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小试身手”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素材】课后练习“小试身手”解析

【素材】课后练习“小试身手”解析

课后练习“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出现错别字的原因,避免写错别字。

参考答案:①“敷”有“足够”的意思。

“入不敷出”指开销大,收入不够支出。

“付”是“交给”的意思。

这是写了音近别字。

②“裨”指“益处”,“稗”音“bài”,是一种草本植物的名字。

这里是写了形近别字。

③“和”在这里指“连带”,“和盘托出”意思是“完全说出来”,类似意义还有“和衣而卧”等。

“合”强调“聚拢、关闭”,用在此处则成了“关上盒子托出来”,显然有错误。

这里是写了同音别字。

④“涣”是三点水旁,有“化解、消散”的意思。

“焕”是火字旁,有“光彩外现”的意思。

“精神涣散”和“精神焕发”意思正好相反。

这里是写了形近同音别字。

⑤“侯”指达官贵人,“候”则是“等待、看望、时节”等意思。

“侯门如海”来自唐代诗人崔郊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指显贵人家深宅大院门禁森严,一般人难以出入。

这里是写了形近音近别字。

⑥“偃”是“放倒”的意思。

“堰”是一种挡水建筑物。

“偃旗息鼓”指“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这里是写了形近音近别字。

⑦“犹”有“还、尚且”的意思。

“尤”有“特异的、更”等意思。

“记忆犹新”意思是“某事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很深刻,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犹如刚发生的一样”。

这里是写了形近同音别字。

⑧“徇”是“依从”的意思,“徇私舞弊”指依从私情,用假公济私、弄虚作假的欺骗手段,来做违法的事情。

“殉”的意思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性命”,如“殉情、殉国”。

这里是写了形近同音别字。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趣味性,同时警醒学生避免写错别字。

参考答案:①“高唐──高堂”:同音别字。

②“枇杷──琵琶”:同音别字。

③“郁郁乎文哉──都都平丈我”:形近别字。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形近音同的字。

参考答案:本题各例中有错别字的是②“人情事故”,应为“人情世故”。

“世故”意为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

与“人情”相配。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六课  第二节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主题展示引子感悟“母鸡”与“鸡蛋”―→恰当地使用修辞⎩⎪⎨⎪⎧使语言表达生动、鲜明、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探究 广告修辞大擂台―→修辞使用要谨慎⎩⎪⎨⎪⎧(1)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广告语形象生动,脍炙人口。

(双关、顶真、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运用不当则会造成“败笔”。

(不真实、准确,滥用谐音,表达模糊,失去关联等)要点归纳1.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类型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注 意点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和特色的修辞格借代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类型(1)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2)具体代抽象。

(3)形象代本体。

(4)部分代整体注意点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比拟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类型(1)拟物。

例如:遭到我军的迎头痛击后,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2)拟人。

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注意点使用时要抓住人和所比拟的物或物和所比拟的人之间的相似性,要出现被比拟的人或物对偶概念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类型(1)正对。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语言文字应用 考点一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语言文字应用 考点一 含答案

(包括熟语)——体察细微,辨析语境[考点要求] 表达应用E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20xx·新课标全国Ⅰ)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________的天职。

(2)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________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3)在全国比赛中屡获金奖的我省杂技团,________地承担了这次出国演出任务。

A.当仁不让责无旁贷义不容辞B.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当仁不让C.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D.义不容辞当仁不让责无旁贷答案C解析题目中涉及“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当仁不让”三个成语。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强调责任不能推脱,如果推诿了,会受到制度、法律的制裁。

贷,推卸。

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成语的运用能力,题型为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成语数量为三个,难度较低,重点是考查在语境中辨析易混成语的能力。

2.(20xx·新课标全国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___,从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做起。

(2)即使现有的产品畅销,也要________,抓紧技术储备与新产品开发。

(3)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________,那些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A.防患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B.防患未然未雨绸缪防微杜渐C.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防患未然D.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防微杜渐答案B解析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杜,阻塞。

