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儿科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厌食症的门诊患儿。

一、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病(TCD编码:BEZ07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厌食症(ICD-10编码:R63.0)(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儿科病证厌食诊断疗效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的厌食症诊断依据。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小儿厌食病(厌食症)临床常见证候:脾虚食积证脾胃不和证脾胃阴虚证脾虚肝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小儿厌食病(厌食症)协作组制定的“小儿厌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厌食病(厌食症)。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厌食病(厌食症)的患儿。

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微量元素、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腹部彩超、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虚食积证:健脾消食。

(2)脾胃不和证:运脾开胃。

(3)脾胃阴虚证:滋脾养胃。

(4)脾虚肝旺证:疏肝健脾。

2.外治法(1)药物敷脐法(2)穴位贴敷疗法(3)推拿疗法(4)捏脊疗法(5)针灸疗法(6)针刺四缝穴疗法(7)耳针疗法(8)隔药艾灸(9)刮痧疗法(10)脉冲离子导入经皮给药治疗3.健康指导(九)完成路径标准1.食欲增强,食量增加。

厌食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厌食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厌食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厌食症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
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调。

厌食症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

那么厌食症的症状有哪些?
①积滞不化
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

;治疗用消积健脾法
②胃阴不足
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治疗用养胃滋阴法
③脾胃气虚
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
治疗用健脾益气法。

知道了厌食症的症状有哪些,建议您一定要对症治疗厌食症。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小儿厌食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表现有:1.病程较长,一般指2个月以上;2.以厌恶进食,食欲减低、食量减少同时存在,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较,以厌食为主症;3.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是指其它疾病中可出现的厌食症状。

临床上分为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胃气虚、肝气不和四种类型。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足三里。

【操作】局部消毒,先用生姜片擦足三里,再用艾条点燃端对准施灸部位约0.5寸高度,灸3分钟。

以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能耐受为度。

1次/天,3天为1疗程。

2.穴位贴敷疗法【药物】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IOg,炒菜瓶子6g,炒鸡内金5g o【操作】将上药共研成细末,加淀粉1〜3g,用开水调成糊状,晚上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外用纱布覆盖,加胶布固定,第2天早上取下。

每日1次,连用5天为1疗程。

如不愈,可间隔1周,再用1疗程。

3.拔罐疗法【主穴】足三里(双侧)、中脱穴。

【操作】取生姜30g,肉桂3g o用水250ml先煮生姜,微沸后10分钟加肉桂,2〜3分钟取汁,取口径适中的玻璃罐3只,将药汁倒入,闪火法将罐扣于穴上,5分钟左右取下,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气虚之厌食症。

4.耳穴压豆疗法【主穴】脾(双)、胃(双)、右肝、右皮质下、左内分泌。

腹痛者加腹;腹胀者加艇中;腹泻者加大肠、神门;盗汗者加心、肺、神门;易感者加咽、内外鼻。

【操作】为用75%乙醇常规消毒两侧耳廓,在脾、胃、神门、内分泌等穴处,用0.5Cm义0.5Cnl的胶布贴压白芥子籽,其中胃穴需要用2粒药粒上下紧密排列贴压。

每日按压10次以上,每次1分钟,5天换贴1次,10次为1疗程。

5.按摩疗法【主穴】肾俞、脾俞、胃俞。

【操作】患儿俯卧,医者两手半握拳,两示指抵在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示指前方,合理夹住肌肉提起,而后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5次,但捏第3次时,在肾俞、脾俞、胃俞穴处将皮肤提起。

2012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012脾胃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录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29)胃脘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3)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39)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3)呕吐病(急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447)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无矢气,便闭。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

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

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厌食症中医治疗特效根治秘方偏方20方

厌食症中医治疗特效根治秘方偏方20方

厌食症中医治疗特效根治秘方偏方20方厌食症中医治疗特效根治秘方偏方20方小儿厌食症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小儿食欲减退抗拒进食,除此之外,厌食症患儿还会出现频繁呕吐、便秘、腹胀、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小儿厌食症其实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只是一种症状。

