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石中英第三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生与教育

第一节人的存在与教育

一.填空题

1、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二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

二.简答题

1、教育怎样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1)改变教育的对象观。教育的对象观包括两方面的认识: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一切教育者不仅要意识到“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要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儿童“。教育者不仅要帮受教育者提高生存能力,而且要帮他们提高存在的智慧;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提高教育对象,还应以存在的眼光打量教育对象。

(2)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教师发挥作用取决于两方面: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本人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新意识。

(3)重构师生关系。现代师生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功能性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即“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需要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显现出来并从教师的存在经验中获得启迪。

(4)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

(5)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存在问题的讨论必须诉诸于讨论者本人的存在经验。

三.论述题

1、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

(1)存在的绝对性。人首先存在,才能思考存在,筹划存在,表征存在;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生存权”是一种基本人权,是应该得到全世界人民尊重的基本人权,也是人道主义的最低原则;由于存在的绝对性,所以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维护自己存在和安全的动机或本能,这种自卫性的动机获本能也是人生最根本的动力。(2)存在的意向性。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意向性是人作为人的存在从可能不断走向现实并开创未来的前提条件,它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历史和现实基础。人对人的理解,包括对自身的理解,都是通过对意向性的理解来达到对存在本身的认识的。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只有意志自由的人才有真正的意向性,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

(3)存在的文化性。人是作为文化的存在而存在的,人的存在打上文化的烙印。人之所以为人,被当作人一样来尊重,并不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外表,而是因为他具有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表现。而这些东西都是文化的产物。人的理解就意味着文化的理解。不了解人所处的文化,就不了解人的存在本身。人际之间的交往是跨文化的理解过程。对人和人生活进行文化的说明,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人的思想和言行。

(4)存在的时间性。人的时间性才是第一位的。人是存在于时间之中的,是不断呈现和实现的。人的存在是历史性的,是不断向未来筹划的,而且在本质上是自我筹划的。我们必须反对在人的生成问题上的各种各样的决定论和宿命论的观点。外在的任何力量都不能造就人,只有人自己才能造就自己。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又是有限的存在。存在的有限性是

人生意义的基础。认识不到存在的有限性,就不能很好地深思存在的意义。

(5)存在的语言性。人作为人的存在是一种语言的或话语的存在,意向、意识和文化都表现出语言的形式。语言是存在的家,失语就意味着踏上流浪的征程。改变我们的话语就改变了我们自己。让人说话,建立一个人人可以发言的社会制度,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6)存在的独特性。人的精神特征和个体行为特征的独特性。精神的独特性主要是背景的独特性和认识结果的独特性。个体行为习惯的独特性是人们在面对同一种刺激所作出的反应的方式和强度不同。人生是独特的、多元的和多中心的。

2、人的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生的枝节问题,是建立在根本存在的认识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的。

(1)死亡问题。作为绝对的存在,人在本性上是贪生怕死的;作为时间的存在,人总有一死。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不仅意味着毁灭更意味着创造,创造了责任和人的尊严。死亡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奴役问题。作为意向性的存在,反抗奴役,追求内在的和外在的自由是人的本性。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对个人而言,自由是思想资源,自由的状态是我们创造性思考的状态。没有自由,个体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人类就不会有知识的进步。要想获得自由,必须废除各种奴役的形式,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突破自我束缚。

(3)有限的问题。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由此导致的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也是有限的。对无限、永恒、圆满等的追求,永远是有限的人生不可遏制的冲动,但是我们作为时间性的存在,永远无法真正地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臻达无限、永恒和普遍的境界。

(4)孤独的问题。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走出这种唯一和孤独,为了克服这种无助感、寂寞感和恐惧感,人必须向外开放,必须借助于自己的文化性和语言性与他人交往,从而获得亲密感、归属感和安全感。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利益的冲突使人之间的交往并不必然是愉快的。

(5)自我认同的问题。作为绝对性、独特性和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伸张自我的权利,追求自我的实现。作为意向性的存在,人总反复地问”我是谁“或”我是什么“。作为一种语言性和文化性的存在,人又总是很难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存在于”我们“之中,作为价值和意义中心的”自我“究竟存在不存在?我们每个人也经常由这些问题引发出自我认同危机之中。

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人的形象

(一)宗教人

1、代表:夸美纽斯(l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代表作《大教学论》)

2、宗教人的形象:(1)人是神的摹本(2)人贵有灵性(3)人有原罪

3、教育的根本价值、目的: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

4、学习的终极目的:为了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神的精神。

(二)自然人

1、时间:萌芽于12世纪,描绘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

2、学派

(1)12世纪的“沙特尔学派”

基本观点:人是一个“小宇宙”;上帝创造了人,但上帝并不支配人真正支配人的是人的内在的“自然”或“本性”;沙特尔的精神即后来人们所说的理性精神,乐于求知、勤于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