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4341e430b4e767f5acfcecb.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目的与任务1、目的中国哲学史是关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门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人文基础课。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
在今天,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史,才能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全面认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2、任务针对我院经济类、管理类等本科层次实际,本课程以专题形式,主要介绍和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流派,包括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与佛教哲学、宋明理学与心学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天、气、道、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形神论、人性论等观点,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中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学会怎样做人的道理,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人文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简要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的迫切需要。
通过本章学习,要初步了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对象、方法,明确学习中国哲学史的目的、要求。
教学建议:讲授导论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热点及关心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要将历史与现实人为地隔裂。
教学目的与要求:天论和气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四大范畴之中的重点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天、气的看法,系统地掌握天论和气论中的唯物主义及无神论的思想观点。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在天论部分,可以从当今时代要求提出问题,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高度加以分析;在气论部分,要着重讲清唯物主义的思想方向。
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人学和人性问题。
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如何做人,如何当好人,如何搞好人事工作,管理好社会的荀子的人学;要看懂中国古代人性的善恶问题。
教学建议:讲授本章时,既要讲清中国古代哲学家做人的基本立场、观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既要讲清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又要针对现实,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e757e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8c.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哲学体系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政治和宇宙等问题的观点。
他们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奠定了基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墨子则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墨家思想,强调了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荀子则提出了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荀子思想,认为人性本恶,并强调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构成了先秦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这个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老子提出了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由与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墨子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家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部分: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与思想体系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秦汉时期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体系。
秦汉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思想体系。
例如,墨子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墨学的学派,强调了兼爱与和平的重要性。
道家思想也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家思想家,如列子和庄子。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新2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新2](https://img.taocdn.com/s3/m/7e2ec41f4431b90d6c85c746.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第一讲导论主讲人:单正齐一、“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关系问题。
1、哲学与哲学史2、关于“精英思想与一般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讨论二、“中国哲学”与“外国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
1.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2.主客对立与天人相分3.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三、中国哲学的特点:根据张岱年先生的归纳可总结为一下几个方面:1.一天人2.和知行3.同真善4.重人生不重知性5.重了悟不重知论6.既不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五、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发展。
第二讲孔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生平著述第二节:“正名”思想第三节:“仁”的思想一.“爱人”二.“忠恕”三.“克己复礼”四.“孝悌”第四节:孔子的天道观一.孔子的天命思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与“知其不可而为之”二.孔子的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与“子所重民:食、丧、祭”第五节:中庸思想第三讲《老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实体意义的道一.宇宙生成论意义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以抱阳,充气以为和。