小儿厌食症又称消化功能紊乱,在小儿时期很常见。

小儿厌食症会有一系列症状表现,这些症状不仅反映消化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时,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时。

因此必须详细询问有关病史,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其原发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表现如下:积滞不化:患儿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脾胃气虚:患儿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胃阴不足:患儿口发干,宁愿多喝饮料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

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症状表现也不一:1、由于乳食喂养不当引起的厌食症,患儿常吐奶,口中有酸味,脘腹胀满,大便酸臭,舌质红、苔白腻。

患儿常呕吐酸腐食物残渣,按压腹部可感到剧痛,大便腥臭,舌苔白腻,指纹多见紫滞。

2、痰湿滋生型厌食,患儿形体消瘦或虚胖,不思饮食,呕吐痰涎,大便稀,面无光泽而苍白,舌苔白腻,脉濡滑,指纹淡红。

3、虫积伤脾型厌食,患儿面色苍黄,肌肉消瘦,精神不安,不欲饮食,嗜食异物,睡眠时磨牙,腹痛腹胀,大便不调,巩膜上有蓝斑,面有白斑,唇口生白点等。

中医疗法中医称厌食为纳呆,主因脾胃功能失调。

由于脾胃素虚,或喂养不当、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所致。

临床分为虚、实两证:偏实证者治以消导为主;偏虚证者治以调补为主,并结合临床随症加减。

1,实证因停食停乳引起脾胃失调,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手足心热,睡眠不安,腹胀或腹泻。

舌苔黄白腻,脉滑数。

治以消食化滞化。

保和丸方加减处方一:藿香9g,胡连3g,陈皮6g,建曲9g,焦山查9g,茯苓9g,鸡内金9g处方二:山药9g,川明参9g,鸡内金9g,苡仁9g,稻芽9g,麦芽9g。

神经性厌食症诊疗指南及药物应用指南

神经性厌食症诊疗指南及药物应用指南
分型
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病程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或根据有无暴食-清除行为 分为限制型和暴食-清除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通常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诊断标 准,包括体重显著下降、对体型和体重的歪曲认知、对增重的强烈恐惧等。
鉴别诊断
需与抑郁症、焦虑症、贪食症等精神心理疾病,以及甲亢、糖尿病等引起体重下 降的疾病相鉴别。
01
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减少对食物的恐惧和焦虑,
增加对正常饮食的接受度。
家庭治疗
02
将家庭成员纳入治疗过程,改善家庭环境和互动方式,提高患
者的社会支持。
心理教育
03
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神经性厌食症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理解疾
病本质和治疗目标。
家庭参与及支持体系建立
家庭沟通
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坦诚沟通,表 达关心和支持,共同应对神经性
致胃肠道不适。
药物治疗时应严格遵守医嘱,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标准不统一
目前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医生和 医疗机构之间的诊断差异,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
治疗手段有限
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主要包括心理治疗、 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但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 难以治愈。
神经性厌食症诊疗指 南及药物应用指南
目录
• 神经性厌食症概述 • 诊疗流程与规范 • 药物应用指南 • 心理干预与康复指导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神经性厌食症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精神心理性进食障碍,以故意限制食物 摄入、极端减轻体重为特征,患者存在明显的体像障碍,对 自身体型、体重的不客观评价,可伴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 分泌紊乱等。

中医全面解决小孩厌食难题

中医全面解决小孩厌食难题

中医全面解决小孩厌食难题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主要是3-6岁)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其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夏季症状可加重。

它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厌食症属于中医所说的脾胃病(也就是消化系统病)。

常常表现为宝宝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爱吃饭。

一到吃饭时父母发愁,想方设法追着喂、逗着喂、骗着喂也吃不了几口饭。

在幼儿园虽然比在家好一些,但也是总剩饭。

有的孩子是因为慢性疾病引起厌食,比如贫血、佝偻病、肝炎、消化不良及长期便秘等慢性病,可能造成长时间厌食,这时应该检查清楚,把慢性病治疗好了以后,食欲才可以得到改善。

