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附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文言知识点自学和初读感受课前预习注意:在没有把握的答案旁边打上问号(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僇.人(lù) 惴栗..(yí yí)斫.(zhuó)..(zhuì lì) 施施榛.莽(zhēn)茅茷.(fá)箕踞..(jī jù)衽.席(rèn)岈.然(xiā)若垤.(dié)攒蹙..(cuán cù)遁.隐(dùn)培.(pǒu lǒu)颢.气(hào)引觞.(shāng)颓.然(tuí)冥.合(míng)2.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的意思)(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3.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4.一词多义异 A意动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 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 A成为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得 A得到,找到莫得其涯B 能够莫得遁隐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则 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修改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修改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课前2分钟】积累重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目标:1.掌握“披”等重点实词以及“而”等重点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2.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一、导他在永州呆了10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建构。

(余秋雨《柳候祠》)二、思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找出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2)恒惴.()栗.()(3)施施..()而行(4)梦亦同趣.()(5)斫.()榛莽(6)焚茅茷.()(7)箕.()踞而遨(8)皆在衽.()席之下(9)岈.()然洼然,若垤.()若穴(10)攒.()蹙.()累积,莫得遁.()隐(11)不与培.()塿.()(12)悠悠乎与颢.()气俱2.根据课下注释再读课文,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自余为僇.人(2)到则披.草而坐(3)外与天际.(4)梦亦同趣.(5)缘.染溪(6)游于是..乎始3.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写在下方空白处。

4.《永州八记》是哪八记?比较《永州八记》八篇文章的题目,《始得西山宴游记》的题目和其他七篇的题目有什么不同?三、议(一)要求1.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例如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

2.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讨论。

交流时,讨论完第一个问题再讨论第二个问题,讨论某个问题时组员依次发言,组长做好记录并指定发言人。

(二)根据要求,小组内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1.作者游西山之前的心情如何?2.作者登西山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为什么面对西山,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1四、展1.选小组回答上述问题,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补充。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含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含答案)文本19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把握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3.审美品味重点语句,赏析艺术手法。

任务情境余秋雨在柳侯祠中曾说“他在永州待了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这个人是谁柳宗元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1段自余为僇人受刑戮的人,罪人。

作者此时贬官永州,故称。

僇,同“戮”,刑辱,居是州这个州,指永州,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

其如果,连词隙指公务之暇也,则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而行,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

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天与其徒随从上高山,入深林,穷走到尽头回溪萦回曲折的溪涧,幽泉深僻的泉水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分开草。

披,用手分开而坐,倾壶倒尽壶里的酒。

倾,倒出来而醉。

醉则更相互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至,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觉睡醒而起,起而归。

以为认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奇特的形状者,皆我有也,而未始未曾知西山之怪特。

请概括段意概述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自以为游遍了永州,却不知还有一个“怪特”的西山。

第2段今年九月二八日,因坐法华寺名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之指点西山并且感到它的奇异。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沿着染溪,斫砍伐榛莽丛生的草木,焚茅茷茂盛的茅草。

茷,草叶茂盛,穷穷尽,指登上山顶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古人席地而坐,两腿前伸,呈簸箕状,称“箕踞”而遨游览,这里指观赏,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地,指地域,皆在衽席睡觉用的席子之下。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高下之势,岈然山谷空阔的样子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若垤蚁穴边的积土若穴,尺寸千里,攒聚集蹙收缩累积堆积,莫得遁隐尽收眼底。

1.4《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全面版

1.4《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全面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预习探究答案见教学设计)一、预习目标了解本文背景及作者相关情况,准确诵读本词并能背诵,初步体会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

二、预习内容1、本文的写作背景2、作者柳宗元的相关情况3、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余自为僇人()恒惴栗()则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皆在衽席之下()若蛭若穴()攒蹙累积()三、提出疑惑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正确理解“其”“则”“未始”等文言虚词,在朗读中体会“之”“也”“而”等虚词的作用。

”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再次了解“记”的特点。

3、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讨论划分课文层次,领会“概写”“特写”之不同,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字音,读词义,读句意,读整体内容,读作者感情。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孤标傲世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身处逆境,仍胸怀大志。

