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模板五篇
关于2024学年小学科技活动工作计划范文(五篇)
关于2024学年小学科技活动工作计划范文一、指导思想:以____、____《____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若干意见》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为指针,认真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从而有力地促进科技的普及,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改革,为全面____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人才,在全校师生中形成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任务:1、继续做好学校科技普及工作。
科技教育不单是在科技活动中讲授知识,它是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求各任课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特别是自然、科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积极利用课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使科普工作紧贴于学科教学。
2、着力重视科技环境创设。
今年学校要把校园建成科技文化园。
要通过合理利用开发校园空间,让学生走进校门,就强烈地感受到知识的熏陶。
3、认真组织科技活动。
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周,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科技比赛,并认真落实今年上级组织的各项省市级科技比赛。
三、具体工作:㈠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充分认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由教学校长李校长亲自分管科技教育,成立以科学组、科技辅导老师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详实的科技活动系列活动方案,每班都配一名理科教师作为科技辅导员,认真组织日常的科技活动,同时依托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技实践能力,尤其是数学、物理、化学、科学、计算机、科技活动、劳技、综合实践活动等课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层层落实,定期检查,评比与奖励,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技氛围。
㈡创设环境,建立共识,浓厚科技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学校要把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技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教育手段摆上重要位置。
1、加强校园建成。
把校园建设成花园。
绿树成荫、果实飘香、花草植被、郁郁葱葱,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各种花卉草木及其科目属性,增长自然知识意识。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教学目标:1. 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与思考能力,激发其创新性思维。
2. 在展示国产飞机图片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感。
3. 让学生掌握纸飞机的基本折叠技巧。
教学内容:1. 引言:有观点认为,理想如同一盏明灯,引领我们走向光明与成功。
请问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注:预留___分钟时间让同学们深思后发言,可采用自由发言或指定发言方式,确保总时间控制在___分钟内。
)教师总结:对大家的理想表示赞赏,期待你们未来能付出实际行动。
2. 展示一系列飞机图片,特别强调中国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飞机的基本特征,并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所知的飞机类型。
3. 《小学一年级科学课:学习折纸飞机》:我们通常通过不同媒介了解飞机,但可能并未亲手制作过。
今天,我们将学习纸飞机的折叠技巧。
(教师将演示几种折纸飞机的方法,供学生观察学习。
)4. 将学生分为___人一组,鼓励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和创新纸飞机的折叠方式。
(可邀请各小组上台展示,由全班进行评选。
随后,学生间互赠纸飞机,并在上面写下祝福语。
)5. 简单介绍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但不作为强制性学习内容。
(纸飞机的飞行原理与真实飞机相同,即利用伯努利定理,机翼上下气流速度差异产生升力,推动飞机飞行。
)6. 结束语:时间转瞬即逝,我们即将结束这堂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不同折纸飞机的方法,并欣赏了飞机图片。
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创新更多纸飞机样式,优秀作品将获得小红花奖励。
好了,下课!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二)教师:显微镜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见解呢?学生:我惊讶地发现,头发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真是神奇!学生:我也想亲自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教师:当然可以!课后你们可以去实验室体验。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它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学生:望远镜。
教师:有哪位同学使用过望远镜,能否分享一下你对望远镜的理解?学生:我家里有一台,它能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远处的物体。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通用9篇)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通用9篇)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变化的现象,并进行条理化的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发现整理出可进行研究的问题。
3、知道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发生的变化。
4、关注运动、关注人体健康。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学生校园运动的图片或录像,并为每组学生准备简易的听诊器。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参加运动后身体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做各种各样的运动,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戏…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觉呢?二、新授1、引导学生交流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体验。
(1)教师出示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图片或录像,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校园里经常参加哪些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活动的意义并引入主题:在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有哪些感觉?(3)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指导学生交流运动后的多种感受。
(4)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不同的感受说明了什么?”充分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5)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出正确的归纳:运动前后的感觉不同,说明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2、讨论能用哪些方法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
(1)学生分组讨论(2)小组交流讨论得出观察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结。
(4)教师强调指出:只运用我们的感官来观察可能不准确,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观察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获得身体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生体验。
(1)组织学生在室内或室外进行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活动,并强调有关安全。
