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临床路径知识

合集下载

深龋(后牙面)临床路径(最全版)

深龋(后牙面)临床路径(最全版)

深龋(后牙面)临床路径(最全版)一、深龋(后牙面)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深龋(后牙面)(ICD-10:K02.901,K02.102)的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或《牙体牙髓病学》(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四版)。

1. 症状:无自发痛史,可有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的症状,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立刻消失。

2. 检查:磨牙及前磨牙面有较深龋洞,去净腐质后洞底位于牙本质中层或深层。

牙髓温度测验正常,电活力测试,牙龈色泽正常,无松动。

3.拍摄X线片可见牙冠出现X线密度减低区达牙本质中层或深层,未及髓腔。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或《牙体牙髓病学》(樊明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四版)。

深龋的治疗指征为:1. 凡是确诊为深龋的患牙均应予以治疗;2. 获得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治疗方案:1. 复合树脂直接粘接修复术;2. 银汞合金充填术;3. 复合体充填术;4. 玻璃离子充填术;5. 嵌体等间接修复术。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1-2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2.901,K02.102深龋疾病编码。

2. 后牙面深龋,未累及邻面。

3. 患牙具有修复价值。

(六)疗效评价。

1. 成功:患牙牙髓状态正常,无自觉症状,修复体完整,固位良好,功能良好。

2. 失败:充填体继发龋坏,充填体部分或者全部折裂、松动、脱落或转成牙髓疾病或根尖周炎。

(七)变异和退出。

1. 因病情需要,治疗步骤和/或疗次出现变化时均标记为变异。

2. 疗效评价为失败的患牙需重新充填或进行根管治疗,退出本路径,进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深龋(后牙面洞)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深龋(ICD-10:K02.901,K02.102)行充填术(ICD-9-CM-3:23.2)患者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年龄:门诊号:就诊日期:年月日标准治疗次数:1次。

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恒磨牙)和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临床路径

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恒磨牙)和年轻恒前牙复杂冠折临床路径

对慢性牙髓炎(恒磨牙)的治疗: 1. 凡确诊为不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首选做根管治疗。 2. 获得患者或其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4 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 ICD-10:K04.003,K04.011 不可 复性牙髓炎疾病编码,且为恒磨牙。 2. 牙根发育正常,根尖孔闭合,无牙根吸收,无牙根 折裂,无根管系统解剖变异。 3. 患牙具有修复价值。 4. 患者知情同意,有治疗需求。 (六)治疗完成标准。 1.疼痛症状消失,可进入后续牙体修复流程。 2. x 线片显示根管充填良好(恰填或少量糊剂超填)。 (七)变异及退出。 1. 病情复杂,疗次大于 4 次时记为变异,提请上级医 师会诊明确变异原因。 2. 治疗完成后临床仍有持续疼痛症状时记为变异,提 请上级医师会诊明确原因。 3.x 线片显示根管充填不良,明显欠填或大量超填时记 为变异,提请上级医师会诊明确原因。 4.治疗中出现根管不通、根管穿孔、器械分离等问题时
退出本路径,根据后续治疗方案进入相应路径。 5.治疗过程中,应患者要求终止治疗的,记为退出。
二、慢性牙髓炎(恒磨牙)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牙髓炎(ICD-10:K04.003,K04.011)的后牙
行根管治疗术(ICD-9-CM-3:23.70)
患者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年龄:
等,并获得知情同意 2. 无痛治疗 □ 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及牙位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方式 3. 开髓及髓腔预备 □ 隔离患牙(推荐使用橡皮障) □ 去腐,开髓,拔髓(或放置牙髓失活剂) □ 髓腔预备,暴露全部根管口 □ 通畅根管 □ 测定工作长度 4. 根管预备 □ 依据所使用的预备技术及器械要求完成根管预备 □ 充分进行根管冲洗, □ 可以辅助使用超声波器械增强治疗效果 □ 试主尖,术中 X 片检查主尖适配性 5. 根管充填 □ 干燥根管 □ 依据所使用的根管充填技术要求,以牙胶与封闭剂充填根管 □ 拍摄 X 线根尖片确认根充情况。 6. 冠方封闭 □ 诊间及诊疗结束后均需使用材料严密封闭冠部缺损,防止冠 方渗漏。 长期医嘱: 口腔卫生指导 临时医嘱: □ 局麻前核实麻醉适应证,交待相关注意事项 □ 封牙髓失活剂时交待相关注意事项 □ 开髓、髓腔清理、根管预备、充填前交待相关注意事项 □ 根管治疗结束后牙体修复方案的选择

