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一)灸法操作叙述并演示艾条温和灸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l.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
2.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
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食、中指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手指感觉测知患者局部曲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二)针灸取穴操作请回答合谷的主治,叙述并演示合谷、内关的定位及内关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合谷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或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蹊缘上,当拇指尖下定穴。
主治:①头痛、齿痛、日赤肿痛、口眼歪斜、鼻衄、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内关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直刺0.5~l寸。
(三)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请回答晕针的处理。
答案与评分要点:l.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2.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木。
印可恢复正常。
3.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入中、素�s、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印可恢复。
4.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
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四)常见急症针灸技术应用请回答针灸治疗高热的治法、主穴。
叙述并演示其毫针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1.治法:清泻热邪。
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2.主穴:大椎、十二井、十宣、曲池、合谷。
3操作:毫针泻法。
大榷穴刺络拨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出血。
(五)拔罐技术应用能力叙述并演示走罐法的操作。
答案与评分要点:披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
再将罐拨住。
然后。
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拨的部位往返推动。
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
(六)推拿技术应用能力叙述并演示肩部拿法的操作。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
刮法
用拇指抵住针尾,以食指或中指的指甲由 下而上频频刮动针柄;或用食、中指抵住 针尾,以拇指指甲刮动针柄。
摇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 以行经气。
飞法
▪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 用拇食两指执针柄细 细捻搓数次,然后张 开两指,一捻一放, 反复数次,状如飞鸟 展翅。
震颤法
▪ 以拇、食、中三指夹持针柄,用小幅度、快 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发生轻轻震颤, 可以催气、增强针感。
出针法
▪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 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时一般是以左手拇、 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 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 出针。
▪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 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
▪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 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 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 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 猛,选择适当体位,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能随意变动体位,主要保护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 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 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 结合起来而确定的。一般分 为直刺、斜刺、平刺三种。 ▪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 人体大部分腧穴。
针刺的角度
▪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 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 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常见的中医操作方法
常见的中医操作方法
中医操作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
1. 针灸:通过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2. 草药煎煮:使用中草药进行煎煮,制成中药汤剂,通过服用调理身体。
3. 推拿按摩:用手或按摩工具施加力道,按摩特定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
4. 拔罐:在皮肤上放置罐子,通过产生负压,促进血液循环和疏通经络。
5. 刮痧: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刮擦皮肤,以活血化淤、祛风解表。
6. 合谷疗法:利用手指按压合谷穴,促进气血运行,治疗头痛、消化问题等。
7. 舌诊:通过观察舌色、舌形、舌苔等,辨别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8.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气味、询问症状、触摸脉搏等,辨别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
9. 推拿针法:结合推拿和针灸疗法,通过按摩穴位,辅以针刺治疗疾病。
10. 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进行一系列身体的拉伸与运动,促进健康与舒缓疲劳。
中药浴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浴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浴疗法是利用草药的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改善健康和促进身体恢复。
以下是中药浴疗法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中药材:选取适合自己需要的中药材,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可以选择一种中药或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
传统常用的中药包括菊花、红枣、茶叶、当归、川芎、白芷等。
2. 熬制中药水:将选取的中药材放入适量的水中,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5-20分钟,再用文火继续加热约30分钟。
待中药水放凉后即可使用,也可以事先熬好一些,保存在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3. 准备浴盆:将中药水倒入一个浴盆中,温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37-42),可以用温度计进行准确测量。
4. 准备身体:在使用中药浴疗法前,先洗净身体,待身体干燥后再进行浸泡。
5. 进入浴盆:慢慢进入浴盆,确保全身都能浸泡在中药水中,保持舒适的姿势。
6. 泡浴时间:根据个人情况和中药种类的不同,泡浴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在泡浴过程中,可以适时用手或毛巾将中药水沾湿身体,增加中药成分的渗透效果。