(2)学生运用上一项活动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观察运动后身体发生的变化作好记录。
项目运动前运动后呼吸频率平缓、匀速急促、加快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脉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3)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4、交流记录中的发现,整理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学生交流(2)教师整理归类。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方案(优秀12篇)
小学科学活动策划方案(优秀12篇)小学科学活动策划方案篇1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
小学科学计划方案5篇
小学科学计划方案5篇小学科学计划方案篇1一、连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1.加强对教材的研读。
连续加强对教材的研读,本项工作要贯穿于教研工作的始终,通过市、区、校等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予以落实。
重点从单元整体结构出发,对每一课教材进行理解和把握,从并在此基础上准确确定教材的重点和教学的难点,围绕单元核心概念的建构来开展每课教学活动,切实落实课时目标。
2.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展开教学方法的研究。
依据市教委提出的高效教学要求,连续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着力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好科学课。
3. 做好优秀教研成果的交流研讨。
在充分做好上述两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做好阅历和成果的推广工作,使我们的阅历和成果推广建立在专心研究的基础上,并通过交流推广,深化我们的研究,形成潜心钻研、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推动我们的教学研究不断深化。
计划于5月份召开优秀教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动,活动的主题是《深化课改,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主要通过教学研究成果的阅历介绍、现场教学的展示和课后评析等内容方式来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化。
4. 连续推动区际间的教学交流与研讨。
本学期,连续大力倡导区际间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
各区县在展示各自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重在做好相互间的交流研讨,促进彼此共同提高。
在上学期充分预备的基础上,3月份召开由河北、南开、红桥三区联合组织开展的教学交流展示活动。
活动主要交流三区老师对四班级《电》这一单元教材教法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的研究成果。
二、强化课改教科研工作5.推广课改专题的阅历成果。
做好第一轮课改专题的成果推广工作。
利用下校调研、教研员工作会议、市中心组活动和市级教研活动等时机,介绍推广专题研究的成果,通过参与活动老师的辐射作用来向更多的老师介绍专题研究成果,以期老师并能把成果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使课堂教学面貌有进一步的改观。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五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一、教材评估:二、教学目标:1、致力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和培养他们的思维策略,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乐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科学、应用科学,学会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指导日常生活的能力,逐渐形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3、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提升能力,感受科学探索的乐趣,领悟科学的本质。
4、指导学生运用假设,理解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强调在观察和实验中进行精确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收集数据,并能对实验结果做出个人的解释,学习构建解释模型以验证假设。
5、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他们谨慎、注重证据、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实践和动脑思考,使学生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强大的科学探究能力。
3、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难点:2、引导学生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出发,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3、能有目标地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像和文字有效地表达观察结果。
四、学生状况分析:1、总体情况: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模版(二)一、指导原则:以全面的儿童为对象,强调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主导角色,从儿童的年龄特性和现有经验出发,通过以探索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进一步开放科学课程,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协助儿童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步提升其科学素养。
二、学生评估:1、整体学习状态:三年级的学生,整体纪律性良好,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各班级中,男性的数量普遍超过女性。
2、既有知识和经验:水平不一,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善于观察各种事物,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但课外阅读量不足,难以建立有效的学习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科学世界表现出陌生感。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5篇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5篇小学科学活动教案1教学目标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
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1、出示水田的图片。
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
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
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
小学科技活动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
小学科技活动教学工作计划(精选5篇)小学科技活动篇1一、指导思想科技活动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技活动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
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
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1、把科技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1篇)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小学科学,是小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包括自然、生物、化学、地理等多个学科。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1【活动目标】1、能比较主动的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发现手电筒的光线照射在红色的水上,水会变颜色。
2、乐意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1、各种颜色的水,透明杯子、手电筒。
2、记录单一手一份。
【活动过程】一、变魔术引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一杯红色的水,引导学生观察。
