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合集下载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提出了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相应对策,即制定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工业化。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协调;城市化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普遍都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域存在以及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区分,但城乡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和迁移,城与乡、居民与农民之间不存在制度上的限制,只不过是居住地点和职业分工的不同。

我国特有的城乡户口管理制度及其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以及人民公社制度等城乡分割政策,逐步形成“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居民与农民等非常独特的两种身份制和两种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户口管理和劳动就业制度有所松动,但进城农民与城乡居民在身份和待遇等方面巨大差异和不平等性仍然严重存在。

(2)城市以国有经济为主,农村以集体和个体所有制为主,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不同性质的经济板块。

在两大板块之间既有经济联系的一面,又有因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矛盾产生各种摩擦和冲突的一面。

城市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数的比重1992年仍占90%左右,包括个人投资在内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重只占1/4。

城乡经济关系是不等价交换,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剥夺农村。

(3)乡镇企业发展冲破了城市代表工业、农村代表农业的传统产业分工,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和双重的工农关系。

在国家工业无力补给农业时,农村工业却担负起补农、建农和扶持农业的历史使命,为最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可能和希望。

乡镇企业发展的实质,是对城乡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农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拿回被城市工业剥夺去的部分剪刀差,但仍然是城乡分割的产物。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我国特有的城乡分割体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阻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与调整

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与调整

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与调整农民工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巨大的差距,凸显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原因分析以及相关调整措施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距和区别对待。

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包括低工资与高生活成本的矛盾、社会保障与权益保护的缺失、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等。

他们往往在城市中承受较为辛苦的工作条件,但收入却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分析1.户籍制度与城市居民化进程我国的户籍制度是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

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划分,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平等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此外,城市居民化进程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使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但他们的合法地位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2.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不平衡也是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薪酬待遇与生活条件却没有得到充分提高。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三、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措施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

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带来的限制,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和权益。

同时,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为其在城市中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

2.加强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加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是调整农民工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

应建立健全农民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打击侵害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中国地域社会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分析

中国地域社会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分析

中国地域社会与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领土和多元文化的大国。

这个国家的地域面积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而且还被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地理区域。

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地域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结构,即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试图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的地域社会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变化。

一、历史和文化基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

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受到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农业生产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经典著作和古代文化遗产都强调农业和农民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中国的官僚制度也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是不同的。

城市被视为官僚和商业中心,而乡村则被视为农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这种观念对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表现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也更加明显。

城市的发展速度之快、效益之高、人口之多以及各种资源的聚集,都使得城市成为劳动力和财富的集散地。

与此同时,乡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模式不断扩大,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这导致许多乡村地区无法实现自己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所需,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率较高。

城乡二元结构还体现在社会资源、服务和政策方面。

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城市居民享有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乡村地区则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同时,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对城市和农村的分配也存在着不平衡。

政府在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投资和支出也倾向于城市。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复杂性的体现,在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

农村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

农村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探讨近年来,我国农村工作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平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市相比明显存在差距。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道路交通状况不佳,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影响了农业的竞争力;电力供应不稳定,限制了农村工业的发展。

因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农村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普遍存在。

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素质。

三、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这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方面。

农村地区要想摆脱这一困境,就需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农村土地问题矛盾突出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症结所在。

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导致农业生产难以集约化,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阻碍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此,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积极、高效利用,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必要手段。

五、农村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农村的发展较为滞后,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人口大量流失。

大量劳动力外出,不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为了遏制农村人口流失,需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的保障不足。

农村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

农村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

农村发展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研究随着城市的迅速改变与快速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日益凸显,而农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城乡二元结构出发,探讨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

它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城市化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根本原因。

在城市化过程中,资本不断流入城市,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货币经济不断发展,而农村则因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而落后。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元结构逐渐形成。

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支持,导致农村发展存在许多问题。

(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流失是农村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与发展机会。

而农村的经济活动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和吸引力,导致人口流失越来越严重。

这一问题使得许多农村成为人口空心化的地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陈旧许多农村的生产方式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农业时代,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的发展,也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以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三)农民收入问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是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缺少发展机会和竞争力,许多农村的农民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解决方案要解决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同时,要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资,进行项目开发与建设。