但是,大多数小儿厌食症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制度、不佳的进食环境及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其中最主要还是因为父母缺少正确的育儿知识,喂养不当形成的。

小儿厌食的原因:
1、有些家长(尤其老人)经常用零食哄孩子,宝宝一哭给块糖、宝宝一闹给块饼干,时间长了孩子就不能按时按顿的吃饭了。

这样会引起①饮食无规律,无固定进食时间,进食时间延长或缩短,正常的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

②零食不断,嘴不停,胃不闲,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

③饮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热量,使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而不觉饥饿。

④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或进食时家长逗弄、训斥,使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

2、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怕宝宝缺营养、希望宝宝长得快,从小。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良方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良方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良方小儿厌食症多见于1~6岁儿童,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不包括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所并发的食欲不振。

各年龄均可发病,学龄儿童患病明显减少,以城市中发病率为高。

一、小儿厌食症的症状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长期厌食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体力衰弱,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低下。

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想吃东西,恶心呕吐,手足心热,睡眠不好,腹胀腹泻,舌苔黄白腻。

病久可见面黄肌瘦,精神倦怠,常感疲乏,有的大便稀溏,唇舌较淡,舌无苔或少苔。

二、小儿厌食症的检查1.血常规检查:一般无贫血,个别可有轻度贫血。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和淀粉酶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降低;血清、唾液及尿淀粉酶含量偏低。

3.微量元素测定:血清锌或发锌含量可见低下。

此外,应做必要的检查以排除维生素A、D中毒。

三、治疗小儿厌食症处方山药6克,石菖蒲4克,郁金4克,杏仁3克,木香3克,枳壳3克,槟榔3克,鸡内金3克,莪术2克,牵牛子2克,大黄炭2克,花椒1克,肉桂1克。

舌边尖红,去木香,加炒金银花5克;舌苔厚腻,去木香,加藿香3克;尿黄或浑浊,加滑石4克;烦躁多动,加蝉蜕4克,白芍4克;汗多,加浮小麦1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四、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单方验方1.沙参、乌梅各5克,桑叶、陈皮、炒麦芽、甘草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怀山药、薏苡仁各250克,芡实200克,大米(中稻米)500克,分别于锅中微火炒至淡黄色,混合研细过筛即成。

每日早晚各1汤匙冲服,20天为1个疗程。

3.生山楂270克,牵牛子15克,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1~2岁每次l克,2~4克每次2克,4岁以上每次3克,均日服3次,冲服或水煎服。

五、注意事项1.纠正患儿的偏食习惯,定时进食,禁止患儿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发现患儿厌食及时检查,找出病因。

2.平时父母不应经常打骂、恐吓孩子,孩子做对的事情要给予鼓励,做错的事应多劝导。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对体重和身体形态出现极度担忧,并采取过度控制饮食、剧烈减重等不健康的行为。

中医药治疗在神经性厌食症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神经性厌食症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一、中医药理论解释中医药理论认为,神经性厌食症主要与脾胃失调、心肾不交、气滞血瘀、心脾不和等病理机制有关。

脾胃失调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心肾不交表现为情绪不稳、精神压抑等;气滞血瘀则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心脾不和则影响到脾胃的正常功能。

基于这些理论,中医药采取了一系列治疗方法来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二、中医药治疗方法1.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神门等。

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缓解患者的拒食症状,改善饮食行为。

2. 草药治疗:中草药在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中也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山药、人参、白术等,具有调理脾胃、增强体力等功效。

中草药可以通过煎煮或制成丸剂等形式供患者服用。

3. 食疗养生:中医药强调食疗养生的重要性,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同样适用。

根据个体情况,中医药将针对性地推荐特定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以增加热量摄入,改善消化功能。

同时,中医药也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的摄入,以保持脾胃的平衡。

4. 心理疏导:中医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还强调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中医医师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疾病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建议。

三、中医药治疗的疗效中医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项研究显示,针灸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食欲和体质量指数等指标。

另外,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摄入方式,中医药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和长期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中西医治疗最佳特效方

