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英

合集下载

“后乡村精英”时代与新农村建设

“后乡村精英”时代与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 介 : 钱
燕 (9 5 )女 , 18 - , 安徽 灵璧人 , 东N _ 大 学社会 与公共 管理 学 院硕 士研 究生 。 究方 向 : 华 v - 研 社
1 9・ 3
会学。


燕 :后 乡村精 英 ” “ 时代 与 新农村 建设
与再生 产主要 是“ 内向型 ” 。如果说 在改革 开放 之后很 长 一 段 时间 内呈 现 了 “ 向 型 ” “ 向 型 ” 内 和 外 相结 合 的 情 况 , 仍 以 内部 流动 为 主 , 但 乡村 多元 化 的精英 格 局 的存在 和发展 , 使得 乡 村社会 仍 是精英 流 动 与再生 的 主要土壤 , 且精英 内部 的流动 主要 是 以政治 精英 向 并 经 济精英 流动 为 主 , 同时具 有 这两种 精 英 的身份 与 且 地位 , 出现 了一 种政 治 资 本 的转 化 效 应 和 “ 干 部 的 村 延迟 转化 效应 ” 。乡 村精 英 的外流 主要 为少 数经 济 精 英 向城市 的流 动 , 治精 英 和社会 精英 向外 流 动 的情 政
2“ 、 内向型” 流动到 “ 向型” 动 。乡村精英 的流 外 流
前国家固定体制之下 的城市吸纳农村精英 ; 二为“ 显 性流失 ” ,是指 改革 开放 之后 历经 劳 动力 资源 的 市场 化选择 ,借助于价格 和竞争机制使农村精英 流向城 市 。在 改革 开放 之前 , 国家通 过户籍 制 度将 农 民限制 在土 地上 , 升学 、 军 或 者 城 市招 工 等 方式 才 是 他 们 参 离开农 村 的仅有 机会 , 过这 些渠道 流 向城 市 的一 般 通 都为 农村 中 比较 优 秀 的人 , 是 , 们 所 占的 比例 很 但 他 低, 不会对乡村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 期, 有少量的农 民开始向城市流动 , 但他们 的流动不

乡村场域中精英俘获过程分析

乡村场域中精英俘获过程分析

乡村场域中精英俘获过程分析作者:陈鹏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本文基于“小官巨贪”刘大伟18年把持村庄严重侵占集体利益的典型个案,将在乡村三层主体的场域视阈下,对精英俘获整个过程和其中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分析。

并尝试将精英俘获划分为成长俘获、扩展俘获和终结俘获三个阶段,并分析其主要成因、提出建议和启示。

【关键词】精英俘获;乡村治理;小官巨贪一、问题提出我国乡村社会仍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乡村场域中存在着国家、村庄精英、普通村民的三重权力框架,可见村庄精英的中间地位并主导着乡村治理。

乡村精英是指在乡村中具有相对资源优势、社会影响力超过一般普通村民平均社会影响力的人。

精英俘获则是指乡村精英借助这种相对优势,占有了本应惠及大众的资源,从而导致村庄治理状况的恶化。

但国内对精英俘获理论研究仍存在较大的局限:一是研究领域集中在资源项目下乡,重在说明在外部资源进入乡村时,精英凭借其优势地位而致使项目偏差。

但显然精英对乡村治理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精英俘获也不仅发生于单个领域,可以更深入地分析精英俘获与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内容具有切面性,大量研究中仅指出存在精英俘获现象,虽有对精英俘获的产生机制、社会后果和对策建议的研究,但缺乏对完整精英俘获过程的关注。

三是研究视角单一,精英俘获有两层含义:精英主动俘获和精英被外在力量俘获,但多数研究仅侧重于某一侧面,没有对二者的互动和合力进行研究。

鉴于此,本文的主要是典型精英俘获个案为载体,在乡村治理视阈下,尝试描述整个精英俘获过程,对其中内外合力的作用和场域中多元主体行动逻辑进行分析,以回答小小村官为何能一手遮天18年之久及其现实启示。

