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研究的结合
鱼类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研究的结合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代表,其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特征一直是生态学、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虽然鱼类数量庞大,但由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原因,鱼类资源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鱼类生态学与保护研究成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
一、鱼类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可以理解为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而鱼类作为水生动物的代表,其行为特点借助于水生环境,其行为研究也具有很高的独特性。
鱼类的群体行为、迁徙行为、繁殖行为等都是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1. 群体行为研究鱼类是典型的群体动物,其群体行为具有时空变化和个体竞争的特点。
研究鱼类群体行为的最主要方法是使用声波遥感技术和摄像技术。
其中,声波遥感技术是直接观察鱼类分布,群集大小和区域的主要方法,而摄像技术则可直接观察鱼类的行为。
2. 迁徙行为研究鱼类由于生活在水生环境下,所以其迁徙行为是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鱼类迁徙往往与气候、水文、洄游路线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迁徙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使用轨迹跟踪技术和分析技术,如通过遥感系统追踪鱼类的位置和路线,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具体的迁徙规律。
3. 繁殖行为研究繁殖行为是鱼类系谱性行为,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焦点。
在繁殖期,不同种的鱼类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配和产卵。
繁殖行为研究侧重于揭示繁殖媒介的形态、行为特征以及其对交配行为和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二、鱼类保护研究鱼类作为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水生生物,其资源保护也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保护鱼类资源既是经济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维持的一个重要环节。
1. 鱼类资源保护鱼类资源保护首先是指对鱼类数量的管理,治理和保护。
包括禁捕,监测,以及管理指导等手段。
同时,还需要完善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对非法捕捞和非法销售的打击。
2. 鱼类生态修复鱼类生态修复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恢复手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人为设置鱼礁和人工繁殖的方式来维护和恢复鱼类资源。
鱼类行为学概论2【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领域行为研究
• 动物生态学家认为,鱼类领域性是一种调节种 群密度的机制,其实质是传递有关种群数量的 信息,主要是有关于资源与种群数量关系的信 息,从而限制动物的数量,保证资源供给。只 有这样,食物供应和繁殖场所在种群内才得到 合理分配,把剩余个体从适应的生态环境中排 挤出去。领域性对于每种动物的整体发展具有 适应性机制,有利于种族的顺利延续。
的发生; 3.能迫使低等级(大部分是正在生长的幼年个体)
的鱼出走,并寻找适宜的生境; 4.在鱼类繁殖季节,可以避免其它同种个体干扰,
有利于求偶、交配、育幼等; 5. 熟悉该地区,有利于回避敌害,有利于寻找食
物。
研究鱼类领域行为的目的
• 探究鱼类是如何依靠领域性进行生存、 繁殖和进一步发展的。
• 为鱼类的驯化、养殖和捕捞生产提供可 靠的理论依据。
• 早在清朝,浙江凫溪香鱼作为进贡的珍品而获 得加封,浙江南北雁荡所产的香鱼用火焙干成 金黄色鱼干,色香味具佳而著名中外。
山间溪流中的香鱼
香鱼的领域行为研究
• 四十多年前,他还是学生,经常在京都各条有 香鱼的河川中抓香鱼,并在香与的鳍上缝上各 不同颜色的『旗子』做标识,然后观察这些香 鱼的活动。
• 他发现当香鱼的食物与个体数目达到均衡时, 香鱼会设下领域范围,将入侵鱼赶走,以确保 自己的食物;但当香鱼的数量太多,花费在驱 赶侵入者的时间多到让自己没时间吃食时,香 鱼就长不大。于是就有采取不同策略的鱼存 在,一种有领域,一种不设领域;也有依季节 不同而改变领域行为的个体出现。
金龙鱼的领域行为
• 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 于自己的地盘做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 生物侵入的時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 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 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 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 称为「领域行为Territoriality」。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
鱼类行为生态学调查及分析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具有独特的行为生态学特征。
鱼类行为生态学是指研究鱼类在其生活史中表现出的行为表现的学科,它是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鱼类学、渔业生态学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等领域,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鱼类生物学、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以及维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行为表现类型鱼类的行为表现种类繁多,经典的分类方法主要以鱼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群居和社交行为、避险逃生行为以及其他行为。
1. 觅食行为鱼类为了获取养分和能量必须进行觅食活动。
