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脾
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
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中医基础理论_脾胃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脾胃的内容。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起着转化和运化水谷精微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脾胃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之一。
以下是对脾胃的详细解释:一、脾胃的定义与作用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代人体消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脾胃的主要作用包括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运化水谷精微等。
脾胃的健康与人体充分获取营养有着密切关系。
脾胃功能失调可导致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1.运化功能:脾胃能将摄入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包括营养素和气血。
2.吸收功能:脾胃能吸收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供给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3.传输功能:脾胃能将消化后的养分通过经络输送到全身各处。
4.衍化功能:脾胃能将水谷精微转化成气血,进一步供养全身。
5.固摄功能:脾胃能将水液和谷物精微固摄在体内,以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1.消化不良:包括食欲不振、腹胀、饱胀感等。
2.乏力倦怠: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导致体力下降、乏力、无力等。
3.脘部胀痛:脾胃功能失调常伴有脘部胀痛、不适感,尤其是进食过多或过度劳累后较为明显。
4.大便异常:脾胃功能失调可引起大便稀溏、腹泻或便秘等。
四、调理脾胃的方法1.饮食调理:合理搭配饮食,避免生冷、油腻、过度辛辣等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等。
2.心情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压力和情绪波动。
3.适当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与调理。
4.中药调理:中医中药有许多可以调理脾胃功能的药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未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中医学基础-脾
五脏 脾
5.与长夏或四时之气相通应 长夏:夏至——处暑 湿气最盛 脾:主运化,化生精气血津液 病理 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邪所伤 治疗:清热除湿
2.喜燥恶湿 脾喜燥洁而恶湿浊的生理特性 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 脾气健运——水津四布 脾失健运——痰饮水湿内生 湿浊困阻于脾——脾阳不振
五脏 脾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肉:肌肉 全身肌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和 滋润,壮实丰满 病理 脾失健运——倦怠无力,肌肉瘦削,痿废不用
五脏 脾
生理:
脾气健运——面色红润,肌肉状满
病理: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
五脏 脾
(2)运化水液 脾气将水液化为水精,并将其吸收、转输 到全身脏腑的生理机能 上输于肺 向四周布散 降水液下输膀胱 枢转水液
五脏 脾
生理: 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运化正常 病理: 津液生成不足——津亏 脾失健运 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
五脏 脾
生理: 脾升胃降协调平衡——精微正常输布 病理: 脾不升清——头昏目眩,神疲乏力 浊气停滞——腹胀满闷 精微下流——便溏、泄泻
五脏 脾
(2)升举内脏 脾气上升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而不下垂 生理 脾气充足——内脏不下垂 病理 脾气虚——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子 宫脱垂,肛门脱垂
五脏 脾
五脏 脾
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之间的关系 同时进行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四季脾旺不受邪
五脏 脾
2.主统血 脾气具有统摄固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而不溢出脉外的机能。 机理:气的固摄 生理:脾气健运——血液不会溢出脉外 病理:脾气虚——出血
脾的中医基础知识
脾的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的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消化吸收、运化水湿、主统血、主升清降浊的能力。
具体来说,脾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脾还有调节全身水液代谢,将水湿排出体外的作用。
此外,脾还有主统血的功能,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则气血充足,气不足则统摄血液的能力减弱,而出现各种出血。
脾还主升清降浊,它是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转运枢纽,将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并且将体内的浊液转输到大肠与膀胱排出体外。
中医的脾还与肌肉、四肢、口、唇、思、涎等有关,在五行中属土,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总之,中医的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多个方面,如需更深入的了解,建议咨询中医师。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脾病与胃的病机
