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师生可以并且可能成为朋友吗? ——读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
师生可以并且可能成为朋友吗?——读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人们常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师”这一关系毫无争议,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益友”?师生之间可以并且可能实现“益友”关系吗?这里要讨论的是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师生在课堂与生活中能否实现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假设师生之间可以成为朋友,那进一步问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是全面的吗?也就是怀疑教师能否与每一位学生成为朋友。
一位教师由于理性和职业道德,愿意与每一位学生做朋友,希望对学生一视同仁。
但事实上,人是有缺陷的,人不完全理性,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而学生也未必就愿意与教师交朋友。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人,选择朋友必有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好恶,在生活中选择一部分人做朋友,如何强求与身边的每个人成为朋友呢?按这样的情况推测,教师会与班级中的一部分学生成为朋友,同样这里要考虑人是不完全理性的,那么就不能保证教师不会偏爱跟自己关系更亲密的学生。
偏爱必然会导致教育的不公正,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不同,加之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个人好恶、刻板印象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学生学习、考试、评奖、升学等方面的公正性。
教师的不公正行为,哪怕只是偶尔的一次,也会严重影响到师生间的信任,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公正德性的形成有很大负面的影响。
从现实教育看,师生之间也是不大可能成为朋友的。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教师有着知识和权力的威严,学生是敬畏知识,更是害怕教师的权威。
在教学中,教师掌握知识的权威,学生大多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虔诚地接受知识,学生不会对这些“知识”产生怀疑,更没法形成一种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以及对知识的丰富与拓展。
另一方面,教师管理班级事务,履行作为教师的义务,同时也在发挥他手中的“权力”,他出于善意的管理和监督,会让学生敬而远之。
正如《第56号教室》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老师所提到的,那是充满害怕与恐惧的教室。
(完整版)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五章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一节理性与人生1。
日常生活中的“理性"用法“理性”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辞典的定义第一种释义将“理性"看成是一种“思维类型",与“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相对而言,是借助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第二种释义则将理性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认识能力,与“感性”或“感性认识”相对而言。
这两项释义说明了:第一,“理性”是人类多种多样思维方式或类型中的一种;第二,依赖于这种思维方式或类型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高级知识”或“真知".最关键的就是指出“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3。
不同哲学视野中的“理性"概念早期的斯多葛学派。
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而是“人的本性”,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恰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使人们的行为避免“过分”与“不及”从而达到善的境地.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发挥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观,直接将理性看成是“神意”,使“理性”屈从于“信仰’’,以便可以通过“理性”而发现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如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则祛除了“理性”概念中的神秘成分,将其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即“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17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则进一步将理性与“自然性”相区别,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类的“思想”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或根据.理性,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范畴,而且是一种人性论或存在论范畴。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以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国家。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则与“感性"和“知性”相对立,指认识“无限”和“绝对东西"的能力.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则指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
石中英呼吁 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精神资源
石中英呼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精神资源实习记者张倩侠记者徐启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
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
石中英教授呼吁,教育哲学应当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石中英,男,1967年出生,教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曾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奖,主要著作有《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导论》等。
10年前,我们可能会说:“教育哲学是干什么的?”但现在这样的问题似乎不会再出现了。
最近一两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随着教育理论的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具体操作层面的东西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寻求一种更深层的东西。
这种深层探索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教育哲学。
近日,教育哲学领域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呼吁,要让教育哲学成为教师成长和实施教育行为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什么东西是好的?教育哲学为教育提供了价值判断记者: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教育是由无数琐碎的小事构成的一种具体行动,而哲学则是形而上的抽象理论,它们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
教育真的需要哲学吗?石中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的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这里面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
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包括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
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者具体教育问题的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我们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
教育哲学石中英pdf
教育哲学石中英pdf教育哲学是以既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进步为目的,用哲学思维和语言来解释和概述教育之路径的学问。
在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教育哲学总结和梳理了一套思想体系,将面向未来的思想启发和良好的生活哲学行为方向定位。
一、教育哲学的内涵1.伦理道德方面:教育哲学对伦理道德生活的重要性进行解释,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树立诚信、爱国,道德正义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
