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合集下载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_读周国平散文集有感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1今年年初,我偶得一本《周国平散文集》,于是在茶余饭后、闲时睡前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周国平。

不必从第一页依次看起,随意翻到哪一页读来,就顿觉心平气静、脑清神宁。

周国平就像一位你人生的导师,用他那富有文采和哲思的文笔给予你灵魂的抚慰,心灵的启迪。

一哲学是周国平的专长,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卢梭、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先哲圣贤仿佛都是周的好友,相聚在他的家中,谈古道今,谈笑风生。

他的散文大都关乎哲学,有的内容尽管讨论的不是哲学问题,但也饱含哲理,将哲学沉淀为文章的底色。

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诸如知识与智慧、生命与死亡、人生与自我、苦难与幸福之类的哲学命题。

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周说:“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爱智慧甚于爱一切,包括甚于爱生命。

”在他看来,哲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若干范畴和教条,而是关乎人的根本、探讨人生的永恒问题、并散发着永恒魅力的诗。

在他的笔下,些小琐事能折射出宏大的人生主题,触目皆是的野花小草能生发出宇宙的浩瀚无垠。

他探索人生之谜、追问生命的价值,关怀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

在当今这个日趋实利、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这种济世品质和人文情怀显得弥足珍贵。

谈论死亡是大部分人都避讳的问题,而他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思考死对于生命是有价值的。

《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是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对死亡思考的如此透彻,如此全面,如此真诚。

文中在质疑了接受死亡的种种理由之后,他得出结论:“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

哲学家周国平说: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其实...

哲学家周国平说: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其实...

哲学家周国平说: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其实...哲学家周国平说: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呢?其实马克思解读的很精辟。

幸福是⼀种精神能⼒。

⾼层次的幸福是指精神能⼒的⽣长,发展,使⽤。

《资本论》第三卷写道:⼈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的活动是⾃由活动。

⽽动物的活动是为
了⽣存的物质需要。

当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在继续⽆限制追求物质,⼀⼼为物质劳动。

⽽不是提升⾃⼰的
精神能⼒,那就证明你依旧没有从动物的领域解脱出来。

当肚⼦不饿了,⼈就应该为提升⾃⼰的精神能⼒⽽努⼒。

精神能⼒包括智⼒,情感和道德。

当⼈在⾃⼰擅长的领域,不断探索发现进步时,并且享受⾃⼰的这种能⼒时,才会获得⾼层次
的幸福。

⽐如:你喜欢画画,喜欢写作,喜欢摄影,喜欢游泳,喜欢帮助别⼈等等。

你去享受你的这种
能⼒就会感觉幸福。

⼈是⽤⼼来感受世界的。

当你⼼⾥没有这些东西时,即使满世界都是,你也是看不见的。

所以幸福是⼀种精神能⼒,需要⽤⼼感知。

你觉得是这样吗?。

周国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是充实.doc

周国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是充实.doc

周国平: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是充实-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8年毕业后到湖南农场劳动一年半,然后分配到广西资源县工作。

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国社科院,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

国内著名的尼采哲学研究专家,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种,其中《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人物自述】对哲学和写作的看法衡量成功有两个标准,自己心中的标准和社会的标准。

以社会的标准来看,我算是很成功,被读者接受,有一定的名气,但从重要性来说,社会的评价对于我只是一件副产品,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我心中的成功是有特别喜欢做的事,并把它做到完美。

我的兴趣恰好就是我的职业,这一点我很幸运。

对学科间的划界我一直淡然面对,单位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其实我还是在搞哲学,只不过用了另一种方式。

对于一个研究问题的人来说,哲学和文学是不可能分开的,文学可以更好、更生动地表达我的哲学观点和思考。

写出什么,属于哪个领域不重要,但要写出好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我欣赏尼采是因为他是关注人生问题的哲学家,他不是把哲学看成完全学术的东西,而是带着对人生的热情去研究的,这种欣赏影响到我的风格,我只是对很多人生的问题感兴趣,然后去思考,去感受,去写作。

重要的经历和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在北大上大学的时候,北大的环境和氛围给我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我那时17岁,人生的观念正在定向,当时我有一个好朋友,也是我大一的同学,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他大我三岁,读书面很广,爱思考问题,在他的影响下,我读了很多名著,感觉突然有了一个很开阔的天地。

我在中学时的理想是成为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后来和他的接触,使我觉得有比学问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本身。

从那以后,我开始更多地思考生活的意义,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在北大上课时,我很少听课,上课时看自己带去的书,下课时看得更多,当时很少有人看课本之外的书,而我花在那些死的书本知识上的时间是很少的。

周国平的生死观

周国平的生死观

未之死焉之生——周国平的生死观周国平说:“死亡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然而,即使掉头不去看它,我们仍然知道它的存在,时刻感觉到它的步步逼近,把它的可怕阴影投罩在我们每一寸美好的光阴上面。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于享受太阳光芒这事太过于自然了,对于自己活着这件事情实在太习惯了,而凡是习惯了的东西,我们就很难想象有朝一日会失去。