脾与胃相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等
①纳运失调: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密切配合,则消化功能正常。
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食欲减退,或嘈杂易饥。
脾失健运,则现消化不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
胃主受纳,脾主消化。
食而不化,责在脾;不能食,责在胃。
但是,由于脾与胃在病理状态下互相影响,故脾胃纳运失调的症状,往往同时并见,其治亦须调脾理胃,两者兼顾。
②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若脾气不升,甚至中气下陷,就会出现泄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胃主降浊,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以及大便不通等,因为脾升胃降是相互为用的,所以清气不升,必致浊气不降,浊气不降,也必致清气不升,所谓清浊相干而病作。
其治疗虽须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但总以恢复脾胃升降为要。
③燥湿不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燥湿适度,水谷乃化。
若湿邪困脾,脾阳受困,水湿停滞为患;脾失健运,水不化津,也易生湿。
故脾病多寒多湿,药宜温燥。
热邪易于伤津,灼伤胃津而化燥;胃气上逆,频繁呕吐,胃津耗损,也会出现燥象。
故胃病多热多燥,药宜凉润。
总之,脾与胃,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输布的功能活动。
如果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常,燥湿不济,也会相互影响,导致消化讥能失常,产生各种病变。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doc
2脾生血统血:如果脾胃长期虚弱,宝宝总是不爱吃饭,或消化不良,
长期便秘或泻肚。
又因脾开窍于口,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如果口唇色泽苍白 或者暗淡无色,就表明脾气不足,制造出的气血不足,这个人多半是 气血亏虚
3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胃先将营养物质消化,需下行至小肠,进一 步消化吸收,其糟粕,下移至大肠,形成粪便排除体外,另外水液代 谢产物则注入到膀胱中储存,由肾气控制排出体外。
生理特性:
脾喜燥恶湿。“脾虚则湿”:脾主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 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脾与长夏,湿,土,黄色等有内在联系。脾喜燥恶湿,湿气当令,每 年七八月份交长夏,如果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现代人的病很 多都跟湿有关,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风、寒、 暑、湿、燥、火,外感六邪,当中以湿最难缠,而且湿从不单独作战, 总是和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成为湿寒;遇热,则湿热,遇 风,成风湿,驱风容易。
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成为慢性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湿气在皮 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湿 呢?
有几个很简单的方式,一个是看舌头,肥大,有齿痕。一是看大便, 如果大便总是不成形,长期便澹,体内必然有湿。脾主运化水湿,脾 如果受到伤害,则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体内堆积。
(2)肺主一身之气:除了先天之气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涵义。比 如我们讲某个上年人年轻气盛,讲某个人有气力、有神气,讲某个人 虎虎有生气等等。古往今来,那些修炼气功、内功的热,其实就是在 练肺、养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增强内力的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 中的各种体育锻炼,不仅是在锻炼筋骨肌肉,同时也是在锻炼气,当 肺功能失常时,必然也出现少气乏力,声低气怯,肢体倦乏之气虚症 状。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分别指肺、心、肝、脾、肾五脏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
每个脏腑的功能是不同的:
1. 肺:主司呼吸,将人体吸入的气体转化成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处以供身体使用。
2. 心:主循环,将受肺部氧气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与营养输送全身,使身体各部位能够正常运转。
3. 肝:主司调节,负责人体代谢、血液循环、营养吸收、贮藏、释放等重要功能。
4. 脾:主司消化,掌管消化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
5. 肾:主司食物消化,掌管体水代谢、排泄,调节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等。
6. 胃:主司消化,是人体消化器官的第一站,负责将进入口腔的食物通过消化分解、吸收转化为能量和营养物质。
7. 大肠:主司排泄,帮助人体排出无用的污物。
8. 小肠:主司吸收,将胃中消化好的食物渗透到血液循环中。
9. 膀胱:主司排泄,控制体内废物的排泄。
10. 胆:主司消化,帮助胃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从而更容易吸收。
11. 三焦:主司代谢,是人体代谢功能的重要机构。
被中医学家形象地比喻为“人体的厨房”,负责调理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协调性。
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中医原理脾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对于消化吸收、运输水湿、保持肌肉和四肢的力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脾的中医原理。
