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

《教育哲学通论》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教育哲学通论》的阅读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塑造。

通过对教育哲学的学习,我认识到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

二、教育哲学的内涵与价值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以及价值的哲学思考。

它涉及教育的理念、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教育与个体的成长关系的探讨。

教育哲学对于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质量。

三、教育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可以指导教育者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帮助教育者明确教育的目的,把握教育的方法,以及关注教育的个体差异。

同时,教育哲学也可以引导教育者关注教育的社会责任,以及教育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四、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的儒家教育哲学,到近现代的教育哲学思想,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教育哲学,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

五、个人成长与教育哲学的思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哲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教育,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指导。

通过学习教育哲学,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成长目标,了解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同时也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所在。

六、结论总的来说,教育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既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教育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素养,还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 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高等教育哲学的探讨
引言
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是一部深入探讨高等教育领域的经典 著作。该书自以来,一直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实践者和者所传颂。在本次演示 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阅读该书所带给我们 的启示和感悟。

五、建议与展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知识的价 值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此,建议教育机构应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合 理性和科学性,以帮助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 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
二、知识的价值
1、知识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被划分为 不同的类型,如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理论知识是指 那些关于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实践知识则是指那些关于如何做某事的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明确表达和传递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 难以言传和转化的知识。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哲学的关系,并介绍美国学者约 翰·S·布鲁贝克(John S. Brubacher)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点。布鲁贝克在 《高等教育哲学》(Th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 了独特的高等教育哲学理论,对知识的价值与高等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读后感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读后感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通向幸福的教育之道》读后感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应该是怎样的呢?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幼儿教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哲学观?通过阅读,感受到幼儿教师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职业生态环境,才能真正走入儿童世界。

教育哲学观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思考,打破原有认识,逐渐形成新的认识。

也是我们在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思考而建构形成的一种智慧。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观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一种教育智慧。

与儿童接触、反思、调整后的一种心理变化,从而改变教育方法,优化教育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教师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所以“教育”是轻松的。

幼儿教师的教育哲学必须来自教师真实的生活与感受。

书中特别提到了“教师教育哲学生成的重要场域是在教育生活之中”。

幼儿教师应该是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人,积极施展自己生命中的激情与创造,突显自己的个性与自我,让教育哲学拥有源源不断的生长空间。

我们要在沉淀中生长自己的教育思想,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生活,实现研究式的教育。

哲学是个“空框”结构,幼儿教师哲学观的构成内核来自幼儿教师的自我觉醒与身份认同。

只有当教师清楚自己是谁,要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去做的时候,行动才会变得有方向,进而可以在行动至上来审视自己的行动。

“哲人气质”换个说法“幼儿教师需要智慧”。

这种智慧不仅仅是抓住教育契机的教育机制,更多体现在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思考、对宏观问题的把握、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教育真谛的坚定和追求等。

这些智慧,能让我们免于一日生活中无意义事物的劳苦、免于专业立场模糊下反反复复的精神内耗。

总之,智慧至少能够让我们泰然处之,不慌不忙。

幼儿教师教育哲学观能够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教育对幼儿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也可以是一种幸福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一段创造精彩的生命旅程。

通过分析原因进一步强调教育应有科学性的一面,保证教育的价值;也应有艺术性的一面,使教育中的人有意义感和存在感。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1,把教育还原于人的生活过程,通过教育去实现人的完满生活,好生活。

2,知识就是力量一培根3,现代教育从根本上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却由此淡化甚至淹没了教育内在的育人功能。

4,生活中的人不可能被简单规定,更不可能被标准化,机械化。

5,我们的教育关心的是未来成人的生活而不是当下真实的儿童生活。

6,教育要培养的人乃是生活中的人,生活着的人,要生活的人。

7,人在生活中,意味着人在行动中,人在创造中,人在展示中。

人在生活中实践他的自我,创造他的自我,展示他的自我。

8,如果教育没有真正关注并引导人的生成,那么此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9,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10,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怀特海。

11,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应该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生活的内涵。

12,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一———一杜威13,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旨在要“唤醒沉睡的人”,鼓舞人的“生气勃勃的精神”-第斯多惠14,教育的智慧就在于打开儿童的心智之门,生活之门,让他们即时地,积极地获取智慧的思想与生气勃勃的精神,有效地充盈他们现实的生活。

15教育绝不仅是让人认识世界,而是让人在世界中生活,让人体验“世界”,让人“有”“世界”,让人真实地“生活”“在世界中”。

16,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核心是生活意义问题。

16,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的核心是生活意义问题。

17,教育应该用合适的知识去积极关照人生,用恰当的知识去打开人生通向世界的窗口,启发人生的智慧与真理,从而积极有效地导引生活与人生的展开。

18,教育引导个体去接受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世界,理解历史传统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体理解人生,理解自我的生活过程。

