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的成语
跟项羽有关的四字词语

跟项羽有关的四字词语
项羽,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军事统帅,也是英雄主义的杰出代表,曾参与过和平统一中国、实现封建制度的重要历史事件。
他的奋勇抗敌、英勇殉国的壮举,影响了后世无数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有关的四字词语吧。
首先,“绝处逢生”,这是项羽在抗击汉军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意思是即使处境艰难,也要有攻无害的勇气。
其次,“许褚熊罴”。
当项羽率军抗击汉军时,许褚是他最忠实的战友,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与汉军作战。
后来,历史上有许多人将许褚与熊罴比作,以示赞誉和尊重。
再者,“益州烽火”。
当项羽抗击汉军的时候,烽火在益州山谷里不断燃烧,代表反抗汉军的信念。
最后,“赤壁大火”。
当项羽与汉军大战赤壁时,他将军营挂上油布,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引爆了这场大火,以此来破坏汉军的攻击计划,并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四个相关的词语。
这些词语蕴含着项羽的英勇气概之意,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历史上,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
一方面,项羽生前抗击汉军,对抗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所做的事情,显示了他的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项羽服从天命,放弃自我,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他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不二、忘我牺牲的精神,令人钦敬。
因此,穿越时光,永恒的英雄项羽仍然在我们的记忆中。
他的故事,仍活在我们的世界中,他的精神将永存,让我们一起仰望,学习他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以贵族般的忠诚和牺牲,以此成为中
华民族的荣耀。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1. 破釜沉舟!想当年项羽面对强大秦军,那可是一点儿退路都没给自己留啊,直接把锅碗瓢盆都砸了,船也弄沉了,这决心,牛啊!就像咱要是决定减肥,把家里的零食都扔了,那得多大的毅力呀!
2. 取而代之!项羽看着秦皇威风凛凛的样子,直接就说自己可以取代他,这霸气,绝了!好比你看着别人的好成绩,心里想着我也能超过他,多有志气!
3. 四面楚歌!被刘邦围困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是楚歌,项羽这心里得多凄凉啊,唉!就像你在外面受了委屈,突然听到家乡的歌曲那种感觉,难受啊!
4. 霸王别姬!项羽和虞姬那可真是生死相依啊,在那么艰难的时刻还不离不弃,多么感人!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还陪伴着你,那得是多深的感情!
5. 以一当十!项羽和他的楚军多勇猛呀,一个能打十个,简直厉害炸了!这不就跟咱们身边那种超级厉害的人一样,干啥都特牛!
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哎呀,这其中的算计呀,项庄表面上是跳舞,实际是想杀刘邦呢,多有心机!跟有些人表面和你好,其实心里打着小九九一样。
7.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的人,这份傲气和骨气!这就像你要是没做好一件事,都不好意思面对那些相信你的人呐!
