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高中课程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祭十二郎文》2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类课程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文,以下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及其作者;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及其与当代的联系;3.能够快速理解阅读材料,并准确理解书写文字;4.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材: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课程《祭十二郎文》2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阅读3.教学流程:①预习由于《祭十二郎文》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预习是必要的。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了解内容大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PPT和视频资料来讲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阐述它与当代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祭十二郎文》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2)史实掌握:通过儒家思想、日本武士精神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逻辑事实和史实;3)阅读技巧: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掌握高效阅读技巧;4)联系当代:通过与日本现代社会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③讨论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1)丰臣秀吉的领袖能力和统治手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祭十二郎文》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3)文本中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否与当前社会存在类似现象?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收获启迪和思维上的提升。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学习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义、结构等;
3.能够阅读、理解并书写祭十二郎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祭十二郎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3.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教学难点
1.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
2.祭十二郎文的书写规范。

三、教学流程
1. 祭十二郎文的来源与文化背景
讲解祭十二郎的来源及相关文化背景,包括十二郎神、野趣舞、鬼面山等。

2. 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
a. 字音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发音规律,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b. 字义
介绍祭十二郎文中常见词语和意义。

c. 结构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结构特点,如仄起、平结、轻重、对仗等。

3. 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a. 阅读
教学生如何正确阅读祭十二郎文,包括字音、字义、结构等方面。

b. 书写
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祭十二郎文,包括字形、笔画、书写规范等方面。

四、作业与评估
作业
1.阅读并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相关笔记;
2.书写祭十二郎文,提交作业。

评估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等;
2.作业表现:包括笔记清晰度、书写规范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祭十二郎的来源和相关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和正确书写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的掌握比较困难,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音韵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书写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设想1.文字、文学、文化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一切文言文教学的共性追求。

立足共性目标,挖掘个性文本的独特语文价值,有助于教学设计的准确定位。

《祭十二郎文》以情之真、意之切终成“千古绝调”,以“情”为抓手,以“入情”“悟情”“品情”为教学流程,最终达成文言教学的多维目标。

2.诵读是表现文本之声,是诵读者语感与文本言语之声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也是学生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语感的重要途径。

以默读、研读、赏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话文本、体悟情感、提升语感,是文言教学传统复归的应有之义。

3.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文言规律和方法是文言教学由篇及类、实现迁移的不二法门,也是授之以渔、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门。

“教会学生学习”应是教师牢记于心的教学追求。

二.教学过程1.导入2.初读入情教师范读全文,学生默读,整体感知情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圈点疑难字词,结合投影留意字音、字形及文言断句。

(2)从文章二、三、四、六、七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你认为情感最强烈的句子。

3.研读悟情文章第一自然段“衔哀致诚”中的“哀”字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整体感知韩愈失侄之痛应非难事,关键是要深入领悟“哀”情笼罩下的复杂情感。

学生课堂交流默读时圈画的相关段落中感情最强烈的句子,合作探究、研读悟情,能把文本解读引向深入。

学生研读悟情时,努力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的结合。

二是强化文言知识与研读悟情的对接,三是强化文言规律和方法的归纳。

教师在课堂中动态总结出以下文言方法。

(1)古今贯通法(2)对举释义法(3)触类旁通法4.赏读品情特定文学作品都富有个性语文价值和育人功能,甚至一个作品的不同章节也具有不同的语言教学价值。

《祭十二郎文》二、三、四、六、七自然段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特色决定了其“研读悟情”的语文教学价值,而文章第5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作者直抒胸臆强烈抒情,感情喷薄而出,动人肺腑,如何段落适合赏读,学生应因声求气,在赏读中走进韩愈内心,品出感情之至真至纯。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希望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好奇心。

二、讲解背景(10分钟)1.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2.解释一些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祭十二郎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进行全班讨论,了解不同组的理解和观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十二郎、父亲、村民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让学生尝试分析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点,如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

2.引导学生体会祭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

六、展开思考(10分钟)1.让学生思考祭十二郎文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启示。

2.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总结(5分钟)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或历史材料,深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或创作,延伸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和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了解,还包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祭十二郎文》名师教案2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祭十二郎文》名师教案2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说明: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样一篇至情之文、千古绝调,是一定要让同学们感知到此文中至悲至痛的“不可终”的情感。

