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合集下载

什么是解构主义

什么是解构主义

什么是“解构主义”?严春友【按语:“后现代”、“解构主义”是国内知识界相当流行的词汇,然而存在着根本的误解,在媒体、艺术和文学领域尤其如此。

他们把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简单地理解成“破坏”、理解成“无意义”。

他们这种理解不过是道听途说,与后现代的实质风马牛不相及。

描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文本就摆在那里,为什么不去读一读呢?如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和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两本书的文字并不难读,特别是德里达的文字很有气势,思路也非常清晰。

【法国巴黎后现代艺术展览中心“蓬皮杜艺术中心”外景。

严春友摄,2006年10月20日】前几天法国马赛大学艺术系主任高利耶教授来举办了一次讲座,讲的是《法国艺术三十年》。

讲完以后,有艺术学院学生说,后现代艺术就是无意义,“我作的曲子都是无意义的”。

这种说法既不是后现代的精神,也没有概括出高利耶教授讲座所展示的艺术精神。

高利耶教授所讲述的那些后现代艺术,并非要消灭意义,恰恰相反,那些艺术作品是要启发人们去思考、去追寻,以至于觉醒。

这些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负载着更多的意义,更着重于引导人们去进行独立思考。

那位同学所说的话自身也难以成立:既然她在作曲,那就一定有意义,作曲本身就是意义;如果没有意义,你为什么要作曲呢?既然作曲,就是在表达什么,也就是在表达意义。

如果你作的曲子是没有意义的,那就只能是噪音——不!即使噪音也有意义。

假如作品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你为什么不是任何时刻都可以有作品产生呢?为什么你的作品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呢?这些不同难道不就显示了意义吗?按照解构主义的思路,并不是说作品没有意义,而时说作品的意义是多重的,也不是由作者完全决定的,即:不存在一个像实体那样的真理或意义固定在文本里,等待着我们去理解就行了。

相反,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意义发生分叉的过程,正如文本自身内部的意义也在发生着分叉一样。

鉴于上述,特将旧作发表在这里,它是对于德里达《书写与差异》一书思想的概括,以正视听。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脚注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哲学解释学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 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 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1960年出版的《真 理与方法》是其代表作,也是解释美学的代表作, 书中传达的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流派。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出身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 犹太裔家庭,十九岁获学士学位后,旋即赴法国,入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60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65年,回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史。七十 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新实用主义
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1925-)是建 设性后现代思想奠基人、生态经济学家、过程 哲学家。自1969年起,一直专注于生态哲学 和生态文明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演 ,予以剖析和批判西式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 社会环境及人类文明的破坏。他是西方社会绿 色GDP的提出者之一。代表作有《是否太晚》 《生命的解放》《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学 与正义》《后现代公共政策》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主要著作有《文字与差异》、 《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哲学的边缘》、《撒播》、《立场》等。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发展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安藤忠雄扎哈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发展史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安藤忠雄扎哈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 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 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
建筑的全球化

雷姆· 库哈斯
荷兰建筑师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 曾格荷斯、扎哈· 哈迪德一道,
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 丹。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其建筑创作都遵循着从新的抽象 概念到形式创作的方式。建筑手法上,库哈斯早期受荷兰风格派影响, 对穿插的墙面很感兴趣。而后又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爱用体块的组合, 并积极利用建筑的必然元素(常为楼梯),创造出有时髦的感染力的空 间。
+
现代主义建筑三大奠基人

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 勒· 柯布西耶
密斯· 德· 凡· 罗
+
勒· 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年10月6日-1965年8月27日),原 Charles Edouard Jeannert-Gris,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 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
朗香教堂
+
解构主义建筑
扎哈· 哈迪德

扎哈· 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 库哈斯(Rem Koolhaas)和 埃利亚· 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 后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1994年在哈佛大学 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后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后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后现代地理学名词解释
后现代地理学是一种探讨地理空间的理论和方法,强调对于空间的理解要尊重多元文化视角、地方知识、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地理学的相关名词解释:
1. 解构主义:指对于权力关系、意识形态、语言等权威性结构的批判性分析和解构,揭示其中的权力关系和隐含的偏见。