二、精英俘获过程分析根据事态的不同表现程度和场域中行为主体不同阶段的行为逻辑,本文将这一精英俘获过程分为成长俘获、扩展俘获和终结俘获阶段。

(一)成长俘获阶段:正当性与欺骗性共存乡村精英利用契机在其相对优势最突出的初始领域中实现精英俘获,并逐渐增强力量。

乡村精英与农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

乡村精英与农村公共物品自发供给
收 稿 日期 :0 9 1 8 2 0 -1 —1
公 共物 品供 给的 高效与公 平 , 是保 证社会 和 谐发 展 的基 础条 件 。 而农村 公共 物品 的供 给是保 证新 农村
建 设顺利进行 的必要条件 。 国内对公共物 品的问题的讨
村私 营企业 主 和集体 企业 的管 理者组 成 , 会 精英 由 社 在 品行 、 力 、 验 、 能 经 知识等 方 面具有 优势并 在社 区范 围取得 较 高威 望 的人组 成 [。项辉 指 出 : 5 ] 乡村 精 英在 某 些方面拥有 比一般成员更 多的优 势资源 , 并利用 资源
作用。 关键 词 : 农村 公 共 物 品 ; 自发 供 给 ; 乡村 精 英 ; 济精 英 经
中 图分 类 号 : 3 03 F2 .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1 9 ( 0 0 0 — 0 5 0 17 — 9 92 1 )7 0 6 - 2
作者 简 介 : 璐 璐 (9 5 ) 女 , 徽 广 德人 , 徽 师 范 大 学 ( 徽 芜 湖 2 10 ) 会 学 院社 会 保 障 专 业硕 士研 究生 。 黄 18 一 , 安 安 安 40 3 社
生较早 对 中国农村 精英 结构 进行 了研究 , 他认 为 中国 农村 社 区精英 由党 政 精英 、经济 精 英 和社 会 精 英组
成 , 政 精英 包 括 乡镇 干部 和 村 干部 , 党 经济 精 英 由农
论 和研究很多 , 各种观点互相 碰撞 。贺雪峰和罗佐兴提 出, 农村公共 物品 的供给 方式主要 有三种 : 场化供 给 市 方式、 民间组织 供给 方式 、 政府 强制供 给 方式 【。 洪 1刘 j
取得 了成功 , 为社 区作 出了贡献 。 而使他们具 有 了某 从

乡村经济精英浅层介入政治的现象与原因分析

乡村经济精英浅层介入政治的现象与原因分析
中图 分类 号 : I ) 6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8 8 6 0( 2 0 1 3 ) 0 6— 0 0 7 9~ 0 5
党 的十 八 大 报 告 提 出 , 众 自治机制 , 以扩 大有序参与、 推进信息公 开、 加强议 事协商、 强
被提名后拒绝参选 , 而 当他们 的这些权利受到
收稿 1 3期 : 2 0 1 3—0 8—1 0
作者简介 : 卓晓宁 ( 1 9 5 6 一
苏省淮安行政学院讲师 。
) , 男, 江苏南京人 , 中共淮安市委党校副校长 、 副研究员 ,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 理论 ; 刘东 杰 , 江
损害 时 , 也 表现 出无 所谓 的态度 。 ” J ( ’
乡村政 治过 程 , 仅 在 形式 上 践 履 自己公 民权 的 行 为现 象 。在消 极 的政 治 观作 用 下 , 经 济 精 英 往 往对 政 治 介入 并 不 热 心 , 只 有在 动 员 下他 们 才 会被 动地 参 与 到政 治 过程 中来 , 而 介人 政 治 过 程又 多是 以最基 本 的政 治权利 在形式 上 的行
影 响 着人 们 的观 念 , 因此 经济 成 功 人 士往 往 被 赋予 更 多 的光 环 。 因此 , 对 于 当前 乡 村 经 济 精
2 .中位介 入 : 一种 个人 影 响力 在 政 治上 的
反映。乡村经济精 英 中位介入政治 , 通 常是这 样 一 种情 形 : 乡村 经 济 精 英 在经 济 上 取 得成 功
2 0 1 3年 第 6期
江苏行政 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J i a n g s u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农村精英流动研究综述