不同种类的鱼类觅食方式不同,例如,鲸鲨以摄食大型鱼类为主食,会在近海进行大规模的觅食活动;而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通常在海底寻找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底栖生物。
2. 繁殖行为关于鱼类繁殖行为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对于我们对鱼类生态学和遗传学的了解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鱼类的繁殖行为种类繁多,可以分为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鱼类通常选择在水流缓慢的浅水区域产卵,而胎生鱼类则在母体内孕育出幼鱼,雌鱼直到幼鱼孵化后才将幼鱼释放到水中。
3. 群居和社交行为许多鱼类表现出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它们在群体中寻找安全感和食物。
例如,一些鲨鱼和鲸鱼通常以群体的方式进行觅食活动,一些鱼类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合作等行为。
群体行为和社交行为对于鱼类间的物种关系、食物链关系以及保持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 避险逃生行为面对敌害,不同种类的鱼类表现出了不同的避险逃生行为。
例如,一些小型底栖鱼类采取躲藏等方式避免被掠食者发现,而一些稀有鱼类则采用逃跑等方式避免危险。
二、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 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跟踪调查现代技术手段如定位系统、声纳和卫星追踪器等能够有效地跟踪和观察鱼类的行为动态。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和卫星追踪器对不同种类的远洋鱼类进行位置跟踪和行为观察,从而深入研究其生态习性。
鱼类行为与渔业管理9【鱼类行为生态学】
目前伏季休期管理模式,将造成黄海区鱿鱼渔发旺汛期禁 渔,影响了中方捕捞渔船开发利用鱿鱼资源。
建议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尽早研究制定新的鱿鱼管理模式,即 对黄海区鱿鱼资源在伏休期间实施专项捕捞许可证制度。
有关鱼类行为的重要国际会议
1967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在挪威召开了鱼类行为和 渔具、渔法的国际会议。
1977 年国际水生生物管理中心(ICLARM) 在意大利召开 会议,专题讨论了鱼类行为与捕捞业和养殖业的关系。
1992 年国际海洋理事会(ICES) 在挪威召开的会议上强调了在渔 业选择性捕捞、渔业资源评估和 渔业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鱼类行 为学知识的必要性。
2、渔业管理概述
粮农组织(1997年)《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指 南》中的定义:
为确保渔业资源的持久生产力和实现渔业的其 他目的而进行的信息收集、分析、计划、咨 询、决策、资源配置以及用于管理渔业活动的 规章和规则的制定、实施和以强制执行为必不 可少的步骤之综合过程。
渔业管理活动的范围:
针对每一特定渔业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目标;
索饵洄游
渔场
济州岛——对马岛一带 长江口渔场及大沙渔场南部
连东、石东渔场 索饵育肥
海州湾、石岛、海洋岛、烟威和 威东渔场索饵育肥,持续到夏秋季节。
l0月中下旬一11月中下旬,性成熟生殖交尾。
鱿鱼渔业的管理:
目前鱿鱼渔业的管理模式是实施伏季休渔“一刀切”的管理 法,即东海区5月16日-8月1日为伏休保护期,黄海伏休期为6 月1日一9月1日。
浙江省岱山县一位渔民在休渔期间制作绳套
大黄鱼的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
大黄鱼的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是研究鱼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生态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揭示鱼类行为对其生活和繁殖成功的影响。
大黄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海洋鱼类,在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关注大黄鱼的行为特征、集群行为、迁徙和尾迹等方面的研究。
大黄鱼是一种大型底层游泳鱼类,体长可达数十厘米甚至超过一米,广泛分布于热带和温带海域。
它们通常结群生活,形成庞大的鱼群,并采取一系列行为来适应环境。
研究发现,大黄鱼表现出领域性和群居性,它们会在特定的海域建立自己的领域,并与其他物种进行竞争和合作。
这种行为对于大黄鱼的生活、繁殖和存活至关重要。
大黄鱼的集群行为是其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大黄鱼的集群行为具有复杂的层级关系和协作行为。
在集群中,大黄鱼会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和体态语言来传达信息,以协调行为和警戒敌害。
此外,大黄鱼还会通过集群行为来策略性地捕食猎物,提高繁殖和求偶的成功率。
这些集群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黄鱼的社会结构和生态适应性。
迁徙是大黄鱼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大黄鱼会进行季节性的迁徙,寻找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资源。
研究发现,大黄鱼的迁徙行为主要受到季节性温度变化和食物丰富度的影响。
大黄鱼借助地理标志和水下地形来导航,同时还会受到地球磁场的引导。
迁徙过程中,大黄鱼会遭遇各种环境压力和风险,因此迁徙行为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大黄鱼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尾迹(wake)是大黄鱼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尾迹是指鱼类在水中游动时留下的涡流痕迹,通过观察和分析尾迹可以了解鱼类的运动模式和行为活动。
大黄鱼的尾迹研究表明,尾迹具有个体特异性和时空变化,反映了不同行为状态下大黄鱼的游动特征。
