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探寻小说《骑桶者》的主题密码
的,
还出是
的人
的这
,不但 有 得 利,
了自 的
希望自 像骑士 样有 , 但是
,这样一来,一
的
自
了。为
了强 这一 的 果,
选 了特殊的
骑
桶, 这 桶不但是 的 骑, 还是
的乞 具 桶
是
的, 桶
作为乞 具
是 实的, 这
了当
大的
如 一 , 的 果有了, 的
果 有了
和 实一一对 ,
,
是
一个异常 的复杂个
虑、迷茫、孤独、自
界9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
段来
象,
9
的文学世界
具有 的童话文学、奇幻的文学特点9
在
1913年10月21的日记中曾透露:“我很喜欢写童
话9 ”童话的
了
的文
学 想, 而 在他的 中我
很察
到童话的 子,
记
人
《一致 学的
9实,
的小说因
为具有 的童话 而具有一
的张力,
的
在
是在
不
9
用心去 ,总是
摧毁我”9)
对人虚的强调,其实是在对
资产阶级时代实个体将再次得神圣朗的坚
决否定;在他看来,在绝对没有神圣降临的时代,
对人整体经验的达已经是不 的,:
做到的就是对个体碎片化孤独本质的展9 "
代世界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已经不再充满
神秘的 ,已经走向了世俗化9伴随着人类理性
化和代社会的到来,
卑、怯懦、 、助……,夕卜,小说的开头描写
“天空 了一面银 的盾牌,挡住 苍天求助的
人”,牌作为一
的防护装备 是骑士的
《骑桶者》中“骑桶者”形象的另类解读
《骑桶者》中“骑桶者”形象的另类解读作者:曹荐科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9年第04期摘要:所谓另类解读就是要脱离传统说法的藩篱,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基础上,赋予文本新的解读。
《骑桶者》作为卡夫卡的经典作品,其寓意本身就是多义性的。
“骑桶者”形象不能局限于单一角度。
从借煤数量之少,可见“骑桶者”的无助与央求;从借煤方式之怪,可见“骑桶者”物质的极度匮乏且与世隔阂;从老板娘态度之差,可见世态的冷漠无情与“骑桶者”的孤立绝望。
关键词:卡夫卡小说;骑桶者形象;另类解读经典作品的主题或形象不应局限于单一角度。
况且卡夫卡小说的寓意本身就是多义性的。
《骑桶者》是卡夫卡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
笔者在反复阅读思考之后试对其中的“骑桶者”形象进行解读。
一、传统对“骑桶者”的解读关于“骑桶者”形象,人们普遍认同的是教参上的说法:“骑桶者”是一个战战兢兢、自怨自艾的猥琐小人物。
所以,很多教师在执教中采用教参的说法解读这篇小说,对“骑桶者”这个人物进行批判。
笔者认为这样的“常类解读”使得作品主题有些单一,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未能得到体现。
也有部分教师的解读从借煤的数量、借煤之方式以及老板娘的态度阐述“骑桶者”是一个好逸恶劳、不求上进、死要面子的小人物形象。
这样的解读在教参解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入,与“常类解读”相比更有教师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笔者认为这种解读还是没有脱离“常类解读”的藩篱。
二、对“骑桶者”的另类解读所谓另类解读就是要脱离传统说法的藩篱,在深入探究文本的基础上,赋予文本新的解读。
当然,任何的解读都不能凭空捏造,而是要建立在文本之上,以文本为依据。
小说开头的细节“火炉里透出寒气,天空像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一样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有环境的预示;“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有“骑桶者”的自我宽慰;“设想骑桶飞翔这样一种方式,一定能够要到煤”有“骑桶者”的梦呓……这些都暗示着小说主题的复杂性。
穿梭在虚构与现实之间--解读卡夫卡的《骑桶者》
解读卡 夫卡 的《 骑桶者》
画 潘 春艳
劳 伦 斯 当 时 自身 的 情 况 也 是 严 峻 不堪 :他 的 作 品 《 虹》 因“ 淫秽罪” 遭禁, 声名扫地 , 其 他 作 品 在 英 国 也 难 以出版 . 一时间生活从顶峰遽然跌人谷底 . 陷 入 极 为 困 顿窘迫之中 , 只 能 靠 朋 友 接 济 度 日 。他 想 离 开 英 国 , 又 被 当 局 禁 止 。伦 敦 居 之 不 易 , 只 好 选 择 在 生 活 费 用低 廉 的 西 南 一 隅 康 沃 尔 海 边 蛰 居 .贫 病 交 加 的 劳 伦 斯 以至
啼》 这篇文章既具劝他性 . 兼 具 慰 己 性 。这 篇 作 品 因其
隐 喻 带 来 的 象 征 意 义而 被 赋 予 更 广 泛 的现 实 意 义 . 并 成 为 生 命 价 值 中 的 永 恒话 题 它 所 蕴 含 的 不移 的生 活
信仰 , 是 一首 灵魂 的颂 歌 。今 天 读 来 依 旧 意 味 隽 永 . 发
篇. 并 且 顾 及 作 者 的全 人 . 以及他所处 的社会状 态 . 较
为确凿。” 劳伦 斯 于 1 9 1 9 年创作 了《 鸟啼 》 , 当 时 第 一 次
对 于 生 命 的 理 解 他 的这 篇 作 品 不 仅 抚 慰 战 后 欧 洲 人
残 破 的 心灵 , 也 重建 了 自 己 的生 活 信 心 。如 此 说 来 , 《 鸟
于捉 襟 见 肘 的 悲 惨 之 状 可
弗兰茨 . 卡夫卡 出生在奥匈 帝 国统 治下的捷克 首
都 布 拉 格 。他 的作 品 , 独树 一 帜 . 完 全 摆 脱 了 传 统 小 说 的创 作 束 缚 , 是 象 征 主 义和 现 实 主 义 相 结 合 的典 范 。卡 夫 卡 用 探 索 出 的一 种 崭 新 的 创 作 方 法 反映 了他 所 观 察
《骑桶者》参考资源
《骑桶者》参考资源1.《骑桶者》鉴赏2.《骑桶者》主题理解3.如何看待卡夫卡小说《骑桶者》?4.缘何“骑桶”1.《骑桶者》鉴赏摘编自《百度百科》内容简介《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说。
《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的短小的叙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随兴所至的产物,对于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刻的感触和心境。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像惯常的现实主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
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
