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7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文限时考试六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限时考六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对
..的一项是()(2分)
A奢侈(chǐ)荫蔽(yīn)蛊惑(gǔ)刹那(shà)
B攲斜(jī)黄晕(yùn)狭隘(ài)怦怦(pēng)
C徜佯(cháng)聒噪(guō)归泊(bó)枯涸(hé)
D凫水(fú)皈依(guī)脸颊(jiá)应和(yīng)
2下面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2分)
A炫耀真挚不加思索掩旗息鼓 B祖籍毛胚心血来潮言简意赅
C执著诽谤粗制烂造锐不可挡 D憧憬落漠神态安祥英雄倍出
3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傅雷家书》中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招致了杀身之祸。
C歌曲《吉祥三宝》表达的那份合家欢乐的情义,正是人们垂涎三尺的。
D《沁园春雪》中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北国风光图,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2分)
A请连长放心,尽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坚决完成任务。
B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部队的一些医院,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声一样,立即组成医疗队,火速奔赴灾区。
C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D端午节前夕,许多厂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节日礼盒,来满足消费者馈赠亲友的需求。
5读下面的这首题为“如果”的诗,仔细揣摩内容和句式,补写其中空缺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2分)
如果你是大河,①,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如果你是②,何必为没有结出果实而着急;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地微笑沉默不语。
A①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伤心②果树 B①何必为一朵浪花的消逝伤心②果园
C①就勇敢地去拥抱挡住你前行的巨石吧②种子
D①就勇敢地去拥抱挡住你前行的巨石吧②山竹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6、7题。
过山农家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6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7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分别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8—11题。
书谢御史【清】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注】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筇(qiǒng):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莫敢诘.(2)命卒曳.下奴(3)汝敢笞.我!(4)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卷石底以.处(《小石潭记》)
B巡城遇之.至之.市(《郑人买履》)
C遂焚烧其.车其.真无马耶(《马说》)
D乃.遍游江浙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0翻译句子。(4分)
(1)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1这段文字主要记叙了什么事?表现谢御史的什么品格?(4分)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
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
..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5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3分)
16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二)荷塘晨色
①荷花是古人常以吟诵的花卉,如“荷钱浮翠点前溪,梅雨日长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尚得残荷听雨声”;“菡萏香消翠叶残”等佳句。江南人对荷花更是情有独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定为荷花生日,男男女女划桨摇棹,玩荷赏莲,十分雅致有趣。读了朱自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