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圣才出品】

第14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4.1复习笔记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一)“改革文学”产生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的改革浪潮重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日益兴盛,“改革文学”由此产生。

(二)“改革文学”思潮的兴起1983~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改革文学”的思潮勃然兴起。

(三)“改革文学”的范围凡是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改革文学”。

(四)“改革文学”的创作特点作家们对政治生活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这表现在:1.坚定不移地宣传改革政策的必要与必然;2.注重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改革的因素的批判。

(五)“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1.改革文学的发轫期(1979~1980)(1)主题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

(2)代表作品①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②“开拓者家族”的人物系列——张锲的《改革者》、焦祖尧的《跋涉者》、水运宪《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③剧作家沙叶新(与李守成、姚明德合作)的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④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1981~1985)(1)主题剖示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2)代表作品①长篇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苏叔阳的《故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②中篇小说:路遥的《人生》、矫健《老人仓》、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3.改革文学的第三阶段(1985年后)“改革文学”无法涵盖许多新的现象,因而走向终点。

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假如我是真的》(一)作品概述《假如我是真的》是剧作家沙叶新(与李守成、姚明德合作)于1979年夏创作的六场话剧。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第6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6.1 复习笔记一、“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4月下旬,陆定一、陈伯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科学和文艺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的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2.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公开提出这一方针;3.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标志着“双百方针”的正式实施。

(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1.国内历史背景(1)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2)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3)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2.国外历史背景(1)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推动中国决策者们坚定了原来就已存在的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加快了寻找中国式道路的探索;(2)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思潮的变动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

(三)“双百方针”的虚伪性“双百方针”的表达方式是“含混的诗意化”的,它不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而要采用文学性的语汇来表达、采用政治宣传的方式来展开,本身就包含了政策制定者的暖昧、犹疑心态。

具体表现在:1.“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2.事实上,从“双百方针”倡导的开始,对于学术问题的具体争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形势的发展很快表明,并非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3.“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四)“双百方针”的成果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16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6.1 复习笔记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引入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译介成为一大潮流,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逐渐为中国文坛所知悉。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2.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方面,出现了“朦胧诗”派;(2)小说方面,出现了王蒙的《布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优秀作品。

(3)戏剧方面,出现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等代表作品。

(三)“朦胧诗”派1.“朦胧诗”的得名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

2.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3.创作特点(1)从自我心灵出发;(2)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艺术技巧。

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一)《致橡树》1.作品概述《致橡树》是舒婷于1977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歌以浪漫的抒情形象表达了爱的宣言——爱不是有所依附或忘我奉献,而是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体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二)《双桅船》1.作品概述《双桅船》是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人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应自我独立的思想。

(三)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用第一人称;2.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3.注重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意象明朗、贴近自然,不矫揉造作;4.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5.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第5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5.1 复习笔记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1.概述现代历史题材创作是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现代历史题材包括现代战争小说和一般现代历史题材,其创作主流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创作概况(1)突出的艺术体裁——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和《迎春花》、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艾明之的《火种》、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等。

(2)其他文艺体裁①叙事诗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和《一个和八个》、闻捷的《复仇的火焰》;②话剧有于伶的《七月流火》;③电影有于伶等编剧的《聂耳》、夏衍编剧的《革命家庭》等;④歌剧有《洪湖赤卫队》、在吸取民歌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现代歌曲《江姐》;⑤除剧本以外,歌词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3.创作发达的原因(1)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2)现代历史题材的创作者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生活经验经过了时代共名的过滤,但其中描写的具体生活场景和历史场面仍然具有独立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3)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现代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于“五四”新文学的实践中确立,这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小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思和〕整理笔记第一章迎接新的时代带来a.50年代诗歌创作的普遍式——“颂歌〞b.目的: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

c.容:一是对于时代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二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

d.“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主流。

e.代表:胡风长诗?时间开场了?,1〕由五个乐章组成:?欢乐颂??荣耀颂??青春曲??安魂曲??又一个欢乐颂?。

2〕胡风诗歌理论的核心:诗人的声音是时代精神的发酵;诗人的情绪的花是人民的情绪的花;诗人的巨大的感情因素必须与时代的精神特质紧紧地结合起来。

f.巴金散文?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记录了作家参观集中营的过程,刻画了一个波兰人阿莱克斯的形象。

g.从文散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其文体是鲜明的从文文字特点:文字松弛,涵丰富,语言有节奏感。

