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资料:袁鹰简介

合集下载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白杨》袁鹰

《白杨》袁鹰

《白杨》袁鹰
原名田复春、田钟洛,(1924/10/28~?),江苏淮安人。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上海集英中学、广女中、华模中学。

1946年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1947年任《联合晚报》副刊编辑,1948年编辑《新文丛》杂志,同时任《新民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

文学创作开始于中学时代。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师母》。

早期作品多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市民生活的苦闷、哀乐,如反映沦陷区青年苦闷的《掘墓的人》,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

1953年发表《寄到汤姆斯河区的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60年发表《刘文学》一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他的诗朴实、清新。

60年代起主要创作散文,也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文艺评论。

散文《十月长安街》、《蓦然回首》、《岚山花雪》、《玉碎》等,以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

1985年3月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3、白杨

3、白杨

•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 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 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 白杨 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 边疆建设者 扎根边疆,坚强执着,无私奉献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白杨的描 写,说说这些白杨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 这么大?”
直 大
•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 挺秀的身影。
高大挺秀
•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 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 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 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 弱,也不动摇。”
对子学习:
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照应了课文的那几句 话,在爸爸眼中白杨仅仅是一棵树吗?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荒芜
环境恶劣
《白杨》第二课时
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把白杨称作“卫士”? 你认为在课文里还有哪些真正的 卫士?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 ”,错的后面画“ 后面画“ ”。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 ×) 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 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 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白杨》|北京版 (共张PPT)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白杨》|北京版 (共张PPT)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312:05:5512:05Aug-213-Aug-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12:05:5512:05:5512:05Tues day, August 03,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321.8.312:05:5512:05:55August 3, 2021
第二次“沉 思”:
孩子们能不能适应边疆生活环境,在边 疆茁壮成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
借白杨树的精神、品格比喻边疆的建设 者,赞扬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默默 无闻、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课文回顾
戈壁荒 白 白杨树 杨
没有山、水、人烟 高大、挺秀
浑黄一体 高大挺直
对比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2时5分55秒 下午12时5分12:05:5521.8.3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 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 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 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等。 著名作品有秋水》《青山翠竹》《小站》 《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 《儿童文学》等。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白杨树特点
表白内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志向
茁壮成长:大树(爸爸)小树(孩子) 成长 象征
托借 物物 言喻 志人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321.8.3Tuesday, August 03, 2021

3白杨

3白杨

《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 《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 选自《风帆》,有改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sǎn

抚摸
shà o
介绍
jiāng xià n
新疆 陷入
清晰
大伞
2.学习新词 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 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 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 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会浮起一丝微笑?“几 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了什么?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高大的白杨树喻指爸爸, 几棵小树喻指孩子。几棵 小树迎着风沙成长是说孩 子们一定会在爸爸的教育 下茁壮成长,将来为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做出贡献。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 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 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 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 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 童文学家、散文家。著有中 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 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 城》《篝火燃烧的时候》 《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 巾》《五封信》等,散文集 《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
拓展延伸 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进一步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 青的《帐篷》 2.背诵课文重点句子。

3.白杨

3.白杨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 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 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
请用一个词概括戈壁的特点。
每隔几秒钟,窗外 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 挺秀的身影。
这段话抓住了爸爸的( 语言)进行描写。爸爸 的话,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 );一方面赞美了 白杨树的内在精神(①忠诚无私,尽职尽责②不怕困难, 坚强执着 )。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 心。
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呢?
扎根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袁鹰
白杨树
袁鹰,原名田钟洛, 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 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 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 大。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 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 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晰 (xī) (清晰) 伞(sǎn) (雨伞) (shào) (介绍) 抚 (fǔ)(抚摩) 绍
··
··
这句话中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白杨呢?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 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 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 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语句,看 看白杨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 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 》PPT课

《白杨 》PPT课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 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 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 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具体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新疆建设兵团
新疆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 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 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 于 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17.5 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 的使命。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 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 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 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段话是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 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 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拔,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 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 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 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本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 的白杨树的事,借以表达自己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白杨

白杨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 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 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迄今为 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 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 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 1、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新词。 • 2、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 么样子的; • 3、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 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晰 (xī) (清晰) 伞(sǎn) (雨伞) (shào) (介绍) 抚入) (新疆) 陷(xiàn)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 么样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 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

白杨


那种创业精神其实是一种直面死亡的无畏精神 的延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王震率领的 八路军三五九旅。1949年秋,王震将军率解 放军第一兵团参加了西北战场上一系列惨烈战役, 随即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继续西进,解放新疆。 这支部队在新疆完成了一系列军事上的壮举。最 出名的是1949年冬,2军5师15团用半个 月时间,徒步790余公里,克服了挑战人类生 命极限的艰难险阻,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 干大沙漠,和平解放南疆重镇和田。
1954年,驻疆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组成 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年代初,共和国从 山东,湖南等地招募了大批女青年到新疆生 产建设兵团当兵。60年代,12万余上海、江 苏等沿海省市的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加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里条件非常艰苦,没 有工具,他们就自己制作。生活上也是那样 艰辛,用油桶烧水,在青石板上烙饼。没有 地方睡觉,就只能在戈壁滩上挖了洞穴来居 住。他们在这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就是为了能够把新疆早日建设成绿洲。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 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托物言志
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 己的志向和意愿。
鼓励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 动摇。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 小树”,分别象征着爸爸和孩子。 爸爸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也希望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 炼,成为建设边疆的人才。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你是如何理解“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的?你认为现在孩子们不能理解的是什么? 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白杨ppt