神经性厌食症中西医治疗最佳特效方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厌食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最初患者有怕胖的心理,有追求苗条的强烈愿望,人为地给自己规定一个过低的体重标准,有意地减少进食,进而表现食欲减退,逐渐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甚至对大多数食物感到厌恶。劝其进食可引起恶心,或以各种借口,如诉述进食后腹胀难受等,加以抗拒,将食物藏匿或暗中抛弃。部分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诱导呕吐,或自服泻药导泻,或过度运动,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随着进食减少,身体逐渐消瘦,体重明显减轻,其外貌比实际年龄苍老,严重者呈恶病质。皮肤干燥、缺乏弹性,躯干和四肢可见大量茸毛生长。常有基础代谢降低,脉搏缓慢,血压下降,体温过低,手足发凉甚至紫绀。顽固性便秘甚为常见。女性患者有闭经,多数继发于体重减轻之后,但少数病例可起于厌食出现之前。患者虽很瘦弱,但一般活动能力仍可保持,自己不感到有病。如症状发展严重,少数患者可合并感染、衰竭或自杀死亡。有呕吐和滥用泻药者,可能引起低血钾、碱中毒,进而可诱发癫痫或心律失常。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消化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垂体恶病质(Simond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癔症、强迫症等相鉴别。鉴别要点在于详尽而系统的询问病史和检查,本病并无上述疾病的证据。
中医类证鉴别
1.恶阻:有受孕史,以停经后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甚至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妊免试验阳性。
2.脾痿:多有慢性胃肠疾病,或因它脏病变影响,进食过少等,致使脾气痿弱,以食少伴见腹胀,腹泻、消瘦、疲乏等为特征。
3.肝著:多有肝热病、肝瘟等病史,以右胁痛或右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证候为主要表现。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①能正视自己体质,不符实际的害怕发胖的心理障碍消除。正常进食,正常生活。②体重逐渐增加,达到相应年龄体重标准的低限。③躯体各项机能恢复正常,性征明显。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医治疗一、治则治法古代没有独立的厌食病症,故无系统的辨证分型,古代文献涉及到的证型主要有《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之脾胃二气俱虚弱,《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不食》中胃阳虚、胃阴虚、湿热阻气、命门火衰等。

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胃,病机是脾运胃纳功能的失调,脾不和失其健运之功,胃不和失其受纳腐熟之效,纳运失和导致厌食。

治疗重在调理脾胃,以运脾开胃、运化枢机为基本法则。

二、辨证论治常见分型1.脾胃虚弱症候:胃呆纳少,强制进食则恶心欲吐,乏力,消瘦,少气懒言。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症候分析: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伤胃,运化功能呆滞,故不欲食,进食亦不运化,故脘腹胀闷,胃失和降则逆反而恶心欲吐,饮食过少,则气血化生无源,故少气懒言,乏力。

舌脉俱为佐证。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醒脾。

方药:(1)中药汤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嗳气泛恶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腹胀便干加枳实、厚朴、莱菔子理气导滞通便;脘痞呕恶苔腻,加佩兰、藿香、半夏、蔻仁,芳香醒脾、化湿辟浊。

(2)其他药物:香砂六君子丸,每服3-6g,一日三次。

人参健脾丸,每服6g,一日三次。

补中益气丸:9g/丸。

每次9 g,每日2~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调补脾胃,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亦可服用补中益气颗粒。

参苓白术散颗粒剂,9g/袋,9g/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3)耳穴压豆:取穴:胃、脾、小肠、皮质下、交感。

功效:诸穴合用有健脾和胃助运化,调节大脑皮层增强食欲之作用。

(4)针灸: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章门。

神经性厌食症中医治疗最牛根治方

神经性厌食症中医治疗最牛根治方

神经性厌食症中医治疗最牛根治方神经性厌食症中医治疗最牛根治方;厌食多因娇生惯养,脾胃气虚,或因情志不畅,惧怕肥胖而节食等,日久而成。

一般起病年龄为10—30岁,大多数为15—23岁,偶有在童年或50岁以后起病的报道。

两性均可罹患,但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10—20倍。

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型:主证:食欲不振,拒食,便溏,月经不调或无月经,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细;烦闷,难入睡或失眠,多疑,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思虑。

