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社会学资料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概论第⼆章社会及其构成第⼆章社会及其构成第⼀节社会概述⼀、社会的涵义与特征1.社会的涵义社会是在⼀定地域内进⾏着的、以物质资料⽣产活动⽅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的⼈类⽣活共同体。

2.社会的特征①社会以⼈群为主体②社会以⼈们的物质⽣产活动为基础③社会以⼈与⼈的交往为纽带④社会源于⾃然⼜超越⾃然,社会有⾃⼰的⽂化⑤社会是复杂的、多样的和不断变动的3.社会的类型1)马克思以物质⽣产为依据,把社会分成五种形态。

按照社会⽣存⽅式,将社会分为以下⼏种:①狩猎和采集社会:靠狩猎和采集⽣存、社群⼩、⽣活区域变动、没有专门的劳动分⼯、⾎缘和亲属联系是基础。

②初民社会:种植农作物成为主要⽣存⽅式,出现了较⼤规模定居,与畜牧社会⼀样,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③农业社会:铁农具使⽤,畜⼒、风⼒、⽔⼒的应⽤,较发达的农业⽣产和⼩作坊⼿⼯业⽣产。

社会阶级体系和分层体系更加巩固,官僚制度有很⼤发展。

④⼯业社会(现代社会):⼤规模的⼯业体系形成,城市化和劳动分⼯专业化,现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以及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

同时,不具⼈格的社会关系逐渐取代了⾎缘的、亲属的社会关系。

⑤后⼯业社会(信息社会):⾃动化、信息技术得到普及;从⽣产产品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员居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在中⼼地位,成为社会⾰新与制订政策的源泉;2)斯宾塞以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差异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强制)和⼯业社会(⾃由合作)3)滕尼斯的“公社”与“社区”①公社:是⾃然经济的、官僚权威的、缺乏社会福利的、乡村性的、机械团结的、农业的、信仰性思维流⾏的、⼀元化的这么⼀种社会形态。

因此也可以叫“传统社会”。

②社区:是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化的、福利主义的、城市化的、有机团结的、⼯商业的、科学思维流⾏的、多元化的这么⼀种社会形态。

因此也可以叫“现代社会”。

4)涂尔⼲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社会。

⼆、社会构成三⼤要素1.⾃然环境: 物质基础和条件①⾃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②⼈类社会影响并改变着⾃然环境2.⼈⼝:社会活动主体1)⼈⼝的基本概念(⼈和⼈⼝的区别)⼈⼝指构成社会⽣活主体并具有⼀定数量和质量的⼈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登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最全笔记)

登斯-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最全笔记)

社會的構成□Giddens, Anthony (2002)《社會的構成》(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李康、李 猛譯),台北:左岸。

