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现代文阅读修辞手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首先,咱们来说说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就把月亮比作了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月亮又大又圆的样子。
比喻的作用可不小,它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通过比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而且,比喻还能让平淡的文字变得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人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小鸟原本不会唱歌,但这里赋予了它人的行为,让整个场景都变得活泼起来。
拟人的作用在于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本来是没有情感和动作的,但用了拟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风的温柔。
排比就像是一列整齐的队伍,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让表达更有力量,同时也能让论述更有条理,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夸张则是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夸张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对比也是常用的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现了虚心和骄傲带来的不同结果。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
部编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的18个技巧一、相关知识积累(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语文阅读理解有三大类:(说明文)、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理解是比较简单的一个题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初一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进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愿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示意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当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纳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状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状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谈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其次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 简单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谈论+说明(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 比方、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 通俗易懂/ 严谨/ 美丽、生动、鲜亮/ 布满感情颜色(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消失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谈论句(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基础学问:(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大事(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挨次:顺叙、倒叙、插叙(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进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进展作铺垫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快速扫瞄全篇文章。
七年级语文之赏析题全攻略之一——修辞手法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借 代
运用借代,用什么代替什么,突出人/事物的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生动。
例7
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管桦《小英雄雨来》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刺刀”代替“日本鬼子”,突出日本鬼子手上拿着刺刀的特征,更具画面感,使日本鬼子的凶残形象更加生动。
还记得借喻&借代的区别吗?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1)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老舍《济南的冬天》
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解释: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
效果:生动形象地
事物特征:表现了冬天的济南的清亮、空灵
中心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并非所有有“像”“好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哦。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归类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特点及其表达方式总结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特点及其表达方式总结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总结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特点及其表达方式。
一、小说文体小说是现代文阅读中常见的文体之一,它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描述场景等手法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阐述。
在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小说文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 多元化的题材: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的小说题材多样,既有现实主义小说,如《茶花女》;也有历史题材小说,如《红楼梦》;还有科幻小说等等。
2. 丰富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时代背景下的英雄人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3. 配景描写:小说中的配景描写是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环境、氛围等的描写,可以使读者更好地进入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的情感。
二、散文文体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它注重真实、自然的表达方式,以抒发情感、思考问题为主要目的。
在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散文文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 板块分明:散文一般由多个板块组成,如导语、议论、描写等。
每个板块之间有明确的切换关系,使得整篇散文结构清晰。
2. 情感表达:散文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个人体验和感受的描写,传达作者对生活、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3. 个性化的语言:散文中常常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三、诗歌文体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瑰宝,它以压缩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中,诗歌文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 韵律和节奏:诗歌注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通过诗句的押韵和节奏的变化,传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 富有想象力:诗歌中通常使用寓意深远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3. 简洁精练:诗歌的表达方式以简洁、精练为主,通过有限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它伏着不去。
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
但大家都不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
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它渐渐地肥胖了,但仍不活泼。
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
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
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地伏着,吃得胖胖的。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题讲义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赏析题比喻、拟人、排比的赏析一、知识梳理(一)比喻的赏析比喻的概念:又称“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的却有着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把甲比作乙,以此来突出甲的特点)比喻的分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像”、“好像”、“如”、“如同”、“仿佛”等) 例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暗喻:比喻词变成“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于”等词语连接。
例子: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借喻:本体×比喻词×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子: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比喻的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的作用: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比喻的赏析步骤:1.找到句子中的本体、喻体2.分析本体的特点3.分析作者的情感4.整合答案比喻赏析的答题公式: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把xx比作xx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本体)的xx特点4.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xx情感(二)拟人的赏析拟人的概念: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事物分为生物、非生物、抽象概念。
把生物人格化例句:狗狗和猫咪在谈情说爱。
把非生物人格化例句:午后的雨丝正巧从帘缝蹑足而来。
把抽象概念人格化例句:爱情害羞地笑了。
拟人赏析的答题公式:1.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 “xx”动词,将“xx”人格化3.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xx 的 xx、xx 特点4. 表达了作者 xx思想情感(三)排比的赏析排比的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修辞手法初一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与应用
修辞手法初一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使文学作品更加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对于初一的语文学习,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一环。
一、总结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强调某种特点或形象描写,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例句:他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
2. 拟人:将非生物赋予生命、感知和移动的特征,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句:树叶在微风中轻轻地唱起了小夜曲。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以夸张的手法来渲染氛围或达到鲜明的效果。
例句:他吃饭的速度快得像一台机器。
4. 对比:通过对比事物的相同或相反之处,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加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例句:他一方面害怕得要命,另一方面又感到兴奋无比。
5. 排比:采用连续的并列句式,使文句简洁有力、语气鲜明。