2. 空间实践:指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使用和改造,包括经济活动、文化传承、政治行为等。

3. 地方知识: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经验、传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4. 后现代主义:指对于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认为现代主义有着权力关系、主义性等问题,并提出多元文化视角、相对主义等观点。

5. 空间表达:指通过艺术、文学、影像等方式对于地理空间的表达和呈现,反映出人们对于空间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6. 身体地理学:指强调身体在地理空间中的体验和感知,探讨身体和地理空间的关系。

7. 全球化:指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全球互动和联系,对于地理空间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 地理想象:指人们对于地理空间的想象和观念,包括地图、地理图像、地理符号等。

- 1 -。

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解构主义

什么叫"解构"呢?"解构"这个词,单从字面上理解,一个"解"字意为"解开、分解、拆卸";"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

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构成"。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

当时36岁的德里达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对西方人几千年来所崇拜的确信无疑的"真理"、"思想"、"理性"、"意义"等打上问号。

为了有助于理解"解构主义",我们在这里必须对"结构主义"作以简要介绍。

结构主义是本世纪前中期有重大影响的一种哲学思想。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然而结构主义的问题出在:没有任何结构是一成不变的。

人们指出结构的稳定性是不存在的。

例如人们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联想,这样作品的静止结构在观者的欣赏中成了运动变化的东西。

德里达从这种观点引发出去,大作文章,他指出语言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有偏颇的,是脱节的。

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系辞上》)。

因而,他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切领域,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线,概念、范畴、等级制度,在他看来都是应该被推翻的。

"(包亚明《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启示力》)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的后期,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最大的弊端是极端的相对主 义,它借助于消解语言中间固有的意义,而 消解人类的价值观。它消解的不光是因 循守旧的道德,而且是任何形式的道德,是 道德本身。
后现代主义
• 定义一: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形成了 一种拒绝用现代主义来表达的思潮,即 后现代主义。它广泛地影响到了艺术、 文学、哲学、科学等各个文化领域,这 种文化思潮对不发达国家形成了强烈的 攻势,迅速地波及了全球各个现代性发 展程度不同的国家。
后工业社会
•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 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 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 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 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 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 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 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背景
•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 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 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 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 的东西杂在一起。” 上述两位评论家都反对说现代主义死了。赫克斯台布尔说:“我认 为它还活着,并且活得很好。”赛维也说:“现代主义建筑没有 死……根本在于美国人想要摆脱欧洲文化的影响。” 詹克斯后来承认他的现代建筑“死于1972年”的说法是为了“增 添一点戏剧性”,但还是坚持“死了”。到1983年,他终于承认 现代主义建筑死亡说不符合实际。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背景
•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 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 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 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 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 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 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 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 业化必将来临。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是超‎越现代的意‎思.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由于世‎俗由于现实由于社会由于命运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全国都唱东‎方红几亿人用一‎个思想如果有任何‎一种事物或‎意识能让这几亿‎人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事竟可以这‎样做东西原来可‎以长这样....这些人发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我的认为理‎解就算这理解‎是错的我也要坚持‎致死这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更后现代主‎义的是后现代实难‎定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的‎应用改变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现 代 状 况 ” 的 探 讨 著 称 于 世 。 德 里 达 后
( 9 0 2 0 ) 创 立 的解 构 主义则 被认 为是后 13 — 0 4 所
代却 仅仅抓住 了这个表 面之物 ,以为那就是 其 实质, 于是 , 新立异 , 便标 特立独行 , 反对一切 传 统 和既 定 的东西 , 至放 浪形 骸 , 甚 以为这 就 “ 后 现代 ” 其 实与后现代完 全不沾边 。 了, 在这种 “ 后 现代 ” 行为方 式 中没有任何 创造 , 没有提供 可理
经过考 察 以后 ,我信 以为 真理 的东西 才可 以相 信。 就这一点 而言 , 现代 与传统 哲学 的根本精 后
神是 一致 的。
意味着反传 统 。 际上 , 只是 对于近 代 以来所 实 它
形成 的理性 主义传统 的反拨 ,对于其错 误 的纠
正 。它在进行 这种批 判 的同时也在建设 一种更 加人 道 的价值 观念 。
新 的规则— —那属 于 自己独创 的规则 。 总之 , 后 现代指 向创 造性 维度 ,是要确 立起独 立思考 的
在哲学 中本来也存 在着非哲 学 的活动 ,如 当我
《 思想 课 8) 政治 教学 2 9 0 年第3 0 期
们 思考 哲学 是什 么 的时候 ,这种 思考本 身出 了原来 的逻 辑 , 人 了 走 非逻 辑 的胡 同。 逻辑 总在 超 出逻 辑 , 于是可 以说 逻辑 具有生 殖 能力 ,从 中不断产 生 出它原来 没
在对 待哲 学 的态 度上 ,解 构 主义诚然 要批
判形 而上 学 的错误 ,但另 一方 面它 又不 主张否
如黑格尔的体 系, 可实际上却是断续的碎片 , 它 们只是用语言连缀起来 的格言,根本不能保证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浅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摘要】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是当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合了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特点。