所以,人们惧怕有一天死亡之神找上门来。

我不相信一个正常人会从来不想到自己的死,也不相信他想到时会不感到恐惧。

很早时候,当我有一天突然明白未来的几十年后,自己也会遭遇那白发苍苍、皮肤松弛老化的时刻时,死亡问题就困扰着我。

我怕想,如果是白天,我一定会找其它事情去做,为的是躲避这个令人恐惧的话题;但是,如果是深夜,我就必须拿出自己的灵魂面对死亡的时刻了。

我不愿意与任何人分享有关死的认识,因为我深知大家也会恐惧。

如果没有此种心理,那必定就是嘲笑了,然后还会指着街上任何一个人对我说:“你看周围人都心安理得活着,谁像你这般折磨自己。

我们这么年轻,何须挂虑死亡。

”因此,我从不自找麻烦引出这个话题,这成了我青春期的一个秘密,是与任何好友都分享不了的对死的恐惧之感。

直至高中,读了有关史铁生的书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我才发现,“死”这一问题早就困扰过无数圣贤了。

金圣叹曾说:“我今天想到死的时候这么无奈,在我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也这么无奈过了。

我今天所站得这个地方,无数古人也曾经站过,而今天只见有我,不见古人。

他对于人面对死亡的无奈之感表达得多准确。

人之死,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没有人能够否认它的必然性。

自古以来,思考过、抗议过、拒绝过死的人,最后都免不了一死。

对于宇宙恒定的规律,渺小的人类不可做任何挣扎。

对于死亡,别无选择。

也许正是这种无奈,使得大多数人宁愿对死保持沉默。

人们用琐碎的日常生活填充了恐惧的内心,使我们无暇顾及死亡。

事业和理想暂时掩盖了人们心中对死亡的阴霾,就像美丽的晚霞一样遮盖住我们不得不奔赴的那座悬崖,于是放心向深渊走去。

周国平语录之“生命”

周国平语录之“生命”

周国平语录之“生命”生命是宇宙间的奇迹,它的来源神秘莫测。

是进化的产物,还是上帝的创造?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用你的心去感受这奇迹。

于是,你便会懂得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用它们的千姿百态丰富你的心胸。

于是,你便会善待一切生命,从每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到一头羚羊,一只昆虫,一棵树,从心底里产生万物同源的亲近感。

于是,你便会怀有一种敬畏之心,敬畏生命,也敬畏创造生命的造物主,不管人们把它称作神还是大自然。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个人建功创业,致富猎名,倘若结果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究竟有何价值?人类齐家治国,争霸称雄,倘若结果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究竟有何价值?在事物上有太多理性的堆积物:语词、概念、意见、评价等等。

在生命上也有太多社会的堆积物:财富、权力、地位、名声等等。

天长日久,堆积物取代本体,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虚假的世界。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

生命,原本是单纯的。

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

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

人类必须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

你从喧闹的职场里出来,走在街上,看天际的云和树影,回到家里,坐下来和妻子儿女一起吃晚饭,这时候你重新成为一个生命。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

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

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规定了人类必须耕耘和繁衍。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周国平:没有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很多人老觉得幸福在别的地方,老是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我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天天过的日子里面找不到幸福的话,他到哪里都找不到。

——周国平文/思想食堂明天就是中秋节,当你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时,你是否感觉幸福?是否思考过什么是幸福?上周六,杭州,在思想食堂第089场通识课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老师就带来了一场关于幸福问题的演讲。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人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怎么活着才有意义?对于这个人生哲学问题,周国平老师分成三个层面来讨论:幸福问题、道德和信仰问题,以及生死问题。

幸福问题人活着,怎么样活着是让人满意的,是舒服的,这个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没有人不想要幸福,幸福是终极目的,其他所有的都是手段。

西方哲学对幸福的看法:一派是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最经典的话就是“幸福就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另一派是德性主义,它强调人的精神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幸福是你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

最高贵的部分主要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思考的快乐,另一个是道德的快乐。

中国哲学中,儒家比较接近德性主义,道家接近快乐主义。

儒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四个字——安贫乐道,安于物质上的俭朴,把精神上的快乐作为快乐的源泉。

道家的幸福观可以概括成“全性保真”,道家强调的是保护好人的完整的、真实的天性,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这就是幸福。

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德性主义,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突出利益主体与价值观,让人身上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有好的状态。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个是生命,一个是精神。

快乐主义比较强调生命,德性主义侧重精神,所以,它们是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道德和信仰问题我们不但要活得让自己满意,而且要活得高尚,有品格,有品位,这个问题讨论的就是人生精神意义的问题,就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周国平的人生观

