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合集下载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

二战坦克“全家福”(三)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1期徐志伟美国篇说美国是“一夜间冒出的坦克大国”,并不过分夸张。

二战开始时,美国陆军仅装备了470辆坦克,排在苏联、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波兰之后,勉强算个“老七”。

战争的需求,德军“闪击战”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坦克工业的发展;而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又为坦克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和技术保证。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88 000辆各型坦克,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成为盟军最大的“武器供应者”,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苏联等都得到了大量的美国坦克。

格兰特/李、谢尔曼、斯图亚特、霞飞、潘兴,这些著名的美军将领,成为一代著名美国坦克的LOGO.1、M2中型坦克M2中型坦克的知名度不高,有人甚至称它为“二战中美国设计的最差坦克”。

不过,既然以“M2”命名,而不是以“T2”命名,说明它是一种正式定型的坦克。

二战打响后,美国急需大量制造坦克,M2中型坦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制的。

其战斗全重为21.4吨,乘员6人,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火炮,另有6~7挺7.62毫米机枪。

坦克的最大速度达43千米/小时。

原计划生产1?000辆M2中型坦克,但由于它性能落后,只生产了大约94辆便停产了。

这批坦克在二战中作为训练坦克使用。

2、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二战中的美国坦克多以美军历来的著名将领来命名。

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就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将领来命名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说二战中的美国坦克时,一定要加上中型或轻型的字样。

如M3坦克,就有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和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之分。

M3中型坦克外形很特别,车高达到3.12米,显得“很魁梧”;炮塔不对称布置;两门主炮;三层武器配置等。

其战斗全重达到了27.2吨,乘员6人,两门主炮:顶部旋转炮塔上装的是37毫米加农炮;车体右侧炮座上装的是75毫米榴弹炮。

最顶部车长指挥塔上,还有一挺7.62毫米机枪。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

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坦克发展史(1923~1945)作者:Major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7期某种意义上,纳粹的“第三帝国”也是一个“坦克帝国”,坦克这种战争机械启发并且促成了“闪电战”的构想,而“闪电战”这一构想的实施,又几乎成就了纳粹“千年帝国“的“伟业”。

不过,正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专为“闪电战”设计的“装甲矛头”其实很容易被磨钝,然后随着国家军事战略的破产,纳粹的坦克发展计划也在无所适从中走向“混乱”和“癫狂”,一如这个“帝国”的最终命运……不过,从崛起到灭亡,这个“坦克帝国”都有着怎样的一些“臣民”呢?十万国防军的“拖拉机”——“蛰伏时代”的试探在“魏玛共和国”时代的德国,需要坦克的理由很多,国防军上层也有发展坦克的眼力和胆识,但动机却与其他各国完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只制造了相当少量的AV7履带式“装甲突击车”,对于坦克的兴趣其实不大,更何况协约国还特别禁止战败的德国再拥有任何“坦克”。

然而,战后德国“十万国防军”的总设计师汉斯·冯·西克特将军却还是盯上了坦克这种“时髦”的战争机器。

当时改名为国防部战争局的德国总参谋部,认真研究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再结合自身不多的坦克使用经验,自认为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满足替代人力不足的需求,冯·西克特将军对于这样一个结论深感认同。

然而,如何在《凡尔赛条约>监督委员会的眼皮底下,进行坦克装甲战斗车辆的研究,乃至部队训练和战术摸索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幸运的是,一筹莫展的德国人,很快就在苏联那辽阔的土地上找到了办法。

德国战败后,狂热的波兰民族主义者毕苏茨基元帅依靠协约国的帮助,不仅使德国土地里西亚划归波兰,而且参加了1920年武装干涉苏俄的战争,并在华沙城下重创红军,迫使苏俄割让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这样一来,夹在德苏大国之间的波兰无意间拉近了德苏关系。

于是,在1922年意大利的热那亚,随着《德国和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也就是《拉巴洛条约》的签定,拉开了长达20余年苏德合作时代的序幕。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

“第六坦克大国”之殇——二战爆发前的波兰坦克及其他武器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9年第19期徐志伟当年的第六坦克大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39年,波兰军队共拥有870辆各型坦克。

单就坦克的数量而言,波兰是当时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排在苏联、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之后,并远远超过居于第7位的美国(470辆)和第8位的日本(450辆)。

波兰坦克,波兰装甲兵,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留下了不灭的足迹。

波兰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部队的国家之一。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一个坦克团,装备法国制造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约150辆。

该坦克团于1919年6月调回波兰。

它的第一营被调往波兰东北部,参加了1920年的苏波战争。

这是东欧地区第一次动用坦克的战例。

整个20世纪20年代,波兰军队除了对“雷诺”FT-17坦克加以改造之外,没有研制其他坦克,只发展一些装甲汽车。

到了30年代,波兰军队开始组建独立的装甲兵,这对于装甲部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时,组建了两个坦克团、一个装甲汽车队和两个装甲列车(铁道炮)车队。

坦克团的装备以FT-17轻型坦克为主,另有由英国进口的12辆“卡登-洛伊德” Ⅵ型超轻型坦克。

TK系列超轻型坦克严格地讲,20世纪30年代波兰研制的坦克是一个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S-F共7种车型,以TK-3型超轻型坦克最为有名。

最初研制的型号为TK-1和TK-2型。

1932年,又改进成为TK-3型。

这三种型号的坦克共生产了大约300辆,以TK-3型的生产量最多。

TK-3超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2.5吨,车长仅为2.577米,车宽为1.778米,车高为1.3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两名乘员为车长和驾驶员。

其武器是一挺7.92毫米机枪,装于车体前部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无炮塔。

动力装置为一台“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29.4千瓦)。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的闪电战1940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进攻,这个战争成为了二战的开端,也被称为波兰战役。

纳粹德国以其运用了一种极为有效的战术,即所谓的“闪电战”,使得波兰军队难以抵挡,不久便被德国占领。

本文将探讨纳粹德国在波兰战役中采用的闪电战战术的详细过程和效果。

第一阶段:波兰的准备不足波兰战役前,波兰军队长期以来担心与德国发生冲突,但对德军的实力似乎心存侥幸。

相比之下,纳粹德国则在军事装备、筹划和战略思维等方面做足了功课。

纳粹德国的军队具备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如坦克、机枪、战斗轰炸机等。

此外,德国还采取了新颖的装甲战术和机动作战战略,这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的闪电战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阶段:德国的闪电战展开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境内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德国凭借强大的空军控制了战场的制空权,其战机不断轰炸并瘫痪了波兰的重要交通枢纽。

