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三章重点
心得体会-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精品
心得体会-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精品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
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随笔感想
13级教经管刘亭亭
存在的意向性中指出,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从某种角度讲,“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文章里的字词色彩很浓重,但是我认为说的非常恰当,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不也存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吗?学生创造力的匮乏、墨守陈规、不敢于改变,为什么会出现种情况?在我看来教育应负有最大的责任,有些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意志自由。前几日广西某所小学校长,强制给学生理头发,当记者问道那你觉得非得这样强制剪发吗?校长说:“你们是不知道,我们老师苦口婆心,讲过很多次了。我们学校的孩子,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大多都在广东打工,一年最多也就见一两回,没人跟他们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审美观。他们现在还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好形象的影响,还学习哈韩、哈日的风格,跟中小学生阳光、清爽的形象相差较大,如果多次劝导没结果的话,总是需要人来纠正的。所以这些,只能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做了。”
这段话我原封不动的复制下来了,据我分析他强制理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怕学生审美观不正确,二是怕学生学他眼里的不好的哈韩哈日风格。这时我就想问:“校长,你知道什么是审美观,你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吗?”“你有哪些依据说明哈韩哈日是不好的形象?”
退一万步讲,即使学生留长发不对,那我们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他改变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强制,强制意味着限制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中所说的违背人性的教育。迂腐思想的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教育成他们自己设定好的模板,传统保守的家长给学生铺好他们预设的路子,强制孩子走这条路、强制学生学这种思想,这种枷锁,比监狱的锁链还要紧,这种枷锁比身体捆绑还要难受。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如何设定目标。于是也有了另外一类人,意志不自由下我们本能地叛逆,越压制越叛逆,叛逆后我们横冲直撞,儿子不听老子的话,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无所事事的悲剧。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石中英: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说起杜威,就不难想到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哲学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涉及科学、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当实用主义与教育结合,便有了耳熟能详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说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我们站在何种高度,用何种眼光去看待世界,最终都要落脚到“教育”。
师小北
毫无疑问,杜威在写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时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从其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逻辑结构中可以看出来。杜威对于自己所论述的主题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性关系是有着通盘考虑的,确保了著作的主要思想不断得到呈现、丰富和发展。就其在整本著作论述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而言,可以清晰分辨的主要有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的方法、辩证法的方法以及反省思维的方法。
1现象学方法
这种现象学方法的运用集中地反映在杜威对于直接经验的认识和把握上。他说:“我们的经验有很多是间接的。这种间接经验依靠介于事物和我们之间的符号,这些符号就代表事物。比如战争,有人亲自参加过战争,经受战争的危险和艰难,这是一回事情;有人听人讲过战争或读过有关战争的记载,那是另一回事情。一切语言,一切符号,都是间接经验的工具。”对于这种借助于符号来表达的间接经验,杜威清醒地意识到,“总有一种危险,即我们所用的符号并不真正具有代表性,代表事物的语言媒介不能唤起不在目前的和遥远的事物,使之进入目前的经验,符号本身却将变成目的。正规的教育尤其面临这种危险,其结果是,因为有了文字,通常称之为学术的咬文嚼字的风气常常应运而生”。杜威在这里对借助于符号而产生的间接经验的分析批评与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书中对于科
教育哲学石中英pdf
教育哲学石中英pdf
教育哲学是以既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究,以推动社会精神
文明进步为目的,用哲学思维和语言来解释和概述教育之路径的学问。在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教育哲学总结和梳理了一套思想体系,
将面向未来的思想启发和良好的生活哲学行为方向定位。
一、教育哲学的内涵
1.伦理道德方面:教育哲学对伦理道德生活的重要性进行解释,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树立诚信、爱国,道德正义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
2.教育目标:教育哲学提出和规定教育内涵包含培养学生共同理解和认可的世界观,更好地融入社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建立人类文明
更加健康的发展方向。
3.教育结果:教育哲学建立和规定教育应能达成以下教育结果:培养学生自我界定、解决问题和非零和博弈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健康素
质发展,处理不同的文化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1.动员人们探索真理:教育哲学能够动员和引导人们探索真理,把个人的创新思想的探究,价值观和信仰变成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社会价值
观和人文学科。
2.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教育哲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活跃思想气氛的作用,使人们能够认识到真理,健全人性,不断探索出有利于社
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智慧。
3.培养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哲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增强文学精神,普及社会智慧,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让学生
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增强思想文化素质。
三、贯彻执行教育哲学
1.对教师要求高:教师必须自觉执行教育哲学,提升自我,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文化标准,合理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层次更高的帮助。
《教育理论》第三章知识点
《教育理论》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注意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特点和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考点二: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特点和功能,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例1(2001年统考试题)
熟练地骑车、熟练地织毛衣中的注意是(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D
例2(2009年统考试题)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使用红笔容易引起学生的( )。
A.随意后注意
B.注意稳定性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答案】D
例3(2010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随意后注意和随意注意都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答案】错误。