所以在从文字的角度学习了本文之后,一定要在文学的角度,实现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

所以这节课除了导学下的提要钩玄,就是师生之间自始至终的因声求气。

而且诵读中坚决不配音乐,甚至不用名人范读,就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揣摩中去体会去感悟去情读。

二、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中的一篇课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也是本单元难度最大的甚至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难度屈指可数的文章。

,但是,这篇文章是最好的体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一篇绝好文章,它真的太“散”了,记叙中有过去的事,有现在的事,有末来的事,甚至还有猜想的事,但它也真的是“散而不乱”啊,中贯全文的悲伤、追悔、震惊、痛苦、忧虑、自责、绝望等等扑面而来,真的是“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啊,记叙与抒情的水乳交融,更是让情感时而积蓄,时而喷涌而出。

所以本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好的范本。

(二)学情分析:学生是本年级的重点班,语文的学科思想已经基本形成,而且对语文的兴趣相对浓厚,在诵读方面有比较强烈的渴望。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很好地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

三、学习目标一是提要钩玄,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因声求气,感悟寓情于事、运用虚词传达情感的妙处;三是引以为戒,学会把握与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情感;四、教学策略(学法指导)1、目标达成方面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下,我们体会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骨肉深情,我们感受韩愈对子侄的思念与痛悼之情,我们一次次因声求气,不是声读,而是情读,我们没有使用配乐,没有名家的范读,我们只是通过文本、运用感情和并不具有天赋的声音来体会来感知来表达,一节课下来,我们师生之间没有了往常的轻松与微笑,但真的确实感受了其中交集的百感滋味。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学习助词在强化感情上的作用⑵体会流淌在作者心底的种种真情2、能力目标欣赏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3、情感目标启迪心灵,珍惜生命,珍爱亲人,珍视亲情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学习助词在强化感情上的作用(2)欣赏本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难点:体会流淌在作者心底的种种真情【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

《古文观止》评论说:“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世间所有动人的文章,都是饱蘸着深情书写而成的。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韩愈,聆听他与十二郎跨越生死的对话,感受他心底流淌着的真挚情感。

二、教师创设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交流,然后分享。

提问: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明确:衔哀致诚提问:自主阅读2、3、4、6、7这些文段,从中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简要分析该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允许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有自己的解读感受就可以)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句子强调总结:1.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教师总结:“抚汝指吾”细微的动作体现了嫂嫂对两个孩子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八个字渲染出了韩家门衰祚薄、两世单传的窘迫境地,透露出嫂嫂对于韩氏家族人丁不兴,后继无人的焦虑悲伤,也有对二人能够复兴家族的期盼。

在中国古代,家族和门第观念根深蒂固,韩愈写作此文时,十二郎已“少者强者而夭殁”,韩愈自己也是“视茫茫,发苍苍,齿牙动摇”,再次回忆起嫂嫂的话,萦绕在他心底的除了无限的哀思,还有着对家族后继无人的焦虑和恐惧。

2.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教师总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包括韩愈在内的每一个读书人的入世情结,也是使韩家转衰为盛的现实力量。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

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2.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结合教师个人经历,讲两件与“生命逝去”相关的事情,自然引入本文。

(二)回顾文言知识通过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检查,让学生回顾知识重点。

1.衔哀致诚2.辍汝而就3.汝不果来4.不克蒙其泽5.吊汝之孤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7.成家以致汝8.业其家9.长吾女及汝女10.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三)提纲概括,回顾全文由于文章较长,通过一个提纲快速回顾全文。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聚少离多,竟至永别;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噩耗袭来,难以置信;未老先衰,愿从汝死;如此还提,忧其成立;病因未明,死期不知;葬汝先兆,惟其所愿;抚孤成立,如此而已。

(四)文本探究,体悟悲悔之情1.跟课文录音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从文字中,大家体会到韩愈怎样的情感?(悲、悔)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来?(学生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是啊,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深深的悲情,他悲什么呢?他悲家道中落,悲环海沉浮,悲十二郎早早离世,悲自己未老先衰。

而在这悲中,又凝聚着无限的悲悔之意。

带着这种深渊的悲苦与无限的追悔,请同学们再读2.3.4段。

2.这种悲悔之情在后文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后文,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全文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诚如作者文末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些朴实的叙事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悲悔之情。