2023最新口腔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最新口腔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最新口腔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完整版)根据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口腔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发布了2023年最新版本。

本文档将总结该共识的要点和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实施口腔科快速康复。

背景快速康复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旨在优化口腔科手术的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

该共识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结合专家的经验,提供了详细的临床路径指南。

关键要点1. 术前准备:针对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患者的全面评估和相关检查,确保手术的可行性和患者的安全性。

2. 麻醉管理:采用合适的麻醉管理方案,个体化考虑患者的特点和手术的复杂程度,既要保证手术的成功进行,又要减少麻醉相关的风险。

3. 手术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技术和器械,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量,并注意术后的功能恢复。

4. 术后护理:术后及时给予患者合适的护理和康复措施,包括口腔卫生、饮食调理、药物管理等。

定期进行复诊和康复评估,确保康复进展。

5.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感染和出血。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和干预,保证患者的安全性和康复效果。

6. 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多学科之间应加强沟通和协作,确保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得到全面而连续的关怀。

结论2023最新口腔科快速康复临床路径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实用的指南,以指导口腔科快速康复的实施。

根据这些指南,医生可以更加科学、高效地进行手术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基于最新的研究和专家共识,但具体的实施方法仍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调整和应用。

口腔科临床路径知识

口腔科临床路径知识

舌癌临床路径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疗为舌癌( ICD-10 :C01-C02 )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打扫术1.舌癌扩大切除术( ICD-9-CM-3 :)2.颈淋巴打扫术( ICD-9-CM-3 : 40.4 )(二)诊疗依照。

依照《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初版社)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尖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引起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觉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初版社)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打扫术,其适应证为:1.在肿瘤界线外 1.5-2cm 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2.依照不同样情况,颈部淋奉迎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奉迎清扫术;3.病理明确颈部淋奉迎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 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疗吻合 ICD-10 : C01-C02 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诊疗,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 分类:原发灶 T1或 T2,淋奉迎 N0或 N1,远处转移 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 天。

1.术前必定检查的项目:(1)血老例、尿老例、大便老例、血型;(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

2.依照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 CT 、MRI 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机会。

1.依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 〕285 号)执行。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资源的日益紧张,临床路径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临床管理模式。

它能够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受到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重视和应用。

作为口腔科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在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促进口腔科医疗服务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制度建设及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1.1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概念。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医疗流程为基础,通过多专业合作,在全程临床服务中对患者进行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护理,以达到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治疗成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的一种全新医疗管理模式。

1.2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理念。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全过程医疗服务”。

适合于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从诊断、治疗、康复到出院的全过程。

并且要求医护人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构建多学科、多专业、多层级、多环节的团队合作机制,使患者能够获得一体化和协调一致的医疗服务。

1.3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基本原则。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规范性、连续性、全程性、多学科协作性、适时性、经济性等。

这些原则为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二、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设2.1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机构建设。

要在医院内设立专门的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领导、口腔科主任、临床医生、护士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对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领导。

并组建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业人员。

2.2 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制定。

制定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口腔科临床路径管理的目标、原则、流程、责任等内容。

包括患者入院时的评估、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手术、麻醉、术后护理、出院指导等步骤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将其纳入医院的管理规范中。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一种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并将整体医疗、护理进一步综合、深化的工作模式,也是目前医疗规范化管理中应用较为广范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1]。