在艺术领域里,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展现出对传统艺术形式和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和解构主义艺术的特点入手,探讨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代表作品。

分析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对当代艺术的影响,探讨其意义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入了解,能够更好地领略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复杂性,以及艺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引领和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艺术,特征,发展趋势,代表作品,影响,意义,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是当代艺术中的两种重要流派,它们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的一个重要社会文化现象,它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强调了碎片化、多元化、相对主义和游戏性等特征。

解构主义则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致力于揭示并颠覆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稳定性等传统观念。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在艺术领域的结合,形成了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

这种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和叙事结构,而是探索混乱、矛盾、错位和意义缺失等问题。

通过对传统观念的颠覆和重构,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思维方式,引领着当代艺术走向新的境界。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融合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启示,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它们突破了传统的束缚,开拓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激发了艺术家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思考。

后现代解构主义艺术的出现,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性,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引领着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2 解构主义对艺术的影响解构主义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观念和结构的挑战和颠覆上。

解构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对原有艺术形式、象征和意义进行解构和重组,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第三讲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讲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 这本书中,索绪尔关于语言、意义、 语音、文字有关内容的两组陈述
A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在这系统里,只有意义和音响形象的结合是主 要的。 B文字本身虽然与内部系统无关,我们也不能不重视这种经常用来表现 语言的的手段。……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 在理由在于表现前者。 C 词的书写形式使人突出地感觉到它是永恒的和稳固的,比语音更适宜 于经久地构成语言的统一性,但是比起自然的唯一真正的纽带,即声音 的纽带来,更易于为人所掌握……人们终于忘记一个人学习说话是在学 习书写之前,而他们之间的自然关系就被颠倒过来。 第二组 D 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国际象棋由波斯传 到欧洲,这是外部事实。……我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 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 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影响“棋法”。 E 语言的要素与语言符号的表音特点无关。 F 在语言中只存在差别……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




B 系谱学
3、监督与惩罚:考察人是如何在知识、权利的机 制、制度中被塑造成的。整个社会是一座庞大的圆 形监狱,个人和他人都是自己的看守。 4、身体是被塑造出来的,是加诸身体的权利和身 体自身强力斗争的结果。 5、有性欲的身体也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性是社 会话语的历史性产物。



替补 之链(The Chain of Supplements ):“所谓的‘物自身’始终
是一种逃避直观证据的单纯性表象。表象只 有通过产生指代者才能起作用,而这种指代 者本身也是一种符号,如此类推,以至无穷。 所指的自我同一性不断隐藏起来,并且不断 推移。”(《文字学》)


A卢梭(1712-1778)与他人断绝往来只是为了更好 地表现自己——不在场是为了更好地在场(《文字 学》) “如果我抛头露面,人们绝不知道我有什么用 处”——选择价值,而不选择在场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理论思考,他所提出的解构概念对诠释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分析,试图揭示文字、语言及演绎的内在结构中固有的矛盾与偏见。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解构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观点或思想具有支配性。

