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重点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教案

教育哲学教案

绪论从本体存在到本质生成的教育建构论[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从总体上形成对教育哲学的认识,激发学习哲学的兴趣。

[内容提要]教育本体;教育本质;教学成人;教育本质生成;教育本体规律;教育本质规律。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教育本体与教育本质的关系;教育本体是教学成人。

难点是深入理解教育本质的生成过程。

[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兼有课堂提问和师生对话交流。

一、教育本体是不变的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是生成的教育“定在”教育本体是古今中外任何不同层面的教育都共同具有的绝对和不变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教育区别于世界一切其他事物的根本特点。

教学成人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本质间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联系,是教育本质的本质,教育的本体,是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

所有教育的原初或终极起始原因都是教学,最高追求或终极目标都是形成人或成就人。

教学本体与成人本体是统一的,教学为了成人,成人必须教学。

教育离开教学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成就人。

教育本质是某个时代和某个区域的某个层面的教育具有的相对和变化的必然、普遍、内在和稳定的联系,或一种教育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根本特点。

教育本体只说明和表现为教育区别于自然运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或根本存在方式是教学成人,而教育本质则不仅如此也要说明和表现为教育是如何教学和如何成就人的,是教育之变与不变的统一,是对教育本体的展开、充实、限定和具体化。

教育本质的变化过程是从具有人类永恒性的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具有特定规定性教育具体存在或“定在”、“限有”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二、教育本质生成是教育主体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建构性实践过程。

教育既不是没有统一规定性的任意变化的主观存在,也不是只有一种规定性的永恒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教育主体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根据自我需要、价值观和理想的合理性建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教育哲学笔记

教育哲学笔记

二、几种教育哲学观对教育哲学观的这种归纳是一种暂时的和相对的分类,遵循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的分析方式,旨在对教育哲学研究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和清理。

一、探究的教育哲学(教育学的哲学)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框架内,以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从哲学的高度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的学问。

具体说就是从教育问题和教育学的体系、概念出发研究诸如教育的本质、功能、价值、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德育等问题。

霍恩、麦克文纳、黄济等为代表。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和教育原理区别不大,难以突出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秉持哲学是文化之王、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观;第三,主张研究根本问题、一般问题,追寻普遍规律,容易忽视对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

二、演绎的教育哲学(哲学的教育学)立足某一种哲学立场和框架,以哲学的问题、思想、概念、体系探讨教育本质、本体、认识或知识、价值、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等问题。

那托普:立足新康德主义,从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研究教育。

桑新民:教育哲学通过哲学的思辨研究教育领域内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

刁培萼:立足马克思主义,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方面研究教育哲学问题。

三点分析第一,此种教育哲学在思想、内容、框架、逻辑、语言等方面突出了哲学和教育哲学自身的特点;第二,都是立足一种哲学立场探讨教育问题,容易受到此种哲学观点的局限,不利于整合各种哲学资源;第三,对教育问题的探究深受哲学观点影响,不易形成真正反映教育自身逻辑的研究思路,影响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

三、分析的教育哲学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

奥康纳、谢弗勒、彼得斯、赫斯特、布雷津卡等和周浩波为代表。

周浩波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意义与指称不同,一个语词包括名称、指称和意义三个方面,意义才是哲学家应该研究的东西,它就是指语词在语境中所包含的除指称之外的其他的东西。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说起杜威,就不难想到他的实用主义哲学。

哲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涉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当实用主义与教育结合,便有了耳熟能详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说法。

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我们站在何种高度,用何种眼光去看待世界,最终都要落脚到“教育”。

师小北毫无疑问,杜威在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时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从其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结构中可以看出来。

杜威对于自己所论述的主题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是有着通盘考虑的,确保了著作的主要思想不断得到呈现、丰富和发展。

就其在整本著作论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而言,可以清晰分辨的主要有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的方法、辩证法的方法以及反省思维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这种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集中地反映在杜威对于直接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上。

