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三阴三阳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三阴三阳正是这两大体系的根基,是构筑
两大体系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并成为两大体系 的基本内容,因而三阴三阳也是关乎中医学的 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拨一发而动全 局的作用。
秦汉以后,历代医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旁证 少之又少,显得苍白无力,这也与后世传统文化 的变迁直接相关,加之《伤寒论》原著对三阴三 阳没有进行必要的理论阐释,更因个别医家把指 导汤证用药的三阴三阳“六病”,曲解为指导针 灸治疗的三阴三阳“六经”,导致了后世一人一 “伤寒”的局面,从根本上动摇了“三阴三阳” 对汤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逐渐沦为千年争 论不休的公案,直接导致了中医学的嬗变和异化 ,直至今天的弱化。(三阴三阳在《内经》《伤寒论》的一源异
流说、异源异流说)
仲景总结分析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成就,
创造性的用以构建中医临床的诊疗模式,形成了
独特的阴阳医学体系,使三阴三阳理论不仅在人
体生命科学领域达到了空前的成就,而且进一步
强化巩固了阴阳理论在中医学的根基,至今仍有
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价值。
三阴三阳理论在构建中医学体系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三阴三阳理论作为中医学两大经
初步形成。
阴阳学说诞生于《易经》,《易经》虽然没有
明确提出三阴三阳,但已蕴涵着三阴三阳的思想,
如《易.系辞上》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八卦中的每一卦都由三个爻组成,是为“乾
坤六子说”,而且其中还包含着一个观念:乾卦
为纯阳,坤卦为纯阴,但是八卦中的其他六卦都
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各有多少不等或位
也。”由此可以推断,在我们祖先的思维框架中,
一只能分为三,而不可能是其它。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曰:“愿闻阴
阳之三也,何谓?”答案是一阳只能分为三阳,
一阴也只能分为三阴。《素问·天元纪大论》
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指导下,《黄帝内经》从
自然界的阴阳推演到人体的阴阳,从人体的三阴三 阳又推演到自然界的三阴三阳。按阴阳气的多少, 用三阴三阳把宇宙天地和人体脏腑、经络、气血, 构建成联系的网络,从而完善、丰富并深化了中医 学的理论内涵,奠定了“中医学之道”的重要基 础。。
之大经”,“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规,三旬而
成月,三月而成时,三时而成功。寒暑与和三而 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而成德, 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南宋的陆象山总结得更为实际和直观,更耐
人寻味。他说:“天地人为三才,日月星为三辰,
卦三画而成,鼎三足而立,为老氏之说者,亦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盖三者,变之始
典著作《内经》和《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两次
把中医引向辉煌,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两千多年来
的针灸临床和中药诊疗临床,从《内经》到《伤
寒论》,催熟了中医学,构筑了中医学完整的医
学体系,成为中医学常盛不衰的理论基石。
二、“三”与“一分为三”的形成与意义: 把一阳分为三阳,把一阴分为三阴,
在《黄帝内经》中首见于《素问·阴阳离 合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 也?”
