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合集下载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污染生态学 ]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者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外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内环境的变化)的适应;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生物结皮是由土壤微生物、藻类、地衣和苔藓植物等孢子植物类群与土壤形成的有机复合体,它的形成使土壤表面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均明显不同于松散沙土,具有较强的抗风蚀、水蚀功能,也是干旱荒漠地区植被演替的重要基础。

: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

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与类型、生态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一门科学。

: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死亡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富营养化是水体衰老的一种表现,也是湖泊分类与演化的一个指标。

: 广义的生物修复,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

它包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一般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三种类型。

狭义的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变化的物质。

这类物质有自然排放的,也有人类活动产生的。

(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环境科学研究的主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一) 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微弱的x射线能使水蚤的生命延长1-2倍;低剂量的DDT能延长雄性大鼠的生命;硒是阻氧化剂;铬能减缓动脉硬化过程,能协助胰岛素改善糖和脂肪的代谢。

)(二) 易变性(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反应生成其他危害更大、或无害或毒性减轻物质。

毒性变大:硝酸盐—亚硝酸盐,汞转变成甲基汞或亚甲基汞;毒性降低:农药等;发生加和、协同、拮抗等作用使毒性增大或降低。

)第二节最高允许浓度(maximum allow concentration)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称为最高允许浓度。

食品卫生标准:铅<0.3mg/kg;饮用水质标准:铅<0.1mg/L;大气中标准:铅<0.0017mg/m3。

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度.也称致死阈值。

用LC50代表毒害致死50%的个体的阈值。

甲基汞的周致死浓度:0.2 mg/人(按0.0033 mg/kg);异氰酸甲酯(LC50) 6.1ppm (6小时,大鼠、吸入)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LC50表示。

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LD50表示。

第三节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喻记新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喻记新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污染生态学: 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律的学科。

2、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未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

3、效应浓度EC: 使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

4、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在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或者是对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物对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和生产力没有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

5、生物富集: 生物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6、氧化塘: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7、抗性:生物对各种不良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抵抗力8、生化耗氧量BOD:一定期间,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有机物所耗溶解氧的数量。

9、总需氧量TOD:把水中的CNSH等元素全部氧化成所需的O210、总有机碳TOC:溶解于水中所有机物的含碳量11、土壤污染:当工农业生产的“三废”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或直接向土壤中排放转移,并累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时,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急即土壤污染。

12、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和规定的环境目标下,能容纳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13、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14、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农、林、牧、卫生及仓库等害虫的药品15、土壤自净作用: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复杂作用使污染物逐渐转化、减毒、消失最终使土壤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功能的过程。

二、填空1、土地处理技术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地下渗滤系统。

2、生物抗性机制外部排斥、内部忍耐。

3、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甲基化、还原、氧化作用。

4、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相加、协同、颉颃、独立作用。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例题和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环境污染的现状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从大气污染到水污染,从土壤污染到固体废弃物污染,各种类型的污染无处不在。

大气污染是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

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以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不仅影响着空气质量,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许多城市常常被雾霾笼罩,人们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水污染同样令人担忧。

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农业中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未经有效处理,使得河流、湖泊和海洋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水中的化学物质超标,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有些水域出现了“死水区”,丧失了生态功能。

土壤污染则是一个相对隐蔽但危害深远的问题。

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和工业废弃物的堆积,使得土壤的质量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长期积累的土壤污染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固体废弃物的大量产生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渗滤液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二、生态环境污染的例题分析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让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题。

例 1:某工厂附近的河流,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含量严重超标,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态系统崩溃。

这是由于工厂排放的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进入河流所致。

例 2:在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产品质量下降,同时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

例 3:某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经常超过国家标准,PM25 浓度居高不下。

经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城市中汽车数量过多,交通拥堵,尾气排放量大,加上周边工厂的废气排放。

这些例题清晰地展示了生态环境污染的多种表现形式和严重后果。

三、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污染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1和第2章的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后练习-第1和第2章的答案

环境生态学课外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估;(2)干扰方式、强度的识别与退化特征判定;(3)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技术;(4)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5)生态系统管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定义是什么?答:环境生态学是研究受干扰生态系统的动态规律、变化机理和产生的生态效应,以及对其开展生态诊断、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科学。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答:(1)人为干扰与生态系统动态;(2)生态系统受损伤程度及危害性的识别;(3)受损伤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育技术;(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题1、最小值定律指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过程中常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对其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3、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短日照植物日照时数少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6、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该现象称为有效积温法则。

