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并序 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背景介绍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风貌、文化特点等。

介绍《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2 诗歌概述简述《孔雀东南飞》的内容梗概,包括诗歌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诗歌逐句解析2.1 首句解析解读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的意义和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开头的表现手法和情感氛围。

2.2 中间句解析选取诗歌中的几个重要句子进行详细解析,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等。

分析句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3 结尾句解析解读诗歌结尾“未若柳絮因风起,入夜愁满江南。

”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抒发。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结尾的作用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内容、形象和情感等方面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讨论诗歌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反映和启示。

3.2 主题关联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华丽、含蓄等,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魅力。

举例说明诗歌中的语言巧妙和独特之处。

4.2 意象运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创造和运用,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作用。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语言特色等关键点。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5.2 拓展活动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孔雀东南飞》的短文或者进行诗歌朗诵等。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刘禹锡的其他作品,深入研究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第六章:比较学习6.1 比较其他古诗选取几首与《孔雀东南飞》主题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2)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理解诗中传达的忠诚、爱国等价值观念;(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作者刘禹锡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4)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3)诗文背景与意象、情感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文背景与意象、情感的关联;(2)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美。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典文学的喜爱程度,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

六、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诗歌背景、重点词句解析等内容;2. 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学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3. 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所需的音响、投影等设备正常运行。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汉乐府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特点、分类、代表作等。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如“自缢”“徘徊”“葳蕤”“纨素”等,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诗。

∙学习诗歌中通过人物对话、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情节结构。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古朴韵味和情感力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梳理诗歌的情节,分析导致悲剧发生的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感受封建礼教对青年爱情的压抑和摧残,培养学生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识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的美丽聪慧、勤劳善良、坚贞不屈,焦仲卿的忠于爱情、懦弱但又有反抗精神,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对话描写中体现。

∙梳理诗歌的情节结构,包括刘兰芝被遣归、离别焦仲卿、拒婚太守子、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等情节,分析每个情节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体会诗歌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如刘兰芝的临别话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焦仲卿的誓言“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分析这些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作用。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封建礼教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中所起的作用,包括封建家长制、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观念等方面,理解诗歌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

∙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如古代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地位、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以及人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等,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一些古代民间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引出《孔雀东南飞》,激发学生的兴趣。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6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难点句子。

2.2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3 主题探讨学生探讨作品的中心主题,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主题。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4.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和主题。

4.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5.2 课文朗读与翻译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辅导翻译难点句子。

5.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4 主题探讨学生探讨作品的中心主题,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六章:课后作业6.1 作业内容熟读课文,巩固翻译记忆。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作品中某个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6.2 作业要求预习内容要全面,对课文中的难点要有初步理解。

第七章:评价方式7.1 评价目的评价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7.2 评价方法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占40%比重。

课堂表现:占30%比重。

小组讨论参与度:占20%比重。

个人表达能力:占10%比重。

7.3 评价标准课后作业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深入,表达流畅。

课堂表现要求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准确。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1. 简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如关注作品的结构、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第二章:作品梗概教学目标:1. 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1. 简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第三章:作品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教学内容:1. 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如爱情、自由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探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第四章:创作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创作背景。

2. 探讨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简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创作背景。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

语文教案-孔雀东南飞并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把握诗中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诗人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提出疑问。

三、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

四、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偶、排比等。

2.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如悲壮、豪放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等。

2.分析句子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讲解,自主分析诗歌中的其他重点句子。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反馈问题,指导学生改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悲壮、豪放等。

2.分析诗歌的情感来源,如家国情怀、个人遭遇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讲解,自主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反馈问题,指导学生改进。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对偶、排比等。

2.分析诗歌的艺术效果,如生动、形象等。

三、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讲解,自主分析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完成课后作业。

2.教师批改作业,反馈问题,指导学生改进。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现的爱情主题,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背景;2. 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3. 作品所展现的爱情主题及其价值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和把握;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3. 联系现实生活,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基本内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分享学习心得;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5. 启发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作者和诗歌基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主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分享学习心得,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手法和情感表达。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解读作品中所展现的爱情主题。

5. 启发引导: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价值意义,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时代风貌和民族精神;(2)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如何把握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赏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欣赏诗歌的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鉴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2. 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4. 写一篇关于《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掌握情况;2. 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和价值观的树立。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内容;(2)了解作者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3)分析并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真挚感情,培养正确的爱情观;(2)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提高对封建礼教的辨识能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基本情节及其内在逻辑关系;2.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作品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作品反映的封建礼教对个人命运的影响;3. 作品艺术特色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雀东南飞并序》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创作背景;1.2 提问:请问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3.1 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梳理故事脉络;3.2 探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3 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4. 课堂小结4.2 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5. 课后作业5.1 背诵课文《孔雀东南飞并序》;5.2 分析并评价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段心得体会。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爱情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从不同文化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2.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根据《孔雀东南飞并序》改编的影视作品,对比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差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1.2 教学内容1. 简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进行古文阅读训练和文学鉴赏指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3. 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

