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张衡
中国古代科学家有趣的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有趣的故事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探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其中,以下是几位古代科学家的故事:1. 张衡与地动仪张衡(78-139年)是东汉末年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据说,他是通过观察地面的震动,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这个仪器能够用来探测地震,并指示出地震的方向。
一次,张衡用地动仪预测到了一场地震,但他的预测并没有被人们相信。
然而,不久之后,真的发生了一次大地震,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张衡的地动仪竟然预测到了这场灾难。
2. 祖冲之与圆周率祖冲之(429-500年)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令人叹为观止。
根据传说,祖冲之在他的生平中,精确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前七位小数。
他使用了“割圆法”来逼近圆周率的准确值,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研究对后来的数学和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钱穆与中国古代农业钱穆(1895-1990年)是中国现代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也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农业进行研究的学者。
他的著作《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与农业》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技术。
在他的研究中,钱穆发现了许多古代农民使用的农具和技术,如水车、灌溉系统等。
通过研究这些技术,他揭示了古代农业的创新和进步,这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古代科学家的故事生动有趣,展示了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
他们的贡献不仅对中国古代科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全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这些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长卿,汉族,广陵(今江苏扬州)人。
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官员。
张衡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对地震学、气象学、物理学以及测量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衡早年博学多才,深受东汉末年著名董仲舒学说的影响,他关心社会改革并为之努力。
他在东汉时任职于太学,后来在东汉振武将军曹魏初始年间担任吴郡太守。
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山东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张衡对此深感惋惜,认为地震是自然灾害,而非神灵的悲戚之祸。
他开始研究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张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地考察,发现地震与某些自然现象有关。
他发现地震常常与天空出现云雾、地面出现裂隙、流水倒流等现象同时发生。
他还发现,地面震动时,其中一种波动远远高于其他波动,他把这种波动称为"主动"。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张衡提出了一种测量地震的方法:用垂直悬挂的铅垂与水平悬挂的杤木,通过观测背面的杠杆是否动摇来测量地震的大小。
这种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创新和科学的测量手段。
除了地震学,张衡还对气象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他观察到风向和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于是提出了利用旗号来预测天气的方法。
他根据不同的风向风力给旗帜配上不同的图案,这样可以通过观察旗帜来预测风向和风力。
这种方法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为农民和渔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地震学和气象学,张衡还致力于发明科学仪器和测量技术。
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这个仪器可以测量地震的方向和强度。
他还发明了杤木水钟,通过测量水位的变化来判断季风的强弱。
这些发明标志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新高度。
张衡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世广泛传颂。
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抒发忧愤之情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辞章中的巅峰之作。
他的文学才华和科学成就让他成为了古代中国著名的多才多艺的文化人。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张衡(78年-139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医学家。
他工作在东汉永平年间,是一位多产的学者,他的成就在古代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衡小时候聪明好学,特别喜欢观察自然现象。
他常常在家中后院的小池塘里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水中的浮力现象,水面上的涟漪等等。
张衡对这些现象非常好奇,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逐渐掌握了一些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
张衡在年轻的时候就中了秀才,被推荐到了京城。
他在京城的时候,开始了对天文地理的研究,他常常观察星辰、日月的运行,研究地理气候变化,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他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分类,成为了后来气象学的奠基人。
在他的研究中,张衡发现了地球的四季交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造成的;他还发现了地球的自转是不均匀的,引起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
这个发现让人们对地球自转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外,张衡还对工程技术有很深的造诣,他在东汉时期发明了一种叫做“浑天仪”的仪器。
这种仪器可以用来观测天文现象,测量星体的位置和距离,是古代中国天文观测技术的巅峰之作。
浑天仪由圆筒、内环、外环、八角板和昼夜盘等部分组成。
内、外环上刻划着经纬线,八角板代表八方位,昼夜盘可以模拟白昼和黑夜的变化。
将浑天仪放置在开阔的地方,然后通过观测仪器上的指针和刻度,就可以确定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的准确性,为古代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浑天仪在地理勘测和航海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浑天仪,张衡还发明了一种叫做“大衍之数”的计算方法。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用来求解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天文、地理、医药等方面的难题。
张衡的这项发明使得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医生。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张衡,字敬先,又字抱朴,汉族,河南洛阳人。
中国东汉末年的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医学家、音乐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中国古代七大发明家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以其广泛的学识和伟大的科学成就而闻名于世。
张衡生于东汉建安七年(公元152年),在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庭中长大。
他自幼聪慧好学,读书勤奋。
后来,他考取了进士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入朝廷,成为一名官员。