9、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要大一些,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10、阿伦规律恒温动物或称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从而减少散热的形态适应现象。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

污染生态学王焕校复习思考题污染生态学第一章思考题:1、试比较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生物类型吸收、迁移污染物的途径、机制的异同。

第二章思考题1、什么叫生物的富集作用?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2、不同污染物类型和各种污染物质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内富集量有明显差异,为什么? 据此在不同类型污染地区农作物结构应如何合理布局,如何避免过多污染物进入人体?3、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三章思考题1 生物为什么会受污染物毒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毒害?2 金属有哪些特性对生物产生的毒害程度起重要作用,为什么?3 化学元素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拮抗和协同关系,有哪些因索决定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研究元素之间的拮抗和协同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第四章思考题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试比较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抗性作用的异同。

2、如何理解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解毒与抗性的关系?3、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第五章思考题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各有何特点?2、污染为什么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3、生物对污染环境适应的遗传学根源是什么?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水平?4、污染条件下生物进化具有什么特点?你如何判断这种进化的方向?1第六章思考题1.什么是生物监测? 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洲三者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监测环境质量有哪些优势?3.在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中,如何利用生物的抗性作用?第七章思考题1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用来描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氧平衡指标有哪些?各指标的含义是什么?2什么是氧化塘?简述氧化塘作用的基本原理。

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备有何特点?3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类型?4 比较污水上地处理系统、污水灌溉的异同点。

第八章思考题1、简述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环境生态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填空题1.______利用和______的共同利用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主要方式。

2.______食物链、______食物链和______食物链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三种主要类型。

3.《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是___________, 描写的是使用___________所产生的种种危害。

4.1935年英国科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次提出____________这一重要概念。

5. 3S技术已广泛用于生态学的研究, 3S技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 Gaia假说即____________学说, 该假说认为地球自我调节过程中, _________是起主导作用的。

7. r对策者具有高_______力, K对策者具有高_______力。

8. 按环境的范围大小, 可分为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环境。

9. 按环境的性质, 可分为_________环境、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环境三类。

10.按环境的主体分, 目前有两种体系, 一类是以________为主体, 另一类是以________为主体。

11. 按年龄锥体的形状, 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2.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______生态系统、______生态系统和______生态系统。

13. 按生态因子的性质, 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________因子、_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_______因子。

14. 按生殖年龄可把种群中的个体区分为三个生态时期, 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5.不同群落的交界区域或者两类环境的相接触部分称为______。

16. 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草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习题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习题

污染生态学三、四章作业1、简述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污染物对生物毒害的关系。

第一,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总的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第二,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叶片气孔对大气污染物的粘附和吸收;植物的根和叶对水溶性的污染物的吸收。

(2)动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将少量的污染物吸收,通过体内肺泡的吞噬,肠道粘膜的吸收等。

(3)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方式是沉淀作用和络合作用,将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微毒害或无毒化合物。

第三,在吸收的基础上,当达到一定数量无法转化时就会富集。

(1)生物体内凡是能与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从而消除或缓解毒害作用。

(2)不同器官对污染物的富集有很大差异,不同物种对污染物的吸收积累状况也不同。

(3)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富集量与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成正相关,同时也受作用时间的影响。

(4)生物体内对污染物的富集作用是随着食物链的营养级的增加,富集量逐渐增多,污染物在体内的含量也就越来越多。

第四,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必须建立在生物体吸收和富集污染物的基础上。

2、污染物对生物的生理化毒害与遗传(特别是DNA)毒害之间有何关系?(1)对植物生理化的影响①.污染物影响细胞膜的透性,从而影响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②.污染物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③.重金属中的镉对呼吸作用干扰对呼吸酶的活性干扰④.污染物对蒸腾作用有明显影响⑤.锌对吲哚乙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其活性降低⑥.污染物对植物的化学成分有明显的变化(2)污染物对遗传物质的毒害①细胞分裂和染色体的影响:大麦根尖经Hg2+、Cd2+、和Pd2+处理后,在所有浓度范围内一直表现出对细胞分裂的抑制表现为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不同程度下降。

重金属对根生长的抑制主要是由于抑制了细胞的有丝分裂。

②有丝分裂异常,染色体畸变:断裂、粘联含镉种子萌发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频率随着种子中镉积累的增加而下降。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题

污染生态学考试复习题

1、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污染生态学研究对象:污染生态系统3、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4、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具有①持久性②长距离运输③生物积累性④亲脂憎水性。

