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危险品的危害及防护
化学危险品的危害及防护化学危险品是指那些在使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可能对人体、环境或财物造成损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具有一定的毒性、腐蚀性、爆炸性或易燃性等特性,因此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危险品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1. 毒性危害某些化学危险品可能具有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常见的毒性危害包括吸入毒气或毒雾、皮肤接触毒物、摄入有毒物质等。
为了防止此类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保护自己免受毒性物质的侵害。
- 通风排气系统的使用,有效减少毒物浓度。
- 将危险品储存在标有警示标志的容器中,以便识别和防止误触。
2. 腐蚀性危害腐蚀性危害是化学危险品常见的危害之一,指物质对金属、皮肤、眼睛等引起腐蚀和损坏。
以下是防护措施的一些建议:- 穿戴防护衣物、防护面罩以及防护手套等装备,以防止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 在储存和使用危险品时,要确保容器完整密封,避免泄露。
在处理腐蚀性物质时使用专用的设备和容器。
3. 火灾和爆炸危害易燃物质和可燃气体具有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
以下是防护措施的一些建议:- 将易燃物质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明火和热源。
- 使用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避免使用水灭火,以免引发火灾或加剧火势。
- 在操作易燃物质时,要采取防静电措施,并避免产生摩擦火花或电火花。
4. 放射性危害放射性物质具有辐射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以下是防护措施的一些建议:- 佩戴辐射防护服和面具,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 在储存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要按照规定的安全操作流程进行,确保人员的辐射剂量在安全限度以内。
- 对放射性废物进行合理储存和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5. 环境污染危害化学危险品的意外泄漏或不当处理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并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
以下是防护措施的一些建议:- 建立合理的储存设施,防止危险品泄漏或溢出。
常用试剂的危害、急救和防护措施表
、呼吸道。
IDLH:1500mg/m3引起痉挛,急躁。
可能对水体有污染。
由呼吸道侵入。
腹痛、呕吐、便血、休克,最后死于循环衰竭。
具有强氧化性。
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遇甘起呼吸道损害。
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重者致灼伤。
刺激皮肤,浓溶液或结晶对皮肤有腐蚀性。
口服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出现口内烧灼感、上腹痛、恶心、呕吐、口咽肿胀等。
口服、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
道有轻度刺激作用。
持续吸入可引起头晕、恶心、倦睡和其他一些麻醉症MSDS-039环己烷所含有二氧化硅杂质有关。
炎症、支气管炎,可伴有肺气肿。
X眼刺激。
经系统等,其毒性主要在于它能使体液中的钙离子沉淀。
长期吸入会使体内的钙离子沉淀在肾脏内,导致磷中短促。
溅落眼睛内,刺激结膜,发红疼痛。
刺激皮肤,红痛。
口服磷酸盐肤,长期接触会刺激皮层;眼睛,粉尘货雾滴会刺激眼睛;食入,会刺激口、食道和胃。
伤粘膜,催吐,胃肠痉挛,痢疾,死亡.二级产物导致:对于消化系统有轻微的吸收.害,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目前,未见职业中毒的报道。
本品不燃,有毒,具刺激性。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后,可因喉和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等,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遇潮湿空气、水或遇湿易燃物品,本品对粘膜、上呼吸激烟雾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本品不燃,具刺激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烟气。
皮服和眼灼伤。
长期接触本品的工人会出现全身性银质沉着症。
表现包括:全身皮肤广泛的色素沉着,呈灰蓝黑色或浅石板色;眼部银质沉着造成眼损害;呼吸道银质沉着造成慢性支气管炎等。
本品助燃,高毒。
误服硝酸银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吸入氧化镁烟尘浓度4-6mg/m3,12分钟,可发生金属烟热,患者发热,咳嗽,胸部有压迫感,白细胞明显增多,但比氧化锌烟雾引起的症状要轻而且少见。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4535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示范文本)编制: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正式样本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
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答疑】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有哪些
【答疑】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有哪些(二)引言概述:化学毒物是指能够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其危害程度和预防措施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以化学毒物的危害和预防为主题,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不同化学毒物的危害性分析和对应的防护措施的介绍,旨在提供给读者关于化学毒物的全面了解和工作实践中的指导。