”二.朴素辩证法意义的道“反者道之动”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事物的运动发展“各复归其根”三.人生哲学意义的道1.自然无为2.柔弱处下3.全德保生4.绝仁弃义第四讲老庄哲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专题讲座)第一节什么是道家第二节道家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老庄道家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关系一.老庄哲学的“道”“气”的内涵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二. 老庄哲学的“有”“无”统一的思想及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三.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坐忘”对中国美学审美心胸理论的影响第五讲墨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墨家的思想源流及其相关史料一、墨家的思想源流二、墨子其人及其书第二节墨翟的宗教专制主义的思想一、天志:最高的价值规范二、尚同:权威主义的政治理念三、兼爱:无差别的社会理念四、节用:功利主义的文化观第三节、“三表”:虚假的经验主义认识论第六讲先秦时期的名家学说第一节先秦名辩思潮的兴起及其相关史料第二节惠施的“合同异”第三节公孙龙的“离坚白”第四节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第七讲孟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孟子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二节:性善论一.当时的几种关于人性问题的观点:1.性善论2.自然人性论3.“(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4.“(人性)有善,有不善”二.性善论:1、“四端”说:2、“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第三节:“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第八讲庄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庄子的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二节:齐物论一.相对主义的认识论:1.认识的主体是相对的2.认识的客体是相对的3.认识的标准是相对的二.“道通为一”:第三节:逍遥游的人生境界一.“逍遥游”二.“撄宁”第九讲荀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荀子的生平著述及研究现状第二节:荀子的天道观一.天道自然的思想二.“天行有常”的思想三.“天人相分”的思想四.“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第三节:“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一、“人之性恶”与“化性起伪”二、性恶论的目的与意义三、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第十讲韩非子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法家一.法家源渊二.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第二节法, 术势一,法, 商鞅重法二术申不害重术三势慎到重势四,二柄:刑德第三节道和理一, 道与理二. 缘道理第四节历史观第十一讲阴阳家与先秦宇宙的发展生论第一节术数第二节《洪范》所讲的阴阳五行学说第三节《月令》的世界图式第四节邹衍的历史哲学第五节《周易》与《易传》第六节中医与中国文化(专题视频讲座)第十二讲魏晋玄学(上篇)-----辨名析理返于冥极第一节:玄学的演变一、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与思想文化渊源二、玄学的演变历程第二节王弼的“贵无”论*一、“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1、“道”以“无”为规定性2、“无”为“品物之宗主”——“无”的性质与作用二、“静为躁君”的玄学动静观和“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1、静本动末、“静为躁君”2、“名教出于自然”与“自然无为”的政治理念三、“得意忘象”和“圣人体无”的神秘主义认识论第二节裴頠的崇有论一.生平二.总群全本,宗极之道第三节、郭象的“独化”论一、“万物独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二、“冥而忘迹”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三、从“大小具足”的形上学诡辩论证成“自然”与“名教”的合一的政治论第十三讲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流一.何为风流二.名教与自然三.忘情与任情四.移情与会心第十四讲佛教的基本理论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第一节佛教的创立,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一.三业八苦二.无明与空性三.解脱生死之道第二节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一.金人托梦,白马驮经二.出家与孝道三.灵魂问题第三节佛教本土化及其对大乘佛教人文精神的发扬一.佛教翻译中的智慧二.世间即出世间三.万法归禅第四节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一.对音韵学的影响二.对文字学的影响三.对文学的影响四.对艺术的影响(若时间许可,播放净空在北京大学所作的《佛教与世界和平》专题讲座)第十五讲北宋理学第一节宋明理学的先驱一.韩愈1.宣扬道统;2.推尊孟子3.排佛4.阐扬《大学》5.论所以为性情二.李翱1.性情说2.有情无情3.复性第二节北宋理学的建立一.周敦颐二.张载三.二程第十六讲鹅湖之会------南宋理学与心学的对立一.朱熹及其理学二.陆九渊的心学三.鹅湖之会和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第十七讲心学之韵-------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一.生平背景二.本心的思想三.心外无物四.王门四句教五.心学与佛教主要参考文献1.单正齐,甘会兵:《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4、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7d9c673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3.png)
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北大哲学系教研室《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PHI-101授课教师:XXX课程学分:3学分预修课程:无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时间:每周三下午2:00-4:00课程地点:哲学系教室301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和他们对于中国哲学史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哲学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2.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背景和特点;3.熟悉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中国哲学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4.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
教学内容:1. 中国哲学概述- 中国哲学的定义与特点-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2. 先秦哲学-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 名家思想3. 中世纪中国哲学- 佛教思想- 唯识思想- 神秘主义思想4. 现代中国哲学- 新儒家思想- 新思潮哲学- 当代哲学思潮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讲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2. 讨论:学生将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辩论关于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
3. 案例研究:学生将进行个案分析,探讨中国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2. 课堂参与:占总成绩20%3. 课堂作业:占总成绩20%4. 期末论文:占总成绩30%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 - 作者:XXX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选读》 - 作者:XXX3. 《现代中国哲学导论》 - 作者:XXX注:所有课程安排和内容均以教师最终公布为准。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8f9569ca26925c52dc5bf2d.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72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4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掌握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态、特点,了解中国哲学史上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有关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知识,认识中国哲学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其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哲学分析、理解、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儒道释三家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思想,尤其是掌握儒家哲学思想在几个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挖掘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2.专业能力方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以及心理等主面的素质、并提高其说服教育的能力。