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这三个成语的侧重点不同。

第(1)句侧重于祸患的预防,第(2)句侧重于早做准备,第(3)句侧重于预防祸患的积累。

试题评点该题与同年新课标全国Ⅰ的命题思路、形式完全相同。

语言文字应用小练习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小练习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一)参考答案1.“你校”改为“贵校”;“显著”改为“优秀”;“荣任”改为“担任”;“大作”改为“作品”;“垂爱”改为“垂青”。

2.“被”现象是指在一些公共信息发布后、该信息被部分人否定、在核心词前加“被”字而成为“被字句”的语言现象。

(保证下定义的语句是一个单句2分,关键信息不遗漏4分)3.人们的看法:示例一: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教授”帽?有人说,他既然能“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众多的小人物”,那他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示例二: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

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

有人说,乱送“教授”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

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明星老师”。

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2分)自己的评价:示例:有人认为搞笑风格的影星不过是跳梁小丑,不能胜任教授。

我却不这样看。

“小人物”是剧本里塑造的艺术形象,能以“搞笑”的风格来诠释小人物,把小人物的内心和行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并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影星,更是艺术家——一个深入人心的艺术家,这样的“大俗”同样是大雅。

(3分)(先提出观点,再进行分析阐释。

)4.示例:为了推进饮食文化建设,梳理、积淀本土饮食文化.鼓励更多的市民一起记录、讲述地域、家族、个人的美食故事,同时以美食为桥梁推动本市“全域旅游”发展,特举办“新美味”美食故事征文活动,欢迎踊跃投稿。

5.示例:坚持自己的想法,才会让自我得以实现。

然而过于坚持就成了固执。

固执是封闭的表现,它可能让你裹足不前。

我们在坚持中也要懂得变通。

6.(6分)标题: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3分)评论: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切切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3分,言之成理即可)语言文字应用(二)参考答案1.《百家讲坛》虽追求娱乐,却并未完全摒弃思想;《百家讲坛》的大众传播性也并不一定会带来人们阅读思考的缺失。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答案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答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目的(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1 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

“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2 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

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

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

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

诗人既说“疑”,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

“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 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 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主题展示引子感悟“母鸡”与“鸡蛋”―→恰当地使用修辞⎩⎪⎨⎪⎧ 使语言表达生动、鲜明、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探究 广告修辞大擂台―→修辞使用要谨慎⎩⎪⎨⎪⎧(1)恰如其分地运用会使广告语形象生动,脍炙人口。

(双关、顶真、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2)运用不当则会造成“败笔”。

(不真实、准确,滥用谐音,表达模糊,失去关联等)要点归纳1.常见修辞手法的使用偏重于语句意义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类型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2.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1)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借喻与借代的区别与联系①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②不同点:借代的重点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重点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对偶与对比的区别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 同义词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 同义词

解析:“光临、惠顾”是敬辞,“笑纳、不成敬意”是谦辞。这 几个词语在使用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方向性:①“光临”是主人用 来对客人表示敬意的词,是说客人的到来给主人增了光。②“惠 顾”一词多用于表示商家对顾客的尊敬态度,不能客人自己用。 ③“笑纳、不成敬意”是用于送礼方对受礼方的客套话。如果将 这段话中的“光临”改成“来到”,“惠顾”改成“参观”, “笑纳”改成“接受”,“不成敬意”改成“非常感谢”,就比 较得体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准确地使用同义词。 不同的文体对选词的要求是不同的,平常说话时用词可以不太 讲究,但外交公文则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不能有差错。
参考答案:在外交辞令中,“会见”是指一般的外交接触, “拜会”是对东道主的礼节性拜访,而“见面”是指非正式的 外交接触(因当时中美之间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例 1] (重庆高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
()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
__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更重要的
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 与松
①侮辱——凌辱 ②性质——品质 ③改正——改进
④嫉妒——羡慕 ⑤障碍——阻碍 ⑥丈人——岳父
⑦保护——保卫 ⑧吹捧——赞扬 ⑨战略——战术
⑩镭射——激光
A.语义程度轻重
B.语义范围大小
C.感情色彩
D.语体色彩
E.词性不同
F.搭配关系
A________ C________ E________
B________ D________ F________
第第 四二 课节
新知全解读 高考零距离 知能大提升