德军还大规模使用了装甲车辆和坦克,迅速突破了波兰的防线。

这种闪电战战术使得波兰军队措手不及,无法有效抵御德国的进攻。

第三阶段:波兰尝试抵抗尽管波兰军队在装备和战略层面上明显不敌纳粹德国,但他们仍然尽力进行了抵抗。

波兰军队利用自己熟悉的极地地形设置了一系列防线,并采取了游击战等非常规战术,力图消耗德军的实力。

但是,由于德国的快速机动和军事优势,波兰军队的抵抗很快被德国所摧毁。

第四阶段:波兰的投降与影响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波兰军队在1940年9月27日正式投降。

波兰战役的结束标志着纳粹德国闪电战的胜利,也奠定了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强大地位。

这场战役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关注,世界各国更加意识到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和侵略野心。

结论波兰战役中,纳粹德国采用的闪电战战术显示了其在战争中的优势。

德国军队的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和空中优势为他们在波兰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同时,波兰军队的不足以及缺乏对德国闪电战战术的了解也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境地。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

坦克发展历程坦克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装备,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技进步和战争需求的不断变化,坦克从最初的原始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下面就坦克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战争气氛的膨胀和战争指挥官对新型武器的需求,坦克被发明了出来。

当时的坦克并不如现代坦克那样强大和复杂,它们只有一些基本装备,比如履带、装甲和火炮。

这些坦克在战场上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远远称不上是战争的决胜因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坦克经历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升级。

各国积极探索和研发新的坦克技术,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

随着内燃机、液压系统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坦克的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已经成为主要战争装备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坦克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战争中,各国不断改进和完善坦克技术,尤其是苏联和德国在坦克领域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苏联的T-34坦克和德国的虎式坦克都成为战争的“王牌”,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

这些坦克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对于推动坦克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技术竞赛推动了坦克技术的发展。

两国相继研发出了一系列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60和苏联的T-72。

这些坦克在机动性、火力和防护能力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装备。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和战争特点的改变,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坦克不仅承担着传统坦克的作战任务,还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化能力。

比如,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火控系统和通信系统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坦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目前,坦克已经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各国不断研发新型坦克,如美国的M1A2和俄罗斯的T-90。

新型坦克在机动性、火力、防护和信息化能力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

二战坦克“全家福”(四)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3期徐志伟日本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是日本坦克大发展的时期。

二战前及二战期间,日本研制的坦克和战车,包括改进型车在内,共有50多种。

虽然型号多多,但精品寥寥。

稍微拿得出手的,恐怕只有97式中型坦克和“卡米”2水陆坦克少数几种。

日本的小坦克惧强凌弱,成为肆虐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急先锋,也成为美国坦克的手下败将。

1、89乙坦克它是日本第一种国产坦克,可以看作是“雷诺”FT-17坦克的改进型。

1929年制成的89式坦克,装的是汽油机;1934年改装柴油机后,称为89乙中型坦克。

说它是中型坦克,实际上只能算是轻型坦克,战斗全重只有12.1吨,乘员为4人,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短身管榴弹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它是世界上最早装上柴油机的坦克之一,最大功率为120马力,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5千米/小时。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

在二战初期,89乙坦克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

2、95式轻型坦克二战期间,日本人往往用假名来命名坦克。

95式轻型坦克,全称即为95式“哈够”战车,“哈够”为日文假名“ハゴ”的音译。

95式轻型坦克于1935年定型,总生产量达到了1?250辆,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

95式轻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7.4吨,乘员为3人,主要武器是一门37毫米坦克炮。

