚 遂 良的 《 层 、 枯 、 洛 、 摹王 羲之 ( 兰亭序 ) 定 三 屠 ” 争 的 残酷 破 坏 , 是 , 国古 代 的 守 中 的《 花 幽鸟 图》 南宋 王 升 的《 夏贴 》 卷 》 陆机 的 《 复 贴 》 现 藏 北 京 故 宫 博 物 战 但 中 桃 、 首 、 、 平 ( 政治 、 经济 、 化重 心 自晋末 永 嘉 之 乱 、 朝 南宋 孙 觌 的《 兵 贴》 北 宋徽 宗赵 估 的《 中 院 )无 名 氏 的《 师颂 》 现 藏 北 京故 宫 博 物 文 唐 牙 、 闰 、 出 ( 中期安 史 之乱 以及 金朝 武 力征 服北 半 个 中 国 秋 月贴 》宋 人 吴说 的 《 、 九贴 》 南宋 陆 游 的《 、 尊 院 )五 代周 文 矩 的 《 屏 会 棋 图》 欧 阳询 的 、 重 、 等 战 乱 , 济 中 心早 已南 移 到 江 浙等 南 方 地 眷 贴 》 南宋 朱 熹 的 《 涯 贴 》 元 代 赵孟 炳 的 《 字 文 》 现 藏 辽 宁省 博 物 馆 ) 《 经 、 生 、 千 ( 、 张翰 思鲈 区。 随着 衣 冠 士 人 的举 族 纷 纷 南 渡 , 夏 文 《 衣 罗 汉 图卷 》 元 代 王 绎 的《 竹 西小 像 》 贴》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孙过庭的《 华 红 、 杨 ( 、 书谱》 化 自然被 带 到 了南 方 , 乾 隆 皇帝 也 承 认 江 以及 明代 董 其 昌 的《 兴八 景 图》 , 述 藏 ( 藏北 京故 宫博 物 院 )怀 素的 《 笋贴 》现 连 秋 等 上 现 、 苦 ( 浙地 区 自古是 “ 人文 渊薮 ” 所 , 是把 《 之 于 四库 品多 藏于北 京故 宫博 物 院。 藏上 海博 物 馆 ) 范仲 淹 的《 服赞 》 欧 阳修 的 道 、 全 书》 共 7 中的 3 放置 在 江南 。综 而 观 总 部 部 3 王铎 的藏 品迄 今 所能 见 到 的有现 藏 于 《 艾 贴 》 、 灼 以及 蔡襄 的《 问贴 》 等 , 纡 等 其藏 品 之, 江浙 地 区在 明清 时期 一直 是 中 国的经 济 、 美 国 克 利 夫 兰 (l e n su 博 物 馆 的 数 量 过大 , 此无 法 做 到一一 罗列 ( 面无 注 Ce l dMuem) va 在 后 文化重 心 。 佚 名 的《 山 无尽 图 》 宋 人 米 友仁 的 《 山 藏 处 的皆藏 于今北 京故 宫博 物院 ) 溪 、 云 。 南 方 藏 家 兴 盛 的 另 一 个 戏 剧 性 因素 却 图》 和传 为董 源 的《 山雪霁 图》 此 外 尚有 五 溪 、 6 苏 州商 人归 希之 , 人 家 富资财 , 不 、 此 却 是 , 多 的北 方 藏 家 曾 长期 在 南 方 任 职或 者 代 巨 然 的 《 山问 道 图》 现 藏 台北 故 宫 博物 喜 修饰 , 不 购 田置业 , 利用 明清易 祚之 际 诸 秋 ( 也 他 久居 江南 。如 清 初 的宋 荦 (64 1 1) 字 院) 秋山图》 藏地至今不详)元人高克恭 书 画 藏 品 的大 量 流 散 , 经 商 所赚 钱 才 大 肆 13- 74 , 和《 ( 、 用 牧仲 , 号漫 堂 , 又号 绵津 山 人 , 晚号 西 陂老 人 , 的 《 云横 秀 岭 图》 现藏 台北 故 宫博 物 院 )传 收 购唐 、 书 画名 迹 , 现 藏于 辽 宁省博 物 馆 ( 、 宋 如 河 南 商 丘 人 。 在 南 京 任 职 的 河 南 人 王 铎 为 董 源 的《 天 山 堂 图》 现 藏 台北 故 宫博 物 的 南宋 文 天祥 的行 草 书《 鸡集 序 》 曾藏 于 洞 ( 木 就 ( 5 2 1 5 ) 他 字觉 思 , 十樵 , 19- 62 , 号 又号 嵩 樵 、 院 ) 。王 铎本 人 的藏 品不 多 , 且很 少使 用 他家 。其 收藏 印章有 “ 希之 ”“ 等 而 归 、希之 ” 。 等 痴 庵 等 , 南 孟 津人 。 同时 在南 京 任 职 的 还 收 藏 印 章 , 多 时候 仅 是 用 他 那遒 劲 潇 洒 的 河 大 很 有 意 味 的是 , 时一 些 并 非 富 有 之人 当 有 周 亮 工 (62 17 )字 元 亮 , 栎 园 , 11- 6 2 , 号 今 书法进 行题 款 而 已。 也对 散 出的 书 画藏 品有 所 染 指 , 当 时 的苏 如 河南 开封 人 。他 精于 书 画鉴赏 , 富收藏 。 极 4 与上 述 两 家 相 比 , 、 卞永 誉 的藏 品 实 不 州 裱 画师 王 子 慎 、 千 一 、 师傅 等人 ; 顾 陈 还有 二、 南方藏 家的收 藏情 况 能 与之 相 伯 仲 。据 王 士 稹 的 《 易 录 》 载 , 首源 农 民汪嘉 甫 , 居 记 曾藏有 元人 赵雍 的《 士鼓 高 由 于此 时 期 的 藏 家众 多 , 难 对 藏 品做 卞 氏 曾藏 有宋 人 李 成 的 《 景 山水 》 王 维 的 琴 图》 。绘 画史 上 赫赫 有 名 的五 代顾 闳 中 很 雪 、 等 到一 一 梳 理 , 者 依 据 书 画藏 品 上 的 收藏 印 《 溪 图》 以及 五 代 周 文矩 、 然 、 人 郭忠 的《 笔 雪 、 巨 宋 韩熙 载 夜 宴 图 》 在 当 时就 曾藏 于一 佚 名 , 章 以及 相 关 文献 逐 一 进 行爬 梳 , 以窥南 方 藏 恕 、 元人 高 克 恭 、 孟 、 赵 管道 升 、 公 望 、 黄 王 的杭州 匠人之 手 。 家之收 藏大 貌 。 蒙、 吴镇 、 、 倪瓒 徐幼文、 曹知 白等人 的作品。 小 结 l嘉 兴 项 氏 同 宗 分 支 , 布 在 嘉 兴 、 、 散 秀 其 常 用 收藏 印 章 如下 :卞 氏令 之 ” “ 客 ” “ 、仙 、 据 此 不 难 发现 , 明末 清 初��
论《清河书画舫》的体例创新

21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0年第6期总第177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0)06-0211-05论《清河书画舫》的体例创新刘义(南京艺术学院离退休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13)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On the Style Innovation of Qing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BoatLIU Yi(Retirement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Nanjing,Jiangsu210013)作为书画著录,《清河书画舫》因征引和摘录其他文献内容较多一直备受诟病,进而责其体例之非。
其实,《清河书画舫》在体例编写方面颇多探索,不乏创格:组织架构上以时代为序,以人为纲,以作品为目,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内容上鉴定与收藏并重,赏评与考据并存,既继承了以人论书、以人论画的史传叙述方式,又创造了以作品为中心这一“书画清赏展玩的新体”,特别是征引文献与己论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实属创格。
是书以“附录”互证互见,以“补遗”前后呼应,叙论结合,语不虚出,实属古代书画著录体例之卓优者。
清人顾复认为,李嗣真《画录》有名无实,难以取信;《宣和书画谱》不辨“真伪优劣”;《米氏二史》与《东观余论》“少而无伦次”;《云烟过眼录》只记藏家,鉴评略胜于无;《铁网珊瑚》《郁氏书画题跋记》《孙氏书画钞》以及顾氏《笔记》皆有偏废,“无诗题者不录”;《铭心绝品》《严氏书画记》与《南阳书画表》皆“仅存人名而已”⑴序肖。
顾氏所论虽短短数语,却也一语中的,由此可见“编书难而立例尤难”。
