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关于微信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
微信之父张小龙: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
微信之父张小龙: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作者:罗世浩郑超来源:《电脑报》2019年第02期2019年1月9日,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举行。
在神秘的微信之夜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做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演讲,回顾了做微信的原动力、微信的成长以及对微信未来的展望。
张小龙开始演讲之前,观众席上早已人山人海,记者提前半个小时入场发现已经没有了座位。
所有人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上,期待微信之父张小龙的到来。
晚上7点30分,身着一件白色卫衣、素色牛仔裤的张小龙在观众持续热烈的掌声中登上舞台,开始了他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演讲。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广州气温突然下降,张小龙开场第一句话便是:“天气转冷,但如果大家都很冷的话,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冷。
”或许,懂产品的人,一定很懂得怎么关心他人。
一开场,张小龙就说道:“在国内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
”在他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他表示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
张小龙称,今年是微信诞生的第8年,在2018年8月份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
8年来,微信的启动页面始终没有换过,一直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
张小龙对此表示,这个启动页面将来也不会改变,这是微信与其他产品的不同之处。
张小龙继续解释道,微信作为一款产品体现出来的与众不同,并不在于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因为守住了底线。
在互联网界,微信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异类。
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
张小龙对此表示很惊讶,也很自豪。
他解释道,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已经与众不同,那就达到了优秀。
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
什么是产品的底线,张小龙解释道:“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
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之父”张小龙:我只想当名程序员
‘ ‘
微信之父” 张小龙: 我只想当名程序员
口 苗 向东
你可 能不知 道张 小龙 . 但
正 因此 . 他对于技术特别敏感 . 发 现 了一 个 划 时代 的 好 项 目—— 微
信。 微 信 正 式 立项 后 . ’ 大 家 都 称
定 不 会 不 用 他 的微 信 。 如今 . 张 小 龙 从 一 个 腼腆 失落 的程 序
有 的 时 间都 用 在 研 发 上 我们 职 场 中人 .很 多 人 不 甘 于 寂 寞 与 孤 独 . 总 喜 欢 开 个 会 、讲 个
话. 时不时地去抛头露脸 . 这 看 起 来
居 二线 ’ 。” 张小龙却说 : “ 人 太 复 杂. 管人太难 . 我还 是 写 代 码 来 得
简单 ” 之 后他 始终 冲 在 写 代 码 的 第 一 线 .他 把 美 国 纳 斯 达 克 的 2 0 0 0多 家 公 司都 浏 览 过 一 遍 . 受 到 一 款免 费发 短 信 的手 机 应 用 启 发 .张 小 龙便 对 马 化 腾 说 : “ 每 个
子 。有人说 : “ 你 一个大领导干这 l 太 浪 费时间 . 让下属去做这琐碎 的事 . 你 只 需听 汇 报 就 行 ” 但 他 拒 绝 使 用 “ 二手货 ” .他 说 : “ 从 被 别 人 提 炼 过
业 ,因 为 这 是他 喜 欢做 的 。职 场 中 .我 们 都 应 该对 自 己 有清 晰 的 判断和评估 . 知 道 自 己想 干 什 么 .
只 做 一件 事 .做 自 己喜 欢 做 的 程
报 记 者 要 采 访 他 ,他 却 说 : “ 没 空 。” 一次 , 有 个 专 题 会 议 要 他 参 人. 要 由‘ 冲在第 一线 ’ . 变成‘ 退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张小龙是Foxmail创始人,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今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篇张小龙在广州的经典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小龙演讲:微信的四个价值观第一,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这句话也是腾讯内部的宗旨。
真正把用户价值做到产品里的人不多,很多产品只是以此为口头禅,但微信是真正这么坚持的。
无论内部外部的“资源互换”合作,往往都是把用户价值放在末位。
微信现在最难得的不是做多少事情,而是挡掉多少事情。
在微信里不会突然有系统信息出现,会尽量保持系统的纯净。
早年有些腾讯内部的事,说通过微信官方发一下就可以了,但微信没有同意。
有一个故事,腾讯微博已经停止运营,但其公众号还在发信息,而且拥有1 亿粉丝。
但这从用户角度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对用户只是骚扰,张小龙发现当天就将其关闭了。
也就是说,即使是内部的号,只要妨害用户价值,就会被封掉。
外部也要有公平公正的规则来对待用户。
微信不会提供特权,没有可能让好友超过5000人。
白名单是系统的瑕疵,比如提高微信红包的限额。
白名单从技术上来说其实是举手之劳,本来有这样一个名单,但前不久关闭了,因为这会在用户中会造成攀比现象。
如果这个需求真的很强,系统会通过指定规则来满足,而不会以白名单实现。
这不是微信产品的方向。
第二,凸显出有价值的内容。
欺骗用户是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只要聪明就可以了。
曾经在公司内部传过一篇亚马逊CEO 的文章叫《善良比聪明更重要》,欺骗用户可能可以带来流量,但对用户不好。
我们对于订阅号里的下发消息非常严格,为什么一天只能发一次,每次还要限定几条,外界难以理解,但微信看过来,用户真的没有时间看你发那么多内容。
如果你拥有非常多的粉丝,但不是吸引过来的,而是骗过来的,也违背了用户价值第一的考量。
微信鼓励用户去退订对他没有价值的公众号,不去关注骚扰自己的信息。
微信绝不允许骚扰用户,很多人会想用各种方法去欺骗用户,获得流量和点击,但最终会把用户赶走。
“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_名人故事
“微信之父”张小龙:坚守纯粹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得见张小龙似已成为一种殊荣。