是由医院专家根据某种疾病或某种手术方法,制定的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治疗模式,让病人由住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治疗,并依据治疗结果来分析评估及总结每例病人的差异,以避免下一例病人住院时发生同样的失误。

通过分析我科目前制定临床路径的四种疾病的诊疗情况,探讨高效合理使用CP的方法。

1 资料和方法1.1 CP的确定:统计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出院病例,选取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技术稳定、病种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变异较少、代表我院专科水平的病种4个,包括腮腺肿物、颌下腺肿物、颌骨囊肿、甲状舌管囊肿。

从病例中采集大量必须的信息,如住院天数、手术前天数、术后天数、辅助检查项目及费用,总住院费、有无并发症及治疗等。

由专业院长、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和相关辅助科室共同研究,参考口腔颌面外科学[2]制定上述4种疾病的临床诊疗路径。

由临床专家与医务科审核,最终同意试行修改后版本的CP——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及出院计划等医疗任务为纵轴的规范化流程。

1.2 CP的应用:从2006年2月~2007年5月在临床上述疾病患者中应用,CP参考组与CP使用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部位、病情、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应用CP治疗的疾病病种的常用测评指标包括:平均住院天数、术前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并发症、病种成本、在入院率、病人满意度等[3],具体变化情况见表1。

2 结果从医疗费用的构成内容分析发现住院时间、药费和检查费用与总费用成正比,与贾秀萍报道一致[4]。

比较上述两组疾病的诊疗数据,应用CP诊疗的病种平均住院日、手术前天数明显下降。

患者住院时间的可压缩性主要集中在手术前检查及手术后恢复时间的长短。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第一节炎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诊断标准]1.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脓肿形成的判定。

(1)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可并发严重并发症。

[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1日内完成。

2.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4.必要时X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

[治疗原则]1.应用抗菌药物。

2.引流脓液。

3.增强机体抵抗力。

[治疗计划]1.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

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

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

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体温超过39℃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

[住院日数]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l.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

化脓性颌骨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诊断标准]l.急性期(1)起病急骤,体温升高。

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

数个牙齿松动,叩痛。

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慢性期(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口腔黏膜病科口腔黏膜病诊疗新进展与临床路径制定课程

口腔黏膜病科口腔黏膜病诊疗新进展与临床路径制定课程

03.
临床路径制定在口腔黏膜病诊疗中的应用
04.
口腔黏膜病科诊疗规范与指南
05.
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实践与案例分析
06.
口腔黏膜病诊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01.
单击添加标题
02.
口腔黏膜病诊疗新进展
口腔黏膜病分类及特点
口腔黏膜病分为两大类:口腔黏膜炎和口腔黏膜癌
口腔黏膜炎的特点:红肿、疼痛、溃疡、糜烂等
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
新技术: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
临床路径制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口腔黏膜病诊疗研究前沿
口腔黏膜病诊疗新进展:包括新的诊断方法、治疗技术和药物等
口腔黏膜病诊疗研究热点:如口腔黏膜癌、口腔黏膜炎等疾病的研究进展
口腔黏膜病诊疗研究方法:包括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等
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实践现状:目前,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实践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实践存在的问题:包括临床路径制定缺乏统一标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缺乏科学依据、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等。
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实践的挑战:包括如何提高临床路径制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何提高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如何加强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的监管等。
口腔黏膜病临床路径制定方法与流程
制定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包括功能锻炼、心理辅导等。
制定随访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制定相应的随访方案,包括定期复查、电话随访等。
确定诊断标准:明确口腔黏膜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口腔临床疾病路径

口腔临床疾病路径

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路径)1.适用对象软组织金属异物种类颇多,如折断在软组织内的注射针、缝针、针灸针、[1]鱼钩和遗留在软组织内的枪弹、弹片、铁片等。