同为书画著录,著者不同则撰述之目的不同,内容亦会有所侧重:书画史家注重人物传论,鉴藏家注重书画作品,目录家注重体例,考据家注重文献,评论家注重风格流派与品第高下。
书画著录体例不仅与作者编撰动机相关,更为编撰内容所支配,但无疑作者的学养和能力才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之明清时期

中国美术史名著选读之明清时期写作特点:传统的重视一家之言、史论结合的特点削弱了,重视资料性的成分加重了。
许多画史成了画家传记。
对资料的收藏、整理、编录,是和美术史的实用目的诸如收藏、鉴赏相关连。
收藏的队伍成分发生变化,由南北朝时的士大夫阶层,发展为普通人群,故书画家字号类的书籍有了需求。
1、列传体的画史继承传统继续发展。
2、公私著录蓬勃发展,形式完备而多样。
3、出现了各种各样整理以往美术史籍的丛书。
美术史的汇编,如《王氏书画苑》,如《佩文斋书画谱》(书学、画学、书家传、画家传、书辨正、画辨正等)。
著录的类编,如《式古堂书画彚(huì)考》。
工具书性质的汇编,《历代画史汇传》。
简明的年表性的书籍,《画法年表》。
工艺美术史方面的汇编,如《竹人录》、《景德镇陶人录》。
画史文献:1、明清的列传体书画史:《无声诗史》,《明画录》。
2、地域性的画史:《吴郡丹青志》,《虞山画志》。
3、按画科、画史编写的画史:《墨梅人名录》。
4、按性别或身份编写的画史:《玉台画史》5、宫廷绘画史籍:《南宋院画录》、《国朝院画录》6、年表、人名录:郭础《画法年表》,陈豫钟《明画姓氏韵编》。
7、题跋、着录类的史籍文献:《珊瑚网》、《钤山堂书画记》、《墨缘汇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陶宗仪有《南村辍耕录》,三十卷,记见闻,元代典章制度轶事、元末农民起义等。
《古刻丛抄》,抄汉至南宋七十一种碑刻。
《书史会要》九卷,补遗一卷,共十卷。
书成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
择100余种书籍,编录上古至元代的书法家传记,评论简洁、允当,系统而较详尽。
分卷给历代书家列传记。
补遗,收录400余人,绝大多数是鲜为人知的书法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搜辑史实的用心。
明代朱谋垔(yīn)《书史会要续编》一卷,系采录明代书法家传记,补充上了明代的书法家。
价值:收集资料丰富,文笔简练,有个人看法,评价有褒贬,评论公允。
所收书家很多,是他人所未收。
关于张丑的介绍

关于张丑的介绍
明书画收藏家、藏书家、文学家。
原名张谦德,一作广德,字叔益。
后改名丑,字青甫,号米庵,别号亭亭山人。
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善鉴藏,知书、画,万历四十四年(1626)著《清河书画舫》十二卷,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鉴赏二意,本质不同”,指出了各种鉴赏的方法,认为应该先看精神、气质,再看有无皇家收藏记载,有无名人题跋;要买纸画,不要买绢画,因为“纸寿千年”。
张丑(1577~1643)
万历四十三年(1615)收藏到宋米芾《宝章待访录》墨迹,遂命名其藏书楼为“宝米轩”。
并字自号“米庵”。
万历四十四年(1616)著《清河书画舫》12卷,记书画名迹之流传、题跋。
所录范围始自三国锺繇,终于明代仇英。
正录并附见者共140余家,其中著录法书49件,名画150件。
对于作者生平,间有考证,此书因内容丰富系统,引用文献亦多,所以很长时间成为收藏鉴赏家辩验书画真伪的参考书,影响很大。
裔孙张庚(?~1816),字秋塘,亦富于藏书,与黄丕烈为友,黄氏在其藏书题跋中多次提及藏书旧事。
著有《清河书画表》、《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法书名画见闻表》、《鉴古百一诗》、《论墨》、《名山藏广记》、《校订太史公史记》等。
文学作品有《瓶花谱》、《焚香略》等。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明中后期的江南,兴盛书画鉴藏之风,出现了如张丑、董其昌、项子京等书画鉴藏家及鉴藏群体。
而在北方,宫廷收藏并未引起帝王的重视。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因国库空泛甚至将内府书画作为薪金发放官吏,充当“折俸”。
在江南,明末的战乱频发。
南方世家收藏不断流失于外,许多传世书画在乱世之际见于雅贿、买卖交易中。
藏品以各种渠道流向北方,出现了梁清标、耿昭忠、纳兰性德、高士奇、孙承泽、宋荤等官僚鉴藏家,形成了北方宫廷贵族鉴藏文化圈。
三藩暴乱后,“文治”问题被康熙重视,他在政暇常与熊赐履、高士奇等吟诗品画,并任命高士奇为詹事府录事。
高士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理内府典籍,对宫中庋藏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
高士奇以他的鉴藏眼光去满足康熙崇尚汉学致用“文治”的心理。
书画赏鉴活动在这一时期成为皇室、宫僚重要的文化消遣活动我们从现存纳兰性德(1655-1685)的信札中,发现其向耿昭忠借画以作赏鉴的线索,印证了宫廷文化圈中精英权贵对传世书画精典日常赏鉴活动的存在。
作为皇室贵胃的耿昭忠,在与纳兰性德书画鉴藏互动的同时。
其手上正藏有诸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这样的传世精品。
从现存传世董源名下《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留下的鉴藏印记。
可发现董源作品在北方宫廷贵族之间流动的序列。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上。
我们可见“耿昭忠信家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多字白文大印和“信公鉴定珍藏”长圆朱文印记。
耿昭忠(1640-1686),字在良,号信公汉军正黄旗人。
由多罗额驸晋太子太保。
擅文章诗赋,精鉴赏、书法、绘事等诸艺。
今传世之宋、元名迹上每有耿氏鉴藏印。
在《夏景山口待渡图》拖尾处。
另钤有“臣嘉祚”、“耿嘉祚印”、“会侯”白文印三方,满白文“耿嘉祚印”一方,二方朱白相间印“漱六主人”。
印的主人耿嘉祚(生卒不详。
17世纪至18世纪初)为耿昭忠之子,字会侯,号漱六主人。
显然,《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耿嘉祚所继承父亲耿昭忠的藏品之一。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汇总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晋] 陆机平复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
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
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
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
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
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
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
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
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