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相反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
如作者注意到的细节:火炉里透出寒气;作者使用的比喻:天空像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一样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煤桶骑士的自我宽慰:“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设想骑桶飞翔这样一种方式;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等。
这些地方,都有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小说主人公煤桶骑士像卡夫卡小说中惯常的主人公一样,是个猥琐的小人物。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力。
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他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而且他的要求是最卑微的——“一铲最次的煤也行”“如果你们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借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发作的结果。
这篇小说延续了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
但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斗争”这样奋发有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向的自省: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多方面解读卡夫卡小说《骑桶者》
多方面解读卡夫卡小说《骑桶者》一、知人论世:作家与文本卡夫卡是一个有着独特经历的作家,他的全身散发出一种忧郁与孤独,这与他的身世和人生经历有关,解读《骑桶者》必须关注到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
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
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
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
……”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卡夫卡的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社会体制和“父亲的阴影”中,他对于这个世界无所适从,恐慌和孤独伴随而来。
他在另一封信里这样陈述他和母亲的关系:“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这种不理解融进了她的爱之中,因而,她也许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是我目前所不能理解的。
”母亲给了他很多爱,但他仍然不能去理解,他行走在自己孤独的人生之中,他和世界有着怎样的不可圆融的关系,因而他的精神世界是多么孤独,反映在作品中的小人物往往是一个猥琐的、可怜的、被人遗弃承受种种压力的悲剧之人。
卡夫卡还三次订婚而又终生未娶,他在1914年3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我一直多么热烈地爱着菲莉斯。
主要是出于我的作家工作的考虑,是它挡住了我,因为我相信婚姻对这一工作是有危害的,我何尝不想结婚,但单身生活已在我现在生活的内部把它毁灭了。
”他远离了亲情,远离了爱情,远离了这个世界,他偷偷地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孤独的滋味,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塑造的骑桶者就是一个彻底的孤独者形象,其背后隐藏的正是作家对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的懦弱表现,以及人类精神价值的追逐。
拥有更为强烈的现代讽刺和喧泄意义从而唤醒作品灵魂力量的意义,通过骑桶者“飞翔”语象,不断强化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探索,展现和较量形成的矛盾,从而实现了小说主题由单一到丰富、多义、深刻的提升。
《骑桶者》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解读
《骑桶者》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解读作者:邓羽梦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邓羽梦内容摘要:《骑桶者》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
叙述者运用限知视角的艺术手法提供众多看似“不可靠”的信息,同时通过回忆叙事对叙述时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给本文的虚构带来合理的解释或掩盖。
其中反映社会现状的环境描写、荒诞变形的故事情节以及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物对话,都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叙事者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卑微、无助的形象。
叙述者在自己复杂的内心独白、不完整叙述以及似是而非、或虚或实的逻辑情节中穿插的价值评判,向读者传递了与众不同的文本主题意义。
关键词:《骑桶者》叙事艺术人物形象价值评判《骑桶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鉴赏》中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话题是“虚构”。
《骑桶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运用虚构、象征直觉的手法叙写变形荒诞的形象,讲述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天寒地冻、走投无路之时骑着煤桶去讨煤,却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轻轻地扇到了冰山区域,从此隔绝于人世的故事。