2.2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3.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古文阅读和文学鉴赏。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和意象。

3.2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年代。

2.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进行案例分析。

4. 布置作业,进行古文阅读训练和文学鉴赏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情况。

4.2 教学反馈1. 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反馈。

2.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建议。

3. 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教材和相关学术资料。

2. 网络资源和相关视频资料。

3. 参考书籍和文学鉴赏工具。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朗诵比赛。

2.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批评写作。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计划6.1 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艺术特色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李白生平介绍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查阅字典,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难题。

(2)分享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

(2)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境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文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总结,强调诗文中的美好品质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提醒学生注意诗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如字词的正确书写等。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文。

(2)选取一首李白的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3)能够运用作品中的诗句和意象进行创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模仿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2)理解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刻性;(3)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对作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读;(2)诗中深层情感和哲理的领悟;(3)创作实践中对诗意的追求和表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李白及《孔雀东南飞》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读古代文化知识;(3)让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特点。

3. 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爱情、亲情、友情等主题,领悟其深刻内涵;(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进行互动交流。

4. 创意写作:(1)启发学生模仿诗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2)鼓励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文;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爱情、亲情或友情的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提升。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全文;(2)了解作品的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无奈;(2)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孔雀东南飞(并序)》原文的背诵与理解;2.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3. 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的理解;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孔雀东南飞(并序)》全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孔雀东南飞(并序)》,了解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全文,理解诗意;(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5. 字词讲解(1)讲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2)学生记录,巩固知识点。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1)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深入讲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

(2)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孔雀东南飞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孔雀东南飞并序》的背景知识及诗歌主题。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析。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真挚感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

3. 推荐阅读其他陆游的诗歌,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七、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教学设计《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孔雀东南飞》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基本特点,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和看法,初步掌握汉代叙事诗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2、通过本诗的具体学习,掌握《孔雀东南飞》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曲折而完整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

学习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3、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并且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试图让学生理解这场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4、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同时注意诗中一些同义复词、重叠词、多义词、活用词的词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1、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教学安排】计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用来完成对诗歌的朗读、初步理解和字词分析;第二课时用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以及深刻意义的解读。

【教学构想】首先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对课文进行多次反复的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诗歌加深感受和理解。

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串讲课文,解决字词的疑难点,指出一些词的特殊用法。

详细分析诗歌,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本诗的主题思想、悲剧内涵,可以进一步引申讲一些文学史上对这首诗的看法和观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请她们讲讲自己的看法。

为了更好地表现本诗的主题,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因为课堂上需要用到展示图片和音频。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意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分析诗歌。

(2)欣赏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6. 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孔雀东南飞(并序)》。

2. 结合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3. 深入研究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分享自己的收获。

4. 推荐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短文写作和文化知识研究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 单元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分析、艺术特色和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强烈推荐】《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教案4篇

【强烈推荐】《孔雀东南飞并序》优秀教案4篇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4篇《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基本情节,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

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如叙事性、通俗性、音乐性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

学习诗歌的叙事技巧,如情节的起承转合、详略得当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认知和尊重。

体会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增强学生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诗歌的情节脉络,明确故事的发展过程,从离别、抗婚到殉情等关键情节深入理解。

剖析焦仲卿、刘兰芝、焦母、刘兄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相”“见”等特殊用法,“何……为”等句式。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所反映的封建礼教与爱情自由之间的深刻矛盾,体会这种矛盾在人物命运中的体现。

领悟诗歌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所传达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爱情观、家庭观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古代爱情故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引起学生对古代爱情故事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古代爱情故事的了解,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并序》,介绍这是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经典爱情悲剧。

(二)背景介绍与文体知识讲解(10 分钟)讲述《孔雀东南飞并序》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封建礼教森严,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青年男女缺乏婚姻自主权。

讲解汉乐府诗的特点,汉乐府是汉代的音乐机关,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便在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

汉乐府诗具有叙事性强、语言通俗、形式自由、富有音乐性等特点,本诗就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以五言为主。