2.教育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进行赞美,增强自豪感。

3. 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练就一双善于以自然学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难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过程探究点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四)当堂检测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课后练习与提高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穷回溪 B.日与其徒上高山复前行,欲穷其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C.醉则更相枕以卧 D.施施而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人不知而不愠2.下列各组作家不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一项是()A、欧阳修王安石苏辙B、韩愈范仲淹苏洵C、苏轼欧阳修曾巩D、韩愈王安石苏轼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

【学习目标】 1、 巩固基础知识2、 提升文言文阅读和解题能力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梦亦同趣 B .自余为僇人C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隙:空隙 B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 C .外与天际. 际:交会 D .故为之文以志.志:记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为其然.也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C.⎩⎪⎨⎪⎧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萦青.缭白. A .日.与其徒上高山 B .穷.山之高而止 C .箕.踞而遨 D .自远.而至 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异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B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游于是..乎始 D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是岁,元和四年也C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 .居是州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4分) (1)意有所极,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而莫得其涯;__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穷。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望如一。

(4)______________,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

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 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掌握第二段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并能翻译浅显的句子。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预习思考概论:《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僇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

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

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觉而起,起而归”。

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

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

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

接着便正面写西山,写得曲折生姿。

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奇异怪特。

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筏”,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

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

“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

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

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预习案一、1.僇人(lù)惴栗(zhuìlì)施施(yí)榛莽(zhēn )茅茷(fá)箕踞(jī)衽席(rèn )岈然(xiā)若垤(dié)攒蹙(cuán cù)培塿(pǒu lǒu)颢气(hào )引觞(shāng )遁隐(dùn )颓然(tuí)斫(zhuó)冥合(míng)2.(1)是,这恒,常常(2)隙,空闲(3)徒,随从穷,穷尽(4)分开(5)相互(6)到达(7)往、赴(8)睡醒探究案一、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二、3.定语后置句四、1.作者的心情非常郁闷痛苦,“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可以看出。

作者在公务之暇外出,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痛苦的,并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

2.前面的这些内容是为了衬托西山之怪特而写的,是为下文张本,不是构思方面出了问题。

训练案 1. B箕踞jī 2.D3.D第二课时探究案一、1.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2.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3.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4.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顺承)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训练案1.C2.A3.A4.C第三课时探究案一、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2.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3.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4.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四、1.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永州的奇山异水,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语言风格和特点
80%
语言优美
文章的语言流畅、优美,运用了 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 等,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100%
语言简练
文章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过多 的修饰和冗长的句子,使文章更 加易于理解和记忆。
80%
语言含蓄
文章的语言含蓄内敛,没有直接 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是通 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03
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的整体结构
02
01
03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柳宗元被贬官后,心情郁闷,四处游历排遣 苦闷。
主体部分
描述作者在游览西山时,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心灵的解 脱。
结尾部分
总结作者对西山的感受,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人生的 感慨。
段落的划分和意义
第一段
描述柳宗元被贬官后的心境,以及他选择游历作为排遣的 方式。这一段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突出了作者内心的 苦闷和无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授课教师:
2023-12-29

CONTENCT

• 了解作者柳宗元 • 文章背景介绍 • 文章结构分析 • 重点词句解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手法赏析 • 拓展思考与练习
01
了解作者柳宗元
柳宗元的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现在山西省 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 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也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第二段
详细描绘了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包括攀登过程和所见景 色。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山的壮丽景色,同时 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变化和心灵的解脱。
第三段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11、了解作者及“记”这一文体的特征。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3、领悟文章内容与思想内涵。

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僇.人惴栗..引觞.满酌.萦.青缭.白..施施..席攒蹙..踞衽..茅筏箕培塿...垤...灏.气冥.合颓.然遁.隐岈.然斫榛莽2.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某某永济县)人,世称河东先生。

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26岁中“博学宏词”科,授官集贤殿正字。

后改任监察御史里行,与韩愈、X禹锡同事。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罢“宫市”,免杂税,打击贪官,但遭宦官、藩镇等腐朽保守势力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其成员遭到迫害,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某某刺史。

在某某任职时,主持开挖水井,兴办学校,废除奴婢制度,深受当地民众爱戴。

病逝于某某住所,世称柳某某。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游记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他的游记散文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注重对景物客观细腻地描写,同时他又将这种游记体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主观情感融合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正好合了清朝学者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典X之作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精神感悟。