本文将从“骑桶者”的叙事艺术、人物对话和作者写作意图的价值评判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教学价值。
一.对“骑桶者”叙述艺术解读(一)叙述视角:限知视角《骑桶者》的叙事视角很明显是属于“限知视角”,运用第一人称叙事。
文中出现的人物有讲述故事的主人公“骑桶者”,煤店老板以及把“骑桶者”用围裙扇走的煤店老板娘。
从小说的叙述技巧来看,作者巧妙地将“限知视角”分为了两个部分来讲述:首先文本开头是“骑桶者”的内心独白,故事发生于火炉里透出寒气的冬季,严酷的周围环境,“我”的遭遇:“空空的煤桶”,“冷酷的火炉”,“冷酷的天空”,“我像个乞丐,奄奄一息”。
在这种物质极度匮乏的境遇下,主人公不仅通过“成功借到煤”的幻想来强化其遭遇的痛苦和对所需物质的渴望,还通过将幻想做铺垫,使其与下文中“被老板娘用围裙扇走”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内心独白式的自我描述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同情心,进而达到使读者与“骑桶者”深度共情的目的,此时读者完全有理由相信“骑桶者”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的。
《骑桶者》解析
•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 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 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 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 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 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 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 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 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 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默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 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 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情节结构
•开 •发 端: 严寒威逼,决定借煤; 展: 骑桶飞翔,借煤失败;
• 高潮和结局:扇至冰山,不复再见。
二、词语积累 不啻( chì ) 门槛( kăn ) 地窖( jiào ) 坐骑( qí7月3日—1924年6月 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 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 (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 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 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 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 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 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 困境。 —— 美国诗人奥登
他说了什么?
• 《骑桶者》是卡夫卡的一个短小精美的短篇小 说。《卡夫卡文集》中有大量这样的短小的叙 事片段,它们应该都是卡夫卡随兴所至的产物, 对于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 刻的感触和心境。 • 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 实情况:缺煤。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骑桶者》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要获得帮助而不得,想要摆脱 困境而不能,想要保持尊严而不能。“我”的内心充满了困 境无法摆脱、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焦虑,孤独,痛苦, 绝望。
骑 卡桶 者 夫
卡
“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 术上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 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
虚构——
编织真实的谎言 追求心灵的真实
虚构——
小说的灵魂 文学的本质
虚构的特质:
想象 夸张 怪诞 荒谬
“虚构”: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 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 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 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 现主旨。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 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 生活真切的感受。虚构可以有更为广 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 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虚构不 是虚假,更不是虚伪。
骑桶者的飞翔是虚构的,但是小说传达的情感却是
真实的,具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是如何把两者有机 结合的呢?
1.把虚构嵌入现实:小说中“我”的飞翔,“我” 浮到冰山区域,不复再见,这些情节是虚构的。 “我”缺煤的处境,老板伏案写字,老板娘织 毛衣,他们之间的对话,这些情节又是真实的。 这些现实生话中的场景让“我”的飞翔也显得 像在现实中发生的一样合情合理了。
