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心得研讨M

眩晕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心得研讨M
2.2.2入院2~3d,做好基础护理,按时按医嘱进行常规治疗。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相关药物常识。①起居与行为指导 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闭目养神,按压百会、风池、合谷、曲池等穴位。生活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睡前热水泡脚,失眠患者可按压或者针刺神门、内关等穴 ②饮食指导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食海腥发物,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呕吐严重时暂禁食,呕吐停止后进流食和软食,呕吐严重进服中药可频服,或以姜汁滴舌,便秘者可服缓泻剂[1] ③情志护理 大怒之下常会引起头痛、头晕、面赤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恐慌、消极悲观等情绪,同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多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指导和帮助患者在焦虑时自我调适,如松弛疗法、按摩疗法、倾诉法等。
参考文献
[1]牛金美.健康教育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6,331 135.
[2]张雅丽.常见病症中医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 军事医学出版社,2016 101.
2.2临床护理路径组
2.2.1患者入院24h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首先由当班责任护士将专用的临床路径表交给患者,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介,解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每日每班责任护士按照当日的临床路径内容观察病情,每次所完成的工作须用标识,保证以患者为中心做具体、深入、细致的临床护理工作。
3 结果
见表1、2。
4 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由患者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3]。通过对我院34例眩晕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分析,笔者体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监测诊疗护理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中医眩晕诊疗规范与临床路径

中医眩晕诊疗规范与临床路径

中医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OIDo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协作组老年高血压协作分组和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高血压协作分组制订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常见证候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协作组老年高血压协作分组和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高血压协作分组制订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⑵静息心电图;⑶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⑷尿微量白蛋白;⑸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主证:头晕目眩;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眩晕治疗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背景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摆、倾斜或上下波动等感觉。

眩晕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为了提高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我院神经内科对眩晕患者进行了系统性的治疗和护理,现将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二、治疗过程1. 确诊阶段(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诱因、持续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

(2)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耳鼻喉科、心血管科等检查。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进行相关检查,如脑电图、脑部CT、MRI、内耳电图、前庭功能检查等。

2. 治疗阶段(1)药物治疗:根据病因和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 抗病毒药物:针对病毒性眩晕;- 抗生素:针对细菌性眩晕;- 抗过敏药物:针对过敏性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胆碱能药物:针对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生素:针对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眩晕;- 抗高血压药物:针对高血压引起的眩晕。

(2)物理治疗:针对部分眩晕患者,可进行物理治疗,如:- 眩晕康复训练:包括前庭康复训练、视觉康复训练等;- 耳穴按压:刺激耳穴,调节身体机能;- 热敷、按摩:缓解颈部、肩部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3)心理治疗:针对部分心理因素引起的眩晕,如焦虑、抑郁等,可进行心理治疗,如:- 心理咨询: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疏导: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信心。

3. 康复阶段(1)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 避免长时间低头、仰头等动作;- 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饮食均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三、治疗效果1. 症状改善:经过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病情稳定: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稳定,减少了复发次数。

3.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

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报告前言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眩晕症状,及时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反思进行展开,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1. 现状总结目前的眩晕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方面。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眩晕症状,物理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刺激人体来改善眩晕症状,康复训练则是通过锻炼平衡感和自主调节能力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然而,眩晕治疗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治疗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全面的治疗团队合作,各职能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不高,自我管理意识薄弱,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2. 问题分析针对现状总结中提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眩晕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的情况。

最后,缺乏患者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 对策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制定以下对策来改善眩晕治疗效果:3.1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细致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检结果,结合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3.2 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建立眩晕治疗的多学科合作机制,设立治疗团队。

治疗团队由神经学、耳鼻喉科、康复科等专业人员组成,各职能科室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和治疗进程。

3.3 加强患者教育通过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其对眩晕治疗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意识。

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治疗信息,并指导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饮食调节。

4. 反思与展望通过对眩晕治疗的总结与对策制定,可以发现我们在眩晕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中医眩晕疗效分析总结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 .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 ;②一般:4人(%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2人(%;②实用性较强:4人(%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实用文档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 %,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1:引言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眩晕症状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

眩晕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开展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提高诊疗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目的与方法2.1 目的分析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总结其优点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提供参考。

2.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统计分析其实施情况和效果。

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包括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生活习惯、精神状态等,以及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如四肢活动、站立姿势、眼球活动等。

3.2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等综合情况,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3 针灸治疗运用针灸的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以达到治疗眩晕的效果。

3.4 中药治疗选择适当的中药组方,配合饮食调理,进行中药治疗,调理身体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3.5 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眼球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功能。

4:实施情况分析4.1 实施范围统计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范围,包括各个医疗机构、科室和地区。

4.2 实施效果对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了细化分析。

5:优点与不足5.1 优点分析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的优点,如提高了诊疗效率、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等。

