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7119a1b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e.png)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 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 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 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 进行采样。
10
•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
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11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 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 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 测。
7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8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2.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 每10米设备1个采样点。
2.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午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
样点。
22
3、采样 时段的选择 3.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
为因素的影响。 3.2 空气中有害物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 采样季节。 3.3 在工作周内,应义士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3.4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职业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5de04f205087632311212a0.png)
职业危害因素在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危害因素(或称生产性有害因素)。
按职业危害因素的不同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
生产毒物,如铅、汞、氯气、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潜涵作业等)、低气压(高山、高空作业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射频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紧张或个别系统、器官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强度与劳动者生理状态不相适应等;(4)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如炎热季度强阳光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置不合理,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个车间;(3)由不合理的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
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常常不是单一的,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影响。
劳动者发生职业性损害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有接触机会,如生产中使用或产生某些有毒物质;一定的接触方式,如经呼吸道、皮肤或其他间接途径,或由于意外事故;一定的接触时间;足够大的接触剂量(强度)。
后两个方面是决定机体所受剂量的主要因素,又称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
职业危害的接触水平与生产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集体或个体防护设施等有关。
生产车间的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工艺和设备落后,缺乏集体和个体防护设施和管理不善,都可以增加职业危害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水平。
在同一生产环境下从事同一作业的工人中,个体发生职业性损害的机会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1)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如患有某些遗传疾病或有遗传缺陷的人容易受某些有毒物质的作用;(2)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如妇女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极易损害胎儿、婴儿的健康,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易受职业危害的影响;(3)营养差异:营养不良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康复能力;(4)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如患有皮肤疾病可增加吸收毒物的机会,患有肝脏病影响机体对毒物的解毒功能。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35b4e0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3.png)
职业病危害性因素的分类清单为了更好地保护职工的健康与安全,我们需要对职业病危害性因素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分类。
以下是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的职业病危害性因素分类清单。
一、化学因素1.1 生产性粉尘- 矿物性粉尘:例如煤尘、石英尘等- 金属性粉尘:例如铁尘、铝尘等- 人工合成材料粉尘:例如聚乙烯尘、聚丙烯尘等1.2 生产性毒物- 金属及化合物:例如铅、汞、砷等- 有机溶剂: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刺激性气体:例如氯气、氨气等- 窒息性气体:例如一氧化碳、氮气等二、物理因素2.1 异常气压- 高气压:例如深海作业、压缩空气作业等- 低气压:例如高山作业、航空作业等2.2 异常温度- 高温作业:例如冶金、锻造等- 低温作业:例如冷冻、冷藏等2.3 噪声- 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例如锻造、空压机等- 流动噪声:例如交通、城市建设等2.4 振动- 机械振动:例如锻造、钻孔等- 交通振动:例如道路、铁路等2.5 辐射- 电离辐射:例如核能、医疗放射等- 非电离辐射:例如紫外线、激光等三、生物因素3.1 病原体- 细菌:例如炭疽杆菌、鼠疫杆菌等- 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寄生虫:例如疟原虫、血吸虫等3.2 植物性粉尘- 花粉:例如棉絮、木屑等- 真菌:例如蘑菇、霉菌等3.3 动物性因素- 昆虫:例如蜜蜂、蚂蚁等- 微生物:例如尘螨、真菌等四、心理因素4.1 工作压力- 工作量过大、时间紧迫- 竞争激烈、晋升压力4.2 人际关系- 同事间矛盾、冲突- 上下级沟通不畅4.3 工作环境- 狭小、封闭的空间- 嘈杂、混乱的工作环境五、其他因素5.1 机械伤害- 旋转机械、传动装置等- 跌落、碰撞等5.2 电气伤害- 触电、漏电等- 电磁辐射5.3 火灾、爆炸- 可燃性气体、液体泄漏- 火源、高温物体等5.4 交通安全- 道路运输- 铁路、航空运输通过以上分类,企业可以更加系统地识别和评估职业病危害性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ee0577f3bb4cf7ec4afed06b.png)