辅助武器为两挺7.7毫米机枪,一挺是前机枪,一挺是炮塔后机枪。

动力装置为135马力的柴油机。

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0千米/小时。

在95式轻型坦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的是98式轻型坦克。

主要改进是降低了车高,车体长度缩短,炮塔形状和行动部分也有较大改进,总生产量为100辆左右。

3、94式超轻型坦克94式超轻型坦克于1934年定型,也称为94式“豆坦克”。

日本投降后,被我军缴获后,战士们习惯称之为“小豆坦克”。

总生产量为750辆,在二战中广泛运用。

其战斗全重只有3.45吨,乘员为2人,装一挺7.7毫米重机枪,动力装置为35马力的汽油机。

《二战美国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下册总目录

《二战美国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史》上下册总目录

《二战美国坦克装甲车辆发展史》目录Part1 中型坦克第一章美国中型坦克的早期探索(1919-1939) 4美国军械局主导的早期中型坦克项目 5M1921和M1922中型坦克5T2中型坦克7克里斯蒂系列轮履两用中型坦克8克里斯蒂m1919与m1921中型坦克8T3系列轮履两用中型坦克10T4和T4E1轮履两用中型坦克15克里斯蒂生平16第二章战时美国中型坦克早期型号的研制和使用(1939-1942) 17美国轻型坦克的放大版——M2系列18T5、T5E1、T5E2型中型坦克18M2和M2A1型中型坦克21美国中型坦克的过渡车型——M3系列的设计与生产23一体双生的M3型——美军的“李”与英军的“格兰特”23M3A1型中型坦克28M3A2型中型坦克29M3A3与M3A5型中型坦克29M3A4型中型坦克31M3实验车型:M3E1、M3(HVSS)、M3A1E1、M3A5E1与M3A5E2M3中型坦克的战场使用35北非战场上服役的英军M3中型坦克35美军装备的M3中型坦克41亚洲、太平洋和美洲地区服役的M3中型坦克42东线服役的M3中型坦克44德军缴获的M3中型坦克45第三章战时美国中型坦克的主力车型——M4“谢尔曼”坦克(1942-1945) 47 M4系列中型坦克的基本车型47T6中型坦克的诞生48谢尔曼的早期型号——M4和M4A1中型坦克49M4A2坦克(通用柴油机)56M4A3坦克(福特柴油机)59M4A4坦克(克莱斯勒汽油机)61M4E1和M4A6坦克63加拿大的公羊和北美灰熊64M4系列中型坦克的改进车型67M4系列改进型的早起规划69安装76毫米炮的M4坦克实验车型——M4A1(76M1)和M4E6 70安装105榴弹炮的M4坦克实验车型——M4A4E1和M4E5 73针对M4坦克火炮和辅助武器系统的其他改进74T14突击坦克和其他M4防御强化实验车型77采用改进型发动机的M4坦克实验车型——M4E7、M4A1E5、M4E3和M4A2E1 81 采用改进传动装置的M4坦克实验车型——“终极”M4、M4A1E3、M4A3E1和M4A3E3 83采用改进型行走装置的M4坦克实验车型——M4A4(HVSS)、M4E8、M4A1E8、M4A2E8、M4A3E8、M4E2、M4E9、M4A1E9、M4A2E9、M4A3E9、M4E4、M4A2E4、M4(板簧悬挂)、M4(克里斯蒂悬挂)、M4A1“蜈蚣”、M4(阿里斯·查尔莫悬挂)85 M4坦克应用的其他改进组件——M4A1E1、M4A1E2、M4A1“闪电2号”90投入量产的M4坦克改进车型——M4(105)、M4A1(76)W、M4A2(76)W、M4A3W、M4A3(76)W、M4A3(105)、M4A3E2、M4系列二次改造型93英国人接受和标准改装的谢尔曼坦克99M4中型坦克的战场使用107追亡逐北——北非至意大利战场上的谢尔曼坦克109深入敌境——西线战场上的谢尔曼坦克114东线战场上的谢尔曼坦克123太平洋和缅甸战场上的谢尔曼坦克124被轴心国缴获的谢尔曼坦克127第四章基于中型坦克底盘的特种坦克和全履带变形车辆129基于中型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129基于M3/M4底盘的中口径自行火炮——(美)T32、M7、M7B1、M7B2、T51;(英)Sexton I、Sexton I I、9.75in MMC 129基于M3/M4底盘的大口径自行火炮——(美)T6(M12)GMC、T83(M40)GMC 、T89(M43)HMC、T90MMC、T94MMC 135安装火箭炮发射装置的M4特种坦克——(美)T34、T34E1、T34E2、T72、T99、T45 M17(T40) 、T73 140基于中型坦克底盘的坦克歼击车143基于M3/M4底盘的坦克歼击车——(美)T24、T40(M9) 、T35、T35E1(M10) 、M10A1 、T72、M10 Sonic ;(英)Achilles 143基于M4底盘的90毫米炮坦克歼击车——M10(90mm)、T71(M36) 、M36B1、T71E1(M36B2) 149基于中型坦克底盘的其他用途车辆152防空战车——(美)T26、T36、T52 CGMC、T53、T53E1;(英)Ram3.7inch、Skink 152 探照灯坦克——(美)T10、T10E1、T52CDL;(英)Grant CDL、Sherman CDL 154喷火坦克156浮渡与潜渡坦克161战斗工程坦克166扫雷坦克169装甲抢修车175全履带运输车1782、3、4章内容小结179第五章战后使用的美国谢尔曼中型坦克及其变形车辆181战后美军及其盟国使用的谢尔曼坦克181中东地区装备的谢尔曼坦克及其变形车184其他国家使用的谢尔曼坦克191Part2 轻型及重型坦克第一章美国轻型和重型坦克的早期发展 4美国坦克车辆的仿制车型和早期设计 5美国设计的早期坦克车辆 5美国轻型坦克的仿制车型——M1917 7美国重型坦克的仿制车型——Mark III 1120世纪20年代研制的新式轻型坦克13T1系列轻型坦克13T1与T2超轻型坦克16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战斗装甲车与轻型坦克16骑兵部队用战斗装甲车——T1系列、T2系列、T4系列、T5系列、T7 16 步兵部队用战斗装甲车——T2系列、T3系列、玛萌·赫灵顿23第二章战时美国研制的轻型坦克及其变形车辆30战时美国研制的主要型号轻型坦克31战时轻坦设计方案及M2A4 32M3系列“斯图尔特”34M5系列“斯图尔特”40T13、T16和T21 45M24“霞飞”47M22“蝉式”50基于轻型坦克设计的特种坦克和全履带变形车辆54LVT系列54LVT系列水陆两栖运载车55LVT系列水陆两栖坦克车60基于轻型坦克底盘的坦克歼击车69基于早期轻坦的坦歼69基于改进型轻坦的坦歼71基于轻型坦克底盘的自行火炮74采用75毫米口径榴弹炮的轻型自行炮车74采用105毫米口径榴弹炮的轻型自行炮车76采用4.5英寸加农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的轻型自行炮车78安装迫击炮和无后坐力炮的轻型自行车辆79基于轻型坦克底盘的防空战车81基于轻型坦克车体的潜渡和浮渡坦克85基于轻型坦克改装的抢修、工程、爆破和扫雷坦克91基于轻型坦克改装的牵引、侦查、运兵和供弹车辆93其他全履带轻型车辆97美制轻型坦克车辆的战场使用104英军部分106美军部分109西线及巴尔干战场美军部分110其他盟军部分114东线战场116太平洋和中印缅战场117轴心国缴获122小结战时美国轻型坦克及主要变形车研发体系图124第三章T20系列和战时美国研制的重型坦克127 战时美国研制的T20系列车型128T20系列项目开端130T22与T22E1中坦132T23、T23E3和T23E4中坦133T25和T26中坦137T25E1与T26E1中坦138T26E3——M26重坦“潘兴”的诞生142T26E2、T26E4和T26E5重坦146M26E1、M26E2和M26A1重坦149T32与T32E1重型突击坦克150T20项目的终极车型——T29、T30与T34重坦152基于重坦底盘的自行火炮和其他变形车辆156战时美国研制的其他型号重型坦克160M6系列重坦160T28超级重坦/T95自行火炮164美国重型坦克的战场使用165斑马特遣队与欧洲战场上潘兴坦克165驶往冲绳战场的潘兴坦克171朝鲜战场上的潘兴坦克172小结战时美国重型坦克及主要变形车研发体系图173第四章美军装甲部队的组建与装备编制174二战早期的美军装甲车辆编制(1941-1943) 175二战中后期的美军装甲车辆编制(1943-1945) 179小结二战美军装甲师及其他独立装甲部队概况187附录保存至今的美国早期坦克车辆193。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

二战参战各国著名坦克1.德国坦克一战结束以后,德军被禁止拥有坦克,然而魏玛时代的德国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

二十年代末,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的试验基地秘密测试了英国劳埃德4型坦克,并购买两辆回国,这就是后来德国Pz 1型坦克的原型。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运输部队总监,开始大力发展坦克。

他设想的德军装甲部队,将拥有两种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实现突破,一种是装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这其实就是后来的Pz 3型和4型坦克。

但是当时的德国军火工业没有设计制造先进坦克的经验,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不能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

德军急切需要坦克训练装备部队,因此只好因陋就简、降格以求了。

1932年,德军军械署提出一种轻型坦克的设计要求,最后奔驰的车体和克虏伯的底盘分别中标,组合起来就成了“装甲战车1型”坦克(Panzerkampfwagon I),简称Pz 1型。

Pz 1型坦克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厚度6 - 13毫米,这个厚度勉强可以抵挡轻武器射击。

武器是两挺MG13机关枪。

引擎是一台克虏伯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60马力。

Pz 1型坦克高仅1.72米,还不及一人高。

跟同时期的欧洲其它国家的现役坦克相比,这款坦克简直象个玩具,然而德国国防军却毫不嫌弃,大量订购,而最初的德军装甲部队就是在这些微型坦克里磨炼技术的。

Pz 1型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不过德军军械署也清楚Pz 1型坦克的诸多缺点,1934年提出了Pz 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虏伯的设计中标,次年开始批量生产。