此外,尾迹还可以用作诱捕和追踪大黄鱼的方法,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大黄鱼的行为生态学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生活史、生态适应性和种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大黄鱼的行为特征、集群行为、迁徙和尾迹等方面,我们可以揭示大黄鱼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规律和生态关系,并为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就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与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与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与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与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就是密环,外缘就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与“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与支鳍骨、鳃盖骨、匙骨与脊椎骨等。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与生态位分析在自然界中,鱼类作为一类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具备丰富多样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
了解鱼类的行为生态学以及进行生态位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鱼类种群,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本文将围绕鱼类的行为生态学和生态位分析展开探讨。
一、行为生态学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对于鱼类而言,行为是其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方式,也是其适应和生存的关键因素。
1. 交配行为鱼类的交配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环境条件等。
不同鱼类的交配系统也存在差异,有的采用配对制,而有的采用群交配形式。
交配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鱼类种群的繁殖策略和适应性。
2. 洄游行为洄游是鱼类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其能够帮助鱼类寻找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繁殖场所。
洄游行为受到季节、水温、食物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的洄游路线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3. 捕食行为鱼类的捕食行为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作用。
捕食行为受到鱼类的视觉、嗅觉以及机械感受等感官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二、生态位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所占据的生态位空间。
通过生态位分析,可以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1. 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的宽度范围,也反映了其对于资源的竞争能力。
鱼类的生态位宽度受到食物资源、生境条件以及种群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鱼类在生态位宽度上存在差异。
2. 生态位重叠生态位重叠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的交互关系。
当不同鱼类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小时,它们的生存条件较为稳定;而当生态位重叠较大时,则可能引发竞争和资源争夺。
3. 生态位分化生态位分化是指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发生的差异化,从而减少竞争压力。
生态位分化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促进物种共存。
鱼类行为学重点
鱼类行为学重点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鱼类行为生态学课件-鱼类行为学概论7(专业知识模板)
潮流的影响
• 潮流对鱼类活动有明显的影响。在强流的作 用下,大多数鱼类都会被水冲击挟走。 • 潮流的变化对渔业的生产影响很大。
大潮汛时 鱼群受水压和流速影 响,行动活跃,起浮 到中上层,但密度小 鱼群游泳速度缓慢而 集中,起浮情况少, 易形成渔场 不利于底拖 网和围网
小朝汛时
有利于底拖 网和围网
水的盐度和密度的影响
鳔
• 有鳔鱼类调节鳔内气体的变化 来控制鱼体的沉浮。 • 从发生上看,鳔是由消化区分 化出来的一个小泡发展而成, 通 常呈长囊形,有的呈马蹄 形。 • 鳔内的气体主要是氧、氮和少 量的二氧化碳。海水鱼比淡水 鱼鳔内含氧气多,一些深海鱼 的鳔含氧更多,几乎占到90% 左右,鳔内气体是由鳔壁血管 内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 据检测,深海鱼类血液中氧气 的 压力大约是空气的五分之 一,鱼鳔内的压力则为40大气
鱼类体形的分类
纺锤型(fusiform):大部分回游鱼类。鲣鱼、金枪鱼。 侧扁型(compressed form):鲷科鱼类、鲆鲽类、鲉科 鱼类等。 平扁型(depressed form):鲼鰏类、鲶鱼类、鮟鱇类、 鲬等。 棍棒型(attenuated form):带鱼、星鳗等。
形 体
鱼类游泳与其体形、体长、密度、血管系 统、以及骨路等特征也有着密切关系。 如鲣鱼和金枪鱼都具有适于迅速游泳的纺锤型身 体,身体密度接近周围海水密度或稍重,因而此 种鱼类以鳔的作用很容易浮沉,并且具有劈水性 良好的尖吻,两颚紧闭,这种形态特点被认为是 能迅速前进的特征。这些鱼类都有游泳速度快的 特点,游泳时这种鱼体受到的阻力最小。
利用鱼体粘液的设想
• 有人做过试验,将鱼体分泌的粘液涂在水中运动 的物体表面,结果可将水流阻力减少到一半以 上,这种粘液的有效期可以长达数月之久。但 是,人们要想取得足以喷涂一艘轮船所需要的鱼 体分泌粘液,谈何容易?于是,人们试图用其它 化学代用品,如聚氧化二烯水溶液等,虽然可减 少摩擦阻力的70%,但是,这种代用品的有效期 还不到一天就失去作用。因此,人们试图合成鱼 体分泌液,不过,即便获得成功,每喷涂一次, 也仅能维持几个月的效能,如果能像鱼类那样, 不断地分泌,那将会有多好!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
鱼类行为生态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反应)(4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 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报告
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在生态学领域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鱼类行为生态学是研究鱼类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模式、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学科。