农村精英流动研究综述
( 一) 、精 英 流 动 理 论 1 、 国外 方 面
状 ,研 究 成 果 丰 富 。 1 、国 外, 研究成果颇丰 ,从现有 文献的 研究 内容和方法来看 ,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 以 I v a n S z e l c n y c 、R o n a — T a s 等学者为代表的精英流动理论 ,二是 以 V i c t o r N e e 为代表 的精英循环理 论 ,三是 以J e a n .o i 为代表的精英再生理论 ,这些理论都为后世 的精英
农 村 精 英 流 动研 究综 述
卜 璩
摘 要 :农村精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的作 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纳,但其重要性却是各界 的共识 。现在 ,由于党和 国家的政 策向农村倾斜,越 来越 多在城市的农村精 英开始 回流 ,并开始影响 乡村治理。如何 为回流农村精荚做好 配套机 制,促使 更多的农村精英 回 流 , 同时使 回 流精 英 更 好 地 发 挥 其 在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 设 的作 用是 我 们 迫切 需要 认 真 谋 划 与 努 力探 索 的课 题 。 关键 词 :农 村 精 英 ; 回流 ; 乡村 治理 ;精 英 流 动 理 论
2 、 国 内方 面
国 内 对精 英 流动 理 论 的 研 究 ,主要 基 于 本 国国 情 提 出 符 合 现 阶段 社 会 实 际 的 理论 框 架 。宋 时 歌 ( 1 9 9 8 ) 提出 “ 干部 权 力转换 延迟 ”理
论 ,该理论认 为,干部在改革早期 ,南于受制于 旧体制中的既得利益框 架 ,难以迈向市场 ,从而导致这一阶段干部权力真空 ,使其他社会群体 有机会脱颖而出。但这并不意味这干部权力就此瓦解 ,反之这种作为管 理者 、政策解 释者和执行者 的特殊地位而拥有 的巨大的权力依 旧是保 障 他们在市场竞争 中成果 的根本原因。市场改革 中的精英流动是一个 阶段 性现象 ,也是中国转型期 的特殊历史现 象。清 华大学教授孙 立平认 为,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发展 ,旧的精英集团也 开始不断尝试 向新的精英类 型 转变 ,新旧精英的更 替 仅 仅 是对 精 英 内部 结 构 的重 新 诠 释。王 汉生 ( 1 9 9 o ) 提出 ,社会转型期的精英流动 ,既包括新 旧精英 的替代 ,同时 也包括 旧精英 内部的转换与升级 。 ( 二) 、 中 国农 村 精 英 的 流 动 机 制研 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的提 出,农村精英 的流动 问题成 为当前 各 界关注 的焦点 。从我国农村精英流动的发展阶段来看 ,主要分 为两个 时 期 :一是改革开放时期 ,经济 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推动 了农村 精 英开始 由农村 向城市聚集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期 , 这 一时期主 要为反方 向流动 ,受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倾斜及城市生存压力倍 增等因 素的影 响,越来越多的农村精英选择离开城市返 回农村 ,且这 一群体较 第一 时期呈现范围更大 、素质更高 的特点 ,除返乡的农 村精英外 ,还包 括农村新兴成长的知识精英、技术精英 、经济精英及文 化精英等。从现 有文献 的研究 内容和方法来看 ,国内外对我国农村精英 流动的研究主要 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精英循环理论 和再生理论 ,二是中国农村的结构现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

乡村精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以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为例
静, 徐 东, 宋 强
6 10 ) 4 10
伍佩鲜 , 艾
( 内江 师 范 学 院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 四 川 内江
摘 要 : 着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推 进 , 村 精 英 在 新农 村 建设 中 的 作用 受 到社 会 各 阶层 的 广 泛 关 注 和 重 视 。 乡村 精 随 乡 英 在 新 农 村 的 建 设 发 展 中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些 作用 主 要体 现 在政 治 、 济 、 这 经 社会 等 各 个 方 面 , 们 在 农 村 建 设 扮 演 了农 他
20 0 8年 末 . 楸 村 已有 2 花 1个 生 产 小 组 通水 泥 公 路 , 内的 交 村
通 状 况 得 到 了 明显 的 改 善 , 村 主 要 从 事 茶 叶 的 种 植 , 叶 全 茶
种 植 面积 占 全村 总耕 地 面 积 的 8 以 上 , 园面 积 由原 来 的 O 茶
园、 祈求 上 天 保佑 的 祭 祀 场 所 祭 天 台 、 绪 钦 赐 “ 恩 宠 赐 ” 光 皇 御 匾 的 李 家 大 院 为 代 表 的古 民 居 群 , 及 自然 形 成 的 “ 田 以 官 溶 洞 ” 。 由 于交 通 情 况 的 改 善 。 加 上 得 天 独 厚 的旅 游 资 等 再
5 O亩 增 至 50 0 0亩 , 叶 价 格 由 原来 的 3 茶 O元 每 公 斤 增 至 8 O
多 元 每 公 斤 , 均 年 收 入 已 由 6 0元 增 至 4 0 人 0 0 0多 元 , 民 收 农
入 明 显 提 高 。为 了进 一 步 增 加 农 民收 入 , 村 还 开 发 了所 蕴 该 藏 的 旅 游 资 源 , 要 有 康 熙 御 赐 “ 下 第 一 圃 ” 千 亩 御 茶 主 天 的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

新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塑造及其文化反思关键词:乡村女性精英政治精英经济精英道德精英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包括电影媒介在内的文化象征系统一直在塑造着乡村女性精英形象。

作为性别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一个交汇点,乡村女性精英形象在叙事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都发挥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如此的理由,本文以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的类型为线索,分析其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切近她们的形象建构背后所隐藏的时期意义与文化意蕴。

