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文本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考试大纲网络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考试大纲网络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教育社会学》教学与考试大纲(网络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教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观点和多元方法的研究与分析,这样才能充实教育理论的内容,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员对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具备社会学研究与分析的能力,建构一种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养成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发展对教育现象进行“揭穿真相”的解析、批判和探究能力,并掌握对教育问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二)指定学习书目和参考书目1、指定学习书目: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主要参考书目: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

如何认识这些不同观点,是正确认识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基础。

分析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演绎法”,二是“归纳法”。

(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2、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4、特殊社会现象说5、本书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二)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教育行动2、教育活动3、学校组织4、教育制度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一)历史上关于学科性质的讨论:1、教育学分支说2、社会学分支说(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现实性4、实证性(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一)整体观和有机观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思路(二)教育社会学的基本假设1、学校系统中的个体行为不仅由特定的学校环境所塑造,而且还由其它的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文本资料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文本资料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及学科名称的发展1.学科名称的定义2.学科名称的发展(二)对文化人类学有贡献的重要思想家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一)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与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1)达尔文生物进化的理论。

(2)斯宾塞的进化概念和社会进化的理论。

(二) 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 所有进化论的相同看法;(2)泰勒提出的两大原则;(3)泰勒划分进化的三个阶段。

3.泰勒的宗教理论(1)泰勒的宗教定义;(2)宗教观念产生的原因;(3)万物有灵论。

4.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1)比较法;(2)残存法:(3)统计法。

(三)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2.摩尔根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1)氏族的涵义;(2)氏族社会与国家;(3)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它的构成原则o3.摩尔根的家庭史研究(1)亲属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2)家庭在人类历史上的五个阶段。

4.对摩尔根的评价(1) 主要贡献;(2)理论缺陷。

(四)其他进化论者的研究1.巴斯蒂安的人类心理一致说(1)人类心理一致说;(2)基本观念与民族观念。

2.巴霍芬的母权论(1)最初的家庭是以女性计算世系的;(2)母权制度或妇人政治;(3)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是由妇女完成的。

3.麦克伦南的内外婚姻制度(1)内婚制;(2)外婚制。

4.弗雷泽的《金枝》(1)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2)相似律与接触律;(3)图腾的定义。

5.韦斯特马克的父权制6.马雷特的泛生论(1)泛生论;(2)泛生论与泛灵论的主要区别。

三、传播论学派(一)德、奥历史传播学派1.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1)文化发展的图集;(2)形式的评判标准;(3)民族学对象。

2弗罗贝纽斯的文化神话理论文化圈及其特征。

3.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1)形式标准;(2)量的标准。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导论(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及学‎科名称的发‎展1.学科名称的‎定义2.学科名称的‎发展(二)对文化人类‎学有贡献的‎重要思想家‎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一)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与研‎究组织的建‎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1)达尔文生物‎进化的理论‎。

(2)斯宾塞的进‎化概念和社‎会进化的理‎论。

(二) 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泰勒的"文化"定义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 所有进化论‎的相同看法‎;(2)泰勒提出的‎两大原则;(3)泰勒划分进‎化的三个阶‎段。

3.泰勒的宗教‎理论(1)泰勒的宗教‎定义;(2)宗教观念产‎生的原因;(3)万物有灵论‎。

4.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1)比较法;(2)残存法:(3)统计法。

(三)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2.摩尔根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1)氏族的涵义‎;(2)氏族社会与‎国家;(3)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它的‎构成原则o‎3.摩尔根的家‎庭史研究(1)亲属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2)家庭在人类‎历史上的五‎个阶段。

4.对摩尔根的‎评价(1) 主要贡献;(2)理论缺陷。

(四)其他进化论‎者的研究1.巴斯蒂安的‎人类心理一‎致说(1)人类心理一‎致说;(2)基本观念与‎民族观念。

2.巴霍芬的母‎权论(1)最初的家庭‎是以女性计‎算世系的;(2)母权制度或‎妇人政治;(3)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是由妇‎女完成的。

3.麦克伦南的‎内外婚姻制‎度(1)内婚制;(2)外婚制。

4.弗雷泽的《金枝》(1)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2)相似律与接‎触律;(3)图腾的定义‎。

5.韦斯特马克‎的父权制6.马雷特的泛‎生论(1)泛生论;(2)泛生论与泛‎灵论的主要‎区别。

三、传播论学派‎(一)德、奥历史传播‎学派1.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1)文化发展的‎图集;(2)形式的评判‎标准;(3)民族学对象‎。

社会学研究方法含社会统计学考试大纲

社会学研究方法含社会统计学考试大纲

《社会学研究方法》(含社会统计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社会学研究方法》侧重考查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体系及其在社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能够运用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统计技术开展社会研究。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报考文法学院社会学一级学科各专业(不含社会工作)、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统计学两门课程。

