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成语·说项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详案)
项羽评课
白云六小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群文阅读——项羽
评课稿
在这一次的群文阅读实验课题课例展示活动中,燕黔仙老师带领六年级的孩子为大家提供了一节信息量超大的“群文阅读”课例《走进项羽》。
学生在崭新的阅读理念下,整合6个成语故事,多方位解读“西楚霸王”走向末路的原因,课堂突破以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传统,将提升阅读能力作为学习的重心,激起了听课老师极大的兴趣,也给实验基地的课题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燕黔仙老师的这堂课之所以如此吸引我,原因有二:
一、选文思路
项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借鉴的地方,而燕老师选择了这样一个“失败”的英雄,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为学生的进一步自主阅读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还可以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积累成语。
二、课堂教学设计
1.燕老师在整节课充当的是半个观众的角色,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由学生主持、引出各个环节的学习,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并有效吸引学生注意。
看得出课前花了很多时间准备,非常充分。
2.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力能扛鼎与取而代之》,主要先给学生引导,完成图式一,让孩子们依葫芦画瓢,把后面的故事一一填入,这样就能让学生轻松阅读并理解。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无论是解决字词障碍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梳理都发挥了集体的力量。
4.对比阅读。
图式阅读的作用凸显。
通过比较阅读,梳理出项羽的优点、缺点,人生的上坡路和下坡路,从而对人物形象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感悟。
整堂课形式新颖,构思独特,时刻吸引着学生和老师们的眼球,是一堂高质量的群文阅读课例。
毛红玉
2014.4.。
项羽本纪(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本纪(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掌握史记的基本特点,能够解读并分析史记中的重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法、问题驱动法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项羽的人物形象,体会史记作者对项羽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史记的特点,项羽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史记的文学性、历史性之间的平衡,项羽形象的多面性。
三、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历史文献的对比,突出史记的特点。
2. 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和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项羽本纪,了解其主要内容。
3. 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将项羽本纪与其他历史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史记的特点。
4. 问题讨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作者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项羽本纪的主要内容,总结史记的特点。
2. 深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思考史记作者对项羽的评价。
3. 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学习,了解项羽本纪的历史背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项羽本纪的理解程度,史记的特点,以及项羽形象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项羽本纪的内容,是否讲清楚了史记的特点。
2. 反思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和问题驱动法是否有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项羽形象的理解是否深刻,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年级群文阅读: 《“刀光剑影”里的项羽》教学设计(教案) 全国第五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
【预设学生回答3:项羽的优柔寡断,找出相关的证据。】
【预设学生回答4:项羽的英雄末路,你有什么感想?理解“四面楚歌”的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5:项羽的残暴乖戾,项羽的高调行事、不听劝阻、妇人之仁、学艺不精、不听劝告、意气用事,不能忍辱负重。都要找出相关语句。理解“沐猴而冠”的含义】
【学生一边回答一边上去板书:胸怀大志,学而不精,骁勇善战,残暴乖戾,缺乏预见性,优柔寡断,高调行事,妇人之仁等】
(二)教师小结:你们刚才的解读都很正确,合起来就很全面了,这就是项羽的性格,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你对项羽还有别的看法,那就要看你从哪方面去看了。【教师板书:性格】
2
从这个故事里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征?在哪个情节中体现出来的?做一个你看得懂的批注。
3
项羽前期的成功和后期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
你认为故事中项羽做得好不好,说明理由,如果你认为他做得不好,那么以你的观点,怎样做才好?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成语?口头说一说成语意思。
备注:以上问题解决后分别记录在便利贴上面,贴在你认为最恰当的地方。
二、进入议题,小组分享读书成果
6个人一组,每个人读一个故事。向别人讲述故事内容,分享读书心得,每个人2分钟时间。【注意讲话的精要和语速,拣重要的说。】
三、比对整合,相互交流
每个同学把对项羽不同的评价做一个比对和整合,可以用句型:
项羽不仅是一个......还是一个......更是一个......的人,但是,他......他......
