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教案 一氧化碳 教学设计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自然界、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两种气体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气体有什么作用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2.教学内容:
-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完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
-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实验技能,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收集和检验。
3.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了解相关安全知识。
-学生能够阐述二氧化碳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认识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说明一氧化碳的危害,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并适时给予提示。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教学内容:
-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减少它们的排放,保护环境。
-分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讨论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和检验方法尚不熟悉,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实验技能。
3.学生对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较感兴趣,有利于教师引导他们关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4.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善于探究和质疑,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和预防中毒的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3.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4.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的存在。

2.提问:你们听说过一氧化碳吗?它有什么危害?二、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等物理性质。

2.分组讨论:一氧化碳为什么无色、无味、无臭?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讨论实验结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铜和二氧化碳。

四、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1.介绍一氧化碳检测仪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一氧化碳检测仪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五、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1.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危害。

2.讨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使用合格燃气设备等。

3.分析一氧化碳中毒的处理方法:迅速撤离现场、通风、吸氧等。

六、课堂小结2.强调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七、课后作业1.复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列举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实验时间较长,导致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环节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各环节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一、探究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教师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气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它看不见,也闻不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二、推进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师:1.物理性质(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

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

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2.详细阐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作用机理,如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等。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该单元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制法和用途等内容。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进行课堂评价,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进行改进。
3. 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共同进步。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共同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利用实验现象导入。在课堂上,我首先进行一个实验: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试管中,然后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学生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产生大量的气泡。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作业。我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知识。作业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学生反馈。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学生可以通过写日记、做笔记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五、案例亮点
1. 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兴趣: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观察二氧化碳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以及一氧化碳气体还原金属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理解。例如,通过对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让学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一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差异,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填空题:检验学生对一氧化碳相关概念的记忆。
-计算题:训练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3.家庭实验:请学生在家中尝试以下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进行简单的燃烧实验。
-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性质差异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总结二者差异的原因。
-应用与危害: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一氧化碳相关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总结提升:通过问题讨论、学生分享等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教学评价: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讨论等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阶段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知识的掌握程度。
-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
4.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危害;
-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防范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和防范措施;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2.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实验设备、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从生活中引出一氧化碳这个话题,并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和危害。

探究(15分钟)1.实验1: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等。

–实验步骤:将一氧化碳加热至60°C,观察气体的性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亲自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性质。

2.实验2: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实验目的:观察一氧化碳的产生。

–实验步骤: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焦炭和硫酸铜,加热容器。

–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观察到焦炭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

讲解与总结(20分钟)1.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常见用途。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燃烧的气体,常用于工业生产和燃料燃烧过程中。

–一氧化碳可以用于制造合成气、硅钢、甲醛等化工产品。

2.讲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

–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气体,会和血红蛋白结合,阻止氧气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包括头晕、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3.讲解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及时发现一氧化碳泄漏;–增加通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要有正确的使用和安装燃气设备的操作;–燃烧设备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拓展(10分钟)1.与学生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应急措施,并进行情景模拟。

2.给学生发放一氧化碳防范知识卡,让他们回家与家人一起学习。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一氧化碳的性质、常见用途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并学会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

七、作业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一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2.家庭作业:与家人讨论一氧化碳中毒的防范措施,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6.课后作业:布置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7.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将更加深入。但由于一氧化碳的性质较为特殊,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对其毒性的认识、可燃性与还原性的区分等。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6.课后拓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布置一些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课后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相关的科研动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引发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重点是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原理以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2)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和预防措施。

2、难点(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操作。

(2)一氧化碳可燃性和还原性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二)讲授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和气味。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和产物。

引导学生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

(2)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

(3)毒性结合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

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从而导致人体缺氧。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通风良好、使用合格的燃气设备等。

3、一氧化碳的用途介绍一氧化碳在工业上的用途,如用于炼铁等。

(三)课堂练习通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预防中毒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书面作业,如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书写、简答题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教案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碳的家族是很庞大的,而二氧化碳是他这个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和我们人类生活关系密切。

教材安排学完碳单质之后主讲二氧化碳,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又会导致温室效应,已经日益引起重视。

我国前年在“世界环境日”提出的“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就呼吁青年一代要积极行动,做中国环保新道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学生分析作为生活中非常密切的一个“朋友”,孩子们对于二氧化碳,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之熟悉在于,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呼出二氧化碳,它就像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儿;陌生之陌生在于,对于二氧化碳并未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基于此,从生活入手,很容易抓住孩子们的思路,激趣,引导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和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⑵、明白通过实验可以来验证性质,而性质又可以决定用途的道理。

⑶、能够学会观察现象,然后进行分析、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分组探究,学会设计探究和写作交流的能力。

⑶、通过实际动手操作,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运用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其性质的探究中,能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协作,培养团队意识,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可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探究四、教学流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视频点拨获知---演示实验启发思考---分组探究合作求知---回顾小结学以致用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这节课啊,要学习的是我们一个又熟悉又陌生的“朋友”。