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
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
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
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
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
”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
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
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论《水浒传》的早期传播——以张丑著录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为中心

论《水浒传》的早期传播——以张丑著录文征明小楷古本
《水浒传》为中心
王齐洲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与<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有一定关联.现存文献揭示,嘉靖初年的一批著名文人学士是<水浒传>的最早评论者,也是<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者,<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之说有文献依据.明末人张丑所著录的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可以肯定在万历年间流传过,但是否为文征明手书却难以断定.即使确系文征明手书,也不可能是其20岁至30岁时所书,甚至不可能是其嘉靖二年做翰林待诏之前所书,而只可能是其嘉靖五年致仕后所书.由于其致仕后赋闲家居33年,晚年仍能书写蝇头小楷,故这一时段的任何时期他都可能用小楷书写<水浒传>.这一信息就<水浒传>的早期传播而言,意义是有限的.
【总页数】8页(P183-190)
【作者】王齐洲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水浒传》早期传播史料辨析——以《南沙先生文集·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为中心 [J], 王丽娟;王齐洲
2.《古本水浒传》并非古本辩 [J], 陈辽
3.《水浒传》的影视传播与接受-以长篇电视剧新《水浒传》为例 [J], 高日晖;李欣
4.文徵明手抄“小楷古本《水浒传》”抄写时间考 [J], 李永祜
5.“古本《水浒传》”的由来及与《水浒传》的关系 [J], 李永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美术史名着选读

中国美术史名著选读1、绪论及早期中国古代美术史籍。
包括顾恺之等《论画》、《古画品录》、《书品》等。
2、唐代美术史籍(1)。
包括《贞观公私画录》、《书断》、《画断》、《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唐朝名画录》等。
5、五代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宣和书谱》等。
6、北宋南宋时期的美术史籍。
包括《画继》、《画史》等。
7、元代美术史籍。
包括《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等。
8、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1)。
包括《无声诗史》、《名画录》、《国朝画征录》等。
9、明清时期的美术史籍(2)。
书画着录。
《珊瑚木难》、《钤山堂书画记》、《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等。
10、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11、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12、金维诺《中国宗教美术史》13、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系性”》14、铃木敬《中国美术史》15、高居翰《画家生涯:传统中国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16、薛永年《扬州八怪与扬州商业》17、柯律格《前现代性中国的图画与视觉》18、万青力《并非衰弱的百年——十九世纪中国绘画史》19、安雅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画家和政治1949-1979》A传统史籍的写作方法:1、纪传体如:《史记》2、编年体如《竹书纪年》、《春秋》、《左传》3、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另如清代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B美术史集的编写类型:1品评类:以书画论、赏评为主,有史的因素,奠定了后世史论结合的传统。
如:顾恺之《论画》、谢赫《画品》(《古画品录》)、窦蒙《画拾遗录》2通史类:多采用纪传体的编写方法,最早在晚唐出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847年;西方第一部美术史是意大利美术史家瓦萨里的《建筑家、画家、雕塑家传》,成书于1550年3断代史类:以朝代断代的史书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美术史上的断代史籍也出现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中国长期以来以断代史最发达,除了政治因素外,史料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每一个朝代都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记录。
书画著录

书画著录1、《贞观公私画史》(《公私画录》),裴孝源(唐),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
2、《历代名画记》张彦远(唐)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
3、《图画见闻志》郭若虚(北宋)4、《画继》邓椿5《画继补遗》庄肃(元)6《广川画跋》董卣(北宋)7《云烟过眼录》周密(宋)8《珊瑚木难》朱存理.(明)9《寓意编》、《铁网珊瑚》都穆[明]10《钤山堂书画记》文嘉(明)11《清河书画舫》张丑(明)12《式古堂书画汇考》卞永誉(清)13《墨缘汇观》安歧(清)14《东图玄览》詹景凤撰(明)15《珊瑚网》汪珂玉(明)16《佩文斋书画谱》王原祁、孙岳颁、宋骏业、吴暻、王铨等纂辑,中国第一部集书画著作之大成的工具书17《过云楼书画记》顾文彬(清)18《平生壮观》顾复(清)19《大观录》吴升20《辛丑销夏记》吴荣光(清)21《庚子销夏记》孙承泽(退谷)清23《江村消夏录》高士奇(清)24《梦园书画录》方睿颐(清)25《穰梨馆过眼录》《皕宋楼藏印》陆心源[清]26《虚斋名画录》庞元济(清)27《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米芾29《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书议》张怀瓘(唐)30《续画品录》姚最31《图绘宝鉴》夏文彦(元)32《画史绘要》朱谋垔(明末)33《书史会要》陶宗仪(元末明初)34《笔法记》荆浩(五代)35《艺概》刘熙载(清)刘熙载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