Pz 2型坦克的乘员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吨,正面装甲厚度15毫米,后来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机枪,并排装在炮塔上。

20毫米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0毫米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

乱花渐欲迷人眼——波兰PL-01隐形坦克问世

乱花渐欲迷人眼——波兰PL-01隐形坦克问世

乱花渐欲迷人眼——波兰PL-01隐形坦克问世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4年第17期徐志伟不甘寂寞的当年第六坦克大国想当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前,波兰可是世界上响当当的第六坦克大国。

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七八百辆坦克。

单就坦克的装备数量来说,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

研制的坦克包括:TK系列超轻型坦克、7TP轻型坦克等。

二战过后,波兰成为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小兄弟”,而且华沙条约既然以波兰首都华沙的名字命名,波兰自然也在华约诸位“小兄弟”中“座位靠前”。

在坦克的研制上,由于有“苏联老大哥”这个大靠山,“大树底下好乘凉”,波兰反而在坦克的研制上放慢了脚步,只是特许生产T-72坦克等,仅在装甲车的研制方面稍有建树。

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波兰研制的最出名的坦克是PT-91主战坦克。

不过,PT-91坦克,说到底不过是T-72主战坦克的改进型,仅在装甲防护方面得到增强而已。

尽管如此,在世界主战坦克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大环境下,能研制出一种“新型号”的主战坦克,总算是一种成就。

连同在T-72坦克基础上改装的,加上波兰新生产的,PT-91坦克的装备数量已经达到233辆。

再加上波兰军队从德国引进的“豹”2A4主战坦克(波兰军队编号为“豹”2A4PL坦克)139辆,以及已签合同即将引进的“豹”2A5主战坦克105辆,使得波兰成为欧洲的一个重要的坦克大国。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华约散伙,波兰自然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

不过,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间,波兰很快转向西方,亲欧亲美。

1999年波兰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5月1日,波兰正式加入了欧盟,成为北约“面向东方的最前哨”。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波兰军队不得不拥有一个较强大的陆军;而研制坦克的深厚基础,加上能充分借鉴东西方坦克技术的优点,使得波兰军方有必要、有能力研制一种新型的坦克装甲车辆。

进击的翼骑兵——波兰坦克的技术特点

进击的翼骑兵——波兰坦克的技术特点

进击的翼骑兵——波兰坦克的技术特点作者:寒鸦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5期★寒鸦波兰骑兵以长矛冲击德国坦克的“传说”,长期以来一直在歪曲着人们对于两次大战间波兰军队的印象。

波兰战役最后的悲惨结果,更是使人们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波兰军队评价甚低。

然而,这样的看法显然离客观二字相去甚远,事实上,就在那个很多列强国家的职业军人,因对坦克一无所知而心存反感的年代,波兰这个“保守而反动的骑兵钟爱者”,却费尽心力地“鼓捣“出了性能不俗的水陆坦克。

这种不拘一格的大胆尝试,其背后究竟代表了一个什么样的真实军事思想动态,难道不是值得深思的么?波兰战役,真的是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利德尔·哈特语),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型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了么?FT-17在波兰说到“经典”坦克,法国人的“雷诺”FT-17大概有点资格。

作为坦克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飞跃,“雷诺”FT-17以其革命性设计奠定了现代坦克的基本布局,也成为了很多国家初创装甲力量时的首选“启蒙读物”,波兰便是这样一个国家。

1919年4月至5月,黑勒将军麾下的驻法波兰军团成立了第1装甲团,这个团在原法军第505装甲团的基础上改编,装备有120辆当时最为先进的“雷诺”FT-17坦克。

6月,黑勒将军带着这个装甲团回到了波兰,凭借这些坦克,刚刚获得独立的波兰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4大装甲兵强国。

在120辆FT-17中,75辆为安装有37毫米SA-18 L/21坦克炮的“雄性”坦克,另外45辆为装8毫米“哈奇开斯”Mle.14机枪的“雌性”坦克。

1921年3月1 8日,随着《里加条约》的签订,苏波战争正式落下了帷幕。

透过这场充满了大起大落的战争,波兰军队也许获得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战争经验,比如认为骑兵仍是下次战争达到决定性目标的机动手段,但至少对于坦克的认识却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事实上,波苏战争中坦克的战场价值给波兰军方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为一种增强骑兵战斗力的辅助性技术装备,具备良好机动性、恰当的装甲防护和一定火力的轻型坦克获得了波兰军方的格外青睐。

坦克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坦克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PPT课件
56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7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汽车的 技术发展和普及,推动了轮式装甲车辆的发 展。如俄罗斯的BTP-70、瑞士莫瓦格公司的 “锯脂鲤”系列轮式装甲车、法国VAB系列 轮式装甲车等。
PPT课件
57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80年代,各国对轮式装甲车辆发展的 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各项新技术不断应用 于轮式装甲车辆上,各种新车型层出不穷。 如俄罗斯的BTP-80、瑞士莫瓦格公司的 “锯脂鲤”系列轮式装甲车、法国VAB系 列轮式装甲车等。
20
第一章 坦克学概论
南京林业大学军事教研室 马健柏
PPT课件
21
一、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问世缘由
PPT课件
22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1914年~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即第 一次世界大战。.
德 “豹”Ⅱ主战坦克
法 “勒克莱尔” 主战坦克
俄 T-80主战坦克,T-64主战坦克, T-72主战坦克,T-72M主战坦克,T-90主战坦克
日 90式主战坦克,74式主战坦克 以 “梅卡瓦” 主战坦克
PPT课件
48
2、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70~90年代
英国 挑战者II主战坦克
美国 M1A2主战坦克
II战时期坦克特点 • 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一门火炮的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
式推进装置; • 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 • 采用长身管火炮,出现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
安装光学瞄准镜,火炮高低向稳定器,火炮口径: 57~85mm(中型坦克),88~122mm(重型坦克)弹丸初速 781~935 m/s; • 发动机功率增大(267~515千瓦),最大行程增加(100~300 千米),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和双流传动、液力机械传动 等新型传动技术;

不寻常的想法——波兰坦克发展史

不寻常的想法——波兰坦克发展史

不寻常的想法——波兰坦克发展史作者:燕云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5期★燕云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波兰装甲力量都可以稳稳地排在苏、法、英之后的第4位,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然而时至今日,却很少有人认真打量一下这支“第4大装甲力量”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作为两次大战之间一个小有成就的坦克生产国,波兰人曾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各种类型的装甲机械化战斗车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波兰wz.28半履带式装甲车虽然波兰人对于雷诺FT-17相当满意,但对于波兰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这款坦克还是过于复杂,价格也令波兰政府感到难以承受。

