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现代文阅读_修辞手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一只野猫不是孤独的马思源①我对身边的家禽家畜从来不怎么注意,习惯了它们的自由存在,任它们在身边窜来窜去,撒泼打滚,不撞到眼睛上我是看不到的。
天天存在的事物我们未必上眼上心。
②那天它确实慌里慌张撞到了我小腿上,油面骨被狠狠击打了一下,冷汗从后脊梁冒起。
我下意识抬起脚踢它,它被扬起到半空,支撑不住从我的脚面滑出摔落到地上,翻了一个滚,喵呜一声飞也似的逃,我才发现那是一只刚到我家不久的野猫。
③它是一只雌猫,看起来三四个月龄大小。
白色的腹,黄白相间的脊背,猫瘦毛也长,喵呜叫一声,背弓起来,整个身子看起来像条放大的细瘦毛虫。
④那时正是冬天,它萧索着身子,身上粘了不少苍耳,像一个携了剑戟的落魄侠女,在院子大门外伸头探脑,似乎想寻找吃的。
⑤婆慈悲良善,同情弱小,野猫因为体格上的柔弱获得我家门的入场券。
婆沿袭对猫的传统称呼,唤它“花花”。
她从火锅里舀出鲫鱼,专挑了条大个完整的,自然出自对来客的尊重。
⑥仪式感是婆对外物的仁慈。
她拿来一只碗,洗刷干净,把鱼放在碗里,舀点汤汁。
随后把碗小心地放在客厅门外的走廊上,唤声“花花”,轻轻掩门,怕惊了它。
婆端碗出来时,它还是受到小惊吓,离弦的箭镞一样窜向院子的大门,站在大门外沿小心翼翼往里看。
许是感受到了婆的善意,或者鲫鱼的鲜香诱惑了它,它慢慢靠近,轻轻地嗅,确定了可以吃之后,伸出舌头去舔汤。
一下,两下,小巧甜美的嘴巴终于忍不住,一口衔下鱼头,爪子抱着呜呜地饕餮。
⑦它安静了下来,不再避让、逃窜。
它食烟火的样子很是可爱。
此时我才能看到一只在旷野里疯跑、在自然天地里独行的猫,面对食物时展现出来的贪婪和爱恋。
但它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敌意。
我蹲下身,用温柔的语调低低唤它,花花、花花、咪咪。
它还是警惕,抬眼睛偷看我,匆忙逃离我的势力范围。
它更多时候表现出高冷姿态,我悄悄瞄它,它发现了就会飞快窜走;有时它跟我对视,眼睛瞪得溜圆,黄黄的眼珠里面似乎有一团火——它在发怒,想用怒让我害怕,用怒来降服我。
初一语文修辞手法辨析及赏析
修辞手法一、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①要求: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②作用:生动形象地体现本体的特点。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分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亮、感受等角度,抓住明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荷花的美。
)2.比拟(1)概念: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作用: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体当作人来写。
例如:杜甫川(地名)唱来柳林铺(地名)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专题04 排比修辞(原卷版)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04 排比修辞(作者:qingfengyinlu)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范例1】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春夜奇遇汤素兰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
父亲老林生前是乡村医生。
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
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
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钢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
他记得。
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
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使偷偷地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
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
父亲去世几天后。
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
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
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父亲说:“万一有从后院来找我看病的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一必备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精妙之处。
下面咱们就来聊聊几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首先,咱们来说说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如说“月亮像一个大圆盘”,这里就把月亮比作了大圆盘,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月亮又大又圆的样子。
比喻的作用可不小,它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所描述的对象。
比如“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通过比喻,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而且,比喻还能让平淡的文字变得富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拟人也是一种很有趣的修辞手法。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像“小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小鸟原本不会唱歌,但这里赋予了它人的行为,让整个场景都变得活泼起来。
拟人的作用在于能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比如“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本来是没有情感和动作的,但用了拟人,就让我们感受到了风的温柔。
排比就像是一列整齐的队伍,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例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排比的作用在于增强语势,让表达更有力量,同时也能让论述更有条理,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夸张则是故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壮观。
夸张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对比也是常用的手法,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比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通过对比,清晰地展现了虚心和骄傲带来的不同结果。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一)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
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
(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叙述方式: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修辞的表达效果教案
句子赏析——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及效果【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修辞(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2、总结归纳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步骤和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解题技巧解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学完的第一单元5篇课文中,除了《马说》是一篇文言文,其他四篇现代文都是咏物抒怀的文章,这类文章大都是借所咏之物是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怀。
如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赞美白杨树,赞美了北方的抗日军民……而作者在咏物时,都要对所咏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海燕》一课就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白杨礼赞》一课也具体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在描绘中作者也经常会运用各种修辞以逼真地表现所咏之物得形象特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平时的作业、考试甚至中考中就出现了理解作品中修辞的表达作用与效果这一重要题型。
这类题型我们平时也做过指导,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真正掌握,今天我们利用这一堂课再来谈谈这类题型的解法。
【出示幻灯片1:课题】二、了解题型特点。
中考题型回顾:我们先来看看09年、10年现代文阅读中的两道题目【出示幻灯片2】教师解说:这两道题目,都是考查的对所给句子的赏析,句子赏析的角度很多,而最常见,我们同学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所以我平时也要求你们,能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就从修辞角度赏析)。
而考试中最常见的修辞就是比喻和拟人,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比喻和拟人在句子中的作用(其他修辞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举一反三)。
三、了解修辞(比喻、拟人)的一般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尤其是比喻、拟人等。
【出示幻灯片3】四、归纳解题方法。
过渡:使语言“生动形象”是很多修辞共同的表达效果。
那具体到句子中,比喻、拟人又有怎样的作用呢?这就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看了。
1、课前叫同学们到第一单元的四篇现代文中去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的,下面请几个同学读出自己所找的句子,并说出运用了什么修辞。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和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七年级语文一单元的修辞手法