正文内容:一、化学毒物的危害性分析1. 不同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a. 酸性物质:对皮肤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并可能导致化学灼伤。
b. 碱性物质:对皮肤和眼睛有刺激性,并可能造成组织腐蚀。
c. 有机溶剂:可通过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引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
d. 重金属:长期接触重金属可导致中毒和慢性疾病,如铅中毒及水银中毒等。
2. 化学毒物的暴露途径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 吸入途径:可引起呼吸道疾病、中毒等。
b. 食入途径:可造成胃肠道疾病、肝脏损害等。
c. 皮肤接触途径:可引发刺激、过敏、腐蚀等。
d. 眼部接触途径:可能导致眼睛刺激和损伤。
二、化学毒物的预防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a.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防护手套等。
b. 遵循正确操作程序:如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毒物等。
c. 实施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洗手、更衣、正确处理有毒物质等。
2. 工作环境控制a. 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确保工作环境中有足够的气流流通,去除有害物质。
b. 移花接木法:用相对无害的物质替代有害化学物质,减少暴露风险。
c.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使用毒性化学物质时要根据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1. 酸性物质a. 危害:有刺激性,可能导致化学灼伤。
b. 预防:佩戴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避免直接接触。
2. 碱性物质a. 危害:有刺激性,可能造成组织腐蚀。
b. 预防:使用防护服、呼吸器等,做好防护措施。
3. 有机溶剂a. 危害:长期接触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
液态毒物危害与预防
液态毒物危害与预防
1.液态毒物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工业中使用最广的有机溶剂有下列几种:
(1)脂肪族碳氢化合物:汽油、白色酒清、挥发油等。
(2)芳香族碳氢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等。
(3)醇类:甲醇、乙醇、丙醇、丁醇。
(4)醚类:乙酸。
(5)醋酸脂:醋酸甲脂、醋酸乙脂、醋酸丙脂等。
(6)酮类:丙酮。
(7)二硫化碳。
(8)氯化烃类:二氯乙烷、四氯化碳等。
2.有机溶剂的危害
(1)汽油危害
在生产环境中,汽油主要以蒸气形式经呼吸道被人汲取,皮肤汲取很少,而经口腔进入则大多是由事故所致。
汽油蒸气对肺泡不起刺激作用,而直接进入血液中,并很快转到脂肪丰富的组织器官中。
一般来说,在生产中,汽油中毒大都属于慢性中毒,长期在空气中的汽油蒸气过量,导致头疼、头晕、耳鸣、结膜类、咽喉类,视力丢失,消化不良等等。
链接:接触汽油的主要作业有:石油提炼,内燃机燃料,橡胶生产,喷漆、印刷,制药,人造革生产等。
此外,
汽油贮运、车辆修理、炼油厂试验室等,也常接触汽油。
6 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治
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 消化系统
– 经消化系统进入人体的毒物可直接刺激、腐蚀胃黏膜产 生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毒物作用 特点不同,表现也不同。 • 汞盐、三氧化二砷等经口急性中毒引起急性胃肠炎; • 铅及铊中毒引起腹绞痛; • 一些毒物可引起牙龈炎、牙龈色素沉着、牙酸蚀症、 氟斑牙。 • 许多亲肝性毒物,如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等,可引 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4.1毒物及化学毒物的危险度
4.1.1毒物
毒性+剂量=毒物
《辞海》中是这样定 义的,能对机体产生化 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因 其功能障碍、疾病甚至 死亡的物质
毒物主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给以较小剂 量后,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 能性或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合物。
4.1.2化学毒物的基本特征
正已烷中毒她的手指到现 在还不能完全伸展开来 东莞市清溪镇的台资企业安 加鞋厂涂胶工序女工中毒打 工妹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在工厂干的活是给 鞋面涂胶水,年龄 最大的不过28岁, 最小的才18岁,正 已烷中毒
20
苹果有毒
• 137名苹果中国供应 商苏州建联科技员 工因暴露在正己烷 环境,健康遭受不 利影响。 • 苹果公司发布2010 年的供应链管理报 告,首次公开承认 中国供应商员工因 工作环境致病。
I级: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学品,共9项:
塔崩、芥子气、梭曼、沙林、路易氏气、氮芥气、 酮、七氯化茚、五氯酚、毒杀酚。 苯氯乙
II级: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共5项:
氟乙酸钠、艾氏气、狄氏气、毒鼠强、鼠甘氟。
III级: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农 药共19种。
引起食物性中毒的化学毒物
大鼠实验经口LD50 <50mg/kg 经皮LD50 <200mg/kg 吸入LC50 <500cm3/m3(气体) 2.0mg/kg(蒸气) 0.5mg/L(尘、雾)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
化学危险物品伤害和预防范文化学危险物品是指在生产、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爆炸、燃烧、中毒或其他不良影响的物质。
