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常见中药饮片的混淆掺伪现象与鉴别方法
中药产品常见掺假使假收件和鉴别方法

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
9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2.染色掺杂:在正品中掺入染色后的其他杂质。 红花中掺入用金橙Ⅱ染成红色的建筑材料 蒲黄、黄连中掺入用金胺O染成黄色的碳酸钙粉末 人工牛黄中掺入用金胺O、金橙Ⅱ等几种染料混合染色 的碳酸钙、硅酸盐粉末。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三、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
1.药材价格高低不等是主动掺入的一个原因 2.药材栽培过程中种子混杂或栽培用地轮作是造成混乱的又一 原因 3.收购把关不严是造成掺伪混乱的重要原因 4.包装材料互用也是造成掺伪的一个原因
5.运输混乱是造成药材混杂的一大因素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广东省执业药师注册中心
青黛 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或茎 叶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团块或颗粒。 掺杂成分多为石灰。
正品青黛 性状 火试: 取本品少量 用火灼烧 水试: 取本品少量 撒与盛水的烧杯中 深蓝色粉末,质轻易飞扬 紫红色烟雾发生,熔烬后灰呈 灰黑色或棕褐色的粉末。 掺杂 灰蓝色,略带灰白色, 质较重,嚼之有沙石感 时间短,熔烬后灰呈黄 土色。
中药产品中常见的掺杂 使假手段与鉴别方法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中药掺杂使假的危
害;中成药及保健食品中常见的非法添加类型。
2.熟悉常用中药饮片的掺伪使假手段与鉴别要点。
3.了解造成中药掺杂使假的几个原因;中成药及保健食品 非法添加化学药物的危害;对非法添加的应对措施。
一.中药饮片常见的掺伪使假手段
2015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课程-中医中药
最新常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造假、掺假现象及鉴别方法

四、中药鉴定
1. 抓住主要鉴别特征,特别是独有特征。 2. 关注市场信息。
基原鉴定 以弄清药材的源,确定其品种是否正 确。 鉴定内容包括学名,种属及种类。 (原广东使用的韭菜子是葱子。) 性状鉴定 传统的经验鉴定法。 显微鉴定 利用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组织,细胞, 内 含物等特征进行鉴定。 理化鉴定 利用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 或 化学反应来鉴定中药材的真伪和含量。 色谱鉴定
内容
当前常见的中药材与和中药饮片造 假、掺假现象 如何鉴别和防范
一、中药材是特殊商品
既是药品、也是农副产品 市场不稳定性、多变性 受政治、经济、自然和人为等各种因素影响 受药品法约束
二、中药市场应该关注
1.名贵药材(掺假制假) 2.资源紧缺(野生品种) 3.当年失收(大小年、自然灾害) 4.库存不足 5.人为炒作 6.疫情出现 7.青黄不接
五、常见的制假、掺假手
法
1. 以假充真:倒模冬虫夏草、参薯、地瓜充山药。虎刺充巴戟。菊三
七 充白术。鬼臼充龙胆。千穗菊充菟丝子》》》
2. 掺杂加重量:
冬虫夏草→加蛋清、细泥土、水泥粉、吸水剂、铁粉、铅等。 菊花→加淀粉、细沙。 红花→加细沙、染色。 西红花→加花辨细丝染色。 猪苓→浸泡白矾水。 海龙、海马→腹中加料〔细沙、蛋黄〕 党参→加硫酸镁 乌梢蛇→腹中夹杂。蕲蛇夹层夹杂蛇。 青天葵→掺泥沙揉搓成团 猫爪草→掺泥粒。 柏子仁→掺沙粒、米粒。 川芎→掺胶质切片。 金银花→加细沙、盐水。 海金沙→加淀粉、细沙。 蒲黄→加细沙
品名 虫体
子座
气味 显微
冬虫夏草
亚香棒虫草
深黄色,环纹明显3条 灰黄色,环纹不明显, 一组,足4对明显突出 中部足4对不太突出,
自虫体头部正顶端长 出 自虫体头部上面或侧边 长出,有时有分枝
常见中药材掺假现象及鉴定方法

中药材在我国药具制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
掺假企图和盈利动机的腐蚀,中药药材掺假行为时有发生,它不仅影
响了患者健康,也影响了中药药材的市场形象,同时也会直接导致中
药药材价格的暴涨。
鉴定中药材掺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外观鉴定。
根据物质的形状、色泽、气味、尺寸进行比较,从外
观内容上鉴别真伪,以外观的变化为客观的依据,经过研究发现,市
面上有大量的不同品种的中药材,许多品名相同的药物不具备完全相
同的外观特征,仅依靠这种方法并不能充分确定药物的真伪。
二、熔点鉴定。
根据药物的不同熔点,也可以区分药物的真伪,因为
不同药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熔点,当掺假时,会改变药物原有的熔点,
从而改变其性质。
所以测定其溶解性、气味和熔点特性,也是一种法宝。
三、核磁共振结构鉴定。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定不同中药材的
