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
大师谈教育心理
《大师谈教育心理》读后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大师、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
《大师谈教育心理》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值得再三拜读,细细品味。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每位教育者都应该学习、掌握和运用的专业知识。
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帮助我们正确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第二篇:尊重和呵护。
儿童的心理是很纯洁的,但也敏感脆弱。
需要教师细心地呵护,用欣赏和赞美看待每个孩子,不能把成人世界中的观念,原则和各种合乎情理的关系机械的搬到儿童世界中去,要真诚地走进孩子,让孩子感到舒服、自在和安心。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要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学会倾听。
第三篇:矫正与激励。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孩子的矫正和激励必须建立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基础上,只有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认同他们的不完善,才能恰如其分的运用各种心理方法,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教师矫正、帮助学生的态度要积极、乐观,合理运用心理技巧,让学生们知道你对他们有信心,给他们的潜意识施加“我能行,我能成功”的意念,充满积极的力量。
第四篇:教育者的角色。
新课改理念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探索知识的参与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
教师要发扬民主精神,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是对话式的,而不应是独白式。
教师要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与学生共同思考,一起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陶行知说的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理解、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学会感恩,自身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陶行知——杰出的中华本土教育家
一
、
平民子弟
爱国爱 乡
振 而 自暴 自弃 , 在 外 敌 入 侵 、 民族 危 亡 关 头 , 她 不 屈 的英 雄儿 女奋起 拯 救伟大 祖 国 ,一大批 “ 进 的中 国 先
人 ” 成 为 华 夏 新 文 明 的 先 驱 。 在 教 育 界 , 诸 如 蔡 元
作 为 中华 土 生 土 长 的 教 育 家 , 陶 行 知 对 祖 国 、 对 家 乡 有 极 其 深 厚 的 感 情 , 这 种 感 情 贯 穿在 他 一 生 的 言 行 之 中 , 也 融 注 在 他 的 教 育 思 想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中 , 让
今 、学 贯中西 的大 师 ,陶行知 恰恰 是具 有世 界眼光 、
的 走 向 极 端 , 唯 洋 是 从 、 鄙 视 自 己 , 由左 约 翰 、右 洛
世 界 知 识 、 世 界 胸 怀 的 杰 出 的 中 华 本 土 教 育 家 。今 天 中 国 与 世 界 是 多 么 需 要 千 万 个 像 陶 行 知 这 样 的 中华 本
小 学 , 著 名 的 新 安 旅 行 团就 在 生 活 教 育 理 论 的 影 响 F
他 帮 助 整 理 碎 布 破 片 , 穿 针 引 线 ; 妈 妈 洗 衣 服 , 他 产 生 与 发 展 。 对 父 母 的 孝 顺 尊 敬 之 情 无 以复 加 。 当 父 跟 到 小 溪 边 , 递 棒 槌 , 提 篮 子 。 有 时 晌 午 边 , 妈 妈
创 办 南 京 安 徽 公 学 并 出任 校 长 。后 来 上 海 旅 沪 同 乡 组
发 。 夫 唱 妇 随 , 终 日操 劳 , 精 打 细 算 , 也 仍 难 保 全
家 的温 饱 。行 知 开 始 帮助 妈 妈 做 事 , 妈 妈缝 鞋 底 ,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用段落来表达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其有关教育的著作影响深远,被
誉为“学术大师”和“教育圣经”的《教育指南》最具有代表性,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及影响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
首先,陶行知先生强调“心理教育”,认为心理教育要以“懂人”为核心,重
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教师应懂得孩子,仔细分析孩子的心理变化,用心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和潜力,并相应地给予及时充分的鼓励和帮助。
此外,他还坚持师德教育,认为教师要尊敬学生,勤于与学生交流,给予关心和体谅,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
另外,陶行知先生还认为教育应倡导文明审美观,他认为教师要以民族优良文
化传统和普世文明价值为基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育学生接受审美文明,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增强学生的独立审美思考能力,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此外,他提醒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地疏导和管理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归类和掌握所应处理的相关问题。