我觉得项羽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这些成语典故展现了他的豪情、霸气、无奈和深情,让后人对他充满了感慨和敬佩啊!。
与项羽相关的成语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项羽的个性和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将以与项羽相关的成语为中心,探讨这些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
第一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中。
当时,项羽率领的军队在巨鹿之战中惨败,整个军队陷入了绝境。
面对这种情况,项羽决定采取一种极端的行动:破釜沉舟。
他下令将所有的锅都砸碎,让士兵们知道他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战斗到底。
这种决心和勇气最终帮助项羽挽回了败局。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在最危急的时刻,才能真正看到一个人的勇气和决心。
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像项羽一样,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第二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铁杵成针”。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年轻时。
当时,他向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大财主借钱,但吕不韦嘲笑他没有能力还钱。
项羽愤怒地离开了吕不韦的家,但他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学习铸剑技术,每天都在锤打铁杵,直到铁杵变成了针。
最终,他成功地还清了债务,并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将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实现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放弃,而是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直到达成目标。
第三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是“鸿鹄之志”。
这个成语的故事发生在项羽年轻时。
当时,他听说了一位名叫“鸿鹄”的大鹏鸟,这只鸟可以飞到天空中最高的地方。
项羽深受启发,决定追求自己的鸿鹄之志,成为一位伟大的将领。
最终,他成功地打败了秦朝,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有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当我们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我们应该像项羽一样,不断努力,坚定自己的信念,直到达成目标。
与项羽相关的成语不仅反映了项羽的个性和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成语告诉我们,只有有勇气、毅力和远大的志向,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史记项羽本纪成语

史记项羽本纪成语1、拔山扛鼎 [ bá shān gāng dǐng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2、搏牛之虻 [ bó niú zhī méng ]释义: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败。
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3、才气过人 [ cái qì guò rén ]释义:才:才能;气:气魄。
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己惮籍矣。
”4、冲冠眦裂 [ chōng guàn zì liè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眦裂,睁裂眼眶。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从壁上观 [ cóng bì shàng guān ]释义: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6、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形容作风不民主。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7、孤立无援 [ gū lì wú yuán ]释义: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
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

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决心战斗到底,不留后路。
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
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项羽下令破釜焚舟,表示只有胜利,没有退路。
最终,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决心战斗到底,不留后路的精神。
2. 鸿门宴“鸿门宴”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设下圈套,诱敌深入。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攻占咸阳,项羽闻讯后,决定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
刘邦带着张良、范增等人赴宴,张良机智地化解了危机,使刘邦得以安全离开。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设下圈套,诱敌深入的行为。
3. 暗渡陈仓“暗渡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秘密行动,出奇制胜。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迷惑项羽,故意派韩信率军攻打陈仓。
实际上,刘邦自己却率领大军暗中渡过黄河,攻占了关中地区。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秘密行动,出奇制胜的策略。
4. 四面楚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刘邦率领汉军追击项羽。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汉军团团包围,四面都是汉军的歌声。