分子结构,可以从分子结构上区分药物的真伪,它可以反映药物结构,具有检测方法快速、灵敏度高、杯系刽约准、无损伤刚性等特点,可
以很好的进行中药材掺假的检测。
四、离子浓度测定法。
中药中含有多种有关成分,不同中药材其成分
构成、离子浓度也不完全一致,根据离子浓度的不同,也可以有效的
区分中药材的真伪,避免掺假的发生。
综上所述,以上鉴定的方法,都是比较可靠的检验标准,在实验室落
实检测的同时,还需要细心的挑选,避免掺假中药材的购买,更要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定期向供应商提出检测要求,确保购买到正宗中药材,保障患者身体健康。
几种常见中药的掺假掺伪鉴别方法

正 品 的冬 虫夏 草虫 体像 蚕 , 土黄 色 , 断 可见 “ ” 折 r 形 , ( 实体 ) 草 子 单生 , 端 稍膨 大 , 面有 细 纵棱 。而 顶 表
伪 品有唇 形科 多种 植 物 根茎 , 如草 石 蚕 、 瓜 儿苗 、 地 地
滑石 粉掺伪 , 般是 直接撒 入花 中 , 混在 水 中再 喷于 一 或
鸭 内金 、 内金 直接混 入鸡 内金 中。 鹅 鸡 内 金 性 状 呈 不 规 则 囊 形 片 状 或 卷 片 , 约 厚
2 mm, 面黄 色 、 表 黄绿色 或黄 褐色 , 薄而 半透 明 , 明显 有 多数 纵横 条棱状 皱 纹 , 浪状具 光泽 , 波 质轻 脆 , 易碎 , 断
面胶 质状 , 有光 泽 。砂烫后 易起 凸 , 内金 性状 呈类 圆 鸭
到 白色 的结 晶颗粒 。还可 以根 据 白矾 的理化性质 进行
鉴别 , 如加 氯化 钡水 液 、 氧化 钠水液 等都 可 以产 生沉 氢
淀现 象 。掺盐 的款冬 花 则 在 性状 方 面表 现 为 , 色较 深
暗, 味咸 , 质重 柔 润 , 易 吸 潮 , 时 可 见 白色 结 晶颗 极 有 粒, 理化方 面可 用硝 酸一 酸银 溶 液作 沉淀 反应 等 。如 硝
・
11 ‘ 58
光 明 中医 2 1 0 0年 8月第 2 5卷 第 8期
CG M A g s2 1. o 2 . J MC uut 0 0 V t 5 8
几种 常见 中药 的掺假 掺伪 鉴 别 方 法
陈翠 美 屈岭 山东济 宁市 中 医院 ( 宁 2 2 0 ) 济 7 1 0 关键词: 中药饮片; 掺假掺伪; 中药鉴别学
色呈 黑绿 色 或 紫 黑 色 , 有 皱 纹 。砂 烫 后 不 易 起 凸。 稍 造假 者多 采用硫 磺 熏 白 , 或用 漂 白剂 漂 白, 再用 黄色染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的鉴别及快速检验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的鉴别及快速检验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常见中药饮片的掺伪鉴别能力,本文将在结合实践鉴别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就金银花、海金沙、僵蚕以及乌梢蛇四种中药饮片的掺伪鉴别进行简要探讨。
标签:中药饮片;掺伪;鉴别通过笔者在近几年的中药材监督以及检验工作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种中药饮片的掺伪的鉴别方法。
并且通过到相关实验的检验结果得知,鉴别率高达95%以上,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盲目抽验的鉴别方式,并进一步降低了中药饮片检验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应用率。
1 金银花鉴别1.1 正品性状正品金银花呈棒状,且通常表现为上粗下细,径略有弯曲,长度则为2~3 cm,其中金银花上部直径通常为3 cm,下部直径则只有1.5 cm左右。
金银花表面呈现绿白色或者黄白色,密被短柔毛。
其中花警呈现为绿色,先端5裂,并且有毛分布其中,毛长约2 mm。
金银花开放者,其花冠呈筒状,先端为二唇形;另在筒壁内附有5个黄色雄蕊,一个雌蕊;子房无毛。
其散发清香气味,味微苦。
1.2 掺伪品(1)鉴别表明,掺伪金银花清香气味较不明显,并且味苦涩,且其表面一般附有灰白色粉状物或者黄白色的糊状物,短柔毛亦不明显。
此外,取少量掺伪金银花放入盛有烧杯之中,杯内水温为80℃,用玻璃棒搅拌,能明显观察到烧杯内热水开始变浑浊,并在杯底出现少量沉淀物,沉淀物呈灰白色。
因此断定,此类掺伪金银花是以石灰水或者是盐水喷洒于正品金银花上表面,以便增加重量。
而经过实验室鉴定之后,其总灰分为30.2%,酸不溶性灰分则为15.7%,严重超标。
(2)部分掺伪金银花开放完全,并且性状明显不符合相关标准,此外在其内部还经常混杂有叶、茎枝等非药用部位。
2 海金沙的鉴别2.1 海金沙正品性状正品海金沙呈现为粉末状,颜色一般为浅棕黄色或者是棕黄色。
重量较轻,且用手捻之,有较强光滑感,将其放置在手中,其容易从指缝之间滑落。
海金沙气较微,味微淡。
火试:盛取适量正品海金沙,并将其轻撒在火上,能听到轻弱的爆鸣声响,并且伴有明亮火焰出现。
中药饮片及其常见易混淆品、伪品的鉴别

易混淆品一般指两种以上的饮片在形态、颜色、质地等方面相似而易发生相互混淆的品种,如人参饮片与西洋参饮片、天花粉饮片与葛根饮片等。
伪品指用其他的植物或人为加工后来冒充正品,如用小的天南星块根饮片冒充半夏饮片、小的浙贝母冒充川贝母、桔梗片冒充人参片、玉米须或纸丝染色冒充西红花等。
1、半夏[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nata (Thunb.) Rbeit.块茎。