(一)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1、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2、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
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用,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
我国现有尘肺工人4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职业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每年因粉尘、化学毒物而导致劳动者患职业病死亡、致残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不断增加。
大量职业病人的出现,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而破产、倒闭。
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3、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因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https://img.taocdn.com/s3/m/31328b5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da.png)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引言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许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种类不断增加。
然而,一些化学物质具有毒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将这些化学物质与职业环境中的接触结合起来,就会产生职业中毒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生产性毒物的概念,职业中毒的原因和常见的生产性毒物,以及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
生产性毒物的定义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或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或物质。
这些毒物可以以气体、液体或固体的形式存在,并可以通过吸入、接触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
职业中毒的原因职业中毒是因为在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某种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中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直接接触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直接接触到有毒的化学物质。
这种接触可能是通过皮肤接触、吸入或误食等方式导致中毒。
2. 长期暴露持续长时间地接触某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即使浓度较低,也可能导致职业中毒。
这种长期暴露可能发生在某些特定行业的工作环境中,如化工厂、制药厂或冶金厂等。
3. 毒物积累一些毒物在人体内可能会积累,即使在暴露期间浓度低于危险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毒物积累可能导致职业中毒。
常见的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的种类繁多,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生产性毒物:1. 重金属包括铅、汞、镉、铬和砷等。
这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可导致中毒症状和慢性疾病。
2. 有机溶剂例如,苯、甲醛、二甲苯和氯化物等。
这些有机溶剂可通过吸入或接触皮肤进入人体,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脑部和神经系统损伤。
3. 石棉石棉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但它也是一种致癌物质。
长期吸入石棉纤维可能导致肺癌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4. 农药农药包括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等。
农药中的化学物质对农民和农业工人的健康构成威胁,可能引起中毒和呼吸问题。
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预防职业中毒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职业中毒的措施:1. 替代危险物质生产过程中,可以尽量使用无毒性或低毒性的替代物质,以降低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08e0d82625c52cc58bd6bee8.png)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防护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有哪些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可分为哪几类?答:职业病危害因素通常有两种分类方法:按性质分类、按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类(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性质可分为1 化学因素,包括(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三氯乙烯.正己烷.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混合粉尘等.2 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χ线. γ线.3 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作业人员或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二)卫生部<<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粉尘类. 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 化学物质类. 