在这个时期,张衡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更是在科学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张衡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和地理学两个方面。
在天文学方面,张衡钻研天文数十年,撰写了许多著作。
他根据自己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天文学理论,即“轮天说”。
他认为太阳是在一个巨大的圆盘上运行,这个圆盘称为“天轮”,太阳绕着天轮中心旋转。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太阳系结构和天象运动的一种重要认识,对后世的天文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地理学方面,张衡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编著了一部具有重要地理学价值的著作《西都赋》,详细描述了中国古代的地理情况。
他还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浑天仪”,利用了地动仪、仪器的旋转转动及地心引力的作用原理,用以检测地震,成为地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衡还在医学、数学、音乐和其他领域也有许多创造性的成就。
他对医药学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治病的新法方,被誉为古代良医。
他还对数学和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撰写了不少有关数学和音乐的著作,对传统音乐和数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发明方面,张衡更是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创造。
他改进了当时使用的磨麦的方法,使得面粉产量大大提高,并且质量更好。
他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制造铁轮和铜铁的方法,使这种工具更加坚固耐用。
他还设计并制造了水动力机器人“水车”,这种机器具有多种功用,包括磨面、提水等,成为古代机械制造史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张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成就,他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与发明家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东汉时期,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
在这个众多的科学家中,张衡被誉为是当时最为杰出的一位人物。
他不仅在地理学、历法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仪器——浑天仪。
本文将为您介绍张衡及其在科学和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
张衡(78年-139年),字仲景,汉族,安徽肥东人。
他年少时就显示出极高的智慧和学习能力,被誉为有“天分的天才”。
幼年之时,他就显露出对自然现象的强烈好奇与探索欲望,这种特质伴随着他的成长,逐渐发展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与发明家。
一、地理学领域的贡献张衡对地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浑天说》中。
这本著作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南方的山川地理,以及水文地理。
张衡总结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对江河流域、湖泊、山脉等进行了准确的地理描述,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计算。
他的著作不仅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的地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法学领域的贡献张衡在历法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元始天宝历》中。
他采用了新的算法和观测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历法进行了改进。
他提出了使用二十四节气来测定节令和季节变化的观点,并通过准确观测天象来确定历法的计算方法。
这种新的历法方法,在当时及以后的数百年里都被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传统历法的基础。
三、物理学领域的贡献张衡对物理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发明——浑天仪上。
浑天仪是一种能够观测天体运动和地理现象的仪器。
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这一仪器,并将其用于地理测量和天文观测。
浑天仪的出现填补了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的空白,并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总结:张衡是东汉时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与发明家之一。
他在地理学、历法学和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浑天说》和《元始天宝历》对地理学和历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发明浑天仪填补了当时天文观测仪器的空白。
张衡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的学者和科学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名人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古代科学家张衡是中国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地理学家,还是一位天文学家和发明家。
他在地学、天象的研究以及发明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张衡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78年,他出生在一个叫冀州的地方,从小就显示出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他爱读书,特别是关于物理学方面的书籍。
他非常聪明,很快就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
在他的考察和研究中,他最出名的成就是他对地震的研究。
在当时,人们对地震之谜充满疑惑,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张衡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地震是由地下深处的岩石活动引起的理论,并且给出了地震的四种动力原因,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力学理论。
除了地震之外,张衡还开始研究天文学。
他观察了星星的运动,并且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
他发现银河是由无数的星星组成,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他还研究了太阳的运动,并且提出了太阳是中心的宇宙观。
在发明和科技方面,张衡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发明了很多实用的机械装置。
他发明了一种测量重量的仪器,并且用它来测定了天平的原理。
他还发明了一种可以测量风向和风力的仪器,这种仪器在航海和农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衡的成就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研究对后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使得地理、天文和力学这些领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张衡的科学成就令人瞩目,但他并没有因此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当时的社会对科学家不够重视,他只能默默无闻地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不过,尽管如此,张衡还是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直到他去世。
张衡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的成就是伟大而不可替代的。
他们的贡献对人类的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科学家们都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知识和技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应该对科学家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关注,让他们的成就得到应有的认可。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顾云,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地理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张迁之志》和《铜人铸法书》。