项羽听到这歌声,感叹自己已经四面楚歌,无法挽回败局。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5.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一次惊人的表现,使人刮目相看。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刘邦率领汉军追击项羽。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领的汉军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击败了项羽的军队。
这次战役使韩信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代名将。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次惊人的表现,使人刮目相看。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与项⽻有关的成语2006-03-24 11:01:04 《中国中学⽣报》○常青楚霸王项⽻是⼀位极富传奇⾊彩的⼈物,与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演化为成语。
1.取⽽代之《史记·项⽻本纪》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和他的叔⽗项梁⼀同去看热闹。
项⽻看到秦始皇被⼈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便对项梁说:“彼可取⽽代之也。
”(可以把皇帝的位⼦夺来⾃⼰坐啊!)只此⼀语,可见项⽻的宏伟志向和英雄⽓概。
⼈们⽤“取⽽代之”⽐喻夺取别⼈的地位⽽代替它,也⽤以表⽰拿这个代替那个。
2.先发制⼈是说战争中的双⽅,先发动的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
后来也指先下⼿争取主动。
《史记·项⽻本纪》中载,陈胜吴⼴起义后,会稽郡守殷通素与项梁(项⽻的叔叔)很好,⼀天他招来项梁,说有要事商议。
项梁来了后,对殷通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后则为⼈所制。
”其实项梁和项⽻早有起义准备,随即杀死了殷通举兵起义。
3.破釜沉⾈釜,锅;甑(zèng),古代蒸饭⽤的⼀种⽡器。
打破饭锅,沉掉渡船。
⽐喻下定决⼼⼲到底。
《史记·项⽻本纪》:“项⽻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粮,以⽰⼠卒必死,⽆⼀还⼼。
”后来,由“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
4.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喻⾔⾏表⾯上另有名⽬,实则怀有恶意。
《史记·项⽻本纪》载,鸿门宴上,项⽻的谋⼠范增多次⽰意项⽻击杀刘邦,但项⽻因不忍⼼⽽不予理睬。
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实则想刺杀刘邦。
刘邦的谋⾂张良见形势危机,便出外召樊哙说:“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宴会厅,斥责项⽻不守信⽤,项⽻被樊哙的⽓势折服,刘邦借机逃出险境。
5.沐猴⽽冠沐猴,猕猴;冠,戴帽⼦。
猕猴戴帽⼦,⽐喻本质不好,虚有仪表。
《史记·项⽻本纪》载,灭秦后,项⽻⼊咸阳,⼤肆烧杀,咸阳⼤⽕三⽇不绝。
谋⾂劝项⽻说:“关中⼭河四塞险阻,⼟地肥美,可作为霸王之都。
项羽成语——精选推荐

项⽻成语项⽻成语和典故项⽻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彩的英雄⼈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
在⼀⼈⾝上发⽣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古⼈,后⽆来者。
拔⼭扛⿍《史记·项⽻本纪》:“⼒能扛⿍,才⽓过⼈。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起⼤⼭,举起重⿍。
形容⼒⽓很⼤。
取⽽代之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也随众⼈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不禁脱⼝⽽出:“彼可取⽽代之也。
”先发制⼈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 年9 ⽉召见项⽻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后发则被⼈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贵族的项⽻岂肯委⾝于⼈下,按照计划,项⽻杀死了声称“先发制⼈”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旗。
破釜沉⾈以⼀当⼗公元前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合围巨⿅,项⽻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后⽣的决⼼,项⽻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粮,以⽰⼠卒必死,⽆⼀还⼼”。
项⽻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不以⼀当⼗”。
秦损兵折将,项⽻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在鸿门设宴招待汉⾼祖。
在宴会上,项⽻的谋⼠——亚⽗范增⼏次⽰意项⽻击杀汉⾼祖,但项⽻因不忍⽽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祖。
汉⾼祖的谋⾂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宴会厅,指斥项⽻不守信义,项⽻被樊哙的⽓势所折服,汉⾼祖借机脱离险境。
妇⼈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恭敬慈爱,⾔语呕呕,⼈有疾病,涕泣分⾷饮,⾄使⼈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此所谓妇⼈之仁也。
”沐猴⽽冠⾐锦夜⾏居数⽇,项⽻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婴,烧秦宫室,⽕三⽉不灭,收其货宝妇⼥⽽东。
项羽的成语有关的成语故事

关于项羽的成语故事1、霸王别姬项羽有一美人叫虞姬,常常陪伴项羽左右,但项羽要率领精骑准备突围,不得已作歌与虞姬诀别,虞姬也作歌附和,表必死之心,与项羽泪别。
霸王别姬后又被改编为戏曲、影视、小说、歌曲等文艺作品。
2、破釜沉舟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3、作壁上观由章邯带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围攻赵国于巨鹿时,赵王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救,虽然各地诸侯都有引兵前来,但是都惧怕秦军的强大,而躲在自军修筑的壁垒里不敢出来,与秦军长久相持,但不能解巨鹿之围。
