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CO)

合集下载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1。

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

75克/升)2。

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思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验分析。

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归纳小结: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边小结物性边完成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

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2.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评价方式:目前的评价方式可能过于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实验操作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的第6.2.2节,即“一氧化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一氧化碳”内容,强调“一氧化碳”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一氧化碳”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分子结构、化学式以及它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他们还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此外,学生将学会一氧化碳的检测和防护措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技能提升: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

一氧化碳教案范文教案: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

2.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2.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问题:你是否了解一氧化碳?你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吗?2.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兴趣。

二、讲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5分钟)1.给出一氧化碳的定义和简单的化学式。

2.讲解一氧化碳的无色、无味、易燃等性质。

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危害与防范(25分钟)1.了解了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

2.介绍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危害,如头疼、恶心、昏厥等。

4.展示一氧化碳报警器的使用与维护方法。

四、教学案例分析(15分钟)根据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分析具体的场景,如家庭、车辆、工作场所等,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并列出应对措施。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应急处理方法,如立即转移到通风处,保持呼吸畅通等。

2.演示正确的急救操作,如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等。

3.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过程。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进行本节课的知识总结,简要概括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危害、防范和急救方法。

2.与学生进行互动,听取他们对这堂课的评价和建议。

拓展:1.学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一氧化碳检测器的使用与维护。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场所,如煤矿、消防站等,了解一氧化碳防范和应急处理的现实操作。

教学资源:1.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

2.一氧化碳防范和急救方法的手册或宣传册。

3.一氧化碳检测器。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提问的参与程度。

2.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急救操作的正确性。

3.学生针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讲座。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2、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和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和产物。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2)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

(3)毒性结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人体缺氧。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通风良好、使用合格的燃气设备等。

3、一氧化碳的用途介绍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用途,如用于炼铁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简答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一氧化碳说课稿

一氧化碳说课稿

一氧化碳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是一种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危害以及预防措施对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健康素质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来源、危害和检测方法;- 掌握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素质。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危害;2.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检测方法;3. 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危害(15分钟)-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式、物理性质和危害特点;- 举例说明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后果。

2.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检测方法(20分钟)- 分析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 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电化学法、红外吸收法等。

3. 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25分钟)- 阐述一氧化碳的预防措施,如加强通风、合理使用燃气设备等;- 教授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如及时逃离现场、呼叫急救等。

4. 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提供一些真正的一氧化碳中毒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量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如何应对突发情况。

五、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性质、来源、危害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起学生的思量和参预,促进知识的应用和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一氧化碳预防措施的讨论和总结,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教资面试一氧化碳教案初中

教资面试一氧化碳教案初中

教资面试一氧化碳教案初中教案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特点,掌握一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和防范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2.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和生成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性质。

2. 一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的生成原理。

2. 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关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一氧化碳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 教师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汽车尾气、燃煤等。

3. 教师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如引起中毒、窒息等。

4. 教师介绍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如通风换气、安装报警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实验,如燃烧木炭、煤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一氧化碳的生成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氧化碳的生成原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编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科普文章,宣传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一氧化碳的手抄报,提高大家对一氧化碳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化学教案-第五节 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第五节 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第五节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用途及危害。

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用途。

3.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难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如:氧气、氢气的性质及用途。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会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什么危害?(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三)课堂讲解与讨论1.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2.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

3.讲解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讲解一氧化碳的用途: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等。

5.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症状。

6.学生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四)课堂实验1.实验一:制备一氧化碳。

2.实验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

3.实验三: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

(五)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六)作业布置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使用方法。

2.探讨一氧化碳在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组织学生参加一氧化碳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师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如在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将氧化铜还原为铜。

对话互动:教师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氧化铜变红了。

”教师继续引导:“这说明一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还原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一氧化碳的性质、中毒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应用:设计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拓展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一氧化碳的环保文章,了解一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阅读能力。
4.问题思考:提出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思考题,如“如何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布置一道关于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的小组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作业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氧化性等。
2.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氧化碳(CO)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3. 掌握一氧化碳的命名和化学式。

4. 能够解释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和危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2. 理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提问和图像展示的方式引入学生,让他们回顾和讨论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危害。

2. 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重要性:
a. 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易燃等。

b. 讲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作为燃料和原料的用途。

3. 讲解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
a. 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不完全燃烧、车辆排放等。

b. 强调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如加强室内通风、定期维护燃气设备。

4. 演示实验:
演示一氧化碳的产生和防范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一氧化碳的危害和相关防范措施。

5. 总结与拓展:
a. 小结一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危害。

b. 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拓展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和关注度。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的互动讨论和演示实验的观察,评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理解和防范意识是否有所提高。