5、效应浓度和致死浓度的区别: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

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

6、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迁移过程?一、吸附到根细胞表面二、进入细胞三、横向迁移至导管四、纵向迁移至各器官吸收:污染物可通过各种途径透过生物机体的生物膜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

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相对移动过程。

7、影响植物对污染吸收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不同物种、不同生态型、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2)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元素的种类、元素的价态3)PH 4)氧化还原电位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6)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 7)土壤的性质影响8)根际微生物的作用8、植物粘附气态污染物的数量主要取决于(植物表面积的大小)和(叶的粗糙程度)。

9、植物主要通过(叶片气孔)和茎部皮孔来吸收气态污染物。

10、植物对水溶态污染吸收的主要器官是(根),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使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根附近(质体流)和(扩散)。

前者为主要11、污染物穿过细胞质膜:被动扩散、主动传递。

12、污染物在植物体内横向迁移的方式有(非共质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两种。

13、污染物在植物体内迁移,镉主要以(共质体方式),铅主要以(非共质体)方式。

14、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浓缩。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汇总资料《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6.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及培养温度等。

7.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环境生态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习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习题集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合计43题)一、填空题1.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环境污染5.《寂静的春天》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7.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8.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生9.《增长的极限》10. Haeckel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前苏联学派12.生物圈生命支持系统13. 大气圈微观二、选择题1. A2. B3. D4. D5.A B C D6. A7. A B8. B9. A 10. C三、判断题1. (√)2. (×)3.(√)4.(×)5.(×)6.(√)四、名词解释——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或指由于人类不恰当的生产活动引起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质量的恶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应用生态学的原理,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和指导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中,正确协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总称。

——是生物圈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统一体,是地球上全部生物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环境的总和。

五、简答题1.生态圈运行的主要特点及启示。

答:特点:生态圈的物质是封闭循环的;生态圈是具有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自持系统;生态圈具有优化演进的能力。

启示以自己的理解围绕要怎么善待生态圈来作答。

2.简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答:研究内容包括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学科任务: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措施。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复习资料

1
效应浓度:超过最高允许浓度,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接触时间越长,受害越重。这种使 生物开始出现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效应浓度。EC50、 EC70 、EC9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有 50%、 70%、90%的个体出现特殊效应,即开始出现受害症状。 致死浓度 :当污染物浓度继续上升到某一定浓度,生物开始死亡,这时的浓度称为致死浓 度.也称致死阈值。LC50、 LC70 、LC90 、 LC100 分别表示该浓度下毒害致死 50%、70%、90%、 100%的个体的阈值。 在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用 LC50 表示。使受试动物半数 死亡的毒物剂量,则称为半数致死量,用 LD50 表示。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 1.植物对气态污染物的粘附吸收:过程:①黏附和吸收②气孔、皮孔进入。粘附决定于植 物表面积的大小和粗糙程度。不同植物种类,截获粉尘的数量不同。气孔是叶片吸收污染物 的主要部位。 2.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植物的根,其次是叶面。 1>水溶态污染物到达植物根(或叶)表面:植物根部吸收: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 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这是污染物到达根部的主要途径。;另 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到达根表面。重金属的扩散一般遵循 Fick 定律。扩散作用很 慢,只有靠近根部的重金属才能通过扩散作用到达根表。到达根表的污染物不一定被吸收。 吸收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污染物、土壤与植物特性。 2>水溶态污染物进入细胞的过程:污染物-根表面-细胞壁-体内细胞膜 ①细胞壁的吸附、非共质体沉积: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 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从溶液中吸收的 Pb 首先沉积在根表面,然 后以非共质体方式扩散(非代谢性扩散)进入根冠细胞层。在根的成熟区域,在皮层细胞壁 和表皮细胞壁都可发现 Pb 的沉积。当铅浓度较低和吸收的开始阶段,铅被细胞壁吸附,与 细胞壁上带有负电荷的“道南”牢固结合。当这种结合达到平衡后,才有粗颗粒的铅沿细胞 壁的水分自由空间沉积、迁移 ②穿过细胞膜,共质体迁移:有的金属穿过细胞膜进入共质体,通过共质体迁移,当环境 Pb 浓度相当大时,也有部分细颗粒 Pb 透过细胞壁,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污染物透过细 胞膜的过程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 主动传递过程:这种传递需要能量。 ③植物叶片对液态污染物的吸收:叶片对农药的吸收:气孔吸收和角质层吸收。与表面活性 剂的浓度、植物种类、光强、水分状况密切相关。 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第一阶段:将污染物吸附到根部细胞表面。第二阶段:污染物 通过质外空间和质体空间进入木质部。第三阶段:污染物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进入导管。 第四阶段:污染物沿导管向地上部运输。第五阶段:污染物进入叶片等部位。叶片吸收的物 质沿着韧皮部向下运输。也有部分物质从韧皮部横向运输到木质部) 1. 根表向根中心运输过程: 1>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 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 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的可能有两种途径: 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 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 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 第二条 是共质体通道, 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的细胞质通道。 环境中的重金属元 素的浓度低时, 则以络合成有机络合物的形态迁移, 并按共质体通路高效移动; 在高浓度时, 则以游离的离子形式存在, 主要是按非代谢的非共质体通路移动。 当离子进入内皮层中柱周 围的细胞内,就会在这里沉积,使移动速度变慢,主要是因为凯氏带的作用。植物吸收重金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污染生态学+全部答案