[成品特征] 生半夏为类圆球形,大小不一,有的稍偏斜,顶端有凹痕,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下端多圆平,粉质坚实。
无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为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片状。
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
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
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类圆形厚片、表面棕色或棕褐色。
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
味淡、微有辣味,嚼之略粘牙。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
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
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
气微,味淡。
[常见伪品] 为天南星科植物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forme(Lodd.)Blnme的块茎。
块茎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高0.8~3cm,直径0.5~1.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芽痕,下端略尖。
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天南星[饮片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Wall.)Schott、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异叶天南星Arisama heterophyllum Bl.块茎的切片。
[成品特征] 生天南星呈扁球形,直径1.5~6.5cm,表面乳白色至淡棕黄色,较光滑,有的皱缩,顶端有凹的茎痕,周围可见茎痕及麻点状须根痕。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中药调剂中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分析研究
为了确保中药调剂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易混淆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易混淆中药饮片鉴别方法,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瞪眼法
瞪眼法是一种常用的鉴别易混淆中药饮片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观察中药饮片的颜色、
形状、气味等特征来进行区分。
例如,当我们需要鉴别苍术和白术时,可以通过瞪眼法来
进行区分。
苍术的颜色偏褐色,味道较苦,而白术则是白色或黄白色,味道味甘,还有淡
淡的香味。
通过这些特征的区别,我们可以轻松地进行鉴别。
二、质量评价法
质量评价法是一种基于中药饮片的药材学和药剂学知识进行鉴别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
要对中药饮片的外观、挥发性油、含量测定、理化常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例如,当我们
需要鉴别菊花和金银花时,我们可以通过对挥发量油的测定来进行区分。
菊花的挥发性油
含量少,而金银花的挥发性油含量较高。
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可以清楚地区分两种不同
的中药饮片。
三、微生物鉴别法
微生物鉴别法是一种基于微生物的生长特征来区分中药饮片的方法。
这种方法需要通
过对中药饮片中存在的微生物进行培养和观察来进行区分。
例如,当我们需要鉴别手防和
滑石粉时,我们可以通过微生物鉴别法来进行区分。
手防属于植物类中药,而滑石粉则属
于矿物类中药。
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区分出两种不同的中药饮片。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鉴别及快速检验方法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鉴别及快速检验方法引言中药饮片是一种常见的传统中药剂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市场需求。
然而,由于中药饮片的特殊性质,常常面临着掺伪掺杂的问题。
为了保障中药饮片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开发出可靠、准确、快速的鉴别与检验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快速检验方法。