(原書出版於 1984 年)王志弘 摘要 2003.12簡目 一、結構化理論要點 二、意識、自我與日常社會接觸 三、時間、空間和區域化 四、結構、系統與社會再生產 五、變遷、進化和權力 六、結構化理論、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引言在对立理论表面的混乱之后,可以辨认出某些共同主题:首先,绝大多数介入讨论的思想流派 都强调,人的行为具有主动性和反思性(但有些例外值得我们关注,譬如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 义).这就意味著,它们一致舍弃了正统共识的某些倾向,不再将人的行为视为行动者既无法控 制也无法理解的力量的产物.(p. xxvii) 此外,它们还极其注重社会生活阐明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这一点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 主义也不例外).语言的使用扎根於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者也在一 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些活动.(p. xxvii) 最后一点,人们认识到,经验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正不断削弱,这种趋势对社会科学 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不仅意味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比正统共识的倡护者所深 信的更钜大,而且,现在看来,有关自然科学的哲学也必须将社会理论新兴学派关注的那些现 象,尤其是语言和意义的阐释,纳入考察范围.(p. xxvii) 本书阐释的结构化理论,关注的正是这三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p. xxvii) 如果社会科学的实践者不直接引入哲学问题,那麼社会科学将丧失自己的方向.然而,我们固 然要求社会科学家对哲学论题保持敏锐的关注,但这不等於说将社会科学托付给或许会声称 它本质上是纯思辩而非经验性事业的衮衮诸公.社会理论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人的社会活动和 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者的性质,做出理论概括,这些都有助於经验研究.就主要关注点而言,社 会理论与广义上的社会科学一样,都是阐明社会生活的具体过程.诚然,哲学讨论有助於对这 一问题的研究,但这不等於假定,在这些讨论全然澄清之前,我们就不能开展具有切实意义的 经验性社会研究.正相反,经验性社会研究的展开理应对哲学讨论有所启迪.(pp. xxviii-xxix)社会理论的探求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重新构造有关人的存在与行为,社会再生产与社会转型 的概念,而不是愈益沉溺於认识论争论,在究竟是否能系统地阐述历来被视为认识论的东西这 种问题上,纠缠不清.(p. xxxi) 我们必须从概念上把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二元论(dualism)重新建构为某种二重性(duality, 双元性),即结构的二重性.这一假设正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虽说结构化理论承认「语言学转 向」的重要意义,但它并不是诠释学或解释社会学的翻版.尽管它承认社会并不是主体个人的 创造物,但和结构社会学的任何观念都相去甚远.(p. xxxii) 各种形式的社会行为不断经由时空两个向度再生产出来,我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才说社会系 统存在著结构性特质.我们考察社会活动如何开始在时空的广袤范围内伸展开来,从这一角度 出发,来理解制度的结构化.如果将时空关融入社会理论的核心,就意谓著重新思考隔断社会 学与历史学,地理学的某些学科分野.(p. xxxii) 我承认对於主体的去中心化(decentring of the subject)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诉求,但并不认为 这意味著主体性将消逝於符号的虚无世界中.相反,在我眼里,紧密渗入时空中的社会实践恰 恰是同时建构主体和社会客体的根基.我也承认「语言学转向」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认为这 一术语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对於社会理论而言,最重要的进展莫过於将言说过程(saying)(或表 意过程〔signifying〕)与行为联系起来,而不是转向语言自身,从而使我们从概念上重新理解了 实践(praxis).这条新的途径有两点主要标志,一点是由海德格激发的诠释学和现象学的重大 转变,另一点则是后期维根斯坦的创新.(p. xxxiii) 社会活动的具体情境有个特点,就是人类行动者的反思能力始终贯穿於日常行为流中.但这种 反思性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於话语层次.行动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及其缘由的了解,即他们作 为行动者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大抵止於实践意识(practical consciousness).所谓实践意识,指的 是行动者在社会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无需明言就知道如何「进行」的那些意识.对於这些意识, 行动者并不能给出直接的话语表达.贯穿本书的一个主题便是实践意识的重要意涵,必须把它 与意识(话语意识)和无意识区分开来.(p. xxxiv) 惯例(routine)是日常社会活动的基本要素.「日常」这个词所涵括的,恰恰是社会生活经由时空 延展时所具有的例行化特徵.各种活动日复一日以相同方式进行,它所体现出的单调重复特点, 正是我所说社会生活循环往复特徵的实质根基(我想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特徵所揭示的,是社 会活动结构化了的特徵经由结构二重性,持续不断从建构它们的那些资源中再生产出来.)(p.xxxiv) 人在日常社会接触中,存在一种对身体的定位过程(positioning),这是社会生活里的一项关键 因素.任何一个个体都既定位於日常生活流中,又定位於他的整个生存时段即寿命中,还定位 於「制度性时间」的绵延,及社会制度超个人的结构化过程中.每个人都以「多重」方式定位 於由各种特定社会身分所赋予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社会角色概念主要适用的范围.共同在场 (copresence)的多种模态直接以身体的感性特质为中介,明显不同於与时空中不在场的他人之 间建立的社会纽带和社会互动形式.(p. xxxvi) 在区域化里,某些类型的活动与人是被「封闭」起来的,另一些则是「暴露」的,所以说区域化 在心理和社会层面上也都有很强的影响.在此我们再次发现,表面上看,高夫曼和傅柯这两位 思想家彼此之间似乎并没有什麼特别关系,但他们都极其注重一点,即封闭与暴露,禁闭与展 示这两组关系,在社会层面和历史层面上都存在著变动不定的区分界线.(p. xxxvii) 我们最好是重新理解「宏观」和「微观」之间的对立,通过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如何 在结构上融入具有广泛时空延伸的系统,即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 时空范围中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要将问题探 讨清楚,最好是按照我对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这两个术语的界定,来考察两种整合之间的关 联.(pp. xxxvii-xxxviii)生硬的把「历史」局限於广义进化论或更为具体的历史唯物论所偏好的框架图式之中,这种 做法是没有什麼出路的.所以,我要探讨解构历史而不是重构历史,也就是说,要以截然不同於 进化论的方式来描述社会变迁,想指局部修补并不可取.在这方面,除了已介绍的概念,我还采 用了另外两个,即「情节片断」(episode)和世界时间(world time).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可以说是 体现为一系列的情节片断.共同在场情境下的日常接触当然是具有情节性结构的,但我之所以 引用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大规模的变迁过程,它们表现出某些特定类型的制度重组.如果我 们对各个情节片断进行比较,很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我们不能完全脱离孕育它们的具体背景. 而世界时间能有多大效力,恰恰在於它们事实上可供比较的程度.世界时间关注的是历史中那 些纷繁变动的局势,这些局势可能影响表面上相仿的情节片断的状态和结果,也可能改变其中 的行动者对这些状态和结果的了解.(xli) 功能论十分强调行动的非意图后果的重要性,尤其是认为这些非意图后果会有规律的发生,从 而牵涉到社会系统制度化特徵的再生产.功能论者当然有理由对此大加铺陈,可是,我们要是 不用功能论的概念,也完全能够考察非意图后果.况且,只有在界定出行动的意图特性后,我们 才能在经验中充分地把握,如何在行动后果里划定非意图成分.这就又一次要求我们更充分地 解释能动作用,而不限於那些乐意接受功能论前提假设的人的一般认识.(p. xliii)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里,反覆涉及到的规则与资源;我们说社会系 统的制度化特性具有结构性特徵,就是指各种关系已经在时空向度上稳定下来.我们可以抽象 地把「结构」概念理解为规则的两种性质,即规范性要素和表意性符码.资源也有两种类型: 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前者源於对人类行动者活动的协调,后者则出自对物质产品或物质 世界各方面的控制.以下两点对於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尤其有用:一是考察作为结构性关系之 「转换关键」的各种实践是如何在日常惯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二是考察制度化实践将社会 整合与系统整合联系起来的方式.(p. xliii) 建构批判理论并不是某种选择,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结论很容易对实践生活(和政治生活)产 生影响,而不论社会观察者或政策制定者是否决定将其「用於」某个特定的实际问题.(p. xlvii)第一章 结构化理论要点如果说,各种解释社会学的确以主体的某种霸主地位作为自身的基础,那麼功能论和结构主义 所提倡的,则是社会客体的某种霸主地位.我之所以要提出结构化理论,基本目标之一就在於 宣告这些建立霸主体制的努力的破产.在结构化理论看来,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既不是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也不是任何形式社会总体的存在,而是在时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种社 会实践.(p. 3) 社会行动者正是通过反覆创造社会实践的途径,来表现作为行动者的自身;同时,行动者还藉 助这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再生产出使它们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p. 3) 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知能力所 特有的反身性特徵.实践的连续性是以反身性(reflexivity)为假设前提的,但反过来,实践之所 以可能具有反身性,又恰恰是由於它存在连续性,使得实践在时空向度上体现出独特的类同性 (the same).因此,我们应该把「反身性」理解为持续发生的社会生活流受到监控的特徵,而不仅 仅是「自我意识」.…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durée)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正 如认知一样.有目的的行动并不是由一堆或一系列单个分离的意图,理由或动机组成的.因此, 最好把反身性看作根植於人们所展现,并期待他人也如此展现的对行动的持续监控过程.(pp. 3-4) 我们也不能脱离身体来探讨「行动」,因为身体正是「行动」与它的周围世界的中介,是行动 中的自我统合体.我所说的行动中自我的分层模式,就是将对行动的反思性监控,理性化及动 机激发过程视作根植於行动中的一系列过程.(p. 4) 日常接触中包含了大量舒兹所说的「知识库存」 ,我更乐意把它称为共同知识 (mutual knowledge).行动者的意识无法直接觉察到这种共同知识.这样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实践性的,人 们想要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持续完成各种例行活动,它们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个 体行动者的经验里,还是考虑到社会活动不同情境下行动者的差异,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 都没有什麼固定的区分,而是彼此有所渗透.无论如何,它们之间不存在像无意识和话语意识 之间那样的鸿沟.(p. 5) 一,行动者与能动作用unacknowledged conditions of actionreflexive monitoring of action rationalization of action motivation of action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action行动的反身性监控是日常行动的惯有特性,它不仅涉及个体自身的行为,还涉及他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行动者不仅始终监控著自己的活动流,还期望他人也如此监控著自身.他们还习以 为常的监控著自己所处情境的社会特性与物理特性.行动的理性化是指行动者对自身活动的 根据始终保持「理论性的理解」.(p. 6) 鉴於行动者的社会化过程与学习经验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的区 分也可能随之变化.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之间不存在什麼固定不变的区分标准,两者之间的区 别不过是在於,什麼是可以被言说的,什麼又只是只管去做而无须多说的.不过,在话语意识和 无意识之间,还是存在著主要以压抑为核心的障碍.我用这些概念来取代传统精神分析的三维 概念: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我宁可用「主我」(I)来代替自我.(p. 7)discursive consciousnesspractical consciousness=unconscious motives/ cognition主我这个词的使用,来源於行动者在日常社会接触中的定位过程,并因此和后者有紧密的联系. 主我作为某种指称性的术语,与宾我(me)蕴含的行动者对自身的丰富描述相比,在实质内容上 是空洞的.行动者在谈话中反思性地熟练掌握主我,宾我和你的关系,是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逐渐产生出资格能力的关键.(p. 8) 对於个体实施的行动,我们不能错误地将它可以被描述的特性,当成个体对它持续的监控过程. 能动作用不仅指人在做事情时所具有的意图,而是首先指他们做这些事情的能力.…能动作用 涉及个人充当实施者的那些事件,即在行为既有顺序的任一阶段,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 行事.倘若这个人不曾介入,所发生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p. 9) 对非意图的后果影响的分析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只是在分析意义上彼此具有独立意义,而 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制度化实践入手.第一种情况,关注的是由某一触发情境引发的一系列事件 的累积,若没有这一情境,或许就不会有这些事件累积而成的结果.…第二种情况,不是由单个 事件引发的非意图的后果,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这种情况下,有待讨论的 现象是某种确定的「最终结果」,它被看作由有意图的行为一步步的过程累积而成的非意图 后果.…第三种情况,研究者的兴趣在於制度化实践再生产的机制.行动的非意图后果以某种 非反身性的反馈圈形式,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对这些条件,行动者是有所认识的.…定位 在某一时空情境的重复性活动,会在相对自身情境而言较为「遥远」的时空情境中产生例行 化后果,而这不是参与这些活动的那些人意图之中的结果.而这些与原初情境相距甚远的情境 中发生的事件,又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原初情境下的行动以后所面临的条件.(pp. 13-4) 二,能动作用与权力 我们说有能力「换一种方式行事」,就是说能够介入,干预这个世界,或是能够摆脱这种干预, 同时产生影响事件的特定过程或事态的效果.这就假定行动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 的)实施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性质的权力,包括那些影响他人所实施之权力的权力.(p. 14) 行动中包含的权力逻辑上指的就是转换能力.最广义的权力在逻辑上先於主体性及行为的反 身性监控的构成.…人们在界定权力时,总是藉助於意图或意愿这样的术语,把权力看作是实 现所欲求的,预料之中的后果的能力,另一方面,包括帕深思和傅柯在内的其他学者,则首先把 权力看成是社会或社会共同体的某种特性.这里我并不是想在这些类型的观念中作一番取舍, 雸是想通过结构二重性的某种特性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p. 15) (通过表意过程和合法化过程集中起来的)资源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化特性,它以互动过程中具 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作为基础,并由这些行动者不断地再生产出来.权力与局部利益的实现并 不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在这种权力观里,权力的运用并不是某些特定行为类型的特徵,而是所 有行动的普遍特徵.权力本身并不是一种资源.资源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是社会再生产过 程通过具体行为得以实现的常规要素.(p. 15) 社会系统里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它的前提是行动者或集合体在社会互动的具体情 境中,彼此之间例行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不过,所有的依附形式都提供了某些资源,臣属者可 以藉助它们来影响居於支配地位的人的活动.这就是我所说的社会系统的控制的辩证.(p. 16) 三,结构与结构化 结构指的是使社会系统中的时空束集(binding)在一起的那些结构化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 千差万别的时空跨度中存在著相当类似的社会实践,并赋予它们以「系统性」的形式.我们说 结构是转换性关系的某种「虚拟秩序」,是说作为被再生产出来的社会系统并不具有什麼结构,只不过体现著结构性特徵,同时,作为时空在场的结构,只是以具体的方式出现在这种实践 活动中,并作为记忆痕迹,导引著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我把在社会总体再生产中 包含的最根深柢固的结构性特徵称之为结构性原则.至於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 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则可以称其为制度.(p. 17) 规则在一方面与意义的构成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则牵涉到对各种类型社会行动的制裁.(p.18) 结构化理论有个主要立场,认为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再生产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 统再生产的媒介(即结构二重性).(p. 19) 我们不妨将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看作是在社会实践的实施及再生产活动中运用的技术或可加 以一般化的程式.所以说,那些以法律条令,科层规章,游戏规则等言词表述形式出现的形式化 规则,并不是规则本身,而只是对规则的法则化解释.我们不应把它们看作是一般规则的范例, 而应视其为形式化规则的特定类型,凭藉著它们外在的表述形式,负载著各种不同的特定性 质.(p. 21) 有关程式的知识或对「实施」社会活动的技术的掌握,都是方法性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知识并 没有明确规定行动者可能遇到的所有具体情境,它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反之,它所提供的是 就一系列不确定的社会情境作出反应和施加影响的一般化能力.(p. 22) 结构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制度中反覆采用的规则与资源.从定义上来说,制度是社会生活中较持 久的特性.我用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来指系统中制度化了的特徵,它们构成了时空向度上的 紧密性,而我通过结构探讨的则是各种转换和中介关系,即系统再生产各种可观察的状况下潜 在的「切换开关」.(p. 23) 我们不应把社会再生产等同於社会统合的不断巩固.在范围更广泛的社会系统的不同部分或 区域中,各个行动者和集合体具有不同的位置,这种差异深深影响著它们哪怕是习惯性的行为, 对社会总体的整合所产生的作用.(p. 24) 四,结构二重性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结构作为被反覆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除了作为记忆痕迹的具体体现和协调作用之外,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特点就是「主体的不在场」.相反的,不断纳入结构的社会系统则包含了人类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被跨越时空再生产出来.考察社会系统的结构化过程,意味著探讨诸如此类的系统在互动中被反覆生产出来的方式.这些系统的基础,是处於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者可认知的活动.这些行动者在行动时,利用了丰富多样的行动情境下的规则与资源.(p. 25)结构二重性原理是结构化理念的关键.行动者和结构二者的构成过程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系列,即某种二元论,而是体现著一种二重性.再结构二重性观点来看,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徵对於它们反覆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相对个人而言,结构并不是什麼「外在之物」: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内在於」人的活动,而不像涂尔干所说的是「外在的」.不应将结构等同於制约.相反,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p. 25)行动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社会系统的反覆构成却正是得益於这些行动者自身的活动.社会关系的物化,或者说人的行动中具有历史偶然性的环境与产物在话语层次上的「自然化」,是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徵之一.(p. 25) 人的认知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行动流持续不断以产生出行动者意图之外的后果,这些非意图的 后果又可能以某种反馈的方式,形成行动的位被认识到的条件.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的有意图的 活动创造的,但它并不是某种合乎意图的筹画;它总是顽固地躲开人们将其置於自觉意识指引 之下的努力.虽说如此,人类还是使中不断作著这种尝试.环境告诉人,人类是唯一能认识到自 己在创造自己的历史的造物.这样的境况既含有威胁,又带著希望.人类正是面对这种威胁和 希望,进行著他们的尝试.(p. 26)Structure(s)System(s)StructurationRules and resources, or sets of Reproduced relations between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transformationrelations, actors or collectivities, continuity or transformationorganized as properties of organized as regular social of structures, and therefore thesocial systems 五,制度的各种形式practicesreproduction of social systems我用结构化模态(modalities)来阐明互动中结构二重性的一些主要特徵,将行动者的认知能力和结构性特徵联系起来.行动者在互动系统的再生产中利用了结构化模态,并藉助同样的模态反覆构成著系统的结构性特徵.(p. 28)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人类行动者不仅能在日常行为的常规状态下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活动,还有能力在话语层次上「对这种监控过程本身进行监控」.所谓「解释图式」指被纳入行动者知识库存的类型化方式,行动者在维系沟通过程时反身性地使用它们.(p. 29)社会系统的规范性要素只是一些依赖於情境的权宜性(contingency)主张,只有通过在日常实际接触的具体情境中有效地调动各种制裁,才能得到维持,受到关注.(p. 30)structuresignificationdominationlegitimation(modality)interpretative schemefacilitynorminteractioncommunicationpowersanction「支配」并不等同於「被系统地扭曲了的」表意结构,因为在我看来,支配正是表意符码存在的条件.我们不能单单通过分配的不均衡性来考察「支配」与「权力」,而应该把它们看作是社会交往(或者可以说人的行动本身)中的内在组成部分.(p. 31)各种符号秩序(symbolic order)和与之相连系的话语型态是意识形态在制度方面的焦点.不过,在结构化理论里,意识形态并不是某种特定「类型」的符号秩序或话语形式,比如我们不能从科学中分离出所谓的意识形态话语.「意识形态」指的不过是某些支配关系中的不对等,是它们将表意过程与局部利益合法化联系在一起.支配依赖的是两种不同类型资源的调集.一是配置性资源,指对物体,商品或物质现象产生控制的能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指各种形式的转换能力;二是权威性资源,指对人或者说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p. 32)。