7. 注意事项:在使用中药浴疗法时,切记不要让中药水进入眼睛、口腔和内伤口等敏感部位。
如果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
8. 完成浴疗:泡浴结束后,用干净的浴巾擦干身体,穿上干净的衣物。
如果打算休息或入睡,可以在浴后半小时内进行,不要受凉。
请注意,中药浴疗法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和使用中药材,并且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中医基本操作(一)
三、中医基本操作 1、指切进针法 ①⽤左⼿拇指或⾷指端切在⽳位旁; ②右⼿持针紧靠左⼿指甲⾯将针快速刺⼊腧⽳; ③此法适⽤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①⽤左⼿拇⾷⼆指持捏消毒⼲棉球,夹住针⾝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的⽪肤表⾯; ②右⼿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腧⽳; ③此法适⽤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 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 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 ③象鸟雀啄⾷⼀样,⼀上⼀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 ①将艾条⼀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肤0.5-1⼨左右进⾏熏烤; 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灼痛感,⼀般每处约灸3-5分钟,⾄⽪肤红晕为度; 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医者可将⾷、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烫伤。
闪⽕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 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酒精棉球、⽕柴、玻璃罐等; ③⽤镊⼦夹住酒精棉球⼀个,将⽕点燃,使⽕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
揉法的操作。
①⽤中指或拇指指端、⼿掌⼤鱼际或掌根附着于⼀定部位; 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 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定时间。
⾆苔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腻苔主何证?黄腻苔主何证? ①⾆苔的望诊包括苔⾊和苔质; ②⽩腻苔主湿浊、痰饮、⾷积等证。
③黄腻苔主湿热蕴结、痰饮化热、⾷积热腐等证 ⾆体的望诊包括什么内容?⾆瘀斑主何证? ①⾆体的望诊包括⾆⾊、⾆的形质、动态及⾆下络脉; ②⾆瘀班主⾎瘀证等。
⾆体的形质望诊包括什么内容?⾆胖⼤有齿痕主何证? ①⾆体形质望诊主要包括荣枯、⽼嫩、胖瘦、芒刺、裂纹等⽅⾯特征; ②⾆胖⼤有齿痕主⽓虚、阳虚湿盛等证。
如何望⾆体? ①病⼈采⽤坐位或仰卧位; ②光线充⾜,必须使⾆⾯光线明亮,便于观察; ③伸⾆姿势:⾃然地伸⾆于⼝外,⾆体放松,⾆⾯平展,⾆尖略向下,尽量张⼝。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一、中医诊疗技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基本技能要求: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具备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等相关操作要求,并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2.诊疗环境要求: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下进行,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诊疗区域的卫生。
3.诊疗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维护等相关要求。
二、中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舌诊操作规程:包括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的观察方法和要求,以及舌诊的诊断依据和注意事项。
2.脉诊操作规程:包括脉搏的触诊方法和要求,以及常见脉象的判断标准和相关病症的诊断。
3.体诊操作规程:包括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4.针灸操作规程:包括针灸穴位的定位和选择、针灸操作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5.草药制剂操作规程:包括中草药的煎煮方法、配方调配和草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草药的存储、保管和使用的规定。
6.中医康复治疗操作规程:包括针灸推拿、火罐热敷、草药熏蒸等常见的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三、中医辅助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中医影像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经络能量系统检测、脑电图、X射线、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中医辅助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舌诊仪、脉搏仪等辅助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中医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腹诊、临床触诊、伤口观察等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四、中医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
2.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中医诊疗技术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3.操作后的清洁和消毒: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及时清洁和消毒仪器设备,保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毫针一、进针1、单手进针法用拇、示(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弯曲,将针刺入,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2、双手进针法(1)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示指或示指的指尖掐在穴位上,右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示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在接近皮肤时,迅速把针刺入皮下,直至所规定的深度。
(3)其它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管针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角度(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合用于大多数腧穴。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倾斜刺入,合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3)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15~25度角沿皮刺入,合用于皮肉浅薄处。
2、深度针刺的深度是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
一般以既有针感而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临床应用时,还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经脉循行的深浅度以及不同的时令而灵活掌握。
三、行针1、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就是将针从浅层插下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的上提下插,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成为提插手法。
2、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行针动作,就是针向前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这种进针手法,称为捻法。
辅助手法:重要有循、弹、摇、飞、震颤等法。