脾的功能中医认为,脾主运化,通过消化吸收食物,将其转化为气血和精气,然后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也参与水湿的代谢,运输清洁的水液到全身。
此外,脾还与肌肉和四肢的力量密切相关,脾的健康与肌肉的丰满与否、四肢的力量和耐力有很大关系。
脾的生理脾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津液生成和排泄、气血生成和运输、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等方面。
1. 津液生成和排泄:脾主生成水湿,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脾藏津液于体内,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以保持人体正常的水分代谢。
同时,脾还能够运化水湿,将其中的浊液排泄出去。
2. 气血生成和运输:脾主运化水谷精气,将食物转化为气血。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经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气血,然后通过脾经络系统运输到全身各个部位,供养身体的需要。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气虚血瘀等病症。
3. 升提和保持肌肉的力量:脾的运化功能还与肌肉的生长和发育相关。
脾升清阳,提纳肌肉,使之丰满有力。
脾的健康与否对肌肉的营养供应和力量的维持都有重要影响。
脾的病理当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就会导致脾的病理变化,进而引发各种脾虚、脾湿、脾热等症状和疾病。
1. 脾虚:脾虚是指脾功能活动减退的状态。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气血生化功能受损,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腹胀便溏、容易疲乏等症状。
2. 脾湿:脾湿是指湿邪郁阻脾经,使津液停滞,或因脾不运化水湿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脾湿可导致食欲不振、胸腹胀闷、身体沉重、皮肤粘腻等症状。
3. 脾热:脾热是指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脾运化功能失常,导致脾热上升,气分蓄积,出现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燥等症状。
调理脾的方法中医强调保持脾的健康,对于消化吸收、水湿代谢和维持肌肉力量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_脾的生理功能
血亏——血液中营养成份减 少,血液不能自 固
气虚——不能摄血
血不归经 溢于脉外
→ 出血(便血、崩漏、衄血、紫瘢等)
※对气虚不能摄血引起出血的病变,谓之 “脾不统血”,对此,中医有“健脾益气摄 血”方法治疗。
便 血
(三)脾主升清 含义
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是脾运 动功能的表现形式:
●脾生血与脾统血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之源。
气血充盈 正常
气旺——气的固摄作用强、气能摄血
血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充足, 血液自固
血行
《直指方.血荣气卫论》说: "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反常
气血生化不足
①脾的“散精”作 肺
途用 径
②脾气自身作用
全身
⒉运化水液
含义: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与肺、肾、膀胱、 三焦协调,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亦称运 化水湿。
内容:
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⑴人体所摄入的水液,必须经过脾的吸收、转 化以布散全身而发挥滋润、濡润作用。
⑵脾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水液,及时转运给 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三、脾的生理特性
⒈生理特性:喜燥恶湿
含义:脾主运化水液,脾喜燥而易被痰饮水湿所困。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 湿,胃喜润恶燥。
脾虚生湿:脾阳虚弱,水湿停聚,则肢倦乏力、纳呆、脘腹
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湿困脾土:湿邪外侵,湿困脾阳,则头重如裹、脘腹胀闷,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
脾在中医的心说中是五脏之首,是滋阴养血、湿热调和、敛收司空的重要器官。
据
《黄帝内经》所言:“脾者,天下之母,谓之主五藏,其气淫湿,其味辛甘。
”它与肝、肾、心、肺几大器官互相调节,维持身体的物质物理平衡。
中医学认为,脾脏负责消化吸收,调节胆汁分泌,控制水湿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促
进细胞及机体内元素的代谢作用,并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脾虚的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牙关紧闭,胃虚,大便不定,舌苔稀薄,脉双细。
脾虚徐徐会加重,伴随出现口干、发热、心悸、乏力、腹胀、便秘等症候。
脾虚与血液循环有关,表现为抗氧化能力减弱,血液变得浓稠,引起全身脉搏慢,但
伴有不顺畅,容易出现症证,尤其是痒痒、偏头痛、消渴而多饮,痒痒性螨虫病,头痛,
眩晕,手足心热等症。
对脾虚的治疗,根据症状与证候来选择方法,先要做好调理机体的基础阻断,通过清热、收气、滋阴的方式来滋补脾胃,然后进行中药煎煮,以滋补脾胃,健脾消食,调颠股,疏肝化痰,活血止痒,活血宣肝,活血祛瘀,调和胆汁等手法。
同时还要加强锻炼身体,
增加营养,增强体质,减少负担,保持脾胃气血畅通,改善脾虚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3.23)--藏象-脾
