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原文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原文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原文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价值1. 引言在前两章中,我们探讨了教育的定义以及教育的基本原则。

本章将继续深入探讨教育的目的与价值。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用来传授知识和技能,它还应该有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在本章中进行讨论。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取决于不同的教育理论和观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教育目的:2.1 个人发展与成长教育应该致力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和实践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个人发展与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健康、自信和全面发展的个体。

2.2 社会服务与公民教育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并培养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应该教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成为积极的公民,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社会行为习惯。

2.3 自我实现与生涯发展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并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目标的机会。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职业环境的能力,并为他们的未来生涯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3. 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3.1 个人层面的价值教育对于个体来说具有重要的个人层面的价值。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教育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并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3.2 社会层面的价值教育对于社会来说也具有重大的社会层面的价值。

教育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教育还可以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3.3 人类层面的价值教育对于人类来说具有更为广泛的人类层面的价值。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我决定学习教育哲学这门学科。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思考了很多问题。

教育哲学指导着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在教育哲学的研究中,我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个性和能力,并使其成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体的自由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和兴趣。

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

在我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潜力。

教育哲学还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通过教育,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责任重大。

我会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义务。

在教育哲学的阅读中,我还了解到了教育的三个基本层面: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知识是教育的基础,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技能。

技能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手段。

价值观是教育的灵魂,它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这种分层次的观念对于我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会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哲学还对学校的组织和治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考。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场所。

因此,学校的组织和治理需要重视。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自治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努力改进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总而言之,教育哲学的学习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随笔感想13级教经管刘亭亭存在的意向性中指出,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从某种角度讲,“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

文章里的字词色彩很浓重,但是我认为说的非常恰当,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不也存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吗?学生创造力的匮乏、墨守陈规、不敢于改变,为什么会出现种情况?在我看来教育应负有最大的责任,有些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意志自由。

前几日广西某所小学校长,强制给学生理头发,当记者问道那你觉得非得这样强制剪发吗?校长说:“你们是不知道,我们老师苦口婆心,讲过很多次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大多都在广东打工,一年最多也就见一两回,没人跟他们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审美观。

他们现在还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好形象的影响,还学习哈韩、哈日的风格,跟中小学生阳光、清爽的形象相差较大,如果多次劝导没结果的话,总是需要人来纠正的。

所以这些,只能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做了。

”这段话我原封不动的复制下来了,据我分析他强制理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怕学生审美观不正确,二是怕学生学他眼里的不好的哈韩哈日风格。

这时我就想问:“校长,你知道什么是审美观,你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吗?”“你有哪些依据说明哈韩哈日是不好的形象?”退一万步讲,即使学生留长发不对,那我们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他改变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强制,强制意味着限制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中所说的违背人性的教育。

迂腐思想的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教育成他们自己设定好的模板,传统保守的家长给学生铺好他们预设的路子,强制孩子走这条路、强制学生学这种思想,这种枷锁,比监狱的锁链还要紧,这种枷锁比身体捆绑还要难受。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如何设定目标。

于是也有了另外一类人,意志不自由下我们本能地叛逆,越压制越叛逆,叛逆后我们横冲直撞,儿子不听老子的话,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无所事事的悲剧。

教育哲学笔记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笔记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哲学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理论,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哲学》一书,对教育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几点认识: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针对人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是传递文化的过程。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将人类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一直是教育哲学探讨的重要议题。

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培养人才。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培养人的价值观。

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4. 满足人的个性需求。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使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以上几种观点的综合体现。

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人的个性需求。

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价值。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

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

”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

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

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

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

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

”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教育哲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教育哲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教育被视为立国之本,传承文明,塑造人格。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哲学的重要性,它不仅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对教育哲学有了深刻的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育人,而非仅仅传授知识。

在我国古代,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

现代教育哲学也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德育为先。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品质、有担当的人。

2. 智育为基。

智育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知识海洋中畅游。

3. 体育为根。

体育是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健康体魄、顽强意志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4. 美育为翼。

美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使他们在美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二、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教育哲学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2. 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我们要重视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使他们在美的世界里健康成长。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重思教育与人的关系——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很多人一样,感觉教育和哲学很难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实践活动,每天学要处理大量的琐事。

而哲学呢?则是一门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学问,根本就不关注实际的教育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活动与哲学问题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考试,还要擦黑板、制作和播放幻灯片,找学生谈话,组织课外活动等等。

试想,哪一种具体的活动与哲学发生了联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分析。

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当然服务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

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

《教育哲学》这本书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尤其是目前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在盲目机械地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教育实践的革新就根源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及其发展状况必然影响到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一个时代的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得到了教育界广泛认可的观点,可是教育的实践之路却往往会出现偏差,教育的目的会出现偏离既定的轨道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读了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些许领悟。

一、保证人的存在性,防止学生被发展但凡是一个人存活于世,存在性应该是这个人的第一特性,因为存在,才有人的思想行为,才有人的成长发展。

按理来说,学生也是人,享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学校却得不到人的待遇,成了发展的机器,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被发展。