《读成语说项羽》课程教案
《读成语说项羽》案例一、教学过程: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1.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
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
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望梅止渴(曹操)精忠报国(岳飞)三顾茅庐(刘备)卧薪尝胆(勾践)完璧归赵(蔺相如)凿壁偷光(匡衡)四面楚歌(项羽)破釜沉舟(项羽)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
(板书题目)2.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1.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2.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
3.简单体会成语意思,联系生活努力尝试运用。
4.说印象:读完这个故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简单批注。
(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语)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一)出示阅读提示,自主学习1.读: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
2.勾: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
3.想:根据故事内容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4.批注: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二)出示图表,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
共同完成表格。
(支持多种观点并存)四、全班分享,点拨引领1.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相机实施有效指导。
预设:《破釜沉舟》语句: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
意思: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概括人物性格:毅然决然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计谋……《沐猴而冠》语句: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叫手下士兵把那人扔进锅里烹杀了。
意思: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
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
文言文二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文言文二则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群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文言文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本文以文言文作为教学对象,设计了两个群文阅读教学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案例一:《史记·项羽本纪》选段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选段,使学生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步骤(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项羽的形象,激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2)阅读文段指导学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选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和生词意义,引导他们了解项羽的背景和个人特点。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4)思考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项羽与刘邦相比,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项羽为什么会被称为‘霸王’?”等问题。
(5)总结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案例二:《论语·述而》选段1.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论语·述而》选段,使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述孔子的名言或问题,引发学生对孔子思想的思考和讨论。
(2)阅读文段指导学生阅读《论语·述而》选段,解读其中的句子和隐含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3)开展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展开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他们对孔子思想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4)思考问题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你认为孔子思想如何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
(5)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巩固他们对《论语·述而》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将所学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两个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和思想,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技巧,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项羽的故事趣味讲解教案
项羽的故事趣味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项羽的故事趣味讲解教学目标:1. 了解项羽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 通过趣味讲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项羽的成长经历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学习如何运用趣味讲解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项羽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3. 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和简短的介绍引起学生对项羽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项羽,了解他的故事。
主体(30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项羽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结合图片和动画,生动地讲解项羽的故事。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4. 利用问题和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 项羽的战略和领导能力如何影响了中国历史?- 如果你是项羽,你会如何应对刘邦的挑战?-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扮演项羽和刘邦,模拟他们之间的对话和辩论。
总结(10分钟):1. 回顾项羽的故事和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小组活动中的观点和体会。
3.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和评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项羽和中国历史的书籍或文章。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3.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项羽的影响和中国历史的相关主题。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生小组活动的成果和讨论记录。
3. 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反馈,鼓励他们对项羽和中国历史的思考和表达。