他说:“我们的经验有很多是间接的。

这种间接经验依靠介于事物和我们之间的符号,这些符号就代表事物。

比如战争,有人亲自参加过战争,经受战争的危险和艰难,这是一回事情;有人听人讲过战争或读过有关战争的记载,那是另一回事情。

一切语言,一切符号,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

”对于这种借助于符号来表达的间接经验,杜威清醒地意识到,“总有一种危险,即我们所用的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代表事物的语言媒介不能唤起不在目前的和遥远的事物,使之进入目前的经验,符号本身却将变成目的。

正规的教育尤其面临这种危险,其结果是,因为有了文字,通常称之为学术的咬文嚼字的风气常常应运而生”。

杜威在这里对借助于符号而产生的间接经验的分析批评与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中对于科学世界的批评如出一辙。

在杜威看来,间接经验虽然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津梁,但若不了解其性质,极有可能成为阻碍我们认识世界的障碍。

2发生学方法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全书,人们经常可以发现杜威在展开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时喜欢从一些日常的、简单的事件分析开始,举一些小例子,或者讲一个小故事,然后,杜威对这些例子或故事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并展望例子或故事中人的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情形,逐渐显示当事人行为的结构以及影响行为的复杂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第一章哲学与教育

第一章哲学与教育

第⼀章哲学与教育值得拥有的资料是来⾃平时学习积累总结的有问题的地⽅肯定有的还请⼤家批评指正!第⼀章哲学与教育内容摘要本章作为全书⾸章具有"绪论"或"引论"的性质本章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介绍了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了教育哲学产⽣与发展的过程阐明了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法指出了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和如何学好教育哲学的路径学习⽬标1.理解和掌握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2.明确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3.掌握教育哲学的研究内容4.了解教育哲学产⽣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物及代表作5.理解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第⼀节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关系⼀、对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理解(⼀)对哲学的四种理解1.哲学就是对智慧的追求⼀个⼈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就是哲学家2.哲学是⼀种活动主要是脑⼒活动对⼈⽣价值的思考后来发展成为⼀种清思活动3.哲学是对宇宙的总的看法本⾝不创造知识⽽是对其实学科创造的知识进⾏整理这种观点影响很⼤4.哲学是对⽣活的指导⼈⽣会遇到两难问题需要⽤哲学思考解决问题综上所述对哲学的理解可分为两类⼀种是静态作为名词理解是哲学著作由⼀系列概念、范畴、命题话语⽅式组成⼀种是动态将哲学看作是⼀种思维⽅式是⼀种⽅法论与⼈们的⽇常⽣活有其内在的亲和性(⼆)哲学的研究框架哲学的研究框架可分为五部分:1.逻辑论2.认识论(知识论)3.价值论4.本体论5.宗教哲学(三)与教育哲学密切相关的是知识论、本体论、价值论1.知识论是有关知识的起源、性质、⽅法、条件等⽅⾯的研究⼴义的知识论包括逻辑学和知识论也可以称为知识学;狭义的知识论是指知识论本⾝⽽不包括研究知识的⽅法学和原理2.形⽽上学也称为本体论形⽽上学这⼀概念与古希腊哲学家亚⾥⼠多德有关后⼈在整理他的著作时发现他把⾃然现象归结为"物理学"把世界本质以及神、灵魂、意志归结为"物理学之后"根据《易·系辞》中"形⽽上学者谓之道形⽽下学者谓之器"⼀语把"物理学之后"翻译为"形⽽上学"这是⼀个⾮常恰当的翻译本体论是对世界的终极理解探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3.价值论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满意程度价值论包含五个⽅⾯:(1)知识价值---"真"的理论主要探讨"什么是真理"、"有没有真理"、"如何找到真理"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系列问题(2)伦理价值---"善"的理论主要讨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有没有良知道德善恶的标准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等问题(3)艺术价值---"美"的理论主要是研究艺术本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4)宗教价值---"圣"的理论西⽅社会宗教要解决⼈的理智⽆法解决的问题如"来⽣来世"的问题还需要补⾜情感⽆法达到即愿望⽆法实现的问题中国的道教相信⼈可以凭借⾃⼰的⼒量最终超越⾃⼰(5)经济价值---"利"的理论获利的基本原则是以最⼩的投⼊获得最⼤的利润经济学的价值观念可以导致充满功利主义思想导致社会弊端的产⽣(四)对教育和哲学关系的理解教育哲学是⼀种交叉学科如何理解教育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呢?1.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和哲学两者是⼀⼀对应关系哲学中有本体论、知识论和价值论教育哲学也应是这样的体系2.有些学者强调教育中的哲学对教育现象和相互关系⼈们都有⼀种哲学取向⽤哲学的⽅法去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视域3.