精英一样指在资源、权威、能力等稀有价值坐标上有高分值的人。

乡村精英即在乡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上等方面的优势,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治理具有重要阻碍力者,他们握有必然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

乡村精英在中国社会一直备受关注,而乡村女性精英由于其性别因素那么额外令人侧目。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文化象征系统一直在塑造着乡村女性精英形象。

建国初期电影中的乡村干部李双双、到此刻的九十年代的喜莲,都属于乡村女性精英之列。

在以她们为主角的电影中,男性往往以辅助者的形象显现,她们那么往往能表现出比男人更壮大的精神动力、更高的觉悟和更有魄力的执行力。

作为性别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的一个交汇点,其在叙事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都发挥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有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过该类人物在中国电影史上特殊的文化意蕴以历时态呈现的方式,并疏理其形象在中国电影中的嬗变进程。

由于叙事重点和说明框架的需要,该论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以前的女强者形象,而对新时期以来和乡村女性精英的整体概貌关注那么留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①。

正是基于如此的理由,本文以1949年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形象的类型为线索,分析其建构方式,以期进一步切近她们的形象建构背后所隐藏的时期意义与文化意蕴。

依照精英阻碍力的要紧来源来对中国电影中的乡村女性精英进行分类,本文将其要紧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道德精英。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最新资料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最新资料

乡村治理:精英分类与逻辑选择一、引言帕累托曾明确指出,纵览整个人类历史:“除了偶尔的间断外,各民族始终是被精英统治着。

” [1] 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村精英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代变迁中,乡村社会主要由各种精英治理的。

[2] 对乡村精英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心。

在关于乡村精英结构的现有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包括:王汉生的“党政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之分;[3] 贺雪峰的“治理精英”和“非治理精英”之分;[4] 金太军的“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之分。

① [5] 在这些代表性观点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改进之处:一是乡村精英的分类学说自身存有争议;二是各乡村精英分类学说并未根据乡村精英的差异区分出相应的治理方式。

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乡村精英结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国家控制和乡村自治的相互博弈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紧张。

[6]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治理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逻辑,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新审视的问题。

笔者将乡村精英区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在此基础之上明确主张乡村治理应当遵循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的乡村治理精英类型,遵循不同的乡村治理逻辑。

二、乡村治理精英的类型分析帕累托认为:“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1] 在笔者的叙述语境中,对于乡村精英的探讨主要局限于自身承担一定正式职务的各类乡村治理精英,并不包括未承担正式职务的其他各类乡村精英,故笔者将这种精英称之为乡村治理精英。

和贺雪峰的治理精英概念相比,这里的乡村治理精英,不但包括了村干部群体,还包含了基层政府选派的各类驻村干部,其中也包括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

并依据乡村治理精英的产生方式,将其进一步分为: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和外生型乡村治理精英。

(一)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所谓内生型乡村治理精英,主要是指由乡村共同体内成员通过自主选择的方式产生出来的共同体领导者。

乡村精英调查报告

乡村精英调查报告

乡村精英调查报告作者:王玮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4期摘要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政策环境对于农村问题的关注,学者们渐渐发现,乡村精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影响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重要而独立的群体。

并且,乡村精英的角色、地位与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整个宏观环境的变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文在实地调查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整合,分别对政治、经济、社会三个类别的乡村精英考察,得出新旧乡村精英对比的差别以及三个领域的精英各自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乡村精英新旧对比政治经济社会作者简介:王玮,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社会学。

一、概念界定“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最初是用来表示精美的、质量上乘的商品,而后演变为指代具有优势地位的某类人。

帕累托在其著作《精英的兴衰》一书中这样定义:“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

”其后米尔斯打破以帕累托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社会精英理论对“精英”这个概念的界定,而创造性地提出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拥有较高个人素质并能运用大量政治权力的这一类人就是精英。

近些年来,在对中国乡村社会精英进行研究时,国内外学者对待“精英”这个概念的界定也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解。

笔者通过访谈调查与文献归纳,将乡村精英定义为那些通过代际遗传获得或者自身后天努力获得比一般普通村民更多的威望、影响力,并且通过这些威望和影响力可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人。

以下将从学术界最为普遍的分类,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三个方面,根据访谈实录从乡村精英的人生经历史来探讨其是如何影响其他村民行为选择、如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是否运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二、精英的分类及其表现(一)政治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决策、整合等功能的人。

其代表人物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还包括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声望并热心政治的村民。