一是因为他已绝少露面,二是因为微信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则因微信的想象空间,市值破千亿美元。
张小龙亦从小圈子熟知的技术牛人变为众人知晓和媒体追逐的“微信之父”,甚至被“神化”。
他的出现和成功是极客精神和乔布斯式创新在中国的体现,不善交际,但他对文艺和哲学的理解让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到微信上,成就了微信的简洁之美。
对这匹千里马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他遇到了马化腾这位伯乐以及腾讯这个足够驰骋的平台。
从推出foxmail到被腾讯收购,并为腾讯开发出qq超大附件邮箱,再到推出微信,张小龙走的是一条极客或产品经理之路。
很多企业家亦经常自称为产品经理,如乔布斯、马化腾、扎克伯格、李彦宏、雷军、周鸿祎等,但产品经理不一定是企业家。
2013年,与张小龙一样不善社交的扎克伯格已完成从极客向企业家的转化,而张小龙没有选择同样的道路。
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1994年,张小龙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软件公司,两年后该公司解散,他便开始写foxmail程序。
张小龙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是foxmail 创立者。
1997年,张小龙自己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凭借口碑迅速拥有400万用户。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张小龙是与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齐名的软件程序员,但他并未选择创业。
2000年年初,foxmail软件被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买走。
对此,张小龙说:“相比从程序员直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成为一个带着许多人一起做产品的产品经理更适合自己。
”张小龙在博大度过了沉寂的5年。
2005年,博大又将foxmail及其知识产权卖给了腾讯,张小龙及其团队成为腾讯员工。
腾讯给予张小龙较大的自由空间,任命其为腾讯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该研发中心被允许在腾讯总部深圳之外自成一体。
2007年,qq邮箱因推出“超大附件”等功能一举成功,成为中国用户人数最多的邮箱,张小龙团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告诉张小龙:我们不再爱微信!
告诉张小龙:我们不再爱微信!关于微博和微信的对比讨论一直存在。
微信一度发展势头凶猛,不管从营销价值还是商业价值上,都成为当红炸子鸡,让很多人纷纷抛弃微博转用微信。
但是近期的一些迹象却表明,很多人已经开始不爱微信了,而新浪微博却重又风生水起。
当人们不爱你,你就危险了。
小编来跟大家一起看,微信不再值得我们爱的6个理由。
1、微信正在赶走一些有影响力的人3月13日晚间,至少35家在腾讯微信平台运营的自媒体公众号毫无预料地遭永久"封杀",很多媒体界、学界以及法律界人士都表示难以置信。
微信曾经掀起自媒体热潮,这次可是伤了自媒体的心。
律师斯伟江表示,腾讯大规模封杀微信公众账号涉嫌违反合同法。
而且有些微信号已具备商业价值,直接封号将造成财产损失,这都是侵权的。
2、微信已经成假货聚集圈"专营1比1原版名牌皮带、包包、鞋子等,欢迎订购,如需专柜品质,请提前沟通,提供发票……"如今,微信已经成为大牌A货的聚集圈。
输入"精品"二字,屏幕立刻显示出了一堆公共营销账号,这些账号均有腾讯微博官方认证。
而其中很多都售卖"高仿"大牌。
不敢上淘宝网开店的假货到了微信朋友圈,这难道就是微信商业化运营的第一步吗?3、与微信相比,人们更愿意在热闹的微博讨论问题这一点在马航事件上已经有充分体现。
微博上,马航的信息随时被海量更新,且很快形成热门话题讨论圈,普通人也可以随便发表看法。
而微信信息更新的速度明显更慢。
作为信息发动者的公号们每天只能发一次信息,普通人的发言也只能被有限地人看到,很多人的表达欲得不到满足。
4、微信上充满了各种心灵鸡汤微信朋友圈挡住了僵尸粉泛滥和大V们的指点江山,却没有能截住滚滚而来的心灵鸡汤和养生指南。
而且这些段子的泛滥程度,相对于微博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微信你这是要淹死大家吗?5、微信群太吵闹很多人已经被微信群吵过了。
微信群不需要用户确认,而是只要被邀请就会自动加入。
微信怎样诞生:源自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微信怎样诞生:源自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用户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二维码。
用自己的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用户就可以知道自己是第几个注册微信的人。
对一名普通用户而言,整个活动的体验过程显得“有些神奇”,微信产品总监Lake将其形容为“隔空取物”。
活动方案是微信团队成员们在凌晨3、4点钟吃宵夜时想出来的,在凌晨讨论产品构想对这个团队而言并不稀奇。
他们不想用抽奖发iPad的方式来庆祝,他们想“折腾”出一些新东西。
此时距微信项目构想的提出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
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
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
一天晚上,他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
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的东西。
Pony 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
Allen随后向Pony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
“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Allen回忆说,“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一)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2005年3月,腾讯收购了国内知名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
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及其研发团队20 余人在不久后进入腾讯。
2005年4月腾讯广州研究院(后改称广州研发部,以下简称为“广研”)成立,主要负责邮件相关业务的研发和运营。
经过三年打磨,QQ邮箱以其简洁易用、安全稳定的特点获得用户欢迎,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产品。
在这一过程中,广研团队经历了从做客户端产品到做web产品的艰难转型,在他们看来,“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用户体验的极端重视,团队磨合和梯队建设,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敏捷开发的经验,都是团队在QQ邮箱开发过程中的收获。
张小龙的产品之道