这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城乡二元结构名词解释(一)

城乡二元结构名词解释(一)

城乡二元结构名词解释(一)城乡二元结构名词解释城乡二元结构是指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分割和对立的关系。

在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下面列举了一些与城乡二元结构相关的名词,并举例解释说明。

城乡差距定义:城乡差距是指城市与农村在收入、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例子: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人均收入普遍较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医疗条件不如城市。

例如,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在教育资源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明显差距。

农民工定义: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劳动的农村劳动力。

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寻找工作,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例子:农民工一般从事建筑工地、工厂等体力劳动工作。

他们的工资水平往往较低,工作条件艰苦。

例如,一些农民工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长时间与家人分离。

农村留守儿童定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的未成年人。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儿童面临着教育、照料、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

例子: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一般在城市从事劳动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到农村和孩子们团聚。

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但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定义:基础设施建设是指投资和建造城市和农村的道路、桥梁、水电站、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活动。

例子:由于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基础设施投资更多、更完善,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例如,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发达,而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

农村土地流转定义: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居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者企业,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或发展现代农业。

例子: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有些农民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以便企业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平衡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平衡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发展平衡问题一、引言城市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但也遭遇着不少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指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发展落差,这种差距使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

本文从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城乡发展平衡方面展开讨论。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1.历史背景:中国的农业社会与传统经济文化的影响,使农民不断被边缘化,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格局始终难以打破。

2.行政政策:城市化的进程中,行政体制、规划、利益分配等都存在许多的问题,使得一些城市地位高、资源丰富,而农村则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3.土地政策: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需要大量的占用和变更,难以满足农村耕地保障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1.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医疗资源差异极大,农村居民面临着获取高质量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巨大困难,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生活质量差距。

2.社会保障水平低:人口老龄化与农村人口的流失,导致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严重不足,难以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产业空心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产业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

四、促进城乡发展平衡的措施1.加强政策调控:政府需要加强对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视,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提升农民收入: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鼓励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修建公共设施,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城市与农村间的物流联系,促进互相交流。

五、结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导致了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平衡及社会发展的不全面。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当前,农民如何增收以解决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政府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本文认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治标之策。

本文概述了二元结构理论的发展并分析了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和一系列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双重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的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二元经济”的概念最初是荷兰经济学家J-H-伯克在研究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时于1953年在《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来的,他其后的许多学者对二元结构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则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在1954年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一种称为“资本主义”部门或现代部门;一种称为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或传统部门;在资本运用、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效率、收人水平等方面这两个部门也存在明显不同,而且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并非是静态的相互割裂的,而是动态的相互影响的。

他不仅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表现形式和特征,而且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型,揭示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的消长机制。

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因而二元结构理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在世界上是非常特殊的,远比其他发展中国家突出。

概括起来主要特点有:(1)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乡分割,形成两种社会形态和两大利益集团。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于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经济发展趋势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城乡分割造成的差距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由于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远远超过了农村居民。

这种差距导致了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使得城市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学生则面临着落后的教育环境和不公平的竞争。

三、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城乡差异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问题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关键因素。

由于城市地区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和经济机会,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和经济的落后,阻碍了农民的融入城市化进程。

同时,农村地区人才的流失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又难以解决。

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

这包括改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质量。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有效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加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产业发展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地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鼓励他们留在农村地区并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主要问题及成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为什么说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摘要:"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不解决,不但会造成一个城乡断裂的社会,甚至连城市本身的发展也会失去支撑和依托。

城乡二元结构的定义1. 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

在改革以后,暂住证制度既可以看做是这种城乡壁垒存在的标志,也可以看做是弱化这种壁垒的一种措施。

2.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改革前中国社会中的资源是由行政性的再分配,而不是由市场来进行配置的。

比如,教育和公共设施的投入。

城市中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几乎完全是由国家财政投入的,而农村中的教育和设施,国家的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要由农村自己来负担。

3. 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这两种社会身份在地位上的差别,从城乡之间存在的事实上的不通婚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目前国家每年为城镇居民提供上千亿元的各类社会保障(养老、医疗、失业、救济、补助等),而农民生老病死伤残几乎没有任何保障,农民还要上交乡村统筹为五保户、烈军属提供补助救济。