有些学者强调为解决教育问题的哲学以教育问题为中⼼从哲学理论和实践⽅⾯进⾏分析具有⽬的性和实⽤性⼆、教育哲学的产⽣与发展(⼀)由来教育哲学是在科学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科学构成⼀个⼤的体系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第⼀本教育哲学的著作的出现是在世界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森克兰茨(1805-1879)写了⼀本〈〈教育学的体系〉〉1849年美国教育学家布雷克特将此书译成英⽂并把书名改为〈〈教育哲学〉〉这是教育学⼀分⽀的教育哲学的由来(⼆)发展20世纪初对国内外教育哲学产⽣重⼤影响的是:德国哲学家笃尔(1854-1924)于是1899年发表了〈〈社会教育学〉〉或〈〈哲学与教育学〉〉书的结构由基础论、⽬的论、机构论组成他明确提出教育不应该顺应社会⽽应该推动社会这本书对后来教育哲学体系的形成产⽣了重⼤影响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1859-1952)与1916年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或〈〈民本主义与教育〉〉副标题为"教育哲学导论"这是他在哥伦⽐亚⼤学讲学时使⽤的教材是他教育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根据实⽤主义经验论对⼈的⽣活⼈的⽣长、学校、教育⽬的、教育价值、教育⽅法、教材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同时对旧学校旧教育进⾏了批判是⼀本范围较⼴的教育哲学对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产⽣了重⼤影响(三)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哲学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其教育哲学流派为其特征的系统研究20世纪西⽅教育哲学流派的研究特征主要表现为:1.使⽤"经验"、"实在"、"⽂化"、"⽣存"、"结构"概念统合了古近代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对⽴反映出现代⼈教育思想中整体观念和综合思考的明显进步同时在评价时越来越复杂唯物主义与唯⼼主义⽃争依然存在2.个⼈⾄上价值观与社会⾄上价值观的论战始终进⾏3.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出新课题和解决新课题4.努⼒引进现代科学研究新成果5.学派之间相互批判相互促进形成对话和互补态势(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哲学发展的新动向1.教育哲学的实践性2.教育哲学的反思性3.教育哲学的批判性4.教育哲学的价值性第⼆节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法⼀、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哲学是⼀门⽤哲学的观点和⽅法来探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是⼀门带有⽅法论性质的边缘学科具体说是:是⼀门以教育中最基本概括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哲学⾼度进⾏研究和探讨找出⼀般规律作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成为其它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对定义的理解1.教育的⼀般问题;2.上升到哲学⾼度;3.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哲学的学科特征教育哲学是⼀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充满时代⽓息与青春活⼒的天地它融合了许多教育学科的知识是对多学科知识的再抽象与提升这门学科可以让我们饱揽世界教育改⾰的⽆限风光品尝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美味佳肴体验时代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困惑捕捉科学发展为教育提供的蓬勃⽣机⼆、教育哲学的任务(⼀)教育哲学的任务1.对教育根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度分析2.对教育史和当前教育实际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和评论3.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和科技发展的挑战对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回答对未来的教育做出科学的推断(⼆)如何深化教育哲学研究的思路总的说⼀⽅⾯必须加强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不断完善其基本范畴、理论体系和研究⽅法⼀⽅⾯应注重教育哲学的应⽤充分发挥作为教育观和教育科学⽅法论的指导作⽤具体包括:1.系统研究历史和当代出现的各种教育哲学理论流派分析⽐较其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发⽣过的什么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2.把哲学界研究的成果、进展引进教育领域丰富和发展教育哲学的内容促进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3.关注教育理论发展中与哲学相关的问题⽤哲学的⾓度与⽅法进⾏深刻思考与提升促进教育观念的变⾰教育理论发展研究⽅法的更新协调教育领域各学科的关系4.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中的问题特别是教育科研与教育改⾰实践的结合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教育哲学的研究⽅法、意义与要求(⼀)教育哲学的研究⽅法1.历史分析法2.⽐较研究法3.抽象归纳法4.演绎指导法5.批判继承法(⼆)学习教育哲学的意义1.增进教育者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平2.促进教育者反思⾃⼰的教育实践3.加深对教育⽅针政策的理解4.对公众教育观点的分析与引领5.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批判与建构6.提供与其它学科交流与对话的思想平台(三)如何学好教育哲学1.