阴阳从原始二字,嬗变为我国自然观发展史
和文化发展史上独特的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普遍性
的哲学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把阴阳提升成为哲学范畴,用来建立
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易传》。《易经》
六十四卦是由“—”和“--”两个符号排列组合
成的。三次全排列,便形成八卦,六次全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
把“—”理解为阳,把“--”理解为阴,这
《易传·系辞下》,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在先贤的心目中,万
物有灵,灵灵相通,天地人一体,合之为一,而
分之则为三,所以立三才之道。三才思想对后世 影响至深至远。
卦辞中,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彰显了 对“三”的关注。可以认为,整个一部《周易》 发生,从混沌的原始智慧,到充满理性与悟性、 形象与意象的《易传》,在潜意识和显意识中无 不贯串着神秘的“三”。 “三”由潜意识走向了 显意识。
成为中医学理论中阴阳学说的一大特点。
三阴三阳范畴的提出,对于中医理论体系的 形成与定型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素问·阴阳离合论》“名曰少阴”、“名曰太阳”、“名曰太阴”、“名曰 阳明”、“名曰少阳”、“名曰厥阴”来看,“三阴三阳是阴阳与足六脉发生联系的 产物”,是足六脉的代名词)。
三阴三阳是中医学重要的医学模式之一,是
置不同,决定了各卦不同的卦象和主使,“三爻
组成八卦,三位一体,位分上、中、下,时分初、
中、末,象主少、壮、老等也为三阴三阳理论奠
定了基础。
《易经》的八卦之中,老阴生阳,老阳生阴,
形成阴阳的少、壮、老三个阶段,三男三女形成
的长、次、少等,构成了三阴三阳的雏形。八卦
相荡而成六十四卦,卦分六爻,又有阴阳的位置
律。而“三”就在其中,此可谓之“涵三为一”。
三、六、十二,说到底都是“三”。
三,成数也,天地人之道也,“两争日弱,
参和日强”,“三”之意重在“成”与“合”。
“三”频频地出现在先民的生活之中,渗透到思想、
精神和文化之中。 老子终于感悟到“三”的存在和力量,石破惊 天地呼喊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真谛,从而确立了宇宙万物源于“三”的思
在浩瀚无际,冥冥神秘的天空中,有日、
月、星三种不同的光或明亮。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代,日、月、星三
辰无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思维和心理, 这种影响贯串于物质和精神。
‘参’字头百度文库的三颗星和‘参’之为三,皆由 此来。甲骨文中的“三”字即是今之“气”字, 它与数字之三的区别是中间的一划短。三还具有 多的含义,五声中含有“三”的要素,即音调规
先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发现用三块石头
支撑最平稳、最牢固、最省力,最终认识到
用三根木棒做支架最稳定、牢固、省力。
当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农业出现以后, 人类便开始以谷物作为食物。陶器的产生是 为了适应炊煮谷物性食物的需要,以其具有 用于支撑的三足而引人注目。
鼎是普遍地做成三足,从中可见“鼎”的三 足对先民潜显意识的影响是何等的深刻。先民们 在生活实践中朦胧地认识到“三”,认识到三点 可以持一个平面的原理,并给“三”蒙上了一层 神秘的色彩。 八卦是由三画而不是四画、五画、六画组成, 这不是巧合或偶然,而是先民原始思维对神秘的 “三”的关注,是“崇三”意识的显露。
成三阴三阳而不是四阴四阳或五阴五阳等等。这是
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通过人类文化学方 法挖掘出的翔实资料表明,“三”在先人的心底, 蕴含着对宇宙的直觉感悟和理性的认知。
在人类认识史上,许多古老民族仿佛对“三” 和“五”这两个数字都发生过兴趣,并在自己的思 想文化中刻有这样的痕迹。根据庞朴先生的研究: 以现有材料,我们祖先周似较喜爱“三”,而“三” 具有的神奇地位,却是思辩的结果。 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方面讲,“三” 是先民 在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感悟和总结,且源于生活 实践的“三”,比思辩的“三”要远古得多。
阴阳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阴阳学说 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但是三阴三阳的命名,自《内经》始即存在 分歧,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何以用三阴三阳名之, 而不以二阴二阳或四阴四阳命之,或其他名称命 之。
三阴三阳来源于何处,为历代研究《伤寒论》 者注重的问题之一,要明确三阴三阳的概念及源
渊,首先必须明确阴阳的概念及其源渊。
是《易经》之后大约800多年的《易传》所为。 《易传》是诠释《易经》的专著。《易传》援阴 阳入《易》,把阴阳溶于八卦符号之中,使阴阳 成为解释宇宙的理论基础,明确和强化了阴阳刚
柔、阴阳互根、阴阳转化的关系和意义,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以阴阳解释宇宙天
地的变化规律。
《易传》对阴阳的阐释是系统而深刻的,它把 阴阳确定为宇宙的根本规律的思想是深刻的。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愿闻其与三阴三
