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资料6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经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肠伤寒经验介绍
李霦之
肠伤寒是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秋季。在1958年秋季,各地发生了肠伤寒,我奉卫生厅指示,到徐水县、安新县作防治工作,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和当地医生的支持下,对防治肠伤寒上作出了不少的成绩。在治疗上所用的方剂,是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再以中医辨证方法,随证加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说明了祖国医学不但对慢性病有好的治法,而对急性传染病,亦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就治疗肠伤寒的一点经验和体会,介绍一下,以备同道参考使用。
祖国医学对肠伤寒病的认识
肠伤寒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没有这个病名。但是从肠伤寒的临床证状来看.可属于温热病的范畴,更确切的说,相当于温病中的湿温病。在治疗中一般是按着湿热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今把湿温病的定义、病因、证状简述一下:
一、定义:湿温病是温病中的一种,因病因而命名,有湿偏重和热偏重的区别。
二、病因:①由于夏季感受湿气、暑气、潜伏体内,酝酿成湿,至秋季复感寒邪内及伏邪而发。③太阴内伤,湿气停聚,复感新凉,内外相引,而病湿热。从上述看来,本病发病原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二者在互相影响下所引起。总之还是以内因决定外因。如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三、证状:湿温病在整个病程中,其证状是复杂的,可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①卫分证状:发热恶寒,头晕身重,苔白不渴,胸闷不肌,午后发热,状若阴虚。②气分证状:朝轻夜重,苔白腻而厚或黄厚,这是一个正局。而湿与热往往有偏重的倾向。湿偏重:凛凛恶寒,愠愠发热,头目胀疼昏重、如裹如蒙、四肢倦怠酸疼,身重难以转侧,胸膈痞满,口淡微腻,渴不饮,甚至足冷、面色黄而滞、神志略见昏蒙,苔白腻,或白滑而厚,大便不爽,小便混浑不清,脉濡而缓等证状。热偏重:一般不恶寒,发热重,汗出不解,头晕而疼,似饥不欲食,口苦渴不欲饮,或烦渴喜凉饮,胸腹热甚,按之灼手,小便短赤,舌质边尖多绛,苔多黄厚欠润,面微红,或有油垢状,大便秘,或下利,脉濡数等证状。③血分(营分)证状:状热,神昏
谵语,心烦不眠,或直视发痉,撮空理缐,或笑妄发厥,舌质光红,甚而深绛而干,或者鼻衂发斑、发疹、失血等证状。
以上所述证状,在临床上并不完全这样典型,或有证状同时不见得全部出现,常常的卫分证状一出现就马上转入气分卫气证状同时存在,或者气分证状和营分证状同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以辨证的方法分清缓急,在卫分时辛凉解表,在气分时清气,如气卫同时存在可分清气分重还是卫分重,气分重者清气为主解表为辅,卫分重者,解表为主清气为辅。营分证状清营转气,血分证状凉血清热,这是一般情况,在临床中要灵活掌握。
四、预后情况:可分为两种不同的趋向:①良好转归:无论在气分而解或者在血分而解,发热是逐步下降,有的降到常温以下(是因病后体虚之故)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口中和,食欲逐渐恢复,起居安适,精神清爽,睡眠安然等是向愈现象。大便秘结者为佳,见白如水晶白点为欲愈。②不良转归:伤阴:神昏谵语,晕厥不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缐。或者亡阳;忽然汗液大泄,剧烈吐泻,体温骤然下降到常温以下,全身清凉,同时神志还不清,昏昏欲睡,冷汗津津,呼吸气微,脉沉细有虚脱现象。或者本证后期忽然大便下血,往往有肠穿孔之患。如见到白、斑疹而热不退,反见精神昏迷者是恶兆,若屡服宣化湿热,舒畅气机之药,而干呕作恶,连连不止或满口糜烂,水不能下咽亦非善候预后往往不良。
五、治疗原则:湿温的治疗原则初起多用芳香化湿法,湿偏重者化湿为主,清热为辅。热偏重者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可用辛散苦降,甚则用苦寒泄热法。化热者用甘凉清气法,痰浊内蒙用泻化痰浊法,化燥入营则清营热,热湿并重,宜清热渗湿药并用。根据临床是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主方,结合临床其他证状加减使用。
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理论根据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子,伤寒论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条是因误下表邪内陷肠热之下利。张锡纯曰:“误治之后,又纯属阳明,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故方中重用黄芩黄连化其下陷之热,而引用葛根之轻清透表者,引其化而欲散之热尽达于表,则表里俱清矣……不但取其能清外感内陷之热,并善清心肺之热……。”陆九芝对本方的认识:“葛根协芩连治不恶寒之温热……坚肠胃可以止利,所以葛根芩连又有下利不止之治,一方而表里兼清。”中国医学大辞典记载:“方中以芩连之苦寒清肠胃之热,甘草 和肠胃之气,更以葛根疏肠胃之经络于全身,则