张小龙的产品之道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众多优秀的产品经理中,张小龙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位。
他以微信的成功为人所知,而他的产品之道可以给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教训。
一. 瞄准用户需求张小龙强调产品设计的核心应该是用户需求,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和把握用户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在微信的发展过程中,张小龙一直坚持用户导向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优化和改进微信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 注重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对于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张小龙非常重视这一点。
他认为用户体验是产品的灵魂,只有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良好,才会持续使用和推荐给其他人。
在微信的设计中,张小龙注重简洁、直观的界面设计,让用户能够轻松上手,并且提供丰富的功能和良好的性能,以提升用户体验。
三. 追求创新和突破作为一位出色的产品经理,张小龙一直追求创新和突破。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产品形态和功能,一直在寻找新的产品思路和突破口。
微信的成功也源于张小龙对于社交和移动支付的创新理念,他将微信从一个简单的即时通讯工具打造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交和商务平台,引领了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发展方向。
四. 精益求精的态度张小龙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和创新,不断优化和改进产品。
他注重细节,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仔细挑选和考虑,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他也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产品开发和测试,共同打磨出一款最优秀的产品。
五. 及时响应用户反馈用户反馈是产品改进的重要依据,张小龙十分重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
他鼓励用户积极反馈问题和需求,并及时响应和解决。
通过不断改进和修复用户反馈的问题,他使得微信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不断得到了提升。
总结:张小龙的产品之道可以总结为瞄准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追求创新和突破、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及时响应用户反馈。
他的成功经验给予了产品经理和创业者们很多的启示和借鉴。
张小龙:迟来的奖金因热爱而来_名人故事
张小龙:迟来的奖金因热爱而来你可能不知道张小龙,但一定不会不用他的微信。
张小龙从一个腼腆失落的程序员,变成了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中的“微信之父”。
张小龙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七年求学经历中,他个性比较沉默,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1997年张小龙编程的Foxmail面世,并迅速凭借口碑达到400万用户,他因此成为全国“十佳程序员”。
可是接下来,与他齐名的求伯君、雷军、王江民等程序员每个时代都有划时代的产品,顺应移动上网的趋势,腾讯也应该推出自己的拿手产品。
马化腾当晚便回复同意。
2010年11月,微信立项,张小龙带领广州研发中心的几十个人开始尝试做中国的kik。
做微信时,张小龙和团队十几个成员就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房间,同十几台计算机为伴,白天靠零食度日,夜晚叫外卖果腹。
大家人人一张行军床,累了苦躺一会儿。
张小龙有个外号叫“矿工”——因为他养成在夜里通宵开发产品的习惯。
后来张小龙又说“路上太堵,怕赶不上”。
他是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研发上,在微信中他也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乔布斯至简的风格。
一天,他想人们每天在遵守常规、按部就班地上班,就觉得如果什么都满意了、满足了,那已经变成很平常、平庸的状态了,就失去了活力。
他突然有了一个灵感,在微信里安置汪峰的歌,刺激一下大家。
因为汪峰的歌是摇滚风格,最有生命力。
功到自然成,就这样张小龙的微信横空出世了。
此前有三个团队都在做微信,但条件最差的张小龙却胜出了。
微信运作后,张小龙每天要花费6~8小时,亲自上网逐条浏览用户关于产品使用的帖子。
有人说,你一个大领导干这太浪费时间,让下属去做这琐碎的事,你只需听汇报。
但他拒绝使用“二手货”,他说从被别人提炼过的内容中无法体悟出用户的真实感受,无法掌握用户具体细致的需求。
就这样,微信越来越完善和简单,越来越好用。
微信让沟通零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过去两年,微信用户从5000万猛增为4亿多,腾讯控股则因微信市值破千亿美元。
他为此入选了“2014中国互联网年度人物”。
“微信之父”张小龙,要做就做到极致
“微信之父”张小龙,要做就做到极致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9年第03期张小龙是谁?每天都在刷微信的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如今“绑架”了全球超10亿用户的手机App,正是他的创造。
被称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目前是腾讯副总裁,而他本人却有着与身份并不相称的低调。
不过,一贯低调的他却刷屏了。
2018年10月7日,在欧巡赛 - 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中,张小龙和中国职业高尔夫球手李昊桐配对,以低于标准杆35杆的成绩,赢得了职业 -业余配对赛冠军。
登喜路林克斯锦标赛是高尔夫业余爱好者所能取得的最高荣誉,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这项比赛中夺冠。
“一个把微信产品做到极致的人,也把高尔夫打到了极致。
”有网友如此评价。
张小龙做什么事都很“极致”,比如他能把微信游戏“跳一跳”玩到6000多分。
打到6000分后,张小龙获得了一个称号——“立地成佛”。
这么多年来,张小龙一直坚定自己的想法,走出了一条路。
1994年,刚刚进入IT行业的张小龙,扔了铁饭碗一门心思去做程序员,那年他25岁,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不久。
3年后,张小龙就凭一己之力写出了免费共享邮件客户端软件Foxmail,用户量达200多万。
可它是免费软件,不但没给他赚来一分钱,还因为要花大量时间维护,害得他丢了工作。
最终在2005年,张小龙带着他的Foxmail来到马化腾的麾下。
来到腾讯这个大平台,张小龙接手的第一个产品是QQ邮箱。