试论我国乡村精英研究的范式转换

试论我国乡村精英研究的范式转换

由年 长 、 境殷 实 、 学 问者 通 过一 种 自然 选 择 而 家 有 处 于既有 的位置 , 时 间和 能力 处 理 与官 府 有关 、 有 与村 子有关 及 与私人 有关 的三类事 务口 。 ] 在《 中国农 村 : 九世 纪帝 国政权 对 人 民 的控 十
制 》 书 中 , 公 权立 足于 乡村社会 项 目 : 苏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划 重 点 项 目( 目编 号 :8 Z OO1 江 项 0Z A ) 作 者 简 介 : 长 立 (9 3 ) 男 , 国矿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行 政 管 理 研 究 所 所 长 、 授 , 士 生导 师 ; 张 16 一 , 中 教 硕 刘 胜 国 (9 3 ) 男 , 国矿 业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20 级 行 政 管 理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 18 一 , 中 08
讨 了传 统农 村社 会 皇权 一绅 权 的二 元 权力 结构 性
质, 明确 了绅权 是 一 种地 方 权 威 , 代表 地 方 上 的一 种 长 老 权 力 , 于 地 方 的 风 俗 习 惯 负 有 指 导 的 对 责任 。
在 《 国 与 中 国 》 , 正 清 指 出 乡 绅 在 中 国 乡 美 中 费
源获取 , 因循 这 一 现 实 , 乡村 精 英人 物 也 不 断 受历 史的 裹 挟 发 生 演 变 分 化 。 学 者们 从 不 同 角度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了大 量研 究 , 百 多年 来 , 一 乡村 精 英 研 究 的 范 式 经历 了如 下 转 换 : 乡村 精 英 地 位 和 功 能 的研 究 到 乡村精 英 角 色 从
如公益 活动 、 排解 纠纷 、 兴修公共 工程 , 时还 组织 有
团练 和征税 等 ” 以 及 “ 文 化 上 的 领 袖 作 用 ”3。 , 在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乡村精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乡村精英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推荐指数 4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科研热词 乡村精英 英国 自主发展权 约曼 精英格局 精英 空间隔离 稳定性 社会转型 社会分层 村民自治 村庄派系 村干部腐败 权力结构 新生代村干部 文化反哺 教育 富裕农民 基层民主选举 和谐发展 变迁 制度变迁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 农村法律服务 农业基础设施 供给机制 乡镇法律服务所 乡村社会结构 乡村文化 主动失地
2011年 科研热词 乡村精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零和博弈 表现 维权精英 生存策略 现代化 治理模式 汉族乡村 水利社会 民间信仰 村选举 新疆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 文化精英 文化建设 政治张力 持续发展 惯性心理 影响 平教会 定县实验 大小传统 多元竞合 士绅 博弈论 利益共同体 兴起 共名制 公共生活 体制惰性 乡村治理 乡村建设 乡村危机 主体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5 3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中国新农村选举政治中的精英分化与制度回归

中国新农村选举政治中的精英分化与制度回归

中国新农村选举政治中的精英分化与制度回归根据当前学界对乡村精英理论的研究,乡村精英可以分为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

体制内精英主要是指掌握正式权力资源的精英,而体制外精英则掌握传统资源等其他资源。

金太军等人的研究表明,体制内精英处于干部系统和民众系统的边际地位,处于乡镇干部、民众两个系统利益一致的结合点和触发点上,并在国家与农民的紧张夹缝中工作。

①由于其“双重角色”的无法调适,使其往往徘徊于“保护型经纪”与“赢利型经纪”的角色冲突的阴影当中。

②在体制内精英中,处于中枢地位的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这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了广受关注的“两委”关系。

而体制外精英则主要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乡绅等。

③在传统乡村社会.这些精英构成了乡村自治的主体力量。

在人民公社时期,伴随着国家对乡村社会的高度统合,这些精英被纳入新的公社体制中。

因此,在这段时期除了体制内精英外,基本不存在体制外精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行政控制的弱化以及农村社会的分化和重组,村庄精英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并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格局。

一、乡村精英的流失目前,中国正处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局阶段,精英对于乡村的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一定程度上,他们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希望。

所以,新农村建设对于“乡村精英”的需求是迫切的。

乡村精英即在乡村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等方面的优势,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他们握有一定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

④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起着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中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政策的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

后发国家持续不断的现代化,使农村不得不依赖于城市,并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这种体制导致农村人力资源不断地流失,众多农民子女把脱离“农门”当作毕生的追求。