【藏象—脾】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1.与脾相表里的是:A.大肠B.小肠C.胃D.胆E.膀胱2. 脾最基本的生理功能是:A. 主运化 B. 主升清 C. 主统血D. 主四肢 E. 主肌肉3.与内湿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脾B.肾C.肝D.肺E.心4.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 B. 肝 C. 肺D. 脾 E. 肾5.具有化湿而恶湿特点的内脏是:A.肺B.脾C.肾D.肝E.心6.“生痰之源”是指:A.肺B.脾C.肝D.心E.肾7. 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脏是:A.心B.脾C.肺D.肝E.肾8.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因为:A. 气能生血 B. 人以水谷为本 C.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D. 脾主升清 E. 脾为后天之本9.脾统血主要依赖于:A.脾阳的温煦作用B.脾气的气化作用C.脾气的升清作用D.脾气的推动作用E.脾气的固摄作用10.“以升为健”的脏是:A.肺B.肾C.脾D.小肠E.肝11.脾主升清的内涵是: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防止下出血C.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D.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E.脾气以升为健12. 脾的生理特点是:A.主统血B.喜燥恶湿C.主升主动D.主宣发E.主运化13.以下不属脾系统的是:A.胃B.小肠C.口D.肉E.唇14.脾其华在:A.肉B.口C.面D.爪E.唇15. 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A.心主血的功能B.肾主骨的功能C.脾主运化的功能D.肺主气的功能E.肝主筋的功能16.脾在体为:A.皮B.肌肉C.筋D.骨E.脉17.脾之志为:A.喜B.思C.忧D.怒E.恐(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有2—5个正确的答案)1. 下列对脾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先天之本B.后天之本C.罢极之本D.气血生化之源E.生痰之源2. 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A.主运化B.主水C.统血D.居中央灌四傍E.喜燥恶湿3.脾主运化是指脾:A.运化水液B.运化水谷C.化生血液D.化生气血E.运化胆汁4. 脾对水液代谢的作用是:A.生成B.吸收C.输布D.运行E.排泄5. 脾气主升包括:A.运化水谷B.升清C.保证血运正常D.运化水湿E.使内脏位置相对恒定6. 脾气主升失常可表现为:A.腹部坠胀B.恶心呕吐C.久泻脱肛D.肌肉出血E.内脏下垂7. 下列与脾有关的是:A. 在志为悲 B. 在液为涎C. 在窍为口D. 其华在唇 E. 在体为筋二、填空题1.《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_________之官,__________出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中医基础知识之五脏六腑中医以五脏六腑为基础理论,认为人体内的五个脏器和六个腑器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和健康,它们是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以下是五脏六腑的详细介绍。
五脏:1.心心主血脉,主宰人的神明意识和生命力,同时心还掌管着人的胸腔、喉咙和舌头。
中医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因为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2.肝肝主筋、主管血液排毒和血液运行,同时还调节人的情绪状态。
肝在中医中被认为是人体内分解和代谢毒素的重要器官,因此肝脏病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3.脾脾主治运化,又称“后天之本”、“脾胃之源”,掌管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与消化相关的疾病和体重问题常常和脾有关。
4.肺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中心,主管人体的呼吸和气血,也是抗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
肺疾病会导致呼吸系统的问题,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5.肾肾为明确功能,主要负责人体的水液代谢、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是人体中的主要滤器。
肾为人体储存精气,代表着人体的生殖力。
肾疾病会影响肾脏功能和生殖能力。
六腑:1.胆胆为肝的器官之一,主管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人体用于消化和吸收脂肪的重要物质。
胆结石和胆囊炎是胆的疾病最为常见的问题。
2.胃胃为脾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消化和分解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中心。
胃疾病如胃病、胃痛以及病态反酸问题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小肠小肠负责消化和吸收人体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同时也发挥着保护身体的作用。
小肠炎、小肠绞痛和痢疾等疾病都与小肠有很大的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分,帮助人体排泄废物。
大肠疾病主要考虑以后期肠癌的发生为多,而早期检查能有效减少因大肠癌带来的危害。
5.膀胱膀胱是肾脏与泌尿道之间的储水器官,主要负责存储尿液,当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会将尿排出人体。
膀胱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
总的来说,五脏六腑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人体内部的重要部位,也是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维护者,五脏六腑的功能协调和协同起作用是维护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保证。
中医基础理论-脾
经脾气的转输 作用上输于肺 再输布至全身
2.脾在水液的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 凡水液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
生理意义: .凡水液上腾下达,均赖于脾气的枢转。 •脾气散精,输布全身,濡润五脏六腑 •脾气健运则水液布散通利,无水湿之患。 病理意义:
水液代谢障碍,发生湿滞、痰饮、水肿、 腹满等病症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二个环节:
1.磨谷消食: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和糟粕
吸收
散精于肝
2.