然而在现实的需求中,由于夹在苏联和德国两大强邻中间,波兰一向要以两个假想敌人来确定自己的军事和外交方针,需要时刻保持一支强大的、有足够威慑力的武装力量来确保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乃至国家存亡。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足够数量雷诺FT-17的廉价替代品,波兰军方很自然地打起了手中的大批法制“雪铁龙”半履带车的主意。

正如很多墙里开花墙外香的故事一样,在法国不受青睐的AMC系列半履带装甲车,其设计理念却与波兰人的需求不谋而合。

事实上,对波兰或中国这些贫穷但又有切实军备需求的国家而言,AMC在完美地解决了装甲技术兵器有无问题的同时,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又能保障一定的装备数量,实在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坦克替代品。

因此,AMC系列半履带车对波兰人几乎有着“天然吸引力”。

不过,由于本国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因此波兰人并没有直接通过“拿来主义”的手段来获得这些半履带战车。

1923年,波兰派驻法国的军事代表团向国内发回了有关B2 10CV半履带车的详细资料,其中特别提到了正在试验中的AMC M23。

由于荷包干瘪,波兰政府对这种性价比非常高的装甲战车很感兴趣,但可惜雪铁龙工厂已经负荷全满,而能够代工的施耐德公司又要价过高,无奈之下,波兰政府只好先订购135台B2 10CV/P4T底盘再作打算。

坦克发展历程讲解词

坦克发展历程讲解词

坦克发展历程讲解词
坦克发展历程:从战车到重型装甲战车
20世纪初,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型的陆上战车,以应对现代化战争的需求。

最早的“坦克”起源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亮相。

这种战车被称为“战车”或“陆舰”,目的是为了穿越战场上的條件艰苦的地形。

战车的初代模式仅仅是由可移动的物件组成的垂直滚筒。

柴油动力引擎被用来推动车身,并提供足够的火力打击敌人设施。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经济原因,这些战车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技术的进步,战车的设计逐渐演化为更加高级和复杂的形式。

1920年代至1930年代,战车的外形开始出现变化,车身开始采用斜面设计,以增加防护能力。

改进的悬挂和转向系统使得战车更具机动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战场上的主力装备。

德国的“虎式”和苏联的“KV-1”重型坦克成为当时最出名的战车之一,它们均具有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

战后,坦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竞相开发新型坦克,以应对核战争的威胁。

美国的“艾布拉姆斯”和苏联的“T-72”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坦克型号,它们采用了先进的电子系统和火控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坦克已经变得更加高科技化和多功能。

现代坦克采用了先进的防护装甲、红外线和激光测距仪,并配备了强大的火力系统和自动加载装置。

总的来说,坦克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战车到复杂的重型装甲战车的过程。

它们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保卫国家安全的关键武器之一。

德国装甲师编制

德国装甲师编制

目录1.白色方案(波兰) (1)1939.9.1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1)2.黄色方案(法国) (2)1940.5.10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2)3.大改编(准备打苏联,确定1装甲团+2步兵团) (3)4.巴巴罗萨(苏联) (3)1941.6.22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4)5.库尔斯克战役前的状况 (5)1943.7.1库尔斯克战役之前各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 (5)6.1943型装甲师 (7)7.1945年型装甲师编制序列详解 (7)1.白色方案(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时,其装甲师序列中有第1、2、3、4、5、10、“Kempf”共7个装甲师和第1、2、3、4轻装师,其中第3装甲师除了原编制内的坦克团外还配属了1个装甲教导营(3个连,2个装备III 号,1个装备IV号),共有坦克391辆;新组建的第10装甲师由于尚未完成整训,故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并未投入战场;“Kempf”装甲师是由在东普鲁士境内的若干国防军以及Waffen SS部队(党卫队特别任务部队,之后的“帝国”师)混编而成,这2个师各自只配备了1个装甲团,下辖2个营;其余的装甲师由于坦克数量不足,每个营均缺编1个连。

除装甲师外,此时期德军编制之内还有4个“轻装甲师”(第1到第4),所谓“轻装甲师”是骑兵与装甲兵竞争的产物。

每个轻装甲师内都拥有1个装甲营和2个机步团(各2个营)1939.9.1参战各装甲师坦克装备数量如下:●第14军:第1轻装师:第6装甲旅→第11装甲团(6辆指挥,45辆II号,27辆IV号,55辆35t)第65装甲营(2辆指挥,20辆II号,14辆IV号,55辆35t)●第22军:第2装甲师:第2装甲旅→第3装甲团(9辆指挥,62辆I号,78辆II号,3辆III号,8辆IV号)第4装甲团(11辆指挥,62辆I号,78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4轻装师→第33装甲营(5辆指挥,34辆I号,23辆II号)●第8军:第5装甲师:第8装甲旅→第15装甲营(11辆指挥,72辆I号,81辆II号,3辆III号,8辆IV号)第31装甲营(11辆指挥,80辆I号,63辆II号,6辆IV号)陆军总预备队→第25装甲团→23团第1营+25团第1营(9辆指挥,78辆I号,58辆II 号,6辆IV号)10团第1营(5辆指挥,28辆I号,34辆II号,3辆III号,4辆IV号)●第19军:第3装甲师:第3装甲旅→第5装甲团(8辆指挥,63辆I号,77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6装甲团(8辆指挥,59辆I号,79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装甲教导营(2辆指挥,20辆II号,37辆III号,14辆IV号)第10装甲师→第8装甲团(9辆指挥,57辆I号,74辆II号,3辆III号,7辆IV号)●第1军:“Kempf”装甲师→第7装甲团(10辆指挥,61辆I号,81辆II号,3辆III号,9辆IV号)●第15军:第2轻装师→第66装甲营(2辆指挥,41辆I号,42辆II号)第3轻装师→第67装甲营(2辆指挥,23辆II号,55辆35t)●第16军:第1装甲师:第1装甲旅→第1装甲团(6辆指挥,39辆I号,60辆II号,20辆III号,28辆IV号)第2装甲团(6辆指挥,54辆I号,62辆II号,6辆III号,28辆IV号)第4装甲师:第5装甲旅→第35装甲团(8辆指挥,99辆I号,64辆II号,6辆IV号)第36装甲团(8辆指挥,84辆I号,66辆II号,6辆IV号)2.黄色方案(法国)波兰战役结束后,4个轻装甲师全部升级为装甲师(第6-第9)。

二战坦克“全家福”(五)

二战坦克“全家福”(五)

二战坦克“全家福”(五)作者:徐志伟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5期徐志伟其他各国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了前面几期介绍的几个坦克大国外,还有法国、意大利、波兰、捷克、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同样成为二战中的坦克生产国。

他们研制的某些坦克,在性能上还是很有特点的,成为“战车王国的奇葩”,也为世界坦克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 CV33超轻型坦克是意大利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直使用到二战中期的超轻型坦克,曾用于西班牙内战、埃塞俄比亚战争和北非战争,1943年被淘汰。