上述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发。
他强调基于学生心理及全面文
明才能的教育,坚持孩子的独立性及其文明的审美观,致力于使学生的心灵蓬勃发展,增强学生的报国家义的感情,为培养和育英才提出了指导性的原则,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外,还为教师提出了重要的职业道德准则,无疑对后世的教育研究、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
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
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
而杨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
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
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
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
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
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
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
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
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
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
杨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5篇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
下面是《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叶圣陶教育名篇》的读后感1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
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
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
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程序,一此讨论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师的演讲稿:永远的陶行知
教师的演讲稿:永远的陶行知教师的演讲稿:永远的陶行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近本期教师读书沙龙《大爱陶子,师魂楷模——永远的陶行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危难之际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被毛主席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庆龄同志称作为“万世师表”,文学家郭沫若则称其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本学期学期初,张校长提出了创建“仁爱校园,魅力校园”的积极倡导,进一步激发了我校教师读陶研陶的热情。
本期读书沙龙就是大家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
学习陶行知,首先要走近他,了解他,近距离瞻仰他的风采。
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本期读书沙龙的第一篇章——知陶篇,去探寻这位教育大师人生的轨迹和思想发展的历程。
有请主讲人——老师。
听了刚才的讲述,我们无不为陶行知先生那博大的爱国情怀、壮丽的人生篇章和卓越的教育思想所震撼。
人生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
陶行知以他光辉的一生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篇章——悟陶篇,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感悟这位大师的风采。
(陶剧欣赏——陶行知育人经典故事;陶诗吟诵——陶行知经典诗歌诵读;陶歌回放——陶行知原创歌曲欣赏;读陶心得——陶行知思想解读。
名言长廊——陶行知名言欣赏。
)读“陶书”、演“陶剧”,吟“陶诗”唱“陶歌”,我们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读陶、研陶、悟陶,不知不觉,陶行知先生的思想、理论与精神已悄然融入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血液!在当今时代,学习陶行知,我们要学习他“教育为公,甘为骆驼”的崇高境界;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勇于实践,百折不挠的勇气;更重要的要内化他的思想和精神,并在实际岗位和具体工作中加以践行。
下面,让我们一起步入本期沙龙的第三篇章——师陶篇,倾听几位老师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心得与体会。
杂文大师陶行知——纪念陶先生诞辰120周年
陶行知全集 中的某些章节。恭读时 ,常掩卷而思 , 回 忆着恩师的音容笑貌 ,从他宽厚而慈祥 的笑容中 , 也
学 不死 , 祸不 止 ” 大 的谬 论 中 , 吴 颠倒 的逻 辑反 转 过 将 来 。陶行 知先 生 在文 中说 :礼 教 吃人 ! 萨 吃人 !洪 “ 菩 水 吃人 ! 旱灾 吃 人 ! 肯 给人 吃而 起来 作 战 , 不 战之前 ,
战之后 。战而胜 , 战而败 , 屡败而屡战 , 心灵里都会起
一
种 不能 自已 的节 奏 的跳 动 。” 种不 能 自己而有 节 这
奏 的跳动 , 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 , 或是诗 , 或是歌或是 文, 都是文学。“ 陶先生对文学 的定义极形象 , 极简朴
地 说 明 了文学 的起 源 及作 用 。 ” 此定 义 的角 度观 察 从
为“ 伟大的人民诗人” 而陶先生的诗有许多是他所写 ,
久 不 能忘 怀 呢? 就 因为那 就是 他 战斗 的心 声 , 是 从 都
他 心 灵深 处 , 不可 抑制 地 涌 出的 。
《 护校宣言》 。陶氏在反动派的屠刀面前是不甘心缄
默的!