36《书法雅言》项穆(明)项元汴之子37《广艺舟双楫》又名《书镜》康有为(清)38《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东晋)39《古画品录》谢赫(南朝)40》《续书断》朱长文(北宋)41《德隅斋画品》李荐(北宋)42。
《二十四画品》黄钺(清)43《梅景书屋书画目录》吴湖帆44《丛碧书画录》张伯驹45《书品》庾肩吾(南朝梁)46《古今书评》袁昂[南朝·梁]47《停云馆帖》文徵明48《画鉴》一名《古今画鉴》汤倕(垕)元49《书小史》陈思约生活在宋理宗时(1225—1264),50《书史绘要》陶宗仪(明)51《图绘宝鉴续编》韩昂(明)52《艺舟双楫》包世臣(清)53《画录拾遗》窦蒙(唐)54《书筏》、《画筌》笪重光(清)55《画山水松石格》梁元帝萧绎(南朝)56《绘画备考》王毓贤(清)57《书画记》吴其贞(清)58《吴越所见书画录》陆时化(清)59《退庵金石书画跋》梁章钜(清)60《墨井画跋》吴历(清)61《书画鉴影》李佐贤》(清)62《岳雪楼书画录》孔广镛孔广陶(清)63《板桥题画》郑燮64《红豆馆书画记》陶梁(清)65《青霞馆论画绝句》吴修(清)66《瓯香馆画跋》恽寿平(清)67《郁氏书画题跋记》郁逢庆(清)68《孙氏书画钞》孙凤(明)69《九畹遗容》(《兰谱》)周履靖(明)70《西湖卧游图题跋》李流芳《明》71,《宝绘录》张泰阶(明)72《赵氏铁网珊瑚》赵琦美(明)73《竹懒画》《味水轩日记》李日华(明)74《龠州题跋》王世贞(明)75《石渠宝笈》76《秘殿珠林》。
《清河书画舫》版本考述

《清河书画舫》版本考述①刘 义 孔庆茂(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摘 要]《清河书画舫》版本有抄本、刻本、节录本、点校本。
经研究可知,《清河书画舫》原本当有“人物传”,或散见各章,或单独成册。
另池北草堂本所用参校诸本并不包括佩文斋藏本。
徐德明点校本虽名属“点校”,但基本“一仍其旧”。
[关键词]张丑;清河书画舫;书画著录;版本[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20)06-0090-06收稿日期:2020-06-23作者简介:刘 义(1978-),男,安徽泗县人,南京艺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文献和艺术教育。
①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ZD25)。
张丑(1577-1643)书画著录丰富,鉴赏书画“百无一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现存最早书法名迹陆机《平复帖》就曾经其鉴定、收藏。
“著录声名远,鉴藏永传家”是张丑毕生追求,《清河书画舫》可谓“毕其功于一役”,奠定了他在晚明书画界“真赏者”和收藏家的地位。
该书以时代为序、以人为纲、以作品为目,记载书画名家数百人,书画作品近千件,遍引诸书,以成己见,内容丰富,体量巨大。
是编更是以“史家之体”“评家之口”“鉴家之眼”“藏家之目”,集画史、画品、著录、鉴赏、鉴定、收藏为一体,实属创格。
《清河书画舫》初成于1616年,世称“初稿本”。
其后,张丑一直不断进行增补和完善,直到去世,世称“修订本”。
明末清初,是书首以抄本流传。
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抄本有三,有系“初稿本”,有系“修订本”,有二者兼之者。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吴长元与鲍廷博对其进行整理编辑,刊印了首个完整刻本,即池北草堂本。
后出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扫叶山房丛钞本、孙溪朱氏家塾刻本、锦文堂书局石印本等皆属池北草堂一系。
《佩文斋书画谱》和《古今图书集成》节录有《清河书画舫》部分内容。
今人徐德明曾点校该书。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精)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三、误定篇章名和图名书法中偶有将原来未经书者自己注明的文章篇名误定别称的比较少见。
但题错图名的还不少,大都是在人物故事画上。
这类问题虽无关真伪、是非的鉴定,但对记录、标名不便,因此也必须给予辨明。
(一)误定篇章名书法家有时抄录前人的文章,可以不注明篇章名,因为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这文字来表现自己的书法而已。
下举两件黄庭坚的书卷,可作印证。
(1)书《懒残和尚歌》。
此歌曾见于敦煌莫高窟洞中发现的唐抄本,亦载于宋僧子升、如佑合编的《禅.门诸祖偈颂》卷三。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录》著录此卷时,还没有弄错,清代顾夏作《平生壮观》开始误称为《梵志诗》。
以后高土奇的《江村消夏录》、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文影《过云楼书画记》等,全都误称此名了。
懒残名瓒,唐天宝年间人,《续高僧传三集》卷一九有他的小传。
梵志姓王,生隋文帝时,不是僧人,有《太平御览》引《史遗》可证。
(2)书《韩愈送孟郊序》,后有黄氏自跋。
此文是山谷于元符三年写给他的外甥张大同的,见于《山谷年谱》任渊注。
但在元王恽著书画目以前已经是文与跋分开了,因此后人就不知道跋前还有一文(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后跋),于是就都称此跋为《送张大同入再僰道序》了。
(二)错定绘画图名题错图名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
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那卷所谓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据清人王杰等题跋说,原定为五代人摹南齐谢赫画《晋明帝步辇图》,他们以为不对,因改后名,但结果不但作者姓名没有改对,连图名也依然走错了。
徐邦达先生根据南宋曹勋《松隐集》考出此图是曹勋举使去金国接韦太后和徽宗等灵榇南行纪事的《迎銮七赋图》之一《回銮图》。
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是李公麟所作。
凡此种种,大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我们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暂不定名为好,切莫效法王杰等人随意乱定。
至于对无款书画之被误定作者或名称的重新订定时,更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以不改为好。
有些作品,前人题为某某人作品但不知有无根据,现在若没有更多的正反旁证,不得不依从旧说。
南唐画家赵干《江行初雪图》鉴析