猜猜看怎样让水变颜色?师: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水的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师:这有一杯红色透明的水,老师准备了一个手电筒,你们看猜猜看可以用来做什么?二、教师示范小实验:观察:手电筒照射在水上,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师:现在老师把手电筒照射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师生一边观察一边发现师小结:手电筒照射在水面,水折射红色的水会变颜色。
三、介绍材料。
(一)教师出示装有各种颜色水的杯子。
师:刚才老师用手电筒照射红色的透明水,水会变颜色。
如果灯光照在其他颜色的水上,水会有什么变化呢?(二)介绍操作方法,每人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一把手电筒,一张记录纸。
请学生观察水的会变成什么颜色的?(三)出示记录纸,介绍记录的方法。
四、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1、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在实验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
2、学生讲述实验过程。
我们一起来看看实验结果,手电筒照射在各种颜色的水上都会变色吗?如果会变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2活动时间:20xx年12月13日下午2:30活动地点:马坊乡大马坊小学活动主题:以观察、实验为载体,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规范实验报告单的填写。
参加人员:高新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及中心组全体成员。
活动目的:本次教研通过以学生观察、实验为基础。
并在实验过程中填写实验报告单,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事物并自己总结自己总结所研究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教育目标:1. 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包括人工制造产品的实例。
2. 培养探究能力:能对人工制品提出疑问,对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是否人工制造的假设,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人工制品,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交流。
3. 培养科学态度:以好奇心为驱动力,积极参与寻找人工制品的活动,真实反映观察结果,多角度理解人工制品,尊重并分享他人的观察见解。
4. 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改变自然,改善生活环境,意识到人类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及人造产品对生活便利性的贡献。
教学预备:展示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像和视频资源,学生需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和笔。
教学流程:1. 引入与问题:通过视频引发讨论,引导学生识别自然物体以外的人工制品。
2. 探索与发现:规划活动:确定寻找地点,制定寻找策略,讨论所需工具,小组分工,以及观察时的注意事项。
收集信息: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实际观察。
处理信息:整理观察结果,填写手册第六页。
分享讨论: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人工制品,共同得出结论,即房屋、衣物、文具、自行车等构成了人工世界。
3. 应用与延伸:学生分享个人了解的其他人造产品。
教师引导,深入探讨人造产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感官来观察植物的外部特征。
2、运用科学术语来描述观察结果。
3、绘制一棵植物的简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常见植物特征的探究兴趣,培养细致观察和详细记录的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能准确绘制一棵植物的示意图。
教学准备:观察记录表,学生手册。
教师准备:一株植物样本,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
课程时长:新授课,1课时。
教学流程:一、引入话题1、介绍情境:在周六,喜羊羊在森林中发现许多植物。
(板书:植物)引导学生跟随情境进行学习,询问学生是否能识别出喜羊羊看到的植物。
小学科学主题活动实施方案(12篇)
小学科学主题活动实施方案(12篇)小学科学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篇1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
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
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
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
3.CAI课件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
教学过程:一、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谈谈对日食和月食形成的认识。
2.分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3.教师小结:同学们能收集到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刚才有同学谈到据老人们说日食和月食是天狗在吃太阳或月亮,每到这时,人们都要拿出锅碗瓢盆来敲敲打打,好赶走天狗,真有天狗吃日、天狗吃月这回事吗?当然没有,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吧!4.板书课题。
二、指导认识日食的成因及种类。
1.教师课件演示日食发生的动画,学生观察。
2.教师发给每一组一张日食发生时的一组照片图及我国历曾发生过日食的时间记录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日食发生时都有哪些现象和规律。
3.学生分小组汇报,教师逐条板书。
4.教师根据以上学生汇报,组织学生讨论:是什么挡住了太阳的光?你的理由是什么?5.学生汇报,教师形成如下板书现象:分析①呈弧形渐缺→是球体②自西向东渐缺→自西向东运动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④发生在农历初一→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6.学生实验证明以上分析是否正确。
小学科学课程活动策划方案五篇(最新)
小学科学课程活动方案1【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流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学习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学习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学习流程】一、导课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学情分析经过上个学期的接触和了解,我发现五年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异常高,科学基础也比较薄弱,可是他们对科学课还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并且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本事,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乐于操作。
可是两极分化很明显。
有些同学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必须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学期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由于本学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总之,新的资料,将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本册学习资料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每个单元教学约需____课时。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供给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忙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构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必须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仅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终构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方案五篇
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方案五篇小学科技教育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体验、创新、成长走近低碳生活【活动时间】10月份。