(四)参考教材:1.《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版),风笑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社会统计学》(第四版),卢淑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四、考试的知识范围(课程复习大纲)“社会学研究方法”部分一、导论1、社会研究的概念2、方法体系3、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4、研究过程二、理论与研究1、理论及其层次2、理论的构成要素3、理论与研究的关系4、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三、选题与文献回顾1、研究问题及其来源2、选题的标准3、研究问题的明确化4、文献回顾四、研究设计1、研究目的2、研究性质3、研究方式4、分析单位5、时间维度6、具体方案五、测量与操作化1、测量的概念与层次2、指数与量表3、概念的操作化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六、抽样1、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2、概率抽样方法3、户内抽样方法七、调查研究1、调查研究的概念、题材、优缺点2、问卷设计3、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4、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八、实验研究1、实验的概念与逻辑2、实验的程序与类型3、基本实验设计4、实地实验5、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九、文献研究1、文献与文献研究2、内容分析3、二次分析4、现在统计资料分析5、文献研究的特点十、实地研究1、实地研究及其类型2、实地研究的过程3、观察法4、无结构访谈法5、实地研究的特点及应用十一、定量资料的分析1、单变量统计分析2、双变量统计分析十二、撰写研究报告1、研究报告及其类型2、4 / 6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社会统计学”部分一、量度层次1、定类尺度2、定序测度3、定距测度4、定比测度一、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学1、分布统计表统计图2、集中趋势测量法3、离散趋势测量法4、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三、简化两个变量的分布1、统计相关的性质2、交互分类与百分表3、简化相关与消减误差四、相关测量法与测量层次1、两个定类变量的相关2、两个定序变量的相关3、两个定距变量的相关4、定类变量与定距变量的相关五、抽样与统计推论1、抽样调查简介2、抽样分布3、二项抽样分布六、参数估计1、参数的点值估计2、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3、大样本区间估计4、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七、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1、统计假设2、两类误差和假设检验的步骤八、单总体假设检验1、大样本假设检验2、小样本假设检验九、二总体假设检验1、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2、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3、配对样本的比较十、假设的检定:两个变量的相关1、两个定类变量关系的检验2、两个定序变量关系的检验3、两个定距变量关系的检验4、定类与定距变量关系的检验。

S154-大专学校-016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

S154-大专学校-016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社会学概论》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社会学概论一、考试的内容、要求和目的1、考试内容: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依据1.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引起的社会变迁及其后果。

2.社会学产生的思想渊源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1.社会运行的三种基本类型2.社会运行的常态模式及良性运行的意义。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1.社会运行论与中国学术传统的关系。