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例4(2005年统考试题)
辨析题: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
【答案】错误。
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特征。从它具有预定的目的方面看,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从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方面看,它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评注】
(1)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及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三个种类,要区分它们的含义。有意后注意指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2)不同版本的书在注意的分类上提法有不同之处,有的书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提法,有的书用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提法,要注意它们的区别。要了解随意后注意与有意后注意是一个意思,随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是一个意思。
教育哲学石中英重点
前言: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的影响,最后都要归结到“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等基本问题上来;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以社会学、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不够的,还涉及到哲学上的认识论或知识理论;事实上,斯宾塞在19世纪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时,其根据并不是或主要不是科学知识已经在经济领域内获得的巨大成功,而是其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可以认为,在当时,是经验主义认识论将科学知识的价值看得比任何一种知识形式都要高,从而帮助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补充:“对教育哲学的定义虽然如此分歧,但是其中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大家都公认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
1.中国教育哲学家们的定义
代表:黄济先生和桑新民的定义
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的认识:
第一,第一点表述从教育哲学的自身特质出发,把教育哲学的视野界定为“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把教育哲学的对象界定为“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
题”;
第二,认为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
桑新民教授认为:
1“从定义来看,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
2“从研究的对象看,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教育哲学则研究教育领域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教育哲学石中英》课件
实践
教育评价实践中,应遵循全面性、客观性、发展性原则,采 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等,对教育活动进 行科学、公正的评价。
教育反思的意义与方法
意义
教育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 途径,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教育 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 创新。
方法
教育反思的方法包括内省、案例 分析、行动研究等,教师应结合 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 行反思。
石中英也吸收了西方教育哲学的思想,注重个体自由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石中英教育哲学的理论框架
教育目的论
石中英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 有全面素质的人,包括知识、能
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方法论
石中英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 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 ,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价值论
石中英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强调教 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石中英教授对教育哲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 多有见地的观点和理论,为教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石中英教授强调教育哲学应该关注教育实践,为解决教育 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观点主要基于西方哲学传统,对于 非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教育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教育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所谓关键发展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2、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受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
过程的机制就是成熟。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4、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
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
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6、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
色的人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7、个性又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8、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9、被有些专家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是少年期。
10、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
体性的阶段特征。
11、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的社会化在青年期也基本完成,“理想和未
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
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个体的道德认知过程中,也具有普
第三节 学校的目的
思考与探究
1.请从目的、手段、结果及伦理性等角度辨析“教育”、 “教唆”、“灌输”、“训练”、“宣传”这些概念之间 异同,并观察实际学校生活中的这些行为之间性质的差别。 2.请查阅资料,比较家庭和学校在履行教育职能方面各各 自的优势与不足,并理解它们在教育青少年儿童方面的功 能性联系。 3.请论述学校的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之间的统 一性,并具体分析当前学校的价值取向。
二、当代国外发达国家和教科文组织 对于学校目的的表述
(一) 日本《21世纪新生计划》(2001)
•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了新的《21世纪新生计划》(彩虹计划) • 计划对日本学校教育中欺侮弱小、拒绝上学、校园暴力、恶性青少年犯 罪、过分强调尊重自我等问题进行了猛烈的批评,并提出了新的学校目 的: 一、培养人格丰富的日本人, 二、发展每个人的潜能,培养富于创造性的日本人, 三、推进适应新时代的新型学校建设。
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中国学校目的的历史演变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中学教育学第三章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认识到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教育活动的社会意义,加强学校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及质量。
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自我意识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在教育中要重视个体能动性的调动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思和独立解决问题,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养成,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1. 教育哲学概述