他是中国古代科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的科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衡生于东汉末年,家境优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对天文、地理和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读书的也勤奋钻研科学知识。
他用心研究了天文学、测量学和地理学等学科,并取得了很大成就。
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发明了一种叫做鸟瞰图的地图形式。
鸟瞰图采用透视法,以鸟瞰的视角展示地面的形态和地理特征。
这种地图形式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知地理环境。
张衡的鸟瞰图对于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后世地图制作的基础。
除了科学的成就,张衡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张迁之志》是一篇寓言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文化和道德的关注。
这篇文章通过反思和启示,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追求真理和正义。
《张迁之志》成为东汉末年思想启蒙的重要读本,对后世人们的思想觉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张衡的学术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地动仪和鸟瞰图成为中国古代科学和地理学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地理学、地震学和测量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他的文学作品也广为流传,对于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衡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创造力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科学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张衡就是其中之一。
小编整理了《中国历史故事:科学家张衡的故事》,欢迎阅读。
1中国历史故事:张衡发明地动仪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
他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
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
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
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
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
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幺,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
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幺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幺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幺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
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
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幺好啊!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
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
天文学家张衡的故事
张衡,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巨人。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活动在今天的湖南省地区。
张衡以其在天文学、地理学和科技发明方面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张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极高的兴趣。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对地震的研究。
他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称为"地动仪"的仪器,用于检测和记录地震。
这个仪器使用了一个精细的机械结构和液体浮标的原理,可以显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这种仪器的出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测量地震的仪器,对地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漏壶"的器具,用于测量时间。
这种漏壶利用了水的流速来计算时间的流逝,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时间测量工具。
这个发明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并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另外,张衡还对天空和星体的观察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利用自己对天文学的知识,为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提出了"张衡八法",这是一套古代农业气象预测的方法,通过对天空中的云朵、风向和星体位置的观察来预测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的收成。
张衡作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天文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故事激励着后来的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知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
张衡人物简介_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文学家。
字平子。
河南南阳西鄂(今南阳石桥镇)人。
曾两度担任执管天文的太史令。
精通天文历算,创制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也叫“浑天仪”)和测定地震的地动仪。
关于最早创制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张衡的故事又有哪些呢?小编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故事内容,希望你能喜欢。
龙嘴里吐出了铜球公元138年,东汉京都洛阳传开了惊人的消息:“发生地震啦!”“京都西面发生地震啦!”这消息是从太史令(专管天文和地震工作)张衡那里传出来的。
然而,在京都,谁也没觉察发生过地震。
几天过去了,谁也没听说哪儿发生过地震。
“张衡吹牛!”“张衡瞎说!”京都议论纷纷。
正在这时,从洛阳西面的陇西来人说,那里前几天发生了大地震!这下子,人们既震惊,又佩服。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西南部,离洛阳很远。
张衡怎么会知道那里发生了地震呢?原来,在张衡生活的年代,地震十分频繁。
光是从公元96年到公元125年这30年间,就有23年发生过大地震,有好几次就发生在洛阳附近。
正因为这样,地震引起了张衡的注意。
张衡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公元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铜做的,直径约3米,样子像酒坛。
在这个“酒坛”的外壁上,倒挂着8条龙。
每条龙的嘴里都含有一个铜球。
每条龙下面,蹲着一只铜蛤蟆。
蛤蟆仰着头,张大嘴巴。
8条龙的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哪个方向发生地震,哪个方向的龙嘴里的铜球就震落下来,正好落在正对着它的铜蛤蟆嘴里,发出“当啷”一声。
那天,朝西面的龙嘴里的铜球落下来了,于是,张衡断定是京都西面发生了地震。
地动仪是根据惯性原理设计的。
发生地震之后,地震波传来,地动仪中间的“都柱”(类似于惯性运动的摆)就受到震动,朝那个方向偏动,通过杠杆,使那个方向的龙嘴张开,铜球坠落。
在1800多年前,张衡能够制造出这样的精巧、灵敏、准确、造型美观的仪器,实在令人叹服!张衡的祖父张堪,曾当过蜀郡太守。
张衡与东汉的科学家
张衡与东汉的科学家在东汉时期,中国科学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众多杰出的科学家相继涌现。
其中,张衡作为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以其广泛的学识和出色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张衡与其他东汉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并探讨他们对中国科学的影响。