插入了三段不同时间的表达文字:历史的回忆〔丁玲〕,现实的抒情〔兆和〕,对未来的梦想〔翠翠〕。

第二章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a.民间文化形态:1〕“民间〞是一个有着丰富涵盖面的文化概念,在乡土文学传统里,它是与自然形态的中国农村社会及其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广阔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2〕它既包含了来自生活底层〔民间社会〕的劳苦群众自在状态的感情,理想和立场,也包含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有审美功能。

民间文化形态的因素往往成为决定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的关键。

b.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即从自然,明净,朴素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开拓出一个与严峻急迫的政治空间完全不同的艺术审美空间。

2〕缺乏柳青?创业史?思想的深刻性和人物矛盾冲突的“锋利性〞。

3〕人情美,乡情美和自然美,是这部小说所展示的主要画面。

c.树理?锻炼锻炼?: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d.凖?双双?:1〕由其小说?双双小传?改编而来的电影剧本。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章节题库(第21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章节题库(第21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第21章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一、填空题第三代诗人以________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

【答案】反北岛【解析】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

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

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

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二、名词解释1.骆一禾答:骆一禾是当代著名诗人,著有巨制长诗《世界的血》《大海》等。

骆一禾抒情诗的主题基本上表现为对于爱、生命、青春的肯定和赞美,而他的长诗则反映了一种整体性的建构努力。

骆一禾将长诗的实践建立在对于世界、人类及民族历史等因素的总体把握之上。

他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2.第三代诗人答:第三代诗人是指后新诗中最有代表的诗人群体。

他们以反北岛的姿态出现,对原有的诗歌观念进行全面调整,反文化、反理性、反抒情,在创作方法上受朦胧诗人的影响而又更多地借鉴了欧美后现代主义。

他们开始以“后文化实验诗”进行实验、反叛,之后确立了终极生命边缘实验诗歌的立场和态度。

他们人物众多,流派纷呈、各种旗帜铺天盖地,其中代表诗人有于坚、李亚伟、韩东等。

3.第三代诗答:第三代诗是指由“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第23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3.1复习笔记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一)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二)“民间”的含义1.“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2.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三)“民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的“民间”,主要表现为某种艺术因素渗透在创作中,稀释了当时对创作干预过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宣传功能;2.文革后的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常常作为新的审美空间,并以“文化”为特征来取代文学创作中过于强大的政治意识;3.90年代以来,作家们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并从中确认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理想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国家意志的派生物;2.“文化大革命”时期,理想主义被“四人帮”统治集团强调到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地步;3.“文革”结束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倦,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向上追求、放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4.90年代,经济利益刺激了一般社会情绪,人们不加分析地盲目歌颂市场经济,回避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于是,知识分子主动发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转向民间立场,呼唤人的精神理想。

(五)民间理想的独特性1.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2.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3.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4.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因而具有藏污纳垢性。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0——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0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0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6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6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16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6.1复习笔记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引入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译介成为一大潮流,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逐渐为中国文坛所知悉。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2.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方面,出现了“朦胧诗”派;(2)小说方面,出现了王蒙的《布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优秀作品。

(3)戏剧方面,出现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等代表作品。

(三)“朦胧诗”派1.“朦胧诗”的得名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

2.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3.创作特点(1)从自我心灵出发;(2)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艺术技巧。

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一)《致橡树》1.作品概述《致橡树》是舒婷于1977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歌以浪漫的抒情形象表达了爱的宣言——爱不是有所依附或忘我奉献,而是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体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二)《双桅船》1.作品概述《双桅船》是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人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应自我独立的思想。

(三)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用第一人称;2.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3.注重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意象明朗、贴近自然,不矫揉造作;4.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5.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7.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8.1复习笔记
8.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略)
9.1复习笔记
9.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习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11.1复习笔记
11.2习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12.1复习笔记
12.2习题(含 考研真题)详 解
13.1复习笔记
目录分析
1.1复习笔记
1.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习题(含(含考 研真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6.1复习笔记
6.2习题(含考 研真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读书笔记
虽然这是本教材,但是陈思和的当代文学教程真的很不错!脉络清晰,可读性很强,而且老师自身特色使得 他以别样的视角解读挖掘了很多当代文学史上所没能记载的民间内容。
精彩摘录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2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南京大学2011年研) 概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文学新方向”的确定。 共名”状态,即某种时代主题支配了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如“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 放”,抗战时期的“民族救亡”等。作家在这种文化状态下创作,虽然其作品容易被接受,但其精神劳动的独创 性很可能会被掩盖。 “新时期文学”女性写作。 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①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 体现了“为农民服务”的“人本主义”文学思想。 ①“山药蛋派”的文学创作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和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一面镜子。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20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20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第20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一、名词解释王朔现象(浙江大学2011年研)答:王朔现象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文化现象。