2.社会运行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运行状况的关系。

3.社会运行论与中国社会建设事业之间的关系。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1.西方学者的观点2.中国学者的观点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一、认识和改造社会二、促进社会发展三、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18——19世纪西方两次大革命与西方社会转型2.西方社会转型与社会矛盾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孔德2.斯宾塞3.西方社会学在创立上的特点三、西方社会学的形成1.凃尔干2.韦伯3.芝加哥学派4.西方社会学在形成阶段上的特点四、当代西方社会学1.结构功能主义2.社会冲突理论3.社会交换理论4.符号互动理论5.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6.当代西方社会学的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根本动力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立的思想来源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1.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历史活动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特点1.实践性2.辩证性3.批判性4.价值理想性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一、社会学的传入和发展1.传入2.传播3.教育本土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4.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的出现5.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二、社会学的中断与重建1.中断2.重建三、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略)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的本质1.社会2.社会的本质二、社会的特征三、社会的要素1.人口2.资源3.环境4.文化四、社会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一、宏观社会结构1.什么是宏观社会结构2.社会学有关宏观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微观社会结构1.什么是微观社会结构2.社会学有关微观社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社会运行与社会转型第三节社会类型一、社会生存方式二、公社社会三、社团社会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特征第二节文化的分类1.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第三节文化的构成1.象征符号2.价值理念3.规范体系4.物质文明第四节文化的功能1.认同功能2.规范功能3.整合功能4.涵化功能第六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的含义2.理解社会化概念的三种角度二、社会化的类型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1.“镜中我”理论2.角色扮演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5.生命历程理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1.语言能力2.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媒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1.早期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代沟问题4.社会化的内容第四节社会角色的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2.社会角色的类型二、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角色确定2.角色表现3.角色建构三、角色冲突与协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第七章社会互动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二、社会互动的理论1.符号互动理论2.角色理论3.参照群体理论4.戏剧理论5.社会交换理论6.本土方法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按人数分类2.按目的分类3.按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分类二、社会互动的过程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三、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1.社会转型需要通过特定、广泛的社会互动实现2.社会转型会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变革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2.深度3.广度4.频度二、社会互动的类型1.合作2.竞争3.冲突4.强制第四节集合行为一、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1.集合行为的概念2.集合行为的特征二、集合行为的理论1.基本条件说2.模仿理论3.感染理论4.紧急规范理论5.匿名理论6.控制转让理论三、几种典型的集合行为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二、社会网络的类型三、社会网络的功能四、社会网络分析第二节社会群体一、什么是社会群体二、社会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与外群体4.所居群体与参照群体5.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三、群体的结构和过程1.群体结构要素2.群体领导与决策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二、初级群体的功能1.正功能2.负功能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第四节婚姻与家庭一、婚姻家庭及其发展1.婚姻的含义2.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几个阶段二、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家庭关系2.家庭结构及其类型三、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1.家庭的一般功能2.主要的家庭问题第九章社会组织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一、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二、社会组织的类型1.常见的分类方式2.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一、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2.组织结构的内容二、组织的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1.组织的正式结构及其主要类型2.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及其功能三、科层制1.科层制的概念2.科层制的特征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一、组织管理二、组织管理理论1.传统组织管理理论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3.现代组织理论三、组织管理模式1.家长制2.科层制及官僚主义问题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一、单位组织及其演变1.单位组织的含义与特点2.单位组织的改革与发展二、民间组织1.民间组织的含义和特征2.民间组织的类型和功能3.民间组织在中国发展的状况第十章社会制度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及类型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三、社会制度的特征四、社会制度的类型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一、社会制度的功能二、考察社会制度的角度1.功能耦合的角度2.潜功能的角度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一、社会地位及其差异1.自然差异与社会差别2.社会地位二、社会分化及其类型1.社会分化2.社会分化的类型三、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1.阶级、阶层与社会不平等的概念2.考察社会不平等的角度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二、西方社会分层理论1.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2.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第三节社会分层的机制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1.分层的方法2.分层标准3.外显地位与潜在地位二、阶层关系与分层结构1.层内关系及其研究内的主要内容2.层间关系及其研究内的主要内容3.分层结构:刚性结构和弹性结构及其特点第三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含义二、社会流动的类型1.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2.个人流动与群体流动3.代际流动与代内流动4.渐进的流动与骤变的流动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第十二章社区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一、什么是社区二、社区的类型1.从历史发展角度进行分类2.按空间标准进行分类三、社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1.社区研究理论滕尼斯的观点、芝加哥学派的理论2.社区研究方法第二节社区要素一、社区地域要素二、社区人口三、社区文化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发展、一、农村社区与新农村建设1.农村社区及其特点2.新农村建设二、城市化与城市社区建设1.城市社区及其特点2.城市化3.城市社区建设三、城乡协调发展1.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2.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第四节虚拟社区一、什么是虚拟社区二、虚拟社区的特征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关系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一节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2.进步的社会变迁与倒退的社会变迁3.渐进的社会变迁与激进的社会变迁4.自发的变迁与有计划的变迁二、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人口、制度、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经济、三、社会变迁的动力与机制第二节社会现代化一、什么是现代化1.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2.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3.社会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4.社会现代化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二、现代化的基本特征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与整合2.理性化3.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4.经济持续而逐渐的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7.全球化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一、发展中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二、“迟发展效应”1.有目的、有计划、超越型的现代化过程2.异质文化的引入与接受三、“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四、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中国的改革开放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三、全球化的挑战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第一节越轨行为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1.越轨的含义2.越轨的类型二、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1.生物学解释2.心理学解释3.社会学解释三、社会越轨的控制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一、什么是社会控制二、社会控制的特征及类型1.社会控制的特征2.社会控制的类型三、社会控制的功能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一、社会控制手段1.组织控制2.制度控制3.文化控制二、社会控制的过程三、社会控制的度1.社会控制“度”的三个方面2.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3.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和发展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二、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三、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一、社会工作的对象二、社会工作的内容三、社会工作的方法1.个案工作2.小组工作3.社区工作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一、社会保障的含义二、社会保障的构成三、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四、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五、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2、考试的要求和目的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了解社会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社会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二、考试的形式和结构1、考核形式:闭卷2、考试时间:120分钟3、试卷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023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2023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真题

多选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A. 家庭结构变迁B. 经济发展规律C. 社会分层与不平等D. 文化传承与创新E. 生态环境问题2.在社会学的视角下,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理解为()。

A.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B. 个体行为完全由社会决定C. 个体与社会相互影响D.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角色E. 个体具有完全自由意志3.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常会经历哪些阶段?()A. 婴儿期B. 青少年期C. 成年期D. 老年期E. 衰退期4.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

A. 教育程度B. 职业类型C. 地理位置D. 家庭背景E. 种族或民族5.社会学理论中的功能主义认为()。

A. 社会各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功能B. 社会变迁是不可避免的C. 社会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D. 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E. 社会结构是静态不变的6.以下哪些属于社会问题的特征?()A. 普遍性B. 主观性C. 可变性D. 关联性E. 永恒性7.下列关于社会变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社会变迁是缓慢的、渐进的B. 社会变迁总是由技术进步推动C. 社会变迁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D. 社会变迁总是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E. 社会变迁可能引发社会冲突8.社会学调查研究中,常见的抽样方法包括()。

A. 随机抽样B. 整群抽样C. 方便抽样D. 目的性抽样E. 系统抽样9.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强调()。

A. 个体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在动机B. 个体行为受他人行为影响C. 社会互动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过程D. 社会互动仅发生在面对面情境中E. 社会互动是单向的、线性的10.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学中的理论流派?()A. 功能主义B. 冲突理论C. 符号互动主义D. 结构主义E. 行为主义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在社会学中,_______ 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2.社会学中的_______ 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内部的冲突和斗争推动的。

msw全国大纲

msw全国大纲

msw全国大纲摘要:一、MSW全国大纲概述二、MSW全国大纲的主要内容1.考试科目2.考试时间3.考试难度4.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5.考试大纲的变化三、如何应对MSW全国大纲考试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2.掌握考试重点和难点3.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做真题,总结经验教训四、备考建议与策略1.建立知识体系2.培养解题技巧3.调整心态,保持自信4.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投入正文:一、MSW全国大纲概述MSW全国大纲,全称为社会工作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是我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考试依据。