陶先 生 为新 中 国 的诞 生奋 斗 了一 生 , 他创 办 了一
陶行 知 先生 背着 国 民党 反 动 派 的通缉 令 于 13 9 1
表 达他 战斗 的心声是 种 策略 。他称 这种 文体 为 “ 自由 谈” “ 或 大众 文 ” 。 杂 文 应 属散 文 的一 种 , 文艺 性 的论 文 , 是诗 是 也 人 和战 士一 体 的产物 。陶行 知 先 生 早就 被 郭 沫若 誉
大师陶行创建学校读后感
大师陶行创建学校读后感篇一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读后感读了关于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的事迹,我心里那叫一个佩服!这陶行知,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我就想,在那个年代,要创建一所学校得多难啊!也许在咱们现在看来,学校到处都是,没啥稀奇的。
但在当时,那可真是一件超级牛的大事!陶行知先生可能也遇到过各种麻烦,比如没钱、没人支持,说不定还有人在旁边说风凉话:“哼,你能搞成个啥样!”可他就是有那股子倔劲儿,硬是把学校给办起来了。
我觉得吧,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不顾别人的眼光,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这让我反问自己,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我能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也许,我早就被困难吓得打退堂鼓了。
陶行知先生创建学校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和困难,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我想象着他到处奔波,为了学校的一砖一瓦操心,为了找到好老师而费神。
这一路,他得多累啊!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改变了好多孩子的命运。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点赞吗?我在想,我们现在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不是也得感谢像陶行知这样的前辈们呢?总之,读了陶行知创建学校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我觉得自己也得像他那样,有决心,有勇气,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篇二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的事儿,我这小心肝儿可是被震撼得不要不要的!你说陶行知咋就这么牛呢?他难道是有啥超能力不成?我琢磨着,他可能就是有一颗超级强大的内心,认定了要创建学校,就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我就想啊,当时的环境那么艰苦,他也许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一门心思全扑在学校上了。
这是啥精神?这简直就是“拼命三郎”的精神嘛!我有时候做个作业都嫌累,跟他一比,我简直弱爆了!他创建学校的过程中,肯定遇到过无数的挫折。
比如说资金不够,这可咋办?难道要去街头卖艺赚钱?再比如说找不到合适的老师,难道要自己一个人教所有的课?这得多抓狂啊!不过,陶行知先生可能会说:“怕啥?办法总比困难多!”嘿,还真别说,他还真就把这些难题一个一个给解决了。
陶行知成为大师的原因评述
陶行知成为大师的原因评述摘要: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和坚定的民族战士。
陶行知先生成为一代教育大师,有着多重的原因。
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至今都富有启示;而他关于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教育存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质的弊端,又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热爱人民,热爱儿童,为劳苦大众的教育殚精竭虑,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理论一.“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陶行知先生为了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他刻苦学习,在191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赴美留学。
后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
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就是这样一个事业有成、家庭和美的大教授,因为发现中国有两亿以上的文盲,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到教育,他毅然决然地穿上布衣草鞋,来到了穷乡僻壤——晓庄,办起了晓庄学校。
他不仅不收取校长的薪酬,反而还为学校进行募捐,甚至将母亲的寿礼作为盖新校舍的经费。
他放弃了一次次升迁的机会,冯玉祥有意请他做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他也不为所动,一心想回到晓庄学校。
即使后来晓庄学校被迫停办,他自己身在逃亡途中,但听说了晓庄学生办学困难,就两次寄去钱款,还写了热情洋溢的信鼓励办学者。
陶先生是站在人民大众特别是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来开办教育的。
他提倡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虽然时光变迁,但陶先生的初心从未改变,那就是要让劳苦大众们能够受教育。
他创办了晓庄学校,从穷苦乡村入手,寻找中国教育的出路;成立了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大师》解说词.陶行知]],提倡普及教育。
后又创办了育才学校,收容战争中的难童,培养了许多特殊才能的幼苗。
这一所所的学校,都是陶先生不忘初心,一心寻求劳苦大众的教育的最好证明。
二.“敢探未发明的新理”陶先生具有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早在五四时期,陶行知就猛烈地抨击“沿袭陈法”的传统教育和“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主张以新教育取代旧教育,并明确提出“去旧之方”、“革而新之”的根本办法是试验。
观《大师--陶行知》有感
观《大师--陶行知》有感篇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理论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
陶行知不予理睬,他坚决而乐观地答复:“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到达成功的此岸。