它们具有极高的危险性,一旦不正确使用或管理,就可能导致重大伤害甚至灾难性后果。
因此,了解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机制,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方式,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方法。
首先,化学危险物品的伤害方式可以归纳为四类:爆炸、燃烧、物理伤害和毒性。
一、爆炸:化学危险物品的爆炸是由于其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发生不可逆反应,释放出大量能量所致。
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飞溅物可以造成严重的物理伤害。
此外,爆炸还会导致火灾和毒性气体的释放,进一步加剧伤害程度。
二、燃烧:有些化学危险物品在受到热源或火焰刺激时会发生燃烧反应。
燃烧产生的高温和火焰可以引发火灾,并释放出毒性烟雾和气体。
火灾不仅会造成人身伤害,还会破坏设备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物理伤害:物理伤害是指通过化学危险物品的物理性质产生的伤害。
例如,一些腐蚀性物质可以腐蚀皮肤和眼睛,导致化学灼伤。
此外,一些物质可能具有较高的温度或压力,当它们接触人体时,会引起灼伤或爆炸。
四、毒性:许多化学危险物品具有毒性,即使是很小的暴露也有可能导致中毒。
毒性物质可以通过吸入、皮肤接触或误食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损害。
一些化学物质甚至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长期暴露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针对以上伤害方式,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化学危险物品造成的伤害。
一、合理储存和管理:确保化学危险物品存储符合相关规范,避免堆放过量物品或混合存放不相容的物质。
应将危险物品储存在专门的储存区域,保证容器标识清晰可读,避免误用或混淆。
定期检查储存区域的安全状况,及时处理泄露或损坏的容器。
二、注意火源控制:化学危险物品是易燃或可燃物质,因此要注意严格控制储存和使用区域内的火源。
禁止在危险物品储存区域内吸烟或使用明火。
在可能引发火灾的工作场所,应配备灭火器和其他灭火设备,并确保员工接受相关的灭火培训。
2024年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3篇)
2024年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一、引言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在工作中接触到化学品的机会越来越多。
虽然这些化学品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害。
化学类毒物的职业危害对于工作者的健康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在2024年,健全的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将成为工作环境中的重要议题。
二、职业危害的分类化学类毒物的危害可以分为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两种类型。
急性危害指的是暴露短时间内即可引发的危害,例如化学品的腐蚀性或刺激性导致皮肤灼伤和呼吸道刺激等。
慢性危害则是在长时间暴露后才显现的危害,例如长期暴露于有害气体或粉尘中引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等。
三、防护措施在2024年,对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的防护措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教育培训对于从事化学类毒物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要进行充分的职业危害教育培训,使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内容应包括化学品的种类、危害性及其防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要定期进行培训的更新和复习,以提高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化学类毒物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工作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监测可以通过现场监测、采样分析或者空气质量检测仪器等方式进行。
监测结果要及时公布,并针对高危区域或高危岗位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隔离措施、通风设备的安装等。
3. 防护装备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化学类毒物职业危害防护的重要一环。
不同的化学类毒物有不同的危害性质和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例如呼吸防护器、防护手套、防护镜等。
同时,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护装备,确保其正常使用和有效性。
4. 工程措施在工作场所中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来减少和控制化学类毒物的泄漏和扩散。
例如,设置有效的通风系统、隔离装置和有效的排污设施等。
此外,要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及时修复。
5. 应急处置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突发事故能够快速有效地做出应对和处置。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本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本引言:随着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各类化学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但与此同时,化学物质也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预防范本,以提高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一、化学毒物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直接伤害:某些化学物质能直接损害人体组织,如腐蚀性物质能导致皮肤烧伤;酸雾、碱雾等可引起眼睛、呼吸道等器官的损伤。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会引起慢性中毒,如砒霜、铅等重金属的长期接触可能导致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种疾病。