项羽率领英布、蒲将军等几万楚军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时,诸侯还是只敢躲在壁垒里观看,直到项羽杀败秦军之后,诸侯才敢从壁垒里出来。
作壁上观现指让自己置身事外,不协助任何一方。
4、沐猴而冠项羽攻占并烧毁咸阳之后,想要东归彭城。
韩生听到后说:“人说楚国人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
”项羽听见这话,便把韩生扔进锅里煮死了。
5、先发制人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
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
”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2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32个故事-大全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下面介绍一些与项羽有关的成语:1. 东山再起:比喻人在失败或被打倒后能够翻身再起,重新活跃起来,比如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数次失败后,最终仍然能够东山再起。
2. 大公无私:形容为政以大公无私之心,不偏袒任何一方,和项羽和刘邦膜拜苍井空的故事有关。
3. 独当一面:比喻在一个重要的场合中,承担起独特的使命,如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地位一样。
4. 鞠躬尽瘁:意为尽职尽责,不辞辛劳,以至疲惫不堪。
如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惜一切。
5. 万人敬仰:指广大人民对于一位伟大的人物十分敬仰,如同项羽在当时人民心中所占的地位一样。
6. 临危不惧: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不畏惧,能够坚定地面对困难。
如同项羽在面对敌人时所表现出的勇气。
7. 庖丁解牛:比喻一种非常熟悉的工作或技能,并能稳妥地处理时,就像庖丁解牛那么轻松自如,如同项羽在战场上的稳妥处理各种情况。
8. 低调做人:做人谦虚,不张扬,不炫耀,如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克制和节制。
9. 痛失良机:机会来时,却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失去,如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错失机会。
10. 坐井观天:比喻目光短浅,眼界不开阔,如同项羽在事情处理中有时缺乏全局大局的视角和思考。
11. 相敬如宾:夫妻或朋友之间关系亲密、相互尊敬,如同项羽和虞姬的故事。
12. 井底之蛙:比喻眼光短浅,见识不广,如同项羽在没有意识到刘邦的战略意图时。
13. 破釜沉舟:比喻决意奋勇战斗,不顾后果。
如同项羽在决定与刘邦决战时所做的事情。
14. 横扫千军:比喻英勇无畏,战胜了许多敌人。
如同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15. 神出鬼没:比喻来去无迹,不知所踪的行踪。
如同项羽和他的部下在作战中神出鬼没。
16. 面不改色:比喻沉着冷静,不露惊恐之色。
如同项羽在危急情况下所表现的冷静。
17. 冰清玉洁:比喻纯洁无瑕,高尚清廉的品质,如同项羽为人正直高尚的形象。
18. 闻鸡起舞:比喻早起勤劳,积极向上。
成语典故和项羽有关

成语典故和项羽有关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详细是店铺带来的成语典故和项羽有关的内容,欢迎欣赏成语典故和项羽有关1破釜沉舟【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沐猴而冠【释义】:亦作“沐猴冠冕”。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四面楚歌【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取而代之【释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先发制人【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典故和项羽有关2秋毫无犯【释义】: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一决雌雄【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指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霸王别姬【释义】: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形容项羽的四字词语

形容项羽的四字词语
1.雄才大略:形容项羽具有雄才大略的智慧和能力。
2.勇猛精悍:形容项羽勇猛无畏、精悍有力的战斗风格。
3.气吞山河:形容项羽雄心勃勃,意图征服天下。
4.大义凛然:形容项羽心怀大义,行事充满正义和庄严。
5.豪情万丈:形容项羽心胸豪迈,情感激昂。
6.虎踞龙盘:形容项羽威势凌人,如虎如龙。
7.神勇无敌:形容项羽勇猛无敌,战无不胜。
8.负荆请罪:形容项羽具有勇于承担责任和接受惩罚的胆识。
9.独步天下:形容项羽在战场上无人能敌,独领风骚。
10.雄霸一方:形容项羽在一方地域内具有强大的权势和影响力。
这些词语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项羽的特点和才华。
请注意,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和评价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
1/ 1。
有关项羽的成语

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 群众,最终垮台。
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 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 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 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沐猴而冠 【解释】:〖释义〗沐猴:猕猴;冠:戴 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 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 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人言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取而代之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 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 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 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 大志和英雄气概。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 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