外界 环境的冷酷:四周是挥之不去的冷酷,没 有丝毫温暖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的 方式赊煤?
思考角度:
1、骑着桶去比提着桶去好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的情节?
孤独者的决绝——《骑桶者》多维度文本解读
孤独者的决绝——《骑桶者》多维度文本解读□余芳(杭州学军中学,浙江杭州311200)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不能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对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的解读,可以环境描写为切入点,以人物分析为着力点,以细节赏析为深入点,而这也可成为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
关键词:文本解读;小说教学;《骑桶者》卡夫卡的小说《骑桶者》因其情节的荒诞性和人物的模糊性,让教师很难实施生动的课堂教学,往往出现解读得越多学生越觉得枯燥、分析越多学生越感到困惑等情况。
鉴于此,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找到一个贯穿始终的抓手,对实施课堂教学尤其重要。
笔者以为,《骑桶者》的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对文本进行多维度解读。
一、以环境描写为切入点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可以作为文本分析的切入点。
茅盾曾指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环境与人物的表现、心情、身份、时代相适应,环绕在人的周围,制约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同人的生活命运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文章开篇强调“煤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用了”,一切空空如也的感觉让人一下走进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经济萧条、人民穷困的社会,这是奥匈帝国那个缺煤的冬天的真实写照。
煤烧光了,求生的意念仍在;天空是冷酷的,拒绝提供帮助,暗示了主人公最后的悲惨结局。
看似是环境描写,却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状态,然而即使在这样贫乏的社会,也有极大的贫富悬殊,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接下来作者写“火炉里透出寒气”“满屋冰凉”,其实这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更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折射。
这是一个怎样的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冷漠,没有一丝温暖,连天空也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上帝也漠然,无视人间疾苦。
穷人困苦,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如后文煤店老板及其妻子却并未给出帮助,反而将“我”扇走,世界是冷漠的,如同寒冷的天气,冰冷到了极点。
《骑桶者》赏析
《骑桶者》赏析卡夫卡骑桶者变形记追寻者精神能量杂谈飘飘何所似?——《骑桶者》赏析英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他与我们的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那么,卡夫卡是首先会想到的名字。
……卡夫卡之所以对我们重要,是因为他的困惑,亦即现代人的困惑。
” (《卡夫卡问题》)卡夫卡一再逼问的现代人的困惑就是:在信仰自由的时代(袪魅的时代)里,如何寻找一个自己的上帝?也即:用什么样的理由(人生意义)来挂住此生,摆脱那人生的虚无?卡夫卡说:“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隐匿的。
”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探寻这“长期隐匿”者。
无论是是《审判》、《城堡》这样的长篇,还是《变形记》、《骑桶者》这样的短章,其实都是卡夫卡对人的存在理由的拷问,对不可摧毁的“信仰”或“爱”的可能性的逼问。
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拷问的是“亲情”。
主人公格里高尔深爱着家人,他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家人之爱为了亲情。
然而,这看似崇高伟大的“亲情”,一朝醒来就被打得粉碎。
他变成了一只甲虫,虽然热爱亲人之心丝毫未变,但生活却已不可继续!卡夫卡把脉脉温情撕得粉碎,露出自私冷酷的生活真相。
真令人绝望!而《骑桶者》虽然表面上写物质能量(煤)的匮乏,本质则是以此象征个人精神能量(人生信仰)的匮乏。
“骑桶者”正是一个贫乏的绝望者!“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象征着人精神能量的耗尽,坠入虚无绝望的境地,人生的“寒气”与“冰凉”弥漫周身。
人在绝望之中自然想到“向苍天求助”。
然而,现代人面对的“天空”,已成了“一面盾牌”,它隔绝了人与上天的联系,即我们已不再相信有“上天”了。
谋杀了“上天”(尼采说:“上帝死了。
”),现代人只能面对“冷酷的天空”,就得自己在背后生起火炉来温暖自己,但是现在“煤桶空了”,“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
必须在“上帝”之外找一位“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骑桶者》喻
(4)环境与心理的真实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 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 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 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 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 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 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 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 ——有着生存的强烈愿望