- 教育哲学的定义和内涵
-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 教育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哲学的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
2.1. 东方哲学与教育
- 孔子与儒家教育思想
- 佛家与道家对教育的贡献
2.2. 西方哲学与教育
- 古希腊哲学对教育的影响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启蒙运动与教育的关系
- 学派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实证主义、唯理主义和存在主义
3. 教育目的与价值观
- 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的概念
-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的差异
- 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4. 教育方法与教育途径
- 教育方法的概念和分类:直接教育法、启发教育法、互动教育法等
- 教育途径的概念和分类:形式途径、心灵途径、情感途径等- 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与实践
5. 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
- 教育伦理的概念和内涵
- 教育伦理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等
- 教育伦理的实践与个人责任
6. 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
- 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传统教育理论、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
- 当前教育理论的趋势和挑战
以上是《教育哲学基础》知识点的整理,其中包括了教育哲学
的概述、重要思想家及其理论、教育目的与价值观、教育方法与教
育途径、教育伦理与公平正义以及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趋势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教育学第三章内容
第三章:教育的目的
①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②教育目的的功能有: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③哪些因素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3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④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有哪些: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的福禄培尔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迪尔凯姆、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纳托尔普
⑤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⑥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事实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表述被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三章重点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二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
二.简答题
1、教育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1)改变教育的对象观。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一切教育者不仅要意识到“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要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儿童“。教育者不仅要帮受教育者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提高教育对象,还应以存在的眼光打量教育对象。
(2)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教师发挥作用取决于两方面: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本人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新意识。
(3)重构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需要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并从教师的存在经验中获得启迪。
(4)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存在问题的讨论必须诉诸于讨论者本人的存在经验。
三.论述题
1、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
(完整word版)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教育哲学》复习重点
红色表明的是网上找的,不是很确定,仅供参考
一、选择(10×1')
1、黄济先生四点表述: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题、教育哲学是整个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应成为独立学科
2、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观点论教育,更是从教育的观点论哲学的学问——贺德夫
3、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大写到小写、贵族到平民、认识到存在、规范到解放
4、新的后现代哲学:实践性(性质是一门实践哲学不是指为教育实践服务)、反思性、批判性、价值性(在一定价值基础或原则指导下进行)
5、重估教育哲学的价值——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P39
6、哲学著作的条件:思想原创性、完整的新的哲学基础、对教育实践产生深刻长远影响
7、解放后哲学研究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多元哲学基础部存在、广度深度都较强、中国传统哲学得到系统整理和阐述、从教材编写深入到专题问题研究,出现亚领域、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8、规范教育哲学代表人物——弗兰肯纳
9、教育哲学学科名称由来——罗森克兰兹出版《教育学的体系》布莱克特翻译为英文《教育哲学》
10、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涉及美国教育哲学生死存亡的辩论,科南特认为教育哲学基础正在塌陷应取消教育哲学由一般哲学代之;布劳迪认为不是取消教育哲学而是要改进教育哲学的教学和研究。
11、美国本土实用主义P66
二、名词解释(5×4')
1.分析教育哲学:主张对教育理论中的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澄清其意义。代表人物周浩波。他认为,教育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更新人们的理解方式,不断地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新的表达,教育哲学应该为整个教育设计合理的生活方式。
教育哲学第三章
通常的解释是,因为这个问题“既 存在于人类的全部活动之中(横向的), 又贯穿于人类活动始终(纵向的)”, 所以才把这个问题“提升为”、“概括 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两个最基本的“维度”:一是“构成思 想”的“维度”,也就是思维以人的认 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而实现思维与 存在相统一的维度;二是“反思思想” 的维度,也就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当作问题而予以“反思”的维度。
三、教育哲学前提反思的任务和意义
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思想前提的反思, 揭示人类实践思想和人类行为的合理性。 教育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思想的前 提反思,揭示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合 理性。合理性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 统一。
从根本上说,教育哲学的前提 反思是对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 本和“最高支撑点”的寻求,是对 终极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的 寻求,也是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 终极依据、标准和尺度的寻求。
三、反思是哲学思维的自觉,是哲学走 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反思包括日常反思、科学反思和哲 学反思三个层次以及对“构成的思想”、 “构成思想的活动”和“构成思想的思 维方式”的反思三个方面。日常反思即 反省,是主体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评 价与检查。科学反思是对构成思维和存 在统一性的认识进行的反思。哲学反思 是对理论思维的前提进行的反思。 前提反思是哲学的本性,是哲学反思 的最本质的特性。