教学资源:1. 项羽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学生阅读材料和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备注:1. 教案中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教育阶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4年级《“刀光剑影”里的项羽》群文阅读优秀教学设计
全国第五届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文本:取而代之项羽从小同叔父项梁一起生活。
小时候,项梁教他读书写字,可是才学了一半项羽就没了心思。
于是,项梁又教他剑术,可他还是不太感兴趣,不够专注。
项梁因此很是生气,责问他究竟想学什么。
项羽便说:“写字能够用来书写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深入学习,我要学的是能敌万人的本事。
”项梁暗自惊讶,觉得他有大志向,便开始教项羽兵法。
项羽非常喜欢,可是学了个大概之后他又不肯多学了。
后来,项羽随项梁辗转来到了吴中地区。
当时项羽身长八尺多,力气大得足以扛起大鼎,并且才气过人,所以吴中的人都很惧怕他。
一次,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
围观时,项羽说:“总有一天,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这是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也因此觉得项羽非比寻常,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破釜沉舟在秦朝残暴的通知下,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继位,继续施行暴政,民不聊生。
最终在公元前209年,各地诸侯、豪杰纷纷举起反对秦朝暴政的旗帜。
因为当年秦灭六国时,有“亡秦必楚”的说法。
为了师出有名,早已起义的项梁、项羽便在谋士范增的指引下,开始拥立楚怀王。
公元前208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赵王连夜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派他们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
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实力强大,竟然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肯前进。
当时军中已经没有足够的粮草,士兵只得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
可是,宋义对此不仅视若无睹,还每天自顾自地举行宴会,大吃大喝。
项羽看不过去,便杀了宋义,自己当了上将军,带着军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军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
随后,他又亲自率领主力军队过漳河,解救巨鹿。
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带上三天干粮,然后便传下命令:把军营放把火统统烧毁,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凿穿沉入河里。
项羽故事教案
项羽故事教案教案标题:项羽故事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项羽的个人经历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项羽的角色和对历史的影响。
2.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读相关事件。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工具。
2. 项羽的故事相关资料和书籍。
3.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项羽的形象和相关历史事件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项羽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吗?探究(15分钟):1. 分发资料或书籍,让学生阅读有关项羽的故事,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他的失败和胜利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讲解(15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项羽的生平事迹、重要历史事件和他的角色。
2. 解释相关历史术语和概念,如楚汉战争、刘邦、秦朝等。
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回答与项羽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项羽的看法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2. 提问:你们对项羽有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认为项羽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项羽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研究项目,深入探究项羽的影响和他所处时代的背景。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的书面作业和练习册答案。
3.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个人研究项目成果。
教学延伸:1. 将项羽的故事与其他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对比,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读故事 识项羽 学成语
读故事识项羽学成语安居明德学校:刘静选文:《巨鹿之战》《垓下之战》《鸿门宴》教学目标:1.大量阅读,扩充课堂容量,激发阅读兴趣。
2.积累成语,理解成语意思。
3.练习用速读法阅读文章,了解故事大意,了解项羽的性格,培养根据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
4.在交流中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想法,进行比对,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难点:1.快速阅读,培养学生根据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观点的能力。
2.积累相关成语,在交流中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想法,进行比对,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1.《疯狂猜成语》课件出示:有关与诸葛亮的几个成语(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意图:意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醒学生本科的焦点也在于成语故事和相关历史人物。
】2、引出课题(板书:读故事学成语说项羽)二、听故事,初步了解项羽1、师讲述少年项羽的故事2.生交流评价初识的项羽3、引出故事中的成语(力能扛鼎取而代之)二、同读故事,再识项羽师过渡:孩子们,力能扛鼎的项羽少年时就发出了取而代之的豪言壮语,在以后的人生中,他究竟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读他的故事,学习跟他有关的成语。
(一)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两个故事,了解项羽。
1、自主阅读2、阅读检测(两个故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巨鹿之战发生的时间?(2)故事发生的地点?(3)项羽运用了什么战术大战秦军?(4)《垓下之战》中,项羽中了韩信和刘邦的什么计谋?(5)项羽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意图:意在检测学生凭借快速阅读浏览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帮助学生简单理清故事的脉络。
】(二)默读《鸿门宴》,同桌讨论完成文章后面的思维导图1、自主阅读2、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3、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的思维导图。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4、关注文中张良的一句话,引出故事中的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图:意在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和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引发学生对故事中成语的注意和学习。
高中二年级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说不尽的项羽”教学设计