第一章1污染生态学的定义是什么?《污染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污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污染的生态系统①①研究生物系统与被污染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②采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污染环境进行控制和修复的学科内容:第一: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及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作用过程,和生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反应及适应性--污染生态过程。

第二: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和修复的过程--污染修复过程。

3如何理解污染生态学的学科来源?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相互交叉,导致了污染生态学这么学科的产生。

一些学者甚至叫污染生态学为环境保护生态学。

4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分支有哪些?A 当强调生态介质时,污染生态学可以分为:(1)大气污染生态学;(2)水污染生态学;(3)土壤污染生态学;B 当强调生命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受到污染的危害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植物污染生态学;(2)动物污染生态学;(3)微生物污染生态学;C 当强调生态系统的结构或污染问题产生的尺度时,污染生态学又可以分为:(1)生态系统污染生态学;(2)个体污染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生态学介绍1美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对景观的理解有何不同?景观(Landscape)一词的使用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自然风光、地表形态和风景画面。

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涵义丰富,反映“风景、景色、景致”之意。

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是由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现象组成的地理综合体。

--“自然地域综合体”的代名词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过程),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属于宏观生态学科)研究内容:• 描述景观: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解释和理解其中的生态过程: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整理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整理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文件编号: B7-59-3B -40-33
整理人 尼克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文件编号:B7-59-3B-40-33
课后作业答案:
第二章相间电流保护第三、四、七、九题
第三章零序电流保护第六、七题
第四章距离保护第五、七、八题
第六章重合闸第二、三、四题
第七章变压器保护第七题
我答案的两页纸都扫描了,同学们就按照上面的信息到答案图片里面去找!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BY 周晓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它包括4 个层次的内容;1)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2)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3)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的形成与发展规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主流?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出现全球人[ ]。

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主流论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书上,有)讨论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书上有)第二章:个体1。

环境:是指某- 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 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3。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 一种或少数儿种因予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5.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外延为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 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其中包括最适区,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

6.限制因子定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污染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1、污染:污染进入环境导致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危害生物的过程和现象;2、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3、污染生态学: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用生物学、化学、数学分析等方法研究在污染条件下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4、安全浓度:生物与某种污染物长期接触,仍为发现受害症状,这种不会产生受害症状的浓度称为安全浓度;5、最高允许浓度:整个生长发育周期内,最污染物最敏感的时期内该污染对生命活动能力或生产力未发生明显影响的浓度;6、效应浓度:在某一期限内导致某一特殊反应的毒物浓度;7、致死浓度:一次染毒后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浓度;8、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其联合作用时所产生的毒性为各单个物质产生毒性的总和;(M = M1 + M2)9、协同作用:多种化学物质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各单个物质毒性的总和;(M >M1 + M2)10、颉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生物体,其结果每一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作用的毒性反而减弱,其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单个化学物质的毒性的总和;(M <M1 + M2)11、独立作用:各单一化学物质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及其机理均不相同,联合作用于某机体时,在机体内的作用互不影响;(M = M1 + M2*(1—M1))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吸收并积累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13、生物积累:同一生物个体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中的不同阶段,机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1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因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15、外部排斥: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16、内部解毒: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外排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排除;1、污染生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两个基本内涵:①污染生态过程: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输入、污染物对生物的作用过程及生物对污染的反应的适应性;②污染控制及污染修复生态工程:人类有意识地对污染生态系统进行控制、改造、修复。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课后作业