教育学各章节重点归纳3-4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重点)
1.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地方面变化的过程。
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①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外国的代表是弗洛伊德和格赛尔。
4.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是荀子,外国代表是洛克和华生。
5.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 (论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分阶段进行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则在青春发展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里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反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二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
二.简答题
1、教育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1)改变教育的对象观。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一切教育者不仅要意识到“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要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儿童“。教育者不仅要帮受教育者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提高教育对象,还应以存在的眼光打量教育对象。
(2)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教师发挥作用取决于两方面: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本人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新意识。
(3)重构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需要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并从教师的存在经验中获得启迪。
(4)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存在问题的讨论必须诉诸于讨论者本人的存在经验。
三.论述题
1、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
(1)存在的绝对性。人首先存在,才能思考存在,筹划存在,表征存在;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生存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全世界人民尊重的基本人权,也是人道主义的最低原则;由于存在的绝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维护自己存在和安全的动机或本能,这种自卫性的动机获本能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动力。(2)存在的意向性。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意向性是人作为人的存在从可能不断走向现实并开创未来的前提条件,它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人对人的理解,包括对自身的理解,都是通过对意向性的理解来达到对存在本身的认识的。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只有意志自由的人才有真正的意向性,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
(3)存在的文化性。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人的存在打上文化的烙印。人之所以为人,被当作人一样来尊重,并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表现。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产物。人的理解就意味着文化的理解。不了解人所处的文化,就不了解人的存在本身。人际之间的交往是跨文化的理解过程。对人和人生活进行文化的说明,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人的思想和言行。
(4)存在的时间性。人的时间性才是第一位的。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是不断呈现和实现的。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是不断向未来筹划的,而且在本质上是自我筹划的。我们必须反对在人的生成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观点。外在的任何力量都不能造就人,只有人自己才能造就自己。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又是有限的存在。存在的有限性是
人生意义的基础。认识不到存在的有限性,就不能很好地深思存在的意义。
(5)存在的语言性。人作为人的存在是一种语言的或话语的存在,意向、意识和文化都表现出语言的形式。语言是存在的家,失语就意味着踏上流浪的征程。改变我们的话语就改变了我们自己。让人说话,建立一个人人可以发言的社会制度,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6)存在的独特性。人的精神特征和个体行为特征的独特性。精神的独特性主要是背景的独特性和认识结果的独特性。个体行为习惯的独特性是人们在面对同一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和强度不同。人生是独特的、多元的和多中心的。
2、人的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生的枝节问题,是建立在根本存在的认识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的。
(1)死亡问题。作为绝对的存在,人在本性上是贪生怕死的;作为时间的存在,人总有一死。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不仅意味着毁灭更意味着创造,创造了责任和人的尊严。死亡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奴役问题。作为意向性的存在,反抗奴役,追求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人而言,自由是思想资源,自由的状态是我们创造性思考的状态。没有自由,个体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人类就不会有知识的进步。要想获得自由,必须废除各种奴役的形式,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突破自我束缚。
(3)有限的问题。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此导致的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无限、永恒、圆满等的追求,永远是有限的人生不可遏制的冲动,但是我们作为时间性的存在,永远无法真正地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臻达无限、永恒和普遍的境界。
(4)孤独的问题。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走出这种唯一和孤独,为了克服这种无助感、寂寞感和恐惧感,人必须向外开放,必须借助于自己的文化性和语言性与他人交往,从而获得亲密感、归属感和安全感。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利益的冲突使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必然是愉快的。
(5)自我认同的问题。作为绝对性、独特性和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伸张自我的权利,追求自我的实现。作为意向性的存在,人总反复地问”我是谁“或”我是什么“。作为一种语言性和文化性的存在,人又总是很难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存在于”我们“之中,作为价值和意义中心的”自我“究竟存在不存在?我们每个人也经常由这些问题引发出自我认同危机之中。
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一)宗教人
1、代表:夸美纽斯(l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大教学论》)
2、宗教人的形象:(1)人是神的摹本(2)人贵有灵性(3)人有原罪
3、教育的根本价值、目的: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
4、学习的终极目的:为了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神的精神。
(二)自然人
1、时间:萌芽于12世纪,描绘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
2、学派
(1)12世纪的“沙特尔学派”
基本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上帝创造了人,但上帝并不支配人真正支配人的是人的内在的“自然”或“本性”;沙特尔的精神即后来人们所说的理性精神,乐于求知、勤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