周国平的人生观
人活在世上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便是人生。人生是一个生活着的过程,透过生活,我们可以感知世界,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追求所有有价值的境界,甚至超脱生命。人生中哲学性质的难题有很多,周国平列举了其中一些如:人生的目的与信仰、死、命运、责任、爱、幸福等。所有这些问题围绕着,并且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人生意义。周国平关于人生的哲理散文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透析思考,真实地体现了他独到、超脱的人生观。他提出了只有一个人生的问题,因此要度一个恬淡的人生,人必须按照一种属于自己的真性情生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必须有一种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保持一种豁达的胸怀。 一.在失去的岁月中思考人生 周国平在《失去的岁月》一文中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实,光阴何尝不是这样一条河,可以让我们伫立其上,河水从身边流过,而我却依然故我?时间不是某种从我身边流过的东西,而就是我的生命。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明明知道,人类的彩色摄影技术己经有了非凡的长进,但我还是找不回像幼时看的幻灯片那么鲜亮的色彩了。失去的岁月便如同那些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人总是这样:因为失去童年,我们才知道自己长大;因为失去岁月,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因为失去,我们才知道时间。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我们最珍贵的童年和青春岁月,在无数次回忆与怅然之后不复存在,我们才懂得,回忆是忧伤的,期待是迷惘的,幸福的岁月是那些失去的岁月,与时光一起消逝的还有我们曾经的爱与忧愁,感觉和心情以及我们整个的心灵世界。”[1]周国平在《失去的岁月》一文中所要阐述的哲理,不仅是要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还希望人们能从失去的岁月中得到启发,领悟一种属于自己的人生观,活出一种健康、高贵的生活方式。 人生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偶得偶失。偶然得到则视为珍贵;可面对失去,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的凋谢都不可挽回,面对只能是无奈结局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总想把自己的生活诗意化,因此男人追求完美,女人恋上浪漫,把一切的精力投资于追求的领域而往往忽略了最实在的年华,就好像我们的童年,我们的青春,人们总是要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应该珍惜。生命只有一次,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宝贵。汪国真在感悟生活中这样阐述自己的体会:“挥不去的/是雾一样的忧伤/挽不住的/是清晨一样的时光”[2]毫无疑问,失去岁月是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也该懂得这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遗失。任何东西都不能永远保有,我们终将失去一切,房子、车子、工作、金钱、青春、甚至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从容、淡定地面对生活,必须有一种向上、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就是周国平人生观中所崇尚的一种属于“真性情”的生活态度。这样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要求人们认真去思考、面对那一切己经失去或终将失去的东西。与此同时,在不断地得到与失去的生活中,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刻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追求一种健康高贵的人生。 二.活出“真性情” 可以说,生活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人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方式不同,有的人不知所谓地生活,任凭日子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生活得懵懵懂懂,这样的生活质量不高当然不在话下。那么,以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去寻求生活质量呢?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提倡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生命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于命运的态度。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要活得愉快自在,就必须依照真性情生活。”[3]周国平认为人们大多为占有、权力、虚荣、学问之类莫明其妙的东西活着。大人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他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4]因此他认为“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5]周国平对人生的思考是独到而从容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态度,使他以智者的孤独与安静远离一切喧嚣和浮躁,能够在匆忙和喧哗的年代里停下脚步来感受生命中的轻与重,关注永恒里的生与死。在《探究存在之迷》中他说道:“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6]简而言之,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真性情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内在意义。正是这样一种真性情,使他拥有一种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通过生活透视人生,从而进一步去思索,探究人生中的各种终极性问题。 三.豁达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喜爱的各种方式、兴趣去追求属于个人的真性情生活。一个人要活出真性情,要有豁达面对人生的态度。首先,必须保持一颗童真的心。童真是一种与世无争,直面生活、人生的超脱心态。因为儿童是最为天真、直率、毫不虚假的。周国平在谈论《孩子》一文中提到“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7]所以,“几乎一切伟人都用敬佩的眼光看孩子,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好说他有童心。”[8]可见,葆有童心的人对待生活必定是积极,从容的,他们能从生活中超脱,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再者,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是体现豁达的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责任意识在周国平笔下显得尤其重要。他说:“在我看来,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9]在《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文中,他详尽地阐述了自己关于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正因为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不行,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完全由自己来承担自己的生命责任。“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像,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10]现实中的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生活的信念是什么,更常见的是人们把责任当作是外在对他施加的束缚和压力,譬如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当我们把自我放人某种社会角色下时,人就会把自己束缚在固定的状态下,我们往往忘记了人是自由的,人之所以会失去了对自我人生使命的内在寻觅,往往是因为把自己固化为某种生活状态,以“习惯”代替了自由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活法,不要因为别人的做法感到焦虑,也不要因为惶恐于别人的评价和看法而压抑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选择。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必须为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负责。这显然是对人生的一种使命感,这是真性情的生活中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充实,当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那么,他必定有着豁达的胸怀和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除此以外,人们能够通过自身所追求的各种精神享受去体验自己人生中的个人的真性情生活,例如通过读书、写作、做人、享受大自然等等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培养豁达的胸怀,通过精神境界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来实现自己在人生中的某些价值。

周国平:到底怎样过才有意义?

周国平:到底怎样过才有意义?