3、治神与得气(1)治神就是规定医者在针刺治疗中掌握和重视病人的精神状态和集体变化。
(2)得气就是行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进针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4、留针与出针(1)留针:是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留针过程中还可以间歇行针,或酌与留置10~20分钟。
(2)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成一定的治疗规定期,便可出针。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示指将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边,右手持针作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退出。
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针法电针一、电针的选穴与毫针刺法治疗大体相同。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治疗方法着重于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基本操作是指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法进行的操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基本操作和其应用。
首先,中医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是望、闻、问、切。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的症状、询问患者的疾病史和检查患者的脉象,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舌质以及病人的一些肢体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主要通过嗅闻患者体味或排泄物的气味来判断体内的病变;问诊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的病情和日常生活习惯来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
第二,中医还有一项重要的操作是针灸。
针灸是中医学的独特治疗方式,通过将细长的针插入人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在进行针灸操作时,医生需要准确地找到针灸穴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手法和针刺深度。
针灸的操作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第三,中医药煎制操作是指将中药煮沸或炖煮以提取药物活性成分的过程。
中药一般以煎剂、丸剂、散剂等形式使用。
在进行中药煎制操作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处方要求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并根据材料特性和药性,采取不同的煎制方法和时间,以保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医生还需要掌握好火候和用药比例等细节,确保中药煎制的质量和效果。
除了上述几种基本操作外,中医还包括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操作。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以促进人体的气血流通,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这些操作都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中医基本操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准确性和专业性对确诊和治疗疾病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基本操作
中医基本操作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式,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本操作是指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基本操作,包括针灸、拔罐、推拿和艾灸。
针灸是中医最为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操作需要使用针具,操作者需要掌握穴位的位置、刺入的深度和力度等技巧。
在针灸操作中,要注意用药的清洁和穴位的选择。
操作者应该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拔罐是一种通过负压作用,利用吸附原理来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的方法。
拔罐操作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器具,通常是玻璃杯或者塑料杯。
操作者需要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放置杯子,并利用火燃烧杯口的氧气产生负压效果。
拔罐操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舒缓疼痛。
但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烫伤或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推拿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
推拿操作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按摩技巧和中医基础知识。
在推拿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掌握和节律的把握。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身体不适,增强身体免疫力。
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燃烧艾草产生的热量和烟熏作用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艾灸操作需要将艾草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穴位上或者特定的部位。
艾灸的温热作用可以渗透至经络和穴位,温通经脉,调和气血。
但是艾灸操作需要注意温度和烟熏对操作者和患者的影响,避免烫伤和呼吸道不适。
总结起来,中医基本操作包括针灸、拔罐、推拿和艾灸等方法。
这些操作都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操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在进行中医基本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操作要求,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基本操作需要在合法、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避免盲目使用和不当操作带来的风险。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 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 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 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 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者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 疲惫、饥饿或者精神高度紧张时。
〔2 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者肿痛部位。
〔3 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 针刺过程中浮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 针刺时可能浮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问询患者的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者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 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 操作前检查用物是否齐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
基本中医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诊断,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2.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病情、症状、疾病发生的原因等,以进一步确认诊断。