王朔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与80年代同一题材的多数作品的不同视角和处理方式。

王朔这种挑战“文革”的统一书写而引起争议,拓宽了这一敏感题材的表现空间。

小说中的人物表现了对作为主体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抗拒倾向,故事在世俗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展开。

作为这一形象的基本特征的,是那种调侃、嘻笑怒骂为基调的语言。

针对王朔的争议,主要不是发生在艺术的层面,而是精神、道德倾向上所做的选择;因此,王朔及其文本成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结合具体作品,论述王朔小说的独特性。

答:王朔是我国新时期著名的作家、编剧,其代表作有早期的《空中小姐》,但直到后来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等,才使得王朔有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王朔小说在八九十年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成为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大众文化现象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呈现出独特而明显的大众文化特征,包括消费与娱乐、批量与复制以及利用影视等新兴大众媒体。

与这种大众文化特征相契合,王朔小说在文本层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1)通俗幽默的语言。

讽刺调侃式的语言是王朔小说最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一切占据了主流地位的美好而神圣庄严的情感和价值观在王朔的小说中都必然受到了无情的讽刺和调侃,最终成为笑谈。

同时京味十足的口语化是王朔小说的又一大语言特色,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能够表达出原有的标准书面语所不能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更多了一些韵味,同时,更能容纳一定社会时期的时代精神。

(2)典型的人物形象“顽主”。

王朔笔下的主人公身上都带有浓重的“痞子味”,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代表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倾斜和断裂。

(3)独特的反叛精神。

王朔在小说中敢于怀疑权威与真理的绝对性,嘲弄生活现行的价值准则。

王朔小说的反叛精神引领了市民文化的日益崛起以及对精英文化和严肃文学的消解。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2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2章 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圣才出品】

第22章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22.1复习笔记一、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一)写作空间的拓展写作空间的拓展不仅是指创作题材的开拓,同时它还意味着形成了新的审美形态,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富于创造性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在更加切近文学自身的层面上打开了新的写作向度。

(二)女性写作空间的开拓1.写作倾向(1)着重于表现女性自身特征、写作倾向更加个人化;(2)所表达的女性意识已不是与男性可以共享的公共意识,所揭示的女性问题也不再具有共名的普遍意义;(3)女性视角更多地聚焦于写作者的个人世界之中,尤其是作为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并以独特的个人话语来描绘女性的个体生存状态(包括相对私人性的生存体验,也包括女性的躯体感受、性欲望等感性内容)。

2.创作成就(1)诗歌①代表作品:翟永明的组诗《女人》、《静安庄》、《人生在世》,唐亚平的组诗《黑色沙漠》、伊蕾的组诗《独身女人的卧室》等②创作特点:a.把男性世界和权力世界作为一个反抗的对象;b.二元对立的意象组合。

(2)小说①代表作品:陈染的《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回廊之椅》等②创作特点:a.探询女性生存的私人空间,描写对躯体及感官的感受等;b.注重描写女性感性世界的丰富与美丽;c.穿插大量的独白自赏、纯粹精神上的白日幻想等;d.叙事方式呈现为非中心化的零散、片段式形态以及情绪与感受的层叠聚合等。

(三)海外新移民题材写作空间的开拓1.写作倾向(1)关注中外文化对个体经历的冲击、碰撞;(2)关注中外文化之间的对话。

2.代表作品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和严歌苓的《少女小渔》、《女房东》、《扶桑》、《人寰》。

(四)军旅题材写作空间的开拓1.写作倾向对和平时期军人精神世界的反映与审思2.代表作品朱苏进的《醉太平》、《绝望中诞生》、《金色叶片》、《接近于无限透明》。

二、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间:《女人组诗》(一)作品概述《女人组诗》是翟永明于1984年完成的第一个大型组诗,包含了二十首抒情诗。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章节题库(第19章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新编》章节题库(第19章 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第19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一、填空题《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_。

【答案】刘震云【解析】《一地鸡毛》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收集了刘震云自认为最好的短篇《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中篇《温故一九四二》、长篇《口信》。