文/陈东有名家/MingJia周国平:到底怎样过才有意义?五种人生观人生观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

理性的人生观追求的是真,道德的人生观追求的是善,审美的人生观追求的是美,信仰的人生观追求的是信或是神,解脱的人生观追求的是空。

记者:什么是人生哲学?现在谈这种问题似乎是不合时宜,但我们当下缺的就是它,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困惑也越来越多了。

周国平:哲学分好多内容,我认为主要是两大块,就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

一是思考世界的根本问题。

二是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

哲学无非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观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哲学的内涵就是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怎样的意义,怎样过才有意义。

人生哲学无非讨论这三大问题:一个是幸福问题,讨论的是世俗意义,活的时候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过得满意;一个是道德和信仰问题,讨论的是精神意义,怎样的人生是有境界的、崇高的;第三是生死问题,讨论的是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永恒的意义。

记者:哲学史在解决人生问题的时候,是如何说的?周国平:我梳理一下哲学史上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大体有五种人生观:第一种是理性的人生观,这在西方哲学里面占主流,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哲学家,他们认为理性是人类最重要属性,人生意义就是把理性能力发展出来,追求真理当作人生目标。

第二种是道德的人生观。

西方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中国代表流派主要是儒家,他们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善,做好人,做君子,君子就是道德上完善的人。

第三种是审美的人生观。

历史上这样的哲学家不多,中国的代表人物是庄子,追求一种人与道、人与天地合一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逍遥游,“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追求与宇宙本体合一的境界,追求的是美。

西方代表人物可能就是近代的尼采。

第四种是信仰的人生观。

比如基督教,信仰上帝。

第五种是解脱的人生观。

人生的目标就是解脱,这就是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都是宗教,但是完全不同,佛教是无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作家。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地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地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9月15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62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

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

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

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

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

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

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

第二位,孔子。

孔子也没有建立儒学,儒学都是后来的传承者建立起来的。

第三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也没有创立一门哲学,哲学也是后来才有的。

第四位,耶稣。

一般我们说公元是从他开始的。

实际上他生的年代要比公元稍微早一点,耶稣也没有创立一门学科叫做神学。

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周国平人生哲学讨论什么问题周国平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那么,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就是人生哲学。

什么是人生的根本问题呢?说到底是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从西方哲学来说,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翻来覆去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好,good, 我们也翻译成“善”,柏拉图认为是哲学中的最高概念。

好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有意义的生活。

按照我的理解,“好”可以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好”就是令人满意,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是让人觉得愉快的,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这个意义上的“好”,其实就是幸福,涉及的是人生的世俗意义,或者说生活质量。

这是人生哲学讨论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幸福问题。

哲学立足于价值观探讨幸福问题。

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精神,如果这两个东西都处于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人就真正会感到幸福。

我本人认为,这种令人满意的好的状态,对于生命来说是单纯,对于精神来说是丰富,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第二个层次,“好”就是正当,什么样的生活是正当的,是作为人应该过的生活。

这个层次涉及的是人生的精神意义,人生的境界,讨论的是道德和信仰问题。

这是人生哲学的第二个大问题。

柏拉图主要是在这个层次上讨论什么是好的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才是真正作为人在生活,人生才有精神的、超越的、神圣的意义。

探讨道德问题要抓住道德的根本。

道德寻求正当的生活,何谓正当,也是从生命和精神(灵魂)两个方面看。

作为生命,人要有同情心,把爱生命的本能推己及人,作为灵魂,人要有尊严感,自尊并且尊重他人,这是道德的两个基础。

生命的善良和灵魂的高贵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质。

把道德建立在灵魂的高贵和做人的尊严的基础上,这就已经是信仰了。

信仰有不同的形态,共同点是相信灵魂生活是人的本质生活,因而能够在道德上自律。

周国平:生命的意义

周国平:生命的意义

周国平:生命的意义1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当作尺度去衡量万物,寻求万物的意义。

可是,当他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尺度呢?仍然用人吗?尺度与对象同一,无法衡量。

用人之外的事物吗?人又岂肯屈从他物,这本身就贬低了人的存在的意义。

意义的寻求使人陷入二律背反。

2也许,意义永远是不确定的。

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宝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

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3维持和繁衍生命是人的动物性,寻求生命的意义则是人的神性。

但人终究不是神,所以,意义是一个悖论的领域。

其中,生与死、爱与孤独是两项最大悖论。

4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不完美了。

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

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

5在极其无聊的时候,有时我会突然想到造物主的无聊。

是的,他一定是在最无聊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才造出人来的。

人是他的一个恶作剧,造出来替他自己解闷儿。

他无休无止地活在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上,当然会无聊,当然需要解闷儿。

假如我有造物主的本领,当我无聊时说不定也会造一些小生灵给自己玩玩。

6让我换一种说法——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水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

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

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所以,人的诞生,本身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议。

7在希腊神话中,造人的不是至高无上的神–宙斯,而是反抗宙斯的意图因而受到酷刑惩罚的普罗米修斯。

这要比基督教的创世说包含更多的真理。

人类的诞生是反抗上帝意志的结果。

8自由,正义,美,真理,道德,爱,理想,进步……这一切美好的词眼,在人类心目中是一种安慰,由一位神的眼光看来却是一种讽刺。

9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

作家周国平解密幸福

作家周国平解密幸福

7月19日下午3点,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作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揭开幸福的神秘面纱,告诉网友们幸福的真实涵义,解密幸福的必要条件。

以下为聊天实录:精彩语录:基本上人们的愿望都是人与人比出来的,社会刺激出来的。

把这个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结果就是迷路了,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并且为了自己并不要的东西搭上一辈子。