2.教育目标:教育哲学提出和规定教育内涵包含培养学生共同理解和认可的世界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建立人类文明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向。
3.教育结果:教育哲学建立和规定教育应能达成以下教育结果:培养学生自我界定、解决问题和非零和博弈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健康素质发展,处理不同的文化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教育哲学的重要性1.动员人们探索真理:教育哲学能够动员和引导人们探索真理,把个人的创新思想的探究,价值观和信仰变成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和人文学科。
2.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教育哲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活跃思想气氛的作用,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真理,健全人性,不断探索出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智慧。
3.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哲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增强文学精神,普及社会智慧,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增强思想文化素质。
三、贯彻执行教育哲学1.对教师要求高:教师必须自觉执行教育哲学,提升自我,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标准,合理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层次更高的帮助。
2.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更有效地、更快捷的贯彻执行教育哲学,首先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多维度的新改革,适应新的需求。
3.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加强文化教育,以鼓励学生,培养互惠互利的大众文化氛围,促进一种更和睦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哲学对当下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凝聚和把握教育哲学,才能使社会在更大程度上增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把不断探索普遍真理,推动人性多面发展!。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石中英教育哲学提倡学校 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共 同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学生 的成长。
06
总结与展望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贡献与局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贡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局限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字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
教育哲学应该紧密联系教育实践,为 解决教育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
教育哲学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将理论和 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的 发展和进步。
教育实践应该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 为教育哲学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和依 据。
感谢观看
THANKS
02
教育目的与价值
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
培养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教育应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 机会和资源,激发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促进人的自我实 现和成长。
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培养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参与社 会活动和公共事务,促进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价值与情感价值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03
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教育既培养个体的实用技能和能力,也关注个体的道德和精神成长。工
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体现了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教育目的与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引导个人发展
教育目的是个人发展的指南和目标,通过教育目的的引导,个体能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和目标,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教育应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鼓励独立思考 和自主探究,激发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教育哲学,石中英
教育哲学,石中英引言教育哲学是对于教育本质和意义的哲学探索和思考。
石中英是中国教育领域的杰出学者,他在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与贡献备受肯定。
本文将介绍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探讨石中英的教育哲学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教育的意义和影响。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教育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
它探讨教育的意义、价值观、教育过程和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哲学旨在通过哲学的思辨和智慧,提供教育实践和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石中英提出了一系列独特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对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石中英的教育哲学理论不可交易的教育商品石中英提出了“不可交易的教育商品”理论。
他认为,教育不同于一般商品,无法完全交易。
教育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它包含了人的身心灵的成长和塑造。
因此,教育的真正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也不能单纯作为一种交换关系存在。
这一理论提醒着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人格、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不应该成为一场商品交易,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导向。
教育的方式与真理的追求石中英强调教育的方式应该是以真理为导向的。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拓展视野,使他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追求真理和实现自我实现。
在教育实践中,石中英主张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育与社会责任石中英提出了教育与社会责任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职业道德,对学生负责,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
同时,他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教育事务。
只有实现全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和支持,才能够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哲学导论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介绍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时,在第二部分谈到了分析教育哲学,二、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末:分析教育哲学20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历史性贡献是开辟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即分析教育哲学。
此后,英国教育哲学研究的视角从教育实践领域转向教育认识或教育知识领域,开始了对众多教育概念、命题和理论形式的概念分析。
