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是什么.

合集下载

教师考试热门考点备考指导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师考试热门考点备考指导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教师考试热门考点备考指导之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目前,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不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
...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对课程的管理包括:(1)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2)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3)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4)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地方对课程管理包括:(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2)制订课程实施计划;(3)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4)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以上就是教师考试热门考点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渐展开。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学生主要是以记忆为主,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第三,新课程改革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刀切的,忽视了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而新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教育,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第四,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

而新课程改革通过设置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五,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视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重视名校而忽视普通学校。

新课程改革强调公平教育,注重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新课程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教育与时俱进。

总结起来,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现代化。

这些目标的实现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的一次革新,更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

让我们共同期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doc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doc

新课程的重要核心及改革理念三篇第1条新课程十大理念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是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2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改变模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构。

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新课程旨在使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变化应逐步实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课堂教学。

它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这里,一切、意味着所有教育和教学战略的制定以及在学校中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基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

这里的“学生”。

显然是指学校里的每个学生;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所有课外活动。

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生存能力,独立学习,与他人合作、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如何处理事务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确保我们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些人简单地把这句话融入所有学生的一切。

“五个、主要目标”课程改革专家一致认为,在邓小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革命传统。

二是要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第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四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第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六是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新一代。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必考知识点

第八次课程改革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

新课程教学改革范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构建未来教育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新课程教学改革以“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目标。

改革强调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合作、创新思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1. 优化课程结构:新课程教学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强调学科间的融合与综合,增加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化发展空间。

2. 更新课程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3. 改进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强化实践教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改革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过程表现,建立多元化、激励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挑战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进,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1. 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

2. 教育资源分配:新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教材、设施、设备等。

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改革的深入推进。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是什么.

•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 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 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 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 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 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 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⑵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 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 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 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⑶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 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 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 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 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 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 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 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理
念与目标是什么
• 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 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 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 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注重均 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主体多 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 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 拔的作用; •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 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

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一代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从“补习”到“学识”的转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由“授之以渔,使之自然而然”演变而来的。

即以教师作为服务者,学生作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注重过程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发展潜能,走出一条学习型知识经济带来社会收益的新道路。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更好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新审视教育内容及其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课程。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
(一)坚持以教师为服务者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依托,建立课程的探究型态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以增强学习兴趣为核心,重视活动,注重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主观意识的培养,增强学习的意义感。

(四)以课程设计为中心,注重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增加课程的教学可视性,淡化学习的焦虑感。

(五)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主线,促进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观、文化活动等形式运用课程知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教育的热情。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开发,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素质。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

学习新课标,思考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目标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

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

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

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doc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讲解四篇第1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个学生。

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关心。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各种道德因素,还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达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爱、同情、责任感。

以下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确立了“课程即经验”的新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

然而,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课程理念是学校教育环境中的教育体验系统,旨在使学生获得教育体验系统,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1、课程是一种体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着本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对每个人都不一样。

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个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理解,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创新给定的内容,使给定的内容能够不断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个过程,强调参与和生成。

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课程的外部,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们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他们一起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换句话说,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学习者拥有和获得知识的主要活动过程。

因此,自然是课程,生活是课程,自我是课程。

2 、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

“完整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和生命的完整。

人是一个智能和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命的完整性表明人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构成自然+社会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1、寻求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课程忽视甚至分离了孩子的完整性。

一方面,学习等同于“阅读”,阅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书”进行测试,而忽视非学术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经验,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判断题

新课程改革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教师即课程。

(×)12、教师在1~ 6年级年段都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1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1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1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6、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18、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三、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四、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五、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一、体现时代要求:一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和革命传统;二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三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五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六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七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八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九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应实现六大转变;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是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六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六、课程改革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新课改是指中国自 2001 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引言新课改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新课改自 2001 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简述新课改的主要理念。

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1. 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首要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独立解决问题。

3. 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新课改倡导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5. 改革评价方式新课改要求改革评价方式,不再以单纯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综合素质评价、表现性评价、等级评价等,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三、结论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方法,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评价方式等。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新课程改革八个新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I、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规范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继续搞好军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

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严禁一切封建迷信其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及物品传入校园。

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工作,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以下几项: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提倡学生主体性:新课改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方式,并参与课程设计、调整和评价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新课改不再强调学科划分和知识的分割,而是鼓励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鼓励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改也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5. 强调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改不再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的单一评价,而是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

新课改倡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评价、项目评价、实践评价等,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6.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善教师培训体系,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源,以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技能。

新课改也鼓励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指导者和学习引导者。

总的来说,新课改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强调学生主体性和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推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及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改旨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⑷课程设置发生了转变。 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 部分组成,研究性学习活 动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 ⑸课程实施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学大 纲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缺乏对课程 实施特别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新 课程实施致力于学生个性成长。学校 要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 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鼓励学 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 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方案还要求学校应加强课程资 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 有课程资源,保障高中课程更有个性。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 念是什么
•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 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 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 体系。
• 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 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基本理念 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 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 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制度和学校文化。
• ⑵课程结构发生了转变。在对各门 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调整的基 础上,与以往课程多是由学科构成 不同,建立了由学习领域、科目、 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课程结构

⑶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不再单 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 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 逻辑性,而是从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 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 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课程 内容既要体现其时代性,又要反映其 基础性,同时还强调选择性,以满足 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 变化二: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要求富有弹性。
• •
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的增加和要求的灵活化, 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尊重 差异的课程理念,这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修习 方案。课程实施者应注意帮助学生从选择中学 会选择,实事求是,优化组合,发展其根据个 人实际规划人生的能力。
• 变化三:实行学分管理。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理
念与目标是什么
• 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 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 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 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 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注重均 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 ⑴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⑵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 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 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⑶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 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 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 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 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6学分)。 •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 ⑴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 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 ⑵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 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 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与以往的课程结构相比,普通高 中新课程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 变化一: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 课程应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 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 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 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 基础结构。这与以往高中课程只是由各种科目组成 有很大不同。新课程结构层次示意图如下: • 学习领域——科目 ——模块
• 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 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 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 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 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 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 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 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 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
• 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 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 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 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 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 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 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 • 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 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 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 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 • 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 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 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 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⑷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 推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 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 ⑸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 学校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 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与以往课程相比较,普通高中新 课程的突出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 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 转变。其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 中课程改革方案确立了体现素质教育精神 的教育观念,力求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 的局面,既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又强调为 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比较好地阐释 了新世纪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 基于我国“教学大纲”的种种弊端以及 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及改革 目标,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 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 是—个简单的词语置换,至少应包括以 下三方面的理解和考虑。
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1996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 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 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90%的学生 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 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 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 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 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 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 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 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Ⅰ中 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 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 可毕业。学校和教师应按照学分管理 的方式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 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主体多 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 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 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 拔的作用; • 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 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 集中的状况。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 变化四:体现模块课程特点,课程时间 安排相对集中。 •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 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 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 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 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普通 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课程实 施者改变以往主要是按学时备课的方式, 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 整体性的特点。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什么?
• 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 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 视野,引导创新的实践; • ⑵适应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 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 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 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 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 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具体而 明确。如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 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 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一 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 (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 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 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 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 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 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获得2学分。
• 其变化的具体表现如下: • ⑴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课程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 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 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 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 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 “繁、难、偏、旧”的情况,而关注学生的 全面发展。
• ⑹课程评价方面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方案 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 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 间,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 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 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 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 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 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身 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 知识领域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改变课程 内容繁难窄旧的现状; • 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 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 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 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