(3)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某些化学物质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如苯、二甲苯等可引起白血病和头颈部肿瘤。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物质的排放和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工业废气中的有机物、硫化物等会造成大气污染,破坏大气层;危险废物的处理不当会导致土壤受到污染,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微生物造成伤害。
二、化学毒物的预防1.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和监管,明确责任和标准,加大惩罚力度,以保护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
2.预防措施的采取:(1)正确使用化学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化学品,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有害气体,戴好个人防护装备。
(2)储存和处理化学品: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的仓库中,分类存放,避免混合存放;废弃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并进行正确标识和包装。
(3)加强通风设施建设:在生产和储存场所中,应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4)加强职业卫生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有害因素,保障工人的健康。
(5)个人防护和培训: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员工对化学危害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三、化学毒物事故应急预防1.事前预防:(1)加强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意识,使其能够正确应对危险情况。
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防护要点
常见化学毒物的危害及防护要点常见化学毒物主要有氯气、氨气、一氧化碳、苯系列物、亚钠、甲醛、硫化氢、易燃易爆物质、酸碱等腐蚀品和农药危害等,现将它们的危害及防护要点分述如下:1、氯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氯气作为一种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化工生产和自来水生产企业,应用十分广泛。
A.危害:氯属II级高度危害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吸入可引起呼吸道粘膜症、肺水肿、眼和皮肤灼伤。
B.逃生:(1)沿侧风向逃离泄漏源。
--氯气比空气重,氯气泄漏后沿地面扩散和逃生时可登高逃离氯气危害。
(2)逃离时最好戴防毒面具或用湿毛巾、衣物等捂住口鼻。
C.急救:(1)氯气遇水呈酸性,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后,应使用0.2%~0.1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不少于30分钟,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自来水冲洗。
(2)呼吸道吸入引起急性中毒后,应及时使用“消泡净”防止肺水肿,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术、吸氧。
(3)吸入氯气量较大者应卧床休息,给以“舒喘灵”气雾剂,或5%碳酸氢钠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
2、氨气危害及防护要点氨气(液氨)可作为制冷剂使用。
A.危害:氨属IV级毒物,对皮肤、粘膜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死亡,吸入、接触并可引起灼伤、冷灼伤。
B.逃生:(1)氨气发生泄漏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
(2)氨气较空气轻,逃生时先看准风向,沿侧风向逃生。
(3)将毛巾用醋浸湿捂住口鼻逃生。
C.急救:(1)接触氨气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处理。
(2)中毒时应使用“清沧1号”对咽部进行喷雾,严重者应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送医院抢救。
3、一氧化碳危害及防护要点家庭使用的人工煤气中含有一氧化碳。
A.危害:一氧化碳属II级中度危害毒物,它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窒息,急性中毒会引起头晕、无力、药迷甚至死亡。
B.防护:(1)厨房间及浴室加强通风。
(2)使用煤气时,人不离开灶台。
(3)停止使用,要及时关闭开关。
(4)发生泄漏,不能点火,动用任何可能产生火花电器、手机、电话等,要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开门窗通风。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三篇)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