解构主义试图消解这种支配,破坏二元对立,以此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思想与实践。

它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反叛传统规范与权威的倾向,并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涵盖文学、艺术、建筑、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性和稳定性,强调模糊性、分裂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拒绝固定的真理,提倡相对主义以及各种文化形式和历史表述间的辩证关系。

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解构主义可视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解构主义的批判性和相对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导向相契合。

两者共同关注知识与权力、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和偏见,都试图对主流思维方式进行颠覆与解构。

在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更加明显。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常常运用在小说、诗歌等形式的改写和重组中,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并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

后现代主义质疑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提倡不同的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体系的挑战。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

05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影响与意义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挑战与颠覆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挑战传统文学
观念
01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与 解构主义文学 颠覆传统文学
创作手法
02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 结构 • 强调拼贴和混杂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启示
03
解构主义文学的特点与表现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与风格
01
解构主义文学的主题多样
• 强调个体主义和自由意志 •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和文化矛盾
02
解构主义文学的风格独特
• 强调反讽和戏谑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 体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解构主义文学的语言与修辞
解构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文学的比较分析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是反传统的 文化运动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都强调多元性和不确定

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 在文学中的表现
• 反对现代主义的立场和价值观 • 质疑普遍真理和客观价值
• 强调文本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 质疑传统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修辞手法丰富
• 使用隐喻、象征和寓言等修辞手法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后现代多样
• 强调拼贴和混杂 • 使用非线性叙事和元小说技巧 • 融合多种文学流派和手法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技巧独特
• 创造多层次的文本结构 • 质疑传统的阅读和理解方式 • 强调读者的参与和文本的互动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思潮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思潮

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的思潮近代哲学领域出现了两股引人注目的思潮——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

这两者都对传统哲学和知识观提出了质疑,并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类思维和存在的本质。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进行探究,揭示它们对思维方式、知识观和现实理解的深远意义。

一、解构主义1. 解构主义思潮的起源解构主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在哲学和文化领域引起关注。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语言的魔力》等具有重要影响力。

解构主义具有对抗传统哲学观念的倾向,主张透过对话语结构的拆解和分析,显现出其他观点和意义的存在。

2. 解构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并非固定而可靠的,而是充满争议和多义性的。

它挑战了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认可性等传统哲学观念。

解构主义强调在语言中存在着内部冲突,而这种冲突使得意义无法被固定下来,进而推翻了固有结构和权威。

3. 解构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解构主义对文化领域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解构主义通过突破传统的规则和约束,试图打破观念框架的束缚,为新的思考方式和创作形式提供了空间。

例如,解构主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以其复杂、抽象的结构和反常规的设计而闻名。

二、后现代哲学1. 后现代哲学的兴起后现代哲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反映了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怀疑。

它强调认知的相对性和真理的多样性,并试图摆脱所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束缚。

2.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后现代哲学主张思维的自由和多样性,在对真理和现实的理解上抱持怀疑的态度。

它挑战了统一的大故事,认为个体和群体在思维和经验中都是多元的。

后现代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倡导纳入边缘群体的观点和经验,以实现更全面和公平的研究。