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及其构成
人旳社会属性: (1)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旳能力。 (2)人有能动性。 (3)人类有共同旳生活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是指从事社会行动旳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 有目旳、有意识活动旳人。
主体性:人能够主动采用自以为合适旳行为旳特征,即人是从事 社会实践旳主体。 人旳活动具有一定旳能动性、发明性。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社会旳构成要素 第三节:文化
一、社会旳含义
1、我国典籍中旳社会 社:①祭祀土地神旳地方。
②古代旳一种乡村基层组织。 ③民间社团:诗社、茶社等。 会:集会、聚会,如“庙会” 社会:指民间旳、有一定联络旳人形成旳社会活动形式。
2、社会学中旳“社会”
孔德
奥古斯特·孔德(1798年1 月19日—1857年9月5日) 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 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是法国著名旳,哲学家、 社会学、实证主义旳创始 人。
斯宾塞
赫伯特·斯宾塞 (1823年4月27日–1923 年12月8日)英国社会 学家。他为人所共知旳 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 之父”,所提出一套旳 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 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 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四、文化旳多样性与文化变迁
1、文化旳多样性
宏观层面来看,文化可分为不同旳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中观层次来看,不同阶级、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性别、
不同年龄群体、不同地域群体等都有自己旳文化。
2、文化旳相对差别性
(1)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旳,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旳 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组员旳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 式等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提组员所接受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 有旳文化。 反文化则是对现存社会秩序旳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 旳抵制和对抗。