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鉴析作者:周安庆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4期五代十国时期,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唐王朝虽为区区弱国,但却汇聚了董源、巨然、周文矩、顾闳中、徐熙等一批国画大家,由此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史上的一个艺术发展高峰。
史载生长于江宁(今江苏南京)的南唐画家赵幹(生卒年及生平事略不详),曾在后主李煜朝代(961-975年)被选拔为宫廷画院学生(注:史上一作“学士”,均系官职)。
赵幹传统艺术功力深厚,擅长山水和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据《宣和画谱》记载:赵幹“善画山林泉石”,所绘皆以江南景色为主,如《春林归牧图》《夏山风雨图》(共有4帧)《夏日玩泉图》《冬晴渔浦图》《烟霭秋涉图》等,“多作楼观、舟舡、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溆间也”。
宋代刘道醇将赵幹的画作归为“能品”之列,亦赞其“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
此外,不少中国美术史著述中,对其多有评价。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绢本水墨设色画卷(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与同藏于该博物院的《烟霭秋涉图》绢本设色画轴(纵110厘米,横55.3厘米),乃南唐赵幹迄今尚存的两件传世珍品。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徐徐展开《江行初雪图》画卷,一同跟随画家的胸壑思绪细细品嚼。
图卷中江水荡漾,港汊交错,芦苇轻拂,枯树落叶,坡岸板桥,风雪交加,江雾轻笼。
江岸一侧,沿途小桥已经一片初白,三五旅人顶着呼啸凛冽的严寒风雪,或骑驴瑟瑟而行,或身携行李艰难涉足,主仆紧紧相随。
江渚之间,衣不蔽体的渔民此刻已顾不得天寒地冻了,有的拉纤牵舟,有的撑篙驾舟,渔舟穿梭往来不息。
船上渔民辛勤地撒网捕捞,站在冰冷江水中的渔夫忙碌于布网,岸畔渔人拽竿奋力收网。
迫于生存与生活压力,他们个个全神贯注,不畏阴寒天气。
近岸水中搭建的芦棚内,蜷缩着几个呵冻颤抖的小孩。
画卷结尾有位妇女正在船上生火做饭,此刻炊烟袅袅升腾,似乎给观者带来一丝暖意;旁侧还有一位稚童撑伞挡避雨雪,毗邻船上亦有两个面露苦色的小孩,打伞相依而坐;另有一位渔夫正于船尾撑篙,辛勤地沉浸在操劳之中……如此生动而翔实的历史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昔日劳苦民众的典型形象!《江行初雪图》画卷的最右端,有“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幹状”的行楷题笔,虽未钤上款印,但却点明了此画的名称及作者身份,该图因此得名。
史上著名的中国书画著作

史上著名的中国书画著作---------------------------------------史上著名的中国书画著作【历代名画记】唐?张彦远著,十卷。
是一部中国画史著作。
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乾符初(约874年)官大理寺卿。
书成于大中元年(847)。
前三卷通论画学,分题为《叙画之源流》、《叙画之兴废》、《论画六法》、《论画山水树石》、《论传授南北时代》、《论顾陆张吴用笔》、《论画体工用榻写》、《论名价品第》、《论鉴识收藏阅玩》,以及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闻述“六法”,提倡立意、用笔和气势,归纳画风演变,因时而异;顾恺之、陆探微为密体,张僧繇、吴道子为疏体,山水画的成与始、迹与神形的关系、书画同理等,史论交融,卓见纷呈。
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至唐会昌元年(841)间画家共370余人的小传,叙述简要。
同时,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征引俱注明出处,并收录一些重要画家的画论,尤为可贵。
间有资料舛错。
此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和画史体例的开创者。
以后的《图画见闻志》、《画继》等均仿此体例,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史、论的要籍之一。
【画史会要】中国画史传著作。
明末朱谋垔编著。
五卷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
朱谋垔,字隐之,号厌原山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明宗室。
此书体例仿陶宗仪《书史会要》。
前有序,后有朱宝符跋。
前四卷载录自古至明画家小传。
明以前多采《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录》、《图绘宝鉴》等著作,很少增补。
至明,俱自行搜辑,多为后来考录所据。
宋、金、元、明不少姓名不显著的画家,可从此书中查到。
第五卷录前人论画之作,较为杂乱。
此书的不足之处,即全书未注出处。
但仍不失为较祥备的中国画史资料,为不少书画家从事研究工作参阅的较好书籍之一。
【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
无编著者姓名。
二十卷。
首有宋徽宗赵佶宣和二年(1120)《御制序》,序中称“今天子”云云,类臣属的颂词,可能标题有误。
论《水浒传》的早期传播——以张丑著录文征明小楷古本《水浒传》为中心

分 子 的 学 术 视 野 。 然 而 ,直 到 今 天 ,有 关 《 浒 水 传 》 的作 者 、成 书 时 间 、 早 期 传 播 等情 况 ,大 家 仍
然 未 能 取 得 一 致 意 见 。 本 来 ,学 术 研 究 没 有 必 要 将
某 一 观 点 定 于 一 尊 ,倒 是 欢 迎 人 们 对 已 有 结 论 提 出
19 年 ,石 昌渝 先 生 的 《 朴 刀 杆 棒 到 子 母 99 从
直 接 的证 据 和 间 接 的 证 据 ,使 其 结 论 建 立 在 扎 实 可 靠 的文 献 基 础 之 上 ,这 正 是 学 术 研 究 必 须 遵 循
的基本规 范 。
炮——
< 浒传 >成 书研 究 之 一 》 一 文 发 表后 , 水
品 成 书 年 代 的 方 法 还 是 能 够 给 大 家 以 启 发 , 因 而
① 石 昌渝所发表 的相关论文 主要有 :《 从朴 刀杆棒 到子母炮—— < 浒传) 成书研究 之一 》 文 学遗产》 19 水 ,《 9 9年
第 2期 ;《 水浒传 )成书于嘉靖初年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0 1 》20 年第 5期 ;《 水浒传) (
成书于嘉靖初 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 文学遗 产》 20 0 5年第 1期 ;《 ( 水浒 传) 成书年代 问题再 答客难》, 《 文学遗产》2 0 07年第 5期。因一些基本结 论在 上述各文 中多有论述 ,故下引石文不再注篇名。
【 作者简介] 王 齐洲 ,华 中师 范大学 文学 院教 授 ,博 士生导 师 ,湖 北 武 汉 4 0 7 。 309
而通俗小说如水浒友朋如祝允明于弘治五年壬子1492中举唐传之类却是俗人之谈是不为正统文化所接寅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8中南京乡试解元都穆为弘治十二年己未1499进士徐祯卿为一条就是毋看水浒传及笑资戏文诸凡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迸士而文征明却屡试无益之书胡应麟则每惜斯人以如是心用屡败连举人也未考上这对他的压力是可想而于至下之技呤这已是水浒传被都察院和知的