通过对鱼类的行为模式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鱼类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功能,为保护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引言鱼类是水生生物群体中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一类,其行为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旨在探究鱼类行为的形成机制、适应性和生态功能,为理解和保护水生生物群体提供理论基础。
2. 鱼类行为模式的观察与分析鱼类行为模式的观察与分析是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鱼类的观察,可以了解其群体结构、繁殖行为、食性、迁徙等行为特征。
同时,通过对鱼类行为的定量分析,可以揭示其行为模式背后的适应性和生态功能。
3. 鱼类行为的适应性鱼类行为的适应性是指鱼类在其自然环境中通过行为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鱼类的行为适应性表现在其对环境刺激的敏感性、求偶行为、食性选择、迁徙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鱼类行为的适应性,可以了解鱼类在环境变化下的生存策略和生态功能。
4. 鱼类行为与生态功能鱼类的行为对于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鱼类的食性选择和捕食行为可以影响水生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物种多样性;鱼类的迁徙行为对于养分循环和生物量输送具有重要作用;鱼类的繁殖行为和保护行为对于种群的维持和繁衍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鱼类行为与生态功能的关系,对于保护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5. 鱼类行为生态学的应用前景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鱼类的行为模式和生态功能,可以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促进水生生物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提高渔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
结论:鱼类行为生态学是研究鱼类行为模式、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学科。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
水生生态学中的鱼类行为生态学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生物群体,其生态角色十分显著。
鱼类的行为生态学是水生生态学中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研究鱼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如求偶、繁殖、食性、活动、洄游和生态适应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
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一类,拥有完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可以感受到环境因素、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协调等信息。
因此,鱼类的行为表现往往也受到环境因素和同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个体特征和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鱼类繁殖行为是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其中包括了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育雏等一系列行为。
研究指出,鱼类对于求偶伴侣的选择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它们往往会在同种中较为显著的物理和视觉特征下进行挑选和配对。
同时,鱼类在交配前后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雄性鱼类往往会表现出攻击性和威胁行为,而雌性鱼类则会表现出避开攻击和固定习惯的行为,以期在交配时能够找到最好的伴侣。
另一方面,鱼类的食性、洄游和栖息环境等生态行为也是研究鱼类行为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不同鱼类生活环境和生态需求的不同,它们的食性选择和活动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沿海地区的鱼类往往会以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为食,而进入河海洄游的大型鱼类则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适宜的水质条件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的行为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鱼类行为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鱼类的生态需求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鱼类行为生态学也可以为水产养殖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和支持,引导和调控鱼类的行为模式,以提高养殖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鱼类生存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总之,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鱼类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鱼类行为的特性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行为习惯,为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
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广泛分布的一类,它们在水中生活、繁殖、觅食和逃避天敌。
由于其生活环境具有独特的特点,如水压、流动速度、光照等因素,导致了其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变得特别重要。
行为学研究鱼类行为学研究主要关注鱼类在水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如繁殖、觅食、游泳等。