该考试旨在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社会工作事业选拔优秀人才。

二、MSW全国大纲的主要内容1.考试科目:MSW全国大纲考试分为两个科目,分别是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满分150分)和社会工作实务(满分150分)。

2.考试时间:MSW全国大纲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3.考试难度:MSW全国大纲考试难度适中,既考查基础理论知识,也考查实际操作能力。

4.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1)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 名词解释:5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简答题: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2)社会工作实务:- 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 名词解释:5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简答题: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30分,共计60分;- 综合论述题:2题,每题40分,共计80分。

5.考试大纲的变化:MSW全国大纲会根据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调整,以保持考试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近年来,考试大纲逐渐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如何应对MSW全国大纲考试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各科目均衡学习。

社会学课程大纲

社会学课程大纲

社会学课程大纲1. 课程简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和变化方面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学生将能够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学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掌握基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和现象-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学术写作能力3. 课程内容3.1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 社会学的定义和目标- 社会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3.2 社会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思考和应用- 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3.3 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社会角色与社会规范- 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3.4 社会化和社会控制- 社会化的过程和理论- 社会控制和社会规训的机制- 社会化与个体发展的关系3.5 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 社会不平等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社会不平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6 社会变迁和社会运动- 社会变迁的理论和模式- 社会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7 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挑战- 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 授课方式- 前言介绍和讲解- 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报告和展示- 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 期末考试或论文5. 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30% - 学生报告和展示:20%- 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30%- 期末考试或论文:20%6. 参考文献- Giddens, A. (2014). 社会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Macionis, J. (2018). Society: The Basics (14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Ritzer, G. (2015).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8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Education.本课程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社会学课程的框架和指导,细节和教学材料将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给学生。

全国 msw 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全国 msw 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全国 msw 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全国MSW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包括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两门科目。

其中,社会工作原理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工作基础知识、社会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等;社会工作实务考试内容涵盖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

具体考试大纲如下:
一、社会工作原理
1.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功能、领域等基本概念和知识。

2.社会学基础知识: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如社会结构、社会角色、
社会制度等。

3.心理学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等。

4.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方法和技巧: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践中的方
法和技巧。

二、社会工作实务
1.个案工作:包括个案工作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技巧,如会谈技巧、记录技巧、评
估技巧等。

2.小组工作:包括小组工作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技巧,如小组规划、小组活动组织、
小组讨论等。

3.社区工作:包括社区工作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技巧,如社区规划、社区组织、社
区宣传等。

4.社会行政:包括社会行政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技巧,如政策分析、项目策划、资
源整合等。

5.社会调查研究:包括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原则、程序和技巧,如问卷调查、实地
研究、案例分析等。

《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

《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

教育学原理部分
第1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
第2章教育的概念
第3章教育、社会与人
第4章教育目的
第5章教育制度
第6章教师、学生与学校
第7章课程
第8章教学
第9章德育
中外教育史部分
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第2章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第3章外国古代教育
第4章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第5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心理学部分
第1章绪论
第2章心理发展
第3章学习及学习的理论
第4章知识的获得
第5章学习动机
第6章学习策略
第7章教学心理
第8章课堂学习管理
第9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10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11章心理健康
第12章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
第13章教师心理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部分
第1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第2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第3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4章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表述。

社会学大纲.doc

社会学大纲.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就是有系统的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科学。

主要是研究社会关系对人们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是如何建构和变迁的.一、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wright Mils)的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gination)⏹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

⏹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去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

⏹思考:假定你某个晚上去听一场流行音乐会,第二天早上又去参加了某个宗教活动。

你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行为模式有何不同,他们跟领袖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为何会有这些不同?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社会学家尽可能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技术——实证主义方法论⏹很多社会学的工作反映了人文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观点——人文主义方法论三、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连为一体的。

⏹注意问题的整体关系⏹揭穿真相(peter L.Berger,1963)⏹研究发现,有关如何进行组织经营管理的多数常规认识,并不一定正确。

四、社会学的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五、社会学的“为什么”⏹三种非社会学的关于为什么自杀的答案:⏹生物学的答案⏹传记学的答案⏹心理学的答案⏹社会学家用其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六、社会学的解释⏹涂尔干认为,这些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更具凝聚力、整合性、或有更紧密的结合性。