3. 叩诊:中医师通过敲击患者身体以获得有关内部脏器状况的信息。
4. 触诊:中医师通过手法技巧来触摸患者身体,以寻找病变部位及判断病情。
5. 热敷:通过热敷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症和纾解肌肉紧张。
6.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施压、揉捏等手法来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气血,舒缓肌肉,促进病气的排出。
7. 针灸:通过针刺穴位刺激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
8. 中药煎煮:将中药材煮沸后服用,通过吸收药物成分来治疗疾病。
9. 中药外敷:将中草药磨成粉末或制成膏剂,外敷在患处,通过渗透吸收药物成分,达到治疗的效果。
以上是基本中医操作方法的一些常见内容,具体使用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在实际操作中,中医师还会根据需要结合多种操作方法,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ppt课件
作用及适应 症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风湿 痹痛,各种神经麻痹,以及一些急慢性疼痛,如 腹痛、腰背痛、痛经、头痛等均可应用,还可用 于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 等脏腑功能紊乱方面的病症。此外,如丹毒、红 丝疗、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未溃等外科疾病亦可 用拔罐法。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非化脓灸又称无瘢痕灸。是用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炷, 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以患者稍感灼痛为度,施灸 后皮肤不起泡或起泡后不致诱发成灸疮,灸后不遗留瘢痕。
• 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艾炷。在施灸穴位上涂少量凡士林, 使艾炷固定粘附于穴位上,点燃艾炷。当艾炷燃烧2/3时, 患者稍觉有灼痛时,将艾炷取下,更换艾炷续灸。以局部 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可连续灸3~7壮,灸后不用膏药敷贴。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用艾绒 捏成上尖底平的圆锥形小体,安放在穴位上,点 燃其尖端以施灸,每燃烧1枚艾炷即为1壮。施灸 的壮数多少,可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 体质的强弱而定。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艾柱灸
• 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 灸。是将灸炷直接放置 在皮肤穴位上施灸,按 其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 同,又分为化脓灸和非 化脓灸两种。
中医理疗常用基本
运用方法
(1)单罐法 在相应的部位拔一个罐,此法适用于病变范围 较小的病症。
(2)多罐法 即一次吸拔数个罐,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拔住后,又立即起下,再迅速 拔住,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肤潮 红为度。
(4)留罐法 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罐子吸附留置于施术部 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 而且单罐、多罐皆可应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针灸疗法操作手册
针灸疗法操作手册目录1. 简介2. 准备工作3. 操作步骤4. 注意事项5. 后续护理1. 简介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有关针灸疗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针灸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 准备工作在进行针灸疗法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避免有杂质影响操作效果。
- 检查使用的针具是否完好无损,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 准备好适当的麻醉和消毒用品,以确保操作过程安全和舒适。
3. 操作步骤针灸疗法的操作步骤如下:1. 定位穴位:根据病情和治疗目的,确定要刺激的穴位。
正确的穴位定位是针灸疗法成功的关键。
2. 消毒处理: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要刺激的穴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麻醉处理:对于部分敏感的穴位,可以使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4. 针刺操作:使用合适的针具,将针刺入穴位。
注意刺入的深度和角度,以确保刺激的效果。
5. 待针操作:根据需要,保持针灸针在穴位内的一段时间,以增加刺激效果。
6. 拔针操作:根据治疗需要,适当时间后将针从穴位拔出。
7. 记录观察:记录患者的反应和治疗效果,以供后续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针灸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稳定,避免刺激穴位过深或过快。
- 注意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或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操作。
- 避免在有感染或皮肤损伤的穴位进行针灸疗法。
- 遵循消毒和麻醉操作的正确方法,确保操作过程安全。
5. 后续护理在完成针灸疗法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后续护理:- 清洁穴位:使用适当的清洁剂对穴位进行清洗,以防止感染。
- 观察反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 休息调理:根据需要,患者可能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调理,以促进疗效。
以上为针灸疗法操作手册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对您的实践工作提供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请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1.按揉推拿:按揉推拿是指通过按压、揉捏、抓拉等手法,以改善气血运行,调整人体功能的方法。
常见的按揉推拿手法有拇指推法、揉捏法、推举法等。
它能够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功能。
2.推拿灸疗:推拿灸疗是常见的中医护理手法,通过按摩、推拿和热敷灸疗,调节经络、活络血脉的功能。
推拿灸疗可以治疗一些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如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等。
3.拔火罐:拔火罐是一种通过在皮肤上产生负压,刺激经络、活络血脉、通经活络的技术。
它能够缓解疼痛、消除湿气,促进血液循环。
拔火罐能够有效治疗因风寒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如感冒、肌肉疼痛等。
4.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病症,如头痛、失眠等。
5.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利用艾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作用于人体特定穴位的方法。
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寒湿,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它适用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疼痛、痛经等。
6.推背按摩:推背按摩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按摩手法,通过按摩背部,促进经络和穴位的流通,调整脏腑功能。
推背按摩可以缓解经络阻塞,改善背部肌肉的疲劳和僵硬,对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
7.刮痧:刮痧是使用特制的刮痧板将皮肤表面的一些病理物质(如瘀血,风热等)刮下,以促进气血循环的方法。
刮痧可以治疗风寒湿痹、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病症,同时也适用于改善肌肉疼痛。
8.牵引疗法:牵引疗法是一种通过拉伸身体部位,纠正疾病或畸形的方法。