”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说明他在艰辛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平安送达理想的此岸。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
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老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老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
对学生爱是老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老师按真人的标准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
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局部学生,意味着对另一局部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相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老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
由此我想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老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陶行知纪录片》观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大师陶行知纪录片》后,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纪录片中展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社会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还提出了“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亲自创办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教育精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得到真正的成长。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育者,用爱心和智慧去引领学生成长。
总之,《大师陶行知纪录片》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它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也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
大师政育人案例
大师政育人案例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界的大师,他的育人方式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他立刻上前制止了这个男生,并让他到办公室去等自己。
这个男生心想,这下可惨了,肯定要被狠狠批评一顿。
等陶行知处理完手头的事情来到办公室时,他并没有马上发火。
而是从兜里掏出一颗糖递给这个男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因为你很听话,我让你来办公室,你就来了,而没有在半路上跑掉。
”男生当时就愣住了,他没想到等来的不是责骂,而是一颗糖和这样一个奇特的理由。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也是给你的,我调查过了,你之所以想用砖头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你这是有正义感的表现啊。
”男生的眼睛里开始有了一些不一样的神情,可能是惊讶,也可能是感动。
然后,陶行知又拿出第三颗糖说:“我刚刚和你交流的时候发现,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这说明你很有自知之明,所以这颗糖也给你。
”这时候,男生已经忍不住哭了起来,他说:“陶校长,我知道我错了,不管怎么样,我都不应该用砖头砸同学。
”陶行知最后拿出第四颗糖说:“你能自己认识到错误,这颗糖也给你。
我的糖发完了,咱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陶行知先生没有采用传统的批评指责的方式来教育犯错误的学生。
他用这四颗糖,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
他首先肯定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听话、有正义感、有自知之明,在这种正面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内心产生愧疚感,从而真正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想要改正。
这种育人方式,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教育不再是生硬的灌输和惩罚,而是充满了尊重、理解和爱。
这就是大师级的育人智慧,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学习。
孔子可是咱们教育史上超级牛的大师。
他有很多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才能,孔子就是靠着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育他们的。
就拿子路和冉有来说吧。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回答:“你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得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呀。
观《大师--陶行知》有感
观《大师--陶行知》有感
观看《大师-陶行知》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影片中展示了陶行知的一生,从他对革命和教育的激情,到他对学生的关爱和引导,
都让人感叹他的聪明才智和非凡才华。
陶行知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著称。
他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培
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深信教育应该是为了
培养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这种教育理
念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今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