物理因素. 生物因素.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等十大类.最后要说明的一点: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是职业病目录中唯一由于不良作业条件(压迫及摩擦)引起的职业病.生产性毒物二、生产性毒物的定义?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统称为生产性毒物.生产性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或引起免疫功能或其他生理功能改变,因而使人易患病或促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病程延长.有的毒物具有局部刺激,致敏及腐蚀作用,有的还可致肿瘤,致畸胎及诱发遗传变异等作用.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所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三、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毒物在生产过程中能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化学物质在不同行业或不同生产环节显现出不同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原料如制造氯乙烯所用的乙烯和氯;制造颜料蓄电池所用的铅.2. 中间产品(中间体) 如制造苯胺时,硝基苯是中间体.3. 辅助材料如橡胶行业用苯及汽油作溶剂;生产乙醛时用汞作催化剂.4. 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对硫磷.乐果5. 副产品或废弃物如炼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含碳物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粘胶纤维厂.制革厂等产生的硫化氢;冶炼中产生的二氧化硫.6. 夹杂物如某些金属.酸中夹杂的砷.7. 其他生产性毒物可以分解产物或”反应产物”的形式出现.如磷化?遇湿自然分解产生磷化氢;聚氯乙稀塑料制品加热到160-170℃时分解产生氯化氢;用四氯化碳灭火器消防时,四氯化碳与明火或灼热金属物体接触时氧化生成光气.三、毒物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形态有哪些?生产性毒物可以固体. 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的形态存在,其对人体的危害以空气污染为主1. 固体如氰化钠. 对硝基氯苯.2. 液体如苯. 汽油等有机溶剂以上两种形态存在的生产性毒物,如果不挥发,又不经皮进入,较安全.3. 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由化工厂管道. 容器或反应器逸出的氯化氢. 氰化氢. 二氧化硫. 氯气等.4. 蒸汽固体升华. 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蒸汽.凡沸点低.蒸汽压大的物质都易形成蒸汽. 对液态物质加热. 搅拌. 喷雾. 通气及超声处理时可加速挥发;暴露面积大也能促进挥发.如喷漆作业中的苯. 汽油. 醋酸酯类等的蒸汽.5. 粉尘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作粉尘,其粒子大小多在0.1-10μ.6. 烟尘为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的固体微粒.某些金属熔融时所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形成烟,如熔炼铅时产生的铅烟,熔铜铸铜时产生的氧化锌烟. 有机物质加热或燃烧时也可产生烟,如农药熏蒸剂燃烧时产生的烟.7. 雾为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于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的.如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铬时的铬酸雾;金属酸洗时的硫酸雾.粉尘. 烟及雾统称为气溶胶. 注意,就同一种生产性毒物而言,其存在的形态常不是单一的. 固定不变的.四、生产性毒物接触机会有哪些?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操作或生产环节可能接触到毒物.1. 原料开采与提炼. 开采过程中可形成粉尘(如锰矿中的锰尘),逸散出蒸汽(如汞矿);冶炼过程中可产生大量蒸汽或烟(如炼铅).2. 材料搬运与储藏. 固态材料产生的粉尘可吸入或经皮进入(如有机汞农药);液态材料可因包装渗漏而经皮进入(如苯的氨基. 硝基化合物);储存气态毒物的钢瓶泄漏(如氯气)而经呼吸道进入.3. 材料加工及准备固体材料的粉碎. 研磨. 过筛. 配料及拌料时可有粉尘发生.液态有毒物质的分装可沾染皮肤. 衣服.4. 加料. 固态原料的手工加料可导致粉尘飞扬;液态原料的手工加料时可有蒸汽逸出;污染操作者的身体和地面,并可成为二次毒原.5. 化学反应某些化学反应如控制不当或加料失误可发生意外事故;如产热或产气的反应如进行的太快可发生冒锅或冲料,使物料喷出反应釜;易燃性物质反应过激,控制不当可发生爆炸.化学反应过程中可释出有毒气体,有的可同时带出有害雾滴.利用回收的废料作原料,或原料本身不纯,反应过程中可能有夹杂物逸出.6. 完成操作指完成反应后的操作.成品. 中间体或残余物料的出料时,可放出有害蒸汽;如物料是固态,有时工人须进入反应釜内操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工人进行处理时接触情况更严重.对成品进行离心处理时可有雾滴甩出.成品的结晶过程有时须用有机溶剂而有蒸汽逸出.成品的粉碎. 烘干. 包装. 分装过程中,由于物态和理化特性不同,可有粉尘飞扬,或有毒蒸汽逸出,或污染皮肤与衣服.7. 辅助操作. 采取样品. 检修设备. 搬运废料等过程可有气体逸出,或有液体逸出而污染双手或体表等.8. 生产中应用. 如在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喷漆中使用苯作稀释剂,开矿时掘进作业使用炸药爆破.9. 其他. 有些作业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接触到毒物而发生中毒.如进入地窖. 矿井下废巷道或清除化粪池时可发生硫化氢中毒;修船作业气割旧船体时接触铅烟;检修带汞设备可致汞中毒;用氧乙炔焊接或切割聚四氟乙烯配件可接触氟塑料热解物.五、职业中毒防护的技术措施有哪些?职业中毒的病因是职业环境中的生产性毒物,因此预防职业中毒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 根除毒物. 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如用无汞仪表代替有汞仪表,使用苯作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其稀料改为二甲苯等.但替代物不能影响产品质量.2. 降低毒物浓度减少人体接触毒物水平,以保障接触者的健康是预防职业中毒的关键.其中心环节是加强技术革新和通风排毒措施,将环境空气中毒物浓度控制在容许浓度以下.(1)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采取密闭生产,应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尽量采取遥控和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2)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最常用的局部通风排毒装置有排毒柜. 排毒罩及槽边吸风等,应根据生产工艺和毒物的理化性质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特点而选择合适的排毒装置,使工作场所有毒物质的浓度达到<<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的要求.3. 