19,语言的教育应加强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加强对语言的理解与领会。

语言的教育永远不能技术化,惟有长期的涵蕴,熏陶方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重思“以人为本”的教育——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金山镇石埠小学韦玉华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却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在这里,教育哲学不再讨论那些抽象的“基本问题”,而是讨论那些与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讨论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绎的和规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和人们一起认真的思考。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

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

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

石先生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书中指出,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其中包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和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再次,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再其次,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最后,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1《什么是教育》一书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却包含了雅斯贝尔斯最重要的观点和论述。

这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核心问题。

这本书据说可以看做是作者对德国教育的反思,同时我们可以一睹欧洲教育发展的一些脉络,对照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有启发意义。

作者以其专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理想、大学的本质、大学的理想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大学改革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最后,作者贯穿全书的观点是教员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论家们对教育有不同的说法,我最赞成的一种观点,教育就是交往。

在我国也一直承认的是晕种观点。

教育分为哪些方面呢,从孩子一出重开始,当然也包括胎教,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等。

教育形象的比喻就是让一张白纸变成一张表格。

里面写满了子。

里面有涂改有错误。

等待着你去修改和添加。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

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五篇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一要谈教育哲学,首先得明确什么是教育哲学,哲学以最简洁最基本的形式来描述这个世界,延伸到教育哲学即以最基础的方式来思考整个教育世界,然而,为什么需要教育哲学,如果没有教育哲学,人们就不会思考人类的教育事业,只需人云亦云,赶时髦或不求改进,教育哲学就是要让知其所以然,并指导人们去实行不盲从、不演习习惯的教育(杜威在华教育演讲)。

杜威教育哲学社会基础是民主社会,在民主社会中,资源是共享的、开放的,每个人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他教育哲学的精要是实用主义,批判传统教育中学科与生活断绝联系,导致社会与学校分离,最终导致社会的不公平,这恰好与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从做中获得快乐和知识,让儿童热爱学习和生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我非常赞同杜威关于“做中学”的观点,并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要亲身经历,但若能促进其学习的发生,“做”一下又何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更喜欢游戏或活动,在游戏活动中他们学得更快,并且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去,紧密地与生活相结合。

关键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什么阶段的学生,以及活动或游戏的方式。

我认为在初级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一些实用的知识,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就此辍学,也不至于与社会脱节;而在中等教育阶段应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高等教育的责任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人,更加联系实际来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回到实际中,对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方案。

每个阶段活动的内容和方式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儿童在还没有懂得这个社会的状况前,就去研究政治,这是荒.唐可笑的。

杜威的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我理解为生活主义,中国的成语叫“学以致用”,一种知识学习了如果没有实际的用处,只能作为炫耀或显示地位的东西,这种教育是极其失败的。

现今中国的大学教育,文科专业学习的知识与现实脱节,理工科专业学的知识远远落伍于现今的科学发展,这样的教育有何用处?可是要让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合拍,谈何容易。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和家长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另外,康德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启发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机械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考试和竞争,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机械地灌输知识。

总的来说,《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略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本书中刘铁芳博士通过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讲解,感受颇深,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

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

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

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

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这种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翅膀张得越开越好。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

教育哲学读后感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哲学著作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哲学读后感1这两天读了《教育哲学》,这本书的逻辑性是很强的,从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历史,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教育,理性与教育,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实,我也不是很明白里面讲的东西,主要的体会就是:教育哲学是个力量学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比如人生:书中讲了很多的人生观,宗教人,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等,可以讲是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的问题,用教育来扩展哲学的界限。

记得最早的时候教育学是从哲学中分出的一门学科。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这门课,随后赫尔巴特在大学里教授教育学。

(1)缩短师生距离,建立自信心。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在美术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主动在美术课堂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后面的学生:拍拍头、摸摸小手……主动借美术用具给胆怯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条件。

(2)给予学生安全感,培养自信心。

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回答问题不论对错,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回答错误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还不断鼓励学生:“你说的非常棒!如果能再补充一点,会更好!”“小朋友,你回答很精彩,能再说的更流利些吗?”……接着,多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美术课堂活动,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教学手段:谜语、故事、游戏……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回答的问题,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其创造性也会大大增强了。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

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

”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

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

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

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

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

”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

教育哲学阅读心得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教育哲学阅读心得范文1登一山有一山的风光,看一书有一书的文韵。

这个暑假,受学校影响“被迫”看了刘良华教授的《教育哲学》,看得云里雾里,也不知是否点中书本要旨。

我姑且对这几日的读书思考,做一个反思总结,以示这个暑假完成了任务。

该书知识储备丰厚,远非我所写的几点认知,但由于时间紧迫,加之文字艰深难读,我是采用跳跃式翻读,只求贯穿主线,会明要旨,并没有面面俱到。

表里关系即在差异中找相同,从多样和变化中找不变和恒久,其实就是在运动的事物中找永恒的规律。

每此接手的班级同学都不一样,教授的课文也会因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为什么教得越久反而越来越得心应手,而不是越来越糊涂烦乱,就是因为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可能说不出来,但是做得出成效。