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准备阶段”和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剑桥大学的哲学家摩尔和罗素以及后来的年轻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复活源于洛克、贝克莱和休漠的经验主义传统时,就以十分不同的方式断言“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他们主张对那些用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所有概念、观念或思想体系的意义进行说明,把它们还原或分解为一些更基本的概念。
然后,揭示这些基本概念与其他概念体系之间的关系,或者是说明这些基本概念的所指。
用这种概念分析的方法,他们致力于对诸多概念、命题和信念的意义进行澄清,以便确立它们的辩护方法和真理性。
通过这种分析,他们声称,传统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只不过是语言的误用,因此是“假问题”与之相关的许多传统的哲学命题和争论也是毫无意义的。
20世纪30年代,维持根斯坦从总体上抛弃自己早期的意义理论和还原分析法,转向日常语言分析,认为概念、命题和所有其他形式话语的意义存在于它们的用法之中。
到20世纪60年代初,对传统哲学的分析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如赖尔关于心灵本质和笛卡尔二元论的研究、斯多森关于形而上学类型的研究,奥斯汀关于知觉和真理概念的研究等。
与此同时,这些哲学家和其他一些哲学家以及学科专家逐渐将分析从哲学领域转向其他学科领域,如海尔关于道德语言的研究、伽第纳关于历史解释性质的研究等。
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分析教育哲学开始酝酿和发展。
从40年代开始,分析教育哲学进入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学术、人才、机构、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准备。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分数≥75及格
缺课≥1/3不再参加考试
参考丛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二章:
第三章:社会理想与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价值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知识与课程
第六章:理性与教学
用该课程的内容来解释哲学的基础内容
“道家文化”是研究的稀缺点,可以从论文中看一下
观点: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不断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
2.整合多种哲学思想
3.将哲学的各个层面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
4.理性的看待哲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哲学的新定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毕业论文需写研究基础(从教育哲学中找)
研究思路是归纳演绎从开始到最后要呈现的过程技术路线是要用图画出来。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教育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4.课程地位:基础性学科5.总学时:36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教育伦理学二、课程目标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从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理论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共有八个部分,导言主要简介哲学与教育的关系,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第四章知识与课程、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六章自由与教育和第七章民主与教育。
导言哲学与教育(1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对“哲学是否为一门高深的学问”的形成正确地认识,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的性质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哲学对于教育活动的必然性、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二、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门吗三、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3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哲学家和外国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正确地理解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21世纪教育哲学的新定义,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等特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
能够运用教育哲学的理念对教育价值的重估。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一、我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二、外国教育哲学的定义三、教育哲学的新定义第二节教育哲学的价值一、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二、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第三节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一、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高度关注二、不断挖掘教育生活的经验三、不断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四、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五、从事教育哲学的研究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解放前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和解放后我国教育哲学的取消与重建以及美国教育哲学的历史。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高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0期【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陈述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本人有颇多感触,初步对教育哲学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现就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及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可能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1-02一、走近教育哲学1.哲学在身边。
哲学不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顾哲学的源头,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行为哲学、都在思考哲学、都在演绎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同样也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
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
2.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的当代内涵。
通过以往对教育哲学的定义,结合自身经验,石老师认为教育哲学在当代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在实践性方面他尤为强调和推崇,他认为教育哲学应该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哲学自身的深化和拓展。
(2)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
一般哲学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不局限于哪一个领域,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一般哲学家的目的大多都只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
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
教育哲学就像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一样,是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
教育哲学第五章
自在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 质对于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 优先地位。逻辑优先地位是说事物的 本质决定事物自身产生、发展、演化 和灭亡的进程,而不是说先有事物的 本质后有事物的现象。
(四)自为的逻辑先在性 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是 指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主客体 关系,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和自 己的自觉状态。定义的三层含义。
思考题:
1、谈谈理性主体的发展对近现代文明 的影响。 2、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性跟以前哲学中 的主体性有什么不同?