一、张衡的生平及科学成就张衡(78年-139年),字学则,广陵人,东汉末年至建安初年间的政治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
他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对天文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张衡在地理学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以其广泛的地理知识和独特的观察方法,绘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河流流域分布图,显示了黄河和长江的径流区域。
这一成就不仅对后来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治理河流、开发水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指导。
其次,张衡在天文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
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这是一种可以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
这种仪器的发明填补了古代地震观测的空白,并且为后来地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此外,张衡还在气象学和数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利用观测天象的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后来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还提出了日晷仪的改良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测量时间的准确性。
二、其他东汉科学家的贡献除了张衡外,东汉时期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不容忽视。
首先是董仲舒(179年-104年),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和天文学家。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合天地之纪”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基础。
他的学说不仅在哲学领域有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是郦道元(81年-152年),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郦道元在数学领域的主要成就是著作《九章算术》,这是一部集中了当时数学发展成果的重要著作。
该书对后来中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影响了世界数学史。
最后是张载(1020年-1077年),他是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哲学家。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详细简介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
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
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
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与发明家
张衡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与发明家,他在多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直被后世所推崇。
本文将从他的科学研究、地动仪与浑天仪的发明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来探讨张衡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卓越贡献。
一、科学研究张衡是东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他对地理、气候和天文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地动说,认为地震是由于地下的气体爆炸引起的。
他还运用天文观测和气候变化的记录,判断了季风的原理,并提出了详尽的预测方法。
这些科学研究为后世的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定了基础。
二、地动仪的发明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震仪器之一。
地动仪基于地动说的原理,通过气体爆炸引起的震荡来预测地震。
地动仪由八个方向的龙头和彩球组成,当地震发生时,地动仪能够准确地显示震源的位置和地震的方向。
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并且后世的地动仪发展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浑天仪的发明除了地动仪,张衡还发明了浑天仪,被认为是古代最早的观测天体运动的仪器之一。
浑天仪由一个空心的铜球和一个可以旋转的木架组成,铜球内刻有星宿和星座的位置。
通过浑天仪,人们可以准确地观测到星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对于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衡的浑天仪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影响了后世天文学仪器的发展。
四、文学创作除了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贡献,张衡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归田赋》以及《五车游说》等被誉为东汉文学的瑰宝。
他的作品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邃的思想表现出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张衡的卓越才华,也丰富了当时的文学风貌。
综上所述,张衡是东汉时期的杰出科学家与发明家。
他在科学研究、地动仪与浑天仪的发明以及文学创作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成就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而且对于后世的科学与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衡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并继续传承发扬他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
【名人故事】科学家张衡
张衡(78 - 139 AD)是一位中国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他著名的发明是“天球仪”和“地动仪”,这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
张衡出生在东汉的汝南(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部)。
他以擅长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和力学而闻名。
他在年轻时就出版了许多著作,其中包括有《天官书》、《天官图》和《地形图》等。
张衡最著名的发明是天球仪(也称为“华表”、“永固仪”)和地动仪(也称为“司南”、“浑天仪”)。
他使用这两个仪器,可以推断出地球的自转、公转、四季变换、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这都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科学的重大突破。
天球仪由五个发泡的圆球组成,可以随时修正。
一个球代表天空,四个球代表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
这些圆球被承载在一个象经纬线的架子上,支撑在一个底座上。
地动仪是一个类似漏斗的器皿,有一根中央柱支撑。
在柱的周围有一圈圆盘,盘上有十二种动物形态的铜质仪器。
每一种仪器代表的是我们所说的黄道十二宫,假想的星座或带轨道系统。
张衡设想这个器皿是环绕中心柱旋转的,可以显示太阳、月球和星际运动。
张衡的天球仪和地动仪被认为是通往现代科学的桥梁,因为它们具备了当代科学的启示:用图像和数字来展示观测结果,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预测。
张衡的其他重要发明包括水力学中的水轮机和地震计。
他将这些原理应用于真实世界中的工程,例如橄榄油的提取、矿泉水的分离和蒸馏酒的生产。
张衡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卓越贡献。
他的天球仪和地动仪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和技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他的工程学与科学成就是中华民族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最好证明之一。
张衡
张衡(东汉时期著名天文学家)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