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城乡二元结构则表现为"双重二元结构",即不仅存在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之间的经济二元结构,同时也存在着以城市社会为一元与农村社会为一元的社会二元结构。

而"双重二元结构"的特征,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对立、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对立。

使得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农民土地承包权的长期稳定;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支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支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逐步放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培育农村商品市场;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等。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

城乡二元结构的危害(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是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文化素质差距的扩大等,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及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产品市场难以扩张,农业生产难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二元结构还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城市消费品的等级也在不断拉大:城镇市场已趋于饱和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受农民收入下降的影响,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农村的相当一部分潜在需求无法转为现实需求。

农村需求结构得不到提升,必然影响与需求有关的供给结构,从而影响与供给有关的产业结构的发展。

(3)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旧体制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存在着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或障碍,不仅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而遇到阻力,而且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资产重组以及物流业的发展都会因城乡分割、工农分割现象的继续存在而受到制约。

(4)不仅如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继续存在还带来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

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5)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导致中国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不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无法实现生产要素和城乡人力的顺畅流动。

(6)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

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7)城乡之间的生产和生活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二元化和结构性的失衡状态。

城乡之间的二元化不仅阻碍了国家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及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及国家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中的结构性障碍。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摘要:我过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二元结构有很多危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我们的党务之急。

关键字:城乡,二元结构,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背景中国2000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导致了二元结构的存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国社会注意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注意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发面和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进步,而改革开放的措施是: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

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点我们国家做到了,因此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出现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在今年的1-9月,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522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845,同比增长13.7%。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为30年来最大,绝对差距达近万元。

城乡二元化不但表现在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上,还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i等方面。

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问题

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问题

论我国城乡土地制度的二元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的产权主体不同。

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

国家拥有高度集中分配土地资源的权力,国家规定和管制城乡土地的用途,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只能用国有土地,集体不可购买国有土地,国家可以强制征收集体土地。

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农民集体所拥有的农村土地产权是不完全的。

集体经济组织只有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而没有完全的处分权,农村土地只能通过国家的征收才能改变所有权主体和所有权性质。

然而,在现行征地制度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被忽视,补偿不足。

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在征地补偿方面,采取的是对被征收土地给予适当补偿,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为原则;补偿标准是以产值的倍数为依据。

城乡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由于特殊原因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独特的体制特征。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总的思路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政府有必要从二元结构调整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体制及政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二元化”结构下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二元化结构下,土地人为的分裂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两块,针对两者分别实施的调控和制定的法律也不尽相同。

人们长期以来似乎过于注重于国有土地的立法,而农地立法受到了冷遇,近到《物权法》制定前期才有所改观。

我国的少量农地所有权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解放初期,由于实行土改,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既是共产党革命的政治承诺的兑现,也是亿万中国农民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对土地的“恋土情节”的生存感情的回报。

5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了合作化运动,政府所引导的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从小块私有土地的所有者和耕种者转变成为合作社社员,变土地农民私有制为农民私有,集体统一经营使用的土地制度。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它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阻碍着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被寄予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厚望。

那么,新型城镇化究竟如何才能有效地打破这一困境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城乡二元结构的表现和根源。

城乡二元结构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差距。

城市通常拥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高效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而农村则相对滞后,产业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短缺。

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的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

新型城镇化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因此,要打破户籍的藩篱,建立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让农村人口在城市能够安居乐业,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同时,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比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让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土地制度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现有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经营,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要求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此外,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增加农村集体和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核心动力。

城市和农村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

城市要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农村则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关于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的建议

关于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的建议

关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建议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导致了城郊、城乡差距的拉大,不利于实现全面发展,甚至也妨碍了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道路、供水、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投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水平。

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其次,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目前,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

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如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可以帮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第三,要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

当前,农村的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可以建设一些农村产业园区,吸引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到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民就业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第四,要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一些基本的保障措施。

应该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居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最后,要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

要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可以加强农村农业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

同时,还可以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促进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的发展状况,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主要问题及成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关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处室调研报告)

关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处室调研报告)

“二元户口”坚冰在融化———我市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研究综合改革处支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改变我国现有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目前,我市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而产生了城乡差距较大,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渠道不畅等一些列问题,破二元坚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一、我市城乡二元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1、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明显滞后。