这些行为通过研究鱼类视网膜结构、神经系统、低频电磁场感应等方面的特征得以解释。
例如,有一些深水鱼类可以通过自身产生的低频电磁场来感知它们周围的环境,从而逃避天敌或者找到食物。
此外,鱼类体型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一些大型洄游鱼类的成年个体在回游过程中,为了找到更适合其生长的繁殖场所,会选择更大、更湍急的河流环境。
生态学研究鱼类生态学研究主要关注于鱼类在水域中的分布、生态角色、食物链与网络等方面。
鱼类在水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可以促进水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鲨鱼是海洋食物网中的重要物种之一。
鲨鱼被捕食的同时又能控制小型的食物动物种群,从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除了生态角色以外,鱼类在食物链和网络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中鱼类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在鱼类的食物链和网络中,食物来源、竞争、捕食者等因素会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例如,一些食草鱼类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抵抗天敌,从而对其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其生物特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十分重要。
未来,随着科技和方法的不断发展,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研究将会有更深入和广泛的发展,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为精确和科学的基础。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生态习性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行为与生态习性鱼类作为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其行为与生态习性对于养殖的成功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了解鱼类的行为与生态习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管理、繁殖与养殖鱼类,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本文将探讨鱼类的行为特点与适应能力、鱼类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
一、鱼类的行为特点与适应能力在水产养殖中,了解鱼类的行为特点和适应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鱼类作为水生动物,其行为模式与陆生动物存在一定差异。
一般情况下,鱼类具有以下行为特点:1. 游泳能力强:鱼类的鳍能够帮助它们在水中灵活游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不同种类的鱼类在游泳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如迁移性鱼类的游泳能力相对较强。
2. 群居习性:有些鱼类具有群居习性,喜欢聚集在一起生活。
这种群居行为不仅有助于鱼类的保护,还能提供配偶选择和繁殖的机会。
3. 适应能力强:鱼类在不同水域环境中都能生存下来,并且适应能力强。
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水温、水质、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二、鱼类的觅食行为觅食行为是鱼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生存和生长的基本需求。
鱼类的觅食行为与其养殖中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1. 觅食区域选择:不同种类的鱼类对觅食区域有不同的选择。
有些鱼类喜欢在水中的底层觅食,而有些则倾向于在表层觅食。
了解鱼类的觅食区域选择有助于合理设置鱼类的饲养环境。
2. 食性差异:不同种类的鱼类具有不同的食性,有食草性、食肉性和杂食性等。
了解鱼类的食性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饲养管理,提供适宜的饲料。
3. 饲料摄食量:鱼类的饲料摄食量与其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密切相关。
觅食行为中的饲料摄食量可通过合理的饲养模式和饲喂管理进行控制。
三、鱼类的繁殖行为鱼类的繁殖行为对于养殖的繁殖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有助于掌握其繁殖规律,提高繁殖效益。
1. 繁殖行为周期:不同种类的鱼类具有不同的繁殖行为周期,包括繁殖季节、交配行为等。
了解鱼类的繁殖行为周期,可以选择合适的繁殖时机,提高繁殖成功率。
鱼类行为学概论6【鱼类行为生态学】
鱼类变色行为的控制
9神经支配
鱼类的延脑具有亮化中枢 鱼类的间脑具有暗化中枢
9激素调节 如垂体激素、性激素的调节
9二者的共同作用
色素不同 扩散程度 时的色素 细胞
相关研究
例1:背景颜色影响帆鳍鳉的体色
作者: J. BRANDER & S.P. MCROBERT
Department of Biology,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131, U.S.A.(Accepted 8 June 2001)
相关研究
牙鲆鱼白化病因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2004 年/ 第28 卷/ 第6 期60 研究综述
REVIEWS
• 1 牙鲆鱼白化病的形态及类型 • 2 牙鲆白化病的诱因 • 3 牙鲆白化病的防治方法及原则
1 牙鲆鱼白化病的形态及类型
人工养殖鲆鲽 类的体色异常 现象十分普 遍。褐牙鲆高 于30%,大菱 鲆高于50%。 且尚无有效的 控制方法
实验结果:
由正常颜色模式引起的攻击行为和侵略性比变色后(变暗并 带有条纹)的模式明显。变色后所引起被侵略行为的降低不 是试验鱼对这种变色的反应降低了。变色的个体中尾部受攻 击的频率较正常体色的大。颜色正常的个体中每14个中有11 个头部被咬伤的。
鱼类行为生态学概论3【鱼类行为生态学】
双锯鱼的群体由一条雄鱼和众多 雌 鱼 组 成, 当 雄 鱼 死 去 后 , 最 大 的 雌 鱼 在 几 周 内 就 可 变 为 雄 鱼。
双锯鱼在印度洋的珊瑚礁 中与海葵共
生。 因 为 一 只 海 葵 只 能 容 纳 两 条 双 锯 鱼 生 活,因此空间上的限制迫使双锯鱼实行一 雌 一 雄 的 配 偶 制。 此 时 生 殖 的 成 功 取 决 于 雌 鱼 的 产 卵 量, 故 最 大 的 个 体 为 雌 鱼 是 对 两 性 最 有 利。 双 锯 鱼 小 个 体 时 表 现 为 雄 性 , 待 长 大 后 再 转 变 为 雌 性。 试 验 表 明 , 失去配偶的雄鱼会 与比它更小的 雄鱼结 合 , 而 自 己 则 变 为 雌 性 并 开 始 产 卵。
• 主要竞争方式
•直接竞争 •偷袭交配 •性别转变