1.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问题1.1 掺伪问题中药饮片的掺伪问题主要指在制作过程中,生产商可能会故意或无意地添加其他植物材料或化学物质,以增加产量或改变药材的外观和质地。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1.2 掺杂问题中药饮片的掺杂问题主要指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混入其他植物材料或杂质。
这种掺杂可能是由于人为的疏忽,也可能是因为药材生长环境复杂多变。
2. 常见中药饮片掺伪掺杂的鉴别方法2.1 外观鉴别法外观鉴别法是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通过观察中药饮片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限,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2.2 显微鉴别法显微鉴别法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饮片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特征,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差异,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专业知识和显微镜设备。
2.3 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鉴别的方法。
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准确性较高,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3. 快速检验方法3.1 红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是一种通过检测中药饮片的红外光谱图像来进行快速检验的方法。
不同药材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特征,通过比对样品与标准药材的光谱图像,可以快速判断是否存在掺伪和掺杂问题。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高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山东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学习材料——常见中药饮片的混淆掺伪现象与鉴别方法李峰一、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与意义(一)基本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中药材:是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料药,简称为“药材”,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3.中药饮片: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疗需要的加工品称之为饮片,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传统特色之一。
4.中成药:是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和加工方法,制备成的随时可以应用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多种剂型。
5.正品:凡是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来源的品种均为正品。
6.优质品:完全符合或超过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和质量各项指标的中药商品为优质品。
7.代用品:因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与正品相似而被代用的中药商品称为代用品。
8.伪品:凡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9.劣品:虽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所规定的中药来源品种,但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的中药均为劣品。
10.混淆品:因中药品种的混乱、名称相同或形状相似等原因引起混淆现象的中药商品,称为混淆品。
(二)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与意义中药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材及其饮片在临床上应用,绝大多数是以复方和中成药的形式入药,其中中成药所需的原料药占全部中药饮片的70%以上。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加工炮制后使其成为可直接配方或制剂的药品,为了适应中药临床治病、防病及制药的需要,中药饮片有生品和制品之分,每种中药材的饮片规格少则一、二种,多则四、五种,由此可见,中药饮片品种繁多。