破釜沉舟 【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 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 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与项羽有关 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的成语
四面楚歌 【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
当年汉军抵楚营外,扮楚人声音唱歌,使楚军众人以为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从而军心紊乱,助汉 军分尸项羽,其歌云: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 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持戟兮孤立沙岗。 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家有余田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熟兮孰与之尝。 父母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胡马嘶风兮尚知恋土,人生客久兮宁忘故乡。 一旦交兵兮倒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濠梁。 魂魄悠悠兮枉知所倚,壮志寥寥兮付之荒唐。 当此永夜兮追思退省,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 我歌岂诞兮天遣告汝,汝其知命兮勿谓渺茫。 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寄兮放汝翱翔。 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俱伤。 楚之声兮散楚卒,我能吹兮协六律。 我非 胥兮品丹阳,我非邹兮歌燕室。 仙音彻兮通九霄,秋风起兮楚亡日。 楚既亡兮汝焉归,时不待兮如电疾。 歌兮歌兮三百字,字字句句有深意。 流传至今的只有歌词了,这首歌的调子已经失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取而代之:楚国末年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从小死了父亲,跟着叔叔项梁学习剑术,项羽却豪言壮语地说要学习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就教他兵法。
项梁杀了人,他们逃到吴中,秦始皇东游会稽山路过吴中,项羽远远观望并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释义】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⑵先发制人:故事说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蠢蠢欲动,请有威望的项梁去商量起义的事宜。
项梁听殷通说“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就反客为主,叫项羽杀了殷通,自立为会稽太守,然后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宣布起义反秦。
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
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
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义反对秦朝的暴政,这是老天爷要灭亡秦朝了。
先发动的可以制服人,后发动的就要被别人所制服啊!”殷通听了,叹口气说:”听说您是楚国大将的后代,是能干大事的。
我想发兵响应起义军,请你和桓楚一起来率领军队,只是不知道桓楚现在什么地方?”项梁听了,心想:我可不愿做你的部属。
于是他灵机一动,连忙说:“桓楚因触犯了秦朗刑律流亡在江湖上,只有我的侄子项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我去叫项羽进来问问。
”说完,项梁走到门外,轻声地叫项羽准备好宝剑,伺机杀死殷通。
叔侄俩一前一后走进厅堂。
殷通见项羽进来,刚站起身,想要接见项羽。
说时迟,那时快,项羽拔出宝剑直刺殷通,随即砍下他的脑袋。
项羽提着殷通的人头,佩带着郡守的大印,走到门外;高声宣布起义。
【释义】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⑶破釜沉舟: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释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釜:锅。
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⑷付之一炬: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释义】付:给;之:它;炬:火把。
一把火给烧了。
⑸衣锦还乡:吴越武肃王钱谬早年家境贫寒、生活困窘,后来迫于生计始投身军旅,未想竟由此发迹,终致割据称王,占有吴越十三州土地,成为一方霸主。
显贵后,他决定效仿汉高祖故事荣归故里,打算好好在家乡人面前炫耀一下。
于是一面下令将家乡改命为“衣锦军”,并在故宅旧园基础上大修宫殿楼阁,穷极壮丽一时,另一面又召聚亲朋故旧、邻里乡人整日笙歌燕舞,欢宴不休,甚至于把自己幼时玩耍嬉戏的地方披上锦绣彩缎,表示不忘过去。
他同时自鸣得意地令乡人四处传唱自己的《还乡歌》,以歌功颂德,家乡因此蔚为轰动,热闹非凡,人称当年汉高祖刘邦唱《大风歌》时也不过如此。
【释义】衣:穿;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表示向亲邻炫耀自己的富贵。
⑹沐猴而冠: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秦。
他们在全国各地和秦军作战,没有统一的指挥,于是约定:如果谁能够先打入咸阳,推翻秦朝的暴政,谁就做关中王。
在这些起义军将领中,刘邦和项羽是最有实力的,刘邦虽然出身卑微,但善于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领高强的人。
而项羽本人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所以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军事力量是最强的。
但是,他这个人有些刚愎自用,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一向独断专行。