陶行知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也让人深受触动。
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困
境和需求给予耐心的倾听和指导。
他用自己的言行和辅导让学生感受到了对他们的真
挚关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观看《大师-陶行知》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做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教师。
陶行知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是深远的。
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
影响,这启示我们要秉持人文关怀和为人师者的担当精神,为培养更多有道德品质和
创新力的人才而努力。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致敬大师——沈尹默、谭其骧、陶行知、齐白石、童第周以秋为期,凌云纵笔——2023“咏秋”练笔展示沈尹默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
白毫扫过处,铁书银钩展荡气回肠之姿;笔酣墨饱时,一气呵成落笔如云烟。
数百年来,书家林立,无出其右者。
他是书法史上的巨匠,把一生心血熔铸于书法创作,是学者,是思想者,是举世无双的大书法家,不染俗气,始终如一。
(何睿斐)于“雕虫小技”之中见匠心制作。
您是雄鹰,自由的翱翔在笔下那片洁白的天空,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于新旧之中披荆斩棘。
七十年的只争朝夕,洗去了尘世的俗气;千万种艰难险阻,挡不住对新未来的向往。
您是现世米芾,当代二王。
(赵家浚)浩渺尘世,沧海一粟,您生而有光,难做一蛞;行舟渡海,日月隐踪,您孑然而立,踽踽而行;擦过尘埃,燃起野火,您生而有翼,挥斥方遒。
化古开今,通透行于笔法婉转,躬耕弦歌,明朗阐释书法奥秘,一撇一捺写出民族傲骨,一横一竖展尽华夏锋芒。
(周景怡)既是“学术泰斗”,更有“书法人生”,在碑学帖学间张扬古雅风与书卷气;既然“俗在骨”,那便“练在心”,每日临帖泼墨挥毫,终成书法大家;即使“近视千度”,仍可“执笔运腕”,以神遇而不以目取,惊为天人!是您,唤醒现代之书法根魂,是您,奉献书法之后生滚滚,是您,以恒久努力带动了中国书法文化复兴!沈先生,您是学者,思想家,更是令人景仰的书法家!(刘盎希)学贯古今,力挽狂澜。
大师陶行创建学校读后感
大师陶行创建学校读后感篇一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读后感读完关于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的内容,我心里那叫一个佩服啊!陶行知,这名字简直就是教育界的一颗璀璨明星!陶行知先生创建学校的经历,让我不禁感叹:这得多牛的人才能干出这样的大事儿!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创建学校不就是找块地,盖几栋楼,招些老师和学生的事儿嘛。
但您瞧瞧陶行知先生,那可完全不是这么简单!他得操心资金的问题吧?钱从哪儿来?可能到处去求爷爷告奶奶地拉赞助。
还得操心师资力量,要找到那些真正有热情、有本事的老师,这可不是随便在街上拉个人就能行的。
还有教学理念,他得打破传统的那些死板的模式,搞出一套新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
这一路上,得遇到多少困难和质疑啊!我就在想,要是我处在他那个位置,说不定早就打退堂鼓了。
可陶行知先生没有,他就像一个超级战士,一路勇往直前。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吗?陶行知先生创建学校,那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能有个光明的未来!他这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让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我觉得吧,我们现在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真得感谢像陶行知先生这样的前辈们。
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我们铺就了一条平坦的求学之路。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是不是也得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呢?不然怎么对得起陶行知先生他们的一片苦心呢?篇二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大师陶行知创建学校的相关内容,我这小心脏可是被深深触动了!陶行知,这名字一听就不简单!他创建学校的事儿,简直太酷了!你想啊,那时候条件多艰苦啊,他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去做这件事。
我不禁要问,他到底是哪来的这么大的劲儿呢?也许是对教育的那份炽热的爱,也许是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反正不管咋样,他就是干了!创建学校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得操心多少事儿啊!像选址,得找个合适的地方,不能太偏,也不能太吵。
还有教材,得编出适合孩子们的,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这一路,陶行知先生可能也犯过愁,也想过放弃,毕竟这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陶行知:世界教育大师
陶行知:世界教育大师
周洪宇
【期刊名称】《陶行知学刊》
【年(卷),期】2024()1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世界教育大师。
为什么说先生是世界教育大师?先回答什么是教育家,什么是一流的教育家这两个问题。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家,尤其是作为一个一流的教育家,甚至作为世界教育大师,他必须至少符合五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教育家必须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信仰,没有具备远大的教育理想和信仰的教
育工作者,谈不上是教育家。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周洪宇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中国教育,期待大师出现——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
2.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画像——《陶行知大传:一位文化巨人的四个世界》读后
3.中