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社会学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成的整体。 • 它反映了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第三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化
• 社会学从两个层面上理解文化模式。
• 第一种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解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 区别,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如美国文化、 中国的汉唐文化、印第安文化。。
• 第二种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强 调任何文化体系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模式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共性,即普遍的文 化模式
三、社会行动
• 1、社会是一个行动的体系 • 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行动不是杂乱和无规律的,社会关
系及反映这种关系的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方向,
• 扮演特定角色的人则以自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而采需取 行动。
• 2、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的形成 • 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吉登斯(美)成其为结构化
过程,他认为结构是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 则或资源。
• 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征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封 建、资本、社会
• 还有:“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
• 朱力:狩猎与采集社会、畜牧的社会、园艺的社会、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
• (2)具体社会的类型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家族; • 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
2005.2.26 时年100岁
第三节:文化
• 2、文化的分类(36页)、 • 广义的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 有的研究将文化分为三类:物质文化、规范文化、认知
文化。
第三节:文化
• 物质文化:有形的、具有物质特征,它不但是人类创造的器物具 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带有某种文化价值;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从全球范围来看,社会宏观结构是一种世界体 系,它与各个国家的社会系统构成既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又相互有别的社会结构。在世界 体系这一宏观社会结构中,一方面存在着人类 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结构特征,如当今世界 体系中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 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世界体系又存在着各种 利益格局,这些格局受制于历史文化、意识形 态、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中央电视台《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 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即社会系 统的静态构成状况。从不同角度看,社会结构 具有多样性,如阶级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 构、利益结构、社会规范结构等。社会结构反 映的是社会静态的状况,同时又预示着动态变 迁的趋势和内容。
一、宏观社会结构 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 个社会关系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文化教育结构。具体说来, 社会制度以及世界体系就代表社会的宏观结 构。
二、社会的特征 第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第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第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第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第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 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要素 社会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就具体 社会存在而言,它是由一些基本要素结合而 形成的,这些要素主要包括: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 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P52-53)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社会学概论PPT教学课件 第二章 社会
最有影响的是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 和“法理社会” 。
四、社会的结构

