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教师版)

合集下载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PPT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PPT

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
放大镜的用途
阳光下点燃纸是其 作用;可观察微 小世界是其 作用。
小知识
❖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 体的影响,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 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 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 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常见能放大物体的仪器
我们的研究成果
❖放大镜镜片 特点是透明、 中间厚两边 薄。
❖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说说自己的 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广口瓶
玻璃杯
烧瓶
烧杯
水滴
塑料袋
其它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 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
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 的倍数也越大
❖ 显示器屏幕――由色彩点(红绿蓝三色) 组成
用放大镜观察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
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 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 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放大镜的特点
❖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我们 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
❖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放大镜与玻璃片、平面镜的区别在哪里?
目不动 镜动 物不动
观察方法二
❖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 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
目、镜、物三者,目不动, 镜动或物动。
物体名称
肉眼观察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 现
报纸 布料
直观的图片
一个个小 点组成
光滑平直的布
布料的纤维和 纹理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 图像---由色彩点组成――将图像分割成许 多网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认识显微镜》,详细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其操作方法;第二章《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物体。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及观察技巧。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显微镜操作演示模型、各种微小物体样本。

学具: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样本、记录表、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微小物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微小世界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

(1)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及其作用。

(2)演示显微镜的正确操作方法。

(3)讲解观察微小物体的注意事项。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微小世界。

(1)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

(2)教师发放观察样本,学生按照操作方法进行观察。

(3)观察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显微镜使用方法的理解。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2. 显微镜的操作方法3. 观察微小物体的注意事项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物体,记录观察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更多微小物体,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显微镜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精品课教学课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精品课教学课件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物体名称
报纸上的字 碎报纸的边 布料纤维
皮肤指纹 不同笔的笔迹
书本上的图 电脑的屏幕
……
肉眼观察的发现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图片、 电脑屏幕,我们发现:图像 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探索放大 镜的奥秘
活动二:制作放大镜
想一想、做一做: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一个 “放大镜”(方便有效) ?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材料:
和直径无关,和凸度有关。 (凸度: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
放大镜的奥秘
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 越小。
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 越大。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中间厚、边缘薄、 实心

的奥秘
观察指纹
精密仪器 修理工 公安人员
学生
……
放大镜
探险家
观察植物的 花或种子
农业科技 人员
查看胚芽
考古学家 研究文物
部队指挥官
观察小动物
聚光取火
查看缩微地图
活动一: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
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
镜动,物不动。
物动,镜不动。
选择1种方法使用放大镜对身边的物体进行观察并记录。 (作业本P1活动记录2)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放大镜的作用
奶奶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 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 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用途
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生活中哪些工作会经常用到放大镜?(参考作业本P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涉及第1章“观察和探究”,第1节“放大镜的作用”以及第2节“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重点探讨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 使学生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蜡烛、火柴、图片、投影仪等。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白纸、铅笔、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放大镜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3. 实践操作:a.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蜡烛火焰,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b. 演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制的放大镜观察周围物体,并进行简单的测量。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成像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放大镜的制作过程4.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记录下来。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简述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答案: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小于焦距时,形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了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使用方法。

但在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需要在课后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光学仪器,如显微镜、望远镜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更多有趣的观察和实验。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精彩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探索微小世界》的前两节,详细内容为:1.1《什么是放大镜》;1.2《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基本概念,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及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的能力,激发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显微镜、PPT课件、实物展示。

2. 学具:每人一个放大镜、观察用的小物品(如昆虫、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如蚂蚁、花瓣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观察这些微小的事物。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放大镜的作用。

a. 什么是放大镜?b. 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放大镜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放大镜》2. 主要内容:a. 放大镜的概念b. 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c.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

b. 请使用放大镜观察一个物体,描述其细节,并与同学分享。

2. 答案:a. 放大镜的构造:镜筒、镜片、支架、底座。

原理:通过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观察物体放大。

b. 观察结果因人而异,要求描述清晰,分享时注意倾听他人意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能否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其他微小事物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节《放大镜》教案及板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节《放大镜》教案及板书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1节《放大镜》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微小世界的第一单位放大镜一,教材分析:有三页的教科书。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首先让学生回忆放大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填写网络图并交换讨论,了解放大镜的使用工作范围和意义。

第二部分:在新发现的放大镜下:事件的目的是与放大镜和肉眼对比最终有什么区别。

第三部分:放大镜特点: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比较镜片和普通镜片,平镜片是不同的,找到秘诀。

二,教学背景:眼睛是人们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到1/5毫米的微小物体。

多少多年来,发明用于观察较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今天放大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学生不熟悉放大镜,从放大镜的三年级开始对孩子们进行科学研究。

但他们是本发明的放大镜的意义和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非常了解。

这个类鼓励学生采取新的问题与放大镜观察的过程,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理解一些放大镜简单的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教学习目的标准(一)科学概念: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的物体图像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民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B)工艺和方法:1.用放大镜正确观察物体。

2.与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比较。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差异。