要有信⼼克服畏难情绪教育哲学与我们的教育⽣活和社会⽣活紧密相连教育哲学的⽣命⼒源于对教育实践的提升与指导我们的教育观、教师观、学⽣观、⼈才观、教学观都地⼀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具体的教育过程表现出来哲学的思考与学习是⼈⼈必要、必须和可能的对于教师来说更为明显和重要2.对⾃⼰学习和⽣活经验的挖掘与反思哲学研究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学习过程中要结合⾃⼰的学习和⽣活实际通过⾃我反省⽤新眼光思考⼈的存在和⽣命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励多样尊重差异;提倡对话和交流3.关注社会和⼈⽣的问题教育哲学不追求价值中⽴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哲学的知识是⼀种反思性知识知识具有三种类型操作性知识可以直接改变⼈们的⾏为表现;描述性知识可以直接增加⼈们对事物的认识;反思性知识在于唤醒⼈们重新审视⾃⼰认识框架和⾏为模式为新⽣活的设计提供思想前提4.读⼀些教育名著5.尝试运⽤教育哲学理论进⾏教育⽅⾯的思考与研究学会⽤⼀种理性的眼光看待⾃⼰的⼯作和思想观念;对教育⽣活中形成的知识、价值观进⾏历史过程的考察、解释其构成的社会和思想条件;根据现代社会的变迁重构教育⽣活的知识基础和价值观念思考与练习1.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哲学的任务包括哪些?3.教育哲学的研究⽅法有哪些?4.思考你如何学好教育哲学?5.学好教育哲学的路径有哪些?6.什么是知识论?7.价值论包括哪⼏个⽅⾯?参考⽂献:1.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桑新民著:《当代教育哲学》云南⼈民出版社19903.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学出版社19964.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西教育出版社19985.⽇本筑波⼤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全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6.⽯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联合国科教⽂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存》华东师范⼤学⽐较教育研究所译19968.联合国教科⽂组织总部中⽂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张唤庭主编:《西⽅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民教育出版社197910.周浩波著:《教育哲学》⼈民教育出版社2000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民教育出版社1996教学⽇志:。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学校制度的设计应遵循公 平、公正、民主的原则, 保障师生的权益,促进学 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石中英教育哲学提倡学校 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共 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学生 的成长。
06
总结与展望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贡献与局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贡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局限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字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教育哲学应该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为 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将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的 发展和进步。
教育实践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依 据。
感谢观看
THANKS
02
教育目的与价值
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
培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机会和资源,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人的自我实 现和成长。
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培养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 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价值与情感价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03
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教育既培养个体的实用技能和能力,也关注个体的道德和精神成长。工
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教育目的与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引导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是个人发展的指南和目标,通过教育目的的引导,个体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和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教育应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独立思考 和自主探究,激发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教育哲学第一章 绪论