他们的发展道路是由教师的人生经验、人格特征、伦理观念决定的,而非自我意识使然,因此虽然教师的教育愿望是良好的,但往往喜欢做出揠苗助长的事,寄希望于越过人的存在去寻求学生的发展,结果就是走错路子,投错门路,在做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给学生的发展拖后腿的事儿。

为了防止学生被发展,从而实现他们人格、兴趣、学识、社交等的真正发展,教师应当摒弃只把学生看作学生这一特定角色的认知,从而发掘藏在学生外衣之下的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性。

二、发掘人的存在性,铸就真诚的教育正如石中英先生说的那样,不把学生看作人,忽略他们作为人的存在,而只把他们当成与教师角色相对的学生角色,那么就会酿成缺乏真诚的后果,难以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须知,学生在被称之为学生之前,他们都是真真正正的人,具有作为人类的一切属性,我们绝不可以对这些基本属性视而不见,否则就会完全偏离教育为了人的目的。

人的存在有诸多特性,抓住特性进行教育是教师工作的最基本,也是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必须关注哪些特性呢?1.关注存在的意向性石中英先生说:动物的存在是一种机体的活着&&而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

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而不是动物的存在,关键在于人能受到自身意识的控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是人类的本性。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后感冉波文化是一代一代传承的,也是在一代一代的基础之上发展延伸并进步的。

我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史上出现了很多精深博大的教育思想,涌现除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

新的教育应该也是集中国古代至今的百家之长而升华为新的教育理念及体系。

下面先就谈一下个人的读书心得。

思想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教育哲学思想是属于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玄学,唐代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每个朝代的主流思想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分析。

如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是有一定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关系在激烈的变革中进行,在统治者进行权利竞争的时代,突出加强政治经济权利,文化的控制中心下移,私学兴起,各种思想之风兴起,于是学派林立,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许多对于古代思想需要我们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同道,从天地运行的规律中得出启示,最终得到自己行动的指南,是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与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雷同,但是天人合一中的天代表君权,讲上帝的意志与人间的皇帝相提并论,也有其糟粕的一面,在论及人性的问题上,历史观的圣人观也是如此。

例如在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家教也是如此。

一个人的成长都启蒙于家庭教育,中国古代思想涵盖了许多丰富的家教经验,并且也总结出了一套丰富的优秀经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然而也有局限性,如一些轻视劳动人民与妇女的思想,主张体罚的思想也是应当要摈弃的。

再次,用严谨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古代的思想中不合理的部分或者说不适应历史发展的因素。

涉及到民本史观的时候,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指出民本史观并不是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只是初步看到了人民在社会生产,特别是在社会大动荡所起的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是一种民本史观,只能被视为一种民本思想。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三章重点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三章重点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一.填空题1、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二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二.简答题1、教育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1)改变教育的对象观。

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

一切教育者不仅要意识到“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要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儿童“。

教育者不仅要帮受教育者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提高教育对象,还应以存在的眼光打量教育对象。

(2)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教师发挥作用取决于两方面: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的自我意识。

教师本人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新意识。

(3)重构师生关系。

现代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

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需要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并从教师的存在经验中获得启迪。

(4)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存在问题的讨论必须诉诸于讨论者本人的存在经验。

三.论述题1、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

(1)存在的绝对性。

人首先存在,才能思考存在,筹划存在,表征存在;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生存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全世界人民尊重的基本人权,也是人道主义的最低原则;由于存在的绝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维护自己存在和安全的动机或本能,这种自卫性的动机获本能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动力。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而《教育哲学》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窗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哲学的魅力。

它并非是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我们不能让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应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式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另外,教育哲学还关注了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篇: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09哲学 11090115 周云摘要:本文旨在于探讨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鉴于哲学基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将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大方向来研究此书的哲学立足点,在这之后我摘取了我认为贯穿于整本书或是书中主要提到的两个概念来具体阐述此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主体间性”、回归生活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一本书的哲学基础来说,它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写教育哲学问题都太过于陈旧,已经遭到了许多批判,因此石中英教授放弃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而采用了后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也是当今国际上的大形势。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人本主义成为与科学主义并列的一大思潮, 发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它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创立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各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

在他们看来, 哲学即是“人”学。

而存在主义正是人本主义一个重要的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唯一真实的、根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它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和分析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自我选择与道德责任、恢复人的自我与本性。

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由人们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高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0期【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陈述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本人有颇多感触,初步对教育哲学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现就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及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可能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1-02一、走近教育哲学1.哲学在身边。

哲学不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顾哲学的源头,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行为哲学、都在思考哲学、都在演绎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同样也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

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

2.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的当代内涵。

通过以往对教育哲学的定义,结合自身经验,石老师认为教育哲学在当代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在实践性方面他尤为强调和推崇,他认为教育哲学应该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哲学自身的深化和拓展。

(2)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

一般哲学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不局限于哪一个领域,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一般哲学家的目的大多都只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

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

教育哲学就像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一样,是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教育哲学阅读心得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哲学阅读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1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