乡村精英与权力置换——对新中国电影中乡村干部形象的文化审视

乡村精英与权力置换——对新中国电影中乡村干部形象的文化审视
牛 百岁 。他 和李 双 双一 样 , 承担 着 主 流 意识 形 态 赋予 种 老 百 姓喜 闻 乐见 的社 会 改造 的工
具 , 占我 国人 口大 多 数 的农 民群 体实 行 最 大程 度 的 思想 改 对 造 。15 9 6年 , 作化运 动达到 高潮 , 了吸引徘 徊观 望的农 民 合 为 加 入社会 主义 的集 体 创业 中来 , 农村 题材 的影 片 再 一次 成 为
维普资讯
影 视 画 外 音 ・当 代 文 坛 ・ 07. 20 1
乡 村 精 英 与 权 力 置 换
对 新 中 国 电 影 中 乡 村 干 部 形 象 的 文 化 审 视
王敏
如果结合 形 象 研 究 的 方 法 来 盘 点一 下 中 国 乡村 题 材 影 片, 我们会 发现一个 非常有 趣 的现象 , 不 同时 代 , 村干 部 , 在 乡
创伤的农村来说 , 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叉能够 给广大人 民群众
带来 希望 的干部 形象 的产生 具有 极其 重 大 的意义 。牛百 岁 就 是一 个体现 党 支部和群 众之 间新 型关 系 的党 员干部 形 象 。山 东农 村 的一 个生 产 队实 行 联 产 承包 责 任 制后 , 员 的生 产 热 社 情高 涨 。但 队里 五个 有名 的“ 问题 人 物”, 没 有 承包 组 肯 接 却 纳 。大 队党 支部 委 员牛 百 岁 , 主动 提 出与这 五 个 人组 成 一 个
这一类颇 具文 化深意 的乡村精 英角 色时 常会 成 为乡 村影 片 的

批 乡村干部 形象 活 跃 在 十七 年 时期 的 电影银 幕 上 , 为 当 成 时不可 或缺 的土地 政 策 的 宣讲 者 , 成 为在 乡村 社 会具 有 绝 并

乡村精英与规则变迁

乡村精英与规则变迁

( a S h o ,S a d n ie st ,Jn n,S a d n 5 1 0) L w c o l h n o g Unv riy ia h n o g2 0 0
Ab t a t Th o e n n o e n h a o d ro o n r sd e e d O wo ma n s r c u a a t r :t e s r c : e g v r i g m d l d t e l w r e fc u t y i ed p n n t i t u t r l c o s h a f
好 预期 。在 乡土 社会尤 其是偏 远 乡村地 区和少 数 民族 地 区 中 , 们所 遵 守 的更 多 的是“ 人 地方 性 规则 ” 以及 其
内在 价值 与地方 相契合 的国家规 则 。而 这样 一些规 则之 所 以能 够具 有 实质 意 义上 的社 会 效力 , 很 大程 度 从 上 又与乡 村精英 有着 直接或 间接 的关联 。因此一直 作为法 治对 立 面的“ 治” 人 之于乡 土社会 而言 有了新 的意 义。 ①正如 苏力所 言 . 现代法 治理 解为 现代 人 解决 传 统 乡 土社 会 中 的专制 或 滥 权 问题 的思 路 . 一 种法 律 将 是 线形 进化 理论模 式 的建构 , 因为 乡土社 会 的结构 和社会 组 织形 式决 定 了它 是一 个 小型 社 会 , 除 了不 一定 它“ 具有 现代 国家 以垄 断性 暴力支 撑和 固化 的社 会秩 序这 一特 点外 , 小型 社会 内部 的秩序 是 长期 稳 定 和规 则 化
J n .0 7 a . 20
乡村精 英 与 规 则 变迁
孙 晔
( 山东大 学 法 学院 , 东 济 南 2 0 0 ) 山 5 1 0

乡村精英俘获对精准扶贫政策资料的俘获与治理

乡村精英俘获对精准扶贫政策资料的俘获与治理

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乡村精英对政策资源的俘获现象,阻碍了政策目标的实现。

乡村精英通过与体制精英联盟,误传政策信息,抬高政资源使用门槛,将扶贫资源和贫困户资质转化为可运作资本等路径,俘获精准扶贫政策资源。

对乡村精英的政策资源俘获,不能片面否定,要意识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需要乡村精英的参与。

要从反思贫困现象和贫困问题着手,优化扶贫政策设计和工作措施,以压缩乡村精英俘获政策资源空间。

完善对乡村精英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乡村精英既能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又不敢侵占政策资源。

强化贫困群体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使其更积极主动对接、使用扶贫资源,并监督乡村精英行为。

借助大数据等新工具,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机制,提高乡村精英俘获政策资源的成本和风险。

一、问题的提出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辉煌成就。

但是截止2017年底,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推出了许多措施。

但是,这些政策资源在与农村发展项目结合,向基层落实的过程中,却无法避免被乡村精英———在本土生长起来且未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社会精英———俘获。