这是可悲的。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

今天是网上大讲堂的第八期,我们非常高兴请到了著名的学者、作家周国平老师。

周老师您好。

周国平:你好。

主持人:各位网友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我们的聊天,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新浪网。

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

今天请周老师主要是谈谈幸福和为人处事方面的话题。

其实幸福这个话题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

很多人现在有房、有车、有钱,但不一定觉得自己很幸福。

周老师怎么理解“幸福”这个词?有两种快乐最重要周国平:就像你说的,幸福确实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想法。

如果问我的看法,比较简单地说,我觉得幸福就是过得快乐。

但是如果这么说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对快乐也有不同的看法。

按我自己的体会,我就觉得要看人生最重要的快乐是什么,那些东西应该是幸福最重要的内容了。

我觉得最重要的快乐是两种快乐。

一种是生命本身的快乐,属于人最古老的但可能是永恒的快乐,比如说爱情、亲情,像这种东西,是永远存在的东西。

主持人:是所有人都会追求的。

周国平:不论哪一代人,不论这个社会怎么发展,物质多或少,这个东西都可能是永恒的,都是对于人来说不能缺的,是人得到以后都会感到快乐的。

我自己感觉人生中特别快乐的时刻、幸福感特别强烈的时光,就是两个时光。

一个是年轻的时候,青春期谈恋爱的时候。

那种快乐是无比的,那时真觉得是一个完全新的世界在你面前,许多未知的幸福的事情在等待着你。

那种心情很特别。

主持人:对未来特别憧憬。

周国平:对。

还有一个时光是自己刚有了孩子,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那种快乐也是极为强烈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读后感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思考的著作,通过对人生、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给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感悟。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周国平先生在书中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善、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人生不仅仅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而是在于内心的修炼和精神的追求。

只有通过不断地修炼和追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其次,周国平先生在书中对情感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际关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情感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了情感的真诚和坦诚,认为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我对人际关系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和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

最后,周国平先生在书中对生活和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生活中的苦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他强调了平和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生活和人生态度的深入思考,我对生活有了更加平和的态度,也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通过阅读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我受益良多。

书中的智慧和哲学思考让我对人生、生活、情感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践行书中的智慧,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周国平:哲学帮你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周国平:哲学帮你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周国平:哲学帮你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以《人生三大问题》为主题,为市民带来一场人生哲思课。

周国平从古希腊哲学讲起,提出“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问题、道德问题、生死问题,与读者探讨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幸福指向的是让自己感到满意的生活。

他说:“生命应该是单纯的。

庄子也好,道家也好,他们都强调生命要保持单纯的状态。

”提倡读者去学习区分自然需求和社会刺激出来的物欲和名利欲。

他表示,有些人寻找的幸福认为是诗和远方,这有些矫情,不要去忽略散文和身边。

如果身边的幸福都忽略了,那么去哪里都找不到幸福,因为你寻找幸福的方向都有问题。

同时,他还强调阅读和写作是追求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

他提到:“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以及他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

阅读是把精神财富据为己有,写作则是把外在经历变成内在财富的途径。

”另外,他说,写作不是作家才能做的,写日记就是是一个好方式。

在谈到道德问题时,周国平认为道德指向的是正当生活,善良是道德最基础的品质。

他提到:“道德在人性里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主要来自于人的同情心和尊严。

” 在谈完幸福问题和道德问题后,周国平从哲学和宗教的层面讨论了生死问题,向读者分享了他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

在提问环节,大家踊跃举手,有女粉丝向周国平提问,表示自己刚刚失恋,周国平对这位女读者说,“没有经历过失恋的人是不懂恋爱的。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是不懂人生的。

”精彩的发言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作者xxxx------------------------------------------日期xxxx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9月15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62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

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

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

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

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

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

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

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与意义

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与意义

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与意义人生的终极问题:生死与意义在人类的思考中,有一系列关乎生命起源、存在与意义的重大问题。

而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生死与意义。

对于每个人来说,这是一个终极的、深远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断追寻答案的旅程。

本文将围绕生死与意义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生死的意义生与死是人类生命的两个极点,同时也是思考生命意义的起点。

人类常常琢磨着生与死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存在有可能源自于偶然事件,但我们的存在是否有目的和价值?在随机的宇宙中,个体的诞生和离去是否对宇宙本身产生意义?生命存在本身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奇迹,无论是通过宗教信仰还是科学观察,都可以看到生命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生命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美、喜悦和爱。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和表达这些情感,创造美好的回忆,并努力寻找自己的目的。

二、生死的哲学思考众多哲学家们也对生死与意义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康德认为人的生命应该是一种自律的过程,通过道德行为和对他人的尊重来实现意义。

尼采则认为生死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并据此塑造自己的生活。

社会学家埃米尔·杜尔凯姆也提出了一种对生死意义的社会学解释。

他认为人类处于社会的网络中,我们的生命与其他人的联系紧密结合,个人的生命目标和价值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生死并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关系和共同价值观。