默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骑着煤桶飞着去向煤店 老板借煤,结果他不但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 店老板娘用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情节结构
•开 •发 端: 严寒威逼,决定借煤; 展: 骑桶飞翔,借煤失败;
• 高潮和结局:扇至冰山,不复再见。
二、词语积累 不啻( chì ) 门槛( kăn ) 地窖( jiào ) 坐骑( qí ) 不复再现( xiàn )
“我”最终借到煤了吗?为什么没借到煤呢? 没借到煤的责任在谁呢?
煤店老板、老板娘的狠心?
“我”借煤的方式有问题?
“我”交流方式的不恰当 “我”自身的性格弱点
?
?
借煤失败的责任在谁呢?
这是一次借煤的失败,也是一次交流的失败。但 卡夫卡并没有谴责什么,他的小说不指向“阶级 斗争”这样奋发有为的主题,而是暗含了一种内 向的自省 。 交流的不成功是否有可能是因为借煤者交流的方 式有问题?而交流方式的不恰当难道不正是交流 者自身的性格弱点导致的吗?借煤的失败不是正 面交涉的失败,而是因为借煤者选择了飞翔的方 式,而如果煤店老板并没有确切地看到你,听到 你,他们没有借煤难道有什么值得责怪吗?或许, 我们也可以把“借煤”看做是发生在作者想像里 的一件事,这件事强调的不是煤店老板(娘)的 狠心,而是借煤者对世界的畏惧。
语文学习关于《骑桶者》主旨意蕴的几个关键词张锐
没有借到煤,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文中对老板娘的描述来看:
“ 我 什 么 也 没 有 听 见 ,”妻 子 说 ,她 平 静 地 呼 吸 着 ,一 面 编 织 毛 衣 ,一 面 舒 服 地 背 靠 着 火 炉 取 暖。
“ 什 么 也 不 买 ,”他 的 妻 子 大 声 应 着 ,“ 外 面 什
语文学习 2017 年 3 月 45
44 备课
备课
关于《骑桶者》主旨意蕴的几 个关键词
贵州贵阳市第一中学 张 锐
一、 “骑桶者”与“桶骑士” 卡 夫 卡 的 短 篇 小 说《骑 桶 者》有 的 版 本 译 为
《桶 骑 士》,个 人 觉 得 后 一 种 翻 译 要 好 ,更 得 原 作 深 蕴 。 而 且 译 名 一 换 ,一 些 问 题 便 迎 刃 而 解 了。
么 也 没 有 ;我 什 么 也 没 有 看 到 ,什 么 也 没 有 听 到 ; 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卡夫卡《骑桶者》主题浅析
阅读鉴赏I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旬刊 2017年10月033样夫卡《骑桶者》主题浅析◎李萍卡夫卡擅长以“说谎”式方,借用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自我”世界,反映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人性。
小说《骑桶者》就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骑着空煤桶飞着前去借煤,结果不仅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女主人用裙子扇到冰山区域。
“去煤店借煤”如 同向邻居借米一样熟悉而寻常,但“以飞翔的方式”让读者惊异继而惊醒。
我们惊异于作者叙事的荒诞,体察到现实世界的冷漠,惊醒着每个人生存的困顿,即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人性的自卑与懦弱当穷困潦倒,获取温暖是迫切的,这是人的求生欲望。
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匮乏的状态下,骑桶 者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才展现在世界面前,和外界 发生联系。
首先,做出选择的艰难。
他为什么要借煤呢?“煤全部烧光了,火炉里透出寒气”,凸显了困境;“天空是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上苍求助的人”,向上帝祈求煤块是不可能的,意味着精神力 量失效。
攸关生死,他被迫做出选择。
他“必须像一 个乞丐”的前去,希望“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 光辉照耀下”借到一铲煤,这样卑微的哀求和惶恐的自我安慰,生动刻画出一个猥琐者形象。
其次,出行方式的荒诞。
他为什么骑着桶去呢?他胆怯,害怕与人的正面交锋,处在人群中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他“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冷的街道”,“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在飞的过程中,他都极力避免与人接触,随时准备着飞快的撤离。
通过“飞翔”方式,尽管骑桶者有了把“借煤”想 法付诸实践的行动,但注定是一场悲剧。
作者没有采用“类型化”手法让主人公拧着木桶礼貌而谦卑地去借煤来写一篇“控诉型”小说,而是从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把骑桶者塑造成一个离群索居,偷偷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现实艰辛的孤独者形象,体现了人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
二、爱与沟通的缺乏借煤的失败,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导致与煤店老板没有正面接触。
卡夫卡《骑桶者》主题浅析
卡夫卡《骑桶者》主题浅析作者:李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0期卡夫卡擅长以“说谎”式方,借用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创造出一个“自我”世界,反映现实的问题和真实的人性。
小说《骑桶者》就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寒冷的冬天,一个饥寒交迫的人,骑着空煤桶飞着前去借煤,结果不仅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女主人用裙子扇到冰山区域。
“去煤店借煤”如同向邻居借米一样熟悉而寻常,但“以飞翔的方式”让读者惊异继而惊醒。