(一)社会结构概念 ★ 结构概念首先出现在自然科学中. 两层意思:(1)任何事 物都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2)组成事物的要素是按照
确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彼此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关系。
★ 由于结构这一概念能成为分析事物十分有用的工具, 因而被广泛引用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人口波动规律理论

由上,马尔萨斯推论出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 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 不断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3)抑制人口增 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上述命题构成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理论:当人口增长到 接近食物供给的极限时,所有的预防性和积极性抑制自然就 会以更大的力量发挥作用……直至人口降到食物所能维持的 水平以下;然后,食物再度丰富起来,于是又产生了更多的 人口;经过一定时期,更多的人口又因同样的原因受到抑制。 这种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作“人口波动理 论”,是“大自然的规律。辅导源自料复习思考本章内容

一般而言,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社会是由人口、资
源等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个人与社会有机体的关系 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章将在探讨社会本质的基础
上,阐述社会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揭示社会运行的条件与
机制。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的要素 第三节 社会的运行


4.索维的“适度人口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 需的;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2)两个增长级数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因为在不加限制的 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 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便成为 必然。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社会学资料

第二章 社会的构成 社会学资料

(一)文化的涵义
❖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在《原始文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 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和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人而获得的任何 其他能力和习惯。”
❖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 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
(二)文化的相对差异性
1.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
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它对社会上大多数成 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影响极 大。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或为 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反文化则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背离和否定, 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是
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 ➢ 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形成的,
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 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
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
二、社会的类型
(一)社会的性质 ❖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现实的存在,
它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 ❖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
?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二社会的类型二社会的类型1具体社会的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以趣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三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一社会构成概观一社会结构socialstructrue的涵义?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
二、文化的特性
❖ 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构成及运行

第 2 章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第三节社会类型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及其特征我国,“社会”最早出现在于唐代的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中就有记载:“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意指村民集会。

由“社”和“会”演进而来。

“社”,指祭神的地方,“会”,为聚集之意。

西方,英语“Society”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日本学者在明治年间最早将英语“Society”译为“社会”。

近代中国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者著作时,袭用此词。

●如何理解社会?●西方学者的两大派别: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Simmel Georg ,1858~1918)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