二、名词解释1.新写实小说答:新写实小说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又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

代表作家作品有方方《风景》,池莉《烦恼人生》,刘震云《塔埔》《一地鸡毛》《单位》,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等。

“新写实小说”的正式命名,始于《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上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在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们放弃传统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的目标,致力于用生活的“平常性”“平凡性”“庸常性”来呈现生活。

2.《烦恼人生》答:《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池莉,发表于《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

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琐碎平常的一天,始于半夜惊醒,止于夫妻夜话。

挤车、评奖、感情纠葛、琐屑家事……小说不仅表现了印家厚个人的生活烦恼,而且在一种普通意义上揭示了平凡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样式。

作者以冷静、切实的态度透视、还原普通人的庸常生活、复杂心态、感情淡化又不乏浪漫和诗意。

3.《红高梁》答:《红高粱》是莫言颇具艺术成就的一部小说,作品大胆地写了一个土匪抗日的故事:“我”爷爷余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

土匪司令余占鳌既没有阶级觉悟也没有政治觉悟,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却具有直觉的抗暴本能和民族爱国意识。

奶奶戴凤莲是一个有自我有追求的女人,蔑视人间的说道,注重人的力量和自由,生的伟大爱的光荣。

小说极力展现这些草莽英雄们的无畏气概与洒脱人生,意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壮精神与阳刚之气,把历史意识植入到民族历史的基础层次——民间,从民间文化视角切入历史,向人们展示了民间历史与生存场景。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5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圣才出品】

第15章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15.1复习笔记一、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一)80年代文学的发展1.以建构现代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崛起;2.文学的审美精神愈显多样化,作家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类型1.乡土小说以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等为代表。

2.市井小说以邓友梅的《烟壶》、《那五》,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为代表。

3.民俗风情小说以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为代表。

4.西部文学以周涛、昌耀的文学创作为代表。

二、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一)作品概述《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80年代民俗风情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以主人公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纯洁、朴素的爱情为主线,赞美了江南水乡的风俗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

(三)艺术特色1.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2.随意漫谈、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3.小说塑造的空间是诗意的,充满梦幻色彩;4.善于通过地域风情的描写,衬托纯朴的民俗;5.笔调不失甜俗,清雅之中略有苦味;6.语言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之中自有法度。

三、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一)作品概述《烟壶》是邓友梅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80年代市井小说的代表作。

(二)主题意蕴1.揭露了市井世界中人民和时代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市井文化中的高尚与卑鄙、狡诈与善良,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时代忧思;2.讽刺了“奴性”与“自大”的心理状态,批判了没落封建文化和半殖民文化的生活风气。

(三)艺术特色1.采取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2.情节性强,以全知的视角讲述故事;3.小说充满市井细民的趣味;4.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的白描出发来刻画人物形象;5.善于运用插叙、章回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事技巧;6.善于运用类似于相声与评书中“抖包袱”式的悬念制造。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圣才出品】

第13章为了人的尊严与权利13.1 复习笔记一、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想的兴盛(一)人道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境遇1.“五四”新文学时期弥漫着普遍的人道主义;2.50年代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3.文革时期,人道主义被完全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4.“文革”结束后,人性、人道主义又被重新发现与认识。

(二)人道主义思潮1.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盛行,它波及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甚至波及到了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

2.关于人道主义思潮的讨论(1)思想理论界对人道主义的讨论相当热烈;(2)自1980年起,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论题。

3.文学对人性、人道主义的肯定与强调(1)“伤痕文学”揭露人的精神与肉体在“文革”期间遭受的创伤,如《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反思文学”关注对人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如戴厚英的《人啊,人》等。

(3)“爱情”成为许多作家着力表现和探讨的主题,如刘心武的《爱的位置》、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

(4)“人在理想和现实间的选择两难”成为许多作家着力表现和思考的主题,如铁凝的《哦,香雪》、张洁的《方舟》等。

二、苦难民间的情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一)作品概述《邢老汉与狗的故事》是张贤亮于1979年10月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70年代中国偏僻乡村的一个悲惨故事。

(二)主题意蕴《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邢老汉的一生中截取几个片段,写他的命运遭际,形象地展示了极左政治路线肆虐下小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惨痛,表达了作家对劳动者深切的人道同情。

(三)艺术特色1.细节的提供和气氛的渲染,使小说的叙述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2.叙述方式类似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话本小说,具有一种土头愣脑的、质朴的民间风格。