说不尽的项羽(2019.3.14)----《项羽之死》人物分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深入解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矛盾性,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二、学习目标设定依据新课标要求:(一)语文核心素养要求: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二)课程目标要求: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2019):(一)对文言文要求:分析综合C:(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鉴赏评价D:(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学习方法:个人自主+小组交流+合作评价四、学习环节:(一)、解读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矛盾性,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1、阅读下面语段,思考文后问题司马迁: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思考:(1)从“欲东渡乌江”到“我何渡为”,请揣摩项羽的心理。
《鸿门宴》之“话说项羽” 教学设计
《鸿门宴》之“话说项羽” 教学设计作者:李超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0期一、教材分析《鸿门宴》是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三课,涉及文言文知识积累和人物形象分析,我设计了几点:①走进司马迁②阅读《鸿门宴》把握故事情节、积累文言知识③分析双方人物性格、赏对照烘托手法④话说项羽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基础的文言知识,对人物分析能结合描写文字简要分析,但辩证思想还差一些,对材料的整合能力还需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有一定基础,还需锻炼,所以选择一课时强化指导。
三、本课时指导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深入分析项羽性格特征,能够历史地看待人物。
2.培养占有和研究资料,利用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挖掘有意义的内容进行研讨,通过辩论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
2.培养占有和研究资料,利用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以宿舍为单位,学会合作和分享,培养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2.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增强批判、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延伸阅读《优化设计》中的《巨鹿之战》及印发的《项羽之死》,结合《鸿门宴》深入分析项羽性格特征,能够历史地看待人物。
2.课堂难点在于辩论,包含确定环节和自由环节,辩手的准备和发挥很重要,占课堂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五、媒体设计思路课件使用powerpoint,操作简单,以幻灯片展现。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他们说-——你们说——我说——它们说1.他们说(1)导入并背诵一场鸿门宴,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有人说,项羽这一失足成千古恨。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也预示了结局。
几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项羽,24岁起兵反秦,31岁身亡垓下,在风起云涌的历史舞台上只活跃了短短八年,却给人们留下了经久不衰的鲜明印象。
毛主席引用这段史实,号召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告诫我们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不可贪图虚名。
项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项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群文阅读是一种注重学生参与和合作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共同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围绕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展开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1. 学习掌握项羽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2. 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项羽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配发材料分发与项羽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如《项羽本纪》、《长歌行》等,要求学生在阅读前先自主预习,了解文本内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共同阅读和讨论。
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彼此的理解,解读项羽这一历史人物。
4. 回顾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
全班共同回顾各个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形成全面的认识。
五、教学活动设计1. 激发兴趣利用图片、视频或音乐等多媒体素材,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兴趣与好奇心,激发学生对项羽的阅读热情。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学作品或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经验进行合作,共同理解和解读。
3. 讨论分享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并确定一个代表向其他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不同的意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交流。
4. 整体总结在小组分享结束后,全班共同回顾和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成果,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六、评价方法1. 小组评价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评价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包括观点的独特性、表达的清晰度等方面。
鼓励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和接受他人的评价。
2. 教师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表达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
七、延伸活动1.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项羽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项羽的传记或小故事,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项羽之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死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设计一节群文阅读教学,以项羽之死为核心内容,旨在通过学习群文阅读的方式,深入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历史意义以及文学创作中的再现和演绎。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分析文学作品中对项羽之死的再现和演绎;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文学作品中对项羽之死的再现和演绎。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为学生呈现一张展示项羽形象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项羽的了解与思考。
例如:“你对项羽有哪些了解?你认为项羽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步骤二:背景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资料或课堂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项羽的生平和战争经历,以及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同时,着重讲解项羽之死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步骤三:群文阅读(25分钟)1. 分发多种群文作品,如历史文献、传记、小说、戏剧等,涉及到项羽之死的描写和再现内容。