3.综合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现实问题和当代国内外重大思潮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一)绪论:何谓哲学?哲学史?1.教学内容:了解哲学、哲学史的基本研究对象及特点;熟悉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掌握中西哲学产生、表达及所达到的境界的不同之处。
2.教学重点: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3.教学难点: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是什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区别是什么?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一场演讲百年震憾》《此生必看科学试验》、讨论(二)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教学内容:了解“先秦诸子”形成的历史前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熟悉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掌握儒家三纲五常五伦八德基本思想。
2.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公孙龙3.教学难点:孟荀之辨、儒墨之辨、孔老之辨4.组织形式:讲授、视频《孔子》《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人为何要遵守五伦大道》、讨论5.自主学习:墨:墨子;阴阳(五行):邹衍、《周易》;法:韩非;(三)第二讲两汉经学:独尊儒术1.教学内容:了解两汉经生经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熟悉经今古文争论的目的意义;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思想。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2ecac13a2161479171128d6.png)
《中国哲学史》(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10100(01012011)总课时数:62课时学分:4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要求中国哲学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梗概性阐释的课程,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这门课程的主要特征。
中国哲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学科,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学好这门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其文化的美好感情,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哲学史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哲学的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级建设人才服务。
中国哲学史教学应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辨,使他们具有高度的关心文化、关心生活的热情,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批判和建构能力,具有较强的发现和创造能力。
要使学生形成自觉地进行哲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在课外能主动地去研究宇宙、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从而为自身、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6课时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二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的历史(2)课时第三节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课时第二章先秦哲学24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孔子的仁爱哲学(4)课时第三节墨子的兼爱哲学(2)课时一、墨子的政治立场,对天命观的批判,对天志和鬼的推崇(1)课时二、墨子的非命论、认识论、后墨的认识论与逻辑学(1)课时第四节老子道生万物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五节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4)课时一、庄子的“道”论二、庄子的相对主义存在论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四、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观第六节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4)课时一、仁政思想二、民本思想三、尽心知性知天的宇宙观四、性善论第七节周易哲学(3)课时一、宇宙生成理论二、易经中的辨证法思想三、易传中的宇宙本原观四、易传中的阴阳之道的观念第八节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二、虚一而静的认识论三、逻辑思想四、性恶论第三章两汉哲学8课时第一节概论(2)课时第二节《淮南子》的哲学思想(2)课时第二节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二、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三、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第三节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以元气为根源的宇宙观二、无神论思想三、王充的认识论第四章魏晋玄学10课时第一节概论(1)课时第二节王弼贵无论哲学思想(2)课时一、无为宇宙之本体二、言与意之辨证关系三、名教与自然之辨证关系第三节裴頠的祟有论哲学思想(2)课时第四节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2)课时二、郭象的独化论三、事物的不可认识性四、名教即自然第四节僧肇的不真空论哲学思想(3)课时一、对各派探讨法体之有无的理论进行总结二、僧肇的不真空论三、僧肇的物不迁论四、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第五章隋唐佛学14课时第一节概论(4)课时一、佛教及其基本教义二、佛教的产生与传播三、佛教的理论结构四、佛教的基本教义五、四谛说六、因果论七、空论第二节、天台宗三谛圆融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止观双修二、三谛圆融三、一念三千四、无情有性第三节、法相宗万法唯识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三性说二、八识说三、内识转化为外境第四节、华严宗四法界的哲学思想(2)课时一、六相圆融二、一多相融三、四法界第五节、禅宗自性顿悟的哲学思想(3)课时一、明心见性二、机锋与棒喝三、禅宗作风对佛教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的阅读和实践,同时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开展具体的课堂讨论。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fdc8b2eed630b1c59eeb53e.png)