语言文字应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答案一、(30分)1.C.(焙bèi龃jǔ挈qìè梏ɡù)2.D.(A.果脯fǔ胸脯pú黄浦pǔ璞玉púB.裨益bì裨将pí偏裨pí裨补bìC.澄沙dènɡ澄碧chénɡ澄莹chénɡ澄澈chénɡD.读音为liànɡ)3.B.(A.安装和盘托出C.记忆犹新徇私舞弊D.入不敷出)4.C.(A.引擎委曲求全B.层峦叠嶂葱茏沁人心脾D.貂蝉)5.B.(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赶走、除掉。

溶解: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融解:融化。

)6.C.(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7.D.(A.使用对象错误。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B.使用对象错误。

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C.望文生义。

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让人满意。

这里将它理解为“强人所难”之意,错误。

)8.B.(A.人们将背地里打击报复行为或是利用权势让人难堪的做法,叫做“穿小鞋”。

C.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D.原意是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9.C.(A.成分残缺。

B.结构混乱。

D.语序不当。

)10.D.11.A.12.B.13.B.14.C.15.C.二、(10分)16.①将“他”改为“杨先生”;②“拜读”改为“看”;③“大作”改为“作品”。

17.示例: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的深处。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2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第四课第3节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2

《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词语与时代的关系,理解词汇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2.辨析新旧词语更替的原因。

3.理解新词语来源、基本特点。

4.新词语的规范使用——既要宽容,又不能失之于轻薄。

【教学难点】1.词语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2. 了解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课型】活动课【教学方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PPT教学课件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注解新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

词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永不停息的推陈出新——现在的“粉丝”不是食品,“备胎”不是汽车配件,“爆炒”不再仅限于厨房,“韩流”和冷空气没有关系,“狗仔”不是由纯种狗组成,语言进入了超级“选秀”时代。

二、学生活动:旧词语消失和新词语出现的原因(讨论)师:国内最具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推出了第5版,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新词语数量激增。

其中新增词语6000余条,删去陈旧过时词语2000余条。

2016年12月《牛津英语词典》宣布增加1500个新词。

为什么有些旧词语消失了,有些新词语会出现呢?以课本第69、70页所列的餐馆用语为例,说说几部文学作品中对餐馆和就餐时人物以及场景描写中的用语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回答:1. 有些词语只在过去使用,而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如“酒幌”“客官”“掌柜”“堂倌”“跑堂的”2. 有些词语是在近几年才出现;如“厨师”3. 有些词语虽然经过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使用。

师:这些变化有没有基本的规律可循?1.词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2.时代变了,对人和事物的称呼和说法也要跟着变化。

3.新的工作岗位或新的就餐形式出现了,或是为了替代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词语。

3.变化不大的词语主要是服务用语,原因是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对顾客的尊敬是没有变化的。

师:总结:旧词语消失和新词语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社会生活的发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3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3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综合评价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和掌握增强形象色彩的方法途径。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敲词句求色彩,巧用修辞添神韵”。

难点:在说、读、写活动中,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

知识补充谦敬称:尊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对方,而谦称的词语只能用于称呼己方。

有人把敬谦词语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一句话。

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尊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常见的敬辞有“贵”(如贵庚,别人的年龄)、“大”(如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贤”(如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子)、“尊”(如尊姓,问对方的姓)、“光”(如光临,称别人的到来)、“拜”(如拜托,托人办事)、“赐”(如赐教,请求别人给予指教)、“雅”(如雅正,表示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称对方到自己这里来)、“鼎”(如鼎力,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此外,谦词还有“小”(如小女)、“拙”(如拙见)、“鄙”(如鄙见)、“愚”(如愚见)、“寒”(如寒舍)等待。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等候客人用“恭候”;宾客来到称“光临”;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作别称“告辞”;看望别人用“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失陪”;请人原谅说“包涵”;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欢迎购买说“惠顾”;请人受礼称“笑纳”;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托人办事用“拜托”;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为“高足”;请人休息为“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第二课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第二课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Word版含答案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2、了解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3、结合高考题,加强对同音字词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教学重点:高考与同音字词。

教学难点:同音近义词的辨析。

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复习巩固。

1、汉字注音方法最主要的有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

2、普通话有四种声调,又叫“四声”,它们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3、现代汉语中共有22个声母和38个韵母,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音韵母三类。