教育哲学第一章 绪论

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一)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 1、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2、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 3、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4、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5、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存在问题 2、“存在先于本质”。 3、自由选择。 4、悲观主义。
界提升的作用。
第一节 人的存在与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人”; “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 在共同性; 理解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是深入理解他 们“作为儿童的存在”的一个思想前提。
第一节 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 (一)存在的绝对性 (二)存在的意向性 (三)存在的文化性 (四)存在的时间性 (五)存在的语言性 (六)存在的独特性
意向性是人作为人的存在从可能不断走向 现实 去开创未来的前提条件。
人对人的理解,包括对其自身的理解,都 是通过对意向性的理解来达到对存在本身 的认识的。
意向性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可剥夺的天赋 人权。
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
存在的文化性
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 不了解人所处的文化,就不了解人的存在 本身。 了解他人,就是理解他的文化。 对人和人的生活进行文化的说明,有助于 深入地理解人的思想和言行。
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 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 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
思考题:
1、简述我国教育哲学家关于教育哲学的定义,并 综合其共同认识。
2、国外教育哲学家们关于教育哲学的定义经历了 哪几个转变?
3、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包括哪几个重要方面? 4、简述当前教育哲学的基本特征,并试着提出你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介绍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时,在第二部分谈到了分析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贡献是开辟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即分析教育哲学。

此后,英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视角从教育实践领域转向教育认识或教育知识领域,开始了对众多教育概念、命题和理论形式的概念分析。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准备阶段”和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剑桥大学的哲学家摩尔和罗素以及后来的年轻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复活源于洛克、贝克莱和休漠的经验主义传统时,就以十分不同的方式断言“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对那些用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所有概念、观念或思想体系的意义进行说明,把它们还原或分解为一些更基本的概念。

然后,揭示这些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说明这些基本概念的所指。

用这种概念分析的方法,他们致力于对诸多概念、命题和信念的意义进行澄清,以便确立它们的辩护方法和真理性。

通过这种分析,他们声称,传统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只不过是语言的误用,因此是“假问题”与之相关的许多传统的哲学命题和争论也是毫无意义的。

20世纪30年代,维持根斯坦从总体上抛弃自己早期的意义理论和还原分析法,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认为概念、命题和所有其他形式话语的意义存在于它们的用法之中。

到20世纪60年代初,对传统哲学的分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如赖尔关于心灵本质和笛卡尔二元论的研究、斯多森关于形而上学类型的研究,奥斯汀关于知觉和真理概念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这些哲学家和其他一些哲学家以及学科专家逐渐将分析从哲学领域转向其他学科领域,如海尔关于道德语言的研究、伽第纳关于历史解释性质的研究等。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分析教育哲学开始酝酿和发展。

从40年代开始,分析教育哲学进入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术、人才、机构、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准备。

教育哲学(石中英)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哲学(石中英)ppt课件(完整版)

2021年-2022年
005844
2021年-2022年
005845
2021年-2022年
005846
2021年-2022年
005847
2021年-2022年
005848
2021年-2022年
005849
2021年-2022年
005850
2021年-2022年
005851
2021年-2022年
2021年-2022年
005742
2021年-2022年
005743
2021年-2022年
005744
2021年-2022年
005745
2021年-2022年
005746
2021年-2022年
005747
2021年-2022年
005748
2021年-2022年
005749
2021年-2022年
005750
2021年-2022年
005751
2021年-2022年
005752
2021年-2022年
005753
2021年-2022年
005754
2021年-2022年
005755
2021年-2022年
005756
2021年-2022年
005757
2021年-2022年
005758
005852
2021年-2022年
005853
2021年-2022年
005854
2021年-2022年
005855
2021年-2022年
005856
2021年-2022年
005857
2021年-2022年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重点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一章重点

前言: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的影响,最后都要归结到“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等基本问题上来。

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以社会学、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不够的,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或知识理论。

事实上,斯宾塞在19世纪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时,其根据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科学知识已经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巨大成功,而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

可以认为,在当时,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将科学知识的价值看得比任何一种知识形式都要高,从而帮助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补充:“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1.中国教育哲学家们的定义代表:黄济先生和桑新民的定义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的认识:第一,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的自身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第二,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桑新民教授认为:(1)“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2)“从研究的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从研究的方法、途径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育哲学则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概括总结不是要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而是要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