国的陶行知世界的陶行知——陶行知铜像捐赠哥伦比亚大学鉴证团活动剪影(二)2016年1月21日参观访问哥大师范学院和中国教育研究中心4.试论陶行知世界
观的发展过程——兼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几个原则问题》5.博杰大师创作的第148尊陶行知铜像捐赠仪式在武汉陶行知教育基金会中教英才公益基金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上集)我们充饥的油盐菜米面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御寒的棉花丝绸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安居的房屋所用的木石砖瓦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今天不应该下乡拜年、下乡送礼、下乡报恩吗?这是1927年新年里陶行知写的文字。
这一年的春节陶行知是在晓庄度过的,当时这里还是南京城外的一片荒郊野岭。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他在晓庄那个地方,一个很贫困、落后、混乱、秩序很不好的一个农村里面,吸鸦片的,赌博的,还有打架的,还有就是黑社会相当地盛行。
陶行知借住在农民兄弟的牛棚里,他给农民拜年,也为即将建成的晓庄师范而兴奋,他写信回家说:正月初四是晓庄学校的奠基礼,同时举行城乡团拜会。
陶行知心中无限的乐趣,洋溢在薄薄的信笺上。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父亲这个人非常慈祥,他很少发脾气,他脸上总是笑容,他说话很爽快,他是带有南京腔的徽州口音。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他来到晓庄没地方住,每天就住在牛的房子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块儿,所以老牛和陶先生的关系很好。
和老牛关系很好的陶行知早就是全国闻名的大教授、大教育家了。
那时,陶行知的家在北京,三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我们在哈尔滨采访了一位83岁的老人,他是陶行知的第四个儿子。
【采访】陶行知之子陶城——这个庭院是很不错的,我一直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爸爸抱着我照的相,还有就是我骑自行车、玩大皮球的照片,和我在生日时祖母给我喂绿豆汤的照片,。
那个时候父亲对孩子们很爱的,他有时间。
但自从美国留学归来,国家和人民惨痛的景象时常撞击着他,陶行知寝食难安。
【采访】华东师师范大学教授金林祥——中国老百姓的穷,他说正是穷到了无法形容的地步,他们是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没有一点保障。
当时至少有两亿以上的是文盲,至少是有七千万的儿童没有受过一点教育。
终于,他放弃了一个大教授优厚的待遇,脱下西装,穿上布衣草鞋,走上了到农村在最贫困的劳苦大众中办教育、进而改造中国的道路。
这时是1923年,从那时起,他奔走于祖国大地,推广平民教育运动。
也是从那时起,他很少再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了。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陶行知办乡村教育,他就把重心推到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但是生活最差、知识也最差、健康状况也最差、头脑呢又被各种各样的陈腐东西禁锢着,比如像阿Q。
陶行知说,中国以农立国,人们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乡村教育关系到三万万六千万人民之幸福。
陶城是在晓庄的歌声里长大的,这是父亲陶行知写的镰刀舞歌,唱的是乡间农妇的劳作生活。
那年四岁的陶城和他的兄弟、母亲、年迈的祖母一起,告别北京的庭院,把家搬到了晓庄的茅草棚里,因为晓庄是他们父亲大事业的基点。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他面对的这个环境不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不是一个非常平静、我可以做试验的地方,而是在一块荆棘丛生的地方,要开辟出一个他理想的学园出来。
他要从这里开始,培养一百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一百万个乡村,从而使整个中国都富强起来。
培养什么样的人从事乡村教育?怎样在一贫如洗的乡村办教育?为苦难的农民办怎样的教育?陶行知在晓庄的实践给出了一个怎样的答案呢?【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晓庄原来是大小的小,他来了以后,改了一个天亮的时候,破晓,(就是现在)晓庄的晓。
这个山,原来是老山,他来以后,学生要经常锻炼,就改成劳动的山,叫劳山。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主持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开学典礼,这是一所没有教室的学校,蔚蓝的青天是学校的天花板,金黄色的泥土就是学校的地板。
在晓庄荒山野岭,陶行知和学生们开山辟路的锄头,刨在了中国教育落后的病根上。
陶行知办晓庄师范,不要少爷和小姐,不要文凭迷,不要书呆子,他带领学生们自己建校舍、修厕所、盖礼堂、造图书馆,开荒种地,挑粪施肥,全凭一双手一把锄头的艰苦劳作,和马牛羊鸡做朋友,对稻粱菽麦下功夫。
晓庄的学生,包括这位大教授自己,把劳动创造的生活当成每天的课程。
陶行知要培养的是能够在中国一无所有的乡村办学兴教的老师。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和同学们,和学生到农村里面从事农业劳动,晓庄的学生吃的饭菜都是自己种。
我们小的时候,他种的菜,他种的瓜果我们都吃到。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他就是讲,办学跟改造社会是一件事,就是造就人,要造就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下人。
他希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农民和儿童敬爱的导师,使一个孩子、每一户农家、每一个乡村、乃至一百万个乡村都披上晓庄的光。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吕长春——陶行知办晓庄师范有五个要求,科学的头脑,健壮的双手,农夫的身体,艺术的情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这五个目标,其实里面每一个都是我们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家的一种理想,但是把它完整地表述出来,陶行知是第一个。
晓庄学生成长起来,他们又到周围的乡村办了许多小学。
每天去给农民和儿童上课,这样的师范实践将整个晓庄地区的山村化作书声琅琅的大学校。
【采访】原晓庄小学生陈云生——晓庄没有围墙,他说,农民四通八达,可以见到陶先生,可以直接听陶先生讲话。
陶行知为农民建起图书馆,创办中国第一家乡村幼稚园,请来的园长是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中国儿童教育的开路人陈鹤琴。