【具体要求】一、科技小发明:1、参赛对象。
全校各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班上交3份科技小发明实物和作品介绍。
2、作品要求。
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入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创新、实用,贴近生活。
注意作品要区别于普通的小制作,要有首创性。
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4、上交地点:科学组老师处二、科技小论文:1、参赛对象。
3-6年级各班组织学生开展评选活动,每班上交3篇小论文。
2、作品要求。
观察类、考察类、实验类、说明类均可。
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某一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文字说明或图解等等的方式写一份小报告。
字数要求在1000字以上。
1)探究过程要完整,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等几个步骤。
2)数据材料要准确,可附表格,图解,照片等。
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4、上交地点:科学组老师处三、科技实践活动:1、参赛对象。
3-6年级,各班整理一份带有科普性质的实践活动案例或报告。
2、作品要求:科技实践活动报告一份,附完整的原始材料(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照片录像、新闻报道材料等)3、上交时间:10月28日放学前4、上交地点:科学组四、少儿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由科学组蔡潇桢老师组织学生训练,并从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鹿城区智力七巧板现场竞赛和智力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评比。
比赛内容:1.智力七巧板多幅组合创新作品评比。
活动的主题为我的梦想;个人、团体多副组合图案创新作品可提前准备并将作品拍成照片衬在a4纸上,可以配上颜色、背景等;注明作品的名称、由多少副七巧板组成;同时附上200字左右的说明。
2.上交作品时间:10月28日3.上交地点:校区大队部最后汇总到科学组老师处五、少年儿童幻想画一、参赛对象:全校学生二、活动主题:创新、体验、成长三、活动内容:科学幻想画面向614周岁的中小学生,主题围绕本届大赛的中心内容,画种不限,参展作品规格为4开(38cm54cm)的纸或其他材料,横竖均可,除油画作品应自备画框外,其他作品无须装裱,限个人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五篇)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通过分析池塘生物环境的资料,为创建生态瓶设计合理的方案。
2、具备根据设计规划及实际情况制作生态瓶的能力,并能持续进行管理和观察。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能互相倾听意见,共同协作完成生态瓶的制作,并进行分工管理及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设计并实施生态瓶的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态系统运作机制。
教学预备:大容量塑料瓶、剪刀、制作生态瓶所需材料、活动记录本以及实物投影设备。
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都曾仔细观察过学校里的荷花池吗?能描述一下其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2、探究阶段:1)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像,教师引导介绍,引导学生关注以下问题:a) 池塘中有哪些水生生物?b)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c) 植物如何为池塘中的动物提供生存条件?d) 池塘中有哪些非生物元素,它们对生物有何影响?2)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和答案。
3)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
a) 小组讨论应选择哪些生物放入生态瓶,并考虑需要为它们提供哪些生存条件。
b) 记录并完善设计方案。
4)制作生态瓶。
a) 准备必要的制作材料。
b) 根据设计方案和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
c) 小组讨论确定生态瓶的放置位置,并分配管理与观察任务。
5)总结。
3、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活动方案范例(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具备吸引铁质物体的特性,这称为磁性。
2、磁铁能穿透某些物体吸引铁质材料。
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的物体以及不能吸引的物体。
2、利用磁铁来识别物体是否由铁材料制成。
3、设计实验,研究磁铁能否隔着水吸引铁质物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通过严谨实验获取证据,并理解用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理解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和接受磁铁可以用于辨别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为每个小组准备:1、磁铁和待测物品:铜钥匙、铁钥匙、回形针、铁钉、铝片、铜导线、玻璃珠、木片、纸片、弹簧、布条等(材料种类多样,包括多种铁制品和非铁金属物品,如橡皮擦、铅笔、塑料尺等也可作为测试材料)。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六篇)
2024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学情评估经过上学期的互动与观察,我发现五年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并非特别突出,科学基础知识也相对薄弱。
然而,他们对科学课程展现出强烈的兴趣,具备初步的探索能力,抱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乐于动手操作。
然而,学生间的学习分化现象明显。
一部分学生对科学展现出持久、浓厚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趋势良好;而部分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误认为这门学科不重要,从而忽视了科学学习,导致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较为平庸。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和简单的实验操作。
本学期,我们将引导学生参与更为全面的探究活动,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
本学期的探究主题涉及自然现象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理解和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例如,强调实验前后需要有充分依据的推测和解释,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巧,并学习设计此类实验;同时,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原因、变化和规律。
学生还将参与几次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他们用多种方式记录观察现象,处理数据,并理解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本学期的新内容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过程与方法活动。
二、教材分析本教材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预计需要____课时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逐步打牢基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4)本教材包含多个动手制作项目,应确保学生亲身参与制作过程,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第一单元“沉和浮”: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入手,学生将探索相关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终从浮力与重力的关系以及密度的角度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热”: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学生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引发的热胀冷缩现象,探究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及其应用。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本(五篇)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范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源、遮挡物和接收影子的屏。
