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保险意识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民保险意识浅析
11051139 11级保险班陈佳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开放,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保险产品已贯穿于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仍较欠缺,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居民保险意识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最后得出了提高居民保险意识,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和意义。
【关键词】保险意识;现状;原因;对策
一、引言
我国保险业自恢复国内业务以来,以年均30%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2001年,中国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 2%,与世界平均水平7. 83%相差2. 6倍,居世界第56位;人均保费20关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393. 3关元的5%,居世界第73位;居民储蓄动机问卷调查显示,以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为储蓄动机的存款占比高达44.
5 %,以2002年数据推算,我国8. 7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中,约有4万亿元与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加快保险业发展。并且为了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国内居民的保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现状
(一)我国保险发展现状
追溯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建国后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人们对于风险控制的手段由个人自主转为由国家统筹,而我国的保险行业在这一时期也处在了停滞时段。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形态,人们保险需求的上升,保险行业在中国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最后是本世纪初至今,这是我国保险行业的快速成长时期,居民的收入水平小断提高,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大量保险公司的出现都使得我国小断向着保险大国的目标前进。商业保险俨然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金融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小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更成为了政府提高社会管理成效的重要的市场化机制。
(二)居民保险意识水平现状
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总体风险意识滞后,保险观念单薄。以2005年北京市的一项对市民保险意识的调查为例,调查的部分结果如表一。
表一居民对保险的认知程度
数据来源:《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调查报告与分析》
对于保险态度,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05人中258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可有可无”,占比51% ,126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很反感”占比24.95%,只有121 名被调查者选择“保险是必须的,防范风险或者投资理财”,占比约23.9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在保险意识和保险知识上比较缺乏,缺少利用保险规避和转嫁风险的知识能力,为此,我们应强化保险意识教育,提高其防范风险的能力。
三、居民保险意识落后原因
(一)保险意识概述
保险意识是指人们对保险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观点、思想、理论和心态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保险现象的感觉、认识和理解,包括人们对保险的愿望、要求和情绪,包括社会对保险本质、作用及实施办法的理论观点和整个保险思想体系。
保险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商品经济及保险业的发展,同时又对保险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能动的促进作用。保险意识的作用可分三个方面表述:1、对保险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保险业越发达,其国民的保险意识就越高,国民保险意识高的国家,民众对保险的要求就越迫切,保险业的发展就越迅速。2、保险意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保险意识的提高,保险业的发展,又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3、保险意识与其他社会意识有着相互影响作用。保险是“千家万户保一家”,提高保险意识,有利于发扬互助共济精神,建设文明社会;保险是用科学的管理风险手段,分散危险和补偿经济损失,普及提高保险意识,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
(二)保险意识落后原因
1、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老百姓风险观念或保险意识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和佛家为主,而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忍让、和谐、规范和驯服。因此,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老百姓很难具有风险意识。文化教育程度的高低影响着社会对人的本身价值衡量标准的高低,而对风险预测、认识、处理的水平决定着人们对保险需求的程度。发展。据人口调查统计,1998年在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2. 5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 98%,初中占30. 57%,小学占36. 81 % , 1998年文盲人口为14870万人,人口文盲率为11. 95%。在这样的文化程度下,就有很多人对利用概率论和大数法则原理,计算出灾害事故发生的或然率和损失率,再计算出合理的保险费率,均摊给具有同质风险的投保人,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2、历史因素的影响
商业保险在世界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古代,自周至汉,历代统治者都曾大规模地兴建“常平仓”之类,隋唐之后,又普建“义仓”,这都是平时征粮以备荒救灾之举,这应该说是我国最早的保险。但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保险,却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涌入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时才产生。险公司做一些保险业务,但寥若星辰。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决定发展我国的保险事业,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一大二公”的共产风混淆了“财政与保险”的界限,国内保险停办达十多年之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保险业务才得以恢复。而由于经济体制等原因,保险业的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定的制约,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中介市场至今发展缓慢。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居民对保险还很陌生,尤其是在农村,保险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3、经济因素的影响
经济因素从居民的角度来说,直观的讲就是收入。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商业保险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商业保险是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险形式,是以营利
为目的的一种金融性产品。与政策性保险小同,商业保险的销售与购买都具有自愿性和补偿性,正因如此,居民的商业保险意识与居民收入便有了紧密的关联。虽说,商业保险的购买是出于投保人对于风险规避与转移的一种方式,但是,收入水平对于居民的商业保险意识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这一因素在我国城乡居民在商业保险上的购买比例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在商业保险的购买率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镇居民的商业保险意识也明显比农村居民强烈。
4、居民心理因素影响
心理因素包括侥幸心理、实惠心理、偏见和误解。认为危险发生不一定会降临到本人和本企业头上,尤其在经济状况欠佳的时候,保险费往往被列入能省则省的范围。以大数法则为理沦基础的保险业务的经营中,出险的是少数,而大多数投保人则不会遇到风险,为此,未经风险的保户就会认为参加保险是“白交冤枉钱”。另外还有一种是实惠心理,这部分人对保险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把保险需求和自己实际利益联系起来考虑取舍,有利可图的险种就积极参加,得利少的险种就不参加,或对风险采取选择性投保,就是保险中所说的逆选择,将风险程度高的转嫁给保险公司,风险程度低的尽量不投保,或者参加保险后,一两年平安无事,得不到经济补偿就回避风险而不续保。同时还存在着保险公司只是为了赚钱及保险也是一种乱收费的偏见和误解。这些心理因素的存在实际上与保险宣传的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5、保险营销方式的因素
这些年来,保险营销员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保险行业的代名词。小管是进行电话销售还是上门推销,保险营销员在进行推销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向客户灌输了相当的保险知识,但出于利益目的考虑,保险推销员往往夸大保险的作用。过于强烈的营利目的往往使得居民无法正确的透过保险营销者了解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从而对于商业保险产生抵触与小信任。正确的保险销售方式有利于居民保险知识的丰富。具备了相关的保险知识后,居民保险意识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从而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