三、主体与客体 教材上对主客体的关系有四点分 析(p101-102),这些都可以从关 于马克思主义主体论的分析中找到 答案。
第二节 主体性及其理解的发展
一、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 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主 体在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中、在与主 体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属性。
(二)自为是指人为性、自由性、 选择性和自觉性 黑格尔认为,思维和存在的统 一是一个由“自在”(潜在)到 “自为”(展开)、由不真实到真 实、由直观的多样性到多样性的统 一、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即思维 把握存在的过程。
(三)自在逻辑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和时间先在性是相对的。 时间先在性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 列中的先后顺序。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 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它一般 分为“自在的逻辑先在性”和“自为的 逻辑先在性”两种。
(二)近代社会的教育主体 到了近代社会,教育主体的认识和形 成是沿着两条绝然不同的路径发展的。在 第一条路径上,有以卢梭为代表的一批教 育家在欧洲大陆上引发的一场“童年革 命”。另一条路径是受科学革命和工业革 命的直接推动而开辟的,它把由古希腊柏 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开创的理性主义的 教育推向了极至。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石中英
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来源:《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11届学术年会[教育与幸福]论文集》作者:石中英摘要:自杀是当今社会的瘟疫,是人道主义的灾难。
以往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自杀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是有局限性的。
社会性伤害事件以及精神系统的疾病不足以直接导致人们的自杀。
直接导致人们自杀的原因是人生意义感的匮乏。
人生意义与人生的事实与人生的价值不同,是对人生价值合理性的反思与体验。
人生意义的匮乏源于人生所依据的价值特别是核心价值缺乏合理性或原有合理性丧失。
教育在人生意义包括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救治方面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
为此,教育必须明确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对造成意义危机的社会根源有清醒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强化人文教育和教育的人文性,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对于人生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关键词:自杀;人生意义;价值理性;教育哲学一、日益严重的自杀问题自杀,也许是人类从动物界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种生物本能,因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明显的“自杀”现象。
大量的资料表明,一些灵长类动物甚至一些哺乳类动物界都存在着非常类似于人类自杀的行为,如拒绝进食、跳下悬崖或冲上浅滩直致死亡。
由于人类和动物界语言的隔阂,人类迄今为止还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动物的自杀行为,仅有一些表面上的观察和推测。
如果哪一天科学的进步真得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动物的意识和心理,那么会对自杀现象的生物起源有清晰的认识。
比起对自杀现象生物起源的认识来说,对于人类自杀现象的历史认识则方便得多,直接得多,也丰富得多。
有史以来,自杀现象就一直存在着。
一部浩瀚的史书记载了许多自杀者的故事。
在这些自杀者中间,有忧国忧民的楚国大夫屈原[2],有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项羽[3];有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4],有著名的文学家海明威[5];有著名的艺术家凡高[6],有当红影星张国荣[7];有耄耋之龄的老人,有不更世事的花季少年。
从历史上看,自杀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执意向死的异常个体行为,而且也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仿效和重复的文化行为,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令人悲伤又最难以理解的章节。
石中英教育哲学
石中英教育哲学石中英教育哲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石中英教育哲学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的综合体,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一哲学体系以石中英先生为代表,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然而,石中英教育哲学强调学生需要成为思考者和解决问题的能手。
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创造能力。
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技巧,学生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找到解决方案。
其次,石中英教育哲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石中英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一哲学体系下,学生不仅要学会读书写字,更要学会做人。
他们需要具备诚实、宽容、勇敢和责任感等品质,以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再次,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石中英先生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验课、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最后,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石中英教育哲学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石中英教育哲学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才华的人才。
总之,石中英教育哲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题与参考答案20141208
深圳广播电视大学(dàxué)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jiàoyù)哲学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学校(xuéxiào)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自己双面打印考核(kǎohé)册,打印时不改变格式;手写答案,最后(zuìhòu)一次上课时提交)●教育哲学形成性考核说明教育哲学是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开设的选修课程,3学分。
本课程教材为《教育哲学》,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成绩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