我们惊异于作者叙事的荒诞,体察到现实世界的冷漠,惊醒着每个人生存的困顿,即卡夫卡小说一贯的主题: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一、人性的自卑与懦弱当穷困潦倒,获取温暖是迫切的,这是人的求生欲望。
在物质和精神上双重匮乏的状态下,骑桶者经过激烈的心理挣扎才展现在世界面前,和外界发生联系。
首先,做出选择的艰难。
他为什么要借煤呢?“煤全部烧光了,火炉里透出寒气”,凸显了困境;“天空是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上苍求助的人”,向上帝祈求煤块是不可能的,意味着精神力量失效。
攸关生死,他被迫做出选择。
他“必须像一个乞丐”的前去,希望“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借到一铲煤,这样卑微的哀求和惶恐的自我安慰,生动刻画出一个猥琐者形象。
其次,出行方式的荒诞。
他为什么骑着桶去呢?他胆怯,害怕与人的正面交锋,处在人群中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他“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冷的街道”,“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在飞的过程中,他都极力避免与人接触,随时准备着飞快的撤离。
通过“飞翔”方式,尽管骑桶者有了把“借煤”想法付诸实践的行动,但注定是一场悲剧。
作者没有采用“类型化”手法让主人公拧着木桶礼貌而谦卑地去借煤来写一篇“控诉型”小说,而是从心理和行动两个层面,把骑桶者塑造成一个离群索居,偷偷躲在心灵的洞穴里,品尝现实艰辛的孤独者形象,体现了人在强大的外部世界面前的自卑与懦弱。
二、爱与沟通的缺乏借煤的失败,源于他的性格弱点,导致与煤店老板没有正面接触。
置身荒诞之中,你无法理解荒诞 ——解读卡夫卡的《骑桶者》
置身荒诞之中,你无法理解荒诞——解读卡夫卡的《骑桶者》骑桶者①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
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
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卡夫卡《骑桶者》赏析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是个猥琐的小人物。 • 他战战兢兢,自怨自艾,自卑胆小,惶恐不安, • 面对一个强大的外部世界全然无能为力,他对
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却又害怕与之交流,他渴望 与人交流却又充满了恐惧。
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
• 现代派文学发端于19世 纪晚期,兴盛于20世纪 前期,多用变形、扭曲、 荒诞的手法来表达人类 的现代性困境,卡夫卡 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 的作品的色调似乎总是 灰色的,揭示出人类普 遍的孤立和疏离,展示 人如何在世界的迷宫中 找不到出路,只剩下迷 惘、绝望以及屈从。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 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 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小说《骑桶者》写于1971年寒冷的冬季,背景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寒冷而 又缺煤的冬天。
二、初读文本 概述故事情节
一个穷人想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他是骑 着桶飞着去的。结果,非但没借到煤, 反而被老板娘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正如劳伦斯所说的那样:“艺术家 是个说谎的家伙,但是他的艺术, 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代的真 相告诉你……”
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简单地复制 生活,摹写生活,它应该是有灵魂、 有情感的,应该要让观众或读者透 过表象,直抵心灵。
《变形记》中的真实和虚构
推销员格里高尔是一个小职员,他关心家人,努力 挣钱,为父亲还债,送妹妹上学,让他们过上有尊 严的生活。但是某天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 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 即便如此,他依然关心着家人,但是全家人却将他 视为累赘,厌恶、嫌弃他。最终格里高尔在亲情的 冷漠和社会的唾弃中无声无息地死去。从表面上看 变形的是格里高尔,而实际上是他的家人在整个过 程中经历着思想上的“变形”。《变形记》用表面 上的荒诞不经,揭示了人性的异化。
【分析】骑桶者阅读理解骑桶者阅读理解
【关键字】分析骑桶者阅读理解-骑桶者阅读理解煤桶骑士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煤桶骑士卡夫卡煤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寒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
我得弄些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可是那老板对我的平平常常的请求麻木不仁,我必须一五一十地向他证实我连一粒煤屑都没有了,因为他对我简直就是天上的太阳。
我得像乞丐那样,饿得只剩最后一口痰,眼看就要倒毙在人家的门槛上,主人家的厨娘这才决定把最后的咖啡渣滓倒给我;同样,卖煤的将怒气冲冲,但想到“你不要杀人”的训诫,乃将满满一铁锹煤铲进我的煤桶里。
我照这个办法出去一定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骑着煤桶前往。
我骑在桶上,手抓住上面的桶架把,那是最简单的玩具,我艰难地随桶滚下台阶,但到了下面我的桶儿却往上升起,妙哉,妙哉,那些卑屈地躺卧在地的骆驼们,在牵引人的鞭子恐吓下站起来的时候,也没有这样庄严。
我以不快不慢的速度穿过冻硬的街巷,我常常被驮到二层楼那么高,从未下降到屋门那么低。
结果我以超乎寻常的高度飘到煤老板的拱形地窑的门前,只见他在很深的地窑下面,蹲在他的小桌旁写字;他嫌太热,便让窑门洞开着。
“煤老板!”我用冻僵了的、被呼出的寒气蒙住的闷声喊道,“煤老板,请给我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得可以骑着它走了。
帮个忙吧。
等我一有钱,就全付清的。
”老板用手掩住耳朵。