在战争发展的过程中,刘邦充分听取部下的意见,进攻路线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较小,因而得以抢先一步进驻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灭了秦朝。
但是,刘邦心里清楚,凭自己的实力一时还无法与项羽对抗,他便以退为进,先将军队撤出了咸阳,等待日后有了机会再成就大事。
项羽的路线安排不是很好,所以总是和秦军正面遭遇,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晚来一步。
所以他对刘邦极为不满,就以胡作非为来发泄心中的怨愤。
项羽率领大队人马到处冲撞杀戮,又放火烧了秦宫,大火烧了几个月,把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烧成了一片焦土瓦砾。
即便这样,他还觉得不够解气,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宝玉器洗劫一空,然后准备率领众人回到江东。
当时,项羽手下的有识之士劝他说:“咸阳处在关中要地,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而且地势险要,您不如就在这里建都,这样有利于您奠定霸业。
”项羽本也有些心动,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阳已被自己弄得残破不堪,哪里还像个都城的样子?就更加怀念故乡,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
他对那个劝他的人说:“人要是富贵了,就应该回到故乡去,让父老乡亲知道你现在是什么样子。
要是富贵了还不回故乡,就好像是穿着漂亮的锦绣衣服在黑夜里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没有人看得见,有什么用呢?所以我还是要回到江东去。
”那人听了这话,觉得项羽实在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对别人说:“人家都说楚国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样,我以前还不相信,这次和楚王谈话之后,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不料,这句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气,立即把那人抓来,投入鼎镬里活活烹死了。
【释义】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猕猴装扮成人样。
比喻徒有仪表或地位而无真本领;也可形容坏人装扮成好人。
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释义】把刀枪都放进兵库里去。
指没有战争;不用武备;也指和平麻痹;解除武装;不作戒备。
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
现形容思想麻痹。
⑻逐鹿中原: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见韩信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自带队伍去与刘邦争天下。
可韩信不听他的建议。
刘邦打败项羽后,由吕后矫诏设计擒住了韩信,说韩信谋反,一心要除掉他。
韩信受刑前后悔极了,说:“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才会有今天!”杀了韩信后,刘邦下令抓来蒯通,也要治他的罪。
临刑前,刘邦说:“你让韩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杀了你,有什么话要说吗?”蒯通一点也不害怕,十分平静地说:“狗都知道要忠实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时是韩信的手下,当然不会忠实于你。
再者,秦朝已近颓势,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权,谁力量大就会得到它。
与你争夺天下的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如果你要杀我那就杀吧。
”刘邦听后,觉得蒯通很有胆识,十分欣赏他,就把他放了。
【释义】在中原争夺天下。
比喻争夺政权。
逐:追赶;鹿:比喻帝位、政权。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⑼四面楚歌: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
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⑽霸王别姬: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
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释义】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⑾无颜见江东父老:公元前203年,韩信把兵马驻扎在垓下,准备与项羽进行决战。
他在十个方向埋伏了军队,又派士兵冲着楚营大声叫骂,引得项羽率领十万大军一直冲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陷入了汉军的重重包围。
到了夜里,包围楚军的汉军营中传来了楚地的民歌声,阵阵楚歌婉转凄凉,不少楚军士兵都留下了眼泪。
项羽吃惊地说:“难道楚军全都投降了刘邦吗?不然汉军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楚人呢?”项羽稳定了一下情绪,跨上战马,率领八百多名壮士组成的骑兵队,趁着夜色突出重围,向南奔去。
汉军将领灌婴立即率领五千骑兵追击。
项羽跑到阴陵时迷了路,问一位在田中耕作的老翁该怎么走,老翁告诉他向左。
项羽向左跑去,结果闯进了一片大沼泽之中,被汉兵追上了。
项羽的骑兵与赶来的汉兵展开了血战。
项羽左刺右劈,杀了不少的汉兵。
汉军将士看到项羽这么勇猛,一时间不敢逼近,只是远远地叫嚷喊杀。
项羽和骑兵们跑到了乌江边。
乌江的亭长正划着一只小船等在江边,见到项羽过来,就对他说:“您赶紧上船过江东去吧。
江东地方虽小,也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您还可以在那里称王。
”项羽听后笑了一笑说:“当初我与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进,现在我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就算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说完,他将心爱的乌骓马送给亭长,又转过身,和剩下的士兵手持短剑与汉军拼杀。
项羽一人消灭了数百名汉军,自己身上也受了十几处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⑿东山再起:谢安原籍陈郡阳夏,后迁居会稽(绍兴),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作文。
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
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释义】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