初期的QQ邮箱缓慢、笨重,连马化腾自己都不想用。
张小龙不声不响地把QQ邮箱的内核全部推倒重写,只攻一个痛点:大部分邮箱发送不了超大附件。
QQ邮箱率先支持2G超大附件的发送,用户量激增。
两年后,邮箱成了腾讯公司七星级产品。
2010年10月,免费发短信的手机应用Kik上线,张小龙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连夜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将来打败QQ的,一定是移动社交软件,我们应该赶快开发。
马化腾还没睡,就回了四个字:马上就做。
于是张小龙带领整个团队通宵开发,累了就抽根烟,困了就地做俯卧撑提神。
微信之父张小龙:“不希望用户沉迷微信”
微信之父张小龙:“不希望用户沉迷微信”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9期1月11日,2016微信公开课PRO版在广州举行,有“微信之父”之称的微信掌门人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
他分享了微信的价值观,表示不希望用户在微信上浪费太多时间,并提前预告,微信公众号将有新的形态——应用号。
扶持原创而不是导流量张小龙强调了对原创内容的重视,“我们希望让这个平台里面涌现出更多的有创造力的事情,而不只是一个做流量的地方”。
张小龙介绍,微信去年花了很多时间扶持原创。
“原创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过去一段时间,从BBS到博客时代,很多文章写得特别好的人在互联网上其实很难得到价值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市场环境就会恶劣,劣币驱逐良币。
所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原创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事情去做,关于版权的保护、内容的保护,使得过去一年原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现在一个好的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写出来可能会吸引上万的一个赞赏的回报,当然这只是非常小的一个回报。
”张小龙表示,原创的文章更符合微信需要的价值,也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所以,为了扶持原创,对于原创文章里面的广告条,对广告分成也特别优惠,因为原创的流量不会特别大。
“平台里面我们发现这样一点,流量大的未必是好的,比如像那种谣言传播的流量就非常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未必能获得巨大的流量,所以从平台角度我们会去扶持它。
”不希望微信黏住用户张小龙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而不是黏住用户的。
他表示,现在微信成为大家使用时间最长的APP,他比较担心这个状况,“从微信的角度来说,微信一直希望用户能够合理地使用微信,除了微信还有生活。
”“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地离开。
如果一个用户沉浸在里面,离不开,就像你买一辆汽车,开完了,你到了目的地,你说汽车里面的空调特别好,所以要杲在里面,那不是它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业界很羡慕微信是用户的时间杀手,但是我们要考虑的则是怎么样更高效率帮助用户完成任务,而不是让用户在微信里面永远都有处理不完的事情,所以大家会看到微信的朋友圈会限制很严,各种营销在朋友圈里面我们都会很严格地对待。
张小龙,你到底在害怕什么?
腾讯基于战略考虑需要在语音技术布局,可以由其他团队来负责,而非微信承担。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竞争要按天计算,生死时速。
”技术研发并非张小龙所擅长,微信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产品本身,由其承担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研发并不合适。
如果迟迟无法取得突破,张小龙必然要此事负责。
对其职业生涯和名声来讲,无疑是不利的,也是大家所不希望看到的。
“燃烧一切”,最后可能燃烧了自己。
拥有语音技术公司并不少,如科大讯飞,中科信利,捷通华声,云之声,思必驰,盛大,百度,搜狗等等。
微信选择余地很大,也可以收购或者战略入股其中几家公司,不必担心一家独大。
微信需要做的是搭建好平台和基础设施,制定好游戏规则,让参与者都有利可图,形成一个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
微信需要更加开放微信用户超3亿,马化腾表态试水商业化,但试图将赚钱的业务如游戏、o2o、CRM系统、会员卡、微团购等都抓在自己手上。
腾讯需要以更加开放心态和更博大的胸襟,汇聚广大开发者的力量来共同打造微信生态系统,有所为有所不为。
微信不仅是张小龙的微信,也不仅是马化腾,腾讯的微信,更是整个社会的微信。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结语笔者在《微信抄了百度后路?》一文提到,微信公众平台有可能变身智能APPStore,也就是另一种形态的超级语音助手,其代表着人工智能的方向,也是现有搜索模式的升级和进化。
文章得到了李开复、薛蛮子业内大牛的点评和认同。
腾讯在PC搜索上一败涂地,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前提是需要与讯飞、聚熵智能、搜狗这类公司合作,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速推进,进而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超级入口。
来源:搜狐IT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微信之父张小龙:“我曾一口气演讲8小时,最后全是错的”
,而不是通过白名单去给少数人提供特权。
6. 第二个价值观是,让创造发挥价值。
我们希望公众平台不是一个大家做流量的地方,而是一个能鼓励创造的地方。
7. 第三个价值观是,好的产品是用完即走的。
我们看到各种数据显示,微信已经占用了大家太多时间,对此我们很担心。
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用微信高效率的完成事务,就能离开去做别的事情。
Google 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
8. 第四个价值观是,让商业化存在于无形化中。
好的商业化应该是不骚扰用户,只触达需要触达的用户。
微信是不会在启动页放广告的,太低级。
9. 微信正在探索订阅号和服务号之外的新形态,可能叫应用号。
微信已经可以打车、买电影票了,其他的应用是否也能在微信内提供服务呢?我们希望未来用户不需要装那么多应用,关注一个应用号,就能用了。
微信张小龙演讲全文: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张小龙。
从昨晚的传播事件说起,为什么微信在很多的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很严格?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比较突然,我也是比较突然进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碰面。
平时我很少参加会议,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实我们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