2. 学生自主阅读并做笔记,重点关注作品中对项羽之死的再现方式和情感表达。
3.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不同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四:文学创作讨论(25分钟)1. 针对学生在群文阅读中的感知和体悟,引导讨论项羽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者在塑造项羽形象和讲述项羽故事时的用意和目的。
步骤五:作品欣赏与评析(25分钟)1. 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项羽与刘邦》、《双城记》等,阅读其中描写项羽之死的片段。
2.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因素对项羽之死的表达方式产生的影响。
3.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
步骤六:总结与展示(20分钟)1. 学生汇报群文阅读和文学作品分析的心得体会。
群文阅读探究之项羽形象
• 楚河汉界,划鸿沟,天意亡楚。四面楚歌,纵不敌,宁死不渡。
• 战死东城,犹责天,含恨离世。可叹一生,称霸王,呜呼哀哉!
•
•
———刘毅
• 述尽霸王壮阔一生,四言间三言,气势雄强,读之铿【kēng】然有知如此,何必当初。设宴鸿门,奈何玦空举、剑虚 舞,竟义释刘邦。
• 怀王之约实抑羽,死爱面子活受罪!
•
七、鸿沟议和,纵虎归山
• 汉军方围钟离眛于荥阳东,项王至,汉军畏楚,尽走险阻。
• 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通“疲”,疲劳)食绝。汉遣陆贾 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
•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 学习目标
• 结合群文阅读资料,充分认识并客观评价项羽的人物形 象。
• 一、 •
学万人敌,力能扛鼎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 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 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完毕、终了)学。秦始皇 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 其口,曰:“毋妄言,族(灭族)矣!”梁以此奇(认为……不寻 常)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 忌惮、害怕)籍矣。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
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隐
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
•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 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
项羽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项羽群文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一、引言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故事被广泛地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教学中。
本文将设计一个以项羽群文阅读为主题的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项羽和他的时代背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案例背景本案例适用于初中语文课堂,可以作为一节群文阅读课的教学内容。
学生已经学过《项羽本纪》和《陈涉世家》两篇群文,对项羽的故事和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项羽群文的主要内容和时代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学生欣赏项羽雕塑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羽的形象,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项羽的雕塑作品图片,并与学生分享。
学生可以欣赏作品并描述其中的细节,同时了解项羽的形象给人的感觉和意义。
2. 学生朗读《项羽本纪》和《陈涉世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项羽本纪》和《陈涉世家》两篇群文,学生可以分组进行朗读,然后进行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学生分析项羽的形象学生根据所读文章内容,分析项羽的形象特点。
他们可以从项羽的言行举止、个人品质、军事才能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用词语或短语形容项羽的形象特点。
4. 学生探究项羽与历史时代的关系学生了解项羽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并分析项羽的形象与该时代的特点的关系。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项羽对于这一时代的作用和影响。
5. 学生欣赏项羽相关的艺术作品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项羽相关的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戏剧、电影等。
学生欣赏作品,并讨论作品中的项羽形象是否符合他们对项羽的理解。
6. 学生撰写文章总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项羽的文章总结。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项羽的了解和感受,表达对项羽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并陈述自己对项羽群文的理解和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成语·说项羽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详案)一、聊聊成语人物,激发阅读期待师:同学们都读过很多成语吧。
其实,很多成语都和人物有关。
我们来试试,说说和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
屏幕出示:教师读成语学生说人名师:有没有发现,关于项羽的成语是挺多的。
楚霸王项羽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言行故事千古流传,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风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成语,说——项羽。
(板书题目)师:那项羽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二、阅读材料,习得学法师:请同学们自由默读成语故事《取而代之》。
师:请睁大你们的眼睛,试着从文中寻找能体现“取而代之”的语句,进行勾画。
生:项羽说:“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你真会发现。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味道, (生读) 师:这里是谁要取代谁呢,生:项羽要取代秦始皇。
师:你了解秦始皇吗?说说看。
生:秦始皇是个皇帝。
生:秦始皇派人修建了长城。
师:秦始皇的确是个大人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绝对的权威。
那当时的项羽是个怎样的人,生:项羽当时是个小孩。
师:你以为项羽还很稚嫩,可惜不太准确。
生:我觉得项羽可能是个战士。
师:当时的项羽啊,22岁。
可他说了怎样一句话呢?生:“总有一天,我会取而代之的。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看看项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纷纷举手) 师:别急。
先把你想出的答案写在那句话旁边。
(生动笔书写)师:像这样,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写在语句旁边就叫批注,是读书的一种有效方法。
师:都写好了,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项羽胆大包天。
师:请说说理由。
生:当时是秦始皇的天下,周围都是秦始皇的人,要是这样的话被人听见,会有生命危险。
所以,我认为项羽胆大包天。
师:分析很有道理。
一定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项羽很有抱负。
师:关键词——抱负。
生:我觉得项羽青年时候就有野心。
师:巨大的野心,对吗,生:我觉得可以是胸怀大志。
师;拎出关键词——胸怀大志。
师:同学们思维很活跃,词汇更丰富。
从《取而代之》这个成语里,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项羽的胸怀大志。
(板书:胸怀大志)三、分层推进,小组合作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都有哪些要求。
哪个孩子来读读,生:快速浏览其他五个成语故事。
师:可以采用跳读或者略读的方法,一目可以几行。
浏览的时候,可以放弃一些,但一定要紧紧地抓住一些地方细读。
生:勾出能体现成语大意的语句(或语段)。
师:请注意,可以是语句,还可以是语段。