⏹社会学家不作任何道德判断⏹涂尔干的四种自杀类型⏹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式自杀⏹(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的原则)⏹从其他社会现象中解释另一个社会现象⏹每一种社会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社会力量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网七、社会学的学科地位⏹1、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经济学与社会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管理学与社会学⏹2、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p13⏹郑杭生:哲学科学、⏹综合性社会科学、⏹专门社会科学八、社会学的由来⏹孔德在1838年10月,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正式提出社会学⏹中国:⏹谭嗣同的《仁学》⏹康有为:群学⏹严复:系统介绍⏹章太炎:最早直接实现社会学出书九、社会学的研究对象p8⏹1、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于三大类:⏹侧重社会整体——孔德等⏹侧重个人及社会行为——韦伯⏹侧重社会关系,不以意识为转移——马克思⏹2、中国社会学界的几种观点:⏹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其他十、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美国英克尔斯的三分法的理论框架:⏹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的基本制度⏹基本的社会过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十一、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主流话语⏹1、结构——过程视角⏹共时态⏹历时态⏹结构研究和功能分析⏹2、整体——个体的视角⏹社会唯实论——迪尔康姆(宏观社会结构和过程研究)⏹社会唯名论——韦伯(微观社会学)⏹3、均衡——冲突的视角⏹功能论⏹冲突论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一)历史背景⏹1 、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出现⏹2 、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二)科学条件⏹(三)思想渊源⏹1、知识力⏹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社会契约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苏格兰的启蒙思想⏹实证主义与圣西门的工业社会观⏹2、历史传统⏹(1)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2)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3)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一)创立时期的社会学⏹1、初创阶段⏹孔德: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进步)⏹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社会进化论⏹2、学科化阶段⏹迪尔康姆:社会事实、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韦伯:/’:>⏹帕累托⏹滕尼斯:社区和社会⏹齐美尔:社会交往的形式⏹(二)西方社会学的制度化时期⏹1、美国早期社会学⏹2、欧洲的社会学⏹(三)当代西方社会学⏹1、50、60年代的社会学主流⏹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2、诸种理论观点并存的多元局面⏹默顿⏹冲突论⏹交换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3、70、80年代的理论综合状况⏹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一)传入和传播时期⏹(二)探索和成长时期⏹(三)中断停滞时期⏹(四)恢复重建时期第四章社会的构成⏹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一、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二、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是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2、资源要素⏹3、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四、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一、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考试大纲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考试大纲一、考核准备。

本课程期末考试由中央电大命题统考。

学生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细则进行学习和考核准备。

同时,教材每章后面的“要点归纳”是对前面讲述内容的总结和提炼,应该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相关问题可以参考学习指导书。

二、考核方式和题型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

卷面分数为100分。

题型大致为填空(15%)、选择(10%)、名词解释(12%)、简答(21%)、分析论述(42%)等几种。

三、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考核内容具体见教学大纲。

五、模拟试题综合练习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文科学的时代性,从根本上讲,体现于。

2、人文社会科学的新陈代谢往往是一个的过程。

3、从广义上讲,有人把文化看成是与相对的一个概念。

4、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为基础的。

5、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的过渡。

6、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研究。

7、最初是文化人类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主要运用的方法。

8、有“美国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

9、最典型的综合学科,是由的学科群构成的。

10、当代中国哲学成熟的标志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1、德国历史学家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12、50年代,创建了转换生成语法。

1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和罗杰斯。

14、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说的侧重点是。

15、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法学家。

16、第一次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

17、预测研究包括和局部范围的短期预测。

18、20世纪进入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成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共同的话题。

19、现代初等教育需要跨系科的研究,首先是由教育的本性所决定的。

20、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的是。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中1、公共关系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A.一级学科B.二级学科C.三级学科D.交叉学科2、西方早期的人文社会学说曾用以下形式回答和解释当时的社会问题()A.神话B.自然科学公式C.宗教D.心理学3、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抽样调查方法,是与以下哪一项一起发展起来的()A.分层抽样B.政治选举C.问卷调查D.实地考察4、系统论最初是由谁的生物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方法理论()A.孔德B.迪尔凯姆C.韦伯D.贝塔朗菲5、《国家与革命》是谁的论著()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6、1879年德国哲学家兼生物学家冯特在哪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A.波恩B.柏林C.汉堡D.莱比锡7、与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各种新主流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A.新自由主义B.瑞典学派C.供给学派D.货币学派8、提出“科学是我们精神的电枢;也是我们文明的电枢”的是()A.萨顿B.萨特C.牛顿D.维特9、目前已知最早传入中国的《教育学》是哪一年从日本翻译过来的()A.1895年B.1901年C.1921年D.1949年10、我国正式颁布《教育法》是在哪一年()A.1949年B.1957年C.1978年D.1997年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定性研究与定性研究(见教材P.71、教学指导书P.61)2、行为科学(见学习指导书P.131)3、大教育观(见学习指导书P.190)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简述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管理功能的多方面显现?(见教材P.58、59)2、简述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貌?(见学习指导书P.90,教材P.131)3、简述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体系发展产生的影响?(见教材P.180-183,194)4、简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见教材P.234-255,256-257)五、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1、说说20世纪世界“文史哲”学科群在学科发展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形态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见学习指导书P.112、113,101-105)2、试举例说明教育政治学对当代初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殊意义(见教材P.20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2、漫长和反复;3、自然;4、扩大再生产过程;5、从认识论到方法论;6、定性;7、完全参与观察;8、摩尔根;9、跨部类、跨文化;10、自我认识;11、兰克;12、乔姆斯基;13、马斯洛;14、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15、哈特;16、英国;17、长期的整体性预测;18、回顾与前瞻;19、复杂;20、叶圣陶;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B2.C3.B4.D5.C6.D7.D8.A9.B 10.D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见教材P.71、教学指导书P.612、见学习指导书P.1313、见学习指导书P.190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1、见教材P.58、593、见学习指导书P.90,教材P.1313、见教材P.180-183,1944、见教材P.234-255,256-257五、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1、见学习指导书P.112、113,101-1052、见教材P.204综合练习二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为中心的科学,同是的自我认识。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中外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