并能随时和学生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惑。

一氧化碳的教案

一氧化碳的教案

一氧化碳的教案教案标题:一氧化碳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危害;2. 掌握一氧化碳的来源、形成和排放途径;3. 能够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方法;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一氧化碳的定义及基本性质;2. 一氧化碳的来源、形成和排放途径;3.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方法;4. 低碳生活的意义和实践方法。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危害;2.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的来源、形成和排放途径;2.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投影仪;2. 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样品;3. 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 你知道一氧化碳有哪些危害吗?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一氧化碳的定义、基本性质和危害;2. 解释一氧化碳的来源、形成和排放途径;3. 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急救方法。

示范与实践(15分钟):1. 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2. 分组讨论,学生模拟一氧化碳中毒急救的场景,提出应对措施。

概念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方法有哪些?拓展延伸(10分钟):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并提出低碳生活的实践方法:- 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你认为如何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总结与展望(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实践,保护环境。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学生表现;2. 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如撰写一份关于低碳生活的小报告;3. 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问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资源:1. 一氧化碳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样品;2. 一氧化碳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3. PPT或投影仪。

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CO)

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CO)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课题3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九年级)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知识面狭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还是比较好,在讲授课程时,精讲精练,认真分析,巩固知识。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O的毒性),同时与学过的CO2相比较,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与社会决策、为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5.教学难点分析重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6.教学课时:一课时7.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讨论交流)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他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性质也相同吗?(产生疑问,大胆设想)二、合作探究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漏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体会一氧化碳你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总结)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呢?(学生回答)做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提问】1.如何鉴别一氧化碳?2.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了让人知道是否泄漏,可采取什么措施?3.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4.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

一氧化碳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难点: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哪些危害?2.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氧化碳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吗?3.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加热的氧化铜粉末,观察氧化铜颜色的变化。

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氧气反应二氧化碳。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后观察火焰颜色。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为什么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吗?4.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讲解实验室制备一氧化碳的方法:通过甲酸分解制备。

展示实验:将甲酸溶液加入浓硫酸中,加热,观察产生的气体。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实验室是如何制备一氧化碳的吗?5.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讲解一氧化碳的检验方法:通过检测气体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展示实验:将一氧化碳气体通过检测装置,观察检测结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检验一氧化碳吗?6.一氧化碳的危害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吗?7.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制备一氧化碳、检验一氧化碳。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拓展: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防治方法,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四、作业布置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检验方法及危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5.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导语:在农村常见一种取暖炉,通过燃烧炉中的木柴或者木炭来使室内升温。

取暖炉一般都有一根长长的排烟管通向室外,如果没有排烟管会有什么隐患?二、合作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那么一氧化碳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呢?【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可燃性【提出问题】碳的氧化物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异同?它们的性质是否相同?【投影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模型。

【归纳总结】两者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检验产物的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课题3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九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9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知识面狭窄,学生基础比较差,但是在实验操作方面还是比较好,在讲授课程时,精讲精练,认真分析,巩固知识。

3.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O的毒性),同时与学过的CO2相比较,通过合作探究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件演示加深对一氧化碳毒性的理解,加强安全意识。

(2)通过讨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尾气处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讨论交流并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的探究,懂得要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看待问题;培养勤于思考的科学习惯。

(2)关注与一氧化碳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与社会决策、为美化环境献计献策。

5.教学难点分析
重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提问】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你们知道碳的其他氧化物吗?(讨论交流)
分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结构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他们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这意味着他们的性质也相同吗?(产生疑问,大胆设想)
二、合作探究
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煤气泄漏可能会引起中毒,因此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

(体会一氧化碳你和二氧化碳性质上的第一个不同点)
出示一小瓶一氧化碳,观察并探究其物理性质。

(边讨论、边探究、边总结)
一氧化碳为什么有毒呢?(学生回答)
做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观察燃烧的现象和燃烧的产物。

(学生上台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提问】1.如何鉴别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性气体,是煤气的主要成分,为了让人知道是否泄漏,可采取什么措施?
3.一旦发生泄漏,怎么办?
4.煤炉中发生了哪些反应?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
2.氧化铜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体现的一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3.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它起了什么作用?
4.酒精灯有何作用?还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尾气?
三、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时,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如何急救?
五、板书设计
课题3 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2CO + O2 点燃 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 CuO 加热 Cu + 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8.课堂练习:利用表格比较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归纳不同点与相同点
9.作业安排:1.完成课后习题,并将相应的配套练习做完;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一氧化碳燃烧图片;课件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11.自我问答
【教学反思】采取对比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思路清晰,学有方向;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的“两面性”。

但是不足之处是:一氧化碳的制取与尾气处理给实验操作带来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