”(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共识: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教育哲学》复习重点一、选择(10某1')1、黄济先生四点表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成为独立学科2、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观点论教育,更是从教育的观点论哲学的学问——贺德夫3、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大写到小写、贵族到平民、认识到存在、规范到解放4、新的后现代哲学:实践性(性质是一门实践哲学不是指为教育实践服务)、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在一定价值基础或原则指导下进行)5、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P396、哲学著作的条件:思想原创性、完整的新的哲学基础、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长远影响7、解放后哲学研究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哲学基础部存在、广度深度都较强、中国传统哲学得到系统整理和阐述、从教材编写深入到专题问题研究,出现亚领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8、规范教育哲学代表人物——弗兰肯纳9、教育哲学学科名称由来——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的体系》布莱克特翻译为英文《教育哲学》10、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涉及美国教育哲学生死存亡的辩论,科南特认为教育哲学基础正在塌陷应取消教育哲学由一般哲学代之;布劳迪认为不是取消教育哲学而是要改进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11、美国本土实用主义P66二、名词解释(5某4')学术自由一般被理解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

这一权力既适用于高等教育机构,也适用于在这些机构里从事学术工作地的人员。

教学自由:教学自由有三层含义:第一,教学自由是一种不受强制的状态;第二,存在于师生关系中,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第三,是在政治权利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权力。

5.民主教育:是一种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传播民主理想,培养他们健全的民主意识和态度,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民主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民主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民主生活能力,并树立某种程度地民主信念,以最终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民主公民的政治教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王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20121106)之前一直认为自己离教育哲学很远,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与自己毫无关系,但是在读过石中英《教育哲学后》,发现自己的这种认识是多么幼稚。

哲学就是开始于每个人日常的生产、生活、工作之中。

自己每天的思考和学习无不与哲学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尤其是像我们这些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经常的迷茫会让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一样一个问题“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上了这么久的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不停学习的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减少迷茫和不安全感么?怎么会越是向上升学,越是迷茫了呢?”这些就是本身就是很多人面临的哲学问题啊。

那么具体到教育哲学哲学之后,类似的哲学疑问同样会有很多。

比如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教学方法的争论。

所以不要认为哲学离自己很遥远,恰恰相反,他里每个人都很近,近到你无时无刻都不得不去思考他。

在读教育哲学的过程中,我对奈勒的一句话很是认同,他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的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这句话准确且形象的道出了教育哲学对于一个好老师成长的价值作用。

在很多人怀疑教育哲学价值的危机当中,多用奈勒的这句话来衡量教育哲学无疑是对怀疑者的当头棒喝。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有着良好哲学素养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知道会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一点教育哲学知识,最好把这些教育哲学常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同时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教育哲学,运用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能会有人怀疑,哲学自己也可以创造么?个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哲学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日常的教育体验和经常遇到的教育问题,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之后。

最后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经验都是很好的教育哲学观。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篇: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09哲学 11090115 周云摘要:本文旨在于探讨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鉴于哲学基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将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大方向来研究此书的哲学立足点,在这之后我摘取了我认为贯穿于整本书或是书中主要提到的两个概念来具体阐述此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主体间性”、回归生活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一本书的哲学基础来说,它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写教育哲学问题都太过于陈旧,已经遭到了许多批判,因此石中英教授放弃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而采用了后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也是当今国际上的大形势。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人本主义成为与科学主义并列的一大思潮, 发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它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创立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各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

在他们看来, 哲学即是“人”学。

而存在主义正是人本主义一个重要的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唯一真实的、根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它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和分析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自我选择与道德责任、恢复人的自我与本性。

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由人们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教育哲学部分要点

教育哲学部分要点

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现代知识的性质: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现代知识对现代课程的影响: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现代课程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知识霸权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控制过程后现代知识的性质与后现代课程后现代知识的性质: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后现代知识性质对后现代课程的影响:反思和改革科学课程开发本土课程加强人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反对知识霸权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知识,典型显性知识主要是指以专利、科学发明和特殊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存在于书本、计算机数据库、CD ROM等中。