一、形成性考核的目的通过形成性考核,了解学生参与教育哲学学习过程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教育哲学的积极性。
通过形成性考核,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检测、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深化学生对教育哲学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教育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能力,自觉地开展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实践。
二、形成性考核的项目与成绩比例形成性考核由4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册的书面作业完成情况占50%;面授到课与课堂表现(对话互动)情况占30%;网上学习与讨论情况占10%;自主学习文字教材情况10%。
三、形成性考核的操作与要求(一)4次书面作业完成情况:教师负责编制、布置、批改、记分。
学生自行下载打印形成性考核册,手写答案。
作业1:教育哲学导言、第1—2章自测题。
要求——题型与终结性考核题型一致,基本覆盖所在章的主要内容。
作业2:教育哲学第3—5章自测题。
要求同上。
作业3:教育哲学第6—8章自测题。
要求同上。
作业4:从教育哲学角度与高度撰写1篇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反思论文(二)面授到课与课堂表现情况。
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
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第一篇: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读教育哲学,做智慧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在工作中难以突破自己。
问题在哪儿呢?;操作层面上的东西感到不深刻、不透彻、不解渴了;理论的东西学习了,理解了。
可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呢?前不久,在《中国教育报》上读到一篇文章,才使自己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手中缺少了一样让自己智慧起来的工具——教育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石中英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他认为,一个缺乏教育哲学素养的教师会失去反思意识,会成为纯粹的教育工具,会成为一个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是成不了一个好的教育者。
其实反观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样的吗?我们往往就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是一个教学任务、管理任务的执行者,是机械的,被动的。
在认识上,耽于肤浅,失之深刻;在行动上,随波逐流,缺少创新。
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但却收效甚微。
纵然学生的纯真可爱带来的片刻欢乐也能慰藉一下疲惫不堪的心灵,但我们依然品尝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使得我们的身心常常在焦虑和快乐的交替中不能自拔。
大家应该同意我的观点吧,因为从大家日常的言谈和论坛的随笔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怎么办?让教育哲学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教育哲学是什么?教育哲学是哲学和教育实践的一个中介,是针对教育问题的一个很完整、很系统、很集中的关注。
从教育哲学中,我们可以获得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的养料、观点的启迪、思维的力量。
学习和掌握了教育哲学这个工具,我们就会把握住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内容,做到以一驭万,删繁就简。
石中英教授举例说,一个老师的工作千头万绪,从维持纪律到和学生谈话,到完成教学任务,到协调和同事和家长和领导的关系,到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但是核心只有一个,他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教育,他的谈话要具有教育性,他的教学要具有教育性,他的班级管理要有教育性,所以教育性是教师所有具体工作的核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教育哲学讲授提要
教育哲学讲授提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哲学的由来与兴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之后又相结合才形成教育哲学。
1848年,罗森克兰兹:《教育学体系》——布雷克特将其译为《教育哲学》,这就是教育哲学的由来。
影响较大的:那笃尔普:《哲学与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早期教育哲学的特点: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探讨教育界活动的特点和一般性质,研究者一般为哲学家,教育哲学与教育学区别不大。
教育哲学产生后,一方面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在教育领域具体化,另一方面又使零散的、经验性的教育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推动了具体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深化。
随着实验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教育科学和教育哲学开始各行其道,并出现取代教育哲学的倾向。
二、当代教育哲学的重新崛起时代需要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指导;教育科学的发展也还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范围进行思考、概括和总结。
这就促使了教育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三、教育哲学在我国的发展2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和讲授教育哲学。
建国后中断了对教育哲学的研究和讲授,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又重新开始。
有代表性的教育哲学著作:黄济《教育哲学》,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刁培萼、丁沅《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桑新民《当代教育哲学》,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周浩波《教育哲学》,石中英《教育哲学》。