四肢上的金属异物不在重要部位,或金属异物较小,不引起任何症状者,一般不用取出,以免加重损伤。

(1)较大的金属异物,且位于神经、血管或关节附近者。

(2)金属异物虽小(如臀部断针等),但引起症状,妨碍劳动或日常生活者。

2.诊断依据(1)病史(2)查体(3)门诊资料3.临床方案的选择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⑴切口⑵沿定位针切开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⑶切开筋膜,分离肌肉⑷分离至第1定位针尖,拔出该针,顺第2定位针继续寻找异物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⑸取出异物软组织金属异物取出术⑹缝合切口(1)较大的金属异物,且位于神经、血管或关节附近者。

(2)金属异物虽小(如臀部断针等),但引起症状,妨碍劳动或日常生活者。

术前准备1---3天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感染性疾病筛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胸片心电图2.根据病情可选择必要时曲面断层CT MRI3. 1.术前正确定位是取出软组织金属异物的重要步骤。

2.酌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对于并发感染的异物,应先控制感染后择期取出。

术前用药30分钟手术日3----4天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2.术中用药常规麻醉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3.输血视情况而定以臀部断针为例。

1.切口一般顺皮纹、肌纤维、肌腱、神经、血管走向切开,切口宜稍大些。

断针等长形异物的切口,最好与异物长轴成直角,便于寻找。

2.分离组织根据术前正确定位,于臀部第1枚定位针的插针处切开皮肤后,分离皮下组织,显露臀肌筋膜;沿针体切开筋膜,分开肌纤维直至异物所在部位。

分离时要仔细轻巧,及时止血,以保持术野清晰,避免异物移位。

3.寻找和取出异物指示针定位正确时,当分离至针尖即可找到异物。

如未找到,或第1枚定位针已不能保持原来位置,可将其拔出,再依靠第2枚定位针继续寻找。

口腔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口腔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回病房后二级护理 普食(术后6小时后,禁忌 刺激性食物)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全麻术后护理常规2小时 禁食水6小时 持续低流量吸氧2小时 持续心电监护2小时 酌情补液及预防性应用抗 菌药物 雾化吸入1次 观察术后病情变化 观察创口出血情况 观察术后进食情况并给予 指导 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三级护理 普食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重 点 医 嘱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明日全(或局)麻下行 血尿便常规检查、血型 “腮腺肿物及浅叶切除+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 面神经解剖术(或部分 、感染性疾病筛查 腮腺切除术)” 胸片、心电图 术前6小时禁食水 B超或CT 术前肠道准备 耳后、发际上3寸备皮 抗菌药物术前30分钟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及 晨起静脉取血 设备 卫生知识及手术知识宣 入院护理评估 教 执行入院后医嘱 嘱禁食、水时间 术前更衣、遵医嘱插胃管 、给药 观察术后病情变化 观察创口出血情况 给予术后饮食指导 指导并协助术后活动
长期医嘱: 长期医嘱: 停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普食(禁忌刺激性食物) 临时医嘱: 临时医嘱: 雾化吸入Bid 局部换药 必要时实验室检查
出院医嘱: 出院医嘱: 今日出院 撤除负压引流局部创口纱布覆 盖 5-7日后拆线 一月内勿食刺激性食物 术后1年内每3个月复与生活护理 指导勿食刺激性食物
赛许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表单(ICD-10: 赛许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表单(ICD-10:
时间 住院第1 住院第1天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住院第2 住院第2天 上级医院查房。明确手 术方案 住院第3 住院第3天(手术日) 手术日) 术前) (术前) 检查备皮情况 术前30分钟给抗菌药物 嘱患者术前6小时禁食水 必要时准备术中冰冻活检 住院第3 住院第3天(手术日) 手术日) 术后) (术后) 手术 完成手术记录及术后病程 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情况 及术后注意事项 复苏室观察2小时

口腔科临床路径6个

口腔科临床路径6个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1.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2.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3.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

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要求。

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最全版)

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最全版)一、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牙慢性牙髓炎(ICD-10:K04.003,K04.011)。