只不过善于总结者有大成,疏于总结者有小成罢了。

价值中立,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艺术,是围绕“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

领悟到人的规律就可以正向迁移到教育规律上。

人处于世,最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这就要向内探求人性,而后考虑在社会上立足,适应环境,这就要向外探求价值。

很多时候,人性和价值是一对矛盾。

多劳多得者多忧,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了利益的大小,人们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

这就有了人性和价值的平衡。

人的需求不同,对人性和价值的平衡点就有所差异。

说明白点就是舍与得的关系。

讲求价值中立。

在于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是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价值中立。

不仅老师在做选择,学生、家长也在做选择。

哪个班能够最好的达到三方价值中立的平衡点,哪个班的教学成效是最好的。

价值中立表现在教学写作中,即是教师要求、学生认知与家长理解三方价值判断的博弈。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方法,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哲学对于我们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首先,书中对于教育的本质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情感和品德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灌输。

这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于教育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重视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

其次,书中对于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这种对于教育目的的深入思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

最后,书中对于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性教学。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而不是一刀切地对待每个学生。

这种对于教育方法的深入思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育者应该如何去教育,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阅读《教育哲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哲学对于我们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注重启发性教学。

这些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教育实践中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贯彻这些教育哲学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外国教育思想史的读后感800字

读外国教育思想史的读后感800字

读外国教育思想史的读后感800字(中英文版)After delving into the history of foreign educational thought,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diverse and evolving nature of educational ideas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ime periods.This journey through the annal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has been both enlighte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One cannot overlook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like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ought.The Socratic method, for instance, which emphasizes questio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remains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education.Plato"s concept of an ideal society guided by philosopher-kings an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shaping individuals for their roles in society is a precursor to contemporary discussions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As I progressed through the medieval period and the Renaissance, I encountered the works of educators like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and Maria Montessori.Pestalozzi"s focus on the emotion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was revolutionary, while Montessori"s method emphasized the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of the child, which has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The readings also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morerecent educational thinkers such as John Dewey and PauloFreire.Dewey"s pragmat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which advocates 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 and applying knowledge to real-life situations, has shaped educational practices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Freire"s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introduced the idea of critical pedagogy, empowering learners to question and challenge oppressive structures, which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oday"s socio-political context.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across different cultures is striking.From the Confuci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emphasizes respect for the teacher and rote learning, to the more holistic and child-centered approaches found in Western pedagogies, it is clear that educ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etal norms.Reading about foreign educational thought has made m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 broad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It is not enough to adhere to a singl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nstead, educators must be open to integrating diverse ideas to create a more inclusive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In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foreign educational thought has been an enriching experience.It has not only deepened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ies but has also made mecritically reflect on my own beliefs about education.This journey has underscored the complexity of education as a field and the ongoing need for educators to question, adapt, and innovate in order to meet the ever-changing needs of learners.在深入阅读外国教育思想史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

《[让教育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读后感》摘要: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另一方面,他主张“教育是教人化人”,“教人做人”,“学做真人”,提出“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促进人的发展张顺,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朝阳区青年优秀班主任;袭普良,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教师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他通过解读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确立了生活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明确提出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通过生活进行的教育,是为了改造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汲取“生活即教育”的科学思想,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并将这一实践同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推进特色办学的根本实践方式。

“走向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坚持用生活进行教育,让学生融入健康的学习生活;坚持教育改造生活的原理,培养学生学做真人。

“走向生活”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将新课程理念同十七中的文化延伸结合起来,在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同时,进一步促使十七中实现自己的特色发展和长远发展。

一、坚持教育源于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教育的课题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使之具备可以完成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现实生活的需要和变化使教育不断面临新的课题,促使教育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内容,并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的关系。

可以说,生活教育就是从生活需要出发的教育。

正如陶行知所言:“人生需要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我们是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的教育。

”十七中针对现实生活中诚信的缺失、亲情的冷漠,以及丢弃理想、信念的现实,在学生中开展了以“无人监考”为载体的诚信教育;开展了以爱父母、爱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开展以自理、自立、自强为主题的立志教育。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读后感1这段时间我略读了刘铁芳博士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本书中刘铁芳博士通过一些教育中的实例加以说明讲解,感受颇深,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

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

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

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

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教育最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好奇心,这种想象力与好奇心的翅膀张得越开越好。

小学阶段,以接触大自然为主要任务,使孩子感到愉悦,有愉悦的体验;六年级到初中阶段,充分理智阶段,阅读为主;高中到大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思“以人为本”的教育
——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
金山镇石埠小学韦玉华
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却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在这里,教育哲学不再讨论那些抽象的“基本问题”,而是讨论那些与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讨论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绎的和规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和人们一起认真的思考。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

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

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

石先生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书中指出,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其中包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和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再次,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再其次,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最后,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对于教育哲学理解的较浅,还应当对于这本书有着重复的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种理性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