作者强忍悲痛,在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低声呜咽,而当这些情感的细流慢慢流淌汇集到他无法承受时便喷涌而出。

文中情感的河流有两处明显的激荡,仿佛巨石投河,是哪里?(5.11自然段)。

分别分析两段,探究为何这两段文字让大家觉得情感抒发得特别强烈。

3. 分析第五自然段中的语气助词。

通过有无语气词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助词对作者情感抒发所起到的作用。

祭十二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把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把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1、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2、把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教学难点:1、祭文的写法。

2、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3、学习本文破骈文散,不拘常格,自由抒情的语言。

4、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要指导同学反复诵读。

体会祭文中哀痛凄婉的感情基调。

第一节一、导入:苏轼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催人泪下的《祭十二郎文》,体会韩愈与其侄子的亲情和友情。

二、简介:韩愈,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他是唐代闻名文学家,尤以散文闻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进展有深渊的影响。

[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方苞、姚鼎等很多闻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

]他主见文章要“文以载道”“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奇流畅,“唯陈言之务去”。

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后由兄嫂抚养长大。

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

按封建社会的法规,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

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积累巩固文言词语、重要句式,积淀文言语感,培养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亡侄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以及对人生仕途的复杂情感,培养珍爱亲情的意识。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边泣边诉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能够体会到韩愈失侄之哀笼罩下的复杂的情感教学过程1.导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生离与死别乃人生两大悲事。

唐贞元十九年,36岁的韩愈在京城突闻噩耗,离别多年的侄儿十二郎病死异乡,年仅33岁,悲痛不能自已。

七日之后,方能痛定思痛,衔哀致诚,写下这篇著名的祭文来告慰十二郎之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情感世界,品读这篇“祭文中千年绝调”。

2.初读入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例:感受到对十二郎之死的悲哀3.研读悟情,走进韩愈情感之河首段中有一个字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韩愈内心的感情,“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音符。

《祭十二郎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

对亡侄深切哀悼与怀念的背后,其实是一条情感之河,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情感之河。

小组合作讨论:再次朗读文本,文中叙述了哪些事情,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悲家族衰落“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与十二郎名为叔侄,实为手足。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叔侄二人孤苦相依,嫂子的话充满了期待和悲伤,但至少当时还有十二郎与我相互扶持,而今再忆,倍感岁月无情人生无常,振兴家族的愿望更难实现。

悔聚少离多十几年漫长的时间里,两人聚少离多,韩愈为了功名奔波在外,在宦海中沉浮,却始终不得志,两人相聚的愿望久久不得实现,但总是以为“吾与汝俱少年,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生活中这样的悲剧也有很多,我们总想来日方长,却忘了生命的短暂,忘了时光的易逝,忘了生命的脆弱,忘了世上有来不及报答的恩情。

十二郎的骤然离世另韩愈万念俱灰,“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无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但现实没有如果,只能徒然流泪,怎能不痛彻心扉。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引言祭十二郎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作品,本文设计了一份优秀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教学,学生将理解文本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掌握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这篇作品,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透彻把握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十二郎文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课文内容和背景,并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课文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之后组织全班分享讨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文本。

3.讲解重点知识(15分钟):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并解释作者写作的意图和目的。

4.课堂活动(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

5.写作训练(20分钟):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写作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作文。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十二郎文的相关内容,以及朗诵这篇作品的一部分。

五、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写作的表达能力。

3.小组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

中学语文:《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

本课以“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为教学理念觉得主要有。

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

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他们“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有好多学生都谈到这样的学习非常轻松,并且可以涉猎到更感兴趣、更广泛的知识。

第三,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

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

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阅读大量的资料,对于教学进度的完成是一个挑战。

(当然,教会学生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比任何都值)3、改进的想法是打算结合网络,以利于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本课以“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为教学理念觉得主要有。

在上完这一课后我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是由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

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他们“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

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2.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结合教师个人经历,讲两件与“生命逝去”相关的事情,自然引入本文。

(二)回顾文言知识
通过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检查,让学生回顾知识重点。

1.衔哀致诚
2.辍汝而就
3.汝不果来
4.不克蒙其泽
5.吊汝之孤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7.成家以致汝
8.业其家
9.长吾女及汝女
10.其:
其能久存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三)提纲概括,回顾全文
由于文章较长,通过一个提纲快速回顾全文。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聚少离多,竟至永别;
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噩耗袭来,难以置信;
未老先衰,愿从汝死;如此还提,忧其成立;
病因未明,死期不知;葬汝先兆,惟其所愿;
抚孤成立,如此而已。