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反对社会是脱离个体心灵的精神产物的看法,认为社会不是个人的总和,而是由互动结合在一起的若干个人的总称。

●法国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杜尔克姆(Emile Durkheim,代表作:《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他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和方法,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社会唯名派代表人物:F.H.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派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张用归纳法研究社会现象,认为每个个体会因共同的刺激、联想、暗示、模仿等发生相同的情感,即“同类意识”。

同类意识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

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

第二讲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讲社会及其构成要素
面:
面与脸——Hsien Chin Hu的经典分析[Hu, Hsien-chi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Fac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vol. 46, p. 45]。
两个含义: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面子(2)
社会性的面:
人情 关系 面子 报 礼
四、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人情(1)
Kwang-kuo Hwang,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 op. cit., p. 960
人情的三个含义
人情法则 人情困境
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核心概念 ——关系 (1)
参考文献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 三联书店1985 梁漱冥,1987: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 学
林出版社
吉 登 斯,A.,1998,《社会的构成:结构 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 书店。(C912/21,教参)
本次课程结束 欢迎批评建议
而成的。
四、社会类型
1、狩猎和采集社会 2、游牧社会 3、农业社会 4、工业社会 5、后工业社会
五、人类社会的特点
1、有需要的人组成的──复杂性与变动性。 2、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 3、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规范对社会行为进行调 节
六、关于社会唯名论与唯实论 的争论
关注:社会是否实在?
一、中国古籍中的社会
主要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P29――)
二、西方文献中的社会(1)
三、中文社会学文献中的社会
来自于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学概念 society的翻译。

社会学概论讲义

社会学概论讲义

社会学概论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学的孕育产生社会思想古已有之,但是作为学科的社会学却只有160多年的历史。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孔德使用“社会学”这个术语,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但社会学本身的发展,无论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还是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都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演变的过程。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上个世纪社会学产生的各种条件。

一、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学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适应时代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这个“时代实践的要求”,主要就是西欧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大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变化。

(一)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在近代西方的社会变革历史中,最核心的事件是18、19世纪的两次大革命。

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大革命(同时也是思想大革命),到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已在欧洲主要国家中完成了。

另一次是18世纪在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西欧和北美的产业革命。

(二)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两次大革命的实质是推动西方社会由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在两大革命的推动下,西欧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社会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这种巨变之突出表现的工业化、都市化、人口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对推动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三)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启蒙学者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建立起所谓“正义的王国”、“理性的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失业和犯罪等等。

2章 社会的构成

2章  社会的构成

民族,职业,婚姻,宗教,文化,收入,
人口数量,人口密度
现 人 自然变动(数量)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道德知识技能觉悟水平 口 社会变动 象 过 机械变动(空间) 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程
第2章
社会的构成(7)
第二节 人口与社会 二、人口统计和人口研究
1人口统计的基本概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 增长率,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性别比, 2人口年龄金字塔 1)增长型 2)减少型 3)静止型
10
第2章
社会的构成(9)
2)诺特斯坦(Frank W. Notestein)20世纪50年代的“人口过 渡理论(人口转型理论)”:三个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高 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诺特斯坦曲线
第2章

社会的构成(9)
四、人口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人口与社会不是等同的概念 1人口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质量影响社会生产、生活 2社会对人口的影响 社会制度政策、科技教育水平、习俗影响人口的 数量、质量
第2章
社会的构成(6)
一、人口属性与人口现象
1)人口属性两个方面: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
人丁人头 人口人员…人手人力人才; 穷人残疾文盲罪犯…好人能人名人要人
2)人口现象两个方面:人口构成与人口过程
人 人 自然构成 口 社会构成 构 口 成 地域构成 性别,年龄(身高视力等暂未统计)
第2章

社会的构成(5)
2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人口数量及消耗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平衡 2)对自然环境面貌的改变 3)科学技术水平与自然环境面貌的改变 4)社会制度与自然环境面貌的改变

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第二章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文化一、什么是社会1.1社会的涵义A、语源学中的涵义• 中国:社,一指祭神处;二指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三指志趣相投者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

社会:民间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结合成的团体。

• 西文:Society一指人类的共同体;二指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三是与国家相对立之概念。

B、社会学中的涵义:• 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斯宾塞,超级有机体;• 基本共识: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社会也是个与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存在形式,如公民社会。

C、社会的三层内涵: 1)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共同兴趣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 3)社会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的关系体系,关系又成为人们共同活动规范。

1.2 社会的类型1.21 社会的性质: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由种种规范和制度所构成,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

唯名论:认为个人及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先在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认识社会是以认识个人为基础,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个人。

1.22 社会的类型;宏观类型(从演变形态看):如孔德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说;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阶段说;具体类型(从联结纽带看):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家族;地缘共同体,如邻里村落;业缘共同体,如经济、政治、教育组织;还有兴趣共同体。

1.3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1.4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与发展功能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三分法 二分法
孔德关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以人类智慧发展为标
志): (1)神学阶段把社会看成是上帝的造物; (2)形而上学阶段用抽象的自然力说明一切事; (3)科学阶段用科学方法探索社会的规律。
现在一般将社会三种类型: (1)前工业社会; (2)工业社会; (3)后工业社会。
斯宾塞:军事社会(强制性) 工业社会(个人自由)
•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 人的能动性 • 人类有共同的生活模式
2.人是社会行动者
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 是指享有以文 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人作为行动者是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
•主体性 •客体性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需
一. 社会的涵义 二. 社会的类型 三. 社会的特点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原因在于社会 的多样性、人 们的社会活动 的多样性、人 们组合方式的
多样性
复杂性
人的复杂 性决定了 社会的复
杂性
变动性
表现在社会形态 的更替、社会制 度的更新、社会 运行机制的变化、 社会成员的行为 方式的变化等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 社会的涵义 二. 社会的类型
唯实论 唯名论
认为社会是客观存在的。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对个人 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林斯
站在个人优先的立场上,认为人们的 ,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能真正 了解社会。 韦伯、符号互动论者
宏观社会 的类型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学习目的
• 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正确认识人的含义,明确社会 与人的基本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基本 构成要。