工艺建筑布局: 生产工序的布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根据毒物的毒性浓度和接触人数等,对作业区实行区分隔离,以免产生叠加影响.有害物质发生源,应布置在下风侧;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放散有毒气体的生产工艺过程应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层.; 可产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厂房,应防止尘毒二次飞扬.4. 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还应设置必要的卫生设施,对能经皮吸收或局部作用危害大的毒物还应配备皮肤和眼睛的冲洗设施.5. 职业卫生服务 .应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和监督;对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实施健康监护,认真做好上岗前和定期健康检查,排除职业禁忌,芳香早期的健康损害,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生产性粉尘六、生产性粉尘定义?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b0e417c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e.png)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威胁到工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
其中,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是造成职业危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的相关内容。
职业危害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多种因素。
物理危害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等,而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则主要涉及到有害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等。
而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则是造成职业危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通常是通过化学反应、物理过程或生物转化等过程产生的。
比如,化工行业中常见的毒物有氨气、氯气、硫酸等;冶金行业中的毒物则常见有铅、汞、砷等;而在制药业中,生产药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物。
有害化学物质则是指对人体或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通常分为两大类:有毒物质和有害物质。
有毒物质是指对人体有毒作用的化学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农药等;而有害物质则主要指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氟化物、硫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接触可能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并可能导致各种职业病发生。
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存在和接触对工人的健康产生了威胁。
它们可能通过吸入、皮肤接触、食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比如,职业性肺部疾病是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生产性毒物所导致的常见疾病。
吸入有害化学物质和生产性毒物的颗粒或气体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造成刺激和损伤,引起职业性鼻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同时,这些物质还可能对血液、神经系统、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并可能导致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为减少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的产生,选择无毒、低毒的替代品;其次,要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设施,确保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的排放与清除;此外,还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使用符合标准的防护设备,降低对有害物质的接触。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2251af5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47.png)
常见工种作业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1、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哪些?(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2.耐火砖生产有哪些职业危害?耐火砖生产中的主要的职业危害是粉尘,破碎、筛分、配料运输、出窑等均有粉尘产生,硅砖生产粉尘危害最大,矽肺发病率亦高。
窑工接触高温和强热辐射。
制沥青砖作沥青加热时,有沥青蒸气散发。
供隧道窑燃烧的煤气发生炉,可有一氧化碳逸出。
各种机器设备均可产生噪声。
3.油漆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油漆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吸入有机溶剂蒸气。
各种漆都是由成膜物质(各种树脂))、溶剂、颜料、干燥剂、添加剂组成。
普通油漆通常用汽油作溶剂,环氧铁红底漆含少量二甲苯。
浸漆主要含甲苯,也有少量苯。
喷漆(硝基漆)及其稀释剂(香蕉水)中含多量苯或甲苯、二甲苯,在无防护情况下喷漆,作业场所空气中苯浓度相当高,对喷漆工人危害极大。
4.电镀作业有哪些职业危害?电镀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是接触多种有害气体和溶液。
用有机溶剂去油时,有汽油、三氯乙烯等有机溶剂蒸气逸出。
使用强酸的工序均有酸雾逸出。
浸蚀时酸雾逸出量最大,对粘膜有腐蚀作用,并可引起牙酸蚀病,强酸溶液溅到皮肤上可立即引起灼伤。
铬电镀时镀糟周围空气中铬酸雾浓度较高,长期接触可发生鼻中隔穿孔、皮肤溃疡、皮炎、湿疹,有些人可发生支气管哮喘。
镀镍时接触硫酸镍可引起皮炎和湿疹。
采用碱性铬盐电镀时,可有氰化氢逸出,若镀液中的氰化物遇酸,可产生高浓度氰化氢,能引起急性中毒甚至威胁生命。
矿山作业场所常见的危害、职业危害因素
![矿山作业场所常见的危害、职业危害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990cbc5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4.png)