生殖竞争中个体最大和最强壮的个体占 有 最 大 的 生 殖 优 势, 小 者 和 弱 者 为 了 回 避 直 接 竞 争 , 往 往 采 取 偷 袭 交 配 的 对 策。
这是北美湖泊的一种翻车鱼,一般只 有 八 岁 的 雄 鱼 才 能 筑 巢 并 吸 引 异 性。 左图为两岁的小 雄鱼它正在等 大雄鱼 不 注 意 时 偷 偷 到 卵 上 洒 精, 右 图 ( 中 间的)的则伪装成雌鱼给卵受精
孵育
鱼
类 • 孤雌生殖
的 • 有性生殖
繁
¾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殖
¾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方
¾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式
¾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1.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
集群
• 绝大多数体外授精的鱼类在繁殖时都要 集群
• 体形越小,攻击力越弱的集群规模越大
鲱鱼集群
鳐 鱼 集 群
鱿 鱼 集 群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鱼类行为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
鱼类行为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数目最多、最广泛分布、形态最为多样、生态角色最为重要的一类动物。
鱼类有着丰富的行为和生理机制,这些行为和生理机制对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会探讨鱼类的行为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
一、鱼类行为研究的现状鱼类的行为是种群生态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方向,鱼类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鱼类食性、迁徙、繁殖、社会结构等方面。
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得鱼类行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细致,如现在应用GPS技术和声学器具实时追踪鱼类的迁徙路线和深度,这使得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鱼类的生态和习性。
特别是一些珍稀鱼类、即将灭绝的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保护鱼类资源,从而建立可持续的渔业,研究鱼类行为变成了一项必要的研究任务。
鱼类迁徙是鱼类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多种驱动力驱使鱼类进行迁徙,其中包括觅食、繁殖、适应环境变化等等。
从行为和生理的角度来看,鱼类迁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能帮助鱼类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通过研究鱼类迁徙的表观和遗传修正,我们不仅可以确定鱼类迁徙的规模、生存、繁殖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可以指导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鱼类的食性是鱼类行为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鱼类在食物方面极其灵活,可以通过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来适应其居住的不同水域。
如不同种类的鱼在同一个水域中,它们的食性也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鱼类的繁殖行为也是鱼类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繁殖季节,鱼类表现出许多独特的行为特征,如配对、产卵、照料后代等等。
这些行为对鱼类的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也十分值得探究。
二、鱼类生理机制的研究现状鱼类的生理机制研究的是鱼类营养和代谢的源泉,是鱼类行为的重要来源。
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鱼类生理机制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通过对鱼类的消化系统、生长周期和生殖系统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确定鱼类的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以及鱼类不同发育时期的代谢特征等等,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鱼类的生理机制,而且可以指导水产养殖业发展。
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水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多样化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鱼类作为关键的群体之一,对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对鱼类行为和生态学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重点介绍鱼类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一、鱼类摄食行为的影响鱼类的摄食行为对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们在水生态系统中居于食物网络顶端,负责维持生态平衡。
其中,鲨鱼是海洋食物链中最重要的掠食者之一,对海洋食物链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控制作用尤为显著。
例如,鲨鱼通过捕食海狮等哺乳动物控制其数量,进而影响海狮所捕食的鱼类和其他食物的数量,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关系。
此外,鱼类对水中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捕食也对水生态系统的水质和化学形态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对鱼类摄食行为的研究在阐明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鱼类游泳行为的影响鱼类的游泳行为对水生态系统也产生直接影响。
它们通过游泳来寻找生存所需的食物和庇护所,以及在繁殖季节中寻找配偶。
鱼类游泳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它们的迁徙、栖息地选择和种群分布模式等方面的生态学知识。
一些鱼类的都能够跳出水面,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如鲑鱼和鲤鱼,这种行为被称为“跳跃游泳”或“跳跃迁移”。