所以一般我也跟我们同事说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但我不是说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挺宝贵的。
其实会议本身不会浪费时间,但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在用户身上。
以微信的体量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可能是上亿用户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传播。
平台遵循严格的规则设置接口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特别大的传播事件。
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好友,发了多少红包这样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其实在昨天晚上把我们给忙坏了,我们说它是一次蝴蝶效应,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
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只是晒一下朋友圈这样一个“微信公开课”活动,却导致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产品经理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又是一年微信公开的课的时候,一起来看看今年的张小龙给大家分享了哪些内容~以下是演讲全文: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很抱歉这次没有来到现场,在这里跟大家打个招呼。
其实我是故意不来现场的,记得第一次公开课,我提到说,参加各种会议可能是很浪费时间的。
我还说过,用产品说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大家也看到,微信从来没有开过发布会。
我认为,新版本的启动页,就是微信的发布会,它直接覆盖几亿用户。
但同事们说服我说,公开课不是发布会,而是面向开发者的会议。
确实,外界可能也会对微信有好奇甚至误解,所以公开课确实是一个微信对外阐述自己想法、理念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但去年,我就想,微信团队现在这么大了,我们面临的问题,从早期的“怎么做”,到现在的“做什么”。
早期我们聚焦于每一项功能,思考怎么做才是最完美的。
现在是思考,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尝试的,以及如何组织起来做。
对团队来说,早期是考验我们的产品能力,现在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组织能力。
我希望我们团队,在每一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深入的思考者。
所以去年,我就在想,我不一定每年都来公开课讲。
今年,我更乐意把时间让给我的同事们,让他们来给大家带来我们团队的思考。
当然,我个人也有一些小的思考点,可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
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
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
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
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
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
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你知道微信页面上站着的人是谁吗?_人生感悟
你知道微信页面上站着的人是谁吗?_ 人生感悟他就是张小龙。
张小龙创造了微信,但很少人知道他创造微信之前三年的孤独岁月。
马化腾说,他的人生能不能到另一个高度,就看微信了。
他给了张小龙足够的研发空间和资源平台,才成全了微信的情怀。
我们看到微信登陆界面上那个眺望蓝色星球的孤独小孩,就是在张小龙再三坚持下的结果。
我从没有见过一个不孤独的人,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对于事业,选择对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成为一棵“大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通过对一颗大树成长经历的研究可以发现,要成为一棵大树,需具备五个条件:01.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
时间就是体验的积累和廷伸。
02.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雨雪,屹立不动。
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雪,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信念、专注内功,终成正果!03.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
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04.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
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05.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暗,躲避光明。
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专访张小龙:产品之上的世界观
在推动微信向新的层级进化的动力方面,张小龙关注的是“沟通工具的进化”。
他一直在关注Google 眼镜,甚至希望有一天能将微信做到类似于Google眼镜这样的镜片里去。
“同样是沟通,可能我还是要说话,但是我说话不用手去按住了,这样又会轻松很多。
如果我眨眨眼睛对方就知道我一个表情代表什么,那又更轻松了。
”但微信在沟通的本质方面也在不停反思,“我们有个版本说少发微信、多和朋友见见面,就是在表达这样一种反思。
”人文的东西在微信里面的价值有多高?在张小龙看来,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只是它的一个侧面,很多时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人文的东西并不是体现在你看得到的方面,它更多的体现在你看不到的那些方面,它会影响每一个功能,这才是最本质的。
但是,对这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思考过,以为人文的东西就是我们搞一个很小清新的图片什么的。
”综合来看,人文的东西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的脉络,或者说是它的灵魂所在。
以下是张小龙的精彩观点:· 做好产品首先需要的是理性的能力,然后在理性的基础上领会多一些偏文艺或者偏人文的元素在里面。
但是它一定不是主体,不是基础。
一个产品有很多层面去看它,人文是它的一个侧面而已,很多时候不能把它放大化。
· 毕竟做产品不是从文化角度出发,而是从需求出发,我们要用一些办法了解欧美人的需求点在哪里,知道了这个需求点再决定怎么样满足他们。