3. 后现代哲学对现实的影响后现代哲学的思潮可以在社会、文化和艺术等领域中被观察到。

在社会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权利、身份和社会关系。

第四章 后现代文论

第四章  后现代文论

一、后现代文论史话
西方学界对“后现代”(postmodern)之“后” (post)的理解有两种,集中体现在对“现代性” 的态度上。
第一:“后现代”是指“非现代”(not-modern), 即强调后现代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 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显然是反 现代性的。
解构即对结构的拆解。具体来看,德里达对结 构的解构,主要采取的是颠覆二元对立的模式。
一、后现代文论史话
解构术语 “异延”(difference) “播撒” (dissemination)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 的革命却全部失败。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 行反思 。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文手 稿被发现并公开发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法西斯主义思潮猖獗,引 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学技术 和资本主义管理方式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 阶级进行激进政治变革的希望更加渺茫,于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更加注重从西方各种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吸 取思想资源,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2.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时期,即以卢卡契、 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多元开展时期,即法 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存在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萨特等为代表)、阿尔 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后现代时期,主要有 法兰克福的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当代英国 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美国新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在后哲学文化中,哲学仅仅是后哲学文化中的一员, 哲学的文化至尊地位被破除,柏拉图的“哲学之王”死 去了,不仅哲学不再处于知识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而且 知识根本就不再有任何基础和核心。哲学不再享有特权, 任何一门知识也不再拥有特权。在后哲学文化中,既无 实在,也没有真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怎么都行”。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权 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不合适宜的。
(4)反对符合真理论
符合真理论——认识与事物的本质相符合即是真理。
罗蒂认为,真之为真不在于是否与实在相符合,因为事 物并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 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 释行为中。真理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它只用来表示人 们对事物的态度,而不表示对事物的说明,因此,真是我们 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
没有文化至尊,各种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 没有中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之分。所以,后哲学文化 是一种没有权威的文化,权威不仅是不需要的,而且是 不合适宜的。
(3)反基础主义——是罗蒂理论的重要特征,也
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基础主义——指坚信人类的知识存在着某 种永恒不变的基础,知识的合法化即渊源于它。这种 基础无需辩护、不容质疑,非经推论、牢不可破。它 超越一切时代、一切历史基础和一切社会基础,是知 识的终极或第一因。传统哲学认为,确立知识的基础, 是认识论的最高目标,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这种基 础。对“基础”的渴望与探求一直主宰着西方两千年 来的哲学。
2、福柯:反人本主义
(1)否定人本中心论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政治 的动物”, “以人为本的世界”、“人生而平等”、“我思故 我在”、 “天赋人权”、“人为自然立法”,“生命意志”、 “超人“ “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等等,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后现代主义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思想运动,它对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社会学等,并且衍生出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结构和秩序,挑战权威和既定的规则。

它认为语言和文本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由读者的解读和诠释来赋予。

在建筑领域,解构主义的作品常常呈现出破碎、扭曲、不规则的形态,例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钛金属外观和复杂的几何形状,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对称和规整,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新历史主义”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显著流派。

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不是客观的、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受到权力、文化、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建构的。

它关注历史中的边缘人物、被遗忘的事件和文化现象,试图揭示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和偏见。

在文学研究中,新历史主义的学者会分析文学作品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互关系,探讨文学如何参与历史的建构和塑造。

“后殖民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体现。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是在殖民主义结束后,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它批判西方文化的霸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殖民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比如,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就对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西方文化在构建东方形象时所施加的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也有了新的发展。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产物,而非天生的本质。

它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主张消除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常常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遭遇,呼吁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解放。

“消费文化研究”也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不仅仅具有使用价值,更具有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

第六章后现代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类型一、后现代主义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概念首次在设计领域引用“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的是英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他用来描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现代主义建筑背离的建筑新趋势。

从此产生了后现代主义设计,80年代,后现代设计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是60~90年代的一场风格运动,目前基本消失。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或者反对现代主义的一切建筑设计思潮。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从哲学理论上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二元论”和“双重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一元性”和“排他性”。

强调传统和向波普艺术(接近生活的艺术,是对抽象的表现主义的叛逆)学习的重要意义。

2.三大理论倡导者(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Charles Venturi,1925一)美国建筑师。

他反对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认为“省就是光秃秃(Lessisbore)”。

主张用两个方面的元素来丰富建筑:①历史建筑因素(托斯卡纳、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哥特风格、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法国第一帝国、第二帝国、维多利亚、安妮公主风格等)中所有古典主义元素;②美国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等一向被认为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

他在著作《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tchitecture,1966年)中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原则。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 from Las Ve—gas,1972年)中强调了后现代主义的戏谑成分和对于美国通俗文化的新态度,主张激进的折中主义。

这两本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宣言。

代表建筑作:费城母亲住宅、费城富兰克林故居、伦敦国家美术馆等。

(2)罗伯特•斯坦因(RobertStein)美国建筑家从理论上把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加以整理,分门别类,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小说界革命名词解释