矿山作业场所常见的危害、职业危害因素矿山开采中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有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不良气象条件、噪声和振动等。
同时由于井下劳动强度大、作业姿势不良、采光照明不佳等,外伤等意外事故易发生。
(1)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矿山行业中主要的有害因素,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等过程和清扫、检修等作业场所。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可产生大量的含硅量高的粉尘。
矿工患尘肺病的可能性较高。
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以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不能使肺组织的病变消失。
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它疾病,急性中毒,致癌率增高。
(2)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至死亡的物质。
职业安全卫生中的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时可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
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
有害气体。
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时可使人中毒、窒息,甚至死亡。
(3)易燃易爆物质凝聚相化学爆炸物质:包括火炸药,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进行氧化反应导致自燃爆炸的物质,常温下能与水或水蒸气反应产生可燃气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极易引起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强氧化剂,受到摩擦、撞击或与氧化剂接触引起燃烧爆炸的物质等。
气相爆炸物质:分为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蒸气)、Ⅲ类(爆炸性粉尘、纤维)等三类。
(4)腐蚀和腐蚀性物质物质表面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而受到破坏的现象称腐蚀。
职业卫生防护知识
![职业卫生防护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13220026edb6f1aff001f15.png)
第二类: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 动休息制度不健全等;劳动强度过大或作业的安 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长期处于某种不 良体位,或长时间单调、重复动作;个别器官或 系统过度紧张等。
第三类:与生产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 生产厂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 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 设施(如通风、照明等);缺乏防尘、病毒、防 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他的安全防护和 个人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等。源自•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
• 1、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 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新建、扩建、改建工程 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 内容。 • 2、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常见的卫生技术措 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 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 通风防尘等。 • 3、职业性健康筛检。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 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先兆中暑: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过程中,作业人员 有轻微头晕、头疼、眼花、耳鸣、心悸、脉搏频数、恶 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 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尚能勉强坚持工作。 轻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而一度被迫 停止工作,但经短时休息,症状消失,并能恢复工作。 重症中暑:作业人员具有前述中暑症状被迫停止工 作,并在该工作日未能恢复工作或在工作中出现突然晕 厥及热痉挛。
• 患尘肺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 咳嗽、咳痰,随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气紧气喘、呼 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
在尘肺治疗上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主要采 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外已将重点转移到尘肺的预防上,主要 措施有配置除尘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岗位 职工定期到防保机构检查。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9e783a46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8.png)
化学工业有哪些职业危害化学工业品种繁多,与各行各业生产密切相关,是许多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化学工业主要有基础化工、农药化肥、石油化工、染料油漆、医药试剂、J感光材料、各种助剂等行业。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还常常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易腐蚀等特点,这就构成了化工生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职业性中毒的特点.化学工业品种繁多,与各行各业生产密切相关,是许多行业不可缺少的原料。
化学工业主要有基础化工、农药化肥、石油化工、染料油漆、医药试剂、J感光材料、各种助剂等行业。
化学工业生产过程,还常常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及易腐蚀等特点,这就构成了化工生产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职业性中毒的特点。