战斗全重为3.2吨,乘员2人,主要武器为两挺8毫米机枪,弹药基数3?200发。

动力装置为42马力的汽油机。

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

机动性不错,但火力弱、装甲太薄,是它的致命弱点。

改进型的CV35超轻型坦克,换装为两挺13.2毫米重机枪,生产数量也很有限。

不过,由CV33改装的喷火坦克,倒是在入侵埃塞俄比亚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意大利L6/40轻型坦克 L6轻型坦克于1941~1942年间研制并生产,共生产了283辆,全部装备意大利军队。

其战斗全重为6.9吨,乘员为2人,主要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动力装置为70马力的汽油机。

坦克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

在L6轻型坦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轻型自行火炮,即L40自行火炮。

战斗全重为6.7吨,乘员为3人,主要武器是一门47毫米火炮。

到1943年,共生产了大约300辆L40自行火炮。

在北非战场上,L40发挥的作用比L6轻型坦克要大得多。

意大利M13/40中型坦克意大利最先生产的中型坦克是M13/39中型坦克。

1940年至1943年间,先后改进为M13/40、M14/41、M15/42几种中型坦克,生产量分别为:799辆、1 103辆和90辆,广泛用于北非、希腊和意大利战场上。

其中,M13/40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4吨,乘员为4人,主要武器是一门4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4挺8毫米机枪。

浴火重生——波兰装甲部队的建设

浴火重生——波兰装甲部队的建设

浴火重生——波兰装甲部队的建设作者:寒桀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5年第5期★寒桀作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主要坦克生产国之一,波兰坦克工业曾经辉煌一时,这一点通过两次大战间波兰装甲机械化部队的编成情况便一目了然。

在规模可观的波兰装甲部队战斗序列中,绝大部分是“波兰造”的事实说明了一切。

然而,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波兰遭受了灭顶之灾,小有成就的波兰坦克工业也随之黯淡了。

战后,被纳入华约军事体系的波兰坦克工业虽然有所恢复,但本质上只是作为苏联军事工业的延伸和补充,直至冷战结束后,脱离了苏联卫星国身份的波兰,其坦克工业才有所起色。

曾经的辉煌——两次大战间波兰装甲部队的编成情况二战爆发以前,波兰成编制的装甲部队大致情况是:10个常备装甲营、第11试验装甲营、第10摩托化骑兵旅、两个装甲列车编组(营级)。

装甲营是波兰装甲部队当时的典型编制,装备和部队构成多样化。

战争爆发前后,波兰装甲部队进行了仓促的重新整编,虽然部队番号没有太大变化,但在编制上则与和平时期有本质上的区别。

波兰战时改编后的装甲部队情况为:两个装备7TP轻型坦克的坦克营,每营49辆;一个装备R-35轻型坦克的坦克营,每营45辆;11个装甲一摩托化骑兵营,装备TK和TKS超轻型坦克13辆和装甲车8辆;15个独立侦察坦克连,主要装备TK和TKS超轻型坦克13辆;3个装备雷诺FT-17轻型坦克的坦克连,每连15辆;10个装甲列车编组;两个装甲摩托化旅,各辖一个轻型坦克连,每连装备16辆“维克斯”E轻型坦克、一个侦察坦克连,每连装备TK和TKS超轻型坦克13辆以及一个侦察营,装备13辆TK和TKS超轻型坦克。

1939年9月1日战争爆发后,波兰还新增了一些临时装甲部队加强防御,包括:3个华沙防御指挥部的坦克连,分别装备11辆7TP轻型坦克、11辆7TP双炮塔坦克和1 1辆TK超轻型坦克;由莫德林装甲兵训练中心组建的小建制装甲部队,主要使用战损修复后的装甲车辆和战争爆发时正在维修的车辆,包括双炮塔7TP坦克、“维克斯”坦克、“雷诺”FT-17坦克、TK超轻型坦克、wz.34装甲车以及R-35和H-35坦克各3辆。

波兰PZInz.130轻型水陆坦克小传

波兰PZInz.130轻型水陆坦克小传

波兰PZInz.130轻型水陆坦克小传★ 刘海滨作为两次大战之间一个小有成就的坦克生产国,波兰人曾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各种类型的装甲机械化战斗车辆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而在这些尝试中,水陆坦克无疑是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背 景波兰人需要水陆坦克么?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首先,其国土的地貌特征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总体上看,波兰地势平坦,平原广阔,但具体地讲,其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和中部为平原和坡地,占全国总面积的92%;南部有少部分丘陵和山区,占全国总面积的8%。

全国平均海拔为174米,75%的国土在海拔200米以下,仅有3%的地区超过海拔500米;其中以冰碛地形为主要特征的波罗的海滨湖区,海拔150~300米,因维斯瓦河贯穿而被分割为西部滨海湖泊区和东部马祖尔湖泊区。

显然,如此的显身手。

另一方面,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好不容易复国的波兰人又都做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大国梦”,其国防政策决不仅仅是守家卫国这般简单。

事实上,在这个梦幻式的美梦中,波兰人渴望重新恢复1772年前的疆界,建立一个包括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乌克兰、白俄罗斯在内的大波兰,领土面积超过法国,成为仅次于苏联而位列欧洲第二大的国家。

在这个欧洲第二大国的梦想激励下,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波兰都对周边国家采取了一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战略,其国防政策乃至军事工业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建立的。

也正因为如此,外交政策导致的军事需求,又推动了波兰军方对水陆坦克这一新兴军事技术装备产生了浓厚兴趣——毕竟在那些水系河流同样密布的中东欧地区,这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进攻性装备,不过,是否需要水陆坦克是一个问题,能否拥有水陆坦克则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说在那个年代,坦克都是不折不扣的新生事物,那么水陆坦克就要加个“更”字,有能力研发实用型号的国家屈指可数。

从外国进口当然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然而无论是波兰当时所处的军事地缘状况,还是1925年《洛加诺公约》签订后,波兰人空前高涨的民族自尊心都不允许这样做。

