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2)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箔、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等。
【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提问】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的多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分析】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归纳】(1)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使用方法:将被检验的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4)验电器能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对同一个验电器来说,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
4. 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用字母Q表示。
(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例题1】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丙球带负电。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一定带负电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答案】D.【解析】由图知,甲与丙靠近时相互排斥,已知丙带负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甲球一定带负电;甲与乙靠近时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但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乙球可能不带电;综合分析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ABC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电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原理等。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c.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பைடு நூலகம்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为切入点,如静电、电荷在衣物上的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电荷分离技术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两种电荷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电荷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1.教学内容:针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现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电荷间如何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等。
b.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问题5:将橡胶棒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玻璃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6: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总结:电荷可以沿金属棒。
阅读课本中导体和绝缘体部分,并完成下面问题:
常见的导体有,常见的绝缘体有,各种金属导电靠得是。
当堂训练: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原理:。
合作探究:
●摩擦起电
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问题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问题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再多捋几次。
问题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会发现,细水流变,小纸屑被。
问题9: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试一试,用验电器检验一下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哪根带有的电荷多?
总结:验电器的原理是,作用是。电荷量的单位是。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完成课本100页中电荷定向移动的实验: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
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A、B验电器上的电荷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第一篇:两种电荷说课稿两种电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2号讲课教师,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下面我将从教材问题、改进方法、教学过程、实验拓展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问题本教材在阐述两种电荷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
未经多次实验验证,过于唐突,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说改进方法本节课采用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比观察老师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亲历探究过程,理解更深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遵循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首先用棉布摩擦气球,将它靠近自由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吸引,说明摩擦过的气球带了电荷,那么气球带何种电荷?其他的物体摩擦之后所带电荷是否与摩擦过的气球所带电荷相同呢?从而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自然界共有几种电荷?接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
那么会不会出现其它情况呢?比如,带电体与玻璃棒排斥而橡胶棒吸引;或者既与玻璃棒排斥,又与橡胶棒排斥;又或者是既与玻璃棒吸引,又与橡胶棒吸引呢?从而做出猜想:自然界可能有两种、三种甚是多种电荷。
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可以先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再让这个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根据吸引或者排斥的实验结果,判断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两种电荷》教案及说课稿
《两种电荷》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第二部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两种电荷规定方法;第三部分:验电器及电荷量;第四部分:原子及其结构;第五部分: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③知道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③知道原子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④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通过自主探究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③小组合作,完成简易器材的制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学会分享与评价;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带小孔的矿泉水瓶、水槽、小泡沫颗粒、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学生用静电实验盒(15套)、塑料尺、旋转架(2个)、自制验电器(2款)、实验室用验电器(2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开场语:前面我们学习了声学、光学和力学的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讨论身边的电现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干燥的冬季,碰到门把手,经常有类似“针扎”的感受……引导学生活动:先用塑料尺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和头发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吸引头发,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水流。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5.1两种电荷2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5.1 两种电荷2教案设计意图: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两种电荷的性质。
2. 能够用实验方法验证电荷的性质。
3. 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两种电荷的性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性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二、理论讲解(10分钟)1. 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讲解两种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动手实验(10分钟)1. 实验一: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用丝绸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用毛皮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
2. 实验二:将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分别靠近气球,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气球,气球被吸引;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气球,气球被排斥。
活动重难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两种电荷的性质。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性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电荷的定义和两种电荷的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仔细,能够较好地掌握电荷的性质。
但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现象、电器设备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地完成每个步骤,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实验一中,学生需要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观察实验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摩擦方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分析出电荷的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第十五章 第一节《两种电荷》说课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对课标的基本理念的理解,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现象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 :两种电荷 -教课设计设计课题15.1 两种电荷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习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所以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开端课,拥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构造”、“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材剖析2、课标要求:一是察看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第一经过图片展现了熟习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掠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掠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曲折”等现象,惹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研究并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使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平时生活经验的累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可是从微观构造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波及电荷的挪动,有必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拥有激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学情剖析且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沟通,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并且学生还拥有必定的察看、实验、剖析、概括、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虑及理性化的思想能力 , 比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还比较短缺。
讲课时间课时 : 1 新讲课课型讲课教师珠海香洲区第九中学张一帆知识与技术教课目的过程与方法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学习验电器的使用,认识其工作原理。
1.从摩擦起电出发认识两种电荷,感觉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实验考证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体电荷的正负。
3.学习验电器的使用,认识其工作原理。
4.学会解说生活中相关静电的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 :两种电荷 -教课设计设计感情态度价值培育学生谨慎的科学态度,能踊跃主动地参加研究活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4)案例分析:
结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分析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巩固与拓展: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6)总结与反思: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介绍电荷的概念,阐述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的电荷现象,引导他们总结两种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3.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强调电荷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能从一处转移到另一处。
4.分析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复印、静电喷涂等,使学生对电荷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4.教育学生遵循科学道德,尊重实验事实,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上的静电、梳子梳头发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兴趣。
(2)探究电荷规律: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的电荷现象,引导他们总结两种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守恒定律:
3.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由什么引起的。
2. 新课导入: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课堂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的转移。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当场解答。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两种电荷2. 板书内容: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2)电荷守恒定律说明电荷可以被创造或消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1节两种电荷说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
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
并且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多样统一的物理观。
1、新课引入
通过演示起点机起电产生高压放电现象,通电魔球使日光灯管发光现象,使学生对电现象产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电现象,教师再指出电现象的普遍性,深入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性。
2、起电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了解的两种电荷,说明科学家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使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体会物理学的严谨。
演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纸屑,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玻璃棒带电,以及如何检验是否带电,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回顾初中学习的接触起电、摩擦起电。
通过演示正负电荷检验器对不同物质摩擦后带电性质检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明确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种类不同的电荷,并且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可能不同。
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已有所接触,结合实验现象,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提问有没有可能不接触,就能让物体带上电呢,演示教材删实验,将带电物体C
移近导体A、B,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知道导体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并且导体与周围绝缘,使学生明确这既不是接触带电,也不是摩擦起电,由此进行大胆的推测、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进而引入静电感应的概念,得出感应起电的方法。
3、电荷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种起电的本质,都仅仅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不是创造电荷。
由此设问,电中性物体中有无电荷存在,所谓电荷的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然后展示移去带电物体C,AB金属箔仍然分开,再让AB接触,金属箔比荷的现象,引出电荷守恒定律。
关于正负电子湮没转化为光子等现象,可以告诉学生这部分内容以后还会学习,使学生明确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电荷守恒定律有了新的表述。
4、元电荷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指出电荷的多少是可以量度的,所以也就有了电荷量这一物理量。
类比人群的最小值是一个人为例,让学生知道不连续变化的含义,然后引出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事实,并介绍最小电荷量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出来的。
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存在的事迹,给出比荷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比荷是带电微观粒子的基本参量之一,为人类认识微格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板书设计
一、起电方式: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二、电荷守恒定律
三、元电荷、比荷 e=1.60*10-19C
比荷: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