4、请写出下列兴趣例词语的注音方法,并使用此方法给指定词语注音。

举例注音方法词语注音快乐(kuàilè)汉语拼音虐待nuèdài企鹅(企音绮,鹅音讹)直音法恣睢恣音自,睢音虽体贴(特礼切,颓捏切)反切法迤逦杨起切,良几切二、激趣导入。

1、几个脑筋急转弯:(1)布和纸怕什么?——布怕一万,纸怕万一。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2)铅笔姓什么?——萧。

(削(萧)铅笔。

)(3)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压它一下。

(鸦(压)雀无声)2、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

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出一上联请女婿对:因荷而得藕。

女婿手指席上果品,答:有杏不须梅。

这里因用了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而妙言他意,客人们顿时而悟,连连称妙。

3、“痔者必得”药厂厂长的欢迎词(沙叶新)同痔们:你们好!我代表“痔者必得”全体职工欢迎大家。

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老骥伏枥、痔在千里,青壮年也壮痔凌云,就是小孩也有痔疮,有痔不在年高嘛!如今是十男九痔、十女九痔,无所不痔、无微不痔,不久就要全民所有痔。

所以我厂全体同痔斗痔昂扬,专心致痔,有痔者事竟成,研痔成功了“痔者必得”特效药,欢迎大家使用。

谢谢大家!三、自主学习。

1、生活中有许多用到同音字的地方,有时诙谐幽默,有时意歧难懂,有时暗含美意。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小试身手”参考答案

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小试身手”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小试身手”参考答案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一、结合自己学过的外语,举出汉语和外语不同特点的各种实例。

参考答案:汉语的特点包括:汉语以语序、虚词等为主要的语法手段,而不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汉语是有声调语言,音节的声调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汉语有丰富的语气词,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汉语还有量词,包括表事物量的名量词、表动作量的动量词和表时间量的时量词,等等。

举例略。

二、了解“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这一汉语语法特点。

从这两首诗里发现,除了句中有表时间的名词(“今”)和副词(“曾”),汉语动词在入句后并没有时、体、态的形态变化。

因此判断句子中的动作和行为究竟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甚至读者的历史知识去体会。

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古代诗歌留给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意味隽永深远。

李白的两首诗歌能表现出“朦胧美”,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三、了解汉语和外语在词语意义上的差异。

在不同语言里,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很难完全等同,即使有的表面词义相同,词语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也会有差别,相同的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象征义就是如此。

例如,在英语中,白色被看成圣洁的颜色,用于婚礼仪式;而在汉民族文化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丧葬仪式。

英语中红色多是与“战争、流血、恐怖、淫荡”等联系在一起的;而汉民族传统上就比较喜欢红色,即所谓“尚赤”,因此汉语中“红色”大都是褒义的,具有“热烈、喜庆、欢乐、革命”等意思。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一、了解古今汉语词形的变化:从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

答题时要首先明确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因此两字连用,即使在现代汉语已经成词,也不可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准确把握两个字各自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其实”是两个词。

“其”:代词,它们的;“实”:名词,实际。

②“所以”是两个词。

“所”:助词(一说代词);“以”:介词,用。

语言文字应用200练A本B本参考答案.doc

语言文字应用200练A本B本参考答案.doc

语言文字应用200练A本+B本参考答案(原始版本)2.B A.精粹. C.舶.来品 D.出其.不意3.A [推托]借故拒绝或推辞,使用正确。

[不只]指不但,不仅,此处可改为“不止”。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可改为“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

[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4.C A.成分累赘,“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B.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D.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

5.由于我们的失误,将您订购的衣服错发成了围巾,给您添麻烦了,深表歉意!您的衣服已寄出。

烦请您在收到后将围巾寄回,地址是XXXX,邮资由我们承担。

欢迎再次惠顾。

1.B A.系.jì鞋带 C.按捺.nà不住 D.纵横捭.bǎi阖2.B A.揭秘. C.国粹. D.博.弈3.A [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用来指自己的东西。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

形容惊慌疑惧。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处可改为“望洋兴叹”。

4.D A.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改为“近年来已经多次发生背包客被困野山的事情..”。

