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不能发越; 汗出,风伤营卫,腠理开阖失常; 抖动,风入于 络; 泄泻,风邪迫于大肠; 胸闷,肺气不得外展; 心痛,风邪闭 于络脉; 咳嗽,肺欲驱风邪外出; 发热,阳气聚于表与邪抗争; 斑疹,风闭于表,血分之热不得出迫血妄行; 痉挛,风动筋络; 啮齿,风动胃气; 鼻衄,风火上窜肺窍; 失眠,风动火生,神不 内潜……不一而 足,病 有 千 变,心 安 于 内,疏 表 祛 邪,转 瞬 即 安,留意症状,祛病反远。
另外肺主气亦可助脾气生血、摄血。因此治疗血证当增 强脾肺之气。《医贯》记薛立斋治案有: “某患者因劳伤脾气 而致吐血,服四物、黄连、山栀之类,血益多而倦益甚,故用补 脾肺之气的补中益气汤加麦味等药,一服血顿止[5]。”体现在 补气的基础上,麦冬、五味子养肺阴、敛肺气,使肺助脾摄血 之力,从而加强脾统血而起止血之效。
中医理论指出,脾属脏,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相表 里。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其中脾主统血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 能[1],即人体统血功能由脾所主。但针对脾统血的核心 机 制,历代医家全面系统阐述的较少,而临床应用这一理论治 疗血证较多,故有必要深入探讨。
2011 年 2 月 第 31 卷第 2 期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 2011 Vol. 31 No. 2
·思考与探索·
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朱甜甜 指导 杨继兵
(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摘要: 人体统血功能,主要与脾气对血的统摄、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血、生血及行血,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 正常的目的。 关键词: 脾主统血; 脾主生血; 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 中图分类号: R223. 1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028( 2011) 02 - 0131 - 02
2261. [7] 明·张景岳. 景岳全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449 - 527. [8] 清·唐容川. 血证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282.
( 编辑: 李 华)
降运转正常则不致于瘀滞,而达统血之目的,因此作为脾胃 之枢的气机与脾主统血功能密切相关。唐容川说: “经云脾 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 唐氏 说经云: “脾统血”,但《内经》中未有统血之语) 。又说: “血 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其间运行上 下者,脾也,……故治血者,必治脾为主”[8]。气机升降正常, 则五脏运转正常,而血脉也因之运行流畅。可见气机升降正 常可协助脾统血功能发挥。
收稿日期: 2010 - 10 - 29 作者简介: 朱甜甜( 1991 - ) ,女,江苏南通人,在校本科生。
wk.baidu.com
气”最为重要,如《灵枢·决气》所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 是为脉”。而“脉者,血之府”,脉对血的固摄作 用,是 通 过 “壅遏营气”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只有脉中有“营气”,血液才 能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于逸出脉外或瘀滞。《内 经》有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即谷入于胃,营气得生,脉 道行通,气血得行,就是营气运血、统血的体现。
“脾主统血”实际是指气统血,是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 与脾生化气血的功能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营卫和气血 是相通的,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源。《痹论》谓: “营气者,水谷 之精气也。”然脾虽属五脏,而与胃膜相连,故此脾胃为仓廪 之官。[2] 故脾者,仓廪 之 本,消 化 水 谷。[3]“人 受 气 于 谷,谷 入 于胃,以传于肺,五 脏 六 腑,皆 以 受 气。其 清 者 为 营,浊 者 为 卫,营在脉中,卫在脉 外,营 周 不 休,五 十 而 复 大 会 ”。[4] 故 脉 中只要有“营气”则血液在脉中可正常运行而不致于逸出脉 外或瘀滞,因为营气有营养和营运的作用。气血中尤以“营
在病理上,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的机理也是一致的。若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生无源,气虚而固摄功能减退,则血 液失去统摄而 导 致 出 血。一 般 出 血 色 淡 质 稀,如 为 便 血,可 呈黑色柏 油 样,并 有 气 虚 见 证。只 是 由 于 脾 气 有 升 举 的 特 性,并与肌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习惯上把下部和肌肉、皮下 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出血等称为“脾不统血”,意为 血随气陷下逸而出血。脾不统血由气虚所致,属虚性出血。
4 小结
综上所述,人体 统 血 功 能,主 要 与 脾 气 对 血 液 的 统 摄 作 用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等作用有关。通过脾的统 血、生血及行血而达到人体血液运行功能正常的目的。为从 脾论治血证,或血证之后调补脾胃提供了理论依据。
·132·
参考文献:
[1] 曹洪欣.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47.