陶行知还热情邀请戏剧家田汉来晓庄演出新剧,田汉真的率领剧团下乡了。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陶行知)欢迎他们的时候就演说么,他说,我们现在是田汉欢迎田汉,我们这些种田汉,你们来关怀,我们来欢迎你这位田汉先生。
田汉就讲,我是假田汉,你们才是真田汉,你们了不起!陶行知快乐而艰辛地呵护着晓庄学校,他拒绝领取校长薪水,却四处奔走募捐,甚至把母亲寿辰的贺礼都用来盖增加的校舍。
陶行知告诉母亲,晓庄学校是代她“献给国家的寿面”,希望慈母与国家一样长生不老。
(背景音乐《锄头舞歌》)这首歌是多才多艺的陶行知根据晓庄农民的山歌调子填的词。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呼嘿,伊呀嘿……后来,这支朴素而充满朝气的山歌从晓庄传遍了大江南北。
晓庄师范从开学时的13名学生很快发展到150多个,很多人慕名而来。
(歙县崇一学堂)这是陶行知读过书的崇一学堂,因为当年母亲在这里帮佣,使他有了两年的读书机会。
今天,校舍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但家乡的人建造了一座纪念馆,纪念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少年为中国做出的大事业,使这座小城拥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荣耀。
1917年9月,陶行知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那时,中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革新教育是改变中国的必由之路,于是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陶行知留学美国时深受大哲学家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回国后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他是带着理想和忧患回来的,而他在晓庄的生活教育实践是在杜威的基础上深刻切入中国实际的独特创造。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罗明——落后啊,穷困啊,愚昧啊!他就感觉到要通过教育来发展经济,要通过教育来扩大民主,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认识水平,从而使中国真正地走上一个现代的、人民的当家作主的这样的状态。
我本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
陶行知呼唤第一流的教育家,用开辟精神和创新精神来开拓中国的新教育——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
为此,陶行知辞去大学的职务,专任中国平民教育促进会书记,他的目标是,让普天下的劳苦大众读书识字。
这时,陶行知把为大众办教育看作自己一生的大事业,为完成这一宏大的志愿,他身体力行。
陶行知先是在家里开办了平民读书处,让6岁的儿子教祖母认字,十多天后,陶母居然能读信了。
陶行知非常高兴,他由此受到了启发,中国有太多的人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而一个识字的孩子就是一个好老师。
陶行知在全国各地发动成立平民读书学校,遇见车夫、渔民、要饭的孩子、饭馆的石子厨子,他都送上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让他们再去教身边的人。
他的行程甚至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里。
【采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林祥——他到监狱当中去推行平民教育,还到和尚庙里向和尚推行平民教育。
凡我脚迹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
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去教,一点一滴的去做。
在陶行知的脚步底下,《平民千字课》的发行量超过了三百万册。
即使是这样,仅靠陶行知的一双草鞋,怎么能救助七千万失学的孩子呢?于是,他创办了晓庄学校,培养自己的同志。
当晓庄的学校成长起来,陶行知说,老山劳,小庄晓,新时代,推动了。
晓庄成了中国乡村教育的模范,冯玉祥将军请陶行知去河南考察教育,并有意邀他担任教育厅长。
身为校长的陶行知向学生们保证,遵守校规,一定回来。
约定回校的时间快到了,学生们开始忐忑不安,然而陶行知回来了,他举着火把回来了。
为了这一次的按时赶回,他历尽了艰辛。
晓庄一切诗化的,困难诗化,所以有趣,痛苦诗化,所以可乐,危险诗化,所以心安,生死关头诗化,所以无畏。
但到了1930年4月,3岁的晓庄便夭折了,陶行知成了国民政府的通缉要犯。
当时,为了反对英国商会压迫工人,以及抗议国民政府默许日本十多艘军舰无视中国主权,闯入长江,停靠下关码头,南京城里经常发生学潮和罢工罢市。
晓庄学生总是走在前列。
蒋介石密令晓庄停办,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撰写了《护校宣言》,抗议说,晓庄的门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笔不可封,它的爱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心不可封。
紧接着,南京卫戍司令部派出军警缉拿陶行知,解散学校,士兵们查封晓庄,但晓庄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朱笔大封条竟不知贴在何处。
【采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他对大是大非非常明确,做人的原则非常明确,为国家,为大多数人民,为民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追求真理,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他对这个劳苦大众的孩子,爱满天下。
在办晓庄的过程中,陶行知曾感慨地说,教育的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采访】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他的生活质量是逐步降低的,他的社会地位也是降低的,但是他的精神是不断提升的,他的事业是不断提升的,他认为人生就是要做一件大事来,什么是大事?大事就是开启民智,普及教育。
由晓庄学生汪达之担任校长的江苏新安小学,办学条件极为困难,学校几位老师用两件大衣跑了三十里路没有当到两块钱,又饿着肚子跑回学校。
逃亡中的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两次汇去钱款,并写了热情洋溢的信:这件事是你们在长江北岸为乡村教育写成悲壮的一页,亦即光荣的一页,我们是何等地安慰,又是何等地敬佩你们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你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导小朋友,总是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