(C)情绪,态度,价值观:1.了解使用放大镜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看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裸眼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核心价值观:工具和观察教学困难焦点:引导学生进入微小的世界,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精细部分;理解放大镜透镜的特点是凸透镜。

难度:您可以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与尺寸无关,取决于它的表冠。

教学准备教学辅助学习说明和提醒课件和展位物理:放大镜,玻璃,圆柱形和球形透明器皿,平面透镜放大镜,报纸(带图形),透明食品保鲜袋,橡皮筋,水等。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共3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先是让学生回忆科学课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填写网状图和交流讨论,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

二、教学背景: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

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

难点: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取决于它的凸度。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和望远镜(教师版)

放大镜和望远镜下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5、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6、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美丽的晶体1、食盐的晶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白糖的晶体形状是长方体;碱面的晶体是颗粒;味精的晶体形状是长柱体。

2、晶体的概念: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P8 )3、制作晶体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方法。

4、减少水分的方法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的方法是: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1.1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并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物为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未知。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放大镜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培养学生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产生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若干,以便学生观察。

2.准备一些小物件,如昆虫、植物等,供学生观察。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昆虫、植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片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细节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这些细节。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展示放大镜的构造,并解释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和一些小物件。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使用放大镜观察小物件,并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细节。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放大镜》教科版(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放大镜》教科版(2)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1 放大镜》教科版(2)一. 教材分析《1.1 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学会用放大镜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2.难点: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观察原理。

2.演示法: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操作。

3.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学会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探究。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提高观察和操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实物模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以便进行观察和操作。

3.教学环境:教室内的桌椅摆放整齐,每个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具和教师的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微小的物体,如昆虫、细小的植物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微小物体的困难,引出放大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讲解放大镜的观察原理,并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效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操作。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学生引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家点评和教学反思,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方向,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及其应用(教师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放大镜及其应用(教师版)

认识放大镜及其应用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知识点一:放大镜一、填空1.1、放大镜又叫,它具有功能,还能让我们观察到很多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凸透镜;放大和聚光;肉眼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透明、中央厚、边缘薄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系的放大镜放大的效果倍数也越大。

宽度;凸度;凸度越大的4、放大镜把通过透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

视野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能看到的范围就。

越小二、选择题6、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A、中间厚边缘薄B、中间薄边缘厚C、一样厚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 越小。

AA、放大倍数B、焦距C、视野8、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 的信息。

CA、更少B、同样多C、更多四、问答题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问答1.答: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1放大镜(教学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1.1放大镜(教学课件)

水珠
广口瓶
玻璃杯 塑料袋
烧杯
烧瓶
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珠都具有放大功能。
新课学习
小资料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
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
成的。在13世纪,因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
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放大镜
新课导入
放大镜是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拆除危险物品
放大镜的用途
精密仪器
观察植物的花
修理工
农业科 技人员
或种子 观察病虫害
公安人员 放大镜
取火
观察现场找到的 仪器镜头
用于考古研究
纤维和指纹等
查看地图比例
新课学习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怎 观察方法一:

正 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
电视机屏幕
计算机的屏幕
新课学习
结论: 在放大镜下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
发现物体的许多细节。
新课学习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注意
到了它的特点吗?
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即中间凸起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呢?
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起程度越厉害,放大
倍数越高。
新课学习
下面的器具有没有放大功能?
随堂练习 二、选择题
1.人的眼睛最高视力能看清( A )的微小物体。
A.五分之一毫米 B.五分之一厘米
C.六分之一毫米 D.六分之一厘米
2.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 C )
A.凹面镜
B.平面镜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放大镜》的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章《认识显微镜》,第1节“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第2节“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第二章《探索微观世界》,第1节“观察植物细胞”,第2节“观察动物细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微观现象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难点: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结构的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PPT课件。

2. 学具: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刀片、镊子、滴管、碘液、吸水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放大镜下的微观图片,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介绍放大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

(1)放大镜的构造:由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组成。

(2)放大镜的原理: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实验。

(1)制作临时装片。

(2)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3)描述、分析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放大镜和细胞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放大镜的构造与原理2.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3. 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七、作业设计(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哪几部分?(2)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2. 答案:(1)放大镜的构造包括物镜、目镜、镜筒、台座等部分。

(2)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学原理,使物体在物镜和目镜的作用下放大。

(3)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胞的方法:清洁镜头,调整光源,放置载玻片,调节焦距,观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大镜和望远镜下的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4、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5、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6、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美丽的晶体1、食盐的晶体的形状是正方体;白糖的晶体形状是长方体;碱面的晶体是颗粒;味精的晶体形状是长柱体。

2、晶体的概念:像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P8 )3、制作晶体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方法。

4、减少水分的方法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的方法是: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第七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3、在池塘的水里可能生活的微生物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硅藻、鼓藻等等。

4、怎样判断是不是生物?答: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应激表现,是否有生殖现象等等。