肝郁脾虚型: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痰为主。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9g、白芍12g、当归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6g、生姜三片、薄荷2g、川芎12g、益母草15g)。

(2)心脾两虚型:主证:心悸,乏力,拒食,腹胀或便溏;舌质淡,舌边尖有齿痕,舌苔薄,脉沉细;多思多虑,精神不振,失眠或多梦,惊恐不安。

心脾两虚型:治法:养心健脾,气血双补为主。

方药:人参归脾汤加减:人参12g、黄芪15g、白术12g、远志12g、木香10g、炒枣仁15g、当归15g、桂元12g、益母草12g、甘草6g。

(3)肝肾阴虚型:主证:心悸,耳鸣,腰酸腿软,无月经,舌边尖红,脉细数或沉细。

肝肾阴虚型:治法:以滋肾阴,清相火为主。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熟地15g、山萸肉12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2g、泽泻12g、益母草15g、枸杞子15g、菊花6g。

单方验方:(1)山楂肉1209,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2)鸡内金、干葛为末等分,面糊丸,梧子大,50丸/次。

(3)莱菔子10g,炒,研末与米同煮为粥,服食。

针灸疗法:(1)取然骨刺血,或取章门、期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平补平泻。

(2)灸中脘、足三里等穴。

中医怎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中医怎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中医怎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很多女孩子在追求纤瘦苗条身材的时候,都会出现不合理的节食情况,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引发神经性厌食症。

这时可能就会让自身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那针对于这种疾病的中医疗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小编就会详细介绍几种,快一起来看看。

一、脾失健运型。

方用曲麦枳术汤加味。

方药:白术15g、神曲30g、麦芽30g、枳实15g、陈皮15g、鸡内金15g、藿香15g、砂仁12g、山楂24g。

脾虚夹湿者加薏苡仁30g、白扁豆24g、泽泻15g。

苔厚腻湿重者减白术,加苍术15g。

二、肝郁脾虚型。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和越鞠保和丸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2g、山楂15g、神曲20g、莱菔子12g、香附10g、连翘l0g。

脾虚甚加太子参20 g、黄芪20g。

三、胃阴不足型。

方用益胃汤加减。

方药:石斛15g、乌梅12g、北沙参24g、玉竹24g、白芍12g、甘草9g、山药20g、茯苓15g。

阴虚甚者加玄参30g、花粉12g加大滋阴益胃之力,心烦不安加胡黄连12g、莲子心6g。

汗多者加小麦30g、大枣5~6个以止汗。

四、脾胃气虚型。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2g、陈皮12g、山药30g、薏苡仁30g、白扁豆15g、砂仁12g、木香12g、桔梗12g、甘草9g。

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山楂24g、神曲24g、麦芽30g以消食导滞,大便溏薄者加炮姜12g以温运脾阳。

神经性厌食症的具体用药原则大致上就是如此,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选择,所以一定要根据专业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除此之外,小编建议患者要重新制定全新的饮食计划,一日三餐一定要摄入到足够的营养物质。

中医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辅助治疗

中医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辅助治疗

中医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辅助治疗在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的治疗中,中医被广泛运用于辅助治疗的目的。

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以及调节脏腑功能等方法,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身心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辅助治疗。

一、中医理论对神经性厌食症的认识神经性厌食症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消渴病”、“恶寒病”等病症,其病因主要与脾胃虚弱、心脾失调、肾阴亏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失调则会影响到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神经性厌食症的发生。

此外,中医还强调神经性厌食症与情志不畅、气滞血瘀、肝郁等因素的关联。

二、中医辅助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的方法1. 草药调理中医通过选取适当的草药配方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一方面,中药可以补脾胃、清热解毒、理气和胃,以增加患者的食欲和改善消化功能。