中国哲学史1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91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1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学分:3学时:51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哲学2年级编写人:刘京菊审稿人:张小燕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人的素养乃至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文化的熏染,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凝聚。
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内涵、人生智慧和精神境界等,其中优秀的传统资源经过现代转生能为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精神修养、审美情趣等提供诸多的启示。
中国哲学史这一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哲学基础,加深学生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素养提供文化、理论积淀。
中国哲学史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及科研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此课程是我校哲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程,是中文系等文史学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还是我校工商管理学院多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命题的含义、特点及演变发展形态有一准确的把握。
2、使学生对每个思想家的基本思想有所把握,并尽可能地使他们能区别有关思想家思想的同与异。
3、对于一些问题,如人性、天人关系、认识论、知行观、形神观、心性等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使学生能在横的知识块面上有一定的纵向了解。
4、扬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中,在介绍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尽可能联系学术前沿和现实问题,对传统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分析,激发学生与时俱进对传统问题作现实思考,发掘传统理论中固有的价值与意义。
6、除课堂讲授与提问启发外,课外注重阅读材料的参考与推荐,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资料,锻炼其收集材料、组织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发展的历程,掌握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主要哲学思潮,各哲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4f44eb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c.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发展。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史,学生将了解中国思想的源流,并深入探讨其中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哲学家的贡献。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帮助他们有效地传授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1. 了解中国古代至现代的哲学思想,并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熟悉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哲学家,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
3. 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学术研究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本课程将按照以下内容和安排进行教学:1. 介绍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主要学派和思想家。
2. 分别探讨每个时期的代表性哲学家及其重要观点,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庄子的自然观、墨子的兼爱思想等。
3. 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对话和辩论,以及其对中国思想史的影响。
4. 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包括鲁迅、梁漱溟等现代哲学家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概念。
2. 研讨: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师的引导,讨论重要哲学观点和学派之间的关系。
3. 阅读:布置相关文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4. 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开展研究项目,促进其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中国哲学史导论》,作者:王重民- 《中国哲学史纲要》,作者:李慕白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思想史》,作者:黄仁宇- 《中国哲学通史》,作者:冯友兰五、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讨论、阅读报告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3. 期末论文: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和阅读材料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4. 学术研究项目:对学生完成的研究项目进行评估,包括研究报告和学术成果展示。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05bc3516edb6f1aff001fa8.png)
(一)课程主旨:本课程对中国哲学从先秦至近代的基本历程与主要人物及其著作与思想进行较系统的说明,使学习者了解这一历程的基本线索与主要环节,把握其中主要哲学人物的基本著作、基本思想。
(二)课程授时:本课程分两个学期讲授。
每个学期各讲授54学时,共计讲授108学时。
第一学期讲授从先秦至唐代的哲学发展,第二学期讲授从北宋至近代的哲学发展。
(三)基本教材: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四)进一步阅读文献:1.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
2.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冯契著:《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郭齐勇编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5.《中国哲学史》编写组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
6.郭齐勇主编:《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7.萧萐父、李锦全主编: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Ⅰ)(Ⅱ),外文出版社2008年出版。
(五)讲授内容之一:第一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上部,包括导论、前两编内容及课堂讨论,共54学时。
讲授内容如下:导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共讲授3学时)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7学时)第一章中国哲学的开端(3学时)第二章儒家、墨家与道家哲学的产生(9学时)第三章百家争鸣的展开(15学时)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2学时)第一章秦汉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第二章魏晋时期的哲学发展(6学时)第三章佛教哲学的中国化(6学时)第四章隋唐时期的哲学发展(4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六)讲授内容之二:第二学期讲授中国哲学史下部,包括后三编内容,共54学时。