第二节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一、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哲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哲学为教育哲学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方法论;教育哲学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教育作整体的、综合性的认识,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而为哲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从研究范围看,哲学要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而教育哲学只局限于人类社会的特殊领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领域;从抽象层次看,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教育哲学是对各门教育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理性与教学第一节理性与人生1.日常生活中的“理性”用法“理性”代表着一种冲动的克制、一份心态的沉静和一种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2.辞典的定义第一种释义将“理性”看成是一种“思维类型”,与“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相对而言,是借助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第二种释义则将理性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认识能力,与“感性”或“感性认识”相对而言。
这两项释义说明了:第一,“理性”是人类多种多样思维方式或类型中的一种;第二,依赖于这种思维方式或类型的认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得关于事物存在、变化或彼此之间联系的“高级知识”或“真知”。
最关键的就是指出“理性”是一种“推理能力”3.不同哲学视野中的“理性”概念早期的斯多葛学派。
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与“人的命运”,是“神”与“人”共同拥有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不是“神的属性”,而是“人的本性”,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恰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使人们的行为避免“过分”与“不及”从而达到善的境地。
在中世纪,宗教神学家们发挥了斯多葛学派的“理性”观,直接将理性看成是“神意”,使“理性”屈从于“信仰’’,以便可以通过“理性”而发现上帝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如拉伯雷和蒙田等人,则祛除了“理性”概念中的神秘成分,将其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即“随心所欲”和“为所欲为”。
17世纪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笛卡尔则进一步将理性与“自然性”相区别,把它看成是一种人类的“思想”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理由或根据。
理性,不仅是一种认识论范畴,而且是一种人性论或存在论范畴。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以建立一个永恒正义的国家。
在康德哲学中,“理性”则与“感性”和“知性”相对立,指认识“无限”和“绝对东西”的能力。
在黑格尔哲学中,理性则指一种具体的、辩证的“思维”,是最高级和最完全的认识能力。
至19世纪末,“理性”概念已经完全摆脱了其神秘性和自然性,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认识论范畴,一种独特的思想品质或认识能力。
(关于理性的概念)康德是较早对“理性”概念进行分类的人。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而实践理性是指不依赖于任何生活情境的道德意识,亦即一种按照“绝对律令”来行动的意识。
康德的这一分类将“理性”概念从认识领域引入到实践领域,提出了实践目的的“合理性”问题。
在康德之后,黑格尔提出“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两个概念。
消极理性是指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阶段;积极理性是指认识到了正反两方面相互统一。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认识只有达到了积极理性阶段,才能完全、深刻和具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显然,“消极理性”和“积极理性”是对“理性”发展阶段的一个精致划分。
在黑格尔之后,韦伯则将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旨在优化人们行为手段的认识能力,而价值理性则指那种能够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行为目的的认识能力。
4.“理性”概念的关键特征或用法:第一,“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第二,作为一种思想活动,“理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第三,作为一种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理性”不仅关涉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涉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辩护;第四,“理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认识能力,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第五,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特性,“理性”与人类的存在方式(时间、地点、环境、组织等)密不可分,因此“理性”不是普遍的,而是境域的,不同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理性风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所使用的概念、所遵循的规则等都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可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类的理性有一个不断发展和重构的过程。
5. 人是有理性的?理性是人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这种理性并不是先天的或先验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这不仅表现在人们理性思考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所遵循的规则以及推理的具体方式上,而且表现在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辩护上。
人的理性也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
正如罗蒂所说,不存在一种“大写”的、“超文化”的“理性”,所有的理性都是“小写”的,都是特殊的和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的。
所以,一些理性主义者如柏拉图、康德等人所宣称的“先验理性”和“普遍理性”是不存在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个体最多只存在皮亚杰所说的“先天图式”。
6.人生是需要理性的?里克曼认为:“理性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能力;理性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理性把探求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最后,理性是所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主题的独立的道德源泉。
”理性对于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工具价值”,即理性可以使我们有效地选择达成目标的工具(包括理智的工具和器物的工具)。
其次,理性具有“目的价值”,即为我们设定合理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并帮助我们协调两者之间的冲突,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理性具有“认识论价值”,即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促进知识创新。