三、生死的宗教观点宗教一直试图回答生死与意义的问题,并给出对应的信仰教义。

佛教重视生命的无常性,认为生与死是循环的一部分,追求解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

基督教则相信人的灵魂会在死后获得永生,在与神的共同体中找到真正的意义。

宗教对于生死与意义这一问题的回答提供了信仰的指引和寄托。

它帮助人们树立起对于人生的方向和目标,给予信徒们慰藉和勇气。

四、生死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死与意义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人生态度。

在面对死亡时,有些人会感到恐惧和绝望,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

《人生不较劲》读后感大全

《人生不较劲》读后感大全

《人生不较劲》读后感大全第一篇:《人生不较劲》读后感大全最近我在读《人生不较劲》这本书,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反省一下自己,想想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觉得好多都没有必要去较劲,去争论谁对谁错。

如周国平说的,“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书中提到人不要跟自己、他人、老天较劲。

“盲目较劲往往是人世间痛苦的根源,唯有具备不较劲的智慧,才能把劲儿节省和积聚起来,使在正确的方向上,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得到真正的幸福”。

跟自己较劲的,往往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里。

也许有的人说跟自己较劲是一种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态度,但有时候方法不对,奋斗的方向不对,自己跟自己较劲,弄的自己疲惫不堪。

我们要随性豁达,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向,活在当下。

跟他人较劲的,其实最后也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跟他人争一高下,来回辩解,到最后自己心有淤堵。

与他人交往中,要随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强加于他人自己的想法。

意见分歧时,应是沟通交流,而不是互相较劲,争一高下。

跟老天较劲的,最后也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我们应随命。

人一出生有自己家庭背景,有好有坏,我们无法改变。

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这些不如意事情的态度,放平心态,积极乐观的处理。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我们应不较劲,放平心态。

在收费岗位,你要每天面对不同的司乘人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

在工作中,我们会遭到司机的谩骂,这时候如果我们以同样不理智的行为回怼过去,双方肯定开始较劲争吵下去,到最后自己付出代价。

如果我们放平心态,心情豁达点,跟司机进行沟通,面对他们的谩骂,我们可以视而不听,用微笑回应,把工作中要求的文明礼仪发挥极致,等待车启动时,以“谢谢,祝你一路平安”结束。

第二篇:《不较劲的人生》读后感一次在朋友家做客,发现了《不较劲的人生》这本书,感觉书名很有意思,于是借来一读。

“不较劲的人生”,我们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是在较劲,与自己较劲,与家人较劲,与朋友较劲,而且较劲的方式千万种,但较劲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哲学与人生 周国平

哲学与人生 周国平

哲学是对世界与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思考。

哲学的特征:思考全局性问题思考根本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哲学的基本问题: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源。

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条主义:主要特点是把书本、伦理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一、对世界的思考二、对人生的思考(人生的意义,柏拉图,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幸福问题(幸福的含义)生命的意义:a、快乐主义b、完美主义“犬儒学派”有两种解释,或说该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称为“快犬”的运动场演讲,或说该学派的人生活简朴,像狗意义地存在,被当时其他学派的人称为“犬”。

斯多葛派把宇宙看作是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种演变而来的,并趋向一个目的。

儒家:人生的意义在于道德的完善。

道家:生命本身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和精神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伊壁鸠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颗安宁的灵魂,这就是快乐婴儿期是永远的救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他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

——爱默生一个人能与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

——蒙田精神的满足:智力、情感、意志。

智力素质好?智力品质好(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自由王国: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当人类把自己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时才有真正的自由王国。

大学培养的目标是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爱因斯坦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的能力:一、快乐学习的能力二、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读书很重要,丰富的内心生活。

独处。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

人生哲思录-周国平

人生感悟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

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一个人在衡量所有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在我看来,所谓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爱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场上的生意经。

爱生命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把痛苦和快乐一齐接受下来。

亲自然瞥见了海的真相的人不再企图谈论海,因为他明白了康德说的道理:用人类理性发明的语词只能谈论现象,不能谈论世界的本质。

简单人生应该力求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的简单;人际关系的简单。

有了这两个简单,心灵就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宁静。

不占有所谓对人生持占有的态度,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

我们宁愿怀着从容闲适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让过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占有了我们,使我们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耶稣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对耶稣所说的富人,不妨作广义的解释,凡是把自己所占有的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产、名声等等,看得比精神的价值更宝贵,不肯舍弃的人,都可以包括在内。

平常心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

野心倘若肯下降为平常心,同时也就上升成了慧心。

自足耶稣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闲适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戒,其第四戒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

我们不妨把这看作寓言:闲暇和休息也是神圣的。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周国平是一位中国作家、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思想家,他的
人生哲思录主要是关于自身的思考和体悟。

以下是一些主
要内容:
1. 自我建构:周国平强调个体的自我建构是人生的重要之一。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
世界上以及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2. 自我超越:周国平追求个体的自我超越,强调要有追求、有理想、有责任心。