二、复习内容(一)给下列字词注音僇.()人惴.()栗斫.()颢.()气滥觞.()颓.()然(三)实词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恒.()惴栗(2)日与其徒.()上高山(3)颓然就.()醉(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3.画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2)外与天际,四望如一(3)攒蹙累积,莫得隐遁(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6)游于是乎始4.指出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日.与其徒上高山(2)箕踞..而遨(3)日与其徒上.高山(4)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5)故为之文.以志(6)始指异.之(7)无远.不到(8)穷.回溪(9)萦青.缭白.5.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始】望西山,始.指异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游于是乎始.(2)【穷】穷.山之高而止而不知其所穷.(3)【异】始指异.之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四)虚词。

列举含有下列虚词的句子,并指出的用法和意思。

1.而2.之3.然4.其(五)特殊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是岁,元和四年也。

2.因坐法华西亭。

3.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4.故为之文以志。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六)翻译下列句子(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3)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复习巩固学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3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编号:
【拓展阅读】
登上西山
——致林清玄
题记:
明知道双脚走不到唐朝,但思潮则可以飞越,飞入有文化、有历史、有美感的时空。

在窗口流连的云也不可能飘到唐朝。

但是心的向往却可以随时随地到唐朝去,并体会到那种开阔之美。

(林清玄)
登上西山,把触礁的梦
编入萦青绕白之中
登上西山,带上流水的浣浣
伏在你的肩上
一起感慨知音难寻
登上西山,带上你酿的酒
与太白沉醉天边最后一抹瑰丽的晚霞
带上你的不平,登上西山
与子厚促膝冰释千愁
登上西山,你燃起一堆篝火
温暖一个唐代落寞流浪的诗人
带上你的笑意,登上西山
宽语解开紧锁一个冬天的眉
登上西山,带上你的平安扣
将她别在西山的胸前
用心凝形释的感觉讲述
我们内心的详和,四望如一
登上西山,枕着你的天籁而眠在你的心里找一段空白写给培塿
让颢气飞翔
登上西山,带着你的卓尔起程。

苏教版语文-高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专题四像山那样思考《始得西山宴游记》编写:朱丽华审阅:卞建容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在诵读中,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背景资料1、柳宗元,字,世称,也称。

在文学上与韩愈一起倡导。

被贬永州后,写了多篇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合称。

十年永州被贬生涯,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

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柳宗元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

从游记中我们可以深刻窥察到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身陷逆境无比愤懑不平的感情、悲哀抑郁的情怀、极度苦闷中寻求解脱的心境,这一切都物化到了他所纵情挥洒笔墨的山水上,在与自然景物的交汇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再现。

2、“记”是古代一种。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预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僇.人()惴栗..()榛.莽()茅茷.()..()施施箕踞..()..()衽.席()岈.然()若垤.()攒蹙培.塿.()颢.气()引觞.()遁.隐()颓.然()斫.()冥.合()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恒.惴栗()施施..而行()意有所极.()外与天际.()梦亦同趣.()觉.而起()始指异.之()穷.回溪()引.觞满酌()缘.染溪()箕踞..而遨()更.相枕以卧()3、文言现象整理⑴、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且释义。

①自余为僇人()②梦亦同趣()⑵、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并且释义。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②穷回溪()③卧而梦()④始指异之()⑤箕踞而遨()⑥萦青缭白()⑦自远而至()⑶、指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现象,并且解释。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②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颓然就醉④游于是乎始⑤攒蹙累积⑷、指出下列文言句式属于什么特殊用法,并且说明。

①居是州②始指异之③是岁元和四年也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过课后注释以及工具书熟知文言实词和虚词。

2.通过入情如境的朗读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领悟。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点问题以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二、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注意字音字形。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分析。

3.理解柳宗元“恒惴栗”的心情和原因。

三、先学导引(一).解文题“始得”即开始得到,题意为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山水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多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记述山水景物、风景名胜等,并通过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识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贞元间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革新失败后贬邵州刺史,再贬永州司马。

后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卒于柳州任所。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成就大于诗。