另一方面,中药还可以滋养肝血、疏肝理气,减轻患者的情绪波动和紧张感,从而有助于缓解神经紧张症状。

2. 食疗调养中医强调饮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

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来说,中医推荐一些温补食材,如山药、枸杞、红枣等,以促进脾胃消化功能的恢复。

同时,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独特的疗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

针灸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循环,缓解压力和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针灸还可以刺激脑部神经,调节食欲中枢的功能,增加患者的进食欲望。

4.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按压、推拿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调理身体功能的疗法。

中医建议对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进行脾胃经络的推拿按摩,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并舒缓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

三、中医辅助治疗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心理状态等因素,中医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疗效。

分享:中医治神经性厌食的方子!肝脾和,则胃肠通,请你用心学习

分享:中医治神经性厌食的方子!肝脾和,则胃肠通,请你用心学习

分享:中医治神经性厌食的方子!肝脾和,则胃肠通,请你用心学习(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学》、《中华脾胃病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关于神经性厌食症的事儿。

没错,就是厌食。

这在当下,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年轻好美的女孩子,更容易和这个毛病沾上边。

来,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18岁。

初诊时间,是2004年的8月6日。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厌食。

而且,这厌食啊,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

为什么厌食?不知道,患者说不清楚。

总之,她的体重,半年来下降了10斤。

其实,她也知道自己应该吃东西。

可是食物一吃下去,就觉得腹胀,伴随恶心、打嗝。

曾有医院说,这可能是胃炎所致。

但经过治疗,效果不明显。

后来,这小姑娘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差。

没办法,家人决定带她看中医。

看的谁呢?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颜正华老前辈。

刻诊,见患者脉细,舌红,苔薄白。

细问得知,患者平时心烦,容易急躁,口干口苦,而且全身乏力,大便特别干结,而且量少。

小脸看上去也没啥血色。

了解到这些以后,颜师给开了一张方子。

但见: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青皮(炒焦)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砂仁(后下)8克,山楂(炒焦)10克,麦芽(炒焦)10克,神曲(炒焦)10克,谷芽10克,瓜蒌30克,郁李仁10克,佛手10克,甘草5克。

所有这些,一共是10剂。

医家嘱咐,一定要避免吃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任何情绪刺激。

同时,还得努力多吃一点稀软,容易消化的食物。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以后,最明显的改变,就是逐渐有了饥饿感,进食量显著增加,而且口干口苦、心情烦躁之感减轻。

后来,颜师根据上方稍作加减,后续调养,患者最终诸症悉平,进食和精神状态良好。

这是十多年前,于《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刊发过的验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厌食(神经性厌食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李乾构主编,科学出版社,2012年)。

厌食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思饮食,见食而烦,甚则拒食为主要表现的郁病类病证。

严重者恶闻食臭,见食物则恶心欲呕,故又称恶食。

临床所谓之纳呆、纳差、食欲不振、不思食、不知饥等皆属本病的范畴。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内科学》第13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及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2001年)。

神经性厌食症诊断包括:
(1)年龄不限;
(2)常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病;
(3)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
(4)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而引起的厌食;
(5)少数患者唯恐长胖特意控制饮食,宁愿挨饿瘦,致使体形消瘦、厌食纳差者。

(二)证候诊断
1.肝脾不调证:不思饮食,脘胁胀满或痛,嗳气频频,精神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

舌苔薄白,脉弦。

2.饮食积滞证:厌食、恶闻食臭,或呕吐食物,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或大便不调。

舌苔厚腻,脉滑。

3.湿浊内阻证:不思饮食,厌油腻,脘腹痞闷,周身倦怠,大便溏而不爽。

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4.脾阴不足证:纳差少饥或饥不欲食,胃脘嘈杂,唇干舌燥,口渴喜饮,大便偏干,小便短少。

舌红苔少乏津,脉细或细数。

5.脾胃气虚证:不思饮食,少食即胀,气短懒言,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甚则大便溏薄。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而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

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红曲、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逍遥丸、木香顺气丸等。

2.饮食积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开胃。

推荐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枳实、茯苓、黄芩、黄连、白术、熟大黄、神曲、红曲、甘草等。