B.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改为“每当火车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

C.成分残缺,改为“不少旅行社正经历..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5.图表显示,2008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均逐年增加,而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增幅大于农村居民,二者的差距在逐年加大。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学案:第五课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Word版含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学案:第五课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Word版含答案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复句的构造和复句中的关联词。

2、正确使用关联词。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梳理1、提出问题:复句有哪些类型?复句中的关联词有哪些?探究问题:学生结合课本总结。

归结问题:见课本p85-86。

练习:(1)、请同学们找出下面这些复句中的关联词,并说明这些复句的结构关系。

①南朝如果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

(假设关系)②迟大冰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遥望着广漠的绿野。

(并列关系)③与其建这么个没用的碑,还不如拿这笔钱救济伤残人。

(选择关系)④不但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而且能解你体内之毒。

(递进关系)⑤可惜师伯那时不在,否则令狐大哥也不会身受重伤了。

(转折关系)⑥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因此也就对党不利。

(因果关系)这些复句都只有一个结构层次和一种结构关系。

其中①、⑤、⑥三句只有一个单用的关联词;②、③、④三句则有两个成对配合使用的关联词。

(2)能不能不用关联词请试着去掉这些复句中的关联词,想一想,如果不用这些关联词,复句还可以说吗?根据这种情况,上面这些句子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②、⑥句可以去掉关联词,而且不改变句意。

比较:②迟大冰漫无目的地走着,遥望着广漠的绿野。

(并列关系)⑥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也就对党不利。

(因果关系)第二组,①、④句去掉关联词后句子仍然成立,但是原意改变了。

比较:①南朝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

(因果关系)④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能解你体内之毒。

(并列关系)第三组,③、⑤句不能去掉关联词:⑤去掉关联词后只能解读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但是却与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了;③去掉关联词后,表达不出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句子变得完全不成立了。

比较:⑤可惜师伯那时不在,令狐大哥也不会身受重伤了。

③建这么个没用的碑,拿这笔钱救济伤残人。

2、提出问题:如何区分单句和复句?探究问题:找单复句的不同。

归结问题:单复句的区分:(1)单句中,各短语充当句子的一个成分,独立性差;而复句中各分句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语言文字应用第86页、91页、95页“小试身手”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第86页、91页、95页“小试身手”答案

语言文字应用第86页、91页、95页“小试身手”答案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一、帮助掌握单句和复句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把单句变换成复句。

参考答案: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3.一个人的结局总是比他生前的一切格外受人注目,就像垂暮的斜阳,就像曲终的余奏,就像最后一口啜下的美酒。

4.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水因其流畅自如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山则因其宁静自守而被看作是仁者的象征。

5.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还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

二、帮助正确分析复句的层次结构和层次关系。

参考答案:第1句中没有连接分句的关联词,分句是用分号隔开的。

全句是一个并列关系复句(注意:句子中出现的关联词“不是……就是……”连接的不是分句,而是并列词组)。

第2句中的关联词是“但”。

全句是一个转折关系复句。

第3句是一个由八个分句组成的多重复句(见下面的层次分析图,关联词加点表示):①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 ②然而应酬很从容,|| ③说话也能干,||| 转折并列连贯④寒暄之后,就陪罪,|||| ⑤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妇回家去,|||||⑥因为开春事务连贯因果忙,||||||| ⑦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 ⑧人手不够了。

并列因果三、帮助正确使用关联词。

关联词可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例如“两手都硬起来”和“能两个文明一起上”之间,如果要形成必要条件关系,就需要填入关联词“只有……才……”。

参考答案:第1句中的关联词可以是“只有……才”、“虽然……但是”。

第2句中的关联词可以是“虽然(尽管)”、“……而”、“即使……也”。

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一、帮助学会判断病句的类型。

参考答案:第1句的病因是搭配不当。

“山川”是山岳和河流的总称,“一座座”只能修饰“山”,不能修饰“川”。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学案 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含答案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学案 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含答案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排比、比喻、对偶、夸张等其他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常用修辞手法并用它进行语言表达。

学习过程一、课前猜谜语1、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裳,坐在绿洲上.(猜一植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

(猜一动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二、具体探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例如:⑴.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⑵。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⑷。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⑸。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