这一现象在精准扶贫开展之前就受到了关注。

如温铁军(2009)对新农村建设中被乡村精英获益多。

刑成举和李小云(2013)等,也关注到农村精英在扶贫资金和项目利益上的精英俘获,导致扶贫项目目标偏离。

针对精准扶贫开展后出现的精英俘获现象,刘升(2015)关注到农村精英通过掌控扶贫资源使用权,将扶贫资源作为资本进行经营进而获利。

朱战辉(2017)通过研究揭示了乡村精英通过组织动员,整合农村贫困户群体以规模化方式承接扶贫资源,但事实上通过扶贫资源巩固自身优势,进而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

乡村精英回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乡村精英回归: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假设这样的农村精英大量流失, 农村的 宝贵资源将无法利用,无法将分散的农民整合发挥其集体的力 量,无法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 进而严重制约农村产业结构 的高速和效益型农业发展 , 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
※本文 系内江师 范学院课题项 目 统筹城 乡发展与 乡村精英价值研究》 《 的研究成果 , 目编号:5 w 2 。 项 0K 08
了带动 、示范 、推广先进的实用技术等作用 ,为农村经济发展

农 村 劳动力转移 的 “ 英性” 特征 精
何谓乡村精英呢?精英理论家帕累托认为 : “ 在每一个特 定的社会集团中 , 必然有极少数人比另一些人更有能力 ,他们
在备个方面都出类拔萃,从而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 这些人便 是精英。【 ¨ ”学者贺 雪峰在 20 年出版的 惭 乡土中国》一书 (3 3
影响力的人 ,比如 “ 老板型”的经济能人 、 “ 知识型”的乡村
教 师 、医生等 ,他们 由于在某方 面有 特长 ,具有较 高文化素 养 ,德高望重 ,受到村 民的尊敬 。 改革开放以来 ,农业生产效 率和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 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 从数 量上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大且呈现出逐年 增加 的趋 势 , 据 2l年 9 0 O 月对四川省 N 市 J 镇 2 个村人 口普查显示 ,本 】 E 0 次 人口普查对象为 80 4 ,其 中外 出人 口为 225 ,占 95 人 05 人 普查人 口的 2 7 2 %,所 占比例甚大。从农村流动人员的整体素 质看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现精英性特征 。据 《 中国农 民工调 研报告》显示 : 我国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性别比例上看, 男性的比重远远高于女性 。其中外出务工的人员当中 , 男性 占 63 6 %,女性 占 37 3%,男女 比例 为 l :l 9 7 ,从年龄上 看 ,主 要以青壮年为主 ,且趋于年轻化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 为 3 岁. l 左右。调查表明, 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

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读后感

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读后感

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读后感自从有了农村电影队之后,就发现村里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影在农村还是个奢侈品,除了红白喜事之外,平时很难有机会看到电影,而那些看电影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自从农村电影队成立以后,看电影的机会明显多了起来。

再加上今年放映数字电影,可选择的机会更多了。

这一切似乎都表明:农民看电影的机会更多了。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近年来农村电影下乡的情况时,却不由地为乡村精英的流逝而叹息。

前些日子又看了一本有关文字下乡的书《文字下乡后,乡村精英的流逝》。

书中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对当下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调研,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原因,并提出建议。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对诸如春节晚会、奥运会等文化活动的评价,认为春节晚会仅是“娱乐至死”,且受到权力话语的干预,缺乏文化良知;“文字下乡”则流于形式,变成政治手段下乡,文化“风水轮流转”,使大批农村青年的梦想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他的观点值得深思。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也曾参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字下乡”运动。

回忆往事,颇有感慨。

其间有不少事迹堪称楷模,诸如:“村村通”工程,其中涌现出的优秀文艺创作者李春雨,贾万超夫妇等;社会调查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的调查员袁莉莉,杜国旺等;网络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姚雪垠,王蒙等;文化普及教育中的优秀宣讲团演说家刘燕杰,高玉峰等;以及奥运文化活动中的先进代表李瑞芳、王爱华、薛立新等,他们无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展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的活力来自这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

现在,当你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商店里挂着巨幅的广告牌上“超级女声”“好男儿”的标志刺激着你的眼球,商业化色彩日益浓厚的电视节目不断推陈出新,村口路边大量设立的LED电子显示屏广告吸引着你的注意力。

在这种环境中,在一种非正常的氛围中,你渐渐会感到自己已不知不觉地被异化了,丢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乡村精英英语作文