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

在OECD 对于知识的四类划分中,关于Know-what和Know-why的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tacit knowledge),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

例如,技术高超的厨师或艺术家可能达到世界水平,却很难将自己的技术或技巧表达出来从而将其传播给别人或与别人共享。

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关于Know-how和Know-who的知识,其特点是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所理解和掌握。

自然知识的基本特征:一、自然知识是一种描述性的知识二、自然知识的发展方式是直线式的三、自然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四、自然知识可以凭借经验和逻辑进行证明目标:传播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训练自然科学方法内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概念、命题、原理、公式编排方式:自然科学知识自身的逻辑关系学习者能接受的方式课程类型:分科——综合教学模式:教授(演示、证明)——发现、合作学习社会知识的基本特征一、就知识与对象的关系而言,社会知识是一种规范性的知识二、社会知识的发展方式是阶段性的三、社会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性四、社会知识诉诸于某一具体社会实践效果的证实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目标:培养青少年学生起码的社会意识和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成为合格公民内容:有关社会生活的理想、结构、制度、生活方式编排方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实际生活课程类型:分科——活动课程、地方性课程教学模式:教授(演示、证明)、讨论、参观人文知识的基本特征一、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知识(使个体体验人生的意义),并具有个体性、隐喻性、多质性二、人文知识的增长方式是螺旋性的三、人文知识具有超越文化限制的个体性四、人文知识诉诸于个人生活世界的证实人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目标: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好能力内容:典型性、个性化、生活化编排方式:人生意义问题的反省展开课程类型:讨论课程教学模式:体验、移情、理解自由——是指人们在私人和公共生活领域中自主地思考和采取行动的一种权利或状态。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

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

• (五)存在的语言性 • 无论意向、意识还是文化都表现为一种语 言的形式,离开了语言,人们不禁不能认 识之间,也不能进行相互交流。 • (六)存在的独特性 • 不仅表现为身体特征上的独特性,而且表 现为精神特征和热体行为习惯上的独特性 。精神特征主要表现为认识背景和认识结 果的独特性;行为习惯的独特性主要表现 为行为方式和行为强度的独特性。
• • • • • • • •
三、人生的境界与教育 (一)教育应该关注人生的境界问题 (二)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 (三)教育能为人生境界的提升做些什么 1、之处人生境界的问题 2、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 3、讨论人生境界的意义 4、启发人色会难过境界的思考
• 5、介绍伟大人物的榜样 • 6、培植实现人生境界追求的信念
第二节 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 • • • • 一、知识性质与课程的一般关系 (一)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 (二)知识的性质影响到课程知识的性质 (三)知识的性质影响到教学过程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与现代课程
• (一)现代知识的性质:客观性、普遍性 、中立性 • (二)现代知识的性质对现代课程的影响
• 三、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一般哲学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杜威是教育哲学的大师,他在《民主主义 与教育(副标题是教育哲学导论)》中根 本没有区分两者,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一 半理论,教育就是哲学的实验室;我国学 者原来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具有 指导作用,没有必要专门形成教育哲学。
• 一般哲学研究教育问题,但是对教育问题 研究不充分;不充分性一方面是由于研究 者的研究兴趣、知识结构决定的,另一方 面是由学科制度决定的;分科情况下,以 一般哲学为重,教育问题作为一般哲学研 究的成果比较少,国内外都是如此。 • 因此,一般哲学不能取代教育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的影响,最后都要归结到“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等基本问题上来。

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以社会学、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不够的,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或知识理论。

事实上,斯宾塞在19世纪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时,其根据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科学知识已经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巨大成功,而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

可以认为,在当时,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将科学知识的价值看得比任何一种知识形式都要高,从而帮助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补充:“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1.中国教育哲学家们的定义
代表:黄济先生和桑新民的定义
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的认识:
第一,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的自身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第二,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桑新民教授认为:
(1)“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