阳之候奈何合之?”又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阴阳之三也,何
谓?”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把一阴分为三阴,把一阳分为三阳的依据是
阴阳气之多少及其不同的功能。
实际上,《素问》在这里回答的只是阴阳分
为三阴三阳的依据是什么,而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分
变化,提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赅尽事物变化模
式。从而形成了三阴三阳理论宏观的重共性和多 思辨的认识论思想。
《系辞》曰:“生生之谓易。”又曰:“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
生四象是个分裂过程。在两仪阶段,阴阳初判,到 四象的时候就是二阴二阳,太阳少阳,太阴少 阴,或者称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在这个基础上继 续分化,变成三阴三阳,生命就开始形成了。 生命来自分裂,“生生之谓易”。因此,三阴
想。由于宇宙万物源于“三”,所以宇宙万物可以
分为“三”。可以说三阴三阳之“三”,有其深层 的文化底蕴。
《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三而成天,三而
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 九野。” “三”由人们的潜显意识,逐渐地固化 为思维定势而积淀于先人的心底。 西汉董仲舒把“三”推到极顶,称其为“天
三阴三阳的形成及其意义
苏庆民
2013-8-21
1
一、关于“三”的哲学意义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伤寒论》的核心不在“经”,而在阴阳;阴 阳的核心不在二,而在“三”,这是学习《伤寒 论》、学习中医的核心。
中医学的阴阳理论水平之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医学的阴阳理论特别强调阴阳再分阴阳,以 适应阐述天人关系以及病机、发病、诊断、治疗之
四象产生,有了生长收藏,新的生命就有可能产生。
三阳在生命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周易》是《伤寒论》哲学思想的来源。仲 景编撰《伤寒论》,历经秦汉时期,与中国古代 哲学一直相伴发展。而《周易》的哲学思想在这
一阶段一直占主导地位,到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
《周易》的影响更大。当时各个学科对“易经理 论”纷纷争先恐后的进行移植和运用,将其奉圭
实践自身的需要,大大发展了阴阳再分阴阳的思想。
《内经》时代,三阴三阳可能还是一个新的
学术问题,三阴三阳的关系及内在规律,尚未得
到充分认识和应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王冰注为:“非唯人,独由三气以生,天地
之道,亦如是矣,故《易》乾坤诸卦皆必三矣”,
《易经》是古人将天文历法知识,应用于卜筮
的典范,《易传》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中,特别
是卜筮爻象中,抽象上升为哲学,成为古人认识
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辨证法和方法论。春秋时期, 对阴阳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阴阳概念的内 涵开始丰富起来了,应用也更加灵活和泛化了。
《管子》用阴阳论天时:“阴阳者,天地之大
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四时》。 《老子》用阴阳以论道,提出著名的命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阴阳再分阴阳之说,在先秦就已经
三、中医三阴三阳的概念形成及其渊源:
从文献记载看,“三阴三阳概念最早见于医
学帛书中,而且也仅用于医学”。三阴三阳在后 世仅见于古医学上的运用。 “太少阴阳,原是四 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乃医家 之言也”。(丹波元简)
三阴三阳首载于马王堆汉墓帛书。1973年底,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十一脉灸 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目前在中医学 医籍中首次见到的三阴三阳术语。而至《黄帝内 经》,三阴三阳理论得到发展并臻于完善,从而
在《内经》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黄帝把三
阴三阳作为一个新问题提出来探讨。
《天元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中黄帝
还特别提出了“阳明何谓也”?“厥阴何谓也”
的问题,可见当时对“阳明”、“厥阴”的两
个概念还不十分明确。
三阴三阳是一个十分本原而敏感的问题,
因为它涉及到中医两大经典著作:《内经》和 《伤寒论》,《内经》奠基了中医学的人体观 、疾病观、治疗观和针灸经络诊疗体系,《伤 寒论》奠基了中医临床对疾病诊疗的基本模式
需要;
二是把一阳分为三阳,把一阴分为三阴,即阴
阳学说中的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以适应认识疾病,对事物、对疾病进 行比较分类之需要。 这是中医学对阴阳学说的独有的阐释和贡献。
医学研究和思考的对象是人,人是宇宙的一部 分,古人认为生命神圣而神秘,层次多而交叉,仅 仅固守一阴一阳之理,从一个层次上难以解释人的 生命现象及生命的正常与异常。所以古人根据医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