他认为人应该以自我超越为目标不断
努力进步,不能满足于现状。

3. 自由意志:周国平主张个体要有自由意志,要为自己的
人生选择负责。

他强调个体应该思考并决定自己的行动,
而不是盲从他人或社会的压力。

4. 平衡与和谐:周国平认为人生的追求应该是平衡与和谐。

他主张个体要在物质和精神上取得平衡,追求内外和谐的
生活状态。

5. 爱与关怀:周国平强调爱与关怀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应该关心他人,表达爱和关怀,并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6. 人生态度:周国平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强调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勇气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总体来说,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主要是关于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由意志、平衡与和谐、爱与关怀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些思考和体悟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谈人生三大问题:幸福道德和生死的意义9月15日,中保协特聘中国保险文化公益推广大使,中国著名作家、学者、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做客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62期中国保险大讲堂,以《哲学与人生——兼谈保险人的修养》为题发表专题演讲。

本文根据现场速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哲学有一个概念,其实在中国,我们提起哲学,比如说会想到具体的儒学、道学、国学,马哲、毛邓论,实践论、辩证法、唯物主义等等,但是我们真正要了解什么是哲学?从源头上,哲学的故乡是古希腊,所以真正要了解哲学应该到源头上去。

哲学,翻译的时候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爱智慧。

在希腊人看来,爱智慧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对所有的道理都明白了,这个是人做不到的,神才可能是智慧的,一切道理都明白,人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人可以做到爱智慧,可以去争取掌握越来越多的道理,追求真理,你不可能通晓一切真理,但是你可以追求真理。

所以,爱智慧实际上是要想明白人生的道理,在这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到终点,一切人生道理都通晓了,那就是神,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哲学这个概念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点,哲学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一门学科。

在它的源头上哲学不是学科,爱智慧不是学科,爱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家爱智慧者,他也不是一种职业,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人格。

我们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有四位最伟大的精神导师,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传统是由这四位伟大的精神导师开创的。

这四位精神导师实际上都没有创立一门学科。

第一位,最早的佛陀、释迦摩尼。

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出生的,释迦摩尼没有创立一门学问佛学,佛学是后来的事情,后来研究者、传播者,他们建立了一门学科。

第二位,孔子。

孔子也没有建立儒学,儒学都是后来的传承者建立起来的。

第三位,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也没有创立一门哲学,哲学也是后来才有的。

第四位,耶稣。

一般我们说公元是从他开始的。

实际上他生的年代要比公元稍微早一点,耶稣也没有创立一门学科叫做神学。

这四位精神导师共同的特点都是不做文字,没有写东西,他们就是和一些追随者、弟子一起来探讨人生,实践一种人生的态度,不是在研究学问,这几个东西后来变成了学问,有了儒学、哲学、佛学、神学,都是后来的事。

我们真正要了解哲学,回到源头去,就是要爱智慧。

古希腊怎么会有哲学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开始于惊疑(惊奇、疑惑),哲学是从惊疑开始的。

无论是人类的历史上,还是个人的发展来说,哲学都是开始于惊疑,从西方的历史上来看,像古希腊,它原来是用神话解释世界的,不是哲学。

当理性开始觉醒的时候,它就不能满足于神话所描述的世界,它要追问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哲学开始惊疑,我们可以相对分一下,惊奇是面对世界的,因为惊奇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真相是什么。

疑惑是面对人生的,因为疑惑而求觉悟,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哲学所追问的问题无非是两个方面:世界的真相、人生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让人惊奇和敬畏的是两个东西:一是我们头顶的天空。

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人是按照道德来做事情的,心里有没有道德这个法则,他说这是最让人惊奇和敬畏的两件事情。

我们可以说,哲学无非是两个志向,一个是走向天空(头上的星空),宇宙是真正要探寻宇宙的奥秘,一个是指向内心,心中的道德律,做人的道理就是这两个方面。

今天着重谈提升这方面,如果要给哲学下一个定义,到底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思考,一个是思考世界的根本问题,宇宙的奥秘、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个实际上是西方哲学2000年来,它的前一段在讨论这个问题。

另外就是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希腊哲学经过一个转折,在苏格拉底以前追问世界的本质,从苏格拉底开始,可以用罗马哲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话来说,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到地上的一个人,他开始把哲学看成是思考人生的问题。

追问人生的意义,这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

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的思考,其实说明了哲学几个特点:特点一,全局问题。

因为我们每个人平时实际上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没有人可以直接生活在全局里面,生活在宇宙的整体、人生的整体里面,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局部里面,我们每天都过具体的日子和具体的人打交道,这都是有局部,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哲学就是要让你从局部跳出来,看看全局,看看宇宙的全局、世界的全局、人生的全局,有一个大的坐标系,根据这个坐标系再来定位你的人生该怎么过,它是关注全局的。

特点二,根本问题。

就是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

它不是专门解决小问题的,也不是仅仅是一个方法论。

经常有人说哲学是一个方法论,我说它有方法论的方法,但是仅仅有方法论不是哲学,不想大问题就不是哲学。

特点三,独立思考。

要你独立思考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它没有最后的答案,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你仅仅通过学习一种哲学以后,你接受了一种标准答案,你还是在哲学之外,你还没有进到哲学里面去。

什么样的状态开始进到哲学里面?你就是自己开始思考这些大问题了,你自己去寻求这些答案了,你独立思考了,你觉得这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你要把它想明白,这个时候你是进入了哲学。