波兰PZInz.130轻型水陆坦克小传

波兰PZInz.130轻型水陆坦克小传

致的 军事需求 ,又推 动了波 兰军方
对 水陆坦 克这 一新 兴军事技 术装 备 产生 了浓厚 兴趣—— 毕竟在那 些水 1937年 10月。正在公开展示的Pz1 rlz 130轻型水陆坦 克样车
系河 流 同样 密布的 中东欧地 区 ,这 心 态和 民族 自尊心空 前高涨 ,而作 水陆两栖 的战术需求 ,这个版 本又 将是 一种不可 或缺 的进攻性装 备 , 为一个有 尊严的 “大国 ” .其军队 进 行了一些极 有针对性 的改进 .如 而 不 仅 仅 只是 用于 国 土 防 御 。至 全 部 由外国武器武装 起来 是不可 想 重新设 汁了一个 水密 车体 (两 侧翼 此 ,关于两次 世界大 战 J波兰 人是 象 的—— 波 兰军 队 要由波兰武 器武 子板 充填有泡沫 材料 ),并将 车体
夏币Ll坡 地 ,I 全国总 面积 的tJ2% ; 盆 地 是散 多梅 希 盆地 、西 里西 亚 古人的 入侵 ,为西方 文明的保 存立
部 有 少部 分 丘 陵 和 山 区 , 全 盆地 ;6.南部 苏台德 和西 南部喀 尔 下过 火功 ,至今波 兰部是 天主教的
总 积 的}{% 全 平均 海拔 为 巴阡 山区 ,海 拔一般 为 I)~2 000 核心地 区之 一 )……在这个欧 洲第
和会 的解决 、法 ;二 是与法 国的联
盟 继 续 有 效 ;三 是 作 为国 际 联 盟
成 员而 得 到 的 一 般 安 全 保 征 。这
些 没想与 其大国情结 不无 关系 。大
国心 态促使波Leabharlann 兰推行进 攻战略 ,一 系 列的外 交成功又助 长了其 大国心
态 )。也正 凶为如此 ,外 交政 策导
老 车 珍 品
作 为两 次 世 界 大 战之 nJJ一 个 1II的雷西山峰 为全 国最 高点 .海拔 两栖能 力的装 甲机械化作 战车辆必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在二战前夕,波兰是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

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880余辆坦克。

单就坦克装备数量看,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

波兰坦克,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弱肉的强肋在欧洲历史上,波兰曾几度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成为欧洲列强砧板上的弱肉。

不过,波兰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甘自弃,而波兰装甲兵装备的坦克,当是"弱肉中的强肋"。

算起来,波兰也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国家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1个坦克团,装备的是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共150辆。

它的第一营参加了1920年的波苏战争。

这是东欧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例。

1930年,波兰军队组建独立的装甲兵,其装备是以"雷诺"FT-17坦克为主,另有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

波兰军方对"卡登-洛伊德"的快速性非常满意,于是决定对这种坦克加以仿制和改进。

这就是波兰的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来历。

"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TK系列超轻型坦克波兰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超轻型坦克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F共7种车型,其中以TK-3超轻型坦克最为著名。

TK-1超轻型坦克的车体为箱型结构,顶部敞开,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有防盾,装在车体上部,也可以装到车体后部的支架上,用于防空。

动力装置为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2.5马力。

其生产数量很少。

TK-2坦克主要改进是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达到40马力。

发动机的位置后移。

主动轮由前置改为后置。

机枪下部的散热器百叶窗为其重要的外部特征。

不过,这项改进很不成功。

这才促使波兰军方研制TK-3超轻型坦克。

1931年,波兰研制出TK-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5吨,车全长2.577米,车全宽1.778米,车高1.307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在二战前夕,波兰是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

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880余辆坦克。

单就坦克装备数量看,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

波兰坦克,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弱肉的强肋在欧洲历史上,波兰曾几度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成为欧洲列强砧板上的弱肉。

不过,波兰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甘自弃,而波兰装甲兵装备的坦克,当是"弱肉中的强肋"。

算起来,波兰也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国家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1个坦克团,装备的是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共150辆。

它的第一营参加了1920年的波苏战争。

这是东欧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例。

1930年,波兰军队组建独立的装甲兵,其装备是以"雷诺"FT-17坦克为主,另有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

波兰军方对"卡登-洛伊德"的快速性非常满意,于是决定对这种坦克加以仿制和改进。

这就是波兰的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来历。

"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TK系列超轻型坦克波兰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超轻型坦克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F共7种车型,其中以TK-3超轻型坦克最为著名。

TK-1超轻型坦克的车体为箱型结构,顶部敞开,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有防盾,装在车体上部,也可以装到车体后部的支架上,用于防空。

动力装置为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2.5马力。

其生产数量很少。

TK-2坦克主要改进是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达到40马力。

发动机的位置后移。

主动轮由前置改为后置。

机枪下部的散热器百叶窗为其重要的外部特征。

不过,这项改进很不成功。

这才促使波兰军方研制TK-3超轻型坦克。

1931年,波兰研制出TK-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5吨,车全长2.577米,车全宽1.778米,车高1.307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

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

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装在车体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这一点比起TK-1、TK-2坦克有所改进。

无炮塔,顶部是封闭的。

动力装置为40马力的福特4缸柴油机。

看来波兰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坦克柴油机的国家之一。

由于TK-2总体布置上的失败,在TK-3上又改回为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

最大速度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装甲厚度8毫米,采用铆接的连接方式。

TK-3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了390辆。

1933年,波兰军方又研制出改进型的TKS超轻型坦克。

主要变化是:部分装甲厚度加厚到10毫米;改进了悬挂装置;采用了波兰制造的"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

TKS坦克的总生产量为390辆(一说700辆,不过似乎不太可信)。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波兰军方已经认识到这些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落后。

但是,一时又拿不出新的坦克来。

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加强TK坦克火力的应急措施,在少量TK-3和TKS坦克上换装了波兰制造的20毫米加农炮。

不过,这种临阵磨枪之举,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抵挡不住德军强大的机械化兵团的闪击式的冲击。

在德军空袭下遭遇了与下述的7TP坦克一样的悲惨境地:许多TKS坦克被德军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辆接一辆的摧毁,有些甚至是因为战前汽油和火炮弹药供应不足,导致开战不久就有许多TKS抛锚、弹药不足而被波军自行遗弃或炸毁。

相当一部分TK系列坦克被打坏,余下的被德军缴获。

德国人甚是精明,认为该车的底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很好,于是将其中一部分TKS的20毫米炮取下,改为弹药运输车和火炮牵引车,并一直用到1943年。

苏联红军曾缴获了1辆德军后勤部队装备的TKS,现在存放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现在有些东欧国家的博物馆里也藏有1到2辆TKS。

TKW是在TK-3的基础上改进的,装有一个炮塔,配备有一挺标准的法制哈奇开斯7.92毫米机枪,后期型改装为瑞典"博福斯"公司生产的20毫米机关炮.炮塔侧面装甲为8毫米,侧面铆接而成,顶部有一个舱门,后部有一个出入口.驾驶员头部有一个盒式装甲提供防护,安装有一个由波兰人发明的可旋转坦克潜望镜.车长只能通过炮塔上的观察孔进行观察。

波兰军方决定首批生产6辆实验型号。

1932年末或1933年初,TKW原型车从编号1164的TK型超轻型坦克(属于首批制造,由软铁制成)上改进而成,机枪变成了同口径的勃朗宁车载重机枪和一个观察镜一起安装在一个新的球型基座上。