三、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一)作品概述《哦,香雪》是铁凝创作的一部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也是铁凝的成名作。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0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0章 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圣才出品】

第20章社会转型与文学创作20.1复习笔记一、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一)经济转型对文学的影响1.文学作品多样化: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现象,文学走向呈现多元的价值取向;2.流行性的现代文学读物大量兴起;3.经济转型使作为创作主体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受到了剧烈冲击,产生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知识分子内部出现商业化倾向;4.经济转型引发了9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①需要知识分子在经济转型中反省自己并坚固内在的心理规范;②需要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体制下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精神传统。

(二)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传统意识形态的格局发生调整,知识分子的社会理想激情受到挫败,知识分子原先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渐失落,向社会文化空间的边缘滑行。

(三)90年代初基本的文化特征1.“五四”传统中的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受到质疑,个性化的多元文化格局开始形成,出现了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的自我反省;2.文学创作上体现为对传统的道德理想的怀疑,转向对个人生存空间的真正关怀,特别是由此走向了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

二、摇滚中的个性意识:《一无所有》(一)摇滚与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是一种媚俗的商业文化类型,它的制作演出和流行方式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它必须迁就文化消费者的兴趣,不能含有太多独特的及创造性的内容;摇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对流行音乐的叛逆,在思想上追求清醒的理性与深度,在感受上强化个体的独特经验,在批判的向度上针锋相对。

(二)作品概述《一无所有》是作为“中国摇滚第一人”的崔健所作的一首摇滚歌曲,也是中国第一首真正的摇滚作品。

(三)思想意蕴《一无所有》表达了一种艰难而痛楚的文化反抗的处境,隐喻了文化反抗者内心的迷惘。

(四)歌者形象歌者形象是一个怀有着内心撕裂痛感的孤独者,他除了自己的个性之外,一无所有。

他对歌中的抒情对象怀有情爱的倾向,这却给他带来了受挫和焦灼的感受。

但他并没有在迷惘、焦灼的痛苦中放弃个性立场,而是将其转化成一种愤怒的情绪和更坚决的自我坚守。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圣才出品】

第9章对时代的多层面思考9.1 复习笔记一、时代的抒情与个人的思考(一)对知识分子政策和文艺政策的调整1.周恩来对政策的调整(1)1959年在中南海的座谈会上发表《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2)1960年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发表讲话;(3)1962年在广州举行的话剧、歌剧、儿童剧座谈会前后发表两次讲话。

2.陈毅对政策的调整在广州会议上进一步发挥了周恩来的观点,提出要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3.政策调整的影响(1)周、陈等中央领导的讲话在当时对知识分子产生过一定的鼓舞作用,促进了60年代历史题材创作的活跃;(2)在周、陈等中央领导讲话的鼓励下,文艺界着手制定《文艺十条》,在纠正左倾倾向方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阶级斗争对文学艺术的影响1.阶级斗争口号的提出1962年七、八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开始抓阶级斗争,接着他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2.阶级斗争下文艺界面临的困境(1)长篇小说《刘志丹》被定罪为“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2)全盘否定了周扬等人领导的中宣部的工作;(3)对田汉、夏衍、阳翰笙等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坚力量给予批判与否定。

3.阶级斗争造成的后果(1)由于缺少了广大知识分子真诚合作和参与的积极性,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过于僵化的文化模式与思维模式;(2)整个文学创作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僵硬的机械运作,而且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制约。

4.阶级斗争下文学创作的倾向(1)创作歌颂性的抒情作品代表作品:①贺敬之的诗歌《放声歌唱》、《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②刘白羽的散文《日出》、《长江三日》,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以及秦牧的散文《古战场春晓》、《土地》、《社稷坛抒情》、《花城》。

(2)创作图解阶级斗争理论的叙事作品代表作品:浩然的长篇小说《艳阳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章生存意识与文学创作
19.1 复习笔记
一、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一)新写实小说
1.新写实小说的产生
“新写实小说”产生于80年代中期,它舍弃了“文化寻根”所追求的某些过于狭隘与虚幻的“文化之根”,在否定了对生活背后是否隐藏着“意义”的探询之后,延续了“寻根文学”真正的精神内核。

2.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不同于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把“意义”规定在描写现实生活本身即生存过程之中;
(2)进一步渲染了“文化寻根”小说所展示出来的被政治权力话语和知识分子精英话语遮蔽的民间世界的信息,民间的日常生活场景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画面。