因为我们不可能从文化角度去满足他们,但是需求是可以分析的。
· 最终产品能不能被市场接受,是这个产品所营造的氛围决定的,你通过一系列产品特色告诉用户你这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产品,他就会慢慢卷入进来。
· 任何产品如果能够做大(这个意味着它有更多的用户或者平台化),那么它一定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小众的产品,是因为注定它的市场就是小众的、或者它不能做大,并不是故意想要做小,没有人愿意把应用做小。
· 如果微信我们不做成平台化、不做大,那我们就会死掉。
微信张小龙首次公开演讲全文
大家早上好!我是微信的张小龙!1、从昨晚的传播事件说起,为什么微信在很多的规则、平台接口或者系统方面很严格?可能会有一些朋友觉得比较突然,我也是比较突然进来参加这样一个会议,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碰面。
平时我很少参加会议,可能很多人都搞不懂,其实我们同事都知道,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在一个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时代,参加会议是挺浪费时间的。
所以一般我也跟我们同事说尽可能的少去参加一些会议,但我不是说大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浪费时间,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是挺宝贵的。
其实会议本身不会浪费时间,但对于微信来说,我们会同时面对几亿用户,我们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聚焦在用户身上。
以微信的体量来说,我们直接面对的可能是上亿用户的一些事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传播。
我们刚刚经历了一次特别大的传播事件。
昨天晚上,可能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好友,发了多少红包这样一个数据,这个数据其实在昨天晚上把我们给忙坏了,我们说它是一次蝴蝶效应,一个非常典型的传播事件。
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只是晒一下朋友圈这样一个“微信公开课”活动,却导致了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我们昨晚看到这样一个活动页面被人在朋友圈里晒出来,这个活动其实它的意图只是说在活动现场大家来签一下到,现场的人可以访问这样一个数据,去晒到朋友圈。
昨天这个链接就被泄漏了,被更多的人去点,然后就去传,这样就带来了第一个问题:这个链接访问太高,几乎是挂掉了。
几乎挂掉以后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就有人开始造谣了,打开这个链接就会把你支付宝的钱给偷了。
很多人就信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再点进去发现打不开了。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再后面的一件事情:甚至有人开始解绑自己的银行卡。
那是不是真的被盗了?然后我们内部就很着急,就来处理这样一个事情。
以前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效应叫“蝴蝶效应”,说一只蝴蝶在一个地方煽动翅膀,可能在纽约引起一场风暴。
以前我们觉得很难在身边发生的一个事情,昨天晚上大概短短一两个小时它就真的发生了,并且出乎我们做这个活动同事的预料。
腾讯组织管理的真相:不要误解微信张小龙
腾讯组织管理的真相:不要误解微信张⼩龙前⼏天的朋友圈被腾讯的副总裁张⼩龙(微信的创⽴者)关于警惕KPI和复杂流程的内部演讲刷屏了,许多⼈在热闹之余并没有仔细阅读和深⼊理解他的演讲内容,甚⾄还存在不少误解,⽽这种误解也许会导致盲⽬跟风后企业管理的混乱。
结合这些年为腾讯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观察,我谈谈腾讯组织管理的⼀些真实情况,以及对张⼩龙在10⽉9⽇的微信领导⼒年度会议上演讲的理解。
1、不是不要组织和流程,⽽是要平台化⽀持下更敏捷的⼩团队的组织和流程张⼩龙担⼼微信事业部超过1500⼈的组织规模后,会陷⼊⼤企业病的僵化。
平台化⽀持下的⼩团队可以跳出⼤规模组织僵化的陷阱,达成团队灵活与组织协同的平衡:将公司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定位为平台⽀持部门⽽不是官僚权⼒机构,将职能部门的服务及业务部门的资源通过lT软件化,变成象超巿⾥货架上的随需随买的商品,或者也可以⽤⼤⾃然⽣态系统中的阳光、空⽓、⼟壤和⽔来譬喻企业的⽀持平台,通过扁平、透明、⾼效的各种平台,⽀持前线⼩团队敏捷响应⽤户和客户的⽇益多样化、动态化的需求。
不管是腾讯前些年在游戏业务板块率先实施的游戏⼯作室机制,还是近年来所推⼴的Feature Team多功能⼩团队机制,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职能平台和业务平台上,打破原先板块化的部门(如产品部、开发部、设计部、测试部、运营部等),将不同专业的⼈才打散重组成前端充满活⼒的多专业的功能⼩团队,围绕以⽤户为中⼼的产品或项⽬近距离协同⼯作。
其本质是压缩了垂直汇报和审批环节的冗长流程,使⼩团队通过内部简单、透明和快速的⾃主决策机制,⼩步快跑、迭代优化、敏捷响应⽤户的需求。
这其中所遵循的管理逻辑已经不是传统的机械化管理模式,⽽是要依靠象我原创的⾃⽣、耦合、共场的⾃耦场理论——每个⼈才和团队,在精神和价值观的原型参照以及信息、资源、资⾦、知识的开放流动的共同场域⽀持下,通过⾃主选择、多样偿试的⾃⽣能⼒和⾃我驱动,在竞争博弈中去满⾜⽤户、合作者、投资者等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能耦合各⽅需求的便⽣存壮⼤,不能耦合各⽅需求的就淘汰或转移,形成⼀个⽣机勃勃的⽣态型组织。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讲演长达8小时20分。腾讯为此开设17个分会场,同步直播讲座,参加者超过1700人。晚上19:10分听众晚餐,20:30继续进行。恢复演讲时在线直播用户依然有600余人,加上分会场听众,总计有超过800人听完全程讲演。
这一讲座受到腾讯保密协定约束,因此其中令人惊叹的新产品特性演示不可以对外公开。同时,腾讯大讲堂举办的这一公开课的目标群体是腾讯两万余员工中的产品经理,其中涉及大量腾讯公司业务也不宜对外公开。因此,作为唯一的受邀外界自媒体,我只能根据授权部分内容进行阐述。因此,腾讯相关人士请先阅读下一段落的内容:
自然流的产品,它本身就可以可用户交流。针对用户的任意一个动作,给出唯一的、清晰的反馈,并且能让用户没有任何偏差地接受。它没有人造物的冰冷生硬,而有一种温暖的人性存在。例如在IOS中微信朋友圈里的评论按钮,按下之后弹出“赞”和“评论”弹窗。这一弹窗快速向左滑动,然后像碰到什么东西一样 快速向右反弹一个很小的距离,然后才最终停下来。用户可能根本未能意识到这一微小的停顿,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会感受到这个弹窗并非全然的人造物。因为根据生活经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运动直接变到绝对静止。
尽管开发速度惊人,从立项到产品上线仅仅经过了2个月。但是微信1.0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和欧美不同,中国运营商提供了丰富的套餐服务,正常用户每个月的包月短信根本消费不完。以省短信费为卖点的类KiK产品,在中国完全没有出路。