这种行为能够帮助它们超越水中的障碍物,如水坝和瀑布,从而到达它们的繁殖地和产卵地。
这也说明鱼类游泳行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三、鱼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护和管理水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对鱼类行为的保护。
例如,一些国家禁止拦截生殖期的鱼类,以保证鱼类的种群数量和鱼类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也开展了各种研究,以探索鱼类的行为,了解它们生存的环境需求,并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开展保护措施。
四、未来研究方向随着对水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日益关注,对鱼类行为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和复杂。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鱼类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下的行为变化,进一步了解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鱼类的趋性:自由运动的动物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刺激,朝向一定方向运动,这种反应称为趋性。
趋性是适应性行为的最简单方式。
鱼类的趋性包括:(1)趋光性(指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特性),包括正趋光性和负趋光性。
(2)趋动性(视觉运动反应)---指鱼类为了将其视野内的的运动目标保留在视网膜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在趋流、集群、空间定向、捕食等行为中期重大作用。
(3)趋音性(鱼类能够依靠内耳和侧线对各种声音刺激产生相对灵敏的感觉,并会由此出现各种行为反应)(4)趋流性(大部分鱼类的生活都不同程度的与水流有关,趋流性在鱼类的洄游过程中有重要意义)(5)趋化性(鱼接近饵料的行为是由趋化性所决定的)(6)趋电性(7)趋触性(8)趋地性2.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3.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注:帮手鱼存在的原因:领域和配偶的不足(便于日后的取而代之)充当帮手的远期利益: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继承领域;获得生殖经验;帮助的互助性;在较好的生境下生存4.领域行为:是动物的一种重要行为。
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与保卫领域有关的一些行为活动。
鱼类领域行为:鱼类在栖息水域某一区域划定的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作为自己的领域,当别的生物侵入的时候,地盘主人会用尽办法驱赶入侵生物,保卫领域地,从而利于鱼类在生殖季节竞争配偶和保护产卵场所,进一步保护鱼卵和幼鱼,这种行为称为领域行为。
5.生理学变色:动物在在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短暂改变体色的现象,变色非常迅速,当刺激消失时立即恢复原来的体色。
由色素在色素细胞中的重新分布引起。
6.形态学变色:动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体色,变色速度较慢,持续时间较长,体色相对稳定。
包括色素细胞数量的变化和每个色素细胞中色素含量的变化。
7.鱼类的巡航游泳速度:鱼类在正常状态下自然游泳的速度,又称耐久速度或巡航速度。
鱼类用这样的速度游泳时,可以持续、耐久地作长距离的运动。
它包括长距离的洄游速度,有海流时的游泳速度,个体的游泳速度和结群时的游泳速度等8.鱼类的视觉运动反应:是指动物为了将其视野内的运动目标留在视网膜上的一点上而产生的一种移动反应。
9.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常温动物。
10.集群行为:鱼类的集群行为是指鱼类间的集体合作行为,这种合作可以仅表现为暂时的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鱼类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鱼类集群的生物学意义:集体捕食,逃避敌害生物,高效率繁11.广义适合度:广义适合度,不以个体存活和生殖为尺度,而是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布自身基因(或与自身基因相同的基因)的能力有多大,能够最大限度地把自身基因传递给后代的个体,则具有最大的广义适合度(注意,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生殖的形式)。
所为增进自己的广义适合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继承领域、增加经验等,其整个一生所生育的后代可能将有所增加。
另一方面因为任何亲属体内都有同自己相同的一定比例的共同基因,故其亲属的繁殖成功也将增加自身基因的复制与传播机会。
二、问答题1、什么是鱼类行为学、鱼类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鱼类行为学是研究鱼类行为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动物行为学的范畴,与鱼类生态学、鱼类生理学和渔业学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鱼类在自然条件下或实验条件下的各种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都是鱼类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鱼类行为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的模式:对某种鱼类的行为方式即执行一定功能的独特方式进行精确、详尽、反复的观察、记录,并分析制定该种鱼类的行为模式。
2)行为的进化:研究鱼类行为的进化史,并探讨各种特定行为模式的生物学意义,即适应意义。
3)行为的遗传:研究鱼类行为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以阐明行为在许多世代中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是如何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
4)行为的发展:研究在每一代里个体从卵到成体的成长过程中行为是如何发展的,并阐明影响行为发展的各种条件。
5)行为的生理机制:研究鱼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尤其是神经系统6)内分泌系统对行为的影响。
7)行为的应用:着重研究与渔业生产有关的课题。
2、评述鱼类的学习行为是如何建立的鱼类行为产生的基本过程:刺激(光,食,化学物质等)至感受器(眼,耳,鼻,侧线等)至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末梢神经系统),效应器(鳍,肌肉等),行为。