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一)化学毒物及其分类●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较低剂量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基本概念:中毒: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甚至死亡现象称为中毒。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XX种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Industrial Toxicant/Toxic Substance);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生产性毒物主要来源于原料、辅助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成品、副产品、夹杂物或废弃物.2.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3.按对损害的器或系统分类:(1)神经系统(2)呼吸系统(3)血液系统(4)循环系统(5)肝脏(6)肾脏●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气态、液态、固态或气溶胶。
识记:化学毒物定义及基本概念理解: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应用: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二)职业中毒●分类:(1)急性职业中毒(2)慢性职业中毒(3)亚急性中毒(4)迟发性中毒●进入的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吸收进入,其次为皮肤,也可由消化道进入识记:职业中毒分类理解:生产性毒物进入的途径第4章:化学毒物危害与防治(三)常见化学毒物及其危害●分类及其危害:1。
金属与类金属:急性金属中毒多由食入含金属化合物或吸入高浓度金属烟雾或金属气化物所致.在现代操作中,这种类型的接触比较少见,常常是由于意外的化学反应、事故或在密闭空间燃烧或焊接造成;金属还有致癌作用。
2。
刺激性气体:刺激性气体通常以局部损害为主,其损害作用的是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病理反应而产生刺激作用,当刺激作用强烈时可引起全身性反应。
3.窒息性气体:吸入后,使氧气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而造成机体组织细胞缺氧的气体.4。
有机溶剂:①皮肤:有机溶剂所致的职业性皮炎,约占皮炎总例数的20%;②中枢神经系统:几乎全部易挥发的脂溶性有机溶剂都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多属非特异性的抑制或全身;③周围神经和脑神经:有机溶剂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④呼吸系统: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大量接触溶解度低、刺激性较弱的溶剂,常在呼吸道深部溶解,可引起急性肺水肿。
第六章 化学毒物危害与控制技术
三、毒物危害的影响因素 毒物的毒性大小或作用特点常因其本身的理化特性、毒物间的联合作用、 环境条件及个体的差异等许多因素而不同。 1. 物质的化学结构对毒性影响 各种毒物的毒性之所以存在差异,主要是基于其分子化学结构的不同。 如在碳氢化合物中,存在以下规律:
毒物侵人人体后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在一定条件 下破坏人体 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 的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中毒。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即 为职业中毒。因此判断是否为职业中毒首先应看3个要素是否同时具备, 即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和中毒,上述三要素是必要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挥发性。毒物的挥发性越大,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越大,进入人体 的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毒作用越大。如苯、乙醚、三氯甲烷、 四氯化碳等都是挥发 性大的物质,它们对人体的危害也严重。而乙二醇的 毒性虽高但挥发性小,只为乙酬的1/2 625,故严重中毒的事故很少发生。有 些物质的毒性本不大,但因为挥发性大。也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应该指出,毒物的含义是相对的。首先,物质只有在特定条件下作用 于人体才具有毒性;其次,物质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出现毒 害作用。如职业中毒的发生,不仅与毒物本身的性质有关,还毒物侵入 体的途径及数量、接触时间及身体状况、防护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因 此,在研究毒物的毒性影响时,必须考虑这些相关因素。
具体讲某种物质是否有毒,则与它的数量及作用条件有直接关系。例 如,在人体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铅、汞等物质,但不能说由于这些物质 的存在就判定发生了中毒。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能称 之为毒物。如氯化钠日常可食用,但人一 “次服用200~250g就可能会致 死。另外,毒物的作用条件也很重要,当条件改变时,甚至一般非毒性 的物质也会具有毒性。如氯化钠溅到鼻黏膜上会引起溃疡,甚至使鼻中 隔穿孔;氮在9. 1 MPa 下有显著的麻醉作用。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范文化学物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不正确或者不安全的处理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旨在介绍化学毒物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化学毒物危害。
化学毒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危害生物体的化学物质,包括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等。
化学毒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许多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等;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某些药物、食物添加剂等;还有一些化学物质可能是致癌物,如苯、甲醛等。
这些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有些可能是急性毒性,即一次接触即可导致严重危害,有些则是慢性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2.对环境的危害:化学毒物不仅对人类健康有害,还对环境造成危害。