微信1.2版迅速转向了图片分享。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1.2的主体功能变成了图片分享。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数据冷酷地证明了用户对手机图片分享没有兴趣,根本无法构成一种基本需求。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提出微信发展八大趋向
第一点,我们是希望能够鼓励有价值的服务那什么是有价值的服务?举个例子,譬如说在几年以前博客时代,当时博客曾经非常的红火,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博客慢慢的也就衰退了。
那我们做了公众平台以后我们非常惊讶的看到自媒体、以及以前的一些博客作者他们重新投入了进来,并且在公众平台里面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原创文章,作为一个平台来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投入。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非常鼓励,非常优秀的文章能够出现在公众平台里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也卷入到了非常多的其他各式各样的一些内容进来。
那对很多的内容大家也会发现,我们平台会采取一些比较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它。
譬如说,各种诱导类的,诱导用户去分享朋友圈的,又譬如说,可能有一些版权问题或者一些H5的游戏,我们最终都做了一些限制。
我们会一直把握一点,哪些内容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一些是没有价值的。
这是第一点,我们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服务出现在微信的公众平台里面。
第二点,我们是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那什么是地理的限制?当我们在构思微信的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想我们希望促进一种什么样的商业。
我们知道,在互联网其实带动人们的交流跨越了一种地理上的一种限制,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以来,所有的人都能够卷入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一种交流里面。
地理曾经是过去的一个商业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譬如说,一个商铺可能要找一个非常好的地段那么它才会有价值,但是移动互联网的人流其实不太依赖于一些地理位置的限制。
当时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场景,我们就用这个来举例。
譬如说一个盲人的按摩师,他可能不需要去租一个铺面,只要他的手艺足够好,那么他就可以在一个不是很好的铺面里去提供他的按摩服务,我们希望能够给那些没有地理优势的商家也能带来一种非常好的顾客访问量。
在移动互联网世道我们认为这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点,我们希望能够消除中介消除中介可能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
因为所有的商业可能都依赖于非常非常多中间的环节,但是我们自从做公众平台以后,我们是希望商家能够通过公众平台直接提供一种服务。
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书单:大学生读完《失控》我肯定录用
“微信之父”张小龙会要求他的产品经理人手一本《乔布斯传》,也曾有人说过,如果求职者说自己看完了凯文·凯利的《失控》,面试就可以结束了。
不禁让人好奇,张小龙平日里会看哪些书?这些书又如何影响着他对“微信”的构想?本文主体部分根据《壹读》“失控的微信先生”与《商业周刊中文版》“张小龙的盗梦空间”整理。
在距离腾讯深圳总部几百公里之外的广州研发部有个奇人,他衣着朴素,面颊消瘦,语速平缓。
媒体记者一般很难见到他,但是如果某个话题触动到他,交谈有时也变得异常顺利。
这个人就是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
张小龙会要求他的产品经理人手一本《乔布斯传》,也曾有人说过,如果求职者说自己看完了凯文·凯利的《失控》,面试就可以结束了。
作为一名“微信先生”,张小龙平日里会看哪些书?这些书又如何影响着他对“微信”的构想呢?1.《失控》凯文·凯利,一位在亚洲游荡了近10年的美国人,东方激发了他对于技术的思考,最终通往哲学的终极命题。
在他笔下,失控,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容易使人感到不安,但正是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成就了创新的源泉与进化的动因。
在广研,产品经理们人手一本《失控》,因为张小龙说过:不读《失控》的产品经理,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
在腾讯内部的演讲中,张小龙反复提及这本书启发了他的产品观:不与用户产生互动的产品,是失败的产品。
产品规则越简单,才越能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
产品上线后,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会自己与海量用户互动,最后会互动出什么结果,是产品设计者不能控制的。
张小龙: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
这本书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没有耐心的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秘诀。
如果做互联网产品的不看一下这本书,我认为知识是不全面的。
他从生物学、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一种群体效应,总的来说,结论是群体的智商低于个体智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微信的语音识别系统是自主研发的
微信4.5 版新增了语音识别功能,不少人认为这套识别系统用的是在极客公园系列活动上多次露脸的科大讯飞的技术。
但事实上,微信的语音识别技术是自主研发的,甚至没有用到腾讯自身的技术。
微信团队一共200多人,其中研究语音识别的就有30来人
三、为什么不做iPad 版?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确实,正如极客公园之前对微信每一个版本的解读,微信几乎每一个版本都在做最合适的事。
那么,微信为什么不推出iPad 版?因为还不是适合的时机么?
“我们确实不重视iPad 版,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
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
四、后悔使用绿色作为微信主色
最初版的微信主色调是蓝色,后来换成了绿色。
张小龙说到,
“其实我们现在有点后悔用绿色,因为在很多安卓手机上,绿色的偏色很严重,看起来就是黄绿黄绿的。
”
“刚开始是蓝色的,因为第一个版本是比较匆忙的,当时用的是系统的颜色。
后来我们有一个版本就觉得应该调整一下颜色,就换成了绿色了。
”
然而,这个时候微信的产品形态已经基本定型了,用户数也非常庞大,这时再去调整品牌颜色是不太可能了。
“其实我们现在很纠结,但现在改起来就对形象有影响了”。
五、商业化可能从公众平台开始
产品最终肯定是要商业化的。
那么,微信的商业化最有可能从哪里开始?