生:简单想想成语意思。
生:紧扣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或者人物形象),进行批注。
师: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师:你们的辨别能力非常厉害。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概括出项羽的性格特征。
开始你们的学习之旅吧。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师: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图表格,请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将你们的学习成果进行填写。
特别提醒,如果小组内观点不同,请将不同的观点一并填入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表格。
(支持多种观点并存),小组内交流,根据提示,共同完成图表。
三、全班分享,点拨引领师:很多小组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能各抒己见。
那我们现在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师:看哪个小组能选择一个成语进行交流,生:我们交流的是《破釜沉舟》。
师:你们找到的语句是——生:(项羽)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通通烧毁。
师:你是怎样看待破釜与沉舟的,谁更关键,生:破釜,只是没有做饭的锅;沉舟,便再也没有渡河的船了。
我认为沉舟更关键。
师: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能败吗,生:不能败。
因为如果败了,后有兵,前有漳河,没有生之路。
生:如果败了,项羽就死定了,没有退路。
师:这退路是谁堵死的,生:项羽自己。
师:是啊,项羽把所有的退路都堵死,带着部队去打仗。
项羽又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生:有勇气。
师: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生:足智多谋。
师: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看来项羽的计谋是成功的。
生:鲁莽。
师:不计后果,不留退路,你读出的是鲁莽。
我同意~师:那在《破釜沉舟》里的项羽,我们一起来概括:不留退路的勇气。
请继续交流。
生:我们交流的是《妇人之仁》。
我们感受到项羽的婆婆妈妈。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项王待人又恭敬又有爱人之心,说话挺温和,看见别人病了,他会掉眼泪,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给病人。
可是人家立了功,应当封爵位的时候,他却不封了。
就是封了,他也还拿着封爵位的印,左摩右摩,把印的四个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交给人家。
所以说,他的好心眼只不过是婆婆妈妈的好心眼罢了。
师:你们的证据极为充足。
但婆婆妈妈,却不是一个将军应有的风格。
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生:我觉得项羽优柔寡断。
在封官时,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
师:嗯,作战应该坚决果断,优柔寡断可是兵家大忌。
战功卓越的项羽,也有不可原谅的瑕疵。
(板书:优柔寡断)生:我们交流的是《一决雌雄》。
我们觉得项羽武艺高强,有霸气。
师:那你能读读你找到的语句吗,生: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
生:我觉得这里的项羽性格直爽,不转弯抹角。
师:你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我还想让同学们读读刘邦说的那句话。
生: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也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生;我懂了,项羽有勇无谋。
师:你的反应真快,立刻理解到了项羽在计谋上的不足。
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在《一决雌雄》里我们确实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
(板书:霸气十足有勇无谋)生:我们交流的是《四面楚歌》。
在这个成语里,我们觉得项羽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师:宁愿自刎,也要保留尊严,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生:我觉得项羽死要面子。
师:怎么这样理解,生:其实项羽可以安全地过江,回到自己的家乡,然后组织家乡的青年继续战斗。
师:这叫东山再起,从头再来。
生:我觉得项羽有自知之明。
师:我很想听听你的想法。
生:经历这次失败,项羽终于知道了自己的错误。
他应该对自己的错误负责。
所以自杀也是应该的,不要再等到别人来处罚。
师:有着属于自己的思考,此处应该有掌声。
从《四面楚歌》的成语里,我们读到了保持尊严,死要面子。
好象还有一个成语在等着我们, 是谁呢?生:《沐猴而冠》。
师:“冠”还是“冠”呢,生:“冠”。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劝阻的人听了这话,气愤地说:“人们说楚国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猕猴,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这里的“冠”是帽子的意思,所以读“冠”。
师:真会学习。
这句话其实具有讽刺的味道,是讽刺谁的,生:项羽。
师:他想讽刺项羽的什么,生:只有君王的表面,却没有君王的才能与气度。
师:这个人劝说项羽成功了吗,生:没有成功,反而把小命给丢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项羽,生;心胸狭窄。
师:不能容天下之事。
生:倔强。
师: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也叫固执己见。
生:我还觉得项羽心狠手辣。
师:没错。
好心好意地劝说,结果命黄泉。
《沐猴而冠》让我们看到项羽固执己见、心胸狭窄的影子。
师(指板书):《取而代之》的胸怀大志,《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妇人之仁》的优柔寡断,《一决雌雄》里的霸气十足、有勇无谋,《四面楚歌》保持尊严、死要面子,《沐猴而冠》的固执己见与心胸狭窄,让我们看到项羽的性格。
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我发现一个人身上可以具有那么多的性格。
生:我觉得人物的性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很多种。
师:是啊,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
五、紧扣性格特征,思辨人物成败师:这几个成语大致可以概括项羽的一生: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破釜沉舟的毅然决然,让秦朝成为历史,项羽成为西楚霸王。
楚汉相争,沐猴而冠的项羽要和刘邦一决雌雄,最终迎来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师:项羽的人生很短,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长。
在你眼里,项羽是成了,还是是败了,生:败了。
师:就战争而言,项羽的确败得很惨。
(指板书)能在性格里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吗,生:优柔寡断。
生:有勇无谋。
生:固执己见、心胸狭窄。
生:死要面子。
师:在我国历史上,项羽毕竟是闪着光芒的人物,一定有他的成功之处。
我们来找找他成功的因素。
生:青年时期的胸怀大志。
生:破釜沉舟,不留退路的勇气。
生:霸气十足。
师:在我们看待问题时有时可以换换角度。
透过项羽最后的自刎,我们发现了项羽的失败,但同时也发现了项羽的成功。
生:项羽失去的是生命,却被后人称为英雄,这也是一种成功。
师:是的。
真正让项羽流传下来的,就是他那种顶天立地的精神,那种宁为玉碎,不为全的光芒。
我们一起读读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 生当人作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学到这里,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性格与成败的关系,生:我觉得人生性格可以影响人生成败。
生:我认为人生成败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
师:其实,人生成败往往与人物性格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去读读关于项羽的其他故事。
下课~课前准备:《读成语说项羽》这组文本,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所以事前让学生了解项羽的人生经历。
看来,这种铺垫是有效的。
学生在提炼项羽性格的过程中,能不拘一格,各抒己见,非常不错。
只是,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思维飞得过远,而我没能很机智地收回。
,以至于让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影响。
同时,对项羽人物性格与人生成败的讨论,我尽量地做到学生简单体会即可,没能过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