同等学力申硕《教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和典型题详解-中外教育史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

中外教育史部分第1章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1.1《大纲及指南》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的起源与学校产生的基本原因。

答:(1)教育的起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

①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科学的,是受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局限的。

②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其主要观点是: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起神话起源说来,是一个大的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③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以上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再到心理起源,具有一定历史的进步性。

但这三种学说都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④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其主要观点包括: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圣才出品】

《公共管理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社会保障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保障概论【圣才出品】

社会保障概论1.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1)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

这一思维定势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社会公平而得以创立并得到普遍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1)社会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具体表现为: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嘿,朋友!如果你要准备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我可得给你好好说说这大纲和一些小指南呢。

一、基本注意事项首先啊,你得拿到那份考试大纲。

就像你要去打仗,得先知道战场的地图一样。

大纲就是这个地图,它告诉你这个考试涵盖哪些范围。

我当时啊,一开始都没把大纲当回事,就闷头看书,结果发现看的好多东西根本就不在大纲要求里,白白浪费了好多时间。

所以,大纲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仔细研读。

二、实用建议1. 看书呢,别挑着看。

哲学这东西啊,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一个大拼图,少了一块都不行。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觉得有些哲学家的理论太深奥了,不想看就跳过,结果后面发现很多地方都联系不上,理解起来超级困难。

2. 做笔记。

这可是个诀窍。

你一边看书,一边把重点、自己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比如像康德的“三大批判”,又复杂又难懂,你把关键的论点、论证过程简单概括地记下来,复习的时候就方便多啦。

这就好比你要记住宝藏的位置,得在地图上做个标记一样。

3. 找一些靠谱的辅导资料或者网课。

有时候光看教科书那是干巴巴的,就像光吃馒头没有菜。

辅导资料或者网课能给你更多的例子、更多通俗易懂的解释。

但是要注意,不能完全依赖它们,还是要以大纲和指定教材为主。

三、容易忽视的点有一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那就是在学习哲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社会背景啥的。

比如说,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和当时城邦的民主政治可是息息相关的。

我当时也是到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刚开始只埋头于那些哲学理论本身,结果理解得很片面。

四、特殊情况有时候你可能觉得一种哲学理论怎么看都很难理解。

这个时候先别急着死磕。

你可以试着从反面、或者和它相对的理论开始看。

比如说,理解经验主义的时候怎么都迷糊,你去看看先验论是怎么批判经验主义的,从这个批判的过程中再回头看经验主义,往往就更容易理解啦。

就像你要了解一个人的性格,从他的敌人对他的评价里也能捉摸出不少东西。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章节题库(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群体一、名词解释1.社会群体答:社会群体又称社会团体,其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②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2.群体凝聚力答: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3.初级社会群体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群体结构答:社会群体作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内部已因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了一定的结构模式。

规范、地位、角色、权威及成员间的关系,都是这种结构模式中的要素。

群体结构是指构成群体的多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社会群体的规模,社会群体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社会群体成员的角色,社会群体的领导,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群体决策等。

6.家庭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

一般而言,家庭是建立在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

根据当今家庭的发展变化,也有人对家庭进行了操作性定义,即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概论-考古与文化)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概论-考古与文化)

第七章考古与文化5.7.1 复习笔记第一节考古文化一、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archaeology),或称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在美英的学术传统中是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研究方法是通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或者与人类社会相关的遗迹、遗物或者遗迹现象进行研究。

和人类学其他分支一样,考古学也总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在理论上,跨越时空的文化连续性及其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考古工作的共同旨趣。

二、考古的人类学研究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可以将含有相同或相似器物的组合合并到一起,建立一种与人类学中“文化”概念相类似的单位,即“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家致力于构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架构。

文化史的重建成为这个时期考古学研究的主旋律。

2.功能与聚落考古(1)对于文化变迁的观点也受当时人类学界传播论学派的影响,在研究中注重对文化传播现象的关注,并引入“文化圈”的概念来概括和比较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

(2)一些美国考古学者试图对文化所依存的自然环境复原,将其视为理解文化、研究文化功能的一个出发点泰勒(w.Tylor)在1948年发表的《考古学之研究》一书中,把文化功能观点引入了考古学。

他主张把具体文化当做系统而不是文化特征的集合。

从保存在考古材料中的各种信息来探索功能关系,不但使个别器物的意义变得更为重要,而且有可能从整体上把史前文化作为一种系统来复原。

聚落考古也成为对史前社会展开综合研究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3.新考古学(1)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考古学(new archaeology)思潮中,宾福德(L.Binford)发表《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强调考古学要全面研究人类“文化”这个系统,更明确了美国考古学的人类学特征,并在世界范围引起很大的反响和认同,开启了“新考古学”的篇章。

在美国以宾福德为首的新考古学派迅速发展,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就成为美国考古学界的正统。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2)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2)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引言为了保证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公平性和规范性,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统一考试,以评估同等学力人员在历史学学科上的综合水平。

本文档旨在提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的大纲和指南。

二、考试目标考试的目标是评估同等学力人员在历史学学科上的综合水平,包括对历史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的掌握程度。