明代绘画的审美鉴赏与收藏评鉴(下)

明代绘画的审美鉴赏与收藏评鉴(下)作者:刘波来源:《中国美术》2016年第01期明代绘画的后期,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最重要的影响来自董其昌。
董以其显赫的地位、广泛的交游、经史文学乃至书画方面卓越的造诣,加之艺术理论上特立独行的主张,借助于清初几位皇帝的推波助澜,在其身后留下深刻的影响。
董的书法学习始于其科考落第的刺激,其时没有一手漂亮的书法,文章的内容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
董因此发奋,遂在书法一道,臻于晚明的顶峰。
尽管曾经有一种说法,把他和同时期的另外三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列,而后世卓有见识的论家不能认同此说。
今日看来,董氏的影响力和艺术造诣,远非三家可比。
后者无论是艺术格局还是所达到的境界,都不可以和董相提并论。
董的书法,除去手札、条幅等常规作品外,大量留存于绘画题名、题跋以及匾额书写中,从中可以窥见其渊源甚深,兼具颜鲁公的丰厚、“二王”的恣媚和赵孟頫的婉转。
在董其昌的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特色在于书画的高度统一。
其绘画的运笔完全来自于书法的修养。
对于他的书法,后代不乏称赞者,如翁同?,更有批评者,如康有为: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
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以推崇碑学的眼光来审视董其昌,能有这样的评价自在情理。
而明代书法,祝枝山、文徵明、唐寅而外,能有董其昌的崛起并不偶然。
董以更大的才气和勇毅向更加高古的方向拓进。
我们看祝枝山和文徵明等人,祝失之于粗硬简率,而文失之于过分规矩不见性情。
董在其中,自具只眼。
早年不遗余力搜求网罗晋唐宋元诸贤名迹,心摹手追,并刊刻《戏鸿堂法帖》,眼界既高,取法乎上,博物洽闻,下笔自是不凡。
董的绘画同样取法高远,五代、两宋若董源、巨然、范宽、赵大年、夏圭等,均有临摹。
董氏临摹着眼不在形迹,乃是用自己的理解更加自由地表达。
与其说是摹古,不如说他在延续元代以来画家所开辟的绘画道路——总结和提炼笔墨。
在董其昌那里,形象不再苛求,而一笔一画、一点一墨成为他追求的目标。
书画鉴定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书画鉴定的含义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书画鉴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辨定真伪,二是品定高下。
前者是“鉴”,后者是“赏”。
一件作品,它是否真实可靠,这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再好,也没有意义。
书画大师张大千不仅诗文书画俱佳,同时也是个作伪高手,生平所作历代书画的赝品数量相当可观,质量也很高。
他作的石涛、徐渭等人的赝品更是得心应手、惟妙惟肖。
连黄宾虹这样的大师也曾被他骗过。
书画鉴定的对象,是指已故书画家手书、手绘在纸、绢、绫等材质上的书画,如立轴、手卷、册页、扇面、镜心等,不包括壁画;书法里的碑帖、拓本,属于另外一门学问,启功、秦公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至于年画、书画复制品以及在世书画家的作品,不属于书画鉴定指向的范围。
书画鉴定的目的,主要是为美术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服务。
美术史不单是关于美术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是美术作品流传的历史。
比起文字记载来,美术作品是更直观、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但自从有了美术作品,也就有了美术作品的作伪。
因此,对书画进行鉴定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出土的书画,其年代基本一目了然,所以也没多少鉴定的必要。
辽墓中出土的《深山会棋图》和《竹雀双兔图》,它们的年代应与墓的年代相近,即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之间。
因此,书画鉴定的任务,就是对传世书画作品还其本来面目:判定真伪、界定年代、证明伪作。
书画鉴定之学,其历史也十分久远。
书画鉴定是与书画收藏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最早对卷轴画的收藏,可远推到魏晋时期,此后,书画著录、笔记之类的书层出不穷。
虽然没有正式命名为鉴定学之类,但其中包含了鉴定知识在内,只是还不成系统。
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一章“论鉴识、收藏、购求、观赏”,谈到通过服饰、建筑来鉴定书画年代的方法;宋代出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和书画鉴定著作,米芾的《书史》、《画史》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书画收藏之风很盛,出现了专门的民间收藏家,书画鉴藏著录、笔记大量出现。
张丑在他所著的《清河书画舫》中,对“鉴定之学”作了较为深入的叙述:“鉴赏二意,本质不同”,指出了各种鉴赏的方法,认为应该先看精神、气质,再看有无皇家收藏记载,有无名人题跋;要买纸画,不要买绢画,因为“纸寿千年”。
从张丑的“朋友圈”管窥明末书画风尚及其鉴赏观

文化艺术 |从张丑的“朋友圈”管窥明末书画风尚及其鉴赏观□王策/文张丑的一生都与书画鉴赏有着紧密的联系,且张丑所结交的人都和书画的鉴赏和购买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主要以张丑的交游作为切入点,对张丑及其周围所形成的书画商人、文人等组成的“朋友圈”进行了研究分析。
通过对张丑和书画商交游的考证和梳理,以期可以从中探究出明末书画风尚及其鉴赏观念的形成。
张丑出生在一个书画鉴藏的世家,因此,张丑有着爱收藏书画的习惯,且善于书画方面的鉴定。
因此,张丑有关书画的记录非常的多,这也使得张丑身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书画朋友圈。
此外,张丑结交的朋友有很多,其中既有高贵的权贵,也有没落的权贵,甚至还有许多的文人雅士,以及书画商家等。
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都有很大的差别,以至于他们在对书画的鉴赏的观念和收藏,以及认识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鉴于此,本文通过以张丑与书画商交游作为切入点,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可以从中对明末时期的书画风气以及书画鉴赏观念的合成进行研究阐述。
详情如下:1 张丑结交的书画商明末正是徽州书画商人盛行时,张丑作为名噪一时的书画鉴藏家,书画商人除了要向张丑推销和购买书画,还会常常求他帮忙鉴赏书画的真伪。
其中,溪南吴氏、丛睦坊汪氏等与张丑多有交往。
1.1 新都吴氏溪南吴氏也被称之为是新安吴氏和新都吴氏,是著名的世家大族。
该家族的书画经营在明末遍及全国。
吴希元乃吴守怀族侄,以花钱的形式捐的中书舍人一职,赏风雅,以鉴赏为乐,因此虽捐官但不赴任。