中医临床的诊断分析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中医的诊 断其实是以八纲为依据的,分析病情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然后才可以决定治疗的方向,或补或泻,或清或温,或发散, 或治里,或升或降等。分析过程思路明确,就可以执简驭繁, 提高疗效,减少失误。借药物一气之偏,纠病人阴阳偏差,恢 复身体的平衡,减轻患者的痛苦。下面笔者谈谈几十年来在 临床诊断中的一些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 延津县中医院,河南 延津 453200)
摘要: 中医临床的诊断、分析、治疗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律,如新病多求之外感; 久病多是正虚; 儿童多积、中年多郁、老人多虚; 先表里次寒热再 虚实后阴阳; 强调辨证论治,坚持中医理念。只有诊断分析思路明确,治疗才能执简驭繁,提高疗效,减少失误。 关键词: 中医临床; 中医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理念 中图分类号: R24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028( 2011) 02 - 0132 - 02
收稿日期: 2010 - 08 - 31 作者简介: 郑学农( 1958 - ) ,男,河南延津人,学士学位,副主任医师。
久慢之病,辗转迁延,必成虚候。即使没有典型的虚证、 虚脉,也要确立以补为治的思路。邪气久恋,正气必疲,反复 用药,胃气戗伤,未有正气不虚者。一般而言,由于过分强调 辨证施治,对于一般规律的忽视,使不少疾病的治疗限于活 血化瘀、理气解郁、祛湿豁痰、利水散结等治疗原则中,涵盖 甚广,方向不明,自 陷 迷 途,不 知 所 措。惟 有 知 五 脏 之 虚,定 位准确,用药有 明 确 倾 向,才 会 有 神 奇 之 效。正 虚 邪 实 者 更 不得急功近利,可选择以补为泄之法,以正气的进退为依据, 方可取胜,此 非 浅 见 者 可 谈。中 医 治 疗 之 所 以 充 满 人 文 精 神,就是强调以人为本,以正气为本,留得正气在,治病自有
2 脾之生血与统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武之望说: “大抵血生于脾土,故云 脾统血”[6]。张景岳亦说: “脾胃气虚而大便下血者,其不甚 鲜红、或紫色、或 黑 色 …… 盖 脾 统 血,脾 气 虚 则 不 能 收 摄,脾 化血,脾 气 虚,则 不 能 运 化,是 皆 血 无 所 主,因 而 脱 陷 妄 行”[7]。脾生血功能正常,则气血充盛,就能统摄血液在脉中 正常运行; 若气血虚弱,会导致气不摄血而出现各种出血证 或瘀血证。如《灵枢·天年》曰: “血气虚,脉不能”。只有血 气和,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 流 动。再 如《灵 枢 · 本 藏》曰: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血和就是气血充盛,血行正 常。脾能生血,不 仅 防 止 血 液 外 溢,亦 防 止 血 液 瘀 滞。 脾 为 气血生化之源,源泉旺盛则血气旺。正如张景岳所言: “人之 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 则无有不滞者”[7]。因此生血可以祛瘀,而祛瘀也可以生血, 正如《血证论》: “瘀血去则新血己生,新血生则瘀血自去,其 间初无间隔”[8]。脾之生血功能生生不息,使血液流动有序 而不致溢出脉外或停而为瘀,从而发挥脾协调统血功能。
1 新病多求之外感
2 久病多是正虚
平素无疾,近日所得,无论症状多么奇怪,必须考虑风的 因素,风为百病 之 长,善 携 邪。笔 者 过 去 在 临 床 论 风 这 篇 文 章中,论述了风邪致病的多样性,近几年的实践更证实了这 个观点的正确。疼痛多数由风寒引起; 眩晕,风邪携诸邪上 越; 嗜睡,风困肌表,阳气不得外展; 乏力,中气不能周于身; 水肿,风困肌表,水液代谢失常; 喘闷,风邪外遏,肺气失于肃 降; 呕吐,风邪外迫,胃气不降; 神志迷乱,风邪外束,心经之
3 气机与脾之统血
血在脉中正常运行,还靠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转。气机升
·131·
2011 年 2 月 第 31 卷第 2 期
·中医诊法研究·
河南中医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ebruary 2011 Vol. 31 No. 2
中医临床的诊断分析过程探讨
郑学农
[2] 明·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 注 证 发 微[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3: 116.
[3] 清·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03: 74.
[4] 王洪图. 内经[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41. [5] 明·赵献可. 医贯[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37. [6] 清· 武 之 望. 济 阴 纲 目[M]. 北 京: 科 技 卫 生 出 版 社,1958:
1 脾气与脾之统血
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 的调节外,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控制,使之循经运行而不至 溢于脉外。脾气充足,则血不妄行; 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而 溢于脉外( 即所谓“脾不统血”,可出现月经过多、崩漏、便 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 。所以说,脾主统血的功能, 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 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运化正常,生化有源,气足而固 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