具体到人生哲学,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样才是有意义?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这是人生哲学思考的一个总问题。

当然,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

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尤其是柏拉图著作,他经常有一个概念叫做好、善,亚里士多德讨论的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

在我看来,这个“好”可以成两个层面:层面一,可以归纳为就是讨论幸福问题。

幸福问题是讨论人生的世俗,什么样的生活是让人满意的、快乐的?层面二,思考人生精神层面的意义。

这个好不光是令人满意的,而且是正当的、高尚的,这个层面就是道德、信仰的问题。

所以,从人生没意义,世俗意义就是幸福问题,道德问题讨论的是精神意义。

这两个意义都有,人生既有世俗的意义,可以过得幸福,人生又有精神的意义,你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以后,还有一个问题,人总有一死,你所追求的、得到的这些意义,如果死了以后都没有了,那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所以生死的问题是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有没有能够超越生命的,比生命更长久的永恒的、终极的意义,这是生死问题要讨论的。

所以,人生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三大问题:幸福:讨论人生的世俗意义。

道德:讨论人生的精神意义。

生死: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

幸福幸福的问题实际上从古希腊来说,是亚里士多德讨论特别多的问题。

幸福是我们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我们之所以做其他所有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

就是说,可能我们每个人做的事情、选择的事情不一样,那是手段,有的人经商,有的人做官,有的人搞学问,但是你不管选择什么,但是有时候不是选择的,是环境安排的,不管怎么样,人做什么事情最后都有一个目的,他是为了让自己幸福,没有人愿意做一件事的目的最后是让自己不幸福的,幸福是人人都要的东西。

什么是幸福?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

我们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生活状态,这种生活状态非常让人满意,我们把这种非常让人满意的生活状态叫做幸福,但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是可以让人满意,人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说,幸福的问题没有办法讨论的,它完全是一个主观感觉。

当然,主观上感到幸福,这肯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如果他自己感觉不幸福,你硬说他幸福是没有道理的。

但是它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主观感觉幸福,不一定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知道有一种精神病叫做狂喜型的妄想症,整天快乐,这样的人我见过,但是你说他幸福吗?他其实很可怜。

主观感觉仅仅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

幸福是不是完全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

有一些人弄了很多幸福指数的研究,当然可以做研究,但是我想是这样的,有的人幸福指数分数很高,如果他自己不感到幸福,你能说他幸福吗?不能说他幸福。

其实很多感受的东西没有办法数量化。

我们应该怎么样讨论幸福的问题?我们要讲到主观感受,我们仔细追究一下,为什么人们对幸福,对让人满意的生活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要求,原因在什么地方?当然细微的,比如说个人的兴趣、性格不同也是原因,但是大的分歧在哪里?你会发现在价值观上面,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对幸福的期待,基本的方向是什么,大的框架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价值观不对,然后他追求某种东西,觉得非常幸福、快乐,但是持久不了,错误的价值观一定会让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迷路的,持久不了,所以价值观非常重要。

客观指数也是这样的,其实幸福的指数,哪些项目被认为是重要的,给他比较高的分值,哪些项目比较低的分值,这个也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所以,从哲学上来讲,是立足于价值观来看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从哲学史上来看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们就是从价值观出发,来讨论幸福的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可以分成两派:第一派,快乐主义。

快乐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的,快乐就是好的,快乐是人生的目的。

但是,他指出一点,在追求快乐的问题上要算总账,这恐怕也是后来快乐主义者的基本观点,你要算总账,你不能为了追求眼前的快乐,得到一个更大的痛苦,这样的话,你人生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所以,伊壁鸠鲁说,要理智的追求快乐,快乐都是好的,但是要理智的追求快乐,不要因为追求快乐,给自己造成更大的痛苦,那就是不理智。

追求快乐本身没有错,任何人都应该追求快乐,但是追求快乐有两个原则:原则一,理智原则,不要给自己造成痛苦(伊壁鸠鲁说的)。

原则二,道德原则,不要给别人造成痛苦。

当然了违背道德去追求快乐,最后也是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

伊壁鸠鲁说什么样的快乐是可以持续的,不会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呢?他给快乐下了一个定义,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繁忙,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幸福。

所以,伊壁鸠鲁最后的观点跟中国人说的知足常乐很像,你不要有太多的欲望,超过自然所需要的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大自然把你产生出来,你是有欲望的,但是你这个欲望大自然给你准备的条件已经够了,合乎自然的欲望是很容易满足的,但是一旦超出自然的规定,那就不容易满足了,那就走上了痛苦的不归路。

伊壁鸠鲁之后,西方哲学主张快乐主义的,从近代来看主要是英国哲学家,包括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对幸福的观点,快乐主义。

完善主义,完善主义更加强调道德、理性,希腊概念里面有一个“德性”,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层意思,人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人是能够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把你的思考能力实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第二层意思,一个人又是一种道德的承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也是快乐的,也是莫大的幸福。

所以德性这个概念,包含着思考和道德、理性和道德。

这是人的最主要的品质,是人身上最高贵的品质,把它实现出来,就是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