张丑创作的《真迹日录》中记载吴希元收藏着李唐的《七贤过关图》,该图绘在浅绛色类似卷织物上,且收藏得很妥当。
吴能远作为吴希元的子侄辈,与吴希元的儿子为同族兄弟,因书画生意定居于苏州,只要是溪南人携古玩在苏州出卖,多会售于吴能远下[1]。
张丑在出访吴能远家中时,获观到了很多的真迹,有宋巨然的《萧翼赚兰亭》,还有王蒙的《溪山高逸图》等。
吴国延同吴希元一样,通过捐纳的方式得来国子监生,与自己的兄弟在南京、扬州等地经商,吴国延的书画鉴藏颇有水平,且在经营书画上的名声非常的有影响力。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
胡月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22()1
【摘要】一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海门人。
张謇的书画收藏与南通博物苑藏品的整理有直接关联,南通博物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是中国最早的博物苑。
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载,全馆收录品物2973号,书画类登录101件,张謇捐赠就有71件,每号一至若干件不等。
【总页数】21页(P60-80)
【作者】胡月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
2.书画收藏之道——访书画收藏家颜明
3.收藏“收藏家”的戏剧性扩张大都会馆藏中国书画如何“弯道超车”
4.县(区)公共图书馆书画收藏管理——以古城区图书馆馆藏书画收藏管理实践为例
5.博古旧家风,清赏分雅俗--明清江南书画收藏赏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代张丑的书画鉴藏艺术

明代张丑的书画鉴藏艺术
吕友者
【期刊名称】《理财(收藏)》
【年(卷),期】2015(0)11
【摘要】明代是个兴盛的中原王朝.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书画开始作为商品进行交易。
艺术品流通的加速.引发了艺术品市场的兴盛。
社会大众对书画收藏的热情十分高涨,收藏赏玩开始成为时尚之雅,收藏也趋向普遍化、专业化。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吕友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投资书画要注意什么?——“全球通VIP艺术鉴藏俱乐部”启动仪式侧记 [J],
2.寻美之道——现代化语境里发展中国书画艺术鉴藏之初探 [J], 顾琴
3.典型具在风流弘长——吴湖帆关于明代吴门书画的鉴藏 [J], 潘文协;
4.典型具在风流弘长——吴湖帆关于明代吴门书画的鉴藏 [J], 潘文协
5.明代鉴藏家詹景凤绘画艺术风格探究 [J], 王广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丑与明末书画收藏、赏鉴、著录之风[晋] 陆机平复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草庵如笠拟藏身,向往襄阳宝晋人。
箧秘墨皇《平复》古,壁悬《华盖》乙僧神。
浣花旧句勤雠定,典午遗文恣讨论。
五十潜修心自佘,千秋业就岂长贫!①这是明代著名书画评论家赵裦光(1559~1625年)的诗,题赠对象是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张丑。
张丑(1577~1643年),原名谦德,字叔益。
10岁时改名丑,字广德。
别署青父、青甫、亭亭山人、清河牛郎,斋名有真晋斋②、宝米轩等,晚号米庵③。
江苏昆山玉峰人,徙居苏州。
张丑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慧,十几岁就中了秀才。
他年轻时作《名山藏》二百卷,王登作序,把他的才华比作扬子云、司马相如。
但张丑考举人却屡试不中,于是不再抱功名之想,自在读书并致力于书画、古器的收藏和研究,成为一代书画收藏、赏鉴、著录大家。
一、收藏名迹如“波斯聚宝船”张丑出生于收藏世家,自幼受到古书画的熏陶。
从张丑的高祖、曾祖以来,世有画癖,曾祖子和与沈周(1427~1509年)、祖父约之与文徵明(1470~1559年)分别都有交往。
家有春草堂、兰香堂、孝友馀庆堂、秋山阁,是文人雅集吟诗作画之所。
沈周曾为其曾祖作《春草堂图》,文徵明为其祖父作《少峰图》。
家中的书籍、书画,从高祖、曾祖开始积聚,到他父亲茂实,与文彭(1498~1573年)、文嘉(1501~1583年)“称通家姻娅,朝夕过从。
无间寒暑,寻源溯流,订今考古,一时家藏珍图法墨甲于中吴。
”④张丑说“先子茂实与寿承(文彭)、休承(文嘉)称莫逆交,故评定国朝名公书画,万不失一”⑤,张茂实通过不断地向文彭、文嘉学习,已经具有很高的鉴赏水平,这对张丑的影响是巨大的。
张丑的书画收藏经五代人的积聚,名品累累,自诩如“波斯聚宝船”。
在《清河秘箧书画表》中记载其家累世收藏历代名迹有书法49件、绘画115件,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二谢帖》、王献之《中秋帖》、展子虔《游春图》、张旭《春草帖》、颜真卿《刘中使帖》、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李成《层峦萧寺图》、米芾《小楷宝章待访录》、赵子昂《胆巴碑》等,这为他的书画鉴定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二、赏鉴独取神奇书画鉴定与书画创作不同,需要专门的系统的知识,才能对历代传世书画的真伪优劣作出判定。
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元代赵孟緁、虞集、柯九思,都是世所公认的著名鉴赏家。
明代伴随着书画收藏热,作伪之风也大盛,出现了地域性的作伪团体。
所以书画鉴定也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鉴赏家。
张丑认为不是每一个看字看画的都是鉴赏家,其中有一种是鉴赏家,还有一种是凑热闹的好事者,他们并不具备鉴定的本领。
这个问题最早是米芾提出来的,张丑继承了米芾的看法。
他还对赏、鉴作了区分:“赏以定其高下,鉴以辩其真伪,有分属也。
当局者苟能于真笔中力排草率,独取神奇,此为真赏者也。
又须于风尘内屏斥临模,游扬名迹,此为真鉴者也。
”⑥真正会“赏”的人能从真迹中区分草率之作和精品奇迹,真正会“鉴”的人能从一堆伪作中选出真迹名品,这都需要非凡的眼力。
张丑提出:鉴定书画,必须具备“金刚眼力,鞠盗心思”。
“金刚眼力”,就是炼就慧眼,明察秋毫,识破皮相,还其本真;“鞠盗心思”,就是要像老吏析狱,条分缕析,丝丝入扣,解疑释惑。
在《清河书画舫》中,有许多述及辨伪的内容:鉴定书画,须是细辨真迹、改造,以定差等。
多见俗子将无名古画乱题款识求售,或见名位轻微之笔,一例剜去题识,添入重名伪款。
所以法书名画,以无破损为上。
间遇破损处,尤当潜心考察,毋使俗子得行其伎俩,方是真赏。
⑦凡书画以纸白板新为贵,破损昏暗者次之。
后世轻薄之徒,锐意临摹,以茅屋溜汁染变纸素,加以辱劳,使类久写,此但可欺俗士,具目者殆弗取也。
⑧名帖曾经刻石者,幸遇真迹入手,恐属名人临仿,尤当加意细较,勿漫然许可也。
⑨怎样成为合格的鉴赏家呢?首先要懂书画,然后是考究文献,还要仔细研究原作。
张丑总结了鉴赏书画的四条不传之密,概括起来就是观神韵、考流传、辨纸绢、识临仿。
他提出“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则于此道称庶几矣。
”⑩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是鉴定书画的主要方法。