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

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广州城在节日期间成了欢乐的海洋。

(3)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三课神奇的汉字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三课神奇的汉字含解析

神奇的汉字教学设想:本课分四节,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尽量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相关知识。

但更重要的是汉字应用问题,比如不同字体的辨识和美学特点,正确拆分汉字并正确书写汉字,规范使用汉字等,这要通过实践来解决,来逐步解决。

课时安排:3—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特点。

2.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把握其“由繁到简,逐步规范”的特点。

3.了解繁体字、异体字有关知识。

4.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教学步骤】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

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

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

(一)汉字的起源1.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1)仓颉造字的传说(2)文字出自八卦说2.跟汉字起源有关的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情况(1)原始社会时期的象形物符号(2)原始社会时期的几何类符号3.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4.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5.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6.汉字六书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包括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六书的历史六书一词出于《周礼》。

(2)六种构造条例解说①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②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

③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④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课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 汉字的起源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三课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 汉字的起源

答案:“林”,长在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森”,树木众 多。“炎”,热。“焱”,火焰。“淼”,水势辽远,形容水大, 同“渺”。“磊”,石头多。“轟”,“轰”的繁体,模拟群车 行进发出的巨大声音。“鱻”,“鲜”的本字,本义可能是鲜鱼 的气味。“羴”,“膻”的本字,本义可能是羊或羊肉的气味。
链接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这一节主要是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理解汉字 的书写规则,对应的高考考点是“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 范汉字”。所谓“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是指现代汉语目前所通 行的汉字的规范书写形式。“正确书写”即能够区分形近字、 音近字,不写错字、别字、繁体字、已经淘汰的异体字、不规 范的简化字。当然,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 辨析。高考试题直接考查字形辨析的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 现,近年出现了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的形式,间接考查字形辨析 的题多在第Ⅱ卷以名句名篇的默写以及作文等题型中出现。
[例 1] (山东高考)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缠绵 梗概 打寒噤 震聋发聩
B.扼守 晋升 伏卧撑 杞人忧天
C.滥觞 脉博 摇篮曲 大快朵颐
D.伛偻 驯顺 笑吟吟 锄强扶弱
[解析] 本题考查音同、音近造成的别字。A 项,震-振。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B 项,伏-俯。“杞
第三行:“下、亦”是指事字。“下”字是在一横下面加上 一短横;“亦”字用两点点出人的两腋位置。“龙”是象形字, “龙”的繁体“龍”。
第四行:象形字。“射”像人手拿弓箭要发射的样子。“ ” 表示“翼”,像鸟的翅膀。
第五行:“女”是象形字。古代妇女地位低,所以“女”字像 一个敛着双手跪坐着的人。“妇”繁体“婦”,是左形右声的形声 字。“乳”是会意字,像一人胸前乳头突出,双臂抱子喂奶,后来 把字形左右切割,左边手臂和“子”结合,右边仅剩下了弯钩。 “毓”是会意字,字形表示母亲生育孩子。“子”倒写,下边的小 点表示血水。后来“母”旁变成“每”旁,倒“子”和小点合并成 “ ”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应用》“小试身手”参考答案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一、结合自己学过的外语,举出汉语和外语不同特点的各种实例。

参考答案:汉语的特点包括:汉语以语序、虚词等为主要的语法手段,而不是以词的形态变化为主要语法手段;汉语是有声调语言,音节的声调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汉语有丰富的语气词,表示句子的各种语气;汉语还有量词,包括表事物量的名量词、表动作量的动量词和表时间量的时量词,等等。

举例略。

二、了解“动词没有时态变化”这一汉语语法特点。

从这两首诗里发现,除了句中有表时间的名词(“今”)和副词(“曾”),汉语动词在入句后并没有时、体、态的形态变化。

因此判断句子中的动作和行为究竟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甚至读者的历史知识去体会。

而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古代诗歌留给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意味隽永深远。

李白的两首诗歌能表现出“朦胧美”,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三、了解汉语和外语在词语意义上的差异。

在不同语言里,人们对词义的理解很难完全等同,即使有的表面词义相同,词语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也会有差别,相同的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象征义就是如此。