七年级语文一单元的修辞手法比喻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比拟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金色的草地》(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桥》(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桥流水人家》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十里长街送总理》(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放风筝》(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鲁滨孙飘流记》夸张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趵突泉》(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古井》拈连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七年级语文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
七年级语文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修辞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巧妙地运用词语、句式和语言结构,增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理解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对于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七年级语文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语,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进行隐喻,使表达更具艺术效果。
比如:“他就像一只孤独的狼,独来独往,无人能让他靠近。
”中的“孤独的狼”就是一个比喻,将一个人与狼相类比,强调他的孤独和独立性。
二、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树木倾听着大自然的呼唤,摇曳着绿叶,似乎在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中的“树木倾听”和“摇曳着绿叶”就是对树木拟人化的描述。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手法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的修辞方法。
例如:“他跑得飞快,几乎像一只闪电般划过天际。
”中的“像一只闪电般划过天际”就是对他跑得很快的夸张描述。
四、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运用相同的词语结构或句式,表达事物的并列或相似关系,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他攀登高山,穿越沼泽,跋涉荆棘,冲破险阻,始终不离不弃,一直向前。
”中的“攀登高山”、“穿越沼泽”、“跋涉荆棘”、“冲破险阻”就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五、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一个事物的特点或优势,加深读者对该事物的理解。
例如:“他的笑容如同阳光般灿烂,让人感到温暖和宽慰。
”中的“如同阳光般灿烂”就是通过与阳光对比,突出了笑容的亮丽。
六、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却不要求得到回答,从而达到强调或质疑的效果。
例如:“你认为一个人的成绩只与天赋有关吗?难道努力和勤奋不重要吗?”中的“你认为一个人的成绩只与天赋有关吗?”和“难道努力和勤奋不重要吗?”就是反问的表达方式。
七、夸张比较法夸张比较法是通过夸张手法将事物与另外一事物进行相比较,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题讲义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赏析题比喻、拟人、排比的赏析一、知识梳理(一)比喻的赏析比喻的概念:又称“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的却有着相似点的甲事物来描绘乙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把甲比作乙,以此来突出甲的特点)比喻的分类: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像”、“好像”、“如”、“如同”、“仿佛”等) 例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暗喻:比喻词变成“是”、“就是”、“成为”、“变成”、“等于”等词语连接。
例子: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借喻:本体×比喻词×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子: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比喻的组成: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使本体和喻体发生相比关系的词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的作用: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比喻的赏析步骤:1.找到句子中的本体、喻体2.分析本体的特点3.分析作者的情感4.整合答案比喻赏析的答题公式: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把xx比作xx3.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本体)的xx特点4.表达了作者/文中人物的xx情感(二)拟人的赏析拟人的概念: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事物分为生物、非生物、抽象概念。
把生物人格化例句:狗狗和猫咪在谈情说爱。
把非生物人格化例句:午后的雨丝正巧从帘缝蹑足而来。
把抽象概念人格化例句:爱情害羞地笑了。
拟人赏析的答题公式:1.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 “xx”动词,将“xx”人格化3.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xx 的 xx、xx 特点4. 表达了作者 xx思想情感(三)排比的赏析排比的概念: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第1讲 记叙文阅读1——修辞手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复习讲义(统编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修辞手法【知识梳理】一、修辞手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
二、复习(1)比喻①定义: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
②结构: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③分类:A.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子: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B.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
C.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子:世界的东方站着一个雄狮(喻体)。
④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拟人①定义: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夸张①定义: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②分类:A.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修辞手法(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附答案)【例题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才梦张爱玲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①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⑵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画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⑶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
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⑷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
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
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
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⑸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⑹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
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
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 splendour ”②,“ melancholy ”③,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
初中现代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一、比喻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通常比较完整的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喻事物),喻词(表明比喻关系的词)和喻体(比喻事物)。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1)比喻的分类1.明喻本体+明显性喻词+喻体,三者缺一不可;喻词必须是“像”“如”“似”“犹”“若”“如同”“好比”“仿佛”等明显性的喻词。
【例句】①残月(本体)像(喻词)一片薄冰(喻体),飘在沁凉的夜色里。
・・—・・2.暗喻本体+暗示性喻词+喻体,暗喻有时可以不使用喻词;暗示性喻词大多是“是”“做”“成”“为”“等于”“当做”等,暗示性比较突出。
【例句】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有暗示性喻词)②胡宗南这个志大才疏的饭桶,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结果把一切都丢得精光。