如半夏,有生半夏、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竹沥半夏、半夏曲等。
对中药饮片鉴别的目的就是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两条原则是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准绳。
中药饮片鉴定的意义就是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和使用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由此可见,中药饮片在中医药研究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因此,中药的鉴定,只有把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鉴定方法与特征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鉴定的目的。
(三)中药饮片鉴别的常用方法中药饮片鉴别常用的方法以中药的性状鉴别和传统的经验鉴别为主。
主要应用人的感官,采用手摸、眼看、鼻嗅、口尝、辅以耳听及水试和火试等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形状、规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颜色、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气味。
主要工具有放大镜,紫外光灯、酒精灯、水、烧杯等。
它简便易行,无论场地,即可进行,鉴别时可运用植动物分类学、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鉴别。
中药材大多来源于植物,特别是同科同属的植物器官形态相近,炮制后往往外表形态、颜色近似,不易区分,容易发生混淆,另外还经常出现假冒掺伪现象,给饮片的鉴别增加了难度,例如,用纸丝染色充西红花,用紫苏子充菟丝子,月季花当玫瑰花使用,苏木当降香使用等,所以鉴别中药饮片的品种真伪、优劣,掌握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是中药师中药调剂员的基本功,有必要提高执业中药师鉴别中药饮片的能力。
二、常见中药饮片掺伪与鉴别1.山药【正品来源】薯蓣科薯蓣的根茎。
【混淆或掺伪品】木薯大戟科木薯根的切片。
【主要鉴别特征】山药断面粉性粗糙,颗粒状,散有浅棕色点状维管束;木薯断面粉性细腻,有时有裂隙,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放射状排列。
2.土茯苓山药木薯【正品来源】百合科光叶菝葜的根茎。
【混淆或掺伪品】菝葜百合科菝葜根茎的切片。
【主要鉴别特征】土茯苓断面为浅红色;菝葜断面为棕红色。
土茯苓菝葜3.山豆根【正品来源】豆科越南槐的根及根茎。
【混淆或掺伪品】土山豆根(豆科植物华东木蓝等)的根及根茎。
【主要鉴别特征】山豆根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皮部色泽深于木部,味极苦;木蓝断面皮部与木部均为黄白色,色泽相近,味苦。
4.天花粉 【正品来源】葫芦科栝楼或双边栝楼的根。
【混淆或掺伪品】葫芦科长萼瓜蒌的根。
【主要鉴别特征】该品与正品十分相象,特点苦味明显,直径较小,断面粉性细腻,近皮部纤维性明显,有时呈浅红色,粉末显微镜下观无石细胞。
5.防风 【正品来源】伞形科防风的根。
【混淆或掺伪品】伞形科竹节前胡、田葛蒌子的根。
前者又名西防风。
【主要鉴别特征】防风根头部有细密环纹和棕褐色毛状物,习称“蚯蚓头”,外皮灰棕色,紧缩而不易脱落;似败油气浓,味微甘;西防风根头部环纹不明显,上端无棕褐色毛,香气浅,味微甘或淡;田葛蒌子皮浅棕色,易脱落;香气浓,味辛.6.麦冬【正品来源】百合科麦冬的块根。
按产地不同,商品有浙麦冬与川麦冬之分。
【混淆或掺伪品】山麦冬百合科湖北麦冬的块根。
【主要鉴别特征】麦冬纺锤形,两端尖,木心可抽出。
山麦冬长椭圆形,两端圆钝,木心不易抽出。
显微特征:横切面内皮层细胞壁,麦冬呈均匀性加厚;而山麦冬则为内壁及侧壁加厚。
山豆根土山豆根天花粉长萼栝楼根防风防风西防风浙麦冬川麦冬山麦冬7.何首乌【正品来源】蓼科何首乌的块根。
【混淆或掺伪品】白首乌萝摩科耳叶牛皮消的块根。
【主要鉴别特征】何首乌全体红褐色,故名赤首乌。
横断面可见云锦状花纹,气微,味微苦涩。
白首乌表面黄白色,断面白色,无异型维管束云锦花纹。
8.明党参【正品来源】伞形科明党参的根。
【混淆或掺伪品】伞形科川明参的根。
【主要鉴别特征】明党参横切面皮部仅见数圈白色的细环纹,其环纹与韧皮射线等宽,味淡;川明参横切面皮部可见数圈白色的粗环纹,其环纹粗于韧皮射线之宽,味甘。
9.秦艽 【正品来源】龙胆科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根。
【混淆掺伪屏】龙胆科的西藏黑秦艽。
【主要鉴别特征】伪品表面有黑色胶状物。
10.柴胡【正品来源】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带根茎的根。
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习称“南柴胡”。
【混淆掺伪品】伞形科小叶黑柴胡及锥叶柴胡的根。
【主要鉴别特征】1.外表棕色至黑色,顶端有毛状叶鞘纤维,上端可见环纹。
质脆,易折断,具败油气。
①南柴胡茎较细小,茎基多为1个,根上端环纹明显,皮孔突出较多,多呈棕色。