例如,在英语中,白色被看成圣洁的颜色,用于婚礼仪式;而在汉民族文化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丧葬仪式。

英语中红色多是与“战争、流血、恐怖、淫荡”等联系在一起的;而汉民族传统上就比较喜欢红色,即所谓“尚赤”,因此汉语中“红色”大都是褒义的,具有“热烈、喜庆、欢乐、革命”等意思。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一、了解古今汉语词形的变化:从古汉语单音节词为主到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为主。

答题时要首先明确古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因此两字连用,即使在现代汉语已经成词,也不可简单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而应该准确把握两个字各自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其实”是两个词。

“其”:代词,它们的;“实”:名词,实际。

②“所以”是两个词。

“所”:助词(一说代词);“以”:介词,用。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传播学问教授学业解除困惑(的人)。

③“以为”是两个词。

“以”:连词,相当于“而”;“为”:动词,成为。

④“至于”是两个词。

“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时间。

⑤“指示”是两个词。

“指”:动词,指出;“示”:动词,给……看。

二、了解古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扩大、缩小、转移。

参考答案:①“臭”:气味(古)──臭味(今)。

词义缩小。

②“色”:脸色(古)──颜色(今)。

词义缩小(就整体词义说,“色”在古代汉语里除了“脸色、表情”的意义,还有“颜色”、“女色”、“种类”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只有“颜色”的意义了,因此看作是词义缩小)。

③“丈夫”:成年男子(古)──女子的配偶(今)。

词义转移。

④“睡”:坐着打瞌睡(古)──睡觉(今)。

词义扩大。

三、了解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掌握的几种方法。

练习中依次用到的方法是:对译、移动、补足、替换、删减、保留不译等。

参考答案:①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常规,不因为有尧而存在,不因为有桀而灭亡。

(这一句应该一个词一个词地对译成现代汉语)。

②我欺骗谁了?欺骗天了吗?(“吾谁欺”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成现代文要把“谁”放到动词后)。

③项王说:“壮士!赐给他卮酒。

”就给他一斗卮酒。

(“则与斗卮酒”省略了双宾语中指人的宾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来)。

④有朝一日您百年之后,长安君靠什么能在赵国站稳脚跟?(“山陵崩”是“死”的委婉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要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今天已经不用的文言词语)。

⑤派遣军队驻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出现意外变故。

(“出入”是偏义复词,其中的“出”是无意义的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删除)。

⑥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保留不译。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一、了解方言和普通话在词汇、语法上的差异。

从题目中给出的陕北民歌歌词中可以看出陕北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不同点:(1)词汇:普通话“说话”在陕北叫“拉话”;普通话说“看、瞅”等,陕北话叫“瞭”;普通话的“泪珠”陕北话里叫“泪蛋蛋”。

(2)语法:普通话中如果量词重叠,前面的数词只能是“一”或者没有数词,如“一个个、个个”,表示“每一个都”;而陕北方言中量词都可以重叠,如“三道道蓝”。

普通话只能说“招一招手”,动量词前面不能加别的量词;而陕北方言的动量词后还可以加名量词“个”,如“招一招个手”。

普通话里名词有时也能重叠,如“村村”,但表示的意思是每个村子,不能表示特定的村子;但陕北民歌里表示一个特定的村子也可以说“村村”,其他名词也可以重叠,如“面面、话话”。

普通话里说“看得见”,陕北话说“得见”,“得”表示“能”。

二、观察方言对普通话产生的影响,同时分辨哪些影响已经被普通话正式接受,哪些还没有被普通话所接受。

《现代汉语词典》里词条后标有“[方]”标记的,大都是来自方言而已经进入普通话的词语。

如何对待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如果方言词语具有普通话词语所没有的意义,或者能使词语更准确、生动,并且为大多数群众了解和接受,那么可以吸收方言词进入普通话,丰富普通话的词汇。

例如“揩油(吴语)、硬碰硬(吴语)、吃不消(吴语)、咖喱粉(粤语)、巴士(粤语)、第一时间(粤语)”等;如果方言词的意思在普通话中本来已能够表达,或者大多数群众不能接受和认可这样的词,那么就不应该吸收这样的方言词,例如:葛儿(北京话,“死”)、歇菜(北京话,“结束、失败”)、拎不清(吴语,“弄不清楚”)、小赤佬(吴语,“小孩子”)、呔(粤语,“领带”)、上堂(粤语,“上课”)等。