讲授内容如下:第一编宋明时期的哲学发展(共讲授18学时)第一章宋代道学的兴起(3学时)第二章张载的哲学思想(2学时)第三章程朱理学的开展(4学时)第四章陆王心学的开展(5学时)第五章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2学时)第六章刘宗周的哲学思想(2学时)第二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共讲授16学时)第一章明清之际早期启蒙哲学的发生(2学时)第二章黄宗羲的政治哲学(2学时)第三章方以智的自然哲学(2学时)第四章王夫之的哲学思想(6学时)第五章颜元、戴震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三编近代中国的哲学发展(共讲授20学时)第一章近代中国哲学的背景、特点与问题(2学时)第二章鸦片战争后新哲学观念的涌动(4学时)第三章戊戌维新运动中的哲学启蒙(4学时)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哲学思想(4学时)第五章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哲学体系的建构(6学时)(七)课程论文:本课程主讲教师在开学授课之初,在将要讲授的内容中,选择一位重要哲学家的一篇或几篇代表性文献,要求同学们结合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在主讲教师拟定的总题目下自设一个小题目,在课外完成一篇1500—2500字左右的小型论文。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5178ac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8.png)
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中国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的重要学科,旨在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包括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等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和学说,以及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其主要学派和思想家的重要观点和学说;2.提高综合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不同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3.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4.认识中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够运用哲学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内容1.先秦哲学(1)诸子百家的出现和特点;(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5)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
2.秦汉哲学(1)儒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2)道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3)墨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4)法家学派的发展和演变。
3.两晋南北朝哲学(1)佛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名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兼容并包的哲学思潮。
4.唐宋哲学(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哲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儒释道三家的融合与争鸣。
5.明清哲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学说;(2)佛教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3)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学说;(4)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6.当代哲学(1)中国现代哲学的新探索;(2)西方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3)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4)中国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讲课,向学生传授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606fcfb4a7302768f9939e2.png)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学分: 2 总学时: 32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性质:《中国哲学史》主要探讨中国哲学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生条件、发展规律,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哲学传统,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科学性XX性因素,以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哲学产生之初的一些重要X畴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
教学内容:一、早期的“阴阳”、“五行”说的主要内涵1.《易经》与早期“阴阳”说2.《洪X》与早期“五行”说二、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1.殷、周之际天人观的变化2.中国早期思想家的“名实观”第二讲孔子及其哲学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孔子思想的政治背景以及孔子仁学的核心内涵,掌握孔子成仁之道中智、仁、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1.孔子的阶级立场2.孔子对周礼的“损益”二、孔子仁学思想1.“仁者爱人”的内涵2.“亲亲为仁”的内涵3.仁与“忠恕”的内涵三、孔子成人之道1.仁与智的关系2.仁与勇的关系3.“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第三讲墨子及其哲学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墨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以及墨子认识论思想的主要内涵。
教学内容:一、墨子及墨学1.墨子及其学派所代表的阶层2.儒墨显学及其关系二、墨子兼爱思想1.“兼相爱”与“兼以易别”的内涵2.兼爱与仁爱的区别与联系3.功利主义视域内的兼爱思想三、墨子认识论思想1.“取实予名”与“三表”2.“非命”与XX迷信的矛盾第四讲《老子》的哲学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老子》一书“道”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中国哲学大纲
![中国哲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8141320ee06eff9aef807ec.png)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况开课单位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程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代码G2301224 开课学期 4 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学概论》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参考书目和资料《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性质、简要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
500字以内)中国哲学史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专业必修课程,32课时。
《中国哲学史》课程系统地介绍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中国哲学作为世界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思政本科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也能极大的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思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并通过对中国哲学基本内容的把握,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同时又能够从中西哲学对比的角度来思考哲学问题的共性和个性,了解人类思维的一般发展规律和中国理论思维的特点,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课程目标对应的专业培养目标掌握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基本思想、学术特点和哲学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思辨和文化素质能力总结中国哲学的特点、研究方法和修养方法。