“我没有听错吧?”他扭过头去问他正坐在炉台边打毛衣的妻子道,“我没听错吧?有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
”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手上织针不停,背朝炉子,舒舒服服地烤着火。
”哦,对的,”我喊道,“是我呀,一个老顾客,一向是不拖欠的,只是目前一时没有办法。
”“夫人,”老板说,“我的确没有听错,是有一个人,我的耳朵不会那样不顶用的,那是一个老顾客,一个很老很老的顾客,他懂得说什么话才能使我这样感动。
虚构与对比的合璧--《骑桶者》赏析
虚构与对比的合璧--《骑桶者》赏析江西省南康中学谭新阳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
卡夫卡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揭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他的作品情节上荒诞不经,却蕴含深意,代表作是《变形记》。
虚构与对比是卡夫卡小说《骑桶者》的闪光点,也是小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小说虚构了一个缺煤者骑着空桶去煤店赊煤的故事。
设想小说主人公是拎着木桶,而不是骑着木桶去讨煤,那么,在那个社会里事情就截然没有如今这样的艺术震撼力了。
可是,作者却让主人公骑着空桶,像骑着天马样飞翔着去赊煤。
虚构“飞翔”的情节,如同在伤心悲痛中听到一丝悦耳的乐曲,于暗淡之处看到一线火光,飞翔的方式是轻松、浪漫而又快乐的,飞翔的目的却是凝重、辛酸而又痛苦的。
主人公的现实是缺煤、寒冷、困窘、乞讨,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主题,“飞翔”却是个多么灵动的举措,小说正是在这种“轻”与“重”的矛盾中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凸显作品的深刻主题。
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很出彩的。
开篇骑桶者认为老板是“天空中的太阳”,企盼“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结果不但没赊到煤,还被围裙扇到冰山中去,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煤老板供骑桶者煤的态度与供有钱人煤的态度的对比;骑桶者在严寒中的痛苦与煤老板“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的对比;煤桶的轻飘与生活的沉重对比;地窖的火热与冰山的寒冷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更凸显了作品的主题,也使小说的艺术震撼力更强。
虚构与对比的运用,有力地暴露了奥地利当时极不合理、极不谐调的社会现实。
小说揭示了那个社会人性的丑陋:麻木和势利;揭示了社会的冷酷与无情;揭示了在那个社会下小人物心灵的扭曲与灵魂的卑微;也揭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不幸以及对那个社会的绝望。
小说语言也很值得品味。
如“‘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响声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骑桶者声音如钟声,震惊着煤老板吝啬的灵魂,而教堂的晚钟,是那样的柔和、慈悲,句子采用比喻、反衬的手法,形象地提揭示了煤老板麻木、势利与冷酷的本质。
卡夫卡《骑桶者》新解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卡夫卡的小说在处理虚构与现实关系时,主人公对幻想与真实边际的跨越是直截了当、不容分说的,他的故事从总体上说是荒诞的,夸张变形的,这种小说在梦境与现实之间自由穿梭,在意旨的表达上往往充满了象征性、隐喻性、模糊性,犹如一张五光十色、变化无穷的拼图,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迄今为止,对卡夫卡《骑桶者》主旨的解读基本局限在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人的异化等方面,即使有所争论,也是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笔者认为,小说《骑桶者》暗含着另一种尚未被评论家所注意到的意旨,即对于宗教的思考和讽喻。
卡夫卡通过对生存现状和宗教拯救之间的思考,指出现代人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已经成为无家可归的悬浮的骑桶者,全面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残酷与绝望。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
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
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一、“骑桶”的原因在小说中有清晰说明朱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卡夫卡把笔下的主人公“我”设计为在严冬的日子里,骑着(而不是提着)空无一物的煤桶飞往煤铺子乞讨煤炭的意义。
这三个部分依次为“骑桶’是恐惧心理的表现”、“骑桶’是‘异化’的象征”、“骑桶’为表现多重主旨”。
其中,在第三部分论述多重主旨中重复了前两部分的一些观点外,较有新意的见解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遗憾的是,第一部分的观点,基本是对北大博士胡少卿一篇解读文章《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以下省称胡文)的沿用①。
本文要讨论的是,朱文的观点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从文本自身来看,尚缺乏必要的依据。
关于小说核心内容“骑桶”的原因,胡文是这样解释的: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而朱文则说:“骑桶者”之所以“骑桶”,是因为他的恐惧心理。
“我”害怕讨煤被拒绝,所以选择了“骑桶”这样特殊的方式,如果被拒绝,就可以快速地离开。
但是从小说本身看,作者既没有写“我”在出发前,就有了一旦被拒绝就迅速撤离的打算,后来也没有写“我”有这方面的举动。
相反,作者倒是给出了之所以骑桶飞翔的很实在的理由:其一是需要煤的紧迫性,即“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铺老板要求帮助”。