(1)急性和慢性中毒由于化工生产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点,急性事故及急性中毒的发生率较其他行业多,还常涉及非职业人群。
如火灾和泄漏事故会污染四周的大气,使大批人中毒。
慢性中毒的远期影响也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
(2)损害脏器化学物可以侵犯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的是定位的,有的是多系统侵犯。
刺激性毒物常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时发生肺水肿;氰化物、砷、硫化氢、一氧化碳、醋酸胺、有机氟等易引起中毒性休克;砷、锑、钡、有机汞、三氯乙烷、四氯化碳等易引起中毒性心肌炎;亲肝的毒物很多,典型的有黄磷、四氯化碳、三硝基甲苯、三硝基氯苯等引起肝损伤;中毒性肾损伤可由重金属盐造成损伤,也可由某些毒物通过缺氧、脱水等造成损伤;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以及亲神经的毒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脑水肿;苯的慢性中毒主要损害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贫血,严重时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汞、铅。
锰等可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损害。
由于化学种类繁多,在此不能—一叙述。
(3)致癌作用近年来化工系统职业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的报告较多,如橡胶行业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分析认为可能与防老化剂有关;石油行业的恶性肿瘤也高于当地居民,且消化系统的肿瘤为高;染料行业的联苯胺引起膀胱瘤已被公认;塑料行业的氯乙烯引起肝血管瘤、氟塑料可疑对人致癌;油漆涂料行业肠癌、肝癌患者增多等。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危害程度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fdc17219ccbff121dd3683a0.png)
职业危害因素也可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生产性有害因素对人体造成有害影响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主要为:有害因素的强度(剂量),人体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几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
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原劳动部和相关科研所陆续制定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1990),《噪声作业分级》(LD80-1995)等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是总结了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经验,经过科研人员进行大量的现场检测、毒理实验样本分析研究而制定的,是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非常适用的科学方法。
目前,在开展安全评价、OHSMS、职业安全卫生现状管理工作中,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有一些单位使用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如《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LEC法)是不适合的。
职业危害因素与危险因素在作业现场中存在的形式、危险劳动者健康的表现方式,产生的风险都不一样,因此,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使用职业危害因素分级评价标准。
一、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应用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一种定性定量的管理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颁分职业危害分级标准8项,其中部颁标准1项。
分级标准将职业危害分为5个等级,即:0级危害(安全作业,可容许的风险)、Ⅰ级危害(轻度危害作业,可承受的风险:在加强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定期监测)、Ⅱ级危害(中度危害作业,中度风险)、Ⅲ级危害(高度危害作业,重大风险)、Ⅳ级危害(极度危害作业,不可承受风险)。
针对不同的危害级别实行不同的监察管理办法。
二、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与卫生标准的区别职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为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工作,提供对作业场所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价的一种宏观的管理标准,是职业安全工作深化改革的需要,为劳动保护、劳动保险、劳动工资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数据。
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三篇)
![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fa15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9.png)
2024年常见职业危害的三大类别及防护1.有毒物质及职业中毒防护1)毒物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2)生产过程中有毒物质存在形式生产性毒物以固体、液体、气体、气溶胶等多种状态存在。
a.固体b.液体c.气体d.蒸气e.雾f.烟g.粉尘3)常见职业中毒a.刺激性气体中毒b.窒息性气体中毒c.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d.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4)毒物的个人防护个体防护在防毒综合措施中起辅助作用,但在特殊场合下却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进入高浓度毒物污染的密闭容器操作时,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就能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健康,避免发生急性中毒。
应根据工作场所存在毒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器材。
每个接触毒物的工作者都应学会使用,掌握注意事项。
常用的有隔离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
为防止毒物沾染皮肤,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时,应穿耐腐蚀的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帽、穿胶鞋。