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由精铜铸成,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仪体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
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
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
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牙机,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张嘴吐出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当啷”声响,人们就知道哪个方向发生地震。
北极星现在在很靠近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
因此,看起来它总在北方天空。
正是因为它所处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
其实,按亮度它只是一颗普通的二等星,属于“小字辈”。
它离我们是300多光年。
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中最亮的恒星,也叫小熊座α星。
中国古代称它为“勾陈一”或“北辰”。
在星座图形上,它正处于小熊的尾巴尖端。
张衡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张衡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张衡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影响了中国古代及其之后的科技界。
本文将深入探讨张衡的科学成就及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一、张衡概述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历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学家。
他生于公元78年,卒于139年,享年61岁。
历史上,张衡曾在官场任职,后因不和上司而退官。
张衡曾经重要的发明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水车自动调节机、复杂的机关鸟和天球仪等。
张衡还研究过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法等领域。
二、张衡的地震仪张衡的地震仪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检测地震。
这个地震仪由一个青铜底座和四支龙形标杆组成。
当地震发生时,标杆会指向震源的方向,表示震级大小。
这个发明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地震的位置和规模大小。
三、张衡的水车自动调节机张衡还发明了一种自动调节机,可以自动地调节水车的水量和水位,使水车在任何时候都能够高效地工作。
这个发明对农业和工业都有极大的帮助,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工作效率。
四、张衡的机关鸟张衡的机关鸟是另一个颇受欢迎的发明。
这个机关鸟是通过精细的机械构造和多种材料的运用而成。
张衡的机关鸟有很多功能,例如可以展开翅膀、振动、鸣叫等。
这个发明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机械工程领域的新局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水平。
五、张衡的天球仪张衡还创造了天球仪,这个天球仪是一种有关天文学和星象的设备。
张衡的天球仪由一个铜环和一条铜杆组成。
张衡在铜环上标注了恒星的位置和大小,用铜杆来显示地平线和其他星体。
这个发明的意义在于,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天文学意义,为中国古代星象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总结张衡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影响了中国古代及其之后的科技界。
张衡的重要发明包括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水车自动调节机、复杂的机关鸟和天球仪等。
张衡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开创了机械工程、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历法等领域。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
著名科学家张衡生平简介张衡是东汉时期的发明家,和司马相如、扬雄还有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张衡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衡生平简介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中国东汉时期非常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与地理学家,与司马相如、班固、扬雄合称为汉赋四大家。
张衡自幼便刻苦学习,少年时就能作文章,十六岁曾离开家乡去外地游学,后于洛阳进入太学学习,结识了崔瑗。
在东汉曾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任河间相时严整法纪并打击豪强,为政时期以清廉著称,但任职三年便辞职归家,后入朝为尚书。
公元139年,张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宋徽宗年间,张衡被北宋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漏水转浑天仪、瑞轮荚、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地形图等等,又著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书籍《灵宪》、《浑仪图注》等,另有数学著作《算罔论》,文学作品《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中国天文学、地震学、机械技术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衡的成就这世上有些人什么事物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插上一脚,但往往每样东西都只有半桶水。
而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却做到了泛而精,当然这也和他自小的家教有关。
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堪,早年建功立业。
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
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
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
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
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
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
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
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_名人故事素材
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历史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召县石桥镇)人。
杰出的科学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测验风向的候风仪等,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衡幼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他年幼好学,天资聪慧。
汉名士崔瑷说他“天资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
他十几岁时,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
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张衡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离开了家乡,开始游历名都大邑,求师问业,曾游于三辅,入京师,观太学,遂诵《五经》,贯六艺,十八岁便写成了第一篇文学作品——《温泉赋》。
张衡二十三岁时,受聘于南阳郡太守鲍德门下当主薄。
此后他花了十年功夫,写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东京斌》),讽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风气,并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场面,表现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张衡由鲍德举荐,进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迁升为尚书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调升,太师令,掌管天文、历法、预报天象气候。