行根管治疗术(ICD-9-CM-3:23.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症状:可无疼痛史;若有自觉症状,可表现为:(1)咀嚼食物嵌塞窝洞时有不适感;(2)较轻的隐痛、钝痛;(3)一过性冷热刺激痛或不适;(4)自发痛、放散痛、阵发痛。

2.检查:表面可有颜色改变或呈墨浸样变,牙齿表面完整性破坏,可见近髓龋洞,探诊可有疼痛;叩诊时无明显疼痛或稍感不适。

3.X线片牙齿冠部可有透影区,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对乳牙慢性牙髓炎的治疗指征为:1.凡确诊为慢性牙髓炎的患牙,牙根生理性吸收未超过1/3,应当选择根管治疗;2.征得患儿及其监护人的同意。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疗程为2-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04.003,K04.011乳牙慢性牙髓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治愈标准或疗效好转标准。

1.治愈:无自觉症状,功能良好,修复体完好,X线片提示根充物完好,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2.好转:无明显自觉症状,功能基本恢复,修复体基本完好,X线片示根充物基本完好,根尖周组织无病理性改变。

3.未愈:症状未消失或加重,X线片示根尖周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性改变。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患牙大面积缺损,无法修复者。

2.患牙大面积缺损、固位较差,需行预成冠等治疗。

3.患儿因身心原因不能耐受或配合治疗时,需在征得监护人同意后采取全身麻醉、镇静或束缚下的治疗方式,此前需完成必要的相关检查。

口腔科临床路径(16个)

口腔科临床路径(16个)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1.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2.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3.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

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要求。

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1)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临床路径,又称为治疗路径,是口腔外科护理、诊断、治疗等环节的标准化的规范性指南的总称。

该指南包括了从治疗介入前的诊断到治疗介入后的家庭护理,以及治疗介入中的手术,药物治疗等护理步骤,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流程,以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以及良好的护理措施来改善治疗效果,节省临床资源,提升护理质量。

(2)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优势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有很多优势:(1)提升护理质量:临床路径有利于界定关键护理节点,从而改进口腔外科医疗质量,提高治疗水平。

(2)改善患者质量:按照临床路径提供护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痛苦负担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提高治疗的实效性: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指导护理人员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的可收效或实效性。

(3)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实施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路径,熟悉其实施步骤,并且能够按照路径提供定制化的护理服务。

(1)组建完善的临床路径团队:临床路径实施的成功,需要相关护理人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确保团队的准确实施。

(2)广泛的熟悉临床路径: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临床路径的结构和实施流程,之后便可以针对具体患者提供定制化护理服务。

(3)持续监控且及时调整: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控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护理策略,以确保临床路径的准确实施。

(4)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发展随着护理质量的提升,临床路径在口腔外科病房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也充满希望。

临床路径的采用有助于减少口腔外科护理的不规范和重复操作,有利于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

未来,临床路径将成为口腔外科护理领域的重要护理工具,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口腔外科护理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癌临床路径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1.舌癌扩大切除术(ICD-9-CM-3:25.3/25.4)2.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40.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诱发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发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其适应证为:1.在肿瘤边界外1.5-2cm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2.根据不同情况,颈部淋巴结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病理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01-C02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分类:原发灶T1或T2,淋巴结N0或N1,远处转移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CT、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术后标本冰冻加石蜡切片送病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天。

1.术后根据当时病人情况复查相关检查项目。

2.术后使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3-5天。

(十)出院标准。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伤口愈合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无组织坏死。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全身疾病或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必要时需要进行CT、MRI等检查以明确肿瘤范围。

3.越过中线的舌癌,根据情况可以行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

4.侵及口底接近下颌骨的舌癌,扩大切除肿瘤时可能需要切除部分下颌骨。

5.舌体局部切除后需要皮瓣修复者不进入该路径。

二、舌癌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行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25.3/25.4+40.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唇裂临床路径一、唇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唇裂(ICD-10:Q36)行唇裂修复术(ICD-9-CM-3:27.54)(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上唇裂开,可为完全性裂,也可为不完全性裂;可为单侧裂,也可为双侧裂。