张丑认为,鉴定书画须慎之又慎,不能马虎。
他举了一个例子,唐人《头陀寺碑》,米芾初定为殷令名书,后来又断为陆柬之书。
以米芾冠绝两宋的法眼,还要反复审定如此,我辈又怎能草率从事呢?因为张丑有着审慎的鉴定态度,又善于考证,经他鉴赏著录过的书画,至今仍有很高的可信度。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明代赏鉴之家,考证多疏,是编独多所订正……百余年来收藏之家,多资以辨验真伪”。
这既是对《清河书画舫》的客观评价,又是对张丑鉴定水平的认可。
对保存古书画,张丑也有真知灼见。
如保存环境须有合适的温湿度,不能受日光曝晒:“唐宋人书画,不可日色中展玩,多至损坏。
即微有蒸湿,只须风日晴美时,案头舒卷亦得。
”又如包浆是年代久远的标志,须加以保护:“鉴家评定铜玉研石,必以包浆为贵。
包浆者何?手泽是也。
故法书名画不可频洗,频洗则包浆去矣。
”张丑对传世书法少于绘画之原因作如下解释:“历代书家固不及画人之多,而珍惜画本者又倍屣于购求法书之士,无怪名帖之存无几,固宜价重连城也。
”书法(包括信札、手稿)存世数量本应比绘画多,但正因为多,价钱相对便宜,不如画受到珍视,结果反致稀少。
所以张丑收藏书画,并不以市值定其贵贱,而是根据作者和作品在书画史上的影响来衡量,决不轻书重画。
这种观点对今天的书画市场也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三、著录贻惠后人张丑兴趣广泛,拥有古代文人的许多爱好。
他的著作书画鉴赏方面有《清河书画舫》、《真迹日录》、《张氏书画四表》(《法书名画见闻表》、《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清河秘箧书画表》)、《米庵鉴古百一诗》,其他方面有《瓶华谱》、《朱砂鱼谱》、《茶经》、《焚香略》、《论墨》等多种,并辑有《新词定本》十八卷。
《清河书画舫》是张丑的名著。
“清河”是张氏之郡望,“书画舫”取意于黄庭坚“米家书画船”诗句。
此书撰成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作者时年仅40岁。
全书共收自晋钟繇至明仇英书画155件,包括作者家藏及所见古书画名迹。
书原不分卷,清乾隆刊本以秦观“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词句为卷次编号,分为十二卷。
书中以人物为纲,按时代先后,详细著录画家简介、前人评论、真迹题跋、鉴藏印记、递藏经过,并一一注明出处。
时有张丑进行评论及考证的按语,或记述流传原委,或辨正前人记载之误,并有多处论说鉴定书画方法,所采既详备,考证亦精审。
引征之书如《画系》,今已不传。
亦有可校补今传本不全者。
因而此书并非一般著录画目与题跋之书,而是书画赏鉴辨伪的极有价值的著作。
此书成后,时人皆服其精当,对鉴别和考查古书画作品的收藏情况,该书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河书画舫》的撰成为张丑带来了声誉,各地藏家纷纷提供藏品供其观览鉴赏,张丑则随时笔录,自1620至1636年陆续写成《真迹日录》。
此书为随笔札记,文字无定式,记载书画内容、题跋、印鉴以及张丑自己的评论和题跋,著录历代书画150余件,少数内容与《清河书画舫》有重复。
另外,著名的“张氏四表”中,《南阳法书表》、《南阳名画表》是张丑为韩世能的书画收藏所作记录。
“南阳”为韩氏郡望。
韩世能(?~1598年),字存良,长洲(今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长期任官京师,官至礼部尚书,是董其昌的座师。
韩世能鉴藏书画独具慧眼,非一般附庸风雅的官僚可比。
张丑与其子朝延交谊甚厚,在韩家获见名迹很多,应请作《南阳法书表》,分石刻、正书、行押、草圣四类。
韩世能去世后,又撰《南阳名画表》,分道释人物、山水界画、花果鸟兽、虫鱼墨戏四类。
被张丑著录的书画,并不是韩世能藏品的全部,而是经张丑鉴定认为既真且精的部分。
明代书画收藏家大多没有藏品目录传世,张丑的这两份《表》为后人了解韩世能的收藏全貌提供了便利。
张丑长期生活在昆山和苏州,没有四方云游、仕宦天下的经历,交游受到一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何以能产生一位在书画收藏、鉴赏、著录方面名垂青史的大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说起。
首先,明代是民间书画收藏的兴盛期。
皇家却不太重视书画收藏,管理相对松懈,没有像唐太宗、宋太宗、清高宗那样大规模搜求字画的行动,对私家收藏较为有利。
明代内府书画有的被作为薪俸发给大臣,有的被宦官盗取。
严嵩、张居正当权时,皆有书画之嗜,“人畏其焰,无敢欺之”,故所收既富且精。
其他王孙权贵、地方名流、商贾巨富,甚至方外之人,热衷于书画的也很多。
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严氏被籍时,其他玩好不经见,惟书画之属,入内府者。
穆庙初年,出以充武官岁禄,每卷轴作价不盈数缗,即唐宋名迹亦然。
于是成国朱氏兄弟,以善价得之,而长君希忠尤多,上有宝善堂印记者是也。
后朱病亟,渐以饷江陵相(即张居正),因得进封定襄王。
未几张败,又遭籍没入官。
不数年,为掌库宦官盗出售之。
一时好事者,如韩敬堂太史、项太学墨林辈争购之,所蓄皆精绝。
文中提到大力收购流散名画的“韩敬堂太史”即长洲韩世能,“项太学墨林”即秀水(今嘉兴)项元汴,他们书画藏品的质量和规模,都是一代之冠。
另外如任官锦衣卫的黄琳、朱之蕃,出身徽商的吴廷,都拥有品级较高的书画收藏。
第二点原因,苏杭一带是全国书画收藏、交易的中心。
南宋以后,江浙地区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从元代至明末,大书画家多产生于江南和浙西(太湖东南),书画收藏和交易也大致不出这个范围。
明代从沈周开始,绘画、书法、收藏在苏州进入全盛时期。
在长达一个世纪里,“天下法书归吾吴”,成为艺术史上极罕见的现象。
可以说,明代只有苏州能够供养这许多的职业书画家,如同清代只有繁华甲天下的扬州能够汇集“扬州八怪”。
明代的著名收藏家,如前面提到的苏州韩世能、秀水项氏(项元汴及其侄项希宪,子项穆、项玄度等),还有苏州沈周,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无锡华氏、安氏、邹氏,华亭董其昌、朱大韶,松江曹泾杨氏,太仓王世贞、王世懋兄弟,常熟刘以则,吴江史明古,杭州董氏等等,这一带作为当时全国范围内书画收藏最为集中的区域,嗜古博雅之风盛行。
很多名迹就是在这些人家转来转去,比如黄庭坚《伏波神祠诗》,曾为沈周收藏,后来归无锡华夏,再后来又入了张丑的秘箧。
当时的藏家还没有秘不示人的想法,经常把藏品取出供同道观赏品题。
如文徵明曾向华夏借观颜真卿《湖州帖》,并仿其笔意回信给华夏;詹景凤、董其昌曾先后到嘉兴拜访项元汴,得观其所藏;董其昌在北京时从韩世能家中借出古代名迹临摹。
这些对于书画收藏和鉴赏都是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三,明代书画著录水平在宋《宣和书谱》、元《云烟过眼录》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对前代都有所超越。
当然,这些著作也大多出自江浙文人之手。
重要的如朱存理(1444~1513年,苏州人)《珊瑚木难》、詹景凤(1537~1600年,休宁人)《东图玄览编》、陈继儒(1549~1639年,松江人)《妮古录》、赵琦美(1563~1624年,常熟人)《铁网珊瑚》、郁逢庆(约1573~约1640年,嘉兴人)《郁氏书画题跋记》、汪役玉(1587~约1647年,嘉兴人)《珊瑚网》等,详略不同地记载了书画内容、印鉴、纸色、行数、前人题跋、前人诗文、传记资料、鉴藏印、收藏者等信息,以及作者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