小说界革命名词解释

小说界革命名词解释小说界革命名词解释:1. 文学写作:文学写作是指通过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其中小说作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文学写作包括创作、编辑和传播等环节,是小说创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

2. 真实主义:真实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真实社会问题的揭示与反思。

真实主义小说追求真实生活的再现,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揭示,反映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

3. 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一种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艺术表现形式。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体现在对象征手法的使用,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达到超越现实的精神层面。

4. 意识流:意识流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技巧,通过流畅的叙述方式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无限联想和自由跳跃的状态,使读者能够与人物产生共鸣。

5. 宗教主义:宗教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信仰,对小说写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宗教主义可以表达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规范人们道德行为、塑造人物形象等。

6.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描写手法,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绘,烘托氛围,衬托人物性格和情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艺术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7. 反思主义:反思主义是一种思想倾向,强调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在小说中,反思主义可以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道德观念的质疑等方式表达,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8.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强调对正统观念和权威的解构和批判。

在小说中,解构主义可以通过对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等元素进行打破和重构,以达到突破传统文学形式的目的。

9.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提出对传统文学形式和叙事方式的超越和颠覆。

在小说中,后现代主义通过碎片化的叙述、多元化的视角、混乱的时间结构等手法,表达对现代社会状态的不满和反思。

10. 意象主义:意象主义是一种以意象为中心的文学学派,强调对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的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是超越现代的意思.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由于世俗由于现实由于社会由于命运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全国都唱东方红几亿人用一个思想如果有任何一种事物或意识能让这几亿人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事竟可以这样做东西原来可以长这样....这些人发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我的认为理解就算这理解是错的我也要坚持致死这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更后现代主义的是后现代实难定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的应用改变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后现代艺术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这就是后现代的理论主张。

首先,后现代反对中心性、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

在现代主义那里把人看成主体,把社会看成客体,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认识自然的必然的逻辑过程。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用逻辑来概括生活世界是错误的。

在生活世界中,人的认识和人的活动一样,没有普遍运用的逻辑,不能把某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看成是普遍有效的。

后现代主义认为没有永恒不变的和普遍价值的东西,放弃了对“终极真理”追求。

真理是相对的,因为真理是建构而成的。

所有的真理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语言构成的,必须回到语言上去,因为语言具有塑造现实观念的作用。

人不是语言的中心,不是我们控制语言,而是语言控制我们。

如詹姆逊所说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由于把语言问题作为文化的主题,这样社会关系主要是语言关系而不是物质利益的关系。

德里达也认为要打碎原来的语法结构,重新建构语言。

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导致了语言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差异性。

意义也是差异造成的,这样在意义中没有绝对真理。

福柯认为理论的功能不再去探讨真理,只对现象进行批判并认为理论只是语言的游戏。

在《物与词》中认为要创建新的语言,写那些别人看不懂的语言,这是一种没有规则的游戏。

反对中心的结果必然导致“不确定性”的特征。

哈桑认为“不确定性”是中心和本质消解后的产物。

这种“不确定性”将一切现存的事物都纳入总体的怀疑之中,构成对一切事物的消解,也是对一切权威合法性的消解。

其次,后现代批判“元话语”,反对“宏大叙事”。

在后现代看来那些传统哲学中的基本范畴如理性、整体、财富的创造以及人的解放等都属于“元话语”、“宏大叙事”,都在消解之列,因为它们都是为与日常话语不同的科学活语寻找合理性而存在的。

后现代体现为对“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的不信任,把对其消解作为自身的主要任务。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中不点名地批评了哈贝马斯的“整体论”,认为他的“元话语”和“宏大叙事”没有意义,并指出今天是消解“无话语”的时代。