“商业化和好的用户体验我一直希望能做成不矛盾的,不是商业化了就要损害用户体验。
这是有可能的,也是我们将来的目标。
”
张小龙的这一番话,与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13上,豆瓣CEO 阿北谈及的“用户价值的外部性”不谋而合。
其实,如果微信要在App 里打一 banner 广告,这样商业化是很容易做到并产生收入的。
但你会
发现,微信没有这样做,甚至连腾讯内部的广告也被砍掉了。
因为,在微信团队看来,这样的商业化和用户体验是相冲突的。
“为什么我要尝试公众平台,因为这个平台包含了一些潜在的商业潜力,当它行得通的时候,可能它
既满足了商业化的需求,用户也觉得没有被骚扰到,甚至还可以付费来获得服务,那这就是很好的商业化。
”
如果微信以这种方式商业化,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开发者掘金高潮
六、“摇一摇”是个关键入口
不少人发现,4.5版本的微信,其“摇一摇”功能不仅可用于交友,还能用于音乐识别。
事实上,这个功能的发现来自张小龙一次开车的经历。
“有一天我在开车,听到收音机里的一首歌,我很想知道是什么歌。
我就想,如果能微信能识别音乐就好了。
”
在张小龙看来, “摇一摇”是一种非常移动互联网的操作方式,它不需要用户动脑输入信息,非常简单地,用户就能将信息反馈给系统,这时,“摇一摇”就是一个信息入口。
“其实我们一直想在摇一摇上做一些尝试,因为它是一个入口。
说不定我们也会跟电视台合作,比如在看某个节目时摇一摇,就能摇到这个节目的公众号,或者你看一个广告,摇一下可以打开这个广告的详情。
”
七、“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
移动端的产品很多都在追求傻瓜化,为什么微信的一些功能做得那么隐晦呢?比如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为什么不告诉用户长按相机键就可以发文字?
“关于朋友圈发文字的功能设计得隐晦,很多人说我们这样的设计很不专业,其实我们的设计特别专业。
微信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其实不是一个常规的功能。
”
实际上,在第一个朋友圈版本里,是没有发文字的功能开发计划的,目的就是不想让用户发文字。
“在上线之前我就说,要不我们做一个发文字的功能,让我们自己来看看发文字会怎么样,因为我们不能否定发文字的可能性。
”
张小龙接着说,“于是,抱着内部测试的心态,我们设计了长按相机键发文字的功能”。
八、为什么“朋友圈”不鼓励发文字?
第七点提到,“朋友圈”的发文字功能本是内部测试用的,虽然要长按相机键才能发文字,但即便如此隐晦,这个功能还是被用户发现了。
“当时也想到了,肯定会有人发现,那我想如果被发现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被口碑传播的彩蛋,因为别人发现了会很兴奋,然后会去炫耀、去告诉别人,那他也会传播开,但他传播不会特别广,不会导致里面文字泛滥了。
”
张小龙说到,
“回过头来说,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不允许发文字,或者说不鼓励发文字的。
不光是怕泛滥,这里有个基本的假设,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
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图片是最好的介质,图片每个人都会发。
”
新浪微博很多人都不会用,而朋友圈的目的是要让每个人都能用,如果要完成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把门槛降到最低,降到哪怕一个农民工也会用,这种挑战难度其实是很高的。
“如果是文字和图片都有的话,反而不容易达成这样的目标。
比如说,你的文字写得好,你肯定会每天都写一些,你的朋友一看,你的水平那么高,我肯定不写了。
又或者你看别人的文字那么诗情画意,你拍一个吃饭的画面,你都觉得不好意思了。
”
九、“其实我们很少看统计数据”
做产品的人或许会经常看用户数据,从用户数据里发现用户的特性,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服务。
但对于微信团队来说,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并没那么高。
张小龙说,“近期有个同事找我聊,问我是如何通过统计数据来看用户的喜好,通过数据来做一些东西。
结果我的回答是,其实我们很少看统计数据,也几乎没从统计数据里看到用户的喜好。
根据统计数据来找需求和方向是挺难的。
我们也不会去了解手机QQ 的统计数据来指导微信的工作。
”
但是,应该如何去区分不同的人,比如男性女性或某个地方的人,去为他们提供针对性服务呢?
对此,张小龙的回答很很抽象很专业,“你可以把所有用户看作是一个人,这个人是没有性别、年龄、区域、教育程度的属性,他就是一个对象,他包括了所有用户,他是所有用户共同需求的交集。
”
其实也就是,产品要服务所有人
十、微信其实是一套I/O 系统
虽然张小龙不愿意给微信下定义,但把微信回归到原点,我们很容易看出来,微信是一套消息系统。
这套消息系统是由对象和消息组成的。
“在以前我做技术写程序的时候,对于一个软件系统来说,它不管系统有多复杂,核心的组成结构可以抽象为2个元素:对象、消息。
不管一个多么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很多对象组成,而这些对象的通信是通过消息来完成的。
”
微信的原点,就是一套消息系统。
而随着微信的一步一步发展,它将让所有对象都可以无碍地创造和对接信息,已经拥有3亿多用户的微信正在为自己构想一个足够基础,但是又拥有无限想象的“I/O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所有的人、物、事件都是对象,所有的行为都被理解为对象与消息之间的通信。
(源自:极客公园)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