主要过程为环境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达到神经中枢,通过中枢内的联系,再经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引起行为反应。
3、鱼类的学习行为有哪几种方式,请分别展开论述。
鱼类的学习行为包括印记、习惯化、条件发射等行为方式。
一、印记一般认为,印记是指一些动物刚孵化后某一时期之内的经验规定了个体未来行为这一现象。
它是学习行为高度特殊化的一种形式。
印记反应大多不会随个体成长而消失,可以认为是一种无报酬的学习,不需要任何强化,只要经历一次体验就可学会。
鱼类也存在这种行为。
二、习惯化习惯化是动物一生中都能看到的一种学习,也是最单纯的学习,这是指反复施加某一刺激,使动物对其反应强度降低而终于消失的现象。
三、条件反射条件发射是人和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即出生后通过训练或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因而它具有较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
鱼类不仅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能力,也具有抑制条件反射的能力。
4、解释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行为机制:视觉、侧线感觉、听觉、嗅觉及电感觉等在鱼群形成和维持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视觉:视觉能够提供一种鱼群成员间的相互诱引力,使鱼群内的各个体相互诱引和相互接近,因而在集群行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侧线:侧线是一种用以确定邻近鱼的速度和方向的最重要感觉器官。
提供一种排斥力,维持着个体间隔。
嗅觉:在视觉不利的夜间鱼群可利用嗅觉来保持群体。
集群的生物学意义:(1)集群行为的防御作用:集群行为不仅可以减少饵料鱼被捕食鱼发现的概率,而且还可以减少已被发现的饵料鱼遭到捕食鱼成功捕杀的概率。
(2)集群行为的捕食作用捕食鱼形成群体之后,不仅感觉器官总数会增加,而且还可以增加搜索面积。
鱼群中的一个成员找到了食物,其他成员也可以捕食。
(3)集群行为的其它作用集群行为不但能够增强鱼类对毒物的抵抗,而且还能降低鱼的耗氧量。
集群游泳能节省各个体的能量消耗。
集群性鱼类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线,较易发现某些定向标记。
还有利于高效率繁殖。
5、叙述鱼群的结构外部结构:对于不同种鱼类,鱼群形状、大小都是不同的。
即使同一种类的鱼,鱼群对的这些外部构造也将会随时间、地点、鱼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等而变化。
内部结构:随着体长的增大鱼群的个体间距离会增大,但其与体长的比值却使大致相等的。
鱼群头位夹角同样也会因体长不同而变化。
大多数鱼群的结构看来是以同样方式——通过保持偏好距离和偏好角度而组织起来的。
6、列述鱼类求偶的生态学意义(1).吸引异性(2).防止和异种个体杂交(3).协调两性的性兴奋水平(4).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综上所述,求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是确保交配能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和尽可能理想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只发生在同种的异性成员之间。
7、试解释最适摄食理论由于长期自然选择,鱼类索饵(摄食)过程形成一系列形态、感觉、行为、生态和生理特性,保证鱼类具有良好的摄食效应。
这种适应总是倾向于使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即所获食物的粗能量(收益)和捕食消耗的能量(成本)之差最大。
8.试解释最适性理论和进化稳定对策最适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的传递它们的基因,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它们在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方面达到最适状态。
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又可称为ESS。
环境的每次大变动都会引起种群的不稳定,但一旦一种ESS确定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9、哪些因素决定鱼类的游泳能力?并简要介绍测定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
i.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内部因素(1).鳍(2). 肌肉系统鱼体的生化组成与其游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红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好,这类鱼可称为耐久型,相反,白肌肉多的鱼类,游泳持久性较差,这类鱼可称为突进型。
(3). 形体鱼类游泳与其体形、体长、密度、血管系统、以及骨路等特征也有着密切关系。
(4). 鱼体粘液粘液使鱼体润滑,可减少水流的摩擦,加快了鱼类的游泳速度,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5). 鳔有鳔鱼类调节鳔内气体的变化来控制鱼体的沉浮ii.影响鱼类游泳能力的外部原因(1)海流的影响(2)潮流的影响(3)水的盐度和密度的影响海水盐度的变化对鱼类的渗透压,浮性鱼卵的漂浮等都会产生影响。
(4)鱼类的群游鱼类靠集群行为降低游泳的能量消耗。
测定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1)测定在自然环境、大型水槽、水路中的游泳的鱼通过两固定点之间的时间。
该法适合测定大型鱼。
(2)使水路和水槽中产生电流,在时间上测定逆流游泳的鱼的运动,一般在室内使用,适于测定小型鱼。
(3)在圆形水路外侧旋转黑白条纹等视觉目标,使鱼产生视觉运动反应,并跟随移动目标游泳。
适于测定具有视觉运动反应的鱼。
(4)将连接转速表和弹簧秤的线系在鱼上,测定鱼逃跑时突进速度和游泳力。
不适合饲养鱼,适于测定野生鱼。
(5)在水中拖曳笼时,在笼中产生水流,原理和方法同(2)(6)用水平探鱼仪(声纳)观测海洋中鱼的移动(7)将小型超声波发射器系在鱼身上进行标记放流,并作追踪调查。
其中,方法(2)应用最广泛,方法(7)最近正在国外盛行起来。
10、如何理解行为是鱼类的“语言”?鱼类的发光,变色,放电与发声等鱼类特殊的行为需要通过特化的细胞或器官来实现,每一种行为都与鱼类当时所在的环境条件中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光是光细胞或光器官所产生,变色是由于色素细胞活动的结果,电是由电细胞组成的发电器官所发放,声音是由发声器官所产生,所有的这些行为有的是用以吓唬、迷惑敌人,从而保护自己,有的用于捕获食物,有的用于信息传递,甚至利用电波与声波作为定向定位之手段,故这些行为可以说是鱼类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