②锥叶柴胡茎较粗壮,茎基多个,根上端环纹不明显,皮孔突出较少,多呈黑色。
2.外表浅棕色或黑色,顶端无毛状叶鞘纤维,上端无环纹。
气清香,非败油气。
①北柴胡表面浅棕色,顶端仅残存茎基,质韧。
②小叶黑柴胡表面黑色,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绿色叶鞘,质脆。
何首乌白首乌 明党参川明参秦艽西藏黑秦艽11.银柴胡 【正品来源】石竹科银柴胡的根。
【混淆掺伪品】石竹科丝石竹或灯芯蚤缀以及旱麦瓶草的根。
【主要鉴别特征】银柴胡断面木部黄白相间明显,显微特征多见砂晶。
旱麦瓶草断面木部黄白相间不明显,显微特征多见簇晶。
丝石竹断面有多数环状排列的异型维管束,味苦涩;银柴胡断面无异型维管束。
灯芯蚤缀根上部有多数细环纹,味淡,久后微苦、辛;银柴胡根上部无细环纹,味微甘或淡。
12.藁本【正品来源】伞形科藁本或辽藁本的根茎。
【混淆掺伪品】伞形科新疆藁本的根茎。
【主要鉴别特征】新疆藁本较长,略呈圆柱形,茎痕较多。
13.厚朴【正品来源】木兰科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
【混淆掺伪品】木兰科非厚朴和凹叶厚朴的树皮。
【主要鉴别特征】断面:正品有明显的石细胞环带,伪品不明显。
内表面:正品指甲刻划油痕明显;伪劣品指甲刻划几无油痕。
气味:正品有香气,味苦而辛,辣感明显;伪品香气几无,味苦和不苦,无辛辣感。
14.地骨皮 北柴胡南柴胡小叶黑柴胡锥叶柴胡银柴胡丝石竹灯芯蚤缀旱麦瓶草辽藁本新疆藁本 厚朴大叶木兰(腾冲厚朴)【正品来源】茄科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根皮。
【混淆掺伪品】萝藦科鹅绒藤的根皮。
【主要鉴别特征】正品味苦,嚼之无砂粒感。
伪品味淡,嚼之砂粒感明显。
15.玫瑰花【正品来源】蔷薇科玫瑰的花蕾。
【混淆掺伪品】蔷薇科植物月季花的花蕾。
【主要鉴别特征】玫瑰花花梗上具毛茸,花托半球形,先端钝圆,花柱头略高出花托口,远低于雄蕊;月季花花梗上无毛茸,花托长圆形,先端尾尖,花柱头远高出花托口,长于雄蕊。
俗称:玫瑰“腚”圆,月季“腚”尖。
16.密蒙花 【正品来源】马钱科密蒙花的花蕾及其花序。
【混淆掺伪品】瑞香科结香的花蕾及其花序。
【主要鉴别特征】密蒙花花序多呈不规则圆锥状排列;全体密被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短茸毛;单朵花有花萼与花冠之分,花冠钟状,雄蕊4枚,一轮排列。
结香花序多呈半球形;全体密被黄白色绢丝状柔毛;单朵花无花萼与花冠之分,花萼管状,花冠退化,雄蕊8枚,二轮排列。
17.瓜蒌子 【正品来源】葫芦科栝楼或双边栝楼的种子。
【混淆掺伪品】葫芦科长萼瓜蒌的种子。
地骨皮鹅绒藤根皮 玫瑰花月季花密蒙花结香【主要鉴别特征】瓜蒌子呈扁圆形或长圆形,环圈近边缘,边缘较厚而饱满;长萼瓜蒌子呈类长方形,环圈近中部,边缘较厚而饱满。
18.巨胜子【正品来源】川续断科续断的果实。
【混淆掺伪品】川续断科毛川续断的果实。
【主要鉴别特征】正品较粗,长5~7mm ,顶端具明显突出的喙状4裂,柱头突出不明显;毛川续断果实较小,长4~5mm,喙状突出不明显,柱头突出明显.19.桑螵蛸【正品来源】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
【混淆掺伪品】原动物来源未明。
【主要鉴别特征】伪品与正品相似,类方形,质地坚硬。
腹面末端具明显下倾的距。
20.当归 【正品来源】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别名秦归。
【混淆掺伪品】为伞形科植物欧当归、云南野当归、东当归的干燥根。
【主要鉴别特征】当归: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根头略膨大,支根有2~10条以上,多扭曲。
质较柔仁,具裂隙及棕色油点,形成层呈黄环状,木质部色较淡,有棕色放射性纹理。
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云南野当归:常有数个分枝,以二歧呈“人”字形张开多见,根头部具横纹。
质坚硬,粗者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棕色斑点。
具类似当归香气,味微苦而辛。
瓜蒌子长萼瓜蒌子 巨胜子毛川续断果实 桑螵蛸伪品东当归:肥大柔软,分枝较多。
质干而脆,油润性较差。
具特异香气。
味甘、辛、微苦。
欧当归: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根头部有明显2个以上茎叶残基。
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棕黄白色。
微香,味微甜而麻舌。
木部约占直径1/2。
21.细辛【正品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的干燥根。
【混淆掺伪品】马兜铃科植物杜衡的干燥根。
【主要鉴别特征】细辛根茎切片不规则形,较少见;根切片为圆柱形短段,较细,直径1~2mm ,土黄色,质柔软,易折,断面平坦。
味辛辣而麻舌。
杜衡:根较粗,质硬而脆。
叶色深绿、质地较厚。
味辛辣,略有麻舌感;细辛根细,质软韧,叶色灰绿,质薄。
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22.桔梗【正品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根的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