而在语法方面普通话接受方言的影响比较慢,比如“你走先”,“给钱你”这样的说法就是一些年轻人受港澳、广东文化的影响刻意模仿的说法,但是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三、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普通话和方言各自的地位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对待方言。

在辩论的时候可以结合当地的方言谈,正方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我国的方言差异情况,这种情况带来的交往障碍以及推广普通话带来的便利;反方则要把论说的重点放在方言萎缩的现状以及方言对地方文化的代表作用。

正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我国方言种类多,差异大,大到很多地方相互之间不能通话的地步,这种情形无疑给异地人们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考虑废弃方言,全国都说普通话。

这样做可以彻底消除方言隔阂,让人们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加不同地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团结统一。

反方可以使用的论点: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代表,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方言词汇、语法的特征都和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方言中还能折射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当地的自然特点、经济特点。

此外影视作品使用方言还能让人倍感亲切,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一、考察对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具有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如下:二、考察对零声母的掌握情况,并锻炼灵活运用汉语拼音的能力。

举例略。

三、考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并锻炼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

正确答案(括号中是改正后的汉语拼音,“正确”表示原拼音无误):①忧愁yiōuchóu(yōu),牙齿yáchǐ(正确),影响yǐngxiǎng(正确),衣服īfú(yī),永远yiǒngyuǎn(yǒn g),腰肢yāozhī(正确);②乌鸦uyiā(wūyā),温度wūndù(wēn),青蛙qīngwuā(wā),鸡窝jīwō(正确),见外jìɑnwài(jiàn),老翁lǎowuēng(wēng);③鲤鱼lǐy′(yú),遇见yǜjiàn(yù),约会yēhùi(yuēhuì),缘分yüánfèn(yuán),红晕hóngyǜn(yùn);④旅行lǔxíng(lǚ),边区biānqū(正确),虐待nǜedài(nüè),叙说shùshuō(xù),拒绝jǜjüé(jùjué)。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一、考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同音字词理解汉语中谚语、歇后语的能力。

参考答案:练习题的句子中“晴”与“情”同音,“针”与“真”同音,“羊”与“洋”同音。

其他歇后语的例子如:“熬尽了灯油──烧芯(心)”,“纸糊的琵琶──弹(谈)不得”,“咸菜煮豆腐──不必多盐(言)”,“孔夫子搬家──净输(书)”,“锅底的饭粒──有了焦(骄)味”。

二、考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正确运用同音字词的能力。

举例略。

三、考察对同音字词的掌握情况。

参考译文:石头房子里有一位姓施的诗人,爱吃狮子,发誓吃十头狮子。

他不时地到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头狮子运到了市场。

这时候,刚好施先生到市场。

他看到这十头狮子,凭借刀剑之力,把这十头狮子弄死了,他拿起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回到他的石头房子。

石头房子里很潮湿,他让仆人擦石头房子。

他开始试着吃十头狮子的尸体。

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狮子的尸体其实是十个石头狮子。

(你们)试着来解释一下这件事。

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一、正确掌握字音,并了解产生误读的原因。

这句话中词语的正确读音是:千里迢迢(tiáo),办公处(chù),角(jiǎo)度,确凿(záo)。

把“迢”读成“zhāo”是犯了“读字读半边”的错误;把“处”读成“chǔ”,“角”读成“jué”是受到多音字的影响;把“角”读成“guō”是受到方言的影响;把“凿”读成“zuò”是受到文白异读的影响。

二、正确掌握形声字的字音,避免在读书认字时犯“读字读半边”的错误。

举例略。

三、正确掌握多音字,以及多音字的使用环境。

正确读音:1.几张(jǐ),茶几(jī);2.挨着(āi),挨打(ái);3.执拗(niù),拗(ào)口;4.刻薄(bó),薄(bò)荷,薄(báo)片;5.背包(bēi),背在(bēi),背上(bèi);6.一暴(曝)十寒(pù),暴露(bào)。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一、考察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

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

B,C。

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