精微 浊气归心 通达全身各组织器官
运输
上归于肺
具体过程:
食物 经胃的受纳腐熟
食糜
浊
清 之 精微部分
下传小肠, 经脾气作用
精气血津液 小 肠 的经 吸脾 收气 输的 送激 至发 其、 它转 四输 脏, 。
生理意义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与胃肠等配合完成复杂的 消化功能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 脾胃升降协调,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水谷精微的 吸收、转输
病理意义:(脾气虚弱或湿浊所困) 脾气不升 清窍失养,气血乏源——头晕目眩,神疲乏力 精微不布 清气下走,清浊混杂——腹胀、泄泻
(2)升举内脏
含义: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 止其下垂的作用。
喜燥恶湿
含义:指脾运化水湿,以阳气为用,欲求干燥清爽而恶湿
困的特性。
脾虚不运,最易生湿
水湿为患,最易困脾
生理意义:“脾燥主升”。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意义:“脾生湿”、“湿困脾”。湿邪容易困遏脾
气。
湿邪困脾
治疗:健脾与利湿同用。
脾气健旺 ——运化水湿正常—— 水津四布 无水湿停聚
脾气虚衰——运化障碍——痰饮水湿内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五脏——脾的生理特性、肝的生理功能现在上课,上一节我们讲脾的生理特性,讲了第一个特性,叫脾主升清,又称脾气宜升,得出来脾宜升则健这样一个著名的原理。
由这个特性,推理出脾宜升则健。
下面我们讲脾第二个生理特性,脾喜燥恶湿,这也是咱们中医理论当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节也是一个重点,涉及到中医的气化、涉及到运气,在这里只要求同学们做一般了解,旨在了解它的实践意义就可以了。
根据气化学说、运气学说(至于什么是运气学说?以后同学们再学习,暂时就这样理解),规定脾和胃在五行中同属土。
根据运气学说,还要分阳土和阴土,是湿土还是燥土,脾和胃这二者规定它们的阴阳属性,胃为阳,脾为阴。
同属土,胃为阳土,脾为阴土。
就气化来说,胃为燥,脾为湿。
湿和燥两者相比较而言,按照阴阳的属性,湿属阴,燥属阳。
把阴阳去掉,从气化来说,燥湿来说,规定脾为湿土,胃为燥土,同学们先理解到这个程度。
湿土指脾而言,燥土指胃而言,那么燥和湿有什么关系呢?根据阴阳学说,燥湿相对,阴阳相对,应该处于和谐状态。
也就是说脾湿和胃燥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意味着脾胃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
这是一。
第二、就燥与湿相比较而言,中医还认为燥能胜湿,燥能抑制湿,使湿处于和谐状态,叫做无过无不及。
那么燥和湿,燥属阳,湿属阴。
我们上一节课讲阳和阴的关系,阳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强调湿与燥的问题?强调阳燥能胜湿,没有阴湿能胜燥。
这里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关系,阳主阴从的关系,强调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所以第二记住,燥能胜湿。
至于为什么燥能胜湿?有兴趣的同学就这个问题将来学习运气的时候再进一步探讨。
这里只记住脾湿胃燥这两者比较而言,燥能胜湿,胜湿的结果使湿处于无过无不及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脾的功能正常。
燥不能胜湿,那就是会出现湿太过,也就说胃的燥不能抑制脾的湿,达不到两者和谐状态,就会出现脾的湿太过,在这种情况下脾由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
就这个意义讲脾恶湿,和燥相对,所以古人得出结论叫脾喜燥恶湿。
中医基础理论:脾的病机——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失调,主要为脾阳脾⽓虚损,因⽽健运失职,⽓⾎⽣化⽆源,或湿浊内⽣,甚则损及肾阳,⽽致脾肾阳虚;或脾之阳⽓不⾜,中⽓下陷,升举⽆⼒⽽致虚陷下脱;或⽓虚统⾎⽆权,⽽致失⾎。
故脾的阳⽓失调主要表现在脾⽓虚损、脾阳虚衰及⽔湿中阻等⽅⾯。
兹分述如下: 脾⽓虚损 脾⽓虚损,即中⽓不⾜。
其形成多由饮⾷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因久病耗伤,或劳倦考试,⼤站收集过度损伤所致。
其病理表现则是:脾⽓虚弱则运化⽆权,可见纳呆,⾷⼊不化,⼝淡⽆味;脾⽓虚则升清功能减弱,影响及胃的降浊,以致升清降浊失司,则上可见头⽬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症。
脾失健运,⽔⾕精微不⾜,⽓⾎⽣化⽆源,则势必导致全⾝性的⽓⾎不⾜;脾⽓虚损,则失其统摄裹⾎之能,⾎不循经⽽外逸,则脾不统⾎⽽见出⾎;脾⽓虚损,升举⽆⼒,甚则下陷,形成中⽓下陷,⽽致脱肛、久泄或失禁,以及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损 脾阳虚损,即脾阳虚。
其形成多由脾⽓虚损发展⽽来,亦可由于命门⽕衰,脾失温煦所致。
其病理表现是:脾阳虚,温煦健运失职,则寒从中⽣,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五更泄泻等虚寒病理表现。
脾阳虚,则温化⽔湿⽆权,⽔湿内聚,或⽣痰成饮,或⽔泛肌腠⽽成⽔肿。
⽔湿中阻 ⽔湿中阻,其形成是由于脾的阳⽓不⾜,运化⽆权,⽔⾕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因⽽⽔湿停滞于内所致。
脾虚湿滞,则可形成痰饮,或为⽔肿。
由于脾阳虚,运化⽔湿能⼒下降,则⼜易于感受外湿,或恣⾷⽣冷⽠果,或嗜⾷酒酪肥⽢,⽔湿内聚,内外合邪,交阻中焦,从⽽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湿中阻的病理表现,既可从阴化寒,亦可从阳化热。
若素体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更伤脾阳,湿困脾阳不振,形成湿胜阳微寒湿之证。
若素体阳盛,则湿从热化,湿困阳郁,久⽽酿成湿热之证。
若中焦湿热蕴阻,熏蒸肝胆,阻碍肝胆之疏泄,胆热液泄,则常可使胆液不循常道,泛溢熏染肌肤,发为⾯⽬俱黄之黄疸病证。
中医学基础理论-藏象-五脏-脾
