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教师自身修养是属于个体品德的范畴,是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品质的产物,其构建要通过持续不断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

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

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修养:一、应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同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塑造人、培养人、改造人,即把一个活生生的自然人塑造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是一种特殊教育手段。

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可以影响学生求知的观念和态度,正所谓“师表,人之模范也”、“博学为师,德高为范”这些名言,都说明了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是具有巨大的教育影响。

1.要贯彻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身为教师要首先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要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和要求。

可以通过学习他们这些先进模范典型,可以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不断地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师德认识和师德修养,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以师德榜样鞭策自己、评价自己,自觉遵守和执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完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培训和管理内容之一,制定研修计划,确定研修内容和学时,考核合格计入相应学分,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还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树立“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树立“课程是生活、是经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的新的课程观。

3.树立“教学是交往”、“教学是师生学习的共同体”、“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按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教学”、“带领学生走向知识,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课程标准比教材更重要”的新的教学观。

4.树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的新的教师观。

5.树立“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知识不仅是掌握,更重要的是变成能力,转化为经济财富”的新的质量观。

6.树立“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才能生存、学习创造未来”终身学习的新的学习观。

7.树立人才层次化、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新的人才观。

8.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让考试成为学生成功的一次体验,是个性发展的一次展示,是潜能开发的一次展现”的新的课程评价观。

课改让教师有了三个重新认识一是重新认识了学生。

新课堂强调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

那么教师要想真正为学生服务,就必须真正了解学生和认识学生,要想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就必须真正把握学情,因此,在传统课堂上对学生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程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课堂的需求。

传统课堂因为强调以教为主,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对学情的把握的要求不是那么高,因为传统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但新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我。

因此,教师要想真正走进新课堂,就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二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6.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7.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12.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关于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 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并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简述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指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当代教育发展
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加宽松、良性、有效的学习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
三大基本理念包括“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首先,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发展性,即培养学生随着教育发展而实施各
种学习技能以及多半的生活技能。

例如,应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发现规律、探索科学。

此外,可以推广一些传统课程,开发与科学技
术学科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各项素质。

其次,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均衡性,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科目上取得良
好的成绩,也要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均衡发展。

均衡性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接受系统的身心教育,追求综合性素质
的提高,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宽的视野中建
立对社会的认知。

最后,新课程改革应注重多样性,即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特长,在
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新知识,实现自我价值。

多样性不仅要求学生在
课程学习上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参加能激发他们兴趣的
活动,例如运动、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发展性、均衡性和多样性。

它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学生充分发展,提高学习
效率和获得更多新知识,最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下面是新课改基本理念,欢迎阅读。

新课改基本理念大全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对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价值引领和素质教育等方面。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标准出发,对我国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供有价值的、高质量的文章。

首先,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逐步探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帮助读者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我们将提供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以帮助读者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分享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观点和理解。

本文预计字数不少于3000字。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和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强调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将品德教育贯穿于学科教育之中,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智力、德育、体育、艺术和劳动等全面发展。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课程以学科为基础,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方法方面,新课程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精神。

在评价方式方面,新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价值引领。

价值引领是指通过教育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经验”,强调体验和参与生成。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以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哲学家XXX指出,只有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强调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并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为了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同时,为了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应关注人,重视过程,并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多元性也很重要,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为了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需要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并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它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呢?嘿,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今天就来聊聊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些理念是啥。

1. 以学生为中心1.1 教育的真正主角说到以学生为中心,听上去可能有点官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角。

就像一部电影,学生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主角,老师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配角”。

以前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长篇大论的独白剧。

但现在,改革后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演”,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开口说话,参与讨论。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家都是主角,没什么人愿意当“观众”。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的兴趣也是关键。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满是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知识,谁还愿意认真听讲呢?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源源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年一样。

2. 关注全面发展2.1 不只关注分数咱们常说“得分为王”,以前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呢?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考出好成绩,还能懂得生活的道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2.2 培养多种能力此外,改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练兵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
有需要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 ,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

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 “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课堂应是生态环境。

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

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

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
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每个教师与学生间都存在差异,都有潜能。

承认差距,发挥潜能。

教师学生都有个人人格和尊严。

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过程应在师生间特别是学生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合作中:师师(全员)师生(全程)生生(全域),教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个体活动,更是体现一种团体精神。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主动认知的过程。

课堂教学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究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研究解决问题。

教师应做激励学生探究的人。

为学生提供咨询,平等交换意见。

帮助学生发现矛盾,但并不拿出现成答案。

研究性学习理念:让学生获得来自研究的积极体验;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人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道德;以学生参与研究为基本形式。

创新思维理念: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新颖、有价值的思维,它具有深刻、广阔、跳跃、模糊、不确定性。

它产生的过程往往是非理性、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有时是一种直观感觉,有时是一种异想天开。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展个性,开发求异、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开发形象、直觉思维;优化知识结构。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