对哲学知识的概括,对比,分类能力在掌握古代哲学智慧的基础上,思考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应用。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abda01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65.png)
最新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中国哲学史课程资料李中华教学大纲目录1.基本目的2.课程大纲3.详细大纲4.考核办法5.习题思考基本目的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课程大纲:一、导言二、孔子三、老子四、墨子五、孟子六、庄子七、惠施和公孙龙八、易传九、荀子十、韩非子十一、董仲舒十二、汉代的经学十三、王充十四、王弼十五、阮籍与嵇康十六、裴頠与欧阳建十七、郭象十八、慧远与僧肇十九、道教哲学二十、隋唐佛教二十一、经学与儒家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二十三、张载二十四、朱熹二十五、陆九渊二十六、王守仁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二十九、王夫之三十、颜元三十一、戴震详细大纲:《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一、导言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的历史二、孔子孔子与儒家、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三、老子老子与道家、天道与道、反与弱、无为与自然、儒家价值的批评四、墨子墨子与墨家、兼爱与“仁”的反省、尚贤与尚同、非乐与节葬、天志与明鬼、三表五、孟子孔孟之间、性善论、尽心说、仁政、圣人论六、庄子隐士与庄子、道与物、心灵与形体、齐物论、逍遥游七、惠施和公孙龙名家、历物十事、白马论、坚白论、指物论八、易传儒家的新方向、两套语言、道器之间、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九、荀子儒家的分化、性恶论、天论、礼与人道、正名、虚一而静十、韩非子法家、法术与势、道与理、历史十一、董仲舒汉初的儒家与道家、大一统、德与刑、天人感应、名论、性与情十二、汉代的经学经典与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十三、王充元气、自然无为、实知与知实、性与命十四、王弼所谓玄学、以无为本、名教与自然、得意忘言十五、阮籍与嵇康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十六、裴頠与欧阳建贵无与崇有、济有者皆有、言尽意论十七、郭象玄学与庄子、从山林到庙堂、独化、性与命、玄冥之境、名教与自然十八、慧远与僧肇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因果学说、神不灭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十九、道教哲学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葛洪与抱朴子、陶鸿景、唐代的老子注二十、隋唐佛教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二十一、经学与儒家五经正义、韩愈、李翱、儒家与佛教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与命
十四、王弼
所谓玄学
以无为本
名教与自然
得意忘言
十五、阮籍与嵇康
竹林七贤
越名教而任自然
声无哀乐
十六、裴頠与欧阳建
贵无与崇有
济有者皆有
言尽意论
十七、郭象
诚
天理
人性
二十三、张载
气论
一物两体
心统性情
人性
二十四、朱熹
理学
理与气
太极与理一分殊
心、性与情
格物致知
理欲之辨
二十五、陆九渊
心学
教学大纲
一、
一、 导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二、 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
仁
中庸
天命
君子与圣人
三、 老子
老子与道家
天道与道
反与弱
无为与自然
儒家价值的批评
四、 墨子
墨子与墨家
兼爱与"仁"的反省
尚贤与尚同
非乐与节葬
天志与明鬼
三表
五、 孟子
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
提高理论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揭示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规律和内容;介绍中国古代主要哲学家的著作、思想及其前后继承关系和思想异同;评述中国哲学基本范畴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其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法家
法、术与势
道与理
历史
十一、董仲舒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大一统
德与刑
天人感应
名论
性与情
十二、汉代的经学
经典与经学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
十三、王充
元气
自然无为
葛洪与抱朴子
陶鸿景
唐代的老子注
二十、隋唐佛教
天台宗
唯识宗
华严宗
禅宗
二十一、经学与儒家
五经正义
韩愈
李翱
儒家与佛教
二十二、周敦颐与二程
儒学的复兴
太极
玄学与庄子
从山林到庙堂
独化
性与命
玄冥之境
名教与自然
十八、慧远与僧肇
佛学的传入与六家七宗
因果学说
神不灭论
不真空论
物不迁论
十九、道教哲学
五斗米道与道教的成立
开课学期:春季、秋季
周学时: 2 学分:4
先修课程:无
一、基本目的
哲学作为追求智慧的学问
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居于重要的地位.通过中国哲学史课程的教学,首先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智慧有一个基本而系统的了解与把握,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与探讨的兴趣.其次,哲学乃是思辩的智慧,通过对历史上不同哲学体系和问题的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第三
4
三、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分组讨论和参访等.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哲学史新编》(三卷本),冯友兰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
随、泯、统
二十九、王夫之
气者理之依
日新之化
能必副其所
习与性成
理势与历史
三十、颜元
理气融为一片
习行格物
功利学派
三十一、戴震
气化即道
血气心知
理存于欲
理学与朴学
心即理
格物
朱陆之辩
二十六、王守仁
理学的反动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二十七、罗钦顺与王廷相
气论的传统
理在气中
心性
知行
二十八、李贽与方以智
童心说
质测与通几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一种整体理解和把握,通过系统的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为了实现以上的目的,老师在教学中追求将知识传授和问题思考相结合的方式,使古老的知识更接近现代人的生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
并通过对中国哲学基本内容的把握
孔孟之间
性善论
尽心说
仁政
圣人论
六、 庄子
隐士与庄子
道与物
心灵与形体
齐物论
逍遥游
七、 惠施和公孙龙
名家
历物十事
白马论
坚白论
指物论
八、 易传
儒家的新方向
两套语言
道器之间
三才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九、 荀子
儒家的分化
性恶论
天论
礼与人道
正名
虚一而静
十、 韩非子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期中测试与期末考试
期中测试以撰写读书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
采取开卷方法
重在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评论能力
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考试
采取闭卷方法
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把握程度和综合分析能力
成绩占总成绩的70%
- 12 -
自己收集整理的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参考交流
如有错误
请指正!谢谢
"中国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5071
02335072
新课号:PHI-0-201
PHI-0-202
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上)、中国哲学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