外湿邪侵入,也最易损伤脾阳,困遏脾气,引起湿浊内生
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健脾与利湿
同治,所谓“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故“脾恶湿”
藏象▪五脏▪脾
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 ❖ 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
当以健脾益气治之;
❖ 二是脾气为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 治当除湿与健脾兼用。
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 脾不统血
气虚
脾不统血
出血时间较长,色淡质稀,多见于人体 下半部并有气虚见症,如倦怠乏力等。
出血 藏象▪五脏▪脾
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及方式有四:
一是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二是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三是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下输膀胱
“化”
“运”
饮食物
脾阳的温煦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全身
受纳 水谷
胃 腐熟
受盛化物
小肠
水谷精微
脾 升清
糟粕
《素问·玉机真藏论》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心肺 气血 全身
“散精”
藏象▪五脏▪脾
“脾气健运”
“脾失健运”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乃至倦怠、消瘦
饮食物 消化吸 水谷精微 收转输 脾胃
四是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 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
津液生成不足
津亏
津液输布障碍
水湿痰饮 、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健脾化痰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脾胃病
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奔响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此病藏于肾,宜治于下而不宜治中”(《华佗神医秘传》)。
水液代谢紊乱: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脾阳益虚。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
2
(3)脾不统血:多为久病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循其常道运行的某些出血证。可有便血(大便下血、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尿血(无痛尿血)以及月经过多、崩(阴道突起大量流血)漏(长期阴道少量流血、淋漓难尽)不止。伴有腹部隐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精神疲倦、懒言、面色萎黄,口不渴、尿清长,有的还可能有四肢困乏或皮下出血、舌质淡、脉细弱等证候。本证可见于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肾结核等病。
(三)、机制分析
二、辨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统血无权,血溢出脉外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或劳倦伤脾所引起。
(一)、含义
辨证要点
以出血和脾气虚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 。
以出血为主症,有血色淡、病程长、病势缓的特点
有纳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的定位症状
本证以脾气不足,统血无权为主要病机
脾 病
无论何种原因损伤脾气,致脾气不能输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虚及肺证。此证临床常见少气乏力,纳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现面足浮肿,苔白脉濡弱等。此乃脾肺气虚之候。当补脾肺之气。治此病,笔用常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炙甘草)加黄芪、山药、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车前子治之,其效颇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才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反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
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2)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
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
“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
另一方面,脾气主升,也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
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内脏不致下垂。
(3)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
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