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 第二章


在所有的农业社会中都形成了不同的社 会阶级。这些社会中的财富分配几乎都 是非常不平均的 。农业社会里的宗教经 常包括对某个神的“家族”的信仰,认 为其中有—位“主要的神”比其他较小 的神威力更大。出现某种书写体系。战 争几乎总是连绵不断,出现了最早的常 备军。

因此,与其他任何比较落后的社会相比, 依靠农业作为生存手段的社会拥有的社 会结构和文化要复杂得多。地位和角色 的数目倍增,人口增加,城市出现,新 的制度诞生,社会阶级形成,社会结构 中加进了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文化也 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旧唐书· 玄宗本纪》中记载:“十八年闰 月亲卯,礼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 闾社会,并就千秋节赛白帝,报田祖。然 后生饮,敬之。”
1.2 西方学者对社会的解释 Sociology 由两部分构成:Socius,社会中的 个人,而社会的直接含义是群居性的, Logos: 论述或学说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 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 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处于一定历史 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 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角色

社会上的每种地位都有一直被期待的行 为模式、义务和特权,即角色。地位与 角色的区别:你占据的是地位,但扮演 的是角色。因此,地位和角色是同一问 题的两个方面。附属于某一地位的一组 角色被称为一个“角色丛”。
群体

群体是由这样一些人组成的——他们在 对彼此的行为有着共同期待的基础上一 起进行着有规则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 群体就是一群地位和角色相互关联的人。 任何社会独有的特征都主要取决于它包 含的群体的性质和活动。群体可分为两 大类,即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社会的构成讲义

社会的构成讲义

结构化理论的目标
1.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行动与结构之间 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融合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的关系上,这是结构化理论的最主要目标。 的关系上,这是结构化理论的最主要目标。 结构化理论有一个主要立场, 结构化理论有一个主要立场,认为以社会行动的生产和 再产生为根基的规则和资源同时也是系统再生产的媒介 即结构二重性) 第 页 (即结构二重性)(第 82页) 集中表现在第94页图 集中表现在第 页图
《社会的构成》讲义 社会的构成》
本讲主要内容
1、导论:生平、思想体系 、导论:生平、 2、《社会的构成》出版背景 、 社会的构成》 3、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4、结构化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 5、结构化理论在吉登斯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6、廓清几点认识 、
一、生平
1.1938年1月18日出生于埃德蒙顿 年 月 日出生于埃德蒙顿 2.1956年,进入赫尔大学心理学系 年 3.1959年,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社会学专业 年 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4.1961-1970,莱斯特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 , 5.1966-1969,加拿大弗雷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 - 加拿大弗雷泽大学、 加拿大弗雷泽大学 洛杉矶分校任短斯教职 6.1970-1997,剑桥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 - ,剑桥大学讲师、副教授、 7.1976,获博士学位 , 8.1997-2003,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 , 9.1998年,莱思讲座 年 10.2004年,被授予爵士头衔 年 11.2005年,伦敦经济学院安东尼吉登斯讲座教 年 伦敦经济学院安东尼 授
《社会的构成》内容构成 社会的构成》
第一章: 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结构化理论的要点 第二章:以对自我的心理构成的分析作为起点, 第二章:以对自我的心理构成的分析作为起点, 分析行动者的行动 第三章: 第三章:分析行动沿着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的伸延 第四章: 第四章:分析随着行动时空伸延而导致的社会的 结构性特征 第五章: 第五章:分析社会结构随着时空伸延而形成的社 会历史、 会历史、社会变迁 第六章: 第六章:重申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二章社会构成要素

第二章社会构成要素
1、深层:即观念文化
2、中间层:即制度文化
3、外层:即物质文化
看得见摸得着得物化得文化形态,是文化 得外壳,奠定着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1、深层:即观念文化

是指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在观念形态的对象化。 主要包括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社会 心理、历史传统、价值概念等一般被看成属于意识 的深层次的东西。

樱花与菊刀—日本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一)沟通与合作的功能 (二)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功能 (三)社会区分的标识功能
(人与动物、不同民族和社会、人类社会和自然界)
(四)行为导向的功能(价值判断标准) (五)满足需要的功能 马斯洛人的需要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对物质产品
克鲁伯与克拉克洪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

文化由显见的和隐含的模式组成,这些模式 是行为所具有并通过符号来传递的,构成了 人群与众不同的成就,包括他们在艺术方面 的具体体现;构成传统(即经过历史上形成 并筛选)观念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内核,尤其 是他们所执着的价值;一方面可以被当作是 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行动的条件 要素的文化系统。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E·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或文明,就其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 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的文化定义两层含义

1.人必须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才能获得文化。
2.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合体,包括人类生活之 全部。 换言之,文化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不可一 语定之。

以文化人
• 本章推荐书目:

第二讲 社会的构成

第二讲 社会的构成

作业
一、思考题: 如何理解社会的功能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如何理解社会的功能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二、预习教科书,认识文化: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特征; 2. 文化的特征;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3.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4. 文化、社会与人的关系。 文化、社会与人的关系。 三、查阅有关资料,如Ruth Benedict的作品, Patterns of Culture《文化模式》; •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与刀》
结构性调整是改革中的艰巨任务
• 中国从1979—2006年GDP增长了9.7 1989—2006年GDP增长了9.2%, 2003—2006年GDP增长了10.3% 人均家庭收入: • 1979—2000年城市和农村都增长了7%, 1989—2006年城市增长了8.9%,农村增长 了4.9%, • 2003年—2006年城市增长了9.2%,农村 增长了6.2%。
3.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血缘、地缘、
社会学通常还根据人际关系纽带的性质将社 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 会关系区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 系和业缘关系, 系和业缘关系,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社会关系 与社会系统。 与社会系统。
三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 所谓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 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 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存在,是人们之 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 间的先天联系。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社会制度 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下,血缘关系所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同时,这种关系在社会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 所谓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 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 地理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也在人类社会之初就已存在。一 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般而言,地缘关系可以区分为封闭型与开放型两种类型。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地缘关系也同样既有正功能,又有负功能。 • 所谓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 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 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并非是与人类社会俱来的, 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是在血缘与地缘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业缘关系的发 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 展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最重要的意义。同时,它也具有一定 的反功能。 的反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时,进一步的秩序就成为了必 要。拉尔夫提出:“我们应该制定出更多的规则。”杰 克对此表示赞同:“我们的确需要制定出规则并贯彻它 们,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我们是英国人……”,他宣布: “我将把猎人们,也就是唱诗班分为几个小组,我们有 责任使火种延续下去。”后来,孩子们的脑海中滋生出 了对怪物的想象,于是,害怕、妄想和恐慌便进入了他 们的世界。当拉尔夫再次提及秩序的重要性时,杰克则 大叫着回敬道:“去你的规则!我们才是强大的,是我们 在为大家捕猎!”于是孩子们分裂成了交战的双方。幸运 的是,在完全消灭对方之前,大人们找到了这群孩子。
在重大差别的现象。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二、社会构成要素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1、人的两重属性 ❖ 自然属性 ❖ 社会属性 2、人是社会行动者 ❖ 主体性 ❖ 客体性
(一)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
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 存在的只有个人。
二、社会的类型
(二)社会的类型 1、宏观社会的类型 “五阶段”划分法——伦斯基提出,以社会成员谋生方
式为标准。 ❖ 狩猎和采集社会 ❖ 园艺社会 ❖ 游牧社会 ❖ 农业社会 ❖ 工业社会 ❖ 后工业社会
二、社会的类型
(二)社会的类型 1、具体社会的类型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人组成的,社会是
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 ➢ 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形成的,
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 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
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
二、社会的类型
(一)社会的性质 ❖ 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现实的存在,
它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 ❖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一)我国典籍中的社会 ❖ “社”:祭拜神的地方,如《孝经》中载:“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
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 “社”:乡村基层组织; ❖ “社”也是指信仰相同、志趣相投的人结成的团体 。 ❖ “会”为聚集、集会、聚会。 ❖ 两个字连用出现于唐朝,《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有“村闾社会”的记载,《二程全
❖ 从构成社会的人群共同体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来考 察,社会又包括了家庭、阶级、阶层、组织、种族、 民族以及社区。
❖ 从社会行动的角度进行考察,社会包括作为行动着的 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二元社会结构: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 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 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
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 什么是社会 ❖ 社会的构成要素 ❖ 文化
在威廉·戈的著名小说《飞行之神》里,二战中一架 载着一群6至16岁男孩的飞机被击落了。飞机坠落到一 个人迹罕至的岛屿上,幸存下来的是这群既无领袖又没 有什么组织的孩子们。但不久,在这群男孩中便出现了 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社会特征。
坠机后不久,一个个头高大、相貌英俊、年龄较大、
2.微观视角下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就是一套游戏规则,一套相对稳定的秩 序性安排。
(二)社会结构划分
❖ 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 活条件的角度进行考察,社会的基本要素有自然环境、 人口和文化。
❖ 从社会形态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把社会结构部分划 分为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大类,或 者说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三个基本活 动领域。
名叫拉尔夫的男孩对众人说:“看来我们得有一个‘头 儿’来决定一些事情”,“这应让我来承担”,拉尔夫 的话音刚落,杰克,一名竞争者便宣称道:“但我是唱 诗班的领唱。”最终每个人都同意应由大家投票决定谁 来当大家的“头儿”,拉尔夫得以胜出。他随即对杰克 委以重任:“杰克,你是唱诗班的负责人,那么你认为 你们能为大家做点什么呢?”杰克回答道:“狩猎。我们 能够猎杀野猪来充当食物。”而另外的一些六岁左右的 小男孩则被组建成一个小组。他们过着“与大孩子们截 然不同的生活,也很少去干扰大孩子们,充满激情的团 队生活与他们身心交融”。
结合关系、对立关系、统治关系。
生理需要
(二)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的涵义 ❖ 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具有一定普
遍性的联系。 ❖ 在社会结构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
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会关系的类型 ❖ 从纽带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 从角色之间结合的性质来看,社会关系分为
➢ 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 以趣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社会的特点
❖ 多样性 ❖ 复杂性 ❖ 变动性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一、社会构成概观 (一)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rue)的涵义 ➢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结构’这个
书》中也提到“乡民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
(二)社会学中的社会
❖ 在西方,英语中society源于拉丁语 socius一词,意为伙伴。
❖ 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的体系。
❖ 公民社会:指人们按照契约性规则,以 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 动、社会活动的领域。
一、社会的涵义
(二)社会学中的社会
术语指的是任何事物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 关联的方式。社会结构指的是群体或社会的基 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 陆学艺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社会诸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 络”。
1.宏观视角下的社会结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结构作了 这样的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物质生产 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 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 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