为了防止眼损伤,可戴防护眼镜。
2.粉尘及其防护1)粉尘的分类a.无机粉尘b.有机粉尘2)粉尘的危害a.尘肺长期吸入粉尘达一定量后,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就叫做尘肺。
尘肺是粉尘所致疾病中的主要疾病。
长期吸入含量大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病叫矽肺。
吸入煤尘引起的尘肺病叫煤工尘肺。
吸入石棉引起的尘肺病叫石棉肺。
中国卫生部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有13种尘肺病。
b.粉尘沉着症吸入一定量的铁、钡、锡等粉尘(如容器除锈、不注意防护,可吸入铁末尘),尘末在肺部沉着,构成一种病情轻、进展慢的肺部疾病,叫粉尘沉着症。
c.过敏性疾病吸入含苯酐粉尘、甲苯二异氰酸酯可引起哮喘。
d.中毒吸入含铅、砷、锰、铍的粉尘可引起职业性中毒。
e.局部作用粉尘可造成皮脂腺孔堵塞,使皮肤干燥、邹裂,引起粉刺、毛囊炎,严重者可引起脓皮病。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哪些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47f0b7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3.png)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哪些职业病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由于⾏业的多样性,不同⾏业在劳动过程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也不⼀样,根据其来源的不同,⼤致可分成⼏类,店铺⼩编为您准备了相关知识,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职业病的危害因素有哪些(⼀)⽣产过程中产⽣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有毒物质,如铅、汞,⼄烯⽣产过程中,有苯、甲苯、⼄基苯、苯⼄烯等毒物;⽣产丁苯橡胶过程中有丁⼆烯、苯⼄烯、⾼芳烃油、**酸钠、过氧化⼆异丙苯等⼏⼗种。
(2)⽣产性粉尘,如炼油⽣产过程中,有⽯油焦粉尘,使⽤催化剂硅酸铝粉(粉尘状)等;催化剂⽣产过程中,有⾦属粉尘、⽔泥粉尘等,此外,还有⽯棉尘、煤尘等。
2.物理因素(1)异常⽓象条件,如⾼温、⾼湿、低温等。
(2)异常⽓压,如⾼⽓压、低⽓压。
(3)噪声、振动。
(4)⾮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产⽣的丫射线等。
3.⽣物因素,如附着在⽪⽑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
在⽯化⾏业少见。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过程是指⽣产过程的劳动组织、操作体位和⽅式以及体⼒和脑⼒劳动的⽐例等。
在此过程中产⽣的有害因素有:①⼤检修或抢修期间,易发⽣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精神紧张;⾃动化程度⾼,仪表代替了笨重的体⼒劳动和⼿⼯操作,也带来了精神紧张问题。
③劳动强度过⼤或⽣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职⼯⽣理状况不相适应等;④个别系统或器官过分紧张,如视⼒紧张等;⑤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不合理的⼯具等。
(三)⽣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产环境可以是⼤⾃然的环境,也可以是按⽣产过程的需要⽽建⽴起来的⼈⼯环境,⽣产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①⾃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②房屋建筑或布置不合理,如有毒⼯段与⽆毒⼯段安排在⼀个车间;③由不合理⽣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如氯⽓回收、精制、液化岗位产⽣的氯⽓泄液,有时造成周围10~20m环境的污染。
职业危害因素健康影响及防护
![职业危害因素健康影响及防护](https://img.taocdn.com/s3/m/d4c998b0f121dd36a32d82f9.png)
甲醇
甲醇主要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尚无肯定 报道。甲醇中毒是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接触甲醇 或误服所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眼部损 害及代谢性酸中毒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 作用,出现头痛、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等症 状和眼、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并于脱离接 触后短时间内恢复。 TWA:25MG/M3 STEL:50MG/M3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
(5)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等 3.生物因素 源体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
总 论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 2.劳动过度精神(心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 状况相适应的作业。
五、 急救措施
(一)迅速将患者救出现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抢救措施。 (1)现场空气中被有毒气体或蒸气污染,如患者己昏迷在内 ,或不能自行脱离,首要任务是将患者迅速救出现场,应 根据现场条件,采取紧急措施,如向内送风等,进入现场 救护者应配带防护设备,同时有人进行监护,并立即呼救 ,准备下一步抢救及送医院等工作。 (2)任何原因致现场空气中氧浓度低于14%(尤其是低于10%) 时,可使人立即意识丧失或电击式死亡,抢救措施同上。 (3)在毒气泄露区往上风或侧风方向撤出。在以上情况下,切 忌在毫无防护措施下进入现场抢救,因为现场可使抢救者 立即昏迷,造成更多人中毒,使抢救工作更为困难。
慢性职业中毒
• 因接触各种有毒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慢 性疾病。 • 一旦发生,很难康复;但是合理的预防, 完全可以避免! • 与毒物性质、存在形式、接触时限、个 人防护关系密切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e358b0b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c.png)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害物质,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各个行业中,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的使用普遍存在,对工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各个方面都有潜在危害。
首先,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会对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在许多行业中,工人可能会接触到有害气体、粉尘等物质,比如在化工厂、冶炼场所等。