其作品由刘禹锡保存并编成集。

有《河东先生集》。

(三)知背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四、自主独学(一)给下列字词注音僇()人惴()栗()梦亦同趣()斫()榛()莽冥()合箕()踞()衽()席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当堂检测评价班级:姓名:学号:翻译下列句子(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第一课时文言知识点自学和初读感受课前预习注意:在没有把握的答案旁边打上问号(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僇.人(lù) 惴栗..(yí yí)斫.(zhuó)..(zhuì lì) 施施榛.莽(zhēn)茅茷.(fá)箕踞..(jī jù)衽.席(rèn)岈.然(xiā)若垤.(dié)攒蹙..(cuán cù)遁.隐(dùn)培.(pǒu lǒu)颢.气(hào)引觞.(shāng)颓.然(tuí)冥.合(míng)2.通假字(1)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的意思)(2)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3.古今异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未尝;今义:没开始)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醉则更.相枕以卧(古义:更换交替;今义:更加)到则披.草而坐(古义:拨;今义: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古义:接近;今义:就是)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今义:朝)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今义:志气,志向)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4.一词多义异 A意动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特 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为 A成为自余为僇人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得 A得到,找到莫得其涯B 能够莫得遁隐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则 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与 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5.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簸箕那样)(2)形容词作动词始指异.之(认为……奇异)穷.回溪(穷尽)(3)形容词作名词萦青.缭白.(青山白云)6.文言句式(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4.皆我有也。

被动句(二)、文学常识1.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著有《柳河东集》。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四、初读感受或疑惑要求:根据写作背景提示和自己的初读感受,把你对这篇游记的感想写下来,可以是对柳宗元被贬永州的评价,也可以是你对文章某句话理解上的困惑,还可以是你对全文写法或思路的梳理。

第二课时知识点回测和内容探讨学习目标1. 理解柳宗元喜爱西山的真正原因,深度把握柳宗元刚被流放时的心理状态。

通过阅读拓展,深入理解贬谪文化,伟大文人在人生低谷中的伟大人格。

重点,需要加一课时进行延伸2.归纳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难点3. 通过课外阅读练习,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迁移难点(一)对第一课时知识点的回测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

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

著有。

他是唐代杰出的、,与韩愈同为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的第一篇。

二.基础知识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僇人lù惴栗zhuì颓然就醉tū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C若垤dié攒蹙zù引觞满酌shāngD培pǒu 塿颢气hào 箕踞而遨jī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A故为之文以志 B是岁,元和四年也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附加题: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士大夫之族C岂他人之过哉 D不知日之入三.语段阅读(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百,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6解释下列加点词。

A始指异.之 B遂.命仆人过湘江C缘.染溪 D斫.榛莽E然后知是.山之特立7翻译A穷山之高而止B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C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D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E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请分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一句,在文中有哪两层意思9 根据要求填空A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游西山精神解脱,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语句是,。

B 文中点题的句子是,(二)内容探讨探究点一: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探究点二:为了突出此次西山之游的独特,作者多处运用了比照映衬的手法,试试你能找出几处。

第一处:例如:作者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

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

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以下为学生作答,教师参考第二处: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却开篇从他处着墨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第三处: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提示: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学生归纳:比照映衬手法有对写作有哪些好处?1.内容与主旨:使写作对象的特点更加鲜明,也使作者的情感抒发更为强烈2.在结构上:前后呼应,结构圆润,逻辑感强。

(三)对学生预习时的初读感受进行整理答疑,或者学生课堂交流并释疑。

(四)知识链接:阅读读本上柳宗元的《钻钴坶谭西小丘记》,结合柳宗元初到永州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苏轼被贬黄州的《赤壁赋》,对中国古代文人被贬谪后的心路历程进行探究,谈一谈你的感想。

(五)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柳宗元传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

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0、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禹锡终易连州易:改任B. 下笔构思,与古为侔侔:相等、等同C.时人义之义:正义D.以男女质钱质:作抵押(作人质)11、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C.览之者为之凄恻D.古之学者必有师12、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以没者②动必以文③为骚文十数篇④便为永诀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 )①宗元少聪警绝众。

②当时流辈咸推之。

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⑤即草章奏。

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

A.⑦②⑥B.②⑧⑦C.③④⑥ D.①⑥⑧1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