外邪有外达之道,而腑中之机能自顺,实为阳明经退热之主方。”
综合上述各家对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认识和运用总旨是一致的,不难看出,葛根黄芩黄连汤是治肠胃有热而兼表邪的主方。而湿温病的发病原因是外邪引动伏邪表里同病,再根据葛根黄芩黄连汤的方剂作用,就采用了此方进行治疗。
治疗结果
共治了60多人,全都治好疗效百分之百,因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进行化验,但在安新公社狮子林建立的肠伤寒临时隔离病院收了12个最严重的病人(体温都是40度或者40以上,有神昏谵语,耳聋,不知人事的病人五名,其余亦正在增进期),皆经安新县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肠伤寒,而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临床观察,治疗结果:有一名服两剂药三天出院,有三名服四剂药五天出院,有六名服五剂药七天出院,其余两名亦在恢复期,因转移工作地点,以后出院日期不详。
方药组成和运用方法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一两,黄芩五钱,黄连末三钱不入煎,甘草三钱。水煎头煎和二煎混合分三次服,每次冲黄连末一钱。
适应证:本方用于肠伤寒的初期、增进期和极期,其主要证状:发热恶寒、头疼、肌肤壮热(体温在38度至40度以上),身重肢疼项强,腹疼泻泄,小便黄赤,脉象濡数和浮数等证状。
加减法:头疼头晕无汗者:加连壳、蝉衣、薄荷,银花。神昏谵语者:加莲子心五钱、犀角三钱,甚重者送服牛黄安宫丸。泻泄甚者,加薏米一两,滑石一两。口渴者:加生石膏,下血者:加生地榆三钱、焦查三钱、大黄酌加。重者加汉三七一钱。寒热往来,加苍术,草果。大便干燥有腹实证状者,去黄连加大黄。二便失禁者,加生杭芍一两,栀子五钱。耳聋者,加莲子心五钱、栀子四钱。胸满闷者,加乌药、月砂。腹满者,加白叩、苍术。鼻衄者,加犀角、小蓟根。咳嗽者,加川贝、杷叶、竹茹。
病例摘要
例一:吕大吉,男25岁,安新三台狮子村人。
主诉:头疼头晕,发热恶寒轻,朝轻暮重,身子发沉,肢节痠疼,项背强,心烦不得眠,口发干不欲喝水。
30号诊断:面赤小便赤,大便正常,舌苔白薄体温40.3度,脉浮数,经安新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肠伤寒。
处方: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方加连壳四钱、薄荷三钱、银花四钱,水煎分三次服。
1号二诊:不恶寒发热、肢节不痠疼,小便仍赤,夜能睡觉,下午微有发烧,体温38.8度,葛根黄芩黄连汤加竹叶连壳银花水煎三次服。
2号三诊:体温正常,证状消失出院。
例二:李大众男21岁三台人,28日入院。
主诉:发热恶寒,午后重,腹疼
泻泄、头疼、口不渴,不欲饮食。
诊断:脉浮数,小便赤,舌苔白润,体温39。8度。
处方: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方加滑石一两,连壳四钱,水煎三次服。
29号二诊:病见大轻,下午三点体温38.2℃,唯泻泄仍然,葛根黄芩黄连汤加滑石一两,薏米一两。
30号三诊:泻泄轻,体温早晨37.2℃,下午37.9℃,照原方连服二付。体温正常出院。
例三:王文站男14岁3号入院。因小儿神志不清,家属介绍“患病20余日,初得时发热恶寒,曾服西药发汗不愈,又服中药亦不好在此过程中,病情加重,后又服过合梅素、氯梅素数瓶亦不效,到现在神志不清,谵言妄语,昼夜大声吵闹不宁,下午和晚上加重,耳聋。这样情况已经五六天了。”
诊断:早八点体温39度,下午2点体温40.8度,按之肌肤灼热,舌尖红,舌根黄燥,口干无津,口渴欲饮,小便赤。经安新医院化验检查为肠伤寒。
处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方加莲子心四钱,连壳心三钱,生石膏八钱,寸冬三钱,水煎四次送服牛黄安宫丸一枚。
4号二诊:吵闹轻安静一些,体温早晨38度,晚39 度,耳聋如故。照原方再加栀子三钱,竹叶二钱连服二剂送服牛黄安宫丸二枚。
6号三诊:体温早晨正常,下午37。6度。竹叶石膏加减以善其后,7号四诊:早晚体温正常能进饮食出院。
结语和体会
通过临床观察,肠伤寒是属于湿温病中的一种,所以治疗原则不外乎一是芳香化湿;一是苦寒燥湿两大原则。经过症例证实,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肠伤寒是有显著的效果,我们认为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剂。
(1)黄连有厚肠胃之作用,初期用黄连是治肠伤寒防止肠穿孔的重要关键。
(2)一般寒热往来加柴胡,关于湿温(肠伤寒)之寒热往来不如加草果,苍术好。咳嗽加川贝、杷叶不加杏仁,因杏仁有油性对湿邪不利。泻泄则加滑石、薏米不加猪苓、泽泻利小便。腹满不加川朴、枳壳、枳实,加白叩醒脾,加苍术去湿。胸满者则不加括萋,因括蒌湿润,加乌药顺胸膈之气,肺气顺胸满自除,因乌药性温加月砂佐之。
(3)肠伤寒常常见到溏泻之证,不可用止泻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湿邪不去,不可过早用滋补之药以防湿留不去。
(4)本病初期忌中药辛温发汗剂和不宜西药的平热散,阿斯匹林发汗,上述12例伤寒病人中有一例未服西药发汗,治疗比较容易,共服两剂药三天出院,其余十一例都服西药发过汗,据各个病人介绍、初服发汗药时,亦觉舒畅,约半天则身体壮热病情加重,从此可以看出肠伤寒不宜西药发汗。中药辛温发汗剂更是禁忌。
(5)在病期中必须禁止病
人吃油腻东西和不易消化食物,以防食复,这是应注意的地方。
(6)根据临床体会:治疗本病,方剂分量要重一些,多次分服,则药力持续,易于取效。
上述经验和体会,由本人医学水平所限,难免有错误之处,希同道指正。
(本文发表在1959年6期第34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