一、填空题1、通过放大镜观察可知: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苍绳的眼睛是。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3、许多的岩石是由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等矿物的晶体而成。

4、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5、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是晶体,制作晶体的方法有和。

二、选择题1、要观察清楚花粉的样子,我们需借助()来观察。

A.放大镜B.显微镜2、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的微小物体。

A.1/5厘米B.1/5毫米C.0.5毫米3、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的人是()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巴斯德4、我们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A.放大了的正像B.放大了的倒像C.缩小了的倒像D.缩小了的正像5、昆虫头上()就是它的触角。

A.触角B.复眼C.鼻子课外探究:1.中医给病人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什么病C、获取相关的事实与依据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2. 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 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如表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可推测适宜潮虫生存的环境条件是:()A、阳光充足B、高温干燥C、阴暗潮湿D、空气新鲜地点潮虫只数水泥路上0水槽边的石头下24 种花的湿花盆底下18 干草地中 2二、选择题1、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B、足的内侧C、腹部2、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

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3、下列物质中那些全是晶体()A.玻璃、冰花、砂石B.牙齿、砂糖、碱C.松香、味精、白糖4、用放大镜观察叶片比用眼睛观察叶片更能看到()A.叶细胞B.叶片的颜色C.更细的叶脉5、眼睛看上去比较光滑的物体,如果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可看到该物体会变得()A.比原来更粗糙B.比原来更光洁C.比原来更迷糊6、蚜虫对植物危害较大,但它也被别的昆虫所吃掉,常见的蚜虫的天敌有()A.瓢虫B.蚊虫C.草蛉7、鱼缸里的水自然发绿最可能的原因是()A.水中有一个绿藻B.水中的绿藻持续增加C.水本身变为绿色8、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材料,标本制作是重要的环节,要想达到较好的观察效果,所观察的标本应是()A.完整的B.薄而透明的C.有颜色的9、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各种各样的昆虫后,发现他们都有()○1一对触角○2两对飞行的翅膀○3两对足○4两排锋利的牙齿A.○1○2○3B.○1○2○4C.○1○2D.○1○3三、判断1、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

……()2、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7、我们一般可以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晶体。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课外探究练习:1.菊花一般在秋天开花。

影响菊花开花的生态因素是什么?科学兴趣小组对“菊花是否开花与日照长短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1)作出假设:;(2)进行实验:取十盆大小、长势都差不多且未开花的菊花,放在其他环境条件都适宜且相同的地方,其中五盆放在日照时间短的地方,另五盆放在日照时间长的地方,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开花情况。

该实验的主要变量是;(3)如果他们的假设成立,观到的现象应是。

组别水质水量水温蛙卵数孵出的蝌蚪数项目A组河水 500毫升 22℃30个 28只B组蒸馏水 500毫升 10℃30个 9只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水量过多C、水温太高D、水中没有水草一.填空1、我们把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称为(),比如身边的物质中有食盐、白糖、()等。

2、我们利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3、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就是它们的“鼻子”。

4、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上有许多(),那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

三、判断1、每种物质的晶体都有固定的形状,但不同的物质的晶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各种物质的晶体大小都一样,并且都是很小,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3、蚜虫危害植物和草蛉幼虫吃蚜虫的方式一样,都是吸食液体。

(√)4、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因为我们可以用显微镜放大任何物体。

(×)5、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被观察的物体无限放大。

(×)6、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7、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

(×)9、味精不是晶体。

(×)10、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则。

(√)1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2、我们利用放大镜能观察到洋葱的表皮细胞。

(×)13、我们可以在鱼塘中找到微生物。

(√)14、我们不可以自己培养微生物。

(×)15、在观察微生物时,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

(√)16、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17、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18、显微镜是利用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的放大作用把细小的物体放大的。

(×)3.小明家昨晚买了一条鲫鱼养在院子的脸盆里。

第二天早上,小明发现鱼不见了。

为知道鱼失踪的原因,小明问妈妈鱼是不是被杀掉了,妈妈说没有;小明查看脸盆周围的地面,也没发现鱼跳出来痕迹;小明爸爸想起来,昨夜听到家里狗和猫的叫声,小明过去查看,发现狗被锁着,而脸盆周围的桌面上有猫爪印,并且在不远的邻居家的墙脚下找到了被吃剩的鱼尾巴,小明恍然大悟。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1)写出小明探究的问题(2)写出小明对鱼失踪原因的另外3种猜测如:①鱼被妈杀掉了②③④(3)写出小明获取对应的事实和证据:如:①小明妈说没杀鱼②③④写出小明最后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

2、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发现了。

3、英国科学家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结构。

4、用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5、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二、判断1、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2、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3、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4、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 ()5、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 -()三、选择题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A、越大B、越小C、不变D、不能确定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B、巴斯德C、罗伯特.胡克D、阿波罗3、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B、2000C、200万D、204、蝇眼是()。

A、单眼B、复眼C、双眼D、不能确定5、()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B、动力学C、仿生学D、植物学6、蟋蟀的耳朵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