例如,有些化学物质会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导致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并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有些化学物质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使得某些物种灭绝或者数量减少。
为了预防化学毒物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合理使用化学物质: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和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了解其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特性,以便在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其次,我们应该在使用化学物质时注意剂量和浓度的控制,尽量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时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
2.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对于那些需要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的工作岗位,如化工厂、实验室等,应该加强工作安全防护措施。
例如,采取有效的通风设备来保持空气清新;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使用合适的工作装备和高效的设备来降低风险。
3.加强教育宣传:教育和宣传是预防化学毒物危害的重要手段。
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化学毒物的了解和认知,增强大众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启发人们使用和处理化学物质的正确方法。
4.加强监管和管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化学物质的监管和管理。
化学试剂伤害预防及处置措施改
化学试剂伤害预防及处置措施化学试验室存有各种化学试剂,包括易燃的、有毒的、有腐蚀性的或是易爆炸的化学试剂。
试验过程中容易发生如失火、爆炸、烧伤和中毒等事故。
为确保试验室的安全,现将这些化学试剂发生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分述如下:一、防火发生原因:1.可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因接触火焰处2.能自燃的物质如白磷等由于接触空气或长时间氧化;3.化学反应引起的燃烧或爆炸预防措施:1.易燃物和强氧化剂分开放置。
2.进行加热或燃烧实验时,要求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使用易挥发的可燃物质,试验装置要严密不漏气,严禁在高温环境及火源附近转移或添加易燃物。
4.试验室内严禁吸烟。
5.试验室内备有砂桶、灭火器等防火器材。
6.试验结束离开实验室前,仔细检查电源是否关闭。
处理方法:1.迅速移走一切可燃物,切断电源,关闭通风器,防止火势蔓延。
2.如果是酒精等有机溶剂泼洒在桌面上着火燃烧,用湿抹布、砂子盖灭,或用灭火器扑灭。
二、防中毒发生原因:1.接触有毒物质或吸入有毒气体。
2.对有些试剂的性质不够了解,处理不当。
3.对产生有毒气体的试验过程或操作不熟练。
预防措施:1.购买有毒化学品必须先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具备合适的存放地点,并有专人保管。
2.一切能产生有毒气体的试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
人员佩戴上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
3.有毒药品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定的限量使用。
4.禁止在试验室内饮食或利用试验器具贮存食品,餐具不能带进试验室。
5.手上如沾到药品,应用肥皂和冷水洗除,不宜用热水洗。
6.皮肤上有破伤,不能接触有毒物质。
7.试验室注意通风。
处理方法:1.误吞毒物,常用的急救方法是给中毒者先服催吐剂,如肥皂水、芥末和水或给以面粉和水、鸡蛋白、牛奶和食用油等缓和刺激,然后用手指伸入喉部引起呕吐。
对磷中毒的人不能喝牛奶,可用5~10毫升1%的硫酸铜溶液加入一杯温水内服,以促使呕吐,然后送医院治疗。
2.有毒物质落在皮肤上,要立即用棉花或纱布擦掉,除白磷烧伤外,其余的均可以用大量水冲洗。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 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 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 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 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 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化学毒物可通过吸入、接触、摄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器官和系统造成损害,严重的甚至可导致死亡。
因此,了解化学毒物的危害性,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化学毒物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呼吸系统的危害:许多化学毒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
例如,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氨气、氯气等有刺激性和腐蚀性,对呼吸道黏膜和肺组织造成损伤,引起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2.对皮肤的危害:一些化学毒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人体,或者引起皮肤炎症和溃疡。
例如,有机溶剂如苯、甲苯等可导致皮肤干燥、脱屑,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可引起皮肤变黑、起疹子。
3.对消化系统的危害:部分化学毒物可通过口腔或胃道进入人体,对消化道造成损伤。