污染生态学第三章,第四章课后作业

.第三章p104 思考题3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对生物的毒害作用1无机有毒物:主要有非重金属的氰化物,砷化物与重金属中的汞,镉,铬,铅等.氰化物(CN)是剧毒物质,对人的口服致死量每毫升0.05-0.12毫克,低浓度的氰化物会引起人的慢性中毒.砷是累积性中毒的毒物,当饮用水中砷含量每毫升大于0.05毫克时,就会导致累积.重金属在水体中只要有微量的浓度即可产生毒性效应,某些重金属还可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重金属不但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大量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工业生产排出的污染物中大量为无机污染物,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无机污染物。

各种酸、碱和盐类的排放,会引起水体污染,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如铅、镉、汞、铜会在沉积物或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与生物。

无机元素不同价态或以不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时其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大不相同,这是当今无机污染物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无机污染物有的是随着地壳变迁、火山爆发、岩石风化等天然过程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的。

有的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而进入的。

各种无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和转化,参预并干扰各种环境化学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造成了无机污染物的污染。

锡、镉、砷、铅、锑等的矿物开采量甚至大大超过它们的自然循环量。

现代采矿、冶炼、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工等生产部门,每天都排放大量的无机污染物,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碱和盐类等。

其中硫、氮、碳的氧化物和一些金属粉尘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可以直接危害人体和生态系统(见大气污染)。

它们有的会和烃类污染物进一步发生气相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有的会发生液相反应,引起酸雨等,从而伤害动植物,腐蚀建筑材料和使土壤肥力下降。

各种酸、碱和盐类的任意排放,往往引起水质恶化等后果,其中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铜等可在土壤中积累,通过食物链在不同的营养级上逐级富集,造成更大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主要有三种:经呼吸道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经皮肤及其他途径的吸收。

5.微生物细胞吸收污染物的机制是什么?三种:离子交换机制,沉淀作用,络合作用。

6.影响微生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培养液的PH、培养时间、污染物的浓度及培养温度等。

7.简述影响植物吸收、迁移污染物的因素。

植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形态差异;PH;氧化还原电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污染物间的不同效应;土壤性质的影响。

第二章生物富集2.生物为什么能富集污染物?生物从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发育的同时,还会主动和被动地从环境中吸收许多生长发育所非必需的物质。

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易于降解,在生物体内存在的时间不长,生物在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同时,其分解过程也在不停地进行,因而不易积累;而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可在生物体内以原来的形态或其他形态长时间存在。

生物在吸收这类物质后在体内的分解过程却十分缓慢,生物吸收的数量远远大于分解的数量,结果导致这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

生物富集主要决定于生物本身的特性,特别是生物体内存在的、能与污染物相结合的活性物质的活性强弱和数量多寡。

生物体内凡是能和污染物形成稳定结合物的物质,都能增加生物富集量。

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富集后产生哪些效应,为什么?生物体吸收污染物后,由于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毒性,从而使其在体内富集。

主要表现在:a污染物和生物体中某些成分结合,不能再参加代谢活动,使污染物失去毒性,从而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b体内污染物在酶的作用下通过氧化、还原、水解、脱烃、脱卤、苯环羟基化和异构化过程,毒性降低,甚至彻底分解,失去毒性,从而加速生物的吸收,增加生物富集量。

4.生物富集与生物解毒之间有什么关系?解毒能力越强,富集能力越弱;解毒能力越弱,富集能力越强。

5.生物富集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环境要素通过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污染物的性质来间接影响污染物的生物富集。

7.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延伸,生物富集将发生什么变化?在生态系统内,污染物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含量逐级增加,其富集系数在各营养级中均达到很高的程度。

8.影响生物富集的因素有哪些?生物种的特性、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物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环境特点。

第三章污染物的毒害作用及机制4.重金属对生物毒性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关于重金属使生物中毒的分子机制,目前还未弄清楚,但是从大量的生物毒性试验结果可以预测,毒性是由于重金属与生物大分子作用造成的。

金属离子既可取代生物大分子活性点位上原有的金属,也可以结合在该分子的其他位置。

当有毒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上活性点位或非活性点位结合后,可以改变生物大分子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使生物体表现中毒现象或者死亡。

第四章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1.总体来讲,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机制是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的综合结果。

生物处于污染胁迫条件下,一方面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这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形成抗性。

3.简述动物的抗性机制。

动物的抗性机制可以划分为避性、结合钝化、分解转化及排出体外等。

避性: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可以通过行为或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通常毒物经吸收后方能产生效应。

动物具有排斥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其不能进入体内的机制,但对于可以自由活动的动物来说,从行为上主动避开污染环境也许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措施。