3.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包括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等等。

4.新写实小说的影响
对于中国文学在90年代的走向,特别是对于文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消解,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新写实小说之“新”
(1)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2)对之前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进行拒绝和背弃,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3)在创作方式上有意瓦解文学的典型性,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态度来掩藏作者的主观倾向性。

6.评价
(1)关注人的生存处境、生存方式,及生存中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2)对人间凡俗性本身的描写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打开了一个关注当代现实生存状况的新的写作空间,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构成与典型人物的塑造模式;
(3)但其“消解激情”的写作倾向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容易使作家逐渐失去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批判能力,随后可能会延伸出某些明显逃避现实生活的倾向。

(二)新历史小说
1.新历史小说的界定
新历史小说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

2.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方法
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

3.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
赵本夫的《刀客与女人》、《涸澈》、尤凤伟《石门夜话》、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小说、苏童的《妻妾成群》。

二、当代生存意识的经典文本:《风景》
(一)作品概述
《风景》是方方于1987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与池莉的《烦恼人生》一起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

(二)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写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在几十年间的遭遇,以一种极端强化的方式还原出了赤裸裸的生存本相,突现出了生存本身的意义。

(三)叙述特色
1.故事的叙写中穿插对生存景象的刻画;
2.叙述者的视角独特:以死者的视角来讲述生存的故事,增加了作品的冷漠、残酷的氛围,造成了陌生化的叙述效果;
3.纯客观的叙述口吻,不掺杂道德标准与情感。

(四)《风景》的价值
1.在一定意义上,《风景》开拓出了一种写作的新空间,即处于社会底层的都市民间的生存世界;
2.《风景》的文化意义在于使我们对生存本身恢复了应有的警醒与思考;
3.《风景》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经验,使我们可以在更深的艺术层面上来探讨新写实小说对于现实的还原,如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方式;
4.《风景》在小说艺术上成功地增添了某种新质,从而使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新的丰富。

三、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一地鸡毛》
(一)作品概述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于1991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

(二)主要内容
这部作品以非常冷峻而又略带微讽的笔触,叙写出了极其平庸琐碎的当代日常生活景况。

(三)主题意蕴
小说以十分表浅的意义述说,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种种无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无休无止的纠缠使每个现实中人都挣脱不得,并以巨大的销蚀性磨损掉他们个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们在昏昏若睡的状态中丧失了精神上的自觉。

(四)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
小林的精神发展轨迹,就是他的精神世界逐渐抽空、个性逐渐消退的过程:他置身于生存的沉重压力之下,在毫不间断的生存的跌爬滚打中,难以有机会从容地听从于内心,而不
得不坠入到无边的生存网络中,这同时也就注定了他已彻底丧失再度发展自我、抑或改变这种生存状况的可能。

听任自己的精神世界愈加滑向平庸和贫瘠,人生的过程也就意味着丧失自己的过程。

(五)叙述风格
1.冷静客观的写实,不掺杂创作主体的感受和判断;
2.经验性的事件被反复地施以琐屑的细节描绘、反复的心理揭示,对现象本身给以质感充分的繁琐刻画;
3.运用凡俗化叙事,即“草民”叙事,向凡俗心态认同;
4.尖锐的讽刺精神,充满荒谬意味;
5.于低调和平淡的语句中表达绝望的心境。

四、对战争历史的民间审视:《红高梁》
(一)作品概述
《红高粱》是莫言于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莫言的成名作。

这部小说站在民间立场上讲述了一个抗日的故事。

(二)主要内容
这部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故事线索交织而成的:
1.主干写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的起因和过程;
2.中间穿插余占鳌与戴凤莲在抗战前的爱情故事。

(三)主题意蕴
表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即对性爱与暴力的迷醉,对狂野不羁的野性生命力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欲望。

(四)艺术特色
1.逾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民间立场上历史发展与社会现实境况,对民间世界给予一种直接的观照与自由的表达;
2.在情节构成上采用民间自身的主题模式,突出表现民间世界中强悍生动的暴力与性爱内容;
3.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除去传统意识形态中的二元对立式的正反人物概念;
4.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将刺激的暴力与作品整体的和谐相交织,形成一种奇异的美感;
5.大胆借鉴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
6.运用大量充满了想象力并且总是违背常规的比喻与通感等修辞手法,形成语言瑰丽神奇的色彩。

19.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一地鸡毛》的作者______。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刘震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