3 白杨ppt
2019/3/5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 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 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 起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 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 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 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 孙”)的博大胸怀。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 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建 工作,也是自愿去的。
他们只晓得爸爸这回到奶奶 这里来,是接他们到新疆去 年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晓得新疆是个很远很 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 还要坐几天汽车。
2019/3/5
他们只晓得什么? 他们不晓得什么 ?
他们只晓得爸爸在新疆工作 是自愿去的;妈妈也在新建 工作,也是自愿去的。
2019/3/5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你能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 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 2019/3/5 “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1.想一想: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 吗?如果不是,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你 从哪里看出来的?
2019/3/5
边疆建设者 的身影
2019/3/5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 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 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 解。 爸爸和白杨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白杨课件

白杨课件
白杨
走近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 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 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 文、散文、小说、诗歌。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 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 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 事,四届主席团委员。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 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 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四十三、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四十四、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纪伯伦

四十五、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佚名

四十六、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歌德

四十七、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著,无私 奉献}边疆建设者
岁寒三借物喻人

咏竹 王吉
友 夜里照时金琐碎,清风拂处玉玲珑。
托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

梅花 王安石
物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志 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四十八、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四十九、意志薄弱的人不可能真诚。——拉罗什科

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

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

05 写作技巧与特色 分析
写作技巧介绍
01
02
03
象征手法
通过描述白杨树的外貌和 特点,象征边疆建设者的 形象,表达对他们的赞美 和敬意。
借物喻人
将白杨树与边疆建设者进 行类比,突出他们不畏艰 苦、扎根边疆的品质。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白杨树与其他树 木的不同,突出其坚强、 不屈不挠的特点。
课文特色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3白杨
2023-12-14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课文内容解析 • 人物形象分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写作技巧与特色分析 • 课堂互动与拓展活动设计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 简介
白杨的分布与特点
分布
白杨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 方地区的树种,尤其在干旱、半 干旱地区生长良好。
其他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妈妈
叔叔
文章中没有直接描写妈妈的形象,但 是通过爸爸的言语和行动可以看出妈 妈是一个支持丈夫、关心孩子的好妻 子。
叔叔的形象在文章中起到了补充说明 的作用,他对于新疆的建设和发展进 行了介绍,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新 疆的了解和认识。
老爷爷
老爷爷的形象在文章中起到了衬托爸 爸的作用,他对于新疆的介绍和对于 孩子们的鼓励更加突出了爸爸的坚定 和执着。
特点
白杨树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 等特性,生长迅速,树干挺拔, 枝叶茂盛,适应性强。
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作者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省淮安县人,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作家。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正是我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 好祖国,作者以“白杨”为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和 品质,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

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鹰《白杨》课文写作背景,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白杨》作者:袁鹰人物:父亲与子女时间:五十年代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

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

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

《白杨》作文作者

《白杨》作文作者

《白杨》作文作者
今天,我们学习了当代作家袁鹰写的《白杨》这篇课文。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主要作品有:《年轻的时候》《保卫红领巾》《第十个春天》《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这是一篇借物喻的抒情散文,主要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大戈壁的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通过这篇课文,我知道了白杨树高大挺秀,树干笔直,生命力顽强,能防风固沙。

还让我知道了白杨数有着坚强执着、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的好品质。

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的“白杨树”,像: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这些都是具有白杨树的品质的人。

大家还记得5·12大地震吗?当被压在废墟下的人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是谁最先走在最前沿?当然是解放军叔叔!他们不怕牺牲,顽强战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然而,大家又知道是谁把我们的世界打扮得那么美丽?当然是清洁工阿姨。

她们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美化世界,不怕脏不怕臭,每天辛勤地扫着地。

我们要学习这些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解放军叔叔、清洁工阿姨们,学习白杨树的品质。

通过《白杨》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为祖国建设而奔赴西部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一定要学习他们,尽自己一份把祖国的西部变得繁荣昌盛。

白杨上课

白杨上课
第一课时
白杨
作者简介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 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 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 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 《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 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 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 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 改动。

•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找出文 中出现的问句。
1.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2.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 大? 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 杨树吗?
默读课文,将找出的 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 想一想,你能在文中 找到答案吗?
快速浏览文章,找一找“沉思” 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用横 线标出来。
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 入沉思?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 都是浑黄一体.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 它,它就在哪儿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 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 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 摇。

19 白杨

19  白杨

写法点拨
课件PPT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 格,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 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 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让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 怎样的人。
资料宝袋
课件PPT
相关资料
“白杨”又叫打叶杨,是西北地区最普通的 一种树,树干笔直,生命力强。能防风固沙。 本文以事物的名称为题,初读文题,你一定 会以为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白杨的相关知识, 其实,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白杨赞 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细细品读,相信你会 对白杨、对人生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课文详解 朗读指导
同学们展开联想——白杨树还可能生活在哪?
课件PPT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需要它,它就在那很快地生
19 白 杨
第二课时
课件PPT
课文详解 重点分析
课件PPT
白杨树从来就( )。哪儿需要它,它 就在哪儿很快地( ),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 ),不管遇到( ),它总 是那么直,那么( ),不( ),也不动 摇。
课文详解 重点分析
课件PPT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
)的典型句子。作者一方面
描述了白杨树(
课文详解 朗读指导
•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资料:xx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