哲学是世界观
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2)“从研究的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
与存在的关系。


(3)“从研究的方法、途径来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教育
哲学则是对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知识的概括总结,概括总结不是要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而是要揭示贯穿其中的普遍规律。


(4)“从研究的目的和成果来看,哲学要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教育哲学则要揭
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

共识:
第一,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一门学问;
第二,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根本问题或根本假设的,其目的是探求教育的一般原则或规律;
第三,教育哲学是一门应用哲学;
第四,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的深化、概括或总结,是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

国外教育哲学家们的定义,没有标准定义和主流派别
2.20世纪的哲学变革
(1)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大写的哲学”是指从柏拉图主义开始直到20世纪的西方哲学传统。

实证主义
和分析哲学也属于这种哲学。

“小写的哲学”是罗蒂所主张的新的哲学。

(2)从“贵族的”哲学到“平民的”哲学;
(3)从“认识的”哲学到“存在的”哲学;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人的存在被认识遮蔽的严酷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萨特、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将注意力从认识问题转移到人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存在先于本质”的口号。

存在哲学的主要特征包括:
第一,从对象上说,哲学的对象是整个存在,与作为人的人密切相联;而科学总是与特定的对象相关联;
第二,从知识性质上说,哲学追求一种“内在的确定性”,是一个人整个的存在所参与的;科学则追求一种“外在的确定性”(如客观性、科学性等);
第三,从知识的增长来说,科学知识是“向前进展的”,而哲学知识则没有这个特征;
第四,作为一种思想过程而言,哲学就意味着永元休止地追寻,以领悟人的现实境况中的那个实在;
第五,哲学根植于缺乏交流的危难中,根植于对真实交流的追寻中,根植于充满善意的争辩中;第六,威胁哲学的力量包括宗教、集权和世俗的功利主
义。

(4)从“规范的”哲学到“解放的”哲学;
当代思想家福科在《哲学的生命》演说中所说:“我们从往往认为是真理的东西中分离出来,追寻其他的规则,这就是哲学。

把思维的框架移位或变形,改变既定的价值形态,用其他的方式去思维,做别的事情,把自己变成自己不是的那种东西,这也是哲学。

(5)从“抽象的”哲学到“具体的”哲学。

波普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广泛影响人类生活的常识和理论进行批判性地考察与反思,以不断地重建幸福生活。

3. 教育哲学的新定义
第一,从定义上说,20 世纪的教育哲学把自己看成是从“哲学的高度”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

这种教育哲学是以“高级教育知识”的获得为根本目的的。

21 世纪的教育哲学则应把自己看成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21 世纪的教育哲学要从“以教育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

第二,从研究对象上来说,20 世纪的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一般问题”或“教育根本问题”。

21 世纪的教育哲学应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

第三,从学科性质上来看,20 世纪的教育哲学被认为具有“思辨性”、“规范性”、“概括性”、“综合性”、“交叉性”或“边缘性”等特征。

网上总结的定义:“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实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
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4.填空:
(1)教育哲学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之前为教育知识为核心),是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
(2)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每日困扰着教育者们的教育问题;
(3)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是教育哲学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特征。

教育哲学的反思性有两层内涵:
一是指教育哲学的研究不是价值中立的研究,也不追求价值的中立,而是把研究者自身和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一些人的价值立场作为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外部教育问题的分析始终伴随着对这一内部重要条件的分析。

二是指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研究的目的就是获得“价值中立”的关于“客体”的知识,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知识基础。

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
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
1.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和实践上理性水平的提升:
2.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
3.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
4.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
5. 促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与反思;
6. 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
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
教育哲学的学习研究该怎么做?
1.对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的敏感与关注; 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
2.不断挖掘和积累教育生活的经验; 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
3.学点哲学,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4.阅读几本教育哲学名著,体会它们的思考风格; 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
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及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的改造》、彼德斯的《伦理学与教育》、赫斯特的《知识的形式与自由教育》、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
5.从事几项具有哲学意味的课题研究。

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