从此,他潜心钻研文学,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张衡的宇宙天体观是“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和地的关系就象蛋壳包蛋黄一样,天外地内。
他所著《灵宪》一书,用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并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共有2,500颗恒星。
公元117年,他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铜壶滴漏带动的浑天仪,浑天仪分内外两圈,可以转动,上面刻有南北极和赤道、黄道。
二十四节气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没情况与宇宙间的情形完全一致。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张衡调任司马令,后上日蚀表。
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转任太史令旧职。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创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之,状似酒樽,四周镶有八条龙,龙头对着东、南、西、北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龙嘴各衔铜丸一个,每个龙头下面各蹲一只青蛙。
东汉科学家故事:天文学家张衡
东汉科学家故事:天⽂学家张衡 在我国古代东汉时期,出现了⼀名很著名的天⽂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下⾯是由⼩编为⼤家整理的东汉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希望⼤家喜欢。
古代科学家故事:天⽂学家张衡 在东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霆仪的天⽂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在河南南阳,家境贫苦。
但他⾃幼喜欢读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年⽂官、后来辞职回乡、潜⼼天⽂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 "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个半圆形的罩⼦,⼤地像⼀个倒着的盘⼦。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星⾠会转⼊地下,早朗的浑天说认为⼤地是平的,改进的浑天说认为⼤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H⼈为天没有⼀定形状,⽽是⽆边⽆际的充满⽓体的空间,⽈、⽉、星⾠都飘浮在⽓体中。
张衡根据⾃⼰对天体运⾏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为"诨天说'⽐较符合观测实际。
他还制作了⼀个能够精确演⽰浑天思想的1军天仪'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吉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霆⽅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字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故事点评 张衡的另⼀发明是制作了⽔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架⽤⽔⼒发动的天⽂仪器。
⽔运浑象实际上是个天⽂钟,通过它的等速旋转,可以报吉时刻。
世界上第⼀个可以测定地霆⽅位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著作中,阐述了⽆限字宙的思想、解释了⽉亮反射阳光和⽉⾷发⽣的原因。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测记录和“周天三百六⼗五度⼜四分之⼀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学⾮常接近。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优秀5篇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篇一1956年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严巍峨的古墓这就是有名的张衡墓。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南阳西鄂,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科学家、文学家。
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十五岁的时候,便告别家乡出外游学。
他先入武关,游三辅。
十七岁的时候,他去洛阳的途中,登上了骊山峰顶。
面对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来有的自豪与无限的感慨。
下山的时候,他又去神进温泉游泳。
此次游览,张衡对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观、历史风貌、社会人情、学术情况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不久,张衡到了都城洛阳,进入朝廷办的太学堂读书。
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钻研典籍和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问题上。
张衡的家庭很贫困,平时的吃、穿、用都十分节俭。
冬夜里,他只盖一条破被子,蜷曲着身子在灯下读书。
因为没有鞋穿,他的脚时常冻得红肿,乃至化脓溃烂,但他都咬着牙坚持。
张衡经常观察日月星辰,探索它们在天空里运行的规律。
他把研究的结果写在一本书上,叫做《灵宪》。
在这本书里,他已经用了赤道、黄道、南极、北极等名词。
张衡记录了二千五百颗恒星,并且画出了我国一幅较完备的星图。
那时候他已经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是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反出光来;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没有照射到太阳光的部分。
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阳相对的时候,是满月;月亮运行到跟太阳同一个方向的时候,人们就看不见它了。
他还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规律,解释了冬天日短夜长、夏天日长夜短的道理。
他说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
这种假设叫做“浑天说”。
在张衡以前,多数人都相信“盖天说”,认为地是平的,天像一只碗,反扣在地上。
张衡的“浑天说”虽然不符合实际情形,但是比“盖天说”大大前进了一步,并且对计算历法有实用的意义。
公元117年,张衡在东汉都城洛阳研制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带动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较早的机械转动计时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家张衡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自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连接到科学里程碑漏水转浑天仪)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了。
仅仅相隔了二十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着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
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小传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
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今河北省蓟县一带)太守。
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自古英才多贫贱,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
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
代就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
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
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大学。
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
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
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
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