他认为有两种国家神话:一种是法国启蒙主义传统的政治式的关于人性解放的神话;另一种是在德国思辨传统的普遍性原则建构起来关于知识的统一性的神话。

这两种神话都使用“元话语”使自身合法化。

所以说现代性的危机就是“元话语”的危机。

“为科学立法”是“元话语”的任务。

科学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为各种学说做合理的论证,建立了各种“元话语”。

这样的任务一开始就存在着了危机。

科学知识是话语系统,所有的先进科技都与语言有关。

但是,在后现代那里“合法化”已经失效,具有单一话语权的“无话语”已经被瓦解,也就是说追求“宏大叙事”“合法性的神话已经消失。

再次,后现代转换知识的功能和消解知识的权力。

知识成为了商品,知识不是由心灵的训练而获得,而是通过复制来完成。

知识也随着“电脑霸权”的确立而成为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

在知识领域由自由、公平和正义等“宏大叙事”转向了“微小叙事”——语言游戏。

由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

知识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启蒙变成为专家控制。

启蒙以来西方的知识分子一直在追求普遍性,他们的理论也在追求普遍性的话语权,实际就是权力。

因为在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成了权力的象征。

权力构成社会统治的基础,隐藏在各种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之中。

福柯认为权利与知识结成了联盟,它利用知识来达到控制社会的目的,因此,知识也不再是客观和中立的。

知识以真理为特征,实施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

外表是知识,实际是权力。

后现代的理论主张对当代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后现代艺术中,批量生产复制的图像充斥着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单一格调的图像形式。

这种在艺术上的复制丧失了艺术的权威性、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从而也导致了美术的特性和功能的改变。

复制技术可以使美术作品由一件繁衍为成千上万件。

弗·詹姆逊认为:后现代时期的机器是“复制的机器而不是生产的机器。

对于我们的美学再现的能力,它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不同于未来主义时期旧机器对模仿的崇拜。

这里,我们涉及的不是动能,而是各种各样的新的复制过程;在后现代软弱无力的复制中,这种过程的美学体现往往倾向于更为舒适地滑回到内容的主题再现中——回到关于复制过程的叙述中去,包括电影、录像机、录音机以及生产和复制影像的整个技术。

现代车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亚的帕萨迪纳“双树旅馆”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作。

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

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

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充满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运动,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的、上等人的手工艺的宣战,它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无论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都与传统形式格格不入,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但是,自从现代主义进入美国,在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后,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民主特征,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长达四十年对设计风格的垄断,也没有发展的余地。

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化的、多变的、个人的、传统的、折衷的形式,由此产生了设计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狭义的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和广义的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的双重轨道上探索着其自身的发展,这种广义的批判活动并不是设计者对现代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企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解构主义,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解析,是没有可能领悟解构主义的。

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广中演化出来的。

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却又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作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解构方法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对待图像,解构方法企图揭示多层面的意义,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1978年,朱迪丝.威廉逊(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中就用解构的方法分析广告的意义,这也是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最初尝试。

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Baudrillard)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曾用解构主义探求广告与消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他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四面有镜子的房屋,其主体就是图像及映像,这些图像与映像由有关我们的信息所制造,这些信息就是我们的希望、野心、恐惧、爱慕和渴求。

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比较复杂,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园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沦语法学》一书中确定,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一切研究领域里的方法问题的全面探讨。

从某种角度来说,德里达不是从自我创造开始而建立自己的体系,而是从对前人的批判开始的,德里达的批判对象非常广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黑格尔、尼采。

他的批判方法其实就是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批判对象的理论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

德里达的这一观点,曾经影响了许多理论家、设计家,并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解构主义都先声夺人。

对于传世不朽之作――IBM招贴广告,应是学设计的人员必上的一课。

这幅招贴的设计者保罗?兰德(Paul Rand)作为世界设计大师,在广告设计和字体设计领域的开拓给设计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兰德在设计界的叱咤一生正是二十世纪美国设计文化的缩影,他的作品具有极其独特的美国式现代主义风格,他会将欧洲现代派莱歇、毕加索的概念以及马蒂斯的色彩体系通过蒙太奇和拼贴手法运用到设计中。

作为一名“功能主义者”和“新广告主义者”,他在“无内容的抽象设计”和“有内容的抽象设计”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简单,诚实”,要靠主动的辛勤工作去完成;不好的作品是“无关、肤浅”。

他啊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