同时,考试也考察考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历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三、考试内容和形式1. 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2. 考试形式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论述题。

选择题主要测试对历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事件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判断题主要测试对历史学观点和结论的判断能力,填空题主要测试对历史学名词和概念的记忆和掌握能力,论述题主要测试对历史学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考试大纲1.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历史学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历史观的多样性和演变•历史学的主要流派和学派2.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史料的收集和评价•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历史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历史学的实证研究方法3. 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世界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文化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4.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世界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五、考试指南为了帮助同等学力人员更好地准备考试,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南:1.学习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历史学常用术语和名词的含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导论(一) 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及学科名称的发展1. 学科名称的定义2. 学科名称的发展(二) 对文化人类学有贡献的重要思想家二、古典进化论学派(一)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1. 人类学知识的增长与研究组织的建立2. 殖民贸易的促进3. 进化论思想的催生(1)达尔文生物进化的理论。

(2)斯宾塞的进化概念和社会进化的理论。

(二) 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2. 泰勒的进化论观点(1) 所有进化论的相同看法;(2) 泰勒提出的两大原则;(3) 泰勒划分进化的三个阶段。

3. 泰勒的宗教理论(1)泰勒的宗教定义;(2)宗教观念产生的原因;(3) 万物有灵论。

4. 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1)比较法;(2)残存法:(3) 统计法。

(三)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 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2. 摩尔根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1)氏族的涵义;(2)氏族社会与国家;(3) 氏族组织的作用和它的构成原则o3. 摩尔根的家庭史研究(1)亲属称谓的两种基本形式;(2)家庭在人类历史上的五个阶段。

4. 对摩尔根的评价(1) 主要贡献;(2) 理论缺陷。

(四)其他进化论者的研究1. 巴斯蒂安的人类心理一致说(1)人类心理一致说;(2) 基本观念与民族观念。

2. 巴霍芬的母权论(1)最初的家庭是以女性计算世系的;(2) 母权制度或妇人政治;(3)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是由妇女完成的。

3. 麦克伦南的内外婚姻制度(1)内婚制;(2) 外婚制。

4. 弗雷泽的《金枝》(1)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2) 相似律与接触律;(3)图腾的定义。

5. 韦斯特马克的父权制6. 马雷特的泛生论(1)泛生论;(2) 泛生论与泛灵论的主要区别。

三、传播论学派(一) 德、奥历史传播学派1. 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理论(1)文化发展的图集;(2) 形式的评判标准;(3)民族学对象。

2 弗罗贝纽斯的文化神话理论文化圈及其特征。

3•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1)形式标准;(2)量的标准。

4•施密特的"文化圈进化论”(1)"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和"关系程度标准”;(2)文化圈进化论及其特点。

(二) 英国传播学派1•里弗斯的理论2•史密斯与佩里的”极端传播论”(1)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2)佩里的”太阳之子论”四、历史特殊论学派•(一) 博阿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1•特殊论与相对论的文化观(1)博阿斯的文化定义;(2)历史特殊论;(3)文化相对主义。

2. 文化区理论文化区、文化中心与文化边区。

3•古典物理学的归纳方法(二)克鲁伯的文化形貌理论1. "超机体论”的文化观2•文化的形貌(1)基本形貌;(2)次级形貌。

3•亲属称谓和文化区的理论(1)亲属称谓类别;(2)文化区、文化高峰、强度。

(三) 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1•罗维的人类学研究(1)与古典进化论的主要分歧〈2〉亲属称谓的类型。

2•萨丕尔的文化与语言的研究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设。

五、法国社会学学派(一) 杜尔克姆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1)机械的结合与有机的结合;(2)社会事实只能依据其他的社会事实来解释;(3)集体意识、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2•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1)宗教的定义与特征;(2)宗教的起源与本质;(3)宗教的功能。

3•概念和范畴的起源(1)概念和范畴的起源、功能及其他特点:(2)杜尔克姆的人类学传统。

(二)莫斯的交换理论1•爱斯基摩人的宇宙观2•礼物交换(1)礼物交换的特点;(2)礼物交换的原因和功能。

(三) 法国社会学学派的其他学者1•列维一布吕尔的原始息维理论(1)非逻辑思维;(2)互渗律。

2•赫尔兹的象征人类学研究3•范.盖内普的”通过礼仪”(1)分离阶段;(2)过渡或通过阶段;(3)统合或组合阶段。

六、英国功能主义学派(一)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1)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人类学研究;(2)强调共时性研究;(3) 建立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4) 坚持社会进化论。

2. 图腾崇拜的研究(1)图腾崇拜的研究对象;(2) 图腾崇拜的原因;(3) 图腾的本质与功能。

3. 亲属关系的研究(二)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 1.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1)马林诺夫斯基与拉德克利夫一布朗在功能主义理论上的相同点与区别;(2)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2. 巫术与宗教的研究(1)巫术与宗教产生的原因;(2) 巫术与宗教的功能。

3. 原始法的研究(1)原始法的定义;(2)原始法的强制力;(3) 原始人与现代文明人的共同点o4. 田野工作方面的贡献(1)田野工作的原则;(2) 田野工作的要求。