(四)文本探究,体悟悲悔之情
1.跟课文录音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从文字中,大家体会到韩愈怎样的情感?(悲、悔)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来?
(学生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是啊,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深深的悲情,他悲什么呢?他悲家道中落,悲环海沉浮,悲十二郎早早离世,悲自己未老先衰。

而在这悲中,又凝聚着无限的悲悔之意。

带着这种深渊的悲苦与无限的追悔,请同学们再读2.3.4段。

2.这种悲悔之情在后文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后文,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全文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诚如作者文末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些朴实的叙事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悲悔之情。

作者强忍悲痛,在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低声呜咽,而当这些情感的细流慢慢流淌汇集到他无法承受时便喷涌而出。

文中情感的河流有两处明显的激荡,仿佛巨石投河,是哪里?(5.11自然段)。

分别分析两段,探究为何这两段文字让大家觉得情感抒发得特别强烈。

3. 分析第五自然段中的语气助词。

通过有无语气词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助词对作者情感抒发所起到的作用。

梳理出语气助词的连用表现出韩愈从不愿相信到不能相信到不得不信的心理变化过程。

4.分析第11自然段。

分析本段作者接受事实后的情感态度变化。

(从悲悔到自责绝望)感受句式特色(骈句)
三、课堂总结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回头看看,韩愈的文字并没有刻意为之。

“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它是从韩愈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文字,字字是血,字字含泪,韩愈用他全部的感情写就了这篇千古绝调。

四、课堂拓展
到这里,咱们这篇课文基本就算结束了。

我想请同学们来谈一下,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悲悔,你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自由发言)
王菲有一首歌叫《人间》,里面有几句歌词写得特别好,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是所有感情都会有始有终
孤独尽头不一定惶恐
可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一阵痛
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但愿你流下每一滴泪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以后每一个梦不会一场空
……
希望同学们能从今天这篇祭文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做一个敬畏生命、珍视亲情的人;希望大家像韩愈一样内心饱含深情,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课上感受,写一个情感片段,要求真情实感,300字左右。

学情分析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较容易读懂。

以往的传统做法是学生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寻找文中传达的情感,自己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再次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回味情感,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

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效果分析
在这堂课上,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阅读文本,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能熟悉文本内容,对其以后的写作、应用比较有帮助;
在教学形式上,通过反复诵读,结合相关语句进行情感分析,加深情感体验,可以激起学生们的学生热情和整节课的参与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我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理论知识,以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中的第三篇。

单元教学目标是:一是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的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二是运用提要钩玄和因声求气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在这篇祭文中,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精读此文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同时阅读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学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边的亲情与友情。

评测练习
创意微写作
学习本文,相信大家都对韩愈的悲悔之情有了深刻的感受,那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学习了本文,对于生命、亲情你又有没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呢?请进行一个片段写作
要求:1.情真意切,学习韩愈在句式、语气词等方面的写作方法
4.不少于200字。

课后反思
这堂课在整体的环节设置上还算完整,基本完成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语文基本素养。

同时,课件设置重点突出,能够结合学生们考试的要求,有所侧重,实用性较强,学生们配合度还是挺高的。

上完这堂课,我觉得仍有以下不足:
1.自己教学情绪准备不足,上课略显沉闷,授课情绪没能与文章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在分析文章悲悔之情时,只追求文章本身的分析,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应适时追问,发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隐藏情感并引导
他们学会表达。

3.课堂环节设置还有待调整,如能补充写的部分,则更完整。

从体会作者之情到表达自身,形成完整的教学链条。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吸取这次课堂的教训,尽可能清晰的设置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引领学生逐步思考。

课标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或通过讨论理解稍有难度的文言文;同时,他们十七八年的人生体验也为深入领会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这篇祭文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于家庭琐事的叙写中,且文章篇幅较长,叙事较为纷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转折,是学习的难点。

况且学生积累的文言知识有限,以及对韩愈愧疚之情等较难理解。

在当前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显得十分困难,所以处理教材要做取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