2.有的上唇皮肤与黏膜完整,但肌发育或连接不全,称为唇隐裂。

3.可同时伴有鼻孔、鼻翼、鼻小柱、牙槽嵴不同程度的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唇裂修复术,其适应证为:1.单侧唇裂年龄一般在3个月左右,双侧唇裂年龄在6个月左右;2.体重应在5公斤以上;3.血尿常规以及其他化验检查应在正常范围;4.无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腹泻等症状;5.胸片无异常,胸腺大小在正常范围;6.无其他脏器的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系统等疾病;7.口、鼻唇区皮肤、黏膜无糜烂和皮疹。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36唇裂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超声心动图(心脏杂音/先心病)。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用青霉素类及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视术中情况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5-6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当时病人情况而定。

2.术后用药: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3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良好,拆线后出院。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综合征,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必要时需要行CT、MRI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2.上颌骨段移位严重的唇裂必要时需要正畸辅助复位移位的骨段、缩小裂隙。

3.裂隙过宽的双侧唇裂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来分别关闭两侧的唇裂裂隙。

二、唇裂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唇裂(ICD-10:Q36)行唇裂修复术(ICD-9-CM-3:27.5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腭裂临床路径一、腭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腭裂(ICD-10:Q35)行腭裂修复术(ICD-9-CM-3:27.6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腭部裂开,可为完全性裂,也可为不完全性裂;可为单侧裂,也可为双侧裂。

2.有的为黏膜下裂(隐裂),腭部未见明显裂隙。

3.完全性腭裂常伴有牙槽突裂及唇裂,牙列错乱。

4.常伴有上颌骨发育不足,面中部凹陷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腭裂修复术,其适应证为:1.10个月以上的患儿,血常规、胸片等都在正常范围内;2.无严重先天性其他脏器的异常;3.无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及其他异常;4.口腔内无溃疡及黏膜糜烂;5.两侧扁桃体、增殖体无炎症。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Q35腭裂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3)肝肾功能;(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5)X线片(胸片);(6)心电图(视情况而定)。

2.根据病情可选择:(1)超声心动图(心脏杂音/先心病);(2)头颅定位侧位片、头颅CT(必要时);(3)有条件、能够配合的患儿可开展鼻咽纤维镜和/或鼻流计等腭咽功能及语言功能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2.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气管内插管全麻。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输血:视术中情况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4-5天。

1.根据当时病人情况而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3-5天。

3.必要时使用止血药及激素类药。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综合征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诊断和治疗,必要时需要行CT、MRI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2.上颌骨段移位严重的腭裂必要时需要正畸辅助复位移位的骨段、缩小裂隙。

3.裂隙过宽的单、双侧腭裂可能需要犁骨粘骨膜瓣来关闭腭裂的鼻腔侧裂隙。

4.软腭过短、腭咽闭合功能差的腭裂必要时需要同时行咽成形术以改善发二、腭裂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腭裂(ICD-10:Q35)行腭裂修复术(ICD-9-CM-3:27.6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9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一、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颌骨骨折(ICD10:S02.6)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76.7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有明确的外伤史。

2.临床检查存在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3.影像学检查可见明确的骨折影像。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选择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适应证为:1.有外伤史,下颌骨骨折诊断明确;2.全身情况可耐受麻醉和手术,危及生命的全身合并损伤已经得到有效处置,生命体征稳定;3.下颌骨骨折段错位明显,咬合关系紊乱。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02.6下颌骨骨折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尿便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肝肾功能;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4.影像学检查(颅颌面及全身影像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2.选用青霉素类或其他类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分钟(另可根据是否为开放性损伤以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抗菌药物的选用和预防性应用的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5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手术内固定物:骨折接骨板、钉和其他类骨折内固定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