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了,这熟悉和陌生不是反义词吗,怎么能同时来形容一种事物呢?大家先不要急,来猜个谜语,然后想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教学设计
2.强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环境、工业等领域中的作用及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科普文章,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变化和应用等知识,提高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是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难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一氧化碳观念,提高安全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利用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化学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了解,为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如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2.详细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针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二氧化碳的酸碱性、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进行讲解和实验演示。
a.实验环节: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实验,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等,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自主发现规律。
b.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第2课 一氧化碳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第2课 一氧化碳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以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理。

3.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对比教学,教会学生类比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视频的观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及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氧化碳性质的教学,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与还原性。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实验探究一──一氧化碳可燃性
【板书】
2CO +O22CO2
【播放视频】实验探究二──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板书】
CuO +CO Cu +CO2
【展示】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
【讲解】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炼铁厂把铁矿石还原成铁。

【板书】
Fe2O3 +3CO 2Fe +3CO2。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短文,内容可包括一氧化碳的性质、毒性、检测和预防方法等;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CO检测仪,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阐述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包括:
2.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分子概念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课程。

本课题内容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这两种气体的特性,掌握它们的制备方法,认识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了解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之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种气体的性质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能熟练进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实验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器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装置、实验仪器、药品等。

2.教学课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操作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什么是气体?气体有哪些性质?然后引入课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性质、用途和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这两种气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气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3.提出问题:根据情境,提出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一氧化碳有什么危害?今天我们将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二)讲授新知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环境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问题,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7.教学评价: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8.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总结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提示:可以从环保、节能、安全等方面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4.撰写一篇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影响的短文,要求不少于300字。
要求:文章需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大气、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
5.学生收集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关的资料,如新闻报道、案例分析等,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4.课后作业:
布置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简单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探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差异。
3.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现象背后的本质。
2.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3.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差异。
3.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验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和用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探究性:本节课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探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差异,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探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和用途。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提高学习效果。
4.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2.讲解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以及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强调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概念。
3.示范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方程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4.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过程和实验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意识。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
4.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使他们明白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人类造福。
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掌握氧化铜的化学性质,理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
3.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4.能够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一氧化碳的性质及其与氧化铜反应的原理。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
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验安全意识的提高。
(二)教学难点
1.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作用及反应机理的理解。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安全规范的认识和操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条件的理解。
-填空题:练习书写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解释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第八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课题:《一氧化碳》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 课时的内容,教材中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篇幅较少,首先从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物理性质入手,紧接着转入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通过煤炉中一氧化碳的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然后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毒性和使人中毒的缘由,并以争辩的形式提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等一些实际问题。

最终重点介绍了了一氧化碳的复原性及其用途。

2.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严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学问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力量。

3.本节内容上承单质碳、二氧化碳的构造、性质、用途等学问,下跟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问中重要的一局部。

它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学问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为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学问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其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响的介绍也为高中阶段氧化复原反响的学习奠定根底。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的抽象思维分析力量,并且通过前面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复原性的学习, 把握了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其用途的规律方法。

知道了碳燃烧的两种不同产物,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现象也经常看到,所以学习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对于家庭生活中燃气的一些使用常识缺乏全面细致的了解。

对于一氧化碳的毒性在以前的生物的学习中已经,但是一氧化碳中毒后应实行什么措施还不是很清楚。

对于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响现象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试验再现能做简洁分析,但是不能认清一氧化碳复原性的本质。

〔三〕教学环境由于教材中对于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没有安排特定的演示和探究试验,使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缺乏感性生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过程与方法:
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略小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
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
2===2CO
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CO+CuO===Cu+CO
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附:
课堂练习一
1、不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途径是()
A、燃着的香烟
B、煤炉烤火
C、紧闭门窗的空调房间
D、浴室中使用着的燃气热水器
2、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A、氢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A、它具有还原性
B、它具有可燃性
C、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
4、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随堂检测:
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D、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而且是化合物的是()
A、氢气
B、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和D化合生成E;C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 ,
B ,
C ,
D ,
E ,
F 。

4、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
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教学反思】
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注意家庭中使用一氧化碳时要注意安全,学会自己检查泄漏的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板书总设计】
课题3 CO
2
和CO
一、CO
2
的性质
物理性质(通常条件下) 化学性质
1.密度比空气大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与水反应 H
2O + CO
2
= H
2
CO
3
(不稳定)
3.能溶于水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检验CO
2
)
4.不支持燃烧 CO
2 + Ca(OH)
2
= CaCO
3
↓ + H
2
O
二、CO
2
的用途
1.光合作用
2.人工降雨
3.制造烟雾与冷凝剂
4.制造饮料(啤酒或可乐)
5.温室效应
6.工业原料(制造纯碱等)
二、CO的性质
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难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CO + O
2 2CO
2
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3.还原性 CO + CuO Cu + CO
2
(用于冶金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