5.2 不足指出了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特殊患者群体的考虑不够充分、路径的更新周期较长等。

6: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包括实施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的相关文件、数据统计表格等。

7: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添加,用于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和适用范围。

【5A文】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5A文】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评估和优化(20XX年一、临床资料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贫血、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可辩证分为肝阳上亢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证共五型。

我科在20XX年1月-20XX年12月共收治门诊及住院眩晕病人218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104例.其中高血压病共96人,脑供血不足共87人,美尼尔氏病15人,颈性眩晕14人,贫血3人。

二、结果在所有患者中,肝阳上亢84人,占38.5%,痰浊中阻72人,占33%,气血亏虚证35人,占16%,肾精不足证16人,占7.3%,瘀血阻窍11人5%。

从性别分布统计,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组男性分布多于女性,男女组构成比具有差异;而肝阳上亢证多见于女性,瘀血阻窍型男女性别差异不显著,从年龄分布看,肝阳上亢组主要分布在60岁以内的年龄段,其余两型年龄分布无明显规律。

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84%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眩晕病,病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

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

治疗当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应权衡标本缓急轻重,酌情论治。

在临床上我们主要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窍四证。

肝阳上亢选用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

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佐使药。

阴虚明显者,可选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

心悸,失眠多梦较甚者,可重用茯神、夜交藤,加远志、炒枣仁、琥珀以清心安神。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眩晕”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眩晕
1. 眩晕常以头晕眼花甚至视物旋转为主症,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伴见于其他疾病。

2.病因多以情志、饮食、体质、外伤等所致肝阳上亢、痰浊内阻、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及瘀血内阻为主。

3.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多为气、血、精不足,脑髓不充,清窍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导致风阳内动、清窍不宁或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突发眩晕。

临证亦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4.眩晕病位在脑,病变涉及肝、脾、肾诸脏。

治疗可根据标本缓急,分别采取平肝、息风、潜阳、清火、化痰、化瘀等法以治其标,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等法以治其本。

5.本病预后,每易反复发作,少数患者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发为中风之忧。

二、眩晕的日常防控措施
1.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上宜清淡有节,戒烟戒酒。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能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生风险
3.眩晕发病后要及时治疗,注意休息,严重者当卧床休息。

4.注意饮食清淡,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
变和头颈部运动,以防眩晕症状加重,或发生昏仆。

有眩晕史的患者,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避免高空作业。

眩晕中医护理_方案实施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中医护理_方案实施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84.6%);②一般:4人(15.4%);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眩晕病临床路径

眩晕病临床路径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2014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852例,平均住院日12.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49例(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852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89例(3.8%),耳针治疗564例(38.5%),针刺43例(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456例(73.1%),内科基础治疗852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及针刺应用较少。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针刺治疗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较少应用针刺治疗;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便、作用较针刺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平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85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798例(95.1%),体征改善631例(59.6%),理化指标改善320例(38.4%);临床好转831例(98.1%),无变化13例(1.9%)。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3 脑病科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3 脑病科眩晕中医临床路径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旋转,甚至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等。

在中医理论中,眩晕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体虚等。

为了规范眩晕的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为眩晕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出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第 8 版,吴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年出版)。

1、有明确的眩晕症状,如旋转感、摇晃感、漂浮感等。

2、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听力障碍、恶心呕吐等相关症状。

3、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排除其他导致眩晕的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一)辨证论治1、肝阳上亢证症状: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恼怒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㿠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症状: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耳鸣齿摇,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或补肾助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或右归丸加减。

4、痰湿中阻证症状:眩晕,头重如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

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第一篇:眩晕病临床路径分析总结眩晕病(高血压病)中医临床路径一、基本情况眩晕病作为内科优势病种之一,我们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眩晕病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们内科 2 组从 2015 年 1 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按照诊疗方案治疗的住院患者共有68例,平均住院日 1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穴位注射、刮痧、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治疗的 68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 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穴位敷帖44 例(65%),针灸治疗28 例(44.2%),穴位注射16 例(23.5%),浴足14 例(20.6%),刮痧 7 例(10.3%),中药外洗 6 例(8.8%),中药灌肠 6 例(8.8%)。

(二)应用情况分析患者对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穴位敷贴等治疗方法均能较好地依从,而对针灸、足浴、刮痧,中药灌肠等治疗方法较抵触。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医生的依从性好,如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血管受损,平肝潜阳法贯穿治疗始终; 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患者和家属均能理解平肝潜阳药能改善眩晕症状,从而接受中药汤剂治疗;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对于针灸、足浴和刮痧治疗方法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认识不到位:有人认为这些方法属于保健性质,对其治疗作用不了解及不信任;2.有的患者惧怕针灸及不耐受疼痛,导致不接受针灸或中途中断治疗;有的患者嫌浴足及中药灌肠、中药外洗麻烦或不方便而不愿意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
况分析总结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