乡村精英英语作文

乡村精英英语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In the peaceful countryside, life is simple and quiet. People wake up to the sound of birds chirping and the gentle rustling of leaves. 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 free from the pollution of the bustling city. It's a place where time seems to slow down, and people can truly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nature.In the countryside, the pace of life is much slower compared to the city. There are no traffic jams or crowded streets. Instead, there are wide open spaces and vast fields. People have more time to relax and enjoy the simple pleasures of life. They can take leisurely walks in the countryside, breathe in the fresh air,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beauty of their surroundings.One of the joys of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is the close-knit community. Neighbors know each other and are always ready to lend a helping hand. There is a sense of camaraderie and mutual support that is hard to find in thecity. People gather for community events and celebrations, sharing laughter and creating lasting memories. It's aplace where everyone knows your name and where you trulyfeel like you belong.In the countryside, food is fresh and delicious. People grow their own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there is an abundance of local produce. The taste of a freshly picked tomato or a juicy apple is unparalleled. There are alsolocal farmers' markets where people can buy homemade jams, honey, and other delicious treats. It's a food lover's paradise, where the flavors of the land are celebrated and savored.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also means being in tune with nature. People are more connected to the cycles of the seasons and the changing weather. They appreciate thebeauty of a blooming flower or a golden sunset. The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preserv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It's a place where nature is not just a backdrop, but an integral part of everyday life.In conclusion, the countryside offers a different way of life, one that is simple, peaceful, and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t's a place where time seems to stand still, and people can truly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ir surroundings. Whether it's the close-knit community, the fresh and delicious food, or the connection to nature,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is a truly enriching experienc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士绅作为明末 清初时期的用语,是具有生员、监生及至举人、 进士等身份并居住在乡里的人的总称(冯贤亮, 2005)。 张仲礼(1991)认为生员等属于下层绅士,举人为 中层绅士,而进士为高层绅士。他通过对晚清 各个地方志中的绅士传记所做的分析,将绅士 按职责划分为八类:“为慈善组织和民间团体筹 款”、“调节纠纷”、“组织和指挥地方团 练”、“为公共工程筹款并主持其事”、“充 当政府与民众的中介”、“为官府筹款”、 “维护儒学道统”、“济贫”。这种类型划分 基本上涵盖了乡绅在农村生活中的各种作用。
乡村精英的概念整合
帕累托在其著作《精英的兴衰》中这样定义 “精英”:“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 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还是坏人。”(帕 累托, 2003) 而米尔斯则开创性地运用精英理论来研究社会 结构的变化,他的“精英”指的是居于社会统 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能 运用大量政治权力的一类人(米尔斯,2004)。
(三)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乡 村精英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性质的转变与 土地革命彻底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颠覆了传统的乡村 权力结构和文化规范,新的权力秩序和文化要求给了传 统士绅阶层致命一击。新的乡村精英是来自于贫苦家 庭、未受过教育、政治思想觉悟高的青年党员干部。 原来的各种乡村精英,无论是传统士绅、宗族领袖以及 地方保护人,还是地主恶霸、土豪劣绅,都在建国后一 次次的政治运动中被彻底打倒。乡村社会被紧紧掌控 于国家政权之下,经济、政治与文化都依赖于国家统一 的计划体制,新的乡村精英代表国家政权利益。只 是,“由于缺乏文化资源,不得不过度地依赖政权和政治 话语的支持,从此以后,中国农村开始了政治权力无限 扩张的时代”(张鸣, 2001)。
黄宗智(2000)通过对华北村庄的研究发现,民国 时期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渗透仍要通过地方 和村庄里的显要人物来控制。“乡村中的权要 人物,多是从事耕作的‘凡人’———中农、 富农以及经营式农场主。” 随后,杜赞奇(2003)也在其对华北村庄的研究中 提出了20世纪上半叶农村精英的地位和功能从 “保护型经纪”向“赢利型经纪”的变化。他 指出,乡村精英往往由在宗教或宗族中具有权 威地位的人担当,筛选的标准既要看他是否富 有,又要考虑他的宗族门派。
(一)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中的士绅,即乡村的精英阶层,是联系 国家政权与广大农村社会的中间环节,是乡村 政治的中心,具有相当的道德解释权与评价权。 费孝通(2006)在论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特点 时指出,士绅可以通过他的一切社会关系将下 层社会的压力传到上层,直到皇帝本人。他进 一步指出:“绅士是退任的官僚或是官僚的亲亲 戚戚。他们在野,可是朝内有人。他们没有政 权,可是有势力……”。
Hale Waihona Puke (二)清末及民国时期清末封建政权的逐渐瓦解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制 度,农村社会精英阶层的代表———士绅的身 份界定和地位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孔飞力(1999)在其著作中认为:尽管清帝国的行 政机构逐渐分崩瓦解,但传统秩序的重要基 础———地方士绅的权威并未随之动摇。他指 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土豪劣绅即是 来源于旧日的下层绅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