也就是说,骑桶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迅速去,而不是为了去了以后迅速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对卡夫卡《骑桶者》的理解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詹丹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小说向来以晦涩著称,个别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时有讨论文章发表。
如朱前珍老师的《缘何骑桶——(骑桶者)虚构艺术解析》(以下省称朱文)。
细读该文,发现其论述到的一些具体描写,与我依据小说文本作出的理解有颇多差异,而这又涉及怎样理解该作品的一些核心问题,特撰文讨论。
一、“骑桶”的原因在小说中有清晰说明朱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卡夫卡把笔下的主人公“我”设计为在严冬的日子里,骑着(而不是提着)空无一物的煤桶飞往煤铺子乞讨煤炭的意义。
这三个部分依次为“骑桶’是恐惧心理的表现”、“骑桶’是‘异化’的象征”、“骑桶’为表现多重主旨”。
其中,在第三部分论述多重主旨中重复了前两部分的一些观点外,较有新意的见解主要集中于第一部分,遗憾的是,第一部分的观点,基本是对北大博士胡少卿一篇解读文章《人与世界的不可通融性:卡夫卡(骑桶者)》(以下省称胡文)的沿用①。
本文要讨论的是,朱文的观点看上去有些新意,但从文本自身来看,尚缺乏必要的依据。
关于小说核心内容“骑桶”的原因,胡文是这样解释的:他选择飞翔这种方式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他飞着去,并且随时准备撤走。
而朱文则说:“骑桶者”之所以“骑桶”,是因为他的恐惧心理。
“我”害怕讨煤被拒绝,所以选择了“骑桶”这样特殊的方式,如果被拒绝,就可以快速地离开。
但是从小说本身看,作者既没有写“我”在出发前,就有了一旦被拒绝就迅速撤离的打算,后来也没有写“我”有这方面的举动。
相反,作者倒是给出了之所以骑桶飞翔的很实在的理由:其一是需要煤的紧迫性,即“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铺老板要求帮助”。
也就是说,骑桶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迅速去,而不是为了去了以后迅速离开。
因为这一点在小说文本中有清晰交代,许多教师在教学上都会提及,所以朱文也没有回避,不过他在提出这一点后,又判断这样的理由其实是没有深切领会作者的用意,所以又从文本外部去寻找别的似乎是更深刻的心理上的理由了。
其二,从文本看,把空桶骑过去而不是提过去,也是为说服煤铺老板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因为主人公深知“煤铺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
言下之意,还有什么比一只空桶浮在空气中能更好地证明煤桶中的空空如也呢?(但这里有一个悖论,下文再讨论。
)其中,“通常的请求”,在《卡夫卡全集》译本中翻译为“平平常常的请求”⑦,虽然我不懂德文,无法判断哪一个翻译更正确,但从表达效果看,“平平常常”强调意味要更浓些,而为超越“平平常常的请求”,让请求变得更奇特,提供一个能飞翔的空桶作证明似乎是更好的理由。
胡文提出“骑桶”的理由是因为害怕失败,或者如朱文那样进一步说卡夫卡在写给密伦娜的信中提出“我的本质是恐惧”,由此把这种恐惧推断至卡夫卡创作的所有小说,其实仅仅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文本出发解读文本的结果。
即便如“害怕”、“恐惧”这类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道理,能从整体上解释卡夫卡小说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却未必能一一体现到他小说的所有描写,特别是无法合理解释该小说中“骑桶”这一特定行为。
概念就此蜕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一种用概念来机械套用文本的不良习惯。
二、“骑桶者”涉及的异化问题是多方面的问题还在于,如果引用的套话并没有经过解读者自己真切的理解,那么一旦这类套话比较艰深时,连空洞说教的意义也会丧失。
比如,因卡夫卡的《变形记》而谈卡夫卡小说具有异化特点的文章是相当多的。
朱文在文章第二部分“‘骑桶’是‘异化’的象征”中,也谈到了“骑桶者”的异化问题。
(范文)
但在这部分文章里,除了同义反复地说“骑桶”的方式就是异化(却没有给出基本的解释),又泛泛而论地说是写出了“我”与世俗世界疏离的感觉,就转而谈别人反复谈过的卡夫卡《变
形记》、《饥饿艺术家》等异化问题了。
至于“骑桶者”异化的特征在小说中有怎样的具体表现,这种表现又显示了怎样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哪怕是最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异化常常是指对象特性的丧失,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来说:“私有财产既夺去人的个性,也夺去物的个性。
”③这句话,有时也被学者翻译成“私有财产不仅使人的个性异化,而且也使物的个性异化”,并强调了马克思所谓的“私有财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前提条件④。
从小说《骑桶者》的文本来看,对人与物异化现象的描写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三点来分析。
首先,是煤桶的异化,是煤桶这一日常生活的用具,处在了容器与飞行器之间的一个尴尬位置。
因为煤桶无煤可装,所以它丧失了煤桶的基本功能,成了一个空中的漂浮物,成了“我”的一头如同骆驼样的坐骑。
这里的一个悖论是,当“我”把煤桶当坐骑来骑着飞翔时,它的功能已经异化了,但“我”还指望它能以煤桶的功能来向煤铺老板证明煤的匮乏。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不是真正的飞行器,所以能被老板娘轻易挥走。
其次,是“我”的异化。
这种异化具有双重性。
这既是现实中的“我”在寒冷中变异,如看似偶然、看似瞬间现象的呼告声音变得浑浊,眼泪变得没有感情,同时,也是作为一个如同骑士般的飞翔者,在想象世界中曾经无所不能的极大异化。
顺便指出的是,小说开头描写天空成了一面银色的盾牌,挡住向天空求助的人,这一“盾牌”的意象,是与飞翔的骑士有呼应关系的。
据此,笔者认为《卡夫卡全集》把这篇小说标题翻译为“铁桶骑士”有相当的合理性,关键不是点出了桶的材质,关键是用“骑士”一语而不像教材依据的译本用“者”这样的词,更有对传统文学和民间想象中攻城略地、救苦救难的骑士形象的一种反讽意味。
轻盈、能在空中飞翔,曾经是骑士们或者借助飞毯的勇士超越阻碍的重要方式,但在这篇小说中,却成了老板娘能够用围裙轻易挥走骑桶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