最后,理性具有某种“元价值”,即理性是实现其他所有社会改革任务的“道德基础”,也就是说,无论实现什么样的社会改革任务,只有应用理性,才在道德上是可接受的。
否则,社会改革本身的合理性就值得质疑。
里克曼对理性价值的论述是丰富和深刻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理性的“美学价值”,即理性的沉思能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而且是最愉悦的享受。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理性的沉思本身是极其具有魅力的,个体一旦进人到这种状态,其内心的愉悦是无法言说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这种状态,其获得的不依赖于外在物质条件的幸福感是无与伦比的。
理性还具有某种“医疗价值”,即理性有助于人们生活问题的自我诊断和治疗。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于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误,而是“不贰过”,不贰过,即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要做到“不贰过”,一个人就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制定新的旨在预防或纠正错误的人生计划。
这个过程,就是理性的过程;理性用于自我反思,就具有一种外界任何力量所达不到的自我救治和康复的作用。
总之,理性对于人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理性是人生的维他命,是健康人格的基础。
8.人的理性丧失一的原因:长期不使用;被禁止使用;迷信或盲从;不正当的欲望(所谓“利令智昏”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大脑主管理性功能的区域受到损伤,等等。
9.关于人的理性需要训练这一点,西方的“形式教育论”者如柏拉图、昆体良、洛克、裴斯特洛齐等都有大量的论述。
例如,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两种世界,一种是现象世界,一种是理念世界,认为现象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理念本身是与生俱来的。
洛克虽然在哲学上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但是他却非常重视理性的训练。
洛克特别重视“数学”教学。
10.理性与社会重建的关系(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理性化的过程(二)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多元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人类的文化中心主义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文化霸权,启示人们追求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的境界。
(三)社会重建必须依赖理性社会的重建最基本的途径有两个:一条是“革命”的途径,另一条是“改良”的途径。
为什么社会的重建也离不开理性?任何的社会革命都有自己的思想基础和思想家。
只有首先从理性上推翻一个政权,然后才可能从组织机构上推翻一个政权。
改良尽管不一定需要一个新的意识形态支持,但也需要理性。
这是因为,所谓“改良”,无非是一步一步地具体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
而要一步一步地具体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不从理|生上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可能的。
再者,“改良”放弃了“一劳永逸”的乌托邦式幻想,认为美好的社会理想是逐步地实现的。
这就意味着,“改良”作为一种理性化的过程是没有终结的。
因此可以说,“改良”比起“革命”来,需要更多的理性因素,因为无论是在“革命”的准备过程中还是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都很可能还夹杂着大量的非理性的东西。
就人类社会的变革来说,革命和改良同样是必要的。
第二节理性与教学1.什么是教学?词源:“学”指“觉也,以反其质”,即不断地“觉悟”以回归本性(善性)的过程。
因此,“教”“学”不仅仅是指“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伦理原则的过程。
《学记》里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英文“教学”的古典意思就是“传递与获得知识”。
这个意思决定了英语“教学”词汇的基本特征,即以“知识”为核心,以“授受”活动为外在形式。
定义:顾明远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
”在西方,关于“教”(teaching)的概念分析,最有名的是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
他得出结论说:教的活动是一个人的活动,这个人是A(教师),其目的是通过另一个人B(学生)引起一种活动(学习),B的目的是获得某种结果状态(如知道、欣赏等),其目标是X(如一种信念、态度、技能等)。
2. “教学”概念的关键特征1) “教学”的“意向性”。
一是形式的方面,一是实质的方面。
2) “教学”的“双边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的互动。
就目的方面来说,师生互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态度上、认知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的障碍,激发、激励、维持和更新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的意向。
3) “教学”的“中介性”。
无论是要实现教学的意向性,还是要体现教学的双边性,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材料。
4) “教学”的“伦理性”。
教学的伦理性是指,不管是教学的意向,还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教学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伦理规范的要求。
“教学”概念的这四个关键特征从四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定性:“意向性”从“动机”或“目的”方面,“双边性”从“形式”或“人际关系”的方面,“中介性”从“内容”或“材料”的方面,“伦理性”则从“道德”或“价值”的方面。
3.教学的理性基础1)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理性“价值合理性”或“价值理性”是韦伯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人们对某一种目的或价值选择的正当性要求。
对教学意向的合理性质疑、辩护和理解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1)自己所持的教学意向是什么?能不能明确地和系统地表述出来?(2)这种教学意向来自何处?是来自教学的历史传统呢,还是来自自己的教学经验?(3)为什么是这一种而不是另外一种?是源于惯例、信仰,还是源于理性、制度?(4)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教学意向吗?其他类型的教学意向与自己所持有的教学意向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5)该如何对不同教学意向的正当性进行判断,如何制定用于判断的标准?(6)自己的教学意向是如何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的?其最终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吗?2)教学的双边性与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在研究人们交往行为和社会进化问题时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交往主体间认识、理解、认同、遵从和修正交往规则的思想形式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