2. 自身能够发出光线,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
3. 影子的长度、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和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之间的距离相关;影子的形状取决于光源照射到物体侧面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 执行光与影的实验,准确记录观察结果。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推断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
2.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3. 在实验观察中培养严谨、细心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理解观察、推理和倾听是人们认识世界常用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影子变化的特性和规律。
难点:理解并分析光源、遮挡物与影子之间的动态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关闭教室所有窗帘,熄灭灯光)教师通过手影游戏引导,利用投影机的光线,做出各种动物的手影,让学生根据影子猜测动物。
邀请会做手影的学生上台展示。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并引导他们表述影子形成的要素。
二、知识构建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条件,其中首要条件就是光源。
请一位同学分享你对光源的理解。
同学1:光源是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同时它必须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教室的灯,如果关闭了,就不算是光源。
教师: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光源就是这两个条件的结合。
请另一位同学总结一下光源的定义。
同学3:光源是能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教师:我们明确了光源的概念,现在请大家判断以下物体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
全班共同参与判断。
三、实验探索教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可以看到影子。
然后让学生观察,当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影子会如何变化?学生:影子会变大。
教师:如果书本远离投影机,影子又会怎样?学生:影子会变小。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精选12篇)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精选12篇)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精选12篇)】,供你选择借鉴。
小学科学活动方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模板五篇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模板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模板五篇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小学生逐步去认识科学的本质,帮助他们培养起良好的科学思考的习惯,投入到科学实践当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工作方法。
下面就是 ___网给大家准备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策划方案,欢迎参阅!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三、气温的测量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小组内分工合作对开展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或吸管或塑料勺)、一张实验记录表。
给每个学生的材料:一张维恩图。
【教学过程】一、设计流动比赛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科学概念: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并展示上节课的维恩图)水会流动,油会流动,它们流动的快慢一样吗?2、其他液体也会流动。
比如洗洁精,这也是一种液体。
(师出示三种液体)这三种液体流动速度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你们推测,谁会流得更快一些?3、有什么办法证明?师引导: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进行一场公平的液体流动的比赛。
4、设计“流动比赛”的方案,小组内成员交流:怎样做才能保证流动比赛是公平的?哪个方法,为什么?讨论后确定一个比赛方法。
5、全班交流比赛方法,围绕“保证比赛的公平、可行”进行讨论,鼓励生生质疑,完善比赛规则。
二、实验、思考1、请小组成员根据自己选择确定的方案进行流动比赛,并记录。
(师要提示学生重复做几次实验)2、全班交流,汇报,包括:一共进行了几次实验,实验的结果如何,每次实验的结果都相同吗,大概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一致等。
3、思考:液体的流动快慢跟什么有关?三、液体、固体比较1、师让学生关注以板书的水和食用油的维恩图记录,明确水和油具有的共同特点,并思考洗洁精是否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2、小结:三种液体的相同点,固体具有吗?固体和它们相比,有哪些不同?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固体和液体比较的维恩图记录。
3、讨论交流,对于“水是怎样一种液体”,我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教学目标: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
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良个实验(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三、本课小结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四、课外实践活动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一、教学目标:1、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2、明确支点离重点越近,杠杆越省力;反之费力。
认识日常生活中几种省力和费力的杠杆。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明确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长铁棒、体操棒、木块、老虎钳、火钳、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四人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课:回顾杠杆三要素。
1、趣味游戏——撬“重物”,让学生实际体会杠杆的作用。
2、利用演示PPT,复习杠杆构成的三要素:支点、重点、力点。
3、提出本课研究主题,板书课题。
(二)、主题探究:利用杠杆尺,了解其省力和费力的科学原理。
1.通过实物并结合演示PPT,认识杠杆尺的构造及其原理。
2.布置研究任务1:探究使杠杆尺平衡的钩码挂法,并做好记录。
3.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始约10分钟的独立探究活动。
4.第一次汇报:展示力点钩码数大于重点钩码数和力点钩码数小于重点钩码数的两张记录表,比较其钩码数量的多少,明确后者比较省力。
5.布置研究任务2:将省力的记录表挑选出来,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
6.第二次汇报:展示三张省力的记录表,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7.结论一: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近,杠杆就省力。
8.第三次汇报:展示二张费力的记录表,用笔画出重点到支点、力点到支点的线段,比较所画的线段,思考其共同特点。
9.结论二: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比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远,杠杆就费力。
(三)、实践深化: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1.趣味游戏——“以弱胜强”,通过对支点位置的控制,强化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2.实践体验——用老虎钳钳断铁丝,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3.演示分析——“小小秤砣压千斤”,利用PPT图片分析其省力原理。
4.实践体验——用火钳钳起铁块,利用PPT图片分析其费力原理。
5.小结:杠杆工具的省力或费力,与其用途有密切关系。
(四)、延伸课外:调查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教学过程:一、认识天气现象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三、总结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