例句:他兴高采烈,跳上跳下,欢笑着,唱着,跑着。
6. 倒装: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正常语序颠倒,使语言更加突出和独特。
例句:纷飞的雪花,遮住了整个天空。
二、修辞手法在语文学习中的应用1. 阅读理解:在阅读中,可以通过理解修辞手法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阅读一篇描写春天的小说时,可以寻找到其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的美感。
2. 写作表达: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文章时,可以运用比喻手法来形容大自然的美丽,或者使用夸张手法来渲染氛围,增加描述的力度。
3. 口头演讲:在进行口头演讲的时候,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自己的演讲更加出色。
例如,可以使用排比手法来突出演讲的要点,或者使用对比手法来强调比较的差异。
4.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解读文本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一篇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享自己对于为什么使用该手法的见解。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一、比喻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通常比较完整的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事物),喻词(表明比喻关系的词)和喻体(比喻事物)。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比喻的分类1.明喻本体+明显性喻词+喻体,三者缺一不可;喻词必须是“像”“如”“似”“犹”“若”“如同”“好比”“仿佛”等明显性的喻词。
【例句】①残月(本体)像(喻词)一片薄冰(喻体),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2.暗喻本体+暗示性喻词+喻体,暗喻有时可以不使用喻词;暗示性喻词大多是“是”“做”“成”“为”“等于”“当做”等,暗示性比较突出。
【例句】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有暗示性喻词)②胡宗南这个志大才疏的饭桶,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结果把一切都丢得精光。
(无)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例句】晚妆新,高绾起乌云。
(把乌黑的发髻比作乌云)(2)比喻的作用4个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褒贬分明地表达感情;含蓄深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再写上比喻的作用。
、比拟比拟是故意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分类1.拟人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例:货轮放慢速度在河上滑行。
马达犹犹豫豫地喘息着。
2.拟物故意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①尤其是县政府豢养的警察、警备队、差役这般恶狗,他们怕下乡,下乡也不敢再敲诈。
(把人当做物来写)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吼”“咆哮”是猛兽震怒时发出的叫声)(2)比拟的作用3个作用:使叙述形象生动;使感情褒贬分明;使气氛更加浓郁。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排版棒)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答题技巧总汇(排版棒)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1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2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
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2)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枯萎的蒲公英叶子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
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
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
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
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
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
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
“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
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
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
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1)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1)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中有一尊神①那天,街上很冷,太阳淡淡地照着,薄得如纸,母亲引着8岁的我走过清冷的街道。
我吸溜着鼻涕,拉着母亲的手,另一只手上拿着一个烤白薯。
烤白薯冒着缕缕热气,香味很有诱惑力地飘散到空气中。
阳光,也仿佛染上了诱人的香味。
②我捏着烤白薯,看着里面黄亮亮的瓤儿,咬了一口,一种软乎乎的幸福直钻入我的五脏六腑中。
那种香气,至今想起来,仿佛还荡漾在我的记忆里,缭绕不散。
③就在我张大嘴,准备再咬第二口时,一声乞讨声拽住了我的注意力。
我回过头,是一个面黄肌瘦的讨饭女人站在我的旁边,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手里拉着个男孩。
那男孩和我差不多大,瘦瘦的,一双眼睛却不小,圆圆的瞪着我的烤白薯,一个手指伸在嘴里,使劲地咂,好像他的手指比我的烤白薯还有味儿似的。
④女人看看自己孩子的馋样,又看看我手中的烤白薯,赔着笑脸道:“娃娃,把烤白薯给我孩子吃点好吗?他有大半天没吃东西了。
”⑤我当然不答应,忙缩回手,生怕一不小心,会被那母子俩抢去似的,嘴里还像个大人似的,连连说:“没有了,就这点儿,没有了。
”说着,用另一只手去推了那孩子一下。
⑥“小斌,咋恁没大没小?”母亲皱起了眉。
⑦“谁叫他们要吃我的烤白薯。
”我不高兴地说。
⑧母亲说:“给一点儿吧,来,掰一点儿给弟弟。
”母亲哄着,边把我手中的烤白薯拿过去,说是掰一点儿的,谁知一下子给那个孩子掰了一大半。
⑨那个小家伙接过烤白薯,仿佛饿了很久似的,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吃的都是我的香喷喷的烤白薯啊!我非常不高兴,把另一小半烤白薯一下扔在地上,低着头跑了。
⑩母亲捡起地上的烤白薯,吹吹上面的灰,递给那个小孩,拍拍他的头,笑笑,来寻我。
我拐过街角,见没有人了,一下子躺在地上,死命地又蹬又哭:“我要我的烤白薯,我要我的烤白薯。
”⑪母亲怎么哄我也哄不住,沉默了一会儿,轻声道:“说不定那两个人是天上下凡的神仙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学堂教育语文学科辅导讲义学生姓名马博宇教师姓名李老师班主任上课日期 4.19 时间段年级初一课时 3 教学内容现代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掌握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判断及分析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难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准备教案教学过程前课回顾单一修辞手法作用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
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
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选自《母亲的“戒指”》这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先找出该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使用了哪些较为精彩的词语,再去分析。
该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对比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人物形象,母亲的手与顶针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下文写母亲的劳作。
错题重现阅读以下片段回答问题: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贾平凹《月迹》)请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解析:“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知识详解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回答紧跟问句后。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1.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示确定的意思。
花吗?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读来有节奏感。
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2.实在标致极了。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前进!前进!前进!进!(词语)2.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借代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部分代整体1.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2.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二、方法点拨(一)提问方式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3.这段文字好在哪里?4.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二)答题模式例1:怎样理解下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知音的传说”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又将其比作飓风,发出“咆哮”,将“知音的传说”物化,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例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
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
真题在线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李娟①父亲病了。
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
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
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
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
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
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
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
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
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
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
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
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
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
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
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
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
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
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
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
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
(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父亲比喻为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写出了父亲的老迈,排比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有淡淡的忧伤。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与作用。
“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年迈、苍老的形象;“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三个“回忆”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父亲在面对衰老时的无奈以及淡淡的忧伤,表达了“我”对父亲逐渐衰老的无奈和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