(三)功能主义学派的其他主要人物1. 埃文思一普里查德的研究(1)社会结构的研究;(2) 原始宗教的研究。

2. 福蒂斯的祖先崇拜研究3. 格拉克曼的仪式冲突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的特点;(2) 仪式的功能。

4. 弗思的社会结构研究(1)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的涵义;(2)文化人类学的目标。

(四) 美国的结构功能论者1. 沃纳的人类学贡献(1)" 扬基城"系列研究;(2)霍桑工厂的试验。

2. 雷德菲尔德的农村社会研究(1)"民俗文化"或"民俗社会"的特点;(2)"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论。

七、文化与人格学派(一)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无意识理论;(2) 人格的理论。

2. 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1)心理变态与宗教;(2) 图腾与禁忌。

(二) 卡迪纳的基本人格结构1、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1)共同点(2) 不同点。

2、"基本人格结构"说(1)"基本人格结构"的涵义;(2)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

(三) 本尼迪克特的国民性研究1. 文化模式论(1)民族精神;(2)日神型与酒神型。

2. 现代国家的民族性研究(1)日本社会的结构;(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性因素;(3) 罪恶感与耻辱感文化。

(四) 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论1. "来自南海" 的研究(1)" 青春期危机"与文化;(2)性别角色与文化。

2. 文化传承与代沟(1)前塑文化及其特征;(2)同塑文化及其特征:(3) 后塑文化及其特征。

(五) 林顿与克拉克洪的研究1. 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1)身份与角色的理论;(2)文化与人格的关系;(3) 家庭与婚姻;(4)文化涵化的研究。

2. 克拉克洪的文化与价值研究(六) 心理人类学的研究1.跨文化的比较研究(1)"轴"的概念,中、美文化中轴的比较;(2)初始群体与二级群体的研究。

2.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 许烺光的人格观;(2)人与人格。

(七) 泛文化的研究1.泛文化研究的内容(1)泛文化研究的涵义;(2)泛文化研究的11 个重要方面。

2.默多克的家庭研究(1)" 核心家庭"的概念;(2)亲属称谓制度的六种基本类型。

3. 怀亭的泛文化比较研究(1)A 型文化及其特点;(2)B 型文化及其特点。

八、新进化论学派(一)怀特的普遍进化理论1.文化的主要特征( 1)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使用符号;(2)符号与标记的区别。

2.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1)文化的进化历史阶段;(2) 评估文化进化的水准或文化发展的公式。

3. 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1)技术系统;(2)社会系统;(3) 思想意识系统。

4. 文化决定发明与革新(1)两个重要的命题;(2) 文化的指数式发展。

(二) 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理论1.多线进化论(1)文化进化的三种观点;(2) 核心文化系统和外围文化系统。

2.文化生态学(1)传统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的区别;(2) 文化生态学研究的范围。

3. 文化类型的理论(1)"社会文化整合水平"的概念及其意义:(2)家庭的特点;(3)群落(村落或社区)的特点;(4)国家的特点。

(三) 塞维斯和萨林斯的进化理论1.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1) 进化的二重性;(2) 生物的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3)文化的特殊进化与一般进化。

2.进化的" 二律背反"(1)创造机制与保守机制,趋异原则与稳定性原则;(2) 高级文化类型自身多样性的不断增长和不同文化类型同质性的不断增长。

3. 进化潜力法则(1)进化运动的本质性特征:(2) 种系间断性原理与区域间断性原理o4. 早期国家或政治组织的进化(1)理论来源;(2)队群社会、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

(四) 哈里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1.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1)"客观的"和"主观的"与"主位方法"和"客位方法"的联系与区别;(2)"主位方法"和"客位方法"的来源与特点。

2.文化唯物主义理论(1)基础结构(生产方式和人口再生产方式);(2)结构(家庭经济与政治经济);(3)上层建筑;(4)思想的或主位的上层建筑。

九、结构主义人类学(一)列维一施特劳斯的理论1.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1)现代语言学中的结构思想;(2)现代文化人类学中的结构思想;(3) 现代心理学中的结构思想。

2.结构的概念和结构主义方法(1)结构的概念:(2) 结构主义方法。

3. 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1)传统亲属关系研究的两大缺陷:(2)亲属关系结构必备的三种内在要素;(3)亲属关系结构的最基本形式;(4) 有限交换结构与普遍交换结构;(5) 婚姻交换的意义。

4. 神话的结构(1)列维一施特劳斯分析神话的主要方法;(2) 神话的基本结构。

5. 野性的思维(1)科学思维的两种模式;(2)图腾崇拜问题的两种倾向;(3)图腾崇拜背后的三种观念:(4)列维-施特劳斯结构主义主要思想和观点。

(二)荷兰结构主义研究1. 德.荣格的二元性研究2.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3. 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1)互惠的特点:(2) 交易的特点。

十、象征人类学(一)利奇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1.社会结构的动态研究(1)利奇结构功能主义的特点;(2)"动态平衡"理论:(3)研究社会规范或社会制度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视角。

2.象征体系的结构分析(1)符号与象征的区别;(2)象征的社会一结构分析方式与结构主义分析方式;(3) 两义性。

(二)道格拉斯的日常仪式象征研究 1.洁净与肮脏(1)道格拉斯的思想渊源;(2) 人类分类体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