小城镇在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展极其缓慢,导致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和拉动作用不明显。

2、农民不能完全享受国民待遇。

农民在户籍、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与市民差距越来越大,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无保障,农民进城务工和购房、落户、子女就学等屡遇政策歧视与不公待遇,农民和农民工已成为农村和城镇中最缺乏保障的新的弱势群体。

3、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缓慢。

大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较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生产效率较低,市场需求信息闭塞,优势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靠天吃饭”仍是大多数农民的生产经营乃至生存之道。

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健全。

土地所有权产权主体不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受“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的影响及现行法律条文本身不清晰的制约,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并不明确,导致滥用土地或土地荒废。

农民土地流转还是承包权的流转,局限于本村社之间的内部流转,土地流转带来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城镇化拉动效应呈现不大。

5、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组织程度低,农民进城成本过高,就业率和工资标准低。

一方面,由于农村流动劳动力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等综合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多以自发为主,存在盲目性,没有保障,出现问题较多,歧视农民工的现象较为普遍。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难题。

城乡二元结构指的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包括收入、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异。

农村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强大的产业支撑,而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通过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村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以有效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与流动。

解决方案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也需要注重完善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解决方案三: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力资源培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

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资源。

解决方案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金融组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解决方案五: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一、主要问题及成因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

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

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

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

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

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

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

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

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

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

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

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

按照“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

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社会保障问题一、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

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

3.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4.社保资金的筹集缺乏强制性。

社会保障,经常被人形象地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作为国家和社会为保证其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相继建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主要原因: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范围小,覆盖率不高。

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

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覆盖全民。

2.社会保障水平低。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

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健全,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该建立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比如,我国尚无一部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致使社会保障领域的很多工作因没有法律规范而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

另一方面,该统一的制度也未完全统一。

比如,受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统一的问题。

各地都分别制定并统筹安排仅适用于本地的政策、标准、措施,导致社会保障关系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接续、转移阻碍重重。

这与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是极不相符的,使得大量流动就业人员难以正常享受养老和医疗待遇。

三、对策建议一是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建立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要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制度的改革。

三是要在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的基础上,多方扩大社保筹资渠道。

四是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法治化、规范化的社会保障机制。

五是要加强执法,加强监督。

第一,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

依法办事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运行、管理只有以法律为依据,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发展。

第二,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加快社会保险法立法步伐,研究制定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与管理条例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律体系。

第三,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自己的国情与国力,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由多功能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包括国家强制的最低水平的社会保险、由缴费决定或自愿购买的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构成。

第四,要扩大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实行多样化的筹资模式,即实行以部分积累制为主体,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并存,个人账户制、捐赠、发行彩票和可降低管理成本的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相结合的多种来源渠道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

环境保护问题一、存在问题1.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生态破坏严重。

3.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存在问题如下:(一)环境破坏在有些地方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近些年来,环境保护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监管不力,有的地方不执行环境标准,违法违规批准严重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有的地方对应该关闭的污染企业下不了决心,动不了手,甚至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还有的地方环境执法受到阻碍,使一些园区和企业环境监管处于失控状态。

(二)环境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缺少原创性的开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

(三)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薄弱。

我国大部分农村缺乏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废水、废气、固废(含危废)没有相应的处理设施或管理措施,污染环境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

二、主要原因1.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2.环保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

3.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

4.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

5.粗放式生产经营还相当普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

(一)、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

主要是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只顾当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整体利益少。

(二)、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著名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优势环保骨干企业队伍。

(三)、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管理措施、机制和手段不足。

(四)、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三、对策建议一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要建立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三是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五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

六是要建立全面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七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一)加强对环境执法的监督。

形成群众、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以及新闻媒体等多渠道的、多层次的监管机制,使监督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二)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投入力度。

创建多元化的产业投资环境。

加大各级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完善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促进环境科技创新,提升环保技术水平。

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

(四)做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建立“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五)做就业问题一、存在问题第一、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第二、再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峰。

第四、农村劳动力失业情况比较严峻。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就业关系到一个人的尊严问题,这几年,积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最为关注、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