例如,食品中常见的化学添加剂如硫磺、萘、苯胺等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甚至引发肠炎、肝炎等严重疾病。
4.对神经系统的危害:一些化学毒物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神经系统,对大脑、脊髓等部位造成损害。
例如,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可引起神经衰弱、头晕、失眠等症状,高浓度的有机溶剂如苯、三氯乙烯等可导致中毒性脑病。
为预防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接触可能产生化学毒物的工作环境中,应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2.加强通风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在化学毒物可能存在的场所,应增强通风设施,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净化,降低化学毒物的浓度。
3.规范使用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合理选用化学物质,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避免产生有害物质或过量释放有害物质。
4.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对化学毒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增强事故应急能力。
5.加强监测和检测:定期对可能存在化学毒物的场所进行监测和检测,确保环境和工作场所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毒物危害及预防
来源:职业病网发布时间:2013-11-15 关键词:
一、毒物的来源、形态、分类、毒性
(一)来源——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物料
1、原料、辅助材料(投入物)
2、中间产物(过程物)
3、成品、副产品、废物(产出物)
4、夹杂物(杂质)
(二)形态与接触机会
1、固态,块状、粉末状。
2、液态,常压下液态、加压液化、溶液。
3、气态,含易挥发液体的蒸气。
4、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5、尘,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呈现块状固体且不升华或液体且难挥发则不易扩散到空气中,则接触机会小于气、雾、尘。
(三)分类
1、按化学性质及其用途相结合的分类
2、按作用性质分类
3、按受损害的器官、系统分类
(四)毒性——引起生物体损害的能力
1、毒性的指标
以引起实验动物某种反应的剂量来衡量毒性大小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或浓度(LC100)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浓度(LC50)
最小致死剂量(MLD)或浓度(MLC)
最大耐受剂量(LD0)或浓度(LC0)
2、毒性的分级
按毒性大小为5级
(1)剧毒 (4)低毒
(2)高毒 (5)微毒
(3)中等毒
3、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按生产与使用中危害性大小为4级
Ⅰ级(极度危害)
Ⅱ级(高度危害)
Ⅲ级(中度危害)
Ⅳ级(轻度危害)
二、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一)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经呼吸道吸入
2、经皮肤吸收
3、经消化道食入
(二)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1、吸收,毒物进入血循环。
2、分布,随血流分布至各器官。
3、转化,毒物经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代谢产谢。
4、排出,经肾、肝胆、肺、唾液腺、汗腺、乳腺排出体外。
(三)损害作用中毒、局部刺激、腐蚀、致敏、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中毒
1、急性中毒:短时、大量毒物进入人体,发病急、变化快
2、慢性中毒:长时、少量毒物进入人体,较长时间才出现症状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
(五)症状
1、呼吸系统
2、消化系统
3、心血管系统
4、神经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其他
(六)中毒的条件及相关因素
1、中毒发生的条件:接触剂量超过人的耐受力
2、外因
(1)接触机会
(2)接触状况:接触的方式、时间、浓度和劳动强度。
(3)毒物固有特性:毒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联合作用。
3、内因——人的耐受能力
(1)性别 (2)年龄 (3)营养状况
(4)健康状况 (5)遗传缺陷
4、职业禁忌症
5、职业卫生标准GBZ2002-2
三、预防中毒的措施
(一)预防中毒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技术措施
1、工艺措施:采用无毒、低毒的工艺、物料。
2、合理布局:生产与生活分开,有毒与无毒分开、高毒隔离。
3、生产过程密闭:生产连续化、设备密闭化、输送管道化、操作机械化、控制自动化。
4、隔离操作:通过隔离室将人与排放毒物的设备隔离。
5、通风净化:通过风通系统将毒物排走并净化处理。
(三)个人防护措施
1、呼吸防护
2、皮肤防护
(四)卫生保健措施
1、健康检查
2、增强体质,提高防病能力
3、倡导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4、配备现场医疗救护
(五)组织管理措施
1、设立机构、配备专业人员。
2、落实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增加防范能力。
4、加强生产现场检查。
5、定期监测和评价。
6、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
7、制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装备、人员。
四、高毒作业管理
1、作业场所要求
2、特殊管理措施
3、作业人员管理
五、急性中毒的现场抢救
1、确保救护人员安全。
2、使中毒者尽快脱离接触,促使毒物排出。
3、呼吸、心跳停止的立即并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4、检查有否外伤、注意保暖。
5、迅速通知医疗救护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