(三)初读诗歌(15 分钟)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作者杨万里及其背景;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5.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解读《孔雀东南飞并序》的意象和修辞;2.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3.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4.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的关系;2.理解并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歌的原文、汉字注音和英文翻译;2.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3.预习材料:学生需要提前阅读《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原文并准备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为《孔雀东南飞并序》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孔雀这一生物的了解,并引导学生联想到孔雀的形象、特点和寓意。

Step 3:朗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并提供诗歌的原文、注音和英文翻译给学生,让学生跟读并尝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对于诗歌的关键词、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解释和讲解。

Step 4:分享与讨论(2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情感表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Step 5:创作与分享(2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孔雀东南飞并序》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同样主题的创作。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作品的朗读和分享。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鉴赏和点评。

Step 6:小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阅读杨万里其他作品的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孔雀东南飞并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经典诗歌,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字面层面理解诗歌的意义,还能够深入挖掘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如“相”字的不同用法等。

能够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提高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探讨刘兰芝被遣的原因等。

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凄美,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迫害。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及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封建礼教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准确把握文中复杂的人物情感和诗歌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背景知识介绍先给同学们讲讲汉代的社会风貌。

我就说啊,汉代的时候,封建礼教已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了。

家族观念很强,婚姻往往不是两个人的事儿,而是两个家族的事儿。

而且那时候对女子的要求特别多,什么三从四德之类的。

就像我们故事里的刘兰芝,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被这些封建礼教给左右了。

2、初读课文我先范读一遍课文。

在范读的时候,我会把读音、节奏都读得很清楚,让同学们跟着我的节奏在心里默读。

读完之后,我就跟同学们说,你们看,文言文读起来是不是很有韵味啊,就像一首古老的歌。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大声朗读课文。

我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听听同学们读得怎么样。

如果发现有同学读错字或者节奏不对,我就会轻轻指出来,就像朋友之间互相提醒一样。

读完之后,我会找几个同学站起来读,一个同学读一段。

读完之后,我会先夸夸他们读得好的地方,然后再指出存在的小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6 孔雀东南飞并序汉乐府教案 A教学目标1. 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 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 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

恩爱的夫妻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整体感知1.关于汉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2.关于《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 3.解决字词障碍(1)通假字终老不复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府吏见丁宁..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通“邀”。

摧藏.马悲哀同“脏”,脏腑。

(2)古今异义便可白.公姥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觉的地方再.拜还入户第二次;下一次。

以此下心意..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侍奉公婆;伺奉长辈。

本自无教训..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却与小姑别.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渠.会永无缘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卿可去成婚..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不高兴。

蹑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3)偏义复词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昼夜..勤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这里指马。

(4)词语难点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无所施:用启阿母:禀告致不厚:招致萦苦辛:缠绕卒大恩:尽、终若见录:记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赍钱:赠送否泰:坏运气;好运气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5)指出下列各句中“相”的指代作用及时相遣归我,指刘兰芝会不相从许你,指焦仲卿还必相迎取你,指刘兰芝久久莫相忘我,指刘兰芝好自相扶将她,指婆婆嬉戏莫相忘我,指刘兰芝誓不相隔卿你,指刘兰芝誓天不相负你,指刘兰芝不得便相许你,指媒人(6)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见常日稀互相儿已薄禄相命相六合正相应互相黄泉下相见互相叶叶相交通互相仰头相向鸣互相君既若见录我,指刘兰芝府吏见丁宁我,指刘兰芝三、文章结构1.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

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2.理清思路,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课文内容结构托物起兴(1)(引出故事)自请遣归(2)(开端)夫妻誓别(3~12)(发展)(3~6)仲卿求情;(7~8)决心自遣;(9~10)拜母别姑;(11~12)夫妻誓别兰芝抗婚(13~21)(进一步发展)(13~18)得母同情;(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双双殉情(22~31)(高潮)告诫后人(32)(尾声)3.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4第二课时一、人物形象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1)第2节:自请遣归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遣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遣归之事已无可挽回。

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

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2)第9节: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

——严妆。

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

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

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3)第10节:拜母别姑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

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

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

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遣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

(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

”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

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必修(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

在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

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2. 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

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

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

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

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

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

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

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

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

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3. 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

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

她对仲卿是软硬兼施,一会儿(逼遣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

”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

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4.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

“先嫁……足以荣汝身。

”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

“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二、归纳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刘、焦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反抗精神。

三、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1. 赋(1)我们已经知道诗歌中的第2节,第9节同样是用了“赋”这一表现手法,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明确: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姿态上作横的铺陈。

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赋”?明确:第13、21节。

(3)第13节是第2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吗?明确: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已经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一是兰芝自叙,一是兰母所叙。

这样,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4)第21节铺陈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明确: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