(无)3.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例句】晚妆新,高绾起乌云。
(把乌黑的发髻比作乌云)(2)比喻的作用4个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褒贬分明地表达感情;含蓄深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再写上比喻的作用。
、比拟比拟是故意把物当做人或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分类1.拟人故意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例:货轮放慢速度在河上滑行。
马达犹犹豫豫地喘息着。
2.拟物故意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①尤其是县政府豢养的警察、警备队、差役这般恶狗,他们怕下乡,下乡也不敢再敲诈。
(把人当做物来写)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吼”“咆哮”是猛兽震怒时发出的叫声)(2)比拟的作用3个作用:使叙述形象生动;使感情褒贬分明;使气氛更加浓郁。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部编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专题03 夸张修辞(解析版)初中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03夸张修辞(作者:qingfengyinlu)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在初中学习阶段,夸张是一种比较常见且重要的阅读知识。
【范例1】2020年上海市中考试题念念不忘必有回响①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②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③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
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我准备了睡袋。
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
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④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
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⑤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上学途中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
⑥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
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纪录片提不起兴致。
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
但我能做些什么?⑦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
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学堂教育语文学科辅导讲义学生姓名马博宇教师姓名李老师班主任上课日期 4.19 时间段年级初一课时 3 教学内容现代文阅读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目标掌握阅读理解中修辞手法判断及分析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难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教学准备教案教学过程前课回顾单一修辞手法作用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
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
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选自《母亲的“戒指”》这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先找出该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使用了哪些较为精彩的词语,再去分析。
该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对比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人物形象,母亲的手与顶针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下文写母亲的劳作。
错题重现阅读以下片段回答问题: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
”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
”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
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
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贾平凹《月迹》)请对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解析:“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的作品,我的财富,我们是月亮的主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知识详解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回答紧跟问句后。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1.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读来有节奏感。
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2.实在标致极了。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前进!前进!前进!进!(词语)2.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借代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部分1.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代整体 2.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二、方法点拨(一)提问方式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3.这段文字好在哪里?4.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二)答题模式例1:怎样理解下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知音的传说”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又将其比作飓风,发出“咆哮”,将“知音的传说”物化,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例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
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
真题在线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李娟①父亲病了。
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
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
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
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
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
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
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
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
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
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
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
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
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
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
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
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
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
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
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
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
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1)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
(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父亲比喻为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写出了父亲的老迈,排比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有淡淡的忧伤。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与作用。
“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年迈、苍老的形象;“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三个“回忆”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父亲在面对衰老时的无奈以及淡淡的忧伤,表达了“我”对父亲逐渐衰老的无奈和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