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
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着名的文学着作《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
文中,张衡以很大的篇幅无情揭露讽刺了当时京师中帝王贵族“取乐今日,遑恤我后,既定且宁,焉知倾”的腐败寄生生活,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传诵于世。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
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
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强自己这一派的势力。
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他很喜爱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哲学着作《太玄经》。
《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
《太玄经》里的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给了张衡以很大的启发。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张衡应征进京,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
其中担任太史令时间最长,前后达十四年之久。
太史令是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调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的官员。
在他任职期间,对天文历算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时,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已经出现了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创立最早,它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象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是平的,或者象一个倒扣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辰会转入地下。
至于大地,早期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东汉三国时期的陆绩(公元187-219年)等进一
步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使浑天学说臻于完备。
宣夜说却认为天没有一定的形状,而是无边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
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他精通天文、历算,具有很强的革新思想,先后写出了《灵宪》、《灵宪图》、《浑天仪图注》等天文学着作,成为东汉中期浑天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衡之所以能够在科学上做出杰出成就,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和他坚持唯物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和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衡一生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谦虚谨慎、勤学不倦,在所从事的事业中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研究风格。
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一岁。
《灵宪》
张衡一生所着的天文学着作,以《灵宪》最为着名。
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们的运动的天文理论着作,代表了张衡研究天文的成果。
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还是提出了不少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独到见解。
例如,在阐述浑天理论的时候,虽然仍旧保留着旧的地平概念,并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径问题,但是张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天球”之外还是有空间的。
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就是说,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测不到的地方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宇宙。
这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张衡在《灵宪》中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
他说:“夫日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
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景就是影,魄指月亮亏缺的部分。
)他生动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发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产生是由于日光照射的缘故,有时看不到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
他这种见解在当时是十分新鲜的,也是正确的。
同时,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
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
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
”这段
话的意思是:“望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
他将地影的暗处叫做“暗虚”,月亮经过“暗虚”时就发生月食,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
至于“在星则星微”一句,说的是星星碰上“暗虚”就隐而不见了。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星星距地球极为遥远,又大都是发光的恒星,不象月球一样属于行星,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星星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
这是张衡的不足之处。
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
今人也一样,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可能将事情作的绝对正确,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二千五百颗,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接近的。
在他的另一部天文着作《浑天仪图注》里还测定出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量的时间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的数字十分接近,说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和迷信作战
东汉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他们的统治地位,把谶纬神学作为正统
思想,强迫人们信奉。
“谶纬”是以封建迷信来解释经书典籍,穿凿附会、用来预卜吉凶的一种学说。
它的基本思想是宣扬“王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唯心思想,因此很受统治者推崇,被尊为朝章国典。
这些腐朽的唯心主义思想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当时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扬雄、桓谭、王充等人的坚决反对。
之后,张衡也积极投入到了反谶纬神学的斗争。
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一场关于历法的大辩论掀起了:梁丰等人借口当时实行的四分历不合图谶,提出废除四分历,恢复太初历。
四分历源于太初历,是对旧历在根据天体运行的实测资料修改后得来的,自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开始使用,是当时比较精密的历法。
张衡和另一天文学家周兴坚决反对恢复古历。
他们根据自己多年对天象的观测,对各种历法作了深入的研究、比较,认为四分历比较精密。
在辩论中,他们所就观测到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驳得梁丰等人张口结舌,“或不对,或言失误”,终于使四分历得以继续沿用。
这是我国历法史上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