中成药:保和丸等。

3.湿浊内阻证
治法:芳香化浊,理气和中。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紫苏、大腹皮、炒苍术、陈皮、茯苓、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大枣、生姜、甘草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胶囊、丸)等。

4.脾阴不足证
治法:甘淡益阴,滋脾健运。

推荐方药:益脾汤加减。

淮山药、太子参、莲米、薏苡仁、芡实、白扁豆、茯苓、白术、桔梗、石斛、稻芽、炙甘草等。

5.脾胃气虚证
治法:补气和中,健脾开胃。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二)针灸疗法
1.针刺法:实者用泻法,虚者用补法,可取上脘、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若寒中伤饱,食谷不化,刺上脘、中脘;不饥不食,刺然谷,见血立饥;饥不能食,脾胃气虚,取中级、足三里、三阴交。

2.灸法:脾肾两虚,纳少腹胀,灸中脘。

(三)推拿疗法
1.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

2.手法:摩、按、揉、一指禅推法。

3.操作:患者仰卧位。

医者坐于患者右侧,先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摩法在胃脘部治疗,使热量渗透于胃腑,然后按、揉中脘、气海、天枢等穴,同时配合按揉足三里。

时间约10分钟。

(四)特色疗法
1.穴位敷贴治疗
方法:根据常见疾病取穴法,选取相应的穴位,清洁皮肤,揭掉治疗贴的保护膜,敷贴在穴位上。

分为寒、热两个证型,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中脘、上脘、胃俞、脾俞、足三里五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1)寒证:吴茱萸、小茴香、细辛、冰片等。

(2)热证:黄连、黄芩、乳香、没药、冰片等。

疗程:穴位敷贴24小时更换一次,10天为1个疗程。

2.中药涂擦
方法:要求中药浸泡于高浓度白酒中超过1个月。

将药酒50ml喷洒于无菌纱布(10cm*5cm大小)上,嘱患者保持舒适合理体位,暴露腹部,将无菌纱布置放于患者疼痛或不适部位(上脘、中脘为主),以TDP照射灯照射纱布,每次照射时间半小时。

(1)寒证:乳香、没药、荜茇、吴萸、细辛、肉桂、干姜、白芷、木香、丁香、柴胡、血竭等。

(2)热证:黄连、大黄、丹皮、香附、木香、玄胡、白芍、柴胡、甘草、血竭等。

疗程:每次涂搽后照射半小时,每天一次,10天为1个疗程。

3.热敏灸疗法
热敏穴位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次1次,每次治疗至感传消失为度,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2~3个疗程。

4.胃动力治疗
方法:(1)体表胃起搏点的定位
一片电极贴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旁开2~4cm处,另一片电极贴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左旁开3~5cm,再往上1cm处。

(2)体表肠起搏点的定位
一片电极贴于脐上1~2cm处,另一片电极贴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向右旁开5-10cm处。

疗程:每次治疗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5.饮食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以下食疗方法:
(1)腊鸭盹(或鲜品)1个(切碎),怀山药10g,薏苡仁10g,大米适量,文火煮稀粥。

(2)五香姜醋鱼:藿香、砂仁、草果仁、橘皮、五味子等各份,共研细末,过筛备用,鲜鲤鱼1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g,并放入五香粉3g,翻动后加入米醋1小杯,放入菜盘内令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作菜食服用。

(五)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平时要注意休息,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避免寒冷和情志刺激,保证睡眠充足。

2.饮食调理:避免饥饱不调、烟酒及辛辣饮食刺激之品。

3.情志调摄:保持情志舒畅,避免精神抑郁、焦虑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一)评价标准
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
显效: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厌食症状轻微,BMI指数下降≥1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0%以上,未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中度:厌食症状中等,BMI指数下降≥2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20%以上,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厌食症状明显,BMI指数下降≥3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30%以上,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BMI指数下降≥1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0%以上,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
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受,BMI指数下降≥2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20%以上,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BMI指数下降≥35%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30%以上,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在门诊当天、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3周后、出路径时,根据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证候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