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

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

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

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

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

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

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

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

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

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讲求价值中立。

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

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

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

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09哲学周云摘要:本文旨在于探讨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鉴于哲学基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将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大方向来研究此书的哲学立足点,在这之后我摘取了我认为贯穿于整本书或是书中主要提到的两个概念来具体阐述此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主体间性”、回归生活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一本书的哲学基础来说,它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写教育哲学问题都太过于陈旧,已经遭到了许多批判,因此石中英教授放弃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而采用了后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也是当今国际上的大形势。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人本主义成为与科学主义并列的一大思潮, 发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它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创立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各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

在他们看来, 哲学即是“人”学。

而存在主义正是人本主义一个重要的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唯一真实的、根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它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和分析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自我选择与道德责任、恢复人的自我与本性。

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由人们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读书心得体会

一、引言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哲学分支。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育哲学研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人有幸阅读了《教育哲学》一书,对教育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二、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哲学分支。

它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思考和探讨,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

2.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

其中,教育现象是指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教育问题是指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教育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特征;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现象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

3. 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哲学思考、逻辑推理、实证研究、历史研究等。

其中,哲学思考是教育哲学的基本方法,它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进行思考和探讨;逻辑推理是教育哲学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实证研究是教育哲学的基础方法,它要求我们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历史研究是教育哲学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我们通过对教育历史的回顾和分析,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三、教育哲学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要关注人的生理、心理、道德、智力、审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2)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3)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的目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具体来说,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能力。

(3)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育哲学》读后感《教育哲学》这本书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哲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说明,而且这几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从总体上来串联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才可以真正的用哲学的思路来理解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书的导言中,作者进行了哲学与教育之间问题的分析,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在我以往的理解中也和作者给出的例子一样,觉得哲学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但是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等的一系列的具体活动。

在教育中,它包括了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的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很难说与哲学有多少关联,也或者只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论分析,但是这仅限于上课中的分析题。

作者针对于普通人对这样理解的观点,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教育政策与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点明了哲学对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

其中作者对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是这样来说的,教学中的具体活动是为了实现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服务的。

对于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能随意的处理这些琐事,他们必须使这些琐事服务于整个教育目的,而且,这些教学的环节也是决定整个系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个关键环节。

在这些教学课程中,它所涉及到的知识是有很多的方面的,有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等的知识,为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知识的基础。

上面所说的知识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知识只有在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人生哲学乃至一般的哲学领域才能得到研究和发展。

缺乏这些知识领域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无法对教育目的进行很深奥的分析,从而无法对教育的真正意义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随笔感想
13级教经管刘亭亭存在的意向性中指出,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从某种角度讲,“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

文章里的字词色彩很浓重,但是我认为说的非常恰当,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不也存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吗?学生创造力的匮乏、墨守陈规、不敢于改变,为什么会出现种情况?在我看来教育应负有最大的责任,有些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意志自由。

前几日广西某所小学校长,强制给学生理头发,当记者问道那你觉得非得这样强制剪发吗?校长说:“你们是不知道,我们老师苦口婆心,讲过很多次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大多都在广东打工,一年最多也就见一两回,没人跟他们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审美观。

他们现在还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好形象的影响,还学习哈韩、哈日的风格,跟中小学生阳光、清爽的形象相差较大,如果多次劝导没结果的话,总是需要人来纠正的。

所以这些,只能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做了。


这段话我原封不动的复制下来了,据我分析他强制理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怕学生审美观不正确,二是怕学生学他眼里的不好的哈韩哈日风格。

这时我就想问:“校长,你知道什么是审美观,你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吗?”“你有哪些依据说明哈韩哈日是不好的形象?”
退一万步讲,即使学生留长发不对,那我们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他改变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强制,强制意味着限制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中所说的违背人性的教育。

迂腐思想的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教育成他们自己设定好的模板,传统保守的家长给学生铺好他们预设的路子,强制孩子走这条路、强制学生学这种思想,这种枷锁,比监狱的锁链还要紧,这种枷锁比身体捆绑还要难受。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如何设定目标。

于是也有了另外一类人,意志不自由下我们本能地叛逆,越压制越叛逆,叛逆后我们横冲直撞,儿子不听老子的话,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无所事事的悲剧。

教育的失败某些方面在于教育者思想的迂腐,教育者对人对教育对生活理解的不透彻,很可悲也很可气。

北京师范大学班建武博士讲了题为“如何理解当代学生——青少年文化视角下的学校德育”的讲座,讲座中他提到“自由是让人培养责任的前提”“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责任教育前提是自由教育”这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应提供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把“以人为本”作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使教育回归到对“自由人”的呼唤,培养具有自由个性,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

自由教育要注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

自由教育的意旨是使个体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我生成”,促进个性的解放,使各方面得到和谐自由的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内在需求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反对不加区别的以权威的
仲裁来代替理性的思考,个人的信念和行动必须是自己选择的结果,经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才能体现真实的个性和自由。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通过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行动使其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基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将其引入精神充实,富有挑战的境界。

教育哲学第三章我感觉非常好,我也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其中豪猪原理,理想之道、处世之道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也在思考自己研究生两年来的一些经历,也在思考接下来一年半我又该如何走。

当我对生活疲惫时,我能看到自己积极的那面,当叶子黄的时候,我能记起那时的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