结合钝化:污染物可经呼吸道、消化管、皮肤和其他一些途径进入体内。

毒物有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屏障,其中之一是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经多种方式被结合、固定下来,使其不能达到敏感位点。

分解转化: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在体内经过水解、氧化、还原或加成等一系列代谢过程,改变其原有的化学结构,生理活性也相对减弱,加速了从体内排泄的过程。

排泄作用: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动物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过肾随尿排出,其次是经过肝、胆通过消化管随粪便排出,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皮肤随汗液排出。

挥发性污染物及其代谢物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随呼出气体排出。

4.简述微生物的抗性机制。

微生物的抗性机制可以划分为避性、分解转化等途径。

避性:环境污染物对微生物各个部分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微生物则有避开污染物的能力,这取决于微生物的生理学、形态学和生态学特性。

在形态学上有些微生物具有荚膜,它是污染物进入细胞内子重要的屏障。

微生物的生理学避性则表现在环境污染胁迫下能够从体内分泌出某些具有络合或分解转化污染物能力的有机物质,是污染物的移动性降低或极性改变,从而不容易进入微生物体内。

分解转化: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途径主要是分解和转化,将它们转变成为无毒害或低毒害作用的物质,甚至将污染物作为营养或获得能源的物质。

第五章生物对长期污染的生态效应与适应进化1.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长期生态学效应有哪些?在长期的污染条件下,生物的这种生态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能适应污染的生物,种群衰退,物种消亡,引起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其二,能够适应的生物,在强大的污染选择作用下,将产生快速分化并形成了旨在提高污染适应性的进化取向。

2.生物对污染环境的适应将付出哪些代价?为了适应污染环境,生物在生理、生化、遗传进化方面的调整,提高了生物对污染的适应性,但可能降低和制约了生物在其他方面的适应性,这就是适应代价问题。

适应代价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为生态代价、生理代价、进化代价三种。

生态代价主要指对污染适应的生物在进入到正常环境中时,它的竞争力降低;同时,还可能伴随有对温度、水分、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下降。

生理代价是指对污染适应的植物,在某些生理性能上低于正常植物。

进化代价反映的是污染适应很好的植物在其他环境中进化发展的灵活性降低,以至于可能失去适应其他环境的可能性。

3.污染引起物种多样性降低的机制?三种机制:一、污染物的直接毒害作用,阻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使生物丧失生存或繁衍的能力;二、污染引起生境的改变,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环境;三、生态系统中的富集和积累作用,使食物链后端的生物中毒而难以存活或繁育等。

4.生物对污染的适应,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污染引起的“自然”环境的改变的适应,以及对污染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的适应;二是生物对污染物自身的适应。

前者是间接性的,后者是直接性的。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1.什么是生物监测?如何处理物理监测、化学监测与生物监测三者间的关系?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和群落等各层次对环境污染程度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对特定污染物的抗性或敏感性来综合地反映环境状况,这是任何物理、化学监测所不能比拟的。

生物监测能够弥补化学、物理监测的缺陷。

如果没有化学、物理监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生物的反应就不能准确地提供污染信息。

3.如何区分指示生物和监测生物?指示生物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定性反应,指示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监测生物不仅能够反映污染物的存在,而且能够反映污染物的量。

监测生物必然是指示生物,同时它还要回答环境中污染物多少的问题。

第七章水体污染及其生物防治1.水体及水体污染的概念是什么?水体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水体是指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

水体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的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底泥及水生生物等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地表被水覆盖的自然综合体。

水体污染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中的数量达到了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程度。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2.污水灌溉的概念是什么?污水灌溉有哪几方面的效益?污水灌溉一般是指使用经过一定处理的城市污水灌溉农田、森林和草地。

污水灌溉的效益有三方面:提供灌溉水源、提高土壤肥力和净化污水。

3.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条件:营养元素特别是氮、磷,决定水体中绿色植物分布、生长的光,影响水中氧和营养物质的垂直运动和在各层分布的水体温度。

5.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生物防治方法。

危害:感官恶化,不利观光;鱼类窒息或中毒死亡;影响作物生长;水质变劣,净化费用增高;加速湖泊衰亡。

生物防治方法:污泥法除氮,活性污泥法除磷,种植高等水生植物,建立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

7.氧化塘的概念是什么?氧化塘可分为哪几类?氧化塘又称稳定塘或生物塘,是利用库塘等水生生态系统对污水的净化作用,进行污水处理和利用的生物工程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