它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减轻一些骨骼和肌肉疼痛。
牵引疗法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是中医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基本操作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状态,促进治疗和康复。
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医八项基本护理操作技术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不宜自行操作。
提插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提插捻转补泻的基本操作方法
提插捻转补泻是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操作方法如下:
1. 提: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针柄,同时用力向上提起,使针尖进入穴位。
2. 插:用力穿透皮肤,将针头插入至适当深度。
3. 捻:用拇指和食指捻转针柄,使针头能够螺旋运动,刺激穴位。
4. 舒:针头停留在穴位上,稍等片刻。
5. 泻:用力向下拔出针头,以达到对穴位的治疗作用。
6. 补:将针头拔出后,如果需要继续刺激穴位,则将针头重新插入到适当的深度。
这种操作方法需要在针灸治疗过程中进行,只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针灸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身体检查和病史了解,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治疗。
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
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中医科是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医学学科,其基本操作流程包括诊断、治疗和预防三个方面。
在中医科的实践中,医生需要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1. 诊断: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睛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病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病情。
2. 治疗: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药物治疗是通过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是通过针灸的刺激来调理患者的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经络来调理患者的气血,促进身体的健康;气功疗法是通过练习气功来调理患者的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3. 预防: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预防主要包括调养、饮食、运动等方面。
调养是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等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饮食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等来维持身体的健康;运动是通过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的来说,中医科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信息,来确定病因病机,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中医科虽然源远流长,但其治疗方法却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金属毫针刺激人体腧穴,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提插法: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疗法基本操作第一节针刺疗法一、毫针刺法(一)针刺前的准备1.针具选择毫针针身要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
针尖正直光滑、尖而不锐、圆而不钝、端直无钩。
针柄缠丝牢紧,针根牢固。
男性、体壮、形肥,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粗稍长的毫针;女性、体弱、形瘦,而病变部位较浅者,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薄肉少之处和针刺较浅的腧穴,宜选择较短较细的毫针;皮肉肥厚而针刺宜深的腧穴,宜选针身稍长稍粗的毫针。
2.选择体位选取体位的原则是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患者感觉舒适,能较长时间留针。
对于体弱或精神过度紧张者,应采用卧位施术。
常用的体位:①仰卧:取头、面、胸、腹部的腧穴及四肢的部分腧穴;②侧卧:取身体侧面的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③俯卧:取头、颈、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的腧穴;④仰靠坐位:取前头、颜面、颈前、胸部及上肢的部分腧穴;⑤俯伏坐位:取后头、颈、肩和背部的腧穴;⑥侧伏坐位: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3.穴位定位按照腧穴的定位方法,逐穴进行定取。
用手指按压,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在取穴范围内,酸胀感应较为明显处即是。
4.消毒针具器械消毒:应尽量用高压蒸气灭菌法;医生手指消毒: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待干后用75%乙醇棉球擦拭;施针部位消毒:用75%乙醇棉球擦拭,或先用2%碘酊涂,后用75%乙醇脱碘。
(二)操作技巧1.进针手法首先分清“刺手”(持针手),“押手”(按压穴位手)。
(1)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图2—1):左手拇指或示指端切按在穴位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适宜于短针进针;②夹持进针法(图2~12):左手拇示两指夹捏消毒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1~2分,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右手拇示指夹持针柄,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腧穴,适于长针进针;③提捏进针法(图2—3):左手拇示两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快速刺入,适于面部腧穴进针;④舒张进针法(图2-4):左手拇示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从左手拇、示两指的中间快速刺入,适于腹部腧穴进针。
图2—1指切进针法图2—3提捏进针法图2—2夹持进针法图2—4舒张进针法(2)单手进针法(图2—5):右手拇示指夹住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身下段,露出针尖2分许,当拇示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快速刺入腧穴,于短针进针。
2.针刺的角度有3种:①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
角垂直刺入;②斜刺:针与皮肤表面呈45o角倾斜刺入;③平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o角左右沿皮刺入。
3.针刺的方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
为使针感达病所,可将针尖对向病痛部。
针刺方向与针刺角度是密切相关的,如头面部穴多用横刺;颈项、咽喉部穴多用斜刺;腰背部穴多用斜刺或直刺;肢部脑穴一般多用直刺。
4.针刺的深度以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灵活掌握。
(1)年老虚弱及小儿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宜深刺。
(2)形瘦体弱者宜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
(3)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
(4)头面及脑背部腧穴宜浅刺;四肢、臀、短及肌肉丰满处的脑穴宜深刺。
(5)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宜深刺,循行于手足指宜浅刺。
阳经宜浅刺,阴经宜深刺。