1933年军方的测试显示出炮塔的一些缺点:炮塔内空间太小,不能很好的固定住火炮基座视野太差;特别是缺少通风设备。

于是,TK坦克的设计师们在1934年又研制了一种改进型炮塔,前部加长,在舱门的下面增加了一个通风孔,机枪被安装在一个球型基座上(可通用当时波军装备的任何一种车载机枪)。

TKS-D型则是加强了车前装甲,配备为37毫米火炮的超轻型坦克。

TKF型为防空坦克,装1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9毫米机枪。

这三种坦克基本上没有生产。

其间,波兰军方还对美国的T3"克里斯蒂"坦克产生了兴趣。

苏联和波兰各自订购了2辆。

苏联人很快提了货,并进一步将它发展为BT快速坦克和T-34中型坦克。

而波兰人迟迟不去提货,坐失发展有先进推进系统的坦克的良机。

后来,波兰人虽然于1937年又研制出"克里斯蒂"式的10TP快速坦克,但生产数量太少,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1939年参加华沙保卫战的波军TKS超轻型坦克装备20毫米机关炮的TKW超轻型坦克,但安装这种炮的TKW只有少数1941年,驻扎在挪威的德军部队将缴获的TKS型超轻型坦克改成牵引车使用,其装备的7.92毫米哈奇开斯风冷重机枪已被拆下◆TP系列轻型坦克二战之前,波兰生产的另一种重要的坦克,便是7TP轻型坦克。

其原型便是英国著名的"维克斯"Mk.E坦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维克斯"6吨坦克。

20世纪30年代初期,波兰军队曾购进40~50辆"维克斯"6吨坦克。

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便制成了7TP轻型坦克。

改进的重点是将原型车的15毫米厚的装甲加厚到20毫米。

1934年开始,7TP轻型坦克开始装备波兰军队,总生产量达169辆。

7TP坦克的战斗全重为11吨,比"维克斯"6吨坦克重了5吨。

乘员为3人。

7TP坦克有三种类型,都没有单独命名。

第一种型号有2个机枪塔,各装1挺勃朗宁7.92毫米机枪,战斗全重仅9吨,生产数量很少。

第二种型号有一个瑞典"博福斯"公司设计的炮塔,战斗全重为11吨,为7TP坦克的"主流产品"。

炮塔上装1门"博福斯"37毫米火炮和1挺勃朗宁7.92毫米机枪。

动力装置为"绍勒尔"型柴油机,最大功率110马力。

看来波兰是较早认识柴油机优越性的国家之一。

行动装置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有4对负重轮,分为2组,4个托带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

发动机位于车体后部,伸至车体外的排气管处有消声器。

坦克的最大速度3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60千米。

车体和炮塔为钢装甲铆接结构,最大装甲厚度为40毫米,一般装甲厚度7-17毫米。

由于从瑞典购进炮塔遇到困难,这种坦克的生产数量也不大。

最后一种是7TP坦克的改进型,装甲加厚,炮塔重新设计,悬挂装置的强度得到加强。

不过,这种改进型仅制成样车,未能投产。

1937年1月,瑞典希望能先购买或租借一辆7TP用于测试,然后再购买20到60辆升级了装甲的7TP轻型坦克和C7P牵引车,但波兰政府却没同意。

1937年4月1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希望能够买7TP单炮塔型坦克。

爱沙尼亚希望购买4辆,可是波兰只同意卖双炮塔型,不过也计划卖7TP单炮塔型的车体加装维克斯坦克的炮塔和火炮的混血坦克。

1937年11月,荷兰也对7TP产生了兴趣,但是交易也没达成。

1938年为交易准备,7TP单炮塔型坦克的数据被送往土耳其,但是交易还是没达成。

同时,波兰还准备出口36辆7TP单炮塔型坦克,南斯拉夫和希腊表示了兴趣,不过从来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易。

波兰军队在德军入侵前,就将7TP集中编制成两个标准的坦克营,战时拼凑的两个7TP坦克连也尽量保证车型统一(以简化后勤保障和集中战斗力)。

实战证明,7TP的37毫米坦克炮能够击穿当时任何德军坦克的装甲,可与德军最先进的坦克正面对抗。

但是由于7TP防护过于薄弱,再加上波兰空军没有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援,导致许多7TP被德军轰炸机摧毁在波兰战役中,近40辆7TP坦克因燃料匮乏和发动机故障而被迫放弃,有20辆7TP被德军缴获,20辆7TP坦克成功撤入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7TP的德军标准型号为7TP731(p)。

有趣的是,在二战后期,德军为补充前线坦克不足,将部分可以作战的7TP开上前线,结果多被盟军击毁和缴获。

美军在法国曾缴获多辆7TP,苏军也在东线战场上缴获过至少1辆7TP轻型坦克。

不管怎么说,7TP轻型坦克比起TK系列超轻型坦克来,是前进了一大步。

不过,7TP坦克的装甲仍然较薄,加上它采用铆接结构,车体上的舱门和窗口较多,使这种坦克在德国强大装甲兵团和空军的强大打击下显得不堪一击。

1939年华沙保卫战后德军缴获的一批波军7TP单炮塔型轻型坦克参加波兰国庆游行阅兵式的波军7TP轻型坦克两种7TP轻型坦克(单炮塔和双机枪塔型)波兰人在7TP坦克之后,又试制成10TP轻型坦克。

它的第一辆样车于1937年制成,其特征是采用了"克里斯蒂"式悬挂装置。

战斗全重为12.8吨,乘员4人。

主要武器是1门37毫米火炮,另有2挺7.92毫米机枪。

动力装置为12缸的汽油机,最大功率210马力。

由于它的单位功率较高,再加上采用了"克里斯蒂"式悬挂装置,使它的最大速度达到了50千米/小时(履带行驶);用车轮行驶时,更达到了74千米/小时,这在二战之前是难能可贵的。

装甲厚度为20毫米。

10TP坦克的性能是很先进的,尤其是机动性。

不过,此时的欧洲大陆已经战云密布,10TP坦克仅生产了几辆样车,未能正式投产。

波兰人还研制出一种14TP坦克,战斗全重达到了14吨。

它仍然采用"克里斯蒂"式悬挂装置,由于装甲增厚,使战斗全重达到了14吨。

不过,它只采用履带推进,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这种坦克也只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

◆德波战争爆发时波兰装甲兵情况170辆7TP轻型坦克、50辆“维克斯”6吨坦克、67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53辆“雷诺”R-35轻型坦克(全部撤到罗马尼亚,没有参加战斗)、500辆TK系列超轻型坦克,共计800余辆坦克。

战争中大部被德军缴获或击毁。

其中用来抵抗的有:2个7TP轻坦克营、1个R-35轻坦克营、11个装甲侦察营(每营8辆装甲汽车和13辆超轻型坦克,以上各营分散配属给骑兵部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