这些物质常常会导致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气管炎、肺癌等。
其次,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对工人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许多工业化学品和有机溶剂都具有毒性,如苯、重金属等,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此外,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对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在一些行业,如印刷、油漆等,工人接触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甚至可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比如,一些重金属如铅、汞等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等,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会增加患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概率。
为了减少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应当采取一系列的安全预防措施。
首先,工业企业应该加强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的治理和管理,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其次,工人在接触有害物质时应戴上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等,避免有害物质对人体的直接接触。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疾病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在保护工人健康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有害化学物质的研究和监测,寻找替代品或开发更安全的生产工艺,以减少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此外,政府和企业也应该加强对有害物质的教育宣传,提高工人的安全防护意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1 页共5 页
职业危害、生产性毒物与有害化学物质
工业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劳动条件、预防职业病等措施的一门学科。
它的重点是研究各行业的职业卫生特点,从卫生学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不良劳动条件存在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休息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生产额过高、超负荷加班加点等
4)个别器官过度紧张,入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如厂房低矮、狭窄,布局不合理,有毒和无毒的工段安排在一起等。
第 2 页共 5 页
2)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没有通气换风、照明、防尘、防毒、防噪声、防振动设备,或效果不好。
3)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装备不全。
在实际的生产场所中危害因素往往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作用,此时危害更大。
职业危害因素所造成的职业性损伤还包括工伤,工伤可由轻微到严重,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预防。
发生工伤的原因有很多,工人缺乏安全生产知识、不注意防护、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或饮酒、药物、疲劳和精神心理等因素都有影响。
工伤与职业病预防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常有内在的联系。
生产性毒物
在工业生产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毒物在生产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同一种化学物质在不同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形式也不同。
毒物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原料,如生产颜料、蓄电池使用的氧化铅、生产合成纤维、燃料使用的苯等;
(2)中间产品,如用苯和硝酸生产苯胺时,产生的硝基苯;
(3)成品,如农药厂生产的各种农药;
(4)辅助材料,如橡胶、印刷行业用作溶剂的苯和汽油;
(5)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练焦时产生的煤焦油、沥青,冶炼金属时产生的二氧化硫;
(6)夹杂物,如硫酸中混杂的坤等。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常以气体、蒸汽、粉尘、烟和雾的形态存在并污染空气环境。
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在常温下呈
第 3 页共 5 页
气态的物质是以气体形态污染空气的。
一些沸点低的物质是以蒸汽形态污染空气的,如喷漆作业中的苯、汽油、醋酸乙酯等。
在喷洒农药时的药雾、喷漆时的漆雾、电镀时的铬酸雾、酸洗时的硫酸雾等,是以雾的形态污染空气的。
弄清楚生产性毒物以什么形态存在,对了解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采集空气样品,测定毒物浓度都有重要意义。
有害化学物质
有害化学物质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环境中。
液体(如清洁剂)、粉尘、雾、烟、细菌和蒸汽(如苯蒸汽)以及气体(如二氧化碳、硫化氢)。
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害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进入体内的方式如通过呼吸道吸入以及口腔和皮肤的吸收,也有可能是几种方式的联合作用。
另外,接触一些化学物质甚至能致癌(如氯丁二稀可致肺癌,苯可以导致白血病)。
剌激性气体(如盐酸,氨气等)和窒息性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阻断人体利用氧气。
许多化学物质不但具有危险性,而且有如上所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其危害程度不仅取决于化学物本身的特性,而且取决于浓度和强度以及使用方法。
如果你的皮肤接触了某些化学物质或者溅到眼睛里--立即用大
量的水冲洗,然后去急诊室作进一步处理。
氢氟酸不能用清水洗掉,必须立即送医院急救。
注意劳动保护用品的使用和知道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第 4 页共 5 页
仅供参考[整理] 安全管理文书
整理范文,仅供参考!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第5 页共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