(6)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5.行针有两种基本手法:①提插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②捻转法:针刺进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行针,中指、示指持住针柄,进行前后、左右的来回旋转捻动的动作。
6.针刺得气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行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会感到针下有涩和或沉紧的感觉。
同时,患者也会在针下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
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7.催气、守气、行气(1)催气法(图2—6):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摇动针柄,亦可用弹、循、刮等方法,以激发经气,促其气至。
图2—5单手进针法图2—6催气循法(2)守气法:得气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那么一旦得气就必须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
(3)行气法: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特定的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
行气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
常用的有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戳法等。
8.针刺治神与守神(1)治神:要求医者在针刺过程中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可分心。
(2)守神:要求医者在进针后所持的专心态度。
一是要专心体察针下是否得气,注意患者神的变化和反应,并及时施以补泻手法;二是要求患者心定神凝,体会针刺感应,专心注意于病所,促使气至。
9.出针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用左手拇、示两指按住针周围的皮肤,右手拇、示、中三指持针作小幅度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拔出。
消毒干棉球快速按压针孔(如用“开阖补泻”泻法时,则按操作要求,勿按其针孔。
核对针数,以防遗漏。
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
(三)针刺补泻法针刺补泻是根据“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拇示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不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拇指向后,示指向前,右转为主。
2.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问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4.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5.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
6.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7.平补平泻“平”即“均”的意思。
也就是说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让,得气后可施用均匀地提插捻转手法即为平补平泻。
8.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 (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人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夏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9.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孽鎏,将针缓慢地按至下1/3。
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提至上l/3即可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即为透天凉法,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四)针刺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个月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穴。
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禁刺。
如妇女行经期,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心脏扩大、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颈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和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于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五)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1.晕针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1)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
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
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
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
注意患者的体质,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
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
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
2.滞针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1)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嘱其不要紧张,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动作,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
(2)预防:对于初诊患者和精神紧张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
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从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弯针指进针时或将针刺人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1)处理:轻度弯针,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
若针身弯曲较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
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
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2)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
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更动体位。
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4.断针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
(1)处理:医者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
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
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示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遂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
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2)预防:针刺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要求的针要剔除不用。
选针长